我要给大家讲的是关于我三个爸爸的故事,我的三个爸爸不是我的亲爸爸,他们是三兄弟,却又不是亲兄弟······
2021.12.31宣传已久的上海MOViE MOViE影城(前滩太古里店)终于开业了,恰逢上艺联的香港经典电影展,2022年的首个周末就来打卡IMAX激光厅放映的首部影展电影《似水流年》。
久居香港的珊珊因奶奶去世而返乡,带来的不仅有大都市的杂志、物资,还有自己摩登的态度和思想,和自己儿时好友碰撞出了强烈的二元冲突,但人真的是种纠结的动物,没有纯粹的爱与恨,喜欢或忌妒,剪不断解不开的解。本来都是在同一片土地上出生的人,有人留下有人离开,人生轨迹也就南辕北辙。但为什么要离开或者要留下呢?这不仅是“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好奇心作祟,更像一种候鸟出巢的直觉,从养育自己的家出去,寻找更肥沃的土地建立自己的新家。从大山走出的孩子,漂洋过海的孩子,走进大都市现代化齿轮的孩子,在找寻些什么,财富和幸福是绝对的还是相对于身边人比较的概念?坚定的眼神和步伐就一点点被岁月的江河所冲淡吧。
湖南卫视以前有节目《变形记》受到过很大争议,乡村和城市两个环境的孩子互换生活会带来很大的冲击,这种美其名曰“开拓眼界”的直观感受也可以是很暴力的。珊珊和状元镇早已不能完全接受彼此了,影片后半段不禁有些害怕她回乡待的太久,如果往走向阴暗路线那就像是Grace到达狗镇一般,善良的外来者也可以使闭塞的小地方滋生病毒。
不过上面这段扯远了,《似水流年》的主题最终还是回到了五味杂陈的人生路上,不知道多少人有这种回老家过春节的内心矛盾,刚开始内心不愿意回,回去之后头两天感慨熟悉事物的变化和静止,然后多年来的不同经历造就与身边人的矛盾,最终还是要不舍地离开,哀伤中问自己,为什么要远行,要去向何方,继续缔造着幸福与不幸。
转眼当下,现代化进程改变了很多,物质逐渐充裕的时候又产生了一种Nostalgia情结,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比起现在的很多院线浮夸商业片竟显得纯真起来,也给人一种"The golden age is over"的感慨。豆瓣对于似水流年的标签就很有趣,“新浪潮”、“老电影”,可能就是这一新一老的结合造就了黄金吧。
法国新浪潮有Godard将摄像机放在婴儿车中拍移动镜头,香港新浪潮也有奇思妙想。现场连线中潘老师耐心讲解了很多,其中包括一段二人的移动镜头,因为乡村土路崎岖不平很难做到拍摄平稳,固用海绵铺路然后借住村里的儿童自行车来运镜。现在摄影机能上天入地也不稀奇了,流水线作业下剥夺了很多新奇点子的产生。
最后一提本场MM的活动策划可谓是稀烂了,既然有嘉宾ZOOM连线但是却连接不上投影仪和音响设备,主持人很辛苦巨幕厅全靠吼,视频连线全靠第一排拿着一台手机对着全场观众;捣鼓半个小时投影仪和音响终于上线了,但是麦克风和扬声器互相啸叫,现场人员开麦也不清楚话,并且考虑到下一场《蝶变》马上要开场也只能打断潘老师的讲话草草结束;最终作为补偿,送了坚持忍受完映后活动的观众没人一支铅笔和一瓶纯水,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经历的事情,都会成为过去。过去并不是时间的流逝,而是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时间点更像是一个工具,可以用来“备注”自己的感受。当回忆起童年时光,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里面的不是年龄或者年份,而是各种不连贯的生活片段,虽然回忆的画面没有电影般清晰,甚至是飘渺模糊,但你依然清楚自己当时的感受。兴奋、愉快、恐惧、担忧等等独一无二的感受都成为了你过去的一部分。
《似水流年》,讲述了一个潮汕姐妹离乡居港20后重返故乡的故事。不同的地方承载着不一样的感受。在故乡是温暖的、平稳的、无聊的。在城市是冷漠的、急躁的、刺激的。地方也像时间点一样,也可以是过去的标识。从某个地方开始,再到换一个地方,或者增加一个地方。可能最后回望起来,不是哪个地方特别好或者坏,而是每个地方都无可取代,是你过去的一部分。过去不可重复,现在可做的就是面对所有。
望着海一片
满怀倦 无泪也无言
望着天一片
只感到情怀乱
我的心又似小木船
远景不见
但仍向着前
☁我向来不怕得罪朋友,因为既是朋友,就不怕得罪,不能得罪的就不是朋友,这是我的一贯作风。由这一点你也可猜出,我的朋友为什么这么少。
☁然而岁月如流 一切都已发生过了 发生过的事 再没有改变的余地 ——王小波
☁似水流年才是一个人的一切,其余的全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
☁岁月如流,就如月在当空,照着我们每一个人,但是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
第17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似水流年》,下面请看前线回家之人们身回心却永无回归之日的评价了!
果树:
所谓故乡,就是这辈子再也回不去的地方。欧.尹:
略无感,最后《似水流年》的旋律恰到好处。
Spy Liu:
或许年代久远的原因,较为平淡,难以共鸣。
春夏:
不如去煽情来得舒适,总是卡在瓶颈上突破不出来真叫人难受。
松野空松:
感觉过于平淡,三角恋,乡愁,亲情隔阂,其实是如此沉重的东西,减轻太严重了。
旺仔小狗:
和缓温柔、弱戏剧性的回乡之旅。香港导演的柔情有恰当的培养皿,得以保有承袭自《小城之春》的独属诗意。
盆满钵满赵+:
情感联系存在,但是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的了,即使这种矛盾到现在也依然存在,也仍旧引起不了我太大的共鸣。
Catcatcatyang:
和《再见箱舟》一样,两部电影都是回归,回归到老家,回归到村庄(或是城市)。归乡的人珊珊是“盐”,但无味的生活似乎也还好。每个离乡的人在第一次离别后,就再也没了根。
迷幻松饼:
乡村和城镇的对冲。再一次回到故乡却和故乡格格不入,再见到童年的青梅竹马,感觉一切都变了但是又没变,像鲁迅的《故乡》,却又没有那么残酷,有种清新的对于时光的乡愁和对于未来淡淡的希望。
Donnie:
乡村环境的表现充满细节,几乎自然而然值得借鉴,顾美华真的好美,状态与气质迷人。只是原本满满的乡愁韵味在贫富差距中寡淡了,即使时代背景与演员加分不少,处理阶级差异中的友情关系、表现三角恋还是稍微差口气。
Pincent:
重访过去,贵在没有把三人关系里的变化完全点破,忧愁仅仅藏在人物之间平静和谐的表象、以及那些大雾蒙蒙的江景之下,实际上新与旧、香港与大陆的差异已经无法被忽视了,骷髅是指什么已死,昨日往事不再来。
苍山古井空对月:
从香港回大陆的背景省去了,但是也能猜得到。三个青梅竹马阔别20年后再相见,既亲密又陌生,生活背景不同带来的差异逐渐显现并横亘在三人之间,心中向往的促膝长谈被无言与回避代替,成年人的关系总不如儿童时简单。影片较多着墨于情绪与人物间的隔阂,对于价值观念的差异少了更深层次的挖掘,阿珍与姗姗的冲突与隔阂基本来自感情方面。另外,外乡归来定居的三个老人与向往外面广阔世界的强仔也形成了对比。
子夜无人:
像是在看八十年代的《七月与安生》,作为那个时期两岸三地之间返乡寻亲热潮下催生出来的时代产物,如今再看已经没有太多东西可供回味。当年天堑一般的社会阶级差异早就十倍百倍变本加厉,依然如故的唯有女性命运,或者用更现实的词来说,是女性出路。孑然一身的变成意难平的“白月光”,相夫教子的变成心有怨的“朱砂痣”,顾美华与斯琴高娃之间惺惺相惜又互相挑衅搅动的状态被演绎得足够细腻,只是一切都太清淡了。
主竞赛单元第1个放映日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以我贫乏的语言不能总结出马塞尔·普鲁斯特所擅长的叙述性语言所拥有使得无穷魅力,在这里引用网络上的一则书评中的话来表达对此种语言风格的欣赏和崇拜。这些长句依靠副句的层层相叠和协调并列竖起一棵棵枝繁叶茂而又错落有致的大树,呈现出匀称美丽的框架结构,它们又如瓦格纳歌剧中那绵绵悠长的乐句,旋律优美,婉转流丽,读来悦耳动听。长句生动的形象和乐感为所叙事物增添了某种具体形式,使读者更加便于感受。独特的叙述语言、人物形象塑造、奇特而美妙的想象、细致的裂变式描写等构成一个个生动而形象的小说人物。普鲁斯特巧妙地将这些手法娴熟地运用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为读者们呈现一个“近看一片模糊,远看光彩夺目”的意境。他的作品就像一幅印象画,只宜远观,只宜意会,如果非分出个一二三来,那就偏离了作者写作的本意。
优美隽永的乡村散文诗,拍于1984年的港片,今天来看,依然耐人回味。最后显示“剧终”,一叶扁舟一个人漂泛在无垠的大海里,音乐响起,是一首民歌:“月光月疏朵,照篱照壁照瓦槽,照着眠床脚踏板,照着蚊帐绣双鹅。”泪下,影院里一阵掌声。适合到影院观看,静静欣赏。
那是一个还列队欢迎港澳同胞的时代,也是港澳同胞询问同乡“粮食还够吧?”的时代,但影片没有过多地渲染时代,更多是清淡地或着重或几笔带过地呈现各个角色,欲说还休,留下不少留白回味的空间。
姗姗遭遇悲苦,羡慕阿珍的幸福婚姻生活,竭力想帮助家乡的孩子。阿珍和孝松一对给人虎妞和祥子的既视感,阿珍一副典型的校长女干部形象,不过还好,不是马列味十足的面目可憎,除了吃醋,阿珍还是很给姗姗温情。两个人的闺蜜谈话很是亲密。孝松和姗姗青梅竹马的旧情未了,止于克制和现实。吵架闹离婚那场戏算是很大的冲突了,“你找猪吗?我找孝松。你帮我教育教育他。”反而成了喜剧,观众一阵笑声。三个人之间的张力若隐若现,又满含温情和感伤。
乡村的景色很美,一派田园风光,孩童归来放纸鸢。回乡养老的单身父亲时时念念叨叨自己的孩子,双胞胎老人健康爽朗,阿强的孩子聪明淘气,都是很有意思的人物。
导演说:“为了寻找生命意义而来的姗姗,临终仍然找不到答案,只找到更大的谜-生命是偶然的,是一条没有地图的船。”姗姗身世的跌宕落寞,让人感怀泪下。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生命本来不是悲苦的,也不是欢笑的。同名歌有更加深远的忧伤意味,宁静、孤独、心境辽阔。进出影院都下着蒙蒙细雨,如影片的若即若离,回家单曲循环。
望着海一片,满怀倦 无泪也无言。望着天一片,只感到情怀乱。我的心又似小木船,远景不见,但仍向着前,谁在命里主宰我,每天挣扎人海里面,心中感叹似水流年。
这片儿今天看起来简直是个C(2,3)的故事……摄影还挺讲究的,风景拍得不错,特写特别精到。斯琴高娃老师及其片中丈夫有一种虎妞和祥子的既视感,闹离婚那段直接变成喜剧,全场气氛甚好。然则香港导演来拍大陆故事总有中说不清楚的矫情,这个故事搁台湾新电影路数恐怕会更好一些……
姐儿头上戴着杜鹃花,年华飘过歌声似水流,船儿摇过春水不说话,水乡温柔何处是我家~
满眼的乡愁。几近完美。和去年的《浮城大亨》电影的主题上有点像,可以看到一个时代对于个人的改变,但这里是诗意的诗,不是新片那个史诗的诗。这年头人们越来越向往那些不会被时间改变的东西了,但往往进了人的眼就意味着很快就变了。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人活得真正幸福呢?★★★★★
终于有高清了,拍得真好,散文诗气象,抒情却克制,80年代农村生活侧写,算是港台同胞省亲的“寻根文学”电影,把潮汕地区拍出北方的无垠苍凉,南方的水汽氤氲迷茫,也是高手了,张叔平美术,潘恒生摄影,喜多郎音乐加分。可以和唐书璇《再见中国》,张婉婷《八两金》互文观赏,更能理解这份乡愁之苦。
电影在不疾不徐间就勾勒出了时间的模样,充满诗意的画面赋予了其隽永的魅力,面对逝去的岁月,只能尽可能地去抚平伤口,不加盐的日子其实过起来挺好。
【MM影城 2K数字版】恬淡静缓,相当写实的拍法,对潮汕农村的生活日常与都市异乡人返家后爱怨交织、怅然失落的情愫都呈现得真切无比。家家经难念,乡村人安宁度日却觉生活无趣如菜里无盐,城里人自由新鲜却终是空忙活无处依凭。青梅竹马的三人,再也回不去曾经,告别后相见竟而不如怀念。养猪洗衣刮锅灰,平淡表面下暗流涌动,百年老者陆上帆,写实风格里隐含象喻。PS:简单总结下摄影指导潘恒生的映后线上交流分享:拍摄时由于围观者甚众,亦在戏外造成了一定的文化碰撞,不过导演主要追求的还是尽量如纪录片般的写实展现,在表演指导上也就有所分别,严浩要求新人顾美华主要自然地演自己即可,而老戏骨斯琴高娃则需尽量压制自己稍带舞台浮夸腔的表演。摄影上,因器材简陋,临时各种土法上马,如以木板、橡皮筋和海绵做的土制斯坦尼康。(8.5/10)
故事其实说的并不是很好,但那种惆怅的乡愁通过镜头对乡村细节的描绘表达的很到位。
終究是兩個世界的人,漸行漸遠。PS:80年代的廣州白天鵝賓館跟現在還是那麼個樣。
网上流传的av画质资源不忍卒读,一直期望着有机会与之在电影院重逢。机会终于来了,灯光暗哑,划痕似沙,沉积多年的期待值与现实中差距不小,失落也是一种美。观毕全片,暗自思索,银幕上下的人生不也一样。
2022-1-8重看;4.5;光阴漫涊,隽永诗意,有情还似无情,相见争如不见,欲语却还休;世故人情拿捏精准,留得几分空白余想;80年代的影像风格特质明显,产自一个时代,也是一个终结,这样的风土或地貌,炊烟或田地,以及突降的大雨和村口的古树,都是无法复制的,回故土寻根的乡愁,在内地改开的初期尚有迹可循,三人关系的暧昧纠缠不免联想到地缘政治的折射,多处结构对称、隐约串联,只能感叹如今再也难见这样的电影。波光流影,桨声欸乃,时光在欲说还休的语境中、在万物更漏中、在徐缓河流中,渐次立体分明,直至归去来时的路;“到我们这样的年纪已经有人开始死去”,瞒了十年的死讯,在梦境中重见故人、回首却见遗像的刹那,竟有一点惊心。
29年的距离很长,但终于我还是找到了你,2013年的第一天。兜兜转转,有缘相遇,这次终于可以不再错过。梅姑吟唱着同名主题曲悠悠的遗音余韵在片尾响起片刻,泪湿衣襟。
严浩是最早回到中国取景拍摄的香港导演,斯琴高娃是最早拿到香港金像奖的中国演员;珊珊和阿珍好比那时的两地,亲切暧昧但也单纯善良,都把最好的期望和祝福给予对方,而这感情不论现在还是未来都不会再有了。1.23@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
1.如今走在家乡的夜路里,再也听不到任何的歌谣,我的家乡原来也在不知不觉中似水流年;2.出门在外的人总是把苦藏着掖着,他们让固守乡村的人看到光鲜艳丽的一面,不是因为炫耀,而是因为他们更坚强,他们不想让别人操心。
最近睇到大銀幕,依然感動,根本就係我前排隔15年返去嘅故鄉...斯琴高娃好似我媽,嚴浩新浪潮猛將.以前只是看電視的. 講的是潮汕鄉下, 我是潮州人, 還聽得懂潮語, 也會說 (現代的潮語我就不大會), 我也有14年沒回去過, 近鄉情......(那字不會寫, 恰似我的心情)
8.1/10 感情实在微妙,亲近而又疏远,信任却也猜忌,然而故土之情始终在淡淡萦绕心头,心中感叹,似水流年,不可以留住昨天。
清明节电影。电影里,一切都是干净明丽的。所有时日年岁的汹涌记忆,像那河堤背后的榕江水。你看得见帆船高高的桅杆在经过,孩童高高的纸鸢在飞,所有你怀念的人事物,近在眼前,可以感知。
公映没有看过,再看就是最近的修复版,百度网盘投屏看的,光阴荏苒,物是人非,那个年代的所谓优秀电影,今天再看也就是成了历史记忆;所谓的豆瓣评分也是一种对回忆的装点罢了,我们回不去那个时代了就像现在也不可能再拍摄出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一样。
同学渐老,少年成婆,我们还是不要再见面了。
王家卫、杜可风、张叔平是创作铁三角,他们三个人合力打造了无数美轮美奂的现代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