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的赣南地区,在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曾经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将八个儿子先后送入红军,奔赴战场前线。但战火无情,兄弟中的六人陆续牺牲,只剩下大哥杨大牛和最小的孩子满崽。满崽找到了大牛的部队,成了哥哥麾下的普通一兵,一场场艰苦战役的淬炼让新兵满崽迅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战士。最后的战斗打响了,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杨大牛带领弟弟满崽和全体战友浴血肉搏,直至弹尽粮绝……
英雄的身前,是枪林弹雨的沙场,而在英雄的身后,家乡的村庄依然宁静安详,微风吹过金黄的稻浪簌簌作响,一位年迈的母亲正在村头的小路旁孤独的守望……
影片根据江西赣南地区家喻户晓的“八子参军”的故事改编。在战火硝烟的年代,千万人民群众投入到支援革命战争中,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作为那个残酷年代的缩影,骨肉相连的母子情、不离不弃的兄弟情、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无数荡气回肠、难以割舍的情感凝聚于影片之中,共同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永垂不朽的英雄乐章。
虽然我基本不去电影院看电影,但是如果有生之年八佰能上映,我至少要去贡献一张电影票。
至于这个八子,真的没有勇气去看高老师的电影了,三国拍的不如老版,上海滩和楚汉拍的不如港版,尤其是后面,都是烂尾戏,莫名其妙就全剧终的那种。我虽然没看过这个八子,原谅我,没勇气看。
更卑鄙的是,这电影居然蹭八佰热度,以为人家不上映你就可以飞上天,观众不是瞎子,子和佰还是认识的。
可以预料到,电影的票房不会很好。
这三颗星送给主创的汗水和那些为国捐躯的前辈们。
从导演、阵容到题材,都是中国市场完全不感冒的。战争题材主旋律电影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但是却一直做不好。唯一记忆里看得热泪盈眶的还是多年前的《黄河绝恋》,宁静在黄河边女神般的模样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主旋律不是拍不好,不是不好看,而现在的市场只要和主旋律挂钩,就会让观众联想到国产怕怕片,国产魔幻片。如同电影票房一样的魔幻。
其实战争片在我们这个经历一个世纪风雨的国土来说,从来不缺好的故事。而中国人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家国情怀更不缺感动人的泪点。但是现在唯一商业上成功的只有《战狼》系列。艺术上获得口碑的《集结号》。
这里不得不提今年遥遥无期的《八佰》。是的,我本来是想好好的写《八佰》,无奈一波神一样的操作,它就撤档了,现在的电影市场,调档、撤档、逃档、提档都成为了影片宣发无所不用的手段之一,让我不得不怀疑《八子》的宣传策略走了一个借势(蹭热度)的下下招,不过也会有很多人没有注意名字,当做《八佰》看完了电影,在猫眼上给管虎导演打了一个差评,最后上演一幕主创呼吁:我们电影没上,就有观众恶意差评。
主旋律电影戏外的故事永远比电影本身更能提的起来大家的神经。
其实不是观众不买账,如今国民意识的觉醒,突然题材类电影成为了香饽饽。你能想到《二十二》得到全民热议么,《我不是药神》引起社会舆论广泛谈论,并且在票房上更是得到大家的肯定。挣钱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的,但是作品本身的影响意义是无价的。
希望未来中国电影市场上爱国主义主旋律战争题材电影不要像《八子》一样,牺牲6个才留一个,能够真正的走心,从故事剧本下功夫,跳出群像刻画,发掘人性中那些感人的闪光点,真正的以故事感动我们,而不是用满屏幕的血,遍地的尸体和无尽的炮弹来刺激我们。
我们需要热血,不需要狗血。丈夫许国,不必相送。《八子》我就不送了,我再等等《八佰》。
我是看了人民日报的文章才去看的电影,真的是太让人失望了。
我认为八子这个真实事迹最大的泪点在于,老杨家送大儿二儿上战场,和抱着孙子的大儿媳得到了噩耗后又坚持送剩下的几个儿子上战场,老三是新婚第一天上的战场,最后只剩下老七老八的时候,还不愿意让儿子回来,邓小平特许老七老八回家,老七老八接到命令第二天阵亡,老杨家没想到最终所有的儿子都没能回来,这才是我最想看到的。
而这个影片一开场就死的只剩下老大和老八了,首先就和事实不符,其次就是全程看着这哥俩在战场上耍帅,咱也不敢问为啥红军富的人手一把新枪,人人都有军装,更不敢问为啥一个排就敢上炮阵地送死,百炮齐鸣后居然还能正常交流,耳朵也不失聪,身体平衡也没出问题,说话都不会变声。
全排没有医护人员,而最后老大炸炮阵地受的伤居然不治而愈,请问他是重新读档了么?每个兵身上的刀还都是清一色的军刺,装备之优良让我惊叹!从头到尾只有排长不停的耍官威,党小组恐怕是被就着红薯吃了吧?挖盗洞的时候,那么松软的泥土,请问是如何做到上面的炮台掩体不下陷的呢?当敌军全部失聪了么?大半夜的挖洞听不到声音么?如果说是因为挖的深,那请问那么深炸药能发挥多大威力?以及挖出去的土呢?拿去女娲造人了么?
还有,全村的人都被敌军杀了,只有少数几个下地干活的躲过一劫,请问是死的那些老少爷们在家偷懒不干活么?还是说敌军全是富家二少爷,不知道老百姓要下地干活,所以才留下几个活口?
以及狙击点的选择,已经无力吐槽,建议导演能去补补课再拍戏。
全程没有老杨什么事,如果不是提前了解背景故事,我可能要怀疑老杨八岁那年就不在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失望透顶!
这部影片,从开头的叙事来说,失败,一没交代清楚主线任务,二没把人物心理矛盾冲突表达出来,可能是我眼拙了没看出来,一星给我心中的爱国,祝祖国越来越好。最后的最后,故事线崩盘,人物表现力崩盘,整场效果最佳的镜头就是何润东那两下子,结果还领盒饭了,我不想说主演有多尴尬,因为换谁来演这片子,也救不了这个故事线和导演心里怎么想的。。主旋律电影拍成这样,也真的是辛苦剧组的各位朋友们了,浪费了那么多人力财力,破坏环境,供出来一部没死想的实验片,我爱国,但真的爱不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只能看看爆破!爱国可以 为什么不能好好拍电影呢,唉😔
终于抽空看了《八子》。之所以这么久没有看,一是忙,二是排片少。抱着满满的期待走进影院,带着些许失望出来,这就是观影后的感受。它的精彩,全在这个真实的故事;导演讲故事的能力,浪费了这个好故事。
如果要打分,应该是6.5或者7分,不能再高。
其实,从一开始,听说这个题材之后,首先是欣喜。但知道导演是高希希,就忧上心头。不管媒体如何夸他,《新三国》的水准我实在不敢恭维。后来评分出来,分数不低,又提升了期待,但最终还是失望。
1、为什么去看八子
我那一场,影厅里一共八个观众。其中三个老人,年纪七十往上。革命题材的电影,老人家喜欢看,很好理解。但我个人而言,是因为对红军和那段历史感兴趣。
二十多岁,刚上大学的时候,也和许多人一样,觉得当下这社会的许多黑暗和不公,都可以归结为“一”。这“一”的源头,当然是邪恶的,非正义的党。
后来看的东西多了,渐渐发现自己粉的国民党,逻辑上说不通。比如,为什么民国时候那么美好,还有这么多人反对,而且一呼百应?为什么国民党百万重兵,也打不垮装备比差他们几十倍的红军?为什么解放战争三年,几百万国军就一败涂地,只能虎踞宝岛?
事实上讲不通。粉饰的故事,早晚露出真面目。
后来看了王树增的《长征》《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看了步平、柴维木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怕偏颇,又看了日本人写的《华北治安战》,把这二十几年的历史,了解了个大概,渐渐理顺了其中逻辑:事实清楚,结果清楚,没有特别矛盾之处。因为读这些,对毛感兴趣,看了《论持久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等文章,觉得有些通透了。
简单来说就是,咱初中高中历史课本上学的,的确皆为事实。框架性的事实。
只有这样的事实,才能造就这样的历史和今天。很多人对今日社会有许多不满,但枉顾历史事实而去歌颂一个腐朽堕落的国民党及其政府,更不可取。果粉的荒唐可笑,已是公认。他们的问题就在于,拿不出有力的事实和成果来证明自己更观点,证明国民党的正义性。
从那以后,我对这支在贫穷落后地方发展起来的,在血与火中锤炼而成,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对这支以后变作了八路军、解放军,在抗日时深入敌后,在上甘岭和美军对垒时丝毫不落下风,在灾难中——唐山大地震、九八洪灾、汶川大地震时冲在最前面的人民子弟兵充满了敬意和好奇。不断地去了解它的故事,成为兴趣所在。
前一阵子,刚刚看完了张桐主演的《绝命后卫师》,讲的是红军长征时负责殿后的红五军团红三十四师6000余官兵,为阻击敌人,全部壮烈牺牲的故事。
程翠林、蔡中、苏达清、吕肯中、彭竹峰……以及更多没有留下来的名字,到今日当然少有人知,他们的故事也少有人提及。因为他们至死也没有机会留下一张如张灵甫那样帅气逼人的照片,吸不了“粉”。
还有,三十四师的师长陈树湘被俘之后,从伤口扯出肠子自杀,令灵魂震动。
没有拥有如此决心、勇气的军队,红军不可能凭着区区数万人,阻挡数倍于己的敌人;不可能造就长津湖冻死也不暴露的军队;不可能造就驾驶战斗机与美军飞机碰撞的王伟烈士;不可能造就汶川地震时视死如归,无畏一跃的伞兵。
信仰、文化、灵魂,造就了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因此,能有一部从底层士兵角度讲述这支军队故事的电影,当然不能错过。
杨家八子,全部牺牲,壮怀激烈。能够相比的,也许只有虚构的杨家将了。只可惜这个好故事,高希希并没有讲好。
2、电影不是电视剧
因为迟到了几分钟,进电影院时已经到了满崽与野猪肉搏的那段。与此同时,他哥大牛正在进行一场小规模的阻击战,他五哥中炮而死。随后,满崽和大牛兄弟相见,紧接着便是三场战斗,阻击战、袭击敌人炮兵营之战和炸桥之战。一颗又一颗炮弹在荧幕上爆炸,声音震得身子跟着颤动,但心却有点儿不耐烦。
有太多片段,太儿戏、太不严谨,让人分分钟出戏。
比如派满崽去团部报信那一段。四个战士同行,被敌军发现,一个战士在溪里被击中了,后面追兵很多很近,满崽回头要拉着一起走,任怎么呼呵他快走都没有用。这样的桥段,出现在电视剧里面都显得让人尴尬,更何况节奏紧张的电影里面。
之后,他被包围,居然用刀杀了多人,被击中后跌落水潭——这样的毫无创造能力的故事巧合,不知道是不是从武侠剧里面学来的。
更荒唐的是,被击中跌落水潭之后,满崽还能去报了信,还能再回来,独自一人炸了敌人第二个炮兵阵地。怎么做到的,电影没有交代。估计也没法交代。这边他哥几十号人,废了多大牺牲才搞掉第一个。他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搞掉了第二个?
比如,第一次阻击战,满崽看见了敌人的机枪手和指挥官,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和对方指挥官肉搏在一起。机枪作为火力压制,又不是步兵冲在前面,而且弹如雨下,怎么可能一个冲锋就到跟前?而后满崽和敌人肉搏,眼见不支,神枪手大山一枪毙敌。下一秒,大山却被炮轰而死。这一点同样难说合逻辑,在敌我双方近距离缠斗情况下,敌人还在炮击,简直就是断箭行动。国军再怎样也至于如此。
这样的细节,要挖,还有很多。可以说,在故事上有如此漏洞,实在不该。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高希希把电影拍出了电视剧的感觉。这简直是灾难!
电影从头到尾炮声隆隆,但几场战斗,看下来差不多。战斗间隙,各种尬聊,对剧情推进和人物塑造毫无帮助。正如有评论写到:“影片中的人物刻画也显得单薄,没有能真正立得住的鲜活人物,观众看不到发自内心的角色描摹,满崽和杨大牛的形象陡然神化让人感觉很疏离,只是为了塑造高大上的形象而塑造。”
这恐怕是主旋律电影、电视剧的通病。如果钢铁侠完美无瑕,那他也就没有什么魅力。
最近在看一本教人如何做广告的书,美国人吉姆·西诺雷利的《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里面有这样一些话:“如同故事的主题,作为品牌最好留给别人去诠释,而非自己来解释。解释得越多,品牌影响就越容易被忽视,甚至更糟糕,引起反感。通常情况下,很少有人喜欢被别人告知应该如何去思考”“说服我们应该用某种方式思考和感受,就如同喜剧演员直接说出他的笑话为什么可笑”“值得信赖的人从来不会告诉你他是值得信赖的”。
我想,电影也一样,本质应该是讲好一个故事,而不是去讲一个道理。那些拼命想讲道理的电影基本都失败了。《八子》就是这样一部失败电影。
相比同档期的《蜘蛛侠·英雄远征》,《八子》的故事性,相差天远。好莱坞把一个简单的英雄成长的故事,也能讲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这值得好好研究学习。
所以我说《八子》是有好故事,无好导演。这故事没有讲好,想表达的道理、情怀,也就没有了根据。
3、八子和八佰之争
这一部分算是题外的话了,但我觉得十分重要,比电影本身更加重要。关于《八佰》的争论必然会波及《八子》,看似是历史题材的不同,实际是观念的鸿沟。
许多人说“内战不看”“自己人打自己人有什么好看”,以此来看低《八子》。这个观点当然十分可笑。
自己人不打自己人,作为口号提出,有其历史背景,而且从始至终,都没有真正地实现。
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毛开宗明义:“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那个视你为奴隶、牲口,任意打骂你的人,是敌人还是朋友?那个骑在你脖子上拉屎撒尿的人,是敌人还是朋友?那个抢了你老婆,奸了你姐妹的人,是敌人还是朋友?那个杀了你全家和家族数十口人的人,是敌人还是朋友?
如果“白狗子”是自己人的话,那么怎么解释2017年9月在灌阳县酒海井内发现的那20多具红军遗骸?要知道,他们之中最小的,被杀害的时候只有15岁。
当然,后面大家一起抗日,勉强算得上自己人。但是这个自己人未免手有点儿狠。7000多新四军在皖南没有死于日本人之手,而是死在了自己人手里。新四军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不知道历史课本上有没有学过这一段?
针对此事,周恩来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不正是在说“自己人不打自己人”吗?可是最先下黑手的是谁呢?再往前追溯,最先举起屠刀的是谁呢?
这就像,别人要杀你,你还击了,顺手还把对方打残了,然后围观群众突然跳出来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这么残忍呢?自己人不打自己人啊!
毛说,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很显然,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所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看今日之湾湾,一切还不明显么?区区一个省都不能管理好的一群人,有什么资格管理国家?其堕落如此,真朽木不可雕也。
4、八佰为什么挂了
再说《八佰》这电影,因为已经撤档,具体怎样的故事现在难以知道。但就透露的大概来看至少有两点不合适:1,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不合适;2、以添油加醋的细节来美化一场失败的战斗,不合适。
第一点很好理解。第二点掰细了说。
关于“四行仓库”保卫战,百度百科和网上的资料足够详细。按照事实来说,恐怕难以和壮烈挂上钩,只能是一场失败的战役的一个荒唐的收尾,400多位国军战士不过是毫不起眼的炮灰罢了。
70万国军苦战3个月,牺牲了30万,上海还是失守了。最后留下一个营,背靠租界,打一场仗给英美看,这就是战事的起因。日军不能使用重武器,也没有费力进攻——因为这毫无意义。战士们奋战四天四夜,打死日军200余人,后接到命令退入租界。在租界被缴枪,羁留在孤军营。
1941年4月24日清晨,谢晋元被汪伪杀害。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拘禁全体官兵,分散看管,有些人甚至被送至巴布亚新几内亚做苦力,客死他乡。
这样一个故事,是丧气的,恐怕也难以彰显出国军抗日的英雄壮烈。但添油加醋、涂脂抹粉地美化,至历史事实而不顾,迎合某些人的扭曲的感情,恐怕更不合适。
更别提管虎导演在微博上发的那条和秦汉合影,夸奖孙元良的那条微博了。虽然他讲的都是事实,但恶心就恶心在这一点。他只说了是孙元良下令守四行仓库,却只字不提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下了这个命令以及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电影是不是这样,以一个点的闪亮,来掩盖全体的黑暗呢?现在不得而知。但这样的表达方式很具欺骗性。做广告和做新闻的人,都十分清楚。
抗日战争牺牲的人当然都是英雄,但是别有用心,虚构事实来美化历史的错误,不合适。
5、电影其实很可怕
导演娄烨说,不要害怕电影!电影没那么可怕,也没那么重要。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政体因为电影而感到恐惧,那绝对不是因为电影太强,而是因为他们自己太脆弱了。
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对。
记得当时看到这句话的第一眼,我想到的就是,电影其实很可怕。电影、电视剧是目前最普及的宣传方式,讲许多故事、塑造许多人物、表达不同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就是政治观。为什么我们一提到红军、八路军,想到的就是神剧?手撕鬼子?这难不倒不是电影特别是电视剧的功劳?不是来自港台的导演们的功劳?错误的故事、错误的形象,不断重复表达错误的价值观,久了就深入人心了。
如果是站在复辟大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的价值观的表达呢?这恐怕就不止这么简单了。
电影如果不可怕,那报纸文章也就没什么可怕了。但这不是事实。
许多导演,是脱离群众和生活的,他们拍了一些看起来很难懂的电影,但其实内心里并没有看得起谁,他们想表达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圈子。这个圈子里,这些人在一起自娱自乐、互吹互捧、资本主导,根本无法拥有什么大的影响力。
这说到底,只是一种价值观表达罢了。
当他们自己的价值观碰到国家和人民的价值观,轻轻一下就碎了的时候,他们立刻就戏精上身了一般,表演强权打压的戏码。
李公仆、闻一多惨死街头,可是他们还在拍电影和发表高见啊,他们的电影也还在不断地上映啊。你看,现实并没有如他们说的那么糟糕。
当《战狼2》《流浪地球》《红海行动》票房一路飘红的时候,会有那么多人跳出来阴阳怪气喋喋不休,说到底,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已经破产了,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他们难以接受这一点。
但想要反抗,他们也没有勇气,也没有人支持他们。
历来资本家不都这样的么?让我们翻开历史书,上面赫然写着: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他们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老毛病”。
最后,以一首词收个尾: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上世纪30年代的赣南地区,在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曾经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将八个儿子先后送入红军,奔赴战场前线。但战火无情,兄弟中的六人陆续牺牲,只剩下大哥杨大牛和最小的孩子满崽。满崽找到了大牛的部队,成了哥哥麾下的普通一兵,一场场艰苦战役的淬炼让新兵满崽迅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战士。最后的战斗打响了,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杨大牛带领弟弟满崽和全体战友浴血肉搏,直至弹尽粮绝…… 英雄的身前,是枪林弹雨的沙场,而在英雄的身后,家乡的村庄依然宁静安详,微风吹过金黄的稻浪簌簌作响,一位年迈的母亲正在村头的小路旁孤独的守望……
剧情基本靠凑,煽情缺乏根基,道具随心所欲,特效值得一星
老套的剧情,毫无新意的影片节奏。这是一部一开始就猜到结局但是不会给你任何惊喜的电影。主演也没看懂发生了什么,就从小白到英雄。英雄这么简单吗……给两分,一分给音效,一分给画面。不过最后妈妈呼唤的镜头,让我觉得是地摊2块钱的碟片。
八个顶八百个?
实验 质感看起来还不错,但又是动不动就大爆炸、一颗手榴弹能把人炸飞,还冲锋枪对射,火力都那么猛,后来打日本还那么费劲?真情不是没有,渲染有些过度。
蹭热度,蹭蹭不进去是吗?
主旋律电影,战争场面的确不错,尤其是一些残肢断臂的镜头还是相当写实的。至于其他吗?就不多讲了!
导演不觉得羞愧吗?花了这么多钱拍出这种没智商的片子。浪费人民的情感和好题材,连我父亲这种老党员都说不好看。
总感觉节奏很奇怪,把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描写的太具体,反而该注意的细节却没有把控到位导致剧情显得不太连贯。虽然一直在描写亲情和战争,但整部电影看下来给我的感觉却是空的,结尾还强行催泪...以《八子参军》的故事为原型却只登场三人,总感觉和片名不符。电影就是讲故事,但这讲得也太过简单、平淡,我没有捕捉到任何亮点。或许这个故事本不应该属于荧幕,如果用电视剧来呈现可能会更加饱满。
锤子打鸡
一星半。整个故事围绕的其实只有八子中的两位,不懂为什么要叫八子;这是一部开场半小时我都没弄明白主角所属部队势力的电影;对于战友情和母子情刻画的严重缺失导致后半段的煽情味同嚼蜡,甚至有几分可笑;何润东演了一个一场战斗都没活下来的“神枪手”;无尽弹药,随时出没的敌军,以及永远可以比别人撑得久一点但还是会牺牲的主角。野猪特效半颗星(虽然我不知道这场戏和紧跟着的战场戏有什么关联..),爆炸场面勉强可以,半颗星,以及对我而言的全片最大亮点--片尾曲还是好听的,半颗星。嗯,就这样吧。
故事情节交代不清不楚,全程枪林弹雨制造场面,看了四十分钟,看不下去了……没等到何润东出场。
7月1日建党节支部组织去影院看的,剧情没头没尾的,也没有交代就直接各种狂轰乱炸,超响的音效和成堆的慢镜头叠起来的一部主旋律片子,非常直接,剧情基本都猜得到。一星给辛苦的演员们,从头到尾全身就没干净过。邵兵还是很好看。
送上了什么战场?内战?跟国军兄弟打?
这电影真的能恶心到有品位的电影观众,也依旧能愚弄弱智猫眼观众。
他们只给你们看他们想让你们看的东西
没有背景介绍,没有故事线,上来就是干。队友可以死,发型不会乱。我方各个英勇以一挡五,敌人狂轰乱炸枪法不精。最牛逼就是这背景墙可以做的逼真一点吗?主旋律都做不好的舔狗电影。
不是一般的差,本来是想看《八佰》的,差不多同期竟然还有名字那么像的战争片。从头到尾都是阵地对攻,没啥变化,也没太多交代,高导你在打游戏吗?没啥情节,就靠几个回忆的镜头。装备也是大漏洞,30年代的反围剿,竟然呈现二战欧洲战场差不多的装备,像某篇影评所言,红军这样正面突突突的话,早就没了,完全不顾史实。开头熊一般巨型野猪,得好几百斤,压都把你压死啦,还能给你抓住獠牙?4/10分
就是一直在炸,炸,炸……而且我不懂满崽上来就和野猪PK是个什么意思?我就记得有一段挺感慨。因为是讲的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基本都是农民,国民党都贼有钱。这边红军就数,爆了18次了。一个红军感慨:“什么时候咱们也能打的这么富裕啊?”,排长说:“会的。”
三星半吧,邵兵和老战友都演的不错,何润东比较惊喜,虽然镜头不多居然没怎么出戏。男主我看来选角有点失败,顶着一张三十多岁的脸,人人都在说他只是个孩子emmm,频繁出戏,长相也不行,下巴过尖不是我心里能带入的小红军形象啊😥我喜欢潘冬子那样虎头虎脑的。整体剧情还是比较紧凑的,结尾很感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
舔之前能不能先刷一下牙?技巧学不会不怪你,态度不好就是你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