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媒体先锋

喜剧片美国1994

主演:迈克尔·基顿  罗伯特·杜瓦尔  格伦·克洛斯  玛丽莎·托梅  

导演:朗·霍华德

 剧照

媒体先锋 剧照 NO.1媒体先锋 剧照 NO.2媒体先锋 剧照 NO.3媒体先锋 剧照 NO.4媒体先锋 剧照 NO.5媒体先锋 剧照 NO.6媒体先锋 剧照 NO.13媒体先锋 剧照 NO.14媒体先锋 剧照 NO.15媒体先锋 剧照 NO.16媒体先锋 剧照 NO.17媒体先锋 剧照 NO.18媒体先锋 剧照 NO.19媒体先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09:27

详细剧情

  亨利(迈克尔·基顿 Michael Keaton 饰)是一名报社的编辑,他的妻子玛莎(玛丽莎·托梅 Marisa Tomei 饰)身怀六甲即将临盆,因此,他非常渴望能够从《纽约太阳报》被调到《前哨报》工作,以获得更加丰厚的薪水。
  一场谋杀案的发生轰动了整个城市,两名白人在案件中被害,而遭到逮捕的两名犯罪嫌疑人均为黑人。亨利在报纸的头条上刊登了黑人被捕的消息,这一举动导致《前哨报》撤销了对他的招聘决定。玛莎通过追踪种种蛛丝马迹,最终发现两名黑人青年是无辜的,而警察逮捕他们只是为了装点门面。亨利再度将这一真相刊登在了报纸的头条上,第二天,《纽约太阳报》被抢售一空。

 长篇影评

 1 ) 从1994到2008,除了技术变旧了,一切还是新的。

没人写评论,那我就来开个头吧~

今早上新闻学基础的时候看了这部电影。挺值得思考的。
整部电影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只有一个词,混乱。
所有的情节发生在24个小时之内,工作和家庭,多个线索的混乱紧凑地同时和交替进行着,并在时间这唯一牢靠的主轴的牵引之下最终走向平息,当然,仅仅是暂时的平息。

没有哪一种职业生涯是无法被摄入面对着无数观众的大荧幕之内,唯一的区别不过是荧幕讲述的那个故事有着不同的格律和韵脚。被人偷窥得最多的警察和匪盗的生活环环相扣,给人或视觉或智力的快感。音乐家的故事也层出不穷,总有着传奇和激情。皇帝、律师、教师、理发师(原谅我还没有看过海盗叔叔的理发故事、民工......就像三百六十行的职业的都汇聚在电影里,以供一般只能侍奉着一种生活的人们品尝丰富的人生快感。然而在这么多电影中,只有讲述记者和新闻媒体的总让我感到真切和实在,就像一部高明的纪录片。(再次原谅我,目前为止我也就看过两部而已,一是这个,二是LIONS FOR LAMBS,闾丘推荐的一部复杂的新闻政治片)

这是太阳报社里的寻常的一天。
编辑们一起开会,说着耸人听闻的新闻和照片,安排着塞满这一日所有的版面。当然,所有的新闻和版面都是为吸引读者而服务的,因为读者是销量的代名词,而销量则意味着更多的广告收入和盈利。不能错过任何新闻!(我很惊讶我们那么多的报纸那么多的版面竟然每天都能被填满!!!)...所有的媒体都为了新闻奔相竞走,明争暗斗(当然,暗斗是错的,违反新闻道德的。可是电影就是有这种魔力让人看着亨利偷走另一家报纸的线索然后为他追查的勇气加油助威。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在办公室里,所有的电话此起彼伏,人们来来往往,文字编辑为了新闻标题的措辞问了一遍又一遍、改了一次又一次、转了一圈又一圈。
主编说得好,新闻这一行就是“每天从零开始”,无论干了1年,10年,还是36年。

每天从零开始,意味着每天都是新的。
这一日的头天晚上,两个黑人青年路过被枪杀的白人的私家车,被误以为是杀人凶手,涉及到扩大的种族冲突事件。
竟然错过了这条头条新闻的太阳报,在事件发生的第2个早上,头条又究竟应该是“GOTCHA!!”还是“HE DIDN'T DO IT!”?
经理和编辑的战争。权威和真实的战争。(值得深思的是,这场战争并不是地位完全不平等的一场战争。两个阵营,都各自需要自己的报道和证据。而在这儿用以证明真实,用以将 事情的真实 变成 人们所看到所相信的真实 的工具,就是照片和引述。无论最后哪一方获胜,他所宣传的那一方就将是真实,至少是他们知道“事情发生的那一刻”的真实!)

编辑比经理距离真相挨得更近,所以最后他赢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经理在道德上就一定处于劣势。在没有完全信息的情况下,贸然的报道 真相 毕竟是比报道 能够确认的那一部分真实 更为稳妥的。又回到了那个问题,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影片另外一大看点是新闻工作者生活和家庭的平衡。腰疾、不规律饮食、嗜烟.....这些职业病不提也罢。但他们各自的家庭生活却不能单纯得被人忽视。主编的妻子跟他离了婚,女儿不认父亲,甚至结婚生子也没有告诉他。经理的丈夫怎么了不记得了,但她婚外性,而且需要更多的工资。编辑亨利的家庭生活是另一条主线。他太太叫玛莎。

玛莎年轻貌美,有很好的人脉。从前一定是聪明能干的女记者。然后她结了婚怀了孕,丈夫跟自己从前一样是新闻工作者(这意味着什么?!)玛莎仍然跟从前一样地怀有计划和抱负,直到她约见了一个结婚生子多年以爱丈夫为全部生活的闺蜜,那个闺蜜从前应该也是优秀的女记者。没有了工作不再是那个独立的知识女性的玛莎害怕了,畏惧了,没有安全感了。......
影片的最后仅仅是这一天的结束和新一天的开始。玛莎剖腹产成功,并且如她的闺蜜所说,在看到孩子的那一刻,“一切的辛劳都是值得”,亨利在她身旁,一样满意的沉沉睡去。

可是,生活就这样结束了吗?

 2 ) 《媒体先锋》

影片虽然大篇幅描写纸质媒体的工作与一个枪击案的交集,但是影片并没有对媒体内幕进行深入的揭示,也没有对枪击案进行扣人心弦的追踪,主旨却是探讨的高速运转的工作与个人追求、家庭责任的矛盾。

就和朗·霍华德 Ron Howard的所有作品一样,如果你没有看到开头的导演名字,不会想到是某个导演的作品,只是众多美国匠人型导演的作品之一。但是影片整体质量又确实维持了一定的水准。

2008-02-20

 短评

虽然这是一部几乎被遗忘的电影,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它流畅的叙事以及出色的场面调度。尽管这部电影站在一个可以深入讨论的话题下却反其道而行之的去探讨一些儿女情长的话题。但是精巧的设计以及流畅的剪辑都是可以让你心甘情愿的花上一个多小时去看完的。

9分钟前
  • renne
  • 力荐

媒体的日常生活,密集的对话,随时被打岔,七、八张嘴同时开口,从国际大事到鸡毛蒜皮,千头万绪飞奔,如果不是业内人员,在主线浮现出来之前恐怕已经被打败了。

13分钟前
  • 沙场点指兵兵
  • 还行

当年就是被这样的热情激励着的,正义感,正确的正义感,在国内太难了。

18分钟前
  • 一毛
  • 推荐

类似的好多,有点疲。不过这是1994年诶。

23分钟前
  • 还行

来英村之后第一部关于新闻人的电影。。。老师其实是想让我们在记者事业和家庭之间选一个吧!!

28分钟前
  • 何所似
  • 推荐

台词之密集、情节之紧凑,仿佛是另一部出自Aaron Sorkin之手的作品。除了令人血脉偾张的新闻理想之外,关于事业和家庭的冲突、职业女性对于生育的焦虑、两性在家庭责任上的平衡这条副线也处理得非常高效而精彩。"This shouldn't be semantics. This shouldn't be money. People will read this and they'll believe us." 这么好的作品却这么乏人问津,真是天大的错误。

29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在信息滞后性所带来的激烈伦理问题逐渐消隐的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冲突和妥协已变成另一番看似轻佻的面貌,由此想到,纸媒注定会成为一种挽留。

32分钟前
  • Milkdromeda
  • 推荐

原来枪击案只是浮云!!!

36分钟前
  • EmmaSchnee
  • 推荐

我带着一种对美剧最美好时代的好感,没,看,完

39分钟前
  • 鱼罕兔
  • 还行

压力感描写得很好

41分钟前
  • 一片大好
  • 还行

新闻报道行业的混乱感营造得很有说服力,隐约间有种《女友星期五》的神经喜剧风格,或许是霍华德刻意为之?PS。基顿和托梅这部戏演夫妻,令我有点遗憾《蜘蛛侠返校季》他们没对手戏。75

46分钟前
  • 长袜子
  • 推荐

8/10。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媒体和人的冲突关系:面对接踵而至的职业压力,求生是第一反应。真真假假的新闻界是每个从业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哈克特在重压之下,必须找到不同寻常的事件来刺激读者,为了抢头条违背道德,把将要入职的前哨报的消息窃取;内部因为头条标题忙得不可开交,明争暗斗更是家常便饭,哈克特想尽办法阻止对手的新闻成为头条,不惜派没经验的小姑娘到争先恐后的现场媒体中拍照,他的竞争对手也一度不肯为黑人青年的清白延误报纸的打印;最后是酒吧枪击案风波,哈克特的专栏写手因为报道官僚的丑闻破坏了一个普通人的家庭和睦。导演通过发生在一天时限的紧急事件,将新闻行业的真实状况一一批判,也运用了皆大欢喜的结局,没有彻底讽刺新闻的存在意义。

49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两个有色人种无辜少年与关键时刻提供重要证据的玛丽莎托梅的角色,像不像两年前的我的表兄维尼?不过这回不是法庭戏而是围绕着案情真相报道的媒体戏。影片前半程不错,特别是风趣诙谐互相调侃的小报社生境的展示,但是演到第三幕高潮处,老主编染病探女,女编剧职业反思,男主老婆临盆产子的三头并进交叉剪辑,就陷入了朗霍华德作为导演始终难以克服的套路煽情……

51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写的太棒了,我甚至觉得,交错复杂的处理了一个真么简单的事情,节奏感很强,演员稍微有点弱,但不会影响电影的品质,因为拍的写的都太好了。

53分钟前
  • 春垓
  • 力荐

结构严谨,情节铺陈完美,演技倍儿棒。有新闻理想的人都明白。

55分钟前
  • nightynight
  • 力荐

24小时,媒体的真实再现

58分钟前
  • 哇哇哇哇哇
  • 力荐

最后进医院的殊途同归也标志着报业的职守得到了坚持。谁想得到在看过23年后上映的《华盛顿邮报》,会对“我们可不是华盛顿邮报”一句有着如此奇妙的讽刺。

59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本片获第67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提名。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报纸这种曾经叱咤舆论数百年的平面媒体,正逐步走向没落。但是此片剧情并没有过时。因为新闻采编的规律并没有变,而且还因为新媒体的特点,变得更快、更强。不过即使再强大,困在长城里也是一摊死水。

1小时前
  • 洋葱仔
  • 推荐

3.5/作为一部新闻工作者电影还是过于混乱 贡献了我看过最假的打戏但是居然觉得假的过于真实是怎么回事???结局还不错+0.5

1小时前
  • Herring
  • 还行

在哈佛Emerson 101看这部20多年前的电影,普利策奖获得者HKS的特聘教授Denise-Marie Ordway组织电影放映前后的介绍和讨论。影片通过一个半虚构的在24小时内发生的故事反映报社人工作状态:拥挤,紧张,扯皮,不同理念间的针锋相对。警察乱抓黑人敷衍办案的事让人想到当下的雷洋被抓猝死案,何其相似!

1小时前
  • 三叶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