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了小主人公“宝贝”在爸妈分居后,因妈妈工作原因,转学到姥姥家附近学校后发生的故事:“宝贝”妈妈忙于工作,忽视了对他的陪伴,使“宝贝”在陌生的环境里感觉更加孤单,但好在他遇到了一些新的朋友。他们一起在周边闯荡“冒险”,机缘巧合偶遇了自己的音乐启蒙导师……在经历了众多动人心弦的故事后,他们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并参加了迷笛音乐节......
中国现在有摇滚吗?摇滚的精神是什么,主创真的知道吗?打着摇滚的旗号以为就忽悠孩子来看了?导演和制片方脑子是进水了吗?摇滚是骄傲的,精神内核自由和叛逆;摇滚又是有争议的,因为这是白人的音乐,白人歧视所有玩摇滚的其他人种。激进的白人摇滚乐队每次开演唱会时候,第一句话是“黑鬼滚出去”,这是摇滚的糟粕。你们拉几个孩子摆摆做作的样子,唱首不疼不痒的儿歌,然后就摇滚了?观众就那么好忽悠呢?以为是投资方那样没脑子吗?
我觉得很好啊!你们知道吗?我是一个77年出生的大叔,感谢在94年摇滚纪元年,那个时候我的小时候十几岁也组建过乐队,几十年后,看到这部影片,能看到我的热泪盈眶,可能有些人会看不懂吧!是因为你们的经历跟我不一样,看完了整部影片,我想到了花儿乐队,想要的时下的tfboys,还想到了大鹏的《缝纫机乐队》,这不就是儿童版的缝纫机乐队吗?
不要纠结剧情的合理性,看很多好莱坞大片,它有合理性吗?这里不是爱国主义教育片,能感动我的我认为就是一部好片,或许这部影片的共鸣很少,片尾的我开始摇滚了,让我一下拉回到童年!
影片的剧情合理性有那么重要吗?有吗?有吗?我只是随便问问
剧情主线老套,情节散乱无章。
那个男主宝贝,我一直以为他是女的!这货的长头发和珠穆朗玛峰的爆炸头,在中国的中小学怎么可能存在?就算是国际学校怕也没有。话说个宝贝挺像台湾原住民,还有凉山兄弟,有点“摇滚感觉”。
安琥和徐洁儿的感情线根本就游离在整个剧情之外。
只顾打麻将的姥姥是演得最好的一个。
彭波又来刷脸。
那个徐洁儿(还台湾女生呢,很不台湾)我印象深刻(不是样子,脸盲症的我通常记不住别人的脸,尤其像这种大路明星),只因为她主演了大烂片《紫霞》。
这是迷笛音乐节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这些小毛孩还说要去参加国际摇滚比赛,拜托先搞清楚什么叫摇滚。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是出品方之一,我还以为儿影已经死亡了。《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和《招财童子》(本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百鸟朝凤》)是其代表作。
感觉这片子就是忽悠有钱家长出资赞助然后给孩子角色而诞生的,电影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家长的钱先赚了。投资方真是钱多人傻。
这个夏季的末尾,用摇滚感受夏的魅力,释放夏季的激情。用心感受孩子的欢乐。
之前看过另一部音乐题材影片,俄罗斯的《盛夏》,那段1980年代列宁格勒的摇滚青年故事。《盛夏》用摇滚讲青年人的朝气澎湃和叛逆革新。今天的《摇滚小子》看到孩子们热爱音乐追梦摇滚的热情,感动老师,感动爸妈,走到人心里面的那份对音乐的热忱。
故事的主角宝贝,一个爸妈离婚,因妈妈工作忙而被送到姥姥家生活学习的个性男孩。不喜欢被妈妈抛弃的感觉,厌烦姥姥无休止的搓麻将,玩吉他是这个孩子化解烦恼找寻欢乐的方式。主角珠穆朗,爸妈经常吵架而烦恼,因为多动症被老师责怪,击打架子鼓是他放飞自我感受快乐的方式。热爱音乐,因为我热爱生活中缺失的欢乐幸福的元素,只有音乐能让我的内心释放,变得轻松洒脱,收获音乐美的享受。月月和李怡南同病相怜,爸妈不支持而坚持在追梦的道路上。
师父吴民,热爱音乐孑然一身的中年人,尽管音乐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但音乐能让他忘记分手的痛苦,忘掉生活的烦恼,忘掉事业的不顺利,去投身音乐和歌曲的唱作中。老师李雪,音乐既是生活方式又是谋生工具,音乐让她忘记情感的不快,投身生活和育人的欢乐。
摇滚的快乐来自一次偶然的体验,就像小孩子学钢琴,聆听黑白键敲击出美妙音符的瞬间会一下喜欢上这门艺术。宝贝偶尔玩玩吉他,珠穆朗喜欢带朋友去探险,当进入演奏室触碰乐器时,吉他的拨弦声和架子鼓的回响让儿童喜欢上拨弦乐器和打击乐一起玩耍共鸣的听觉享受。吸引宝贝的能力去弹吉他,激发珠穆朗的天赋和多动特征去学架子鼓。
有一起练习同学的比较,七色光年组合的挑战,师父和老师的鼓励,激发出组建“摇滚少年”乐队的想法,爱音乐,去感受舞台的魅力。用音乐的魅力感动观众,感动父母。
两个小主人公宝贝和珠穆朗,有一些当年释小龙和郝劭文的既视感,一个认真专注,一个多动贪玩。两个人是互补的,认真专注能细致做好吉他的调音和弹奏,有助于歌词的创作和演唱;而多动的特质有助于奔放式的投入架子鼓的激情敲打演奏中。两种乐器也是互补的,吉他的慢节奏和架子鼓的快节奏形成很好的搭配。吉他带来余音绕梁的听觉,架子鼓则激情四射解放天性。而歌曲中用旋律进行的叙事就要用到电子琴来完成。歌曲弹唱给观众带来全能视听体验。乐队的演出胜在听,而男女团演出胜在舞台视效和听觉的同步。
影片的不足之处也在于音乐音效,一部分乐器与歌唱出声音的镜头中,搭配的音乐会对不上乐器动作和唱歌口型,因此没能呈现出一个团体组合演出那样燃烧炸裂释放的冲击感,相反给人以假唱假弹奏的错觉。既然这段镜头是在弹唱排练或者表演,为什么不能给到原声原音的声音元素呢?后期修音都要比对不上口型动作的配音好很多。
影片高潮的音乐节登台,当注意到台下妈妈的时候,乐队主唱最好的选择是在表演完既定曲目后,再加这首献给妈妈的歌,这样显得作为一个乐队更加专业,尊重观众和主办方预留的时间,而不是冷场尴尬半天。
看到片名《摇滚小子》首先想到一个比较燃烧炸裂的摇滚乐表演情景,当看到这个小孩们热爱摇滚组建乐队的故事有一些出乎意料,高潮呈现的弹唱演出有着符合预期的舞台表现。在这个音乐燃烧的夏季,《摇滚小子》是一部挺不错的儿童音乐片。
预告片都看不下去,麻烦导演去认真看一下初恋这首情歌。同样讲孩子搞摇滚,差了大概10000个等次
题材好,正能量。但剧情不吸引人,小孩子不爱看,大人不感兴趣。票房超过六十万估计都成奢望。
观看了,感动中……
吃了屎
呕
苏翊鸣在滑雪上真的天赋过人!好好滑雪吧2022.02.07// 男主角就不能选一个颜值高点的小孩?哪个学校允许一个小学男生留长发还染头发?台词造作至极,故事没逻辑,摄影太难看了,一点电影质感都没有!
除了名字和摇滚有关系,其他都和摇滚没关系。
瞎看了下 快进完 忍不住来打个分 不吐不快 我说导演 你知道什么叫rock n roll么?你们连门都还没入 就装逼 取个这样的名字 不怕遭雷劈 去你大爷的!
看了开头和结尾
节奏老套,演技略浮夸刻意,和其他成人喊着音乐梦想谈恋爱的电影也没有很大差别,家长不理解到欣慰的观看孩子演出,不觉得太闪光少女了吗,结尾强行煽情
宝藏电影 看完你们可能会觉得错怪了毕志飞 《摇滚小子》本质上讲就是《纯洁心灵·逐梦摇滚圈》 而且是误会了摇滚那种 如此套路的故事能拍崩 导演做到了 人物辅线剧情展开如此随意 让人感觉是现场写的本子 影楼式制景 永远正反打的摄影师 不成熟的演员阵容 简直可以组一支叫“崩溃”的摇滚乐队了……
表演扭捏,节奏生硬,情节虚假,摄影巨烂(全是大特写),基本都在棚子里拍的。总之:一部烂片!
电影本身半颗星,结尾处歌曲《妈妈》半颗星,我男神奥迪一颗星。。。。
看了预告片。不是穿柳钉弹电吉他就是摇滚,明明唱的是儿歌啊!!!如果换个名字,可能还稍微好一点。
很温馨,带孩子看不错
误入 儿童世界
逐梦演艺圈该让让位了
懂电影的都懂,本片艺术价值几乎为零。无论剧情、剪辑、调度、台词、配乐、服化全部零颗星,但苏翊鸣(内转1980抓板)值十颗星。(看起来小苏的CCTV5比起CCTV6,强了不止一星半点)
这种电影太他么魔幻主义了。。。搞摇滚的都吃不上饭,都各种月亮组里那些傻逼事,这帮孩子何德何能就上了迷笛音乐节??
两分电影…完全为苏翊鸣去看的里面那个女孩绝对是未来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