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利维亚富豪聚居的拉巴斯南区,一户典型的花园豪宅,犹如一个超大无菌气球,包覆着只在意上流排场与特权的女主人,成天只知性和狂欢的大儿子,厌恶上流社会阶级歧视的女儿,充满想像力的小儿子,以及一手包办全家大小事的原住民管家。镜头以一场一镜方式摇摄,犹如家庭成员一般,冷眼看着这个上流气球一点一点迈向破灭。
《富人区》或名《南方安逸》,故事一目了然,我就不说了,只想说说存在感很强的影像的表现形式。该片镜头的表现欲特强,分分秒秒刷存在,大多数时间是机械枯燥的顺时针摇摄,且为匀速,偶尔在表现户外场景时用摇臂来增强空间感。我将其理解为一种尝试。多数情况下,对镜头的尝试是具有直观性和主观性的,能彰显个性,或者代入情境,尤其是一些不稳定镜头的方法,更是具有人称代入的效能,让人明确感知讲述者的存在,他在抖动,他在推拉,他在摇移,他为什么切换焦点?是想给你看他想让你看见的东西,或者提示画外的存在。应当说,这些尝试大多都是有价值的,屡试不爽。燃鹅,在这个作品中,不胜其烦的摇摄+伪长镜头(因为焦点大多数时候偏离人物与表演),除了更加精细地呈现场景道具之外,只能让叙事毫无针对性,失去焦点,变成婆婆妈妈事无巨细。我看到,为了弥补镜头方法的先天缺陷,导演使出浑身解数做了补偿,在室内场景中大量使用镜面反射,以及见缝插针地安排对白,以使镜头偏离焦点之后仍能从镜子、瓷砖、各种反光器物上获得人物语言及行为变化。这种捡芝麻丢西瓜、本末倒置的尝试还剩下多少价值?这是明显的试错,且相当笨拙、固执。即使退一步来讲,将镜头拟为讲述者(比如缺席画面的某个家庭成员)的眼睛,这种匀速的环视也是极不合理的,令观者极度不适,进而生厌。我就生厌了,我必须承认,此片我无法看完。更糟糕的是,玻利维亚电影已经给我留下了华而不实的印象。
这个电影主要是围绕一个白人富人的房子进行展开的,这个片子通过女主人和家庭成员,以及土著女仆和管家的视角,给我们呈现出这个玻利维亚各个阶层对于彼此的看法和自己阶层的人生观价值观,白人富人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不停的满足子女的各种需求,那怕负债也要过着体面的生活,也反应出他们社会的极度不平等和资源的缺乏,管家小孩的去世就是因为他们穷人没有好的医疗资源,管家有个细节说自己没有土地而女主人却有大量的土地,在那个国家土地就意味着财富,他们白人不关心这个国家的发展只注重自己的个人收益没有归属感,移民和去外国求学是他们这个阶层的主基调,但他们又舍弃不下祖先留下的土地家业,这个电影看里面拍摄背景报纸发生在莫莱尼斯土著左派总统时期,白人阶层普遍存在焦虑感.
145
一场一镜
优酷翻译成《富人区》,挺有意思哒。如果中国也拍这么一部,不知会不会俗到天边去。
独特的镜头,旋转轮回的方式贯穿整部影片,从一个家庭的角度,反映出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的问题、阶级差异、人权问题,进而有上升到了一个国家的社会问题,最后一个原住民妇女想要买下主角家庭的房子,影射着该国家政权的变化,上流社会的逼逼终抵不过金钱。一切都那么突兀、而又自然。
噗,在被侷限的空間內以攝影機或人物為中心作向外或向內環拍的攝影機運動炫技之作。在一些攝影機可能影穿(倒映穿幫)的地方如何精巧地安排而避過鏡映儼然要成為這片的一大觀影重點(比如第二顆鏡頭那兩個懸吊在鏡面上的平底鍋、第三顆鏡頭蒸在玻璃上的水氣...)。
你们真的没有被导演转晕嘛…
用一个家庭反应一个阶级的没落,国家的变化很多时候也就在这看似不经意间,靠着资产生存的富人终究倒在了资产面前。整部电影由一个个旋转长镜头组成,有时候转的快点有时候转的慢点但是几乎没有停下来过,观感就像是沿着舞程线跳华尔兹时看到的周边景物。。。ps小男孩是斯皮尔伯格的超级粉丝
且不说内容 镜头都能把人晃晕过去
看完想去玻利维亚玩
平靜中走向敗亡
有意思
以一個家庭成員間的故事反應出一個時代、一個國家的轉變和一個階級的崩解,片中華麗到不行的環繞長鏡頭雖有炫技之嫌,但也可理解其美感與用意。可惜看片時精神不濟,看得很辛苦,而且之前讀過686的解讀,有點影響了自己切入的角度。總之是一部精彩的作品。
全程搖攝在這裡非常合適,看的過程就像拿著放大鏡一點點地看著這座孤閉的豪宅的每個角落,看著傲慢嘮叨的女主人一點點地陷入窘迫,原住民管家如何“回報”她,這過程挺爽的,很獨特的電影。
不错
我就是好奇
慢如人生,无奈而坚定的存在。
很好的电影啊 为什么没人评五星。看完电影再看这个“剧情简介”,觉得这些文字简直就是全部损坏了这个片子。。。
很有意思的mobile framing
总是有些缺失,但也不碍其他
说实话,糜烂的生活,没劲,烂片更没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