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改编自直木奖获奖作家重松清的同名小说,由《玻璃芦苇》的导演三岛有纪子执导。故事讲述了带着孩子的离婚男人信(浅野忠信饰)和第二任妻子奈苗(田中丽奈饰)及她此前所生的两个女儿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当奈苗怀孕后,奈苗的大女儿透露想见自己亲生父亲沢田(宫藤官九郎饰),可正是这位亲生父亲曾对奈苗家暴导致他们离婚,奈苗和信都极度反对,大女儿竭力反抗,这让信感到沮丧,甚至对奈苗的腹中胎儿也产生否定感。
他穿着内裤和蜜桃女逃亡(「鲨皮男与蜜桃女」);
他被老师侵犯后精神崩溃将其杀死(「梦旅人」);
他能量过剩,只能用点击治疗失控的情绪(「8万伏特霹雳神龙」);
他通过一次次的纵火焚烧让心情平静(「水之女」;
他在猥琐的欲求支配下大开杀戒、满门皆诛,不留活口(「座头市」);
他挖空心思的策划着如何让自己的死掉(「世界只有我和你」);
他处心积虑的策划杀掉自己的妻子(「杀妻总动员」);
他在自残中获得歇斯底里的暴虐快感(「杀手阿一」);
他操着软侬吴语杀戮自己的一家老小(「罗曼蒂克消亡史」);
他诡异又古怪的闯入朋友家里扰乱人家的平静生活(「临渊而立」);
他接的角色都是杀人、杀妻、自残、自虐、自杀,癫狂的变态神经病。他是浅野忠信,看日影日剧就会时不时晃出身影的大叔。
尽管演了那么多的变态,但在「生在幼子」中饰演的中年男人田中,把人到中年不得不承受的压力饰演的淋漓尽致,观影过程中我还时不时在想:搞不好下一秒他就会把妻儿扔楼下吧!叔这次终于没杀人或者杀自己了,温柔的让人心酸。
田中与妻子奈苗是半路夫妻,妻子奈苗因上任丈夫家暴、不负责而离婚,田中因前妻事业心强,理念不合离婚。奈苗带着两个前夫的女儿嫁给了田中,田中自己的女儿跟前妻生活。
婚姻失败的两个人组成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小女儿因太小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一直当田中为好爸爸。田中对没有血缘的女儿也视若己出,他愿意花时间陪孩子、陪妻子,他乐于自己的家庭生活,事业心不强,就算公司把他从管理岗调到仓库工作,他也无所谓。
好继父只想要家庭美满的生活,直到某天妻子奈苗怀孕了,原本重组的家庭可以有个血缘联结婴儿出现,理应更加牢固,但这还未出生的婴儿却引发了重组家庭的危机。
当小女儿满怀希望的盼望着未出生婴儿时,叛逆期年龄的大女儿熏,敏感又缺乏安全感,尽管继父这些年照顾得如同亲生,却依然缺乏对没有血缘继父的信任感。
继女一次次撕裂重组家庭的行为,让田中开始质疑自己想要的生活、婚姻,中年男人的内心悲伤和疲惫的无力感交织在一起。
人总有逃离的愿望,有人也可以很任性,妻子奈苗的前夫不愿被婚姻束缚,家暴挣脱掉婚姻和儿女,自己女儿可以心安理得的让别人养,选择逃避摔掉一切负担,看似不在乎。但当女儿要见他,他还是脱掉工装换上西服,拿着不合时宜的礼物,不知所措的期待自己孩子的出现,还是在乎的。听着小女儿叫别的男人爸爸,还是在乎的。
面对这些无法把握的亲情,田中焦虑过再婚到底是为了什么?甚至连他都开始思考要不要逃离,进家门的步子越来越沉重,但他仍然坚守信念,用内心的强大去抵御外在的压力,想当个好爸爸维系一个家让他的爱落地生根,持久婚姻需要宽恕,持久亲情也需要宽恕,大女儿熏最终与继父和解。
随着婴儿的出生,一家人又步入圆满,这是日影常常要做的事情:因为有了血缘联结更加能把人牢牢的绑在一起,以至于在漫长岁月里的互相折磨、共享痛苦这样的事情,也会变成生命共通的善意。
五十年前缔结一个家庭理所当然,三十年前缔结一个家庭也不是很难,然而文明繁茂的今天,缔结一个家庭似乎变得可有可无,我们不是家庭的唯一值守者;我们惊慌不安的想要确认的不是"价值",而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中"存在";我们真正想守卫的不是婚姻,而是与真实人类建立起的联结。
在纱织坐上继母汽车的一刹那,她彻底的明白过来,原来和她亲密无间的老爸,并不是完全属于她的,还有别的陌生小女孩管他叫爸爸。虽然她知道老爸爱她,陪她吃好吃的,带她玩游乐园,但他并不是专属于她的,甚至她在现实中的排位很靠后,在老爸的“女儿”面前,她只是“朋友”。 在纱织坐上继母汽车的一刹那,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恐惧,似乎失去了一半的世界,车内的一切全都是陌生而冷淡的。她对老爸从此不再有完全信任的归属感。再见到老爸时,她是否还会像影片开始一样,一头扎进他怀里。 在纱织坐上继母汽车的一刹那,她终于可以为继父的离世而哭泣了。从影片细节处能感知,纱织的继父和忠信一样,对继女很好。沙织曾为对继父和老爸谁更亲近,感到过疑惑。但自此她明白了,现在的继父是她唯一的可依靠的爸爸,是可以在车里当着别人的面,叫他“爸爸”的人。然而,这个人也和老爸一样,即将离开她的生活了,所以她在病房里,放声大哭~ 在小薰收到亲生爸爸礼物的一刹那,她确信身边这个讨厌的继父,真的是个关心她的好人。遗憾的是,他不是自己的亲生爸爸,这是无论怎样也无法改变的事实。而自己日夜期盼的亲生爸爸,她却连想都想不起来是什么样的,只记得曾经恐怖的家暴。 在小薰收到亲生爸爸礼物的一刹那,她的心情极为复杂。她只是渴望有个正常完整的家,但她后来所信任依赖的这个现在的爸爸,为什么每三个月都要出去陪伴另外一个,管他叫“老爸”女孩?她明白这是无法改变的,是她生活的家庭的真实状况。她当然爱着家里人,但又无法接受这个畸形的现状,最后只能搬到姥姥家去。
重生的家庭的建设都是审慎而艰难的,值得人反思和谴责的从来都不应该是孩子,而是每个造成这种局面的成年人。想清楚,再组成家庭,生了宝宝,就要想好应负担的责任。 结婚誓言的那几句话,不是闹着玩的戏文。
1,日本剧情电影,代表了经济高度发展后,人文社会建设中的裂缝与愈合,中国社会也在经济高速发展,这些问题在路上,或者已经赶到中国家庭现场了。
2,本片“设身处地”的编剧——自己是别人的继父,自己女儿也有继父——让观影者和思考者,能够从两面打量这个处境。
3,结局固然是温暖的,然而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人性,恐怕还有若干枝节,而且有不温暖的支流代替主流的可能。在浅野忠信请求生父见自己继女的时候,我都怕他扛不住崩溃了。
4,刷票的电影是娱乐片,伟哥片,什么时候大家刷这类片子,那么这个国家人民的精神力才是真的强打啊。
日本厚生劳动省2016年1月1日发表的“人口动态统计年间推算”数据显示,日本每1000人当中的结婚数为5.2,每1000人当中的离婚数为1.77。
换言之,离婚率为1.77÷5.2≈34%,相当于每3对结婚当中就有1对离婚。
并且,这个数据还在呈上升趋势。
由于离婚率如此之高,重组家庭也就变得越来越多,这样一来矛盾和问题就随之产生:
我不愿称呼继父为“爸爸”怎么办?
继父有了新的孩子,会不会不爱我了?
将来继父会不会像亲生父亲那样伤害我?
《生在幼子》就探讨了重组家庭面临的困难。
电影改编自直木奖获奖作家重松清的同名小说,由三岛有纪子执导,浅野忠信等人主演。
浅野忠信扮演的是离婚男人信,
他和前妻友佳离婚后,和现任妻子奈苗结婚。
信和友佳有一个女儿沙织,由友佳、友佳的现任丈夫抚养。
而奈苗也和前夫有两个女儿,熏和惠理子,由奈苗和信共同抚养。
除此之外,奈苗还怀上了信的孩子,即将出世。
因此,信面临了这样的窘境:很难才能和亲生女儿沙织见上一面。
通常情况下,他和沙织要好几个月才能才一次面。
他白天和沙织在游乐园玩耍,晚上还要匆匆忙忙地买个蛋糕带回家,陪伴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
他面临的第二个窘境,就是血亲和继子(继女)之间的冲突。
两个家庭都是如此。
首先是信的亲生女儿沙织这边,如果她的妈妈和继父再生一个孩子,
对妈妈而言,沙织和宝宝都是她的孩子;
但对继父而言,宝宝是亲生的,沙织不是亲生的,甚至可能是多余的。
其次是信这边,他和奈苗即将有新的孩子,惠理子尚且年幼,不懂其中的道理;但熏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年龄,她担心宝宝降生后,信就不爱她了。
原本熏和信还能友好相处,自从奈苗怀孕以后,熏就变得对信不冷不热了。
信买了蛋糕回家,熏也不吃。
信说一起去上班(上学),熏也不肯。
她还对信说:“你不是我爸爸。随你怎么想,反正我是不会承认的。”
“我还是不喜欢这个家。”
“我不想和不相干的人住一起。”
面对女儿的叛逆、不成熟、无理取闹,信没有生气,而是始终保持温柔的心态,试图和女儿沟通,尽可能满足女儿的要求,让她真正感受到自己对她的爱。
熏没有就此罢休,甚至,她还说想见她的亲生父亲。
原来,她的亲生父亲曾经对奈苗、熏家暴,不仅打奈苗,还把熏的牙齿打掉了。
事实上,熏自然是不愿意见亲生父亲的,她之所以这么说,只是一个逃避的借口;只是她觉得信有了新的孩子,就会不爱她了;只想用这种理由让妈妈、继父把孩子打掉。
根据我们的常识,孩子如果叛逆,家长或许会去打他;或者强迫他做什么、不做什么;或者不管他,任由他去犯错,让他吃亏、受挫,从而明白家长才是对的。
比如熏和信闹矛盾,还总是嚷嚷着想见有暴力倾向的亲生父亲。
按照很多家长的性格,估计会直接把熏送到她亲生父亲家里住几天,等她受不了了,就知道继父有多好了。
但是信没有这么做,而是尽可能去理解熏,和熏沟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爱她。
就像女儿和渣男谈恋爱了,正确的做法不是纵容她,等她被渣男骗,从而吸取教训;而是好好跟她讲道理。宁愿她暂时不理解你,也不要让她受到伤害,至少她将来会懂的。
信面临的这两个窘境,其实我也深有感触。
10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从此我和母亲一起生活。
父母之所以离异,是因为父亲并非好父亲,也并非好丈夫,不幸中的万幸是他没有家暴,没有伤害过我和母亲。
从理性上讲我应该和他断绝父子关系,但我仍然想要和他见面,毕竟是亲生父亲。
和沙织类似,我很久才能和父亲见一面;
也和熏类似,我仍然想念亲生父亲。
多年以前,在得知父母离婚的消息后,我自我安慰:父母离婚也没什么,我又不会少一块肉。
但事实上单亲家庭毕竟是缺失的,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不健全的。
以前天天有同学陪伴还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当我年龄大一点,踏入社会了,才发现我总是非常寂寞、空虚、孤独。
成长过程中只有单亲陪伴,所造成的内心寂寞、空虚、孤独是再怎么谈恋爱、交朋友也很难填补的。
这就是缺爱的体现。
熏想见亲生父亲的想法难以费解,我或多或少也能有所体会,毕竟我和她一样缺爱。
因此,信尽管不太理解熏,仍然以德报怨、用温柔和爱来感化女儿的做法,真的非常难能可贵。
除此之外,信还面临着第三个窘境:工作的变动。
在与科长聊天的过程中,科长说,公司想砍掉些管理岗位上的人,比如身为股长的信,以及科长自己。
科长表示,他不觉得和孩子吃饭、周末陪孩子玩耍之类的是父亲必须要做的事情。
信的态度与之相反:孩子一旦长大了,就不能一起去游乐园,也不能一起洗澡,也不能抱她,现在不多陪陪孩子们,又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科长并没有太重视家庭,所以他愿意为了工作牺牲家庭;
信把家庭看得比工作更加重要,所以他愿意接受公司的调职,只要工资不变,让他去仓库工作也心甘情愿。
连信自己也这么说:就白了就是干着机器人一样的工作,挺没前途的。
但是,为了能够多陪伴家人,他愿意在工作上作出牺牲。
一直以来,工作和家庭的冲突,都是很多人难以权衡的问题。
花太多时间工作,家人会嫌你不陪伴家人;
花太多时间顾家,家人又会嫌你不努力工作。
这是永恒的难题。
可能有些人像科长一样,觉得应该理性一点,觉得工作更加重要,毕竟物质是家庭幸福的基础。
但是信就是愿意感性一点,把时间、精力、生活更多的奉献给家人。
尽管科长对此并不理解:真服了你。
信也义无反顾,绝不后悔。
他不在乎同事的眼光,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在乎女儿的任性,只要他心里觉得以家庭为重是对的,就毫不犹豫的坚持下去。
信的辛苦终究没有白费,他为家人付出了多少,家人都是看在眼里的。
因此,熏终于与信达成和解。
她涌入信的怀抱放声痛哭的片段直戳泪点,虽然她一句话都没说,但她哭声中夹杂着对自己的不懂事的愧疚,对信理解自己的欣慰,对家庭幸福的喜悦,对父爱的感动,这些情绪都非常治愈。
除此之外,电影的闪回片段中,信和奈苗的爱情也很感人。
信没有嫌弃奈苗已经有两个孩子,仍然接受她,仍然支持她,仍然对她求婚。
希望每个失恋者、离婚者,都能遇到信那样的人,Ta不在乎你的过去,只想和你一起创造未来。
信可以说是好男人的典范,为了家人心甘情愿在工作上做出牺牲;女儿不理解她,也温柔对待对方,不让她受到伤害;即便熏不是她的亲生骨肉,也对她视如己出。
信与科长的对话中,科长的一句话非常精辟:孩子都是看着双亲的背影长大,总觉得该让孩子看到我为了什么而一心努力的身影。
科长选择了为工作而努力,信选择了为家庭和睦而努力,于是他的家庭获得了幸福。
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是普遍的难题,是自古以来难以两全其美的困难。对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思考。
而信的选择,是家庭。
毕竟,他觉得哪怕事业再成功,如果家庭不幸福又有什么意义呢?
毕竟,他觉得家人就是一切。
相比这个不明所以的大陆译名,我更喜欢港台版的《亲爱的外人》。本片位列2017年度《电影旬报》日本十佳第四,同列的还有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有趣的是,如果不是看过影片简介,我会严重怀疑本片就是是枝裕和的作品,因为无论是影像风格还是故事编排,都像极了是枝裕和擅长的家庭伦理剧格调,而《第三度嫌疑人》反而跳脱了是枝裕和一贯的叙事逻辑,讲述了一个温吞平淡的故事。《亲爱的外人》讲述的是两个非原生家庭面临的亲情伦理考验,这点也与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异曲同工。本片意在表达的是,“父母”角色(本片以父亲角色命题)除了生物学上的血缘定义,更应该注重其丰富的社会学内涵。作为地球上唯一的“格列高利式造物”,“父母”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生存本能,更有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与情感。在影片为传达这一主旨所动用的所有影像技巧里,最吸引我的是深情而克制的镜头语言,大量固定机位和中远镜头拍摄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中性的观察视角,让观众在精当的打光和远近景快速切换中体会影片深沉而丰沛的情绪流转,这在开场的父女游乐园和中篇利用关门对合家照产生的自然打光变换两场戏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最后来说一说影片的男主角浅野忠信,算上本片,今年已经看了三部浅野忠信的电影,另外两部分别是网飞的新作《局外人》,一部是马丁斯科塞斯旧作《沉默》。浅野忠信的戏路真的很宽,他对各类角色的演绎总能抓住人物最核心的特征,尤其是他丰富而准确的表情赋予了角色鲜活的个性。在本片中,浅野忠信的表演完全应和了影片的基调,一个以家庭至上却又深沉内敛的男人,面对孩子对非原生家庭的情感困惑,他自己也渐渐陷入家庭伦理的道德僵局,虽然想过放弃,有过抗争,但最终他还是选择默默承受,以一个男人的隐忍和担当,渐渐化解了一场死局,也极好地诠释了“父亲”角色的社会内涵。
我要是浅野忠信就把那个大女儿从阳台扔出去。只有可恨没有可怜。最好找你那个亲爹去过日子吧!看浅野大叔演这么个规规矩矩的人好不舒服。大叔天生就该不安分啊!#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愿每个失恋者、离婚者,都能遇到信那样的人,不在乎你的过去,只想和你一起创造未来。
电影不光讲了重组家庭内由于血缘问题所生的心理芥蒂,而是借着这个矛盾的产生,激化以及暂时的和解指射了社会人的成长,拿父亲这个核心人物来讲,他在最后选择继续扮演继父角色,以及并未辞掉机械的工作,这些妥协都可以看做是都市人在适应生活上的升级,唯有生活的继续才能消解许多情感上的不适。
本以为前年比海更深那场雨是近十年最佳,没想到还有这片…有多少人被宫九那身违和的西服和口袋里那堆硬币感动到的?举手来看看
喜歡台譯片名"親愛的外人"。感嘆再組合家庭真是不易,就是這種"外人感",微妙的阻礙在這些本應親密的家人間。後面打開結的修復寫的很好,即使無法做到完滿。但更加真實。淺野忠信演得精彩,寺島忍雖然只有幾場戲但頗搶眼。
从未被看好的三岛有纪子竟拍出了堪比是枝附体的替位之作,一部年度数三数四的日影。不知是原著还是导演问题,在生活流间隙里,转折点和矛盾触发点处理却是戏剧化的,融洽地较为生硬。当然,无论整体表演素质、主旨深度还是情感厚度都强过《如父如子》,很够了。
C+/ 重组的家庭,被装载的货物与被支配的人,以及整个矛盾而压抑的社会。一方面是以男性为线索达成对日本女性生存状态的关照,另一方面似乎又可以以女性群像为子体的隐喻窥探日本当代对“父”这一概念的撕裂性认知(更何况还插入了日本政治的细节)。因此设置一个在大部分时间无比生硬的青春期女儿角色似乎也可以理解了。这种用自我欺骗与极端的拒斥心态来完成逃离者恐怕正是导演对社会心理的一次凝缩处理。论格局论手法论姿态都远远超过如父如子了。
3.5 “出生於大阪,因為父親喜歡三島由紀夫,所以幫她取了這個名字。”三島由紀夫可拍不出这般细腻温情来。
<生在幼子>这个狗屁不通的名字。
社区房屋地形仿佛暗示了这是芸芸众生共同之苦,以后这样的家庭形态只会越来越多的吧,也曾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也曾想一醉方休,但是终究每一个人都要和生活和人生和那个总在称量在对方心中分量的自己和解,宫九大大莫名其妙的名句:没事结什么婚啊!再假装什么都不在乎,也仍记得无关紧要的小事啊
无论怎样选择都会后悔,这就是事过境迁之后我们仍苦苦追问那些无解问题的原因,力图泯灭原生/再婚家庭之间的羁绊,其付出的努力与职场竞争同步展开,既压抑又不无温柔;戏剧性肇始的各事件,却以平淡收尾,生活本质不外如此,心结解开时分窗外的万家灯火里,盛载的满是人间的悲欢。
真感谢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国家,有那么一批导演能拍出让我们感觉陌生但又特别熟悉感觉的家庭伦理作品:《如父如子》,《滚烫的爱》以及本片
关于菲林拍摄,需要的不仅仅是坚持,更需要对其美学特性的精准把握,从这个角度上讲,本片完成得非常棒,忧郁蓝色中的抉择与接受。溢满整个银幕的生命力,平稳中泛着波澜,细腻中隐着碰撞,纵使结尾收得颇为干涩,也不得不承认,论及生活流,日本的高手确实多。
以每个人都是过客的心情忍耐一切。
讲的是如何由血缘法则进化到社会法则的残酷性与正当性,真正意义上关于成长的电影
这部电影让人看到了诸多日本家庭片里最闪光的东西。它的表达细腻精致,感情克制委婉;让人感受到只有在家庭这个集体里才能散发的温暖;哪怕是家中经历波澜,也被电影呈现得十分温柔。
继女觉得在父母的再婚家庭里是个外人,亲生女儿以为跟生父最亲,结果也觉得自己成了外人,而生父在两个女儿面前,也是一个亲爱的外人。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发生这样的故事,在养育之恩和血缘之情之间究竟哪个更难,这很复杂,导演处理非常细腻温柔,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来这样的电影。
我继父的女儿也如电影中的那个姑娘一样敌视这个重组家庭,而我,虽然并不如此敌视,但也基本未叫过他爸爸。也许他们也会在卧室里烦恼,像电影中那个仕途与生活都不如意的男人与那个用心打理家庭的女人一样吧,尽管生活已经够丧了,还是愿意把笑容留给最亲密的人,把所有情绪宣泄在一个人的KTV中。
浅野忠信各种细微表情演绎得很好,只是这个故事向任何一个走向里似乎都缺乏一点深度,婚姻,血缘,亲情,这一切到底依赖于什么又因为什么溃散,一切都没能探讨,有点可惜。另外,女人第一任丈夫和浅野忠信扮演的第二任丈夫无论阶层,文化,生活态度等等天壤之别,这样的设置实在缺乏可信度。
好的地方非常好,但人为的地方也确实蛮多痕迹。浅野忠信的角色好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