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灵感来自讲述阿曼达·诺克斯案件(被控谋杀英国室友)的小说《Angel Face》。片中,女记者西蒙妮和男纪录片导演托马斯追踪一宗谋杀案,故事将着重于两人的心理变化。导演迈克尔·温特伯顿把男主角类比但丁,称本片是现代版《神曲》。
偶然间翻到2016年的日记,写了关于这部电影的观后感,感谢当时的自己能写下这么多文字,现在换另一种方式保存——
“
2016.1.22(五)
我比其他人更确定如果我不记录,以后就会忘了一切。刚刚看了一部电影叫《天使面庞》(the face of angle)。习惯性的会在看完以后搜影评,每次这个时候我都会觉得特别奇妙。我带着我自己的感触去寻求其他人的碰撞,有时会看到有人把我心里的想法描述的更加形象,有时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声音。
《天使面庞》讲述了一个导演,妻子离婚,并且她事业如日中天,女儿和妈妈在一起。他偶然在飞机上看到一本犯罪类的书,于是联系了作者打算拍一部这样的电影还原一下事情的真相。在对案情进行深入了解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导演,创作剧本时的精神状态——吸食少量毒品来激发灵感;与其他人意见不合等。
以上是我看了一遍的肤浅印象,也许以后再看到这篇日记,看到自己的评论或许有不同的见解。片尾时说了一句,以此片纪念梅雷迪斯•克尔彻,我并不知道他是谁,我一会会去查一查。
片中有一段台词我比较喜欢——
“一个叫睡眠都撒谎的人,醒来时绝对不会有声望的。而他的渴望和生命都像一个梦一样离他远去,而他的回忆轨迹在时间中慢慢淡去,就像空中的烟雾,或是逐渐散去的蒸汽。”
影片中说,这部电影可以拍成犯罪、记录、或者爱情,无所谓拍成什么,我们想拍成什么拍成什么——可能这不是电影里的说法了,也许是我自己捏造的。
搜了一下才知道这部电影背后发生了真实的故事,《天使杀手案》。这是当年发生的故事,案情我不赘述了,我只知道到底是谁杀了谁无从得知。
可是在我看了导演的国籍(英 与剧中被害人同国,其他涉案人分别是美国室友和意大利警方)后,我也许可以这样判断,电影或许带了个人情感。至于究竟谁对谁错,我不在乎也不想了解。因为如果是我的同胞,我也许也很难保持中立观点吧。
”
托马斯是好莱坞的一个导演。作为导演,他的事业遇到了瓶颈,四年没有拿出一部作品;相反,妻子的表演事业却如日中天,刚刚获得艾美奖。糟糕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妻子出轨导致婚姻破裂,托马斯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女儿,恢复单身。有一次,托马斯在夜航飞机上睡不着觉,读完了他原本不感兴趣的现实犯罪题材作品——罗马女记者西蒙妮写的关于一起女学生之死的书《天使的面庞》,并产生了将之拍成电影的兴趣。于是托马斯赶往案件发生地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城实地考察,并在这里约见了西蒙妮,电影从这里开始。 《天使的面庞》是需要仔细观赏才能明白的电影,影院里一遍过的观影模式对它来说,并不是最佳方式。但是一部电影要是不能在影院里得到观众的认可,它还能叫电影吗?这不是一部电影的问题,是整个电影产业所面临的二难问题。一方面,电影是工业,是高投入的工业,需要快速地得到高回报;另一方面,很多电影导演以艺术家自居,尽可能多的往电影里夹带私货,让电影的表达更隐晦,电影表现的内容更深刻。本片导演迈克尔·温特伯顿的电影我看过的有《心中的杀手(2010)》,《坚强的心(2007) 》,《九歌(2004)》 ,《激情意外(1998)》,《绝恋(1996)》,我也是够拼的。光看看这些作品你就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不甘于工业的导演了。 《天使的面庞》就是这样的电影,是一个不甘于工业的导演的作品。 首先,电影里人物太多,人物关系又比较复杂,是商业片的大忌;其次,回忆和臆想的部分往往先于人称视点出现,显得非常突兀,给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带来很大的难度。(熟悉早期香港电影的同学都记得,为了清晰地表现一个的回忆或者臆想,老电影喜欢用一个推镜头,一直推到眼睛里);第三,故事表面上在追踪一个女孩被谋杀的案件,实际上这却是一个误导,电影的重点根本不在于这个谋杀案。也就是说,原本可以拍成一部惊悚、谋杀、香艳或颓废的“少女之死”的题材愣是被拍成了中年危机。这种自我表达意识过于浓厚的作者电影,对于投资者来说,往往就是一个噩梦。因为这样一来,这部电影就脱离了普罗大众,电影投资的回报难保。电影导演当然知道他在搞什么,所以导演借电影里的角色吐槽有同样想法的托马斯:“卡洛琳交给你是一部真正的犯罪惊悚片,你真地说你在尝试一部中世纪道德故事?”“你现在想交出来的剧本是关于一位中年人迷失了他的方向”,“托马斯,你太年轻还不足以驾驭中年危机”。这个角色可能是制片方的代表,她在委婉地规劝托马斯赶快迷途知返,可是托马斯陷在了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也许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沉迷到忘记了这个功利的社会现实。我常常想,喜欢看电影的影迷,多少会带有一点白日梦似的呆萌之气。如果,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相同目标,那就是世俗的金钱意义上的成功,那该多么无趣。我们可悲的生活在这么一个无趣的世界,还好有文艺让我们疲倦的身心有一块栖息之地,真好。 所以,这不是一部关于“少女之死”的电影,而是一部惯常的中年危机的救赎的电影。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套路:一个人事业失败,婚姻危机,于是选择离开伤心地,以为“生活在别处”。托马斯离开洛杉矶,前往意大利,逃避乱七八糟的现实生活,重新开始一段人生旅程。 但是这部电影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一个俗套的故事因为加了一个少女之死的悬念作为噱头,变得深刻又丰满。为了解开这个悬念,托马斯进入了死者生前生活的大学城锡耶纳,锡耶纳的世界展现在他的面前,各色人等纷纷登场,而托马斯自己的世界也展现在观众面前,使得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个失意的导演的爱与哀愁。 希区柯克曾经发明了一个独特的词叫“麦格芬” ,“麦格芬”是个并不存在或者不太相干的事物,但它却是谈话、行动甚至整个故事的核心。这里,“少女之死”就是这个“麦格芬”,明白了这一点,这部电影的所有看不明白的地方都豁然开朗了。
真的用流水账的方式突出了这个悬疑以外的部分,世间人的关注根本不是真凶
神曲之殇~
人生苦短
一桩命案的强行思考与升华
开头还以为是又一部魔鬼绳结,结果…比魔鬼绳结还屎还能作,其实男主就是这个电影编剧的化身阿,不好好讲犯罪故事,扯什么宗教想升华搞深沉。Daniel Brühl 和Cara 的角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父女?柏拉图?不懂,总之和剧情展开没半毛钱关系
看完我只想說,什麼爛東西啊!KB的表現和角色甚至不如一個小丫頭。你也拍過一些好電影啊,真相至上這類的不是挺好的嘛~在電影里就怪叫幾聲,和男主F了幾次,僅此而已。這電影本身就滿糟糕的!
后补 不记得内容
【迟标】隔靴搔痒,浅尝辄止。
什么玩意
所以凶手到底是谁?(我真的没有玩手机)
凯特扎起头发来帅哭了。有几张脸确如片名,剧本捉鸡。
所以根本没人care那个死掉的女孩 连最后“天使面孔”的镜头都是那个涉嫌杀人的女大生 为了cara看的 意大利真有风情
擅长在生活的平庸中寻找意义的温特伯顿这次试图从真实的的谋杀和死亡中寻找到爱,可惜最后得到的仍然只是平庸,而已。
男主角到底在做什么?造成这种混乱的感受是因为影片没有抓住侧重点来叙事。
KB有点肿啊
文艺片和惊悚片的复合体
我作为观众,和片中这位导演一起迷失了,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你不是为了看Daniel吗)
突然觉得活一辈子也蛮不容易的……好端端的就被弄死了,真凶都还找不到。(或者无法被惩处。 720P 15/10/11
所以凶手是谁 并不重要?
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