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戛纳短片单元的《延边少年》,故事围绕着“少年的烦恼是什么”展开,主要讲述朝鲜族少年花东星离开村庄去城市寻找父亲索要旅费的故事。该片在湖北宜昌和吉林延边两市进行拍摄制作,选角近万名。
一个少年出逃的故事,无论其所面对冲突的强度,都应是一次对个体的解放。把冲突全部装进某个人的岛宇宙,如果足够奏效,一些不能放在台面上说的话将浮现在作者与观众的默契里。而对于《延边少年》,这个秘密的关键词是“革命”—用短暂的时间达成某种根本性的改变。人类善于对自身的阶段性状态贴标签:叛逆期、更年期、etc;前者相对而言没那么让人讨厌可能是因为,在年轻的时候,时间还站在我这边,一切坏的事物似乎都还可逆;另一座城市或下一份工作都可能带来质的改变。而这个变量对于片中的男孩而言,则是一道国界线。理性的去判别两个国家的优劣,就像用现实衡量两段爱情。唯一可靠的标准是他此时此刻的心。另一边的韩国或许会让他失望,但在抵达之前,他要的是那个可能性,地图上的暗区。在影片结尾,当他骑着那辆快散架的摩托车与家的方向背道而驰时,我只希望他能一直骑下去,直到引力慢慢消失,进入一个你我都没见过的领域。我不想在这批判作者在技术上的表现,就像我对酒的态度不来自口感,而依靠醉意。一个新导演,我很在意他是否离开了地面哪怕一毫米,至于用的是什么方法,那是后话。
《延边少年》这一十五分钟的影片讲述了生活在延边一村庄的朝鲜族少年萌生出了想要离开村庄去往韩国的想法,于是到城市里找父亲要旅费的故事。少年对逃离当下现实的渴望,其实几乎扎根于许多人的心中,夹杂着迷茫与坚定,总有人选择毅然前行。
影片的主线是少年寻找父亲的过程,而另外一条分支,是在其过程中与在美甲店工作的女孩一个晚上的相处。
从前者说起,影片给予观众最大的共鸣便是少年对现实产生的一种反叛心理。每个人也许都会有过这样的时刻,无论最后是选择了自己所向往的方向还是留在原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人生的轨迹都会随着时间洪流的冲刷而慢慢改变。对于村庄的萧条和冷清,影片没有给予过多的镜头,从名为花铭兴的少年看了几眼讲着朝鲜语在树下打麻将的老人,到回到屋外的那片空地踢球,屋内电视机闪烁着已经没有了画面,这些现实扑面而来的衰败感,为少年的离开打下了情感基础。于是他到城里找父亲要旅费。影片临近结尾时,他终于见到了父亲,向父亲提出去韩国的想法,父亲抛出了一个疑问“你去韩国踢球吗?”,他所接的话避开了这个问题,最后父亲毅然说道:“五万,爸给你找一汉族学校。”于是少年满足地骑着摩托车离开了。我们无从得知他想去韩国的原因,或许仅仅想逃离这个村庄,或许是渴望在别的地方获得其他机会。但是他鼓起勇气去追求的选择,恰恰是平凡的他身上的一个闪光点。我们可以想象离开由灰调构成的村庄与城市,离开熟悉而麻木的脸庞与踏足于家乡的直接联结,他也许即将面对的是陌生的不安与从小家走向大世界的未知的荒诞,但是对于少年的憧憬来说,似乎一切都不足为谈。
而与女孩的相处中,影片里有一个画面令人印象尤为深刻。女孩坐在停电海盗船上,少年推动着沉重的海盗船,齿轮的转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像是小生命对生活现状细微的诉说着不满。然后他坐上了缓慢摇摆着的海盗船,巧合的是,船上的两人都想着要离开,而不同的是,女孩第二天一早又回到了美甲店在门口和其他员工一起高喊着麻木的口号,而他,真的选择了遵从内心地离开。女孩逃离的想法像是伴随着陈旧机械摩擦发出的规律而尖锐的声音中的温柔的歌声,它终究会消逝在灯火阑珊的城市的夜里。
“新路开始常是狭窄的,但它却是自己延伸拓宽的序曲。”少年的人生本是单调而程式化的,但是终将会发生一些改变,来自于他勇敢地去闯,去实践自己反叛现实生活的心绪,而这些改变,会让他人生平淡的序曲,多了许多跳跃的音符。
延边少年,是一个“边缘人”。
更为准确的说,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处于边缘地区的边缘成长时刻的边缘人。在延边,一个在中国的边境的小城和一个处于青春期,在少年和成人交汇处的男孩,有着一个去韩国踢球的边缘梦想。他仿佛和所有人都存在一种真空的隔膜,就像加缪的《局外人》之中的莫尔索一样,一种疏离感和无法交流感总是萦绕在他的周围。单就故事设定而言,我能看到导演对于这个人物和环境的设计感,但是边缘设定在全片来看总有一种刻意之感,简单概括来说可以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感。
首先,从人物欲望而言,男主热爱的踢球和摩托车都是典型少年特征。但是从全片来看,去韩国踢球的梦想交代的不够充分,在故事一开始的部分,男孩在边境送别完朋友后一个人默默踢球,随后不久就和足球再无联系。虽然和篇幅受限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在结尾的时候也因为初始动机的梦想不够强烈使悲剧感极度弱化,也就造不成对于男主在边境被拦下的无力感的合理性。相比于这部电影,《狗十三》在欲望的冲突制造上会更为真实合理,价值观层面两代人的不同认知以及生活层面上一只狗引发的矛盾冲突,是互相联系且互为补充的。但是在《延边少年》中,我看到的更多是对成人世界的碎片化理解,比如美甲店早起的口号和爸爸喝醉之后说的“五万送你去汉语学校”这样的话语,虽然在结构上承接作用,但是从人物角度来说,会有些许片面和过于直接。除了男女主角之外的人的出场,功能化强于叙事性,从细节角度来说,由于缺少人物欲望和性格的展现,也更多的只是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而没有树立主流的世界是如何,从而突出少年的边缘感和孤独感。
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来说,全片所有成人形象都没有正脸,在导演刻意的大光圈之下,除了主角之外的其他人大部分时间也都处于模糊之中,这种风格化的摄影处理代表了少年看待世界的角度,在他心中的世界是自我的,但是导演对于少年的认知视角也是有距离的、客观的。比如在全片之中,虽然大光圈的摄影之下,但是全片没有一个主观镜头,全部是客观视角的大景别长镜头,试图尽量真实的还原真实静默的世界。我很喜欢里面的长镜头,其中最喜欢的两个一个是游戏厅里面两个人一起玩赛车的场景,在玩的过程中,暧昧在两个人中发酵,又被随后的车坏了的事实所击碎,这种无力感实际上是全片中最为真实也最有意思的一点,可以说,这个车也和男主之前的摩托车相联系;另一个是海盗船上,两人男主用人力推动船,在船上两个人聊天的场景。这两个镜头最有意思的都在于画面内部的动感,其实可以象征在平静的镜头之下,两人漂浮不定的心绪,暧昧、迷惘都通过这样流动诗意同时具有韵律感的镜头语言呈现出来了。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虽然整体结构的剧作上存在一些瑕疵,少年愁中的“愁”并没有很好的展现,但是从个体出发,在电影风格上,对于少年个人的处理还是比较真实。虽然总体来说必须承认和篇幅和角度有关,在15分钟的过程中无法圆满的讲述,但是如果不解释清楚什么是愁,迷惘的少年只会让观众也更加迷茫。
荒凉的村庄、破烂棚子下老人们在打麻将、年轻人往外面的世界跑、孤独的少年不知所措地目睹这一切……这是《延边少年》的开头,清冷荒凉的画面质感为全片定下基调,正如一个少年的成长过程的开头,总是孤独寂寞而又迷茫无知的。
片中的延边少年因小伙伴小胖离开村落前往韩国去发展而受到触动,从村里跑到城里去找父亲,请求父亲也送自己到韩国去发展。寻找父亲的过程中,少年总是独身一人,随后遇到了美甲店的小姑娘,一同踏上旅途。这样一个短小的故事,却将一个少年关于成长的内心烦恼展现的淋漓尽致。少年的烦恼来自于其想要逃离原本的旧生活,到大世界去闯荡,却又因为父权的阻碍而不得。
少年在前往城市“寻找父亲”的过程中,透着一股无力感。他晃晃荡荡,不知道目的地在何处,无人引导无人关心。他有着无限的热血与活力,却无处发泄,只等着被空旷的小镇蚕食殆尽。在小镇的每一天,都是没有明天的。在这样的小镇里,少年们只能独自野蛮生长。于是少年想要逃出去,逃到更大的世界去——他想去韩国,除了便宜,抑或是因为他热爱足球。延边的足球氛围其实也很浓厚,但韩国的足球相较于中国,发达与专业得多,所以他幻想能去韩国大展拳脚,闯出名堂。少年在美甲店遇到的女孩,也是个不甘寂寞的少年。她青春靓丽,热爱唱歌,不想要自己的青春在小镇里空耗,觉得自己也能去大城市(韩国)做一个明星。
然而,不管少年们想要去韩国是出于什么目的,他们总想要往外跑的,这是一种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每一个人的少年时期,总是充满着对未来的无限幻想,拥有着无限的热情。少年们想要往外跑,即使不知道远方是什么,即使不知道出逃为何,即使他们无知且无助、不知所措,他们仍想要去见识更大的世界。少年们莽撞却勇敢,无知却坚韧。正如宫本武藏所言:“谁能阻止少年武士去死啊,他们听不见。”这是人类共同的情绪,是可以引发观众的共鸣的情感点。
故事的最后,少年的父亲宁愿花五万送少年去汉族学校,却不愿意花两千送少年去闯荡,少年只能悻悻而归。这样的决定出于父辈的考虑,他或许是为了少年的前途,少年不得而知。而来自父辈的阻断与拒绝,是少年无法抗拒的,他只能选择后退,回家,回到旧生活。另一发人深思的是,少年在遭遇父亲的拒绝后,靠着摩托车往边境走,想要自己跨越生活的壁垒,却因为边境警察的阻止而终止。此时,因为政治(某种意思上的父权)的力量,他只能再一次选择后退。他骑着摩托继续往前走了,然而他会往哪走,我们不得而知。
少年的烦恼——对旧生活的厌弃、对新生活的向往、父辈的阻碍……或许也是当今大多数少年的烦恼。少年的故事,也正有许多年轻人在经历。导演镜头底下的延边与延边少年,反射的是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中大多数的少年。他们迷茫与不安,却无人引导无人关注,只能野蛮生长。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背景:延边是朝鲜族自治州,几十年以来延边的年轻人,包括整个东北的朝鲜族,因为母语是朝鲜语,地理上离韩国又近,所以都想去韩国打工与发展,因为哪怕做个服务员,去工作五六年都有在中国工作二三十年的收入。可以说,去韩国发展是很多代东北朝鲜族的共同向往。
前往韩国发展,是东北朝鲜族的民族文化记忆,年轻人们出于各种原因,向韩国走去,只留下疲惫的老人与无知的幼儿在村庄里。这便是如今许多东北小山村的现状,失去了年轻人的村落,也彻底失去了改变现状的机会。然而,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大多数年轻人还是会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独自去打拼,去承受磨难与孤独。这便造成了一个死循环,小山村会不断贫弱下去。
然而,这样的现状不仅仅存在于东北延边,事实上在东南沿海的山村里,一样正在流失年轻的活力。福建地区的山村青年,会想尽办法往东南亚、澳洲、欧洲等地方跑,尽管是冒着生命的危险也义无反顾,因为那些地方的工资高,辛苦打拼几年,便能够回家盖一栋体面的房子。
中国的山村正在面临这样的一种困境,那就是年轻劳动力的流失。它们不断贫弱与苟延残喘,却无法自救。这种现状值得我们的思考。
整体而言,影片以一种平淡朴素的语调,诉说着一个平凡的少年故事,却在平淡与朴素中,细腻地呈现了一个地区、一类群体的时代风貌。那些关于少数民族的、父子关系的、城乡发展的、人与社会的思考,在娓娓道来中,浸润人心、发人深省。
身处延边的少年都在想什么?能在想什么?
看着小胖儿坐着车高兴地离开延边去了韩国,身边的老人讨论着自己日渐虚弱的身体,他好像想到了什么,毫无疑问,他也不喜欢这个地方,而从这一点似乎能看出,这个孩子,绝不是普普通通、安于现状的人,这个时候,就埋下伏笔:他,也想去韩国,或者说,哪怕不是韩国,他想逃离……影片一直没有将这一点点出来,而只是通过“找爸爸”这一情节不断暗示,使观众思考甚至迷惑,在只有15分钟的电影里,他到底找爸爸干什么……
可在这一过程中,却奇妙地遇到了美甲店店员,若仅把她当作一个同龄人来看,能看到的是,在这个环境下,在这样的年龄,同样对生活有所期待却又无奈的年轻人,在舒适的夜里的一次聊天,将这个女孩的内心世界也展现出来:她,也想去韩国。可影片也没能让她如愿,偏偏让观众看到,第二天,她依然做着无聊的工作,而她,是那群人里最精致的人,精致到好像她才不该属于这个地方,可就是因为这样,才更令人感到悲哀……若将她看作一个异性,影片就这样巧妙表现了少年在这个时期,对于异性的好奇,他看到了她化妆,和她一起玩游戏机,莫名的情愫在他们之间蔓延开来,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游戏机坏了以后,氛围一下被破坏掉而产生了失落与尴尬,这种美妙的感觉与好奇,真是过了那个年纪,就再也不会有的一种感受。
而当他过了一夜,还是急着等在摩托车店门口,终于见到了父亲,将想去韩国的愿望说出,却遭到了父亲的拒绝,他没有反驳,可能因为他已经不知道第几次被拒绝了,他只是默默离开父亲,然后不情愿地说,回家看球……
我最喜欢他离开摩托车店后,骑着摩托奔驰在路上,没有什么表情,只是跑着,可你分明能感受到,他在想着什么……这一个长镜头后,影片给了我们解答,他就骑着他的摩托,也许是不自觉,也许是下定决心,就这样单薄地来了……这时,导演也没能让他如愿,尤其走到这里,在别人的口中得知边境封锁,他没有说一句话,却分明失落,好像刚刚飞起来,就又一下子被拽了回来,但他又好像释然了,习惯了,没有什么情绪起落,就还是那样满带忧伤地回去他原本的生活了。不免让人唏嘘,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常常表现出矛盾的一面,常常无可奈何……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似乎生下来就能够接受身边的一切,这也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他们根本就不是那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我喜欢称之为韧性,我也觉得,但凡少一些些这种倔强的人,都不知道我们过得有多辛苦……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候,生活,或者说日常,是无聊、无趣、灰色的,就像影片中一样,我们没有那样灰色的城市,却分明有同样灰色的心,随着长大,真正还能享受生活的人,还有多少呢?就好像小的时候不知道大人总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们说,小时候是最幸福的了,那个时候不懂,常常觉得长大了能有什么烦恼,经历了也许才知道,会有我们真的当时想也想不到的烦恼等着我们,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曹保平导演热映的《狗十三》,将这两部片子联系起来,我想说,我们成长,就是不断处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矛盾、打败不幸福感的过程。我始终觉得人生的主基调一定是悲的,比如我们处在成长的路口,我们总是有很多很多的期待,可我们总是会发现,自己说到底,就是一个普通人,对于未来充满期待,却更多的是迷茫,而我终究觉得,一切经历都很宝贵,没有过不幸福,就很难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模式与节奏,如果有一天真的能将一切都看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也算没白经历这一切……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认为本片的最大亮点在于男主人公的追求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少年是一个想要逃离旧秩序的人。 短片刚开头出现的是一群说着朝鲜语的老人打麻将的场景,当然也不难看出环境的冷清,加上季节本就是冬季,更体现出来了一种无聊冷清没有活力的场景。而接下来则是少年踢球的一幕,不难看出少年想要逃离这种冷清的气氛。后面一幕的老的台式电视机更加让人看的很压抑。加上这里没有太多的人物对话,让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看着很压抑。 接下来少年骑着摩托车出现,其实我认为摩托车出现在影片中,给影片添加了一丝生气,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年轻与活力的象征。加上后面又接上了少年拿了烟盒,结果另一个比他大的人不让他抽烟,这样的场景,使这部短片当中的少年看起来些许的反叛与不羁,但他那颗躁动的心被当地的大人束缚住了。 女孩的出现则更是给短片添加了些许的青春气息。有一个镜头是女孩在补妆,这证明女孩的心也是想要追求美追求自由追求爱情的。接下来两人一起去打游戏,更是证明两人还是具有青春活力的,只是出于现实的羁绊不得不去生活。 少年与女孩提到要去韩国时,女孩马上说到她也要去,但是没有明确的目标,说了“干啥都行,整容去呗”。证明女孩也非常想要探索外面的世界,想去闯想去看,但第二天一大早,女孩还是按部就班的去工作。看到这里我心里有一丝无奈。 虽然短片一直以找爸爸为线索,但爸爸的出现只有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我想去韩国,只用两千”“我让你去汉族学校,要五万”。这段对话让人看着有种莫名的伤感与无奈。可以看出,这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思想的问题。当然也是更难解决的问题。最后男孩骑着摩托车一路狂奔,可以想象到冷风刺骨,但貌似少年没有感受到寒风,一直奔向边界,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能过去。最终只能原路返回。 天气其实为短片作了很好的烘托,相信没有逃脱旧秩序的少年心里比''这寒风都要寒冷。当然,这样的画面也给观众带来了更强的感受。 短片没有只写少年,也写了那个女孩,再加上开头老人打麻将的场景,不难推测,那个小县城里的年轻人大多都追求的是远方与挑战,并且有很大一部分应该已经走出了小县城。而这也恰恰显得这位少年主人公很可怜,因为他是少数还留下的那些人之一。
阿丽米热
迷之低分,感觉比《野马分鬃》还好看~
影像的风格和味道很对,环境选的很加分,期待长片!
豆瓣页面的短片介绍不会是选角导演写的吧?
朝鲜又核试验了。去韩国。看得出戛纳是要捧这个导演了...
调子不错。胖子出国镜头在一开始出现,导致我看第一遍的时候没在意。所以重要镜头最好不在一开始就出现。
这就完了?这就完了。
这片我暂时不打分了,打低了吧就感觉在说我自己拍的短片也能入围戛纳电影节一样。
游乐场海盗船那场戏蛮妙的,对声音敏感或者有过类似体验才写得出这场戏吧。为数不多能拍戏也能拍情绪的年轻导演了,同一批导演里基本上都是不太懂生活只会(能)拍点情绪意思一下。
延边是拍黄海的地方,天然是一个有故事的边界之地。在少年找到父亲之前原始粗粝的感觉都蛮对的,女主气质稍微不搭
延边人去韩国打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学生作业量产版剧本。不是找爹就是找爹的情人 怀疑90后导演都命里缺爹
第71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短片特别荣誉奖:魏书钧《延边少年》→ 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一定能获得奖项的肯定,获得奖项肯定的影视作品也不一定优秀。
延边贾樟柯,能看到天注定里面的一些元素。有蔡明亮的青春味道,游乐场的摇晃带来的轻微眩晕似若有若无的暧昧情愫(电影的一种身体性?)。
重复的主题,平庸的合成。本质上还是贾樟柯那一套。很多情绪和情节有高级的表达方法却选择了貌似很接地气的很生活化的方式,人家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和你同样的城市迷茫少年,为什么就不能学习一下呢?非要以中国破败三线+底层人民奇观+寻人。
延边 或许就像片子中的环境所展示的那样没有存在感没有特殊性 难得几句朝鲜语和东北话的叠加才显示出地点的特别来//非常喜欢这个干脆的结尾
短片创作的思维不同,很多时候故事都暗藏于细微之处,影片十五分钟里叙事很简单,关键在于几处省略转场和断开的人物关系,父亲醉酒被反锁了,美甲店的女孩又恢复了自己的日常,延边的少年兜兜转转哪里是要去和要留的?
个人感觉,看的过程里觉得剧作有不顺畅的地方。
上一次在国产电影里听到韩语歌得追溯到张律的《重庆》,想起之前看的《野马分鬃》,应该是这部《going to south Korea》的加长版,影像质感很像《白日焰火》,氛围很好,未来可期。【426.7MB,无字幕】
技术成熟,板正无趣,电影节特供片
干净,留白,气氛在。故事本身是乱拳打棉花,还隔了一层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