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十七岁

爱情片台湾2015

主演:任贤齐贾静雯石知田程予希杨淇郑暐达邵雨薇孙鹏王道应采灵庹宗华王宇婕包小柏黄嘉千品冠

导演:周格泰

剧照

十七岁 剧照 NO.1 十七岁 剧照 NO.2 十七岁 剧照 NO.3 十七岁 剧照 NO.4 十七岁 剧照 NO.5 十七岁 剧照 NO.6 十七岁 剧照 NO.13 十七岁 剧照 NO.14 十七岁 剧照 NO.15 十七岁 剧照 NO.16 十七岁 剧照 NO.17 十七岁 剧照 NO.18 十七岁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3-09-16 17:12

详细剧情

  1983年夏日,17岁的林克铭(石知田 饰)和王蕾(程予希 饰)因为一场英文演讲比赛结识,懵懂的情感就此发芽。然而一次年少轻狂的意外,硬生生地将两人分离,也浇灭了初恋热血的悸动,甚至没有来得及告别,还没有开始就要说再见的初恋,就在这首Bee Gees的《First of May》中结束。
  20多年后,45岁的王蕾(贾静雯 饰)的女儿,同样17岁的白白(程予希 饰)令他们的人生再度交错,45岁的林克铭(任贤齐 饰)收到网上传来的一封信,一封似是迟来的、王蕾的信,让他再度忆起,那份纯情的年少时光、那段属于十七岁的狂妄,还有那份寂寞的遗憾。似乎冥冥之中注定了这个特殊的年纪将会有特殊的意义,17岁的白白,也陷入了一场情感的困惑,面对心仪的男生和最好的姐妹,她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长篇影评

1 ) BEIJING BICYCLE

一笔一划算正字的小郭,他眼看着自己和梦慢慢靠近,就在一个转身的距离,他将它丢了,于是好像恶梦开始,所有的一切都逼着他放弃,还好,他是个很轴的孩子,于是有了这个故事。
高圆圆和周迅,高的角色是一个符号意义的人物,作为小坚的十七岁所应该在意的一种元素存在着,唯一的亮点大概是和小坚在河边,等小坚吻她一下时闭着眼睛的笑容,淡的,带一些些少女特有的自得的,一点点心计的,但还是没有办法的纯和美的笑。可是校服裙下的黑丝袜和粗跟高跟鞋是败笔。
周的角色承袭一贯风格,有一点神经质,客串性质的匆匆来去,以一个有钱人的形象出现,再以小保母的身份消失,与小郭一样是身在城市却不不属于城市的人,周迅演来应是信手拈来,但在整部电影中的意义和位置梢有点不到位,反而有些多余。
印象深刻的是那个砸那辆单车砸的很没有道理很莫名很颠狂的背影,已经纯粹成为一种发泄,一种那个年纪骨子里的毁灭欲,暴力的没有道理,他可以找寻这样一个契机发泄,可是靠那辆单车吃饭的小郭不行,他的所有的叛逆和躁动几乎都被贫瘠的生活所压迫,磨折,当然,只是几乎。当他紧紧抱着那辆单车放声尖叫时,他的控诉和反抗都这样不成为具象的表达着,所以同样十七岁的要拿回单车的小坚等人傻了,只能看着他小兽一般嚎叫。
小坚可以为了单车偷家里的钱,和伙伴们殴打想拿回自己车的小郭,和爸爸大吵;而小郭一遍遍的寻找,面对黑压压的自行车阵,连我都要感到无力,可是这个很“轴”的孩子不肯放弃。
北京单车,小坚骑着车不扶把,张开双臂,感受着风,感受着速度,嘴角是年轻的笑,他以一个拥抱全世界的姿势开始,却以头破血流的跌坐在地上结束,这就是十七。
两个人一人骑一天,这是一个属于十七岁的约定。最后,小坚说,他不需要这辆车了。他的十七岁的符号在一个一个远离,当单车所代表的东西远离的时候,单车也就不能代表什么了。
小郭还是要带着单车,尽管伤痕累累,他也不会放掉,他的十七岁,太少太少,而单车,太多太多
单车已经不再是单车,单车是所有的十七岁,是所有的十七岁的善和恶,是十七岁的无奈,是十七岁的苍白,是十七岁的梦,是偏执,是荒凉的一整个世界。
十七岁的时候,世界不是我们的,而我们的梦里有全世界。结尾的时候,小郭带着满身的伤穿过等待绿灯的自行车阵,他的身后是骑着单车的人们,而他,只能把单车抗在肩头
音乐超乎我想象的好,有一点花样年华的味道,出现的次数不多,可是很让人享受。
后来的王小帅拍了《我十九》(《青红》),用了几乎原班人马。

2 ) 评十七岁的单车

北京这地方,我并不喜欢,人说北京是中国的心脏,我说北京是华北地区的肿瘤,原因很简单,心脏是给各器官供血输送营养的,可您在瞅瞅华北、天津都成啥样了,资金、项目、人才,无一不被北京先划拉走,天津捡一遍剩后,到了华北这里,已经所剩无几。另一个原因,北京这个地方不很生活,尤其是京北,钢筋水泥的丛林,看似很热闹,可是想要在这里活下去,除非是先富起来的那个阶层的,否则你不会很滋润的。可能会有人反驳,东城区的那一大片胡同,不是很有生活味道么,可那是老北京人呆的地儿,对于我们,除了雇辆人力车来一趟吵吵得很响的胡同游,那地方基本就没什么意义了。

外来人口撑起了北京的一片蓝天,他们的剩余价值换来了长安街、二环、三环、四环上的车水马龙。学生也是外来人口的一部分,从四面八方涌来,每年把五千块钱送给学校,养活学校里的一干人等,还要再拿出五千多块钱花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旮旯胡同,从王府井的耐克专卖店到耳朵眼胡同烤红薯的,无一不受其惠。

学生,外来人口,学生,外来人口,学生,外来人口,外来的学生,求学的人口……北京的大街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夜里,穿过前门的地下通道,去赶回家的末班车,夜里的地下通道,是一个大的集体宿舍,那里横七竖八睡满了人。脚步放轻,穿过那里,穿过了一个又一个北京梦。

这里有一个梦,简单而实际,在即将实现的时候,他的梦被人偷走,他要历尽艰辛把它找回来。无论拳打脚踢,抱着这个重新找到的梦,决不放手。

这个梦,是一辆单车,属于他自己的单车。

好了,剧情概括完了,评价嘛,不好说,因为我不很喜欢这部电影,虽然它也是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看完才知道),电影的封面说它是“三城记”系列之一,那么它反映的这个城市的一个侧面,或者是这个城市创造的一种生活状态,但,仅靠一辆单车,来展现一种生活状态,未免单薄,人物上,一个送快递的,几个职高的学生,一群操着京味的痞子,一位已经红得发紫的女演员和一个清嘴广告的大美女,没一个深刻的人物,地点上,一望便知,取景地主要在北京什刹海,然而,什刹海并不是这样。生活在那的人正在渐渐搬走,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酒吧。要表现老百姓维持梦想的艰难,这部片子并不比《卡拉是条狗》做得更好。要表现北京青年的面貌,还有谁能超越《阳光灿烂的日子》?要体验外来人口在北京打拼的过程,那,还是找个地儿down一个《北京浮生记》玩玩吧。

诚然,不能拿一脸稚气与帅气崔林小伙儿拿老谋深算的葛优比,后者演什么活什么,是真正的好演员,而崔林,只是个喜欢表演武术系的学生,在他的眼神里,没有任何深刻,只有执著,正如这部片子的名,十七岁,不需要深刻,只要有梦,就去追寻好了。和夏雨也没什么可比性,因为酷似姜文,还在念中学就捎带了拿了个国际影帝的头衔,然后以这个身份入中戏学习,越学越缺少原来身上自然天成的味道。日裔的崔林,生在东北,靠这部片子拿了金马的最佳新人,只希望他不要因为拿到了个奖杯就扔掉了原来死死抱着不放的单车。

3 ) 十七岁的单车

熙熙攘攘的街道很像曾经我下班要穿过的那条,运气不好要等很久的红灯,不知何时能再走一次。

如果只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话,眼中所有的城市都长得一个样子吧,在小贵的好友眼里,大城市里的人缺少人情味的那部分都被狡诈填满了,而大城市的女人更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像他这样连名字都被忽略的外来务工者数不胜数,像是不经意抓住超人斗篷被带上天,俯视过更大世界的璀璨后,便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存在,既不能抓住机会改变命运,也不愿回到家乡踏实务农。他和周迅扮演的保姆是同一类人,眼里看得见都市的繁华却看不见奋斗的可贵,艳羡嫉妒着城里人的高贵却惰于充实自己的内在,心气高志气短,徒有一颗做大梦的心。

小贵的倔劲儿主要还是因为年轻,初来城市许多新鲜的事物令他目不暇接,但沉默寡言的他骨子里幻想的成分更多:自行车代表着他来城市获得的第一份礼物,代表着城市对他的肯定和包容,很有吉祥物的涵义。他对周迅扮演的保姆是有好感的,一如小坚对潇潇的感情,少年少女懵懂的爱情萌芽,小贵对自行车执着的一部分动力也有这份感情的功劳。虽然导演没有交代小贵的家庭背景,但相信都是淳朴的老实人,才能培养出小贵一身“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的犟脾气。只是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天理和法制存在冲突的可能性,自行车被偷他就偷回来,这也是边缘人物的一个很典型的心理:丝毫不考虑别人的处境或死活。曾经柔软的心就是这样慢慢被磨得麻木坚硬,然后变成最普通最大众的人群。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通过努力得到了一辆自行车就招来如此多的不幸,未来又会拿走小贵的什么作为代价呢。

小坚的个性与小贵完全相反:好面子、爱耍酷、同伴多、自私扯谎、自以为是。父亲的再婚和偏心让他的性格一天比一天暴戾,物质是他最大的痛处,也就成了他唯一证明尊严的标志。自行车对于他来说就是维系友谊和女友的唯一方法,他渴望的是表现欲和拥有的成就感,而非真正的友谊或者关心。潇潇最后选择的那个男孩不论是被痞性吸引、还是他真的有什么过人之处,在小坚眼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女友的离开令他面子扫地。少年的无法无天凭的就是这股气,其实也是因为在他们心里或身外,什么都没有。当他和小贵因为自行车不打不成交后,在小贵身上他看到的是自己对生活幼稚的理解。小坚的朋友们皆是这类痞子少年,学会了古惑仔的行却不懂他们的义,在他们还不成熟的人生观里,成熟的标志仅停留在抽烟泡女人上。

最后小贵和小坚被追杀的满胡同逃窜把我也绕晕了,像是蜘蛛网一样杂乱无章的胡同将这些小人物仅仅的缠绕其中,不幸的是,在这里我所看到的又是一次弱者互轧。他们丝毫不反抗这座城市的不公和冷漠,甚至取其糟粕去之精华的吸收这些负面情绪,等待着哪天的炎炎烈日烧焦他们最后一根流淌正能量的神经。尽管片中到处是打太极的悠闲老人,裹头巾的慈祥大妈,阳光柔和尘土微飘的民风胡同,也掩饰不了由内散发的现实恶寒。

喜欢王小帅的文艺片!看了让人沉默 让人深思!

4 ) 十七岁的单车

熙熙攘攘的街道很像曾经我下班要穿过的那条,运气不好要等很久的红灯,不知何时能再走一次。
  如果只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话,眼中所有的城市都长得一个样子吧,在小贵的好友眼里,大城市里的人缺少人情味的那部分都被狡诈填满了,而大城市的女人更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像他这样连名字都被忽略的外来务工者数不胜数,像是不经意抓住超人斗篷被带上天,俯视过更大世界的璀璨后,便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存在,既不能抓住机会改变命运,也不愿回到家乡踏实务农。他和周迅扮演的保姆是同一类人,眼里看得见都市的繁华却看不见奋斗的可贵,艳羡嫉妒着城里人的高贵却惰于充实自己的内在,心气高志气短,徒有一颗做大梦的心。
  小贵的倔劲儿主要还是因为年轻,初来城市许多新鲜的事物令他目不暇接,但沉默寡言的他骨子里幻想的成分更多:自行车代表着他来城市获得的第一份礼物,代表着城市对他的肯定和包容,很有吉祥物的涵义。他对周迅扮演的保姆是有好感的,一如小坚对潇潇的感情,少年少女懵懂的爱情萌芽,小贵对自行车执着的一部分动力也有这份感情的功劳。虽然导演没有交代小贵的家庭背景,但相信都是淳朴的老实人,才能培养出小贵一身“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的犟脾气。只是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天理和法制存在冲突的可能性,自行车被偷他就偷回来,这也是边缘人物的一个很典型的心理:丝毫不考虑别人的处境或死活。曾经柔软的心就是这样慢慢被磨得麻木坚硬,然后变成最普通最大众的人群。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通过努力得到了一辆自行车就招来如此多的不幸,未来又会拿走小贵的什么作为代价呢。
  小坚的个性与小贵完全相反:好面子、爱耍酷、同伴多、自私扯谎、自以为是。父亲的再婚和偏心让他的性格一天比一天暴戾,物质是他最大的痛处,也就成了他唯一证明尊严的标志。自行车对于他来说就是维系友谊和女友的唯一方法,他渴望的是表现欲和拥有的成就感,而非真正的友谊或者关心。潇潇最后选择的那个男孩不论是被痞性吸引、还是他真的有什么过人之处,在小坚眼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女友的离开令他面子扫地。少年的无法无天凭的就是这股气,其实也是因为在他们心里或身外,什么都没有。当他和小贵因为自行车不打不成交后,在小贵身上他看到的是自己对生活幼稚的理解。小坚的朋友们皆是这类痞子少年,学会了古惑仔的行却不懂他们的义,在他们还不成熟的人生观里,成熟的标志仅停留在抽烟泡女人上。
  最后小贵和小坚被追杀的满胡同逃窜把我也绕晕了,像是蜘蛛网一样杂乱无章的胡同将这些小人物仅仅的缠绕其中,不幸的是,在这里我所看到的又是一次弱者互轧。他们丝毫不反抗这座城市的不公和冷漠,甚至取其糟粕去之精华的吸收这些负面情绪,等待着哪天的炎炎烈日烧焦他们最后一根流淌正能量的神经。尽管片中到处是打太极的悠闲老人,裹头巾的慈祥大妈,阳光柔和尘土微飘的民风胡同,也掩饰不了由内散发的现实恶寒。

5 ) 為我們永恆的女神

重看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Beijing Bicycle)才發現原來 是《單車竊賊》和《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混合版,其獨特之處在於真是記錄了農民工進城初期的中國,並將它定格。

這部電影拍的從容不迫,可謂找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戲劇性--這樣的作品往往會成為經典。

隨著跳動的音樂節奏,我們看到灰暗的北京天空,總是塵土飛揚的大街,破舊、雜亂但溫暖的北京胡同,看到北京底層市民的生活,起碼我們可以知道,北京不是今天才變成『霾都』的,在我生活經驗裡,北方的春秋之際,的確是多風沙塵土的,冬天如果不下雪也很可怕。王小帥鏡頭下的北京是真實的,不像其它電影,只去拍高樓大廈,一塵不染的寫字樓、商場。拍那些不接地氣的狗血故事。

王小帥用鏡頭留住的,除了真實的北京街道和胡同,還有背景聲裡姜昆的『健康相聲』,大街上數万計的自行車,以及破舊的普桑。兩個男主角生活的地方,宛如香港的『九龍城寨』,我們看到狹窄的胡同,天台屋,還有寫滿所有牆壁的『拆』字。這樣的電影才真正的記錄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城市的一面。以吃做比,這就是地道的風味美食。而那些所謂花巨資打造的都市電影,就是快餐連鎖店。


在這樣的天地中,農民工小櫃成了一名光榮的快遞員,並擁有了一輛漂亮的山地車--在當時的北京,對於另一個十七歲的職高生小堅而言,它就是一部泡妞利器,不下於富二代的奔馳寶馬保時捷。擁有一輛從二手市場裡買來的山地車,他很快就有了可愛的女友,而隨著失去單車,他也失去了女友--儘管原因不僅僅是單車。

兩個青春期少年,一個為了謀生,一個為了虛榮,在這輛自行車的爭奪戰中,由敵人變成朋友,各自度過自己充滿苦澀與躁動的人生歲月、戰鬥青春。

穿著破舊毛背心的農村孩子小貴,在羞怯於恐懼中,為了自己的謀生工具,和城裡這些儘管處於底層,依然養尊處優的孩子執拗的鬥爭。在鬥爭中,陰差陽錯的,他學會了抽煙。甚至,拍出了他在北京這個一線城市站穩腳跟的第一磚。本質上,他們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是青春期的少年,我黨強硬的把人分成『城裡人』,『農村人』,其實骨子裡他們一樣都是攜帶中國基因的中國小孩兒,不同的,只是外表。

這就是為何電影中安插了另一個女神周迅演出的無名無姓的小保姆,她衣著時尚,像是個大城市裡,達官貴人家裡的金絲雀,春閨怨婦,在塵土飛揚的小胡同里,她到小賣部打醬油都風情萬鍾,被自行車撞倒,摔都摔的那麼帥氣。這個形象就是『北京』本身--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其實是個沒有尊嚴的小保姆。被人拆穿,只好倉皇離去。

電影對白非常有人情味兒,以至於那些黑色幽默、苦澀的笑料令這部本來沉重的電影,變得稍微輕鬆。它的真實難能可貴,小孩之間的互相看不起是真實的,殘忍是真實的,妥協並惺惺相惜也是真實的。

這是十多年前我看過的電影,現在需要重看,十多年前,我也正青春年少,看這部電影是因為我們永恆的女神高OO,我以為她永不會變老,永遠是我們學生時代,踩著單車,一身校服,眼神清澈,笑容純真,羞怯、欲言又止的地下女友。

6 ) 没有赢家的战争

昨天看得是《十七岁的单车》,在《青红》以前,我所知的王小帅唯一的一部作品。很好看。

一部单车将两个十七岁的男孩子联系起来。一个是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的乡下孩子,怀揣着关于城市的美好梦想,却因为单车的失窃打乱了原来设计好的人生轨迹。另一个是在城市长大的城里孩子,虽然生活在城里,却是城里贫寒的家庭,在父亲屡次三番没有履行给他买单车的承诺后,偷了家里的钱,买了乡下孩子被偷的单车。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青春期的梦想。乡下孩子希望尽快把车款还清给公司,有自己的单车,总是从墙缝里窥探对面高楼的穿高跟鞋的女子;城里的孩子希望有自己的单车,可以送漂亮的女同学回家,可以和哥们儿一起炫耀车技。最后的结局是,没有人能真正拥有那部漂亮的单车,被打得满身是血的乡下孩子扛着被小混混砸坏的单车走在城市拥挤的街头。车流如梭,人们按自己既定的轨道向前,没有人会在意这样一个孩子和这样一部单车。

故事讲完。故事里没有人错。乡下孩子执意要回自己的车没有错,城里的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买偷来的车也没有错。那为什么谁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呢?这仿佛一场战争,但是所有人都是输家,没有人赢。

很喜欢王小帅的镜头语言。低机位的透过单车车轮看街上的人流,高机位表达乡下孩子第一次进到豪华写字楼的茫然不知所措。还有对那双红鞋子的特写、乡下孩子扑到车上不让别人抢走车的嚎叫、城里孩子第一次用自己的车送漂亮女同学回家后迎风的微笑、车被父亲还给别人后站在楼顶的一行泪水、还有表现北京特有的胡同和鸽哨。

词穷了,只能说一句真的很好看来结束了:)

7 ) 踏上十七岁的单车开始回忆……

只是为了一辆几百块钱的自行车,一个失去了生活来源,一个失去了心爱的女孩;这似乎是一个隐喻:小贵失去的是吃饭的机会,是“食”,小坚失去的是自己的初恋女友,是“色”;这真是莫大的悲伤,因为这个结果触动甚至毁灭了人类本性中最原始的最初的需求。

在小贵的幸福还没有来得及释放开来的时候,他的车子丢了;这成就了另一青春少年小坚的梦想,可是当小坚的喜悦还没有来得及完美展示的时候,车子也丢了。

作为中国人最普通的交通工具,这辆显得有些过分漂亮的自行车不仅联络起了整部戏,而且成为了两位男生追求身份认同的象征,是影片计算到位的一笔。而两人那两身显眼的制服(快递员服和校服),更易让人理解两人处境的殊途同归。

或者青春本身就是一场血腥得让人笑不可支的闹剧,他们的愿望和坚持如此脆弱,徘徊在成年的门外,被突如其来的粗暴推倒,磕在了门槛上,马上跌得粉碎。在没有退路的失望和绝望中,小坚和小贵分别在不同的时刻举起了板砖,给予了最后一击。但一切已然不能挽回。小坚遍体鳞伤躺在原地,小贵扛着彻底坏掉的自行车走出了镜头,他们曾经交叉的命运走向了分岔路,没有人知道那条路通向什么地方。

小坚的美女朋友放在片中的一群女高中生里怎么都显得太出众了,她怎么喜欢上灰不溜秋的小坚就是个问题,后来又怎么跟上了一个有点混混味的大欢就更莫名其妙了。小贵朦胧中的小保姆一方面是导演设置的城市农村人的一个符号,一方面预示着小贵对爱情的感觉。但怎么看怎么让人感觉她成了一个道具而不是一个配角。远远望见周迅饰演的小保姆时没有说出来的萌动,那些被删去的段落里留下的情感的痕迹,残留在阿贵和周迅眼神交汇的一刹那(我观看的即是108分钟的删节版)。

仅仅有一个理由去为这部电影的失衡辩护:青春本来就是失衡而不着边际的,而我们在面对青春与年少的时候,都会象王小帅一样的沉不住气。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应该被原谅的,因为我们的青春,已经过去了;因为我们的初衷,总是在改变的;因为记忆与记忆中的女人,都仅仅是美丽的。

王小帅数度运用远景去表现情节,最有张力的一段莫过于镜头在胡同里远远望着小坚拦住已经移情别恋的女孩,他既没有站在同情的立场上看待影片中的人物,也没有意图让观众对人物产生任何情感。几乎所有的镜头都是平视和稍有仰视的,王小帅的视点也是以旁观者的视点出现,一共两次特写,其他时候都是处在局外,没有什么太大的感情色彩,两场打人的高潮戏都显得冷漠和克制。

我一直不解的一个问题,板砖在皇城根胡同底下长大的孩子来说真的是青春期的一个象征吗?无论是姜文1970年代的北京、还是路学长1980年代的北京、或者王小帅1990年代的北京里,板砖都在青春期里有着一种不可取代的地位。这至少是我的青春期里没有出现过的东西,只是敲核桃用得着。

或许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都像那辆自行车,充满了气,激昂的期待每一次出发;然而当生活打烂了它的骨架,砸扁了它的轮胎,青春就和那自行车一样彻底报废了,再也无力前行。最后,除了成熟,我们别无选择。

青春,只为了这两个字,就构成了热泪盈眶的理由。我怎么能忘记那些尖叫,那些因为一再被掠夺而惊惶愤怒的面孔。我想起我曾经目击的那些少年,以及我正在消极消耗永不复返的青春,一切只为了证明:远方除了远方,一无所有。我不能从这一秒开始倒退行走,倒回过去,回到我仓皇流离、目光迷惘的十七岁,我们只能和我们的主角一起,按照正常时序跌进成年的门槛,被剥夺一空;弦断了,歌停了,轮子折了,车毁了,开始疯狂成长。

本片为台湾著名电影学者、影评人焦雄屏经营的吉光电影公司出品的“三城记”系列电影之一。“三城记”系列电影结合两岸三地新锐导演,共同拍摄六部影片,希望为21世纪华人新社会树立新形象,以别于上一代华人电影注重悲情及历史回顾。另五部影片为台湾导演林正盛的《爱你爱我》、易智言的《蓝色大门》、徐小明的《流浪到淡水》、以及国内导演贾樟柯的《上海宝贝》和香港导演余力为的《人民找换》。

王小帅用灵巧的笔法描述了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状态,在我们生存的这个空间里,永远都有关于身份认同的追逐和焦虑,他把镜头对准了这群被这个城市遗忘的人们,轻易获得了与青春期无关的认同。王小帅告别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冲突,开始试图进入平民的核心。

片子的配乐只有两段,不多而显得简洁又恰到好处。头尾用了一段长笛。片中在奔跑和飙车时总会出现另一段有鼓点的音乐。处理方式类似于《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乡间骑士》。

片子台词里一次出现了“张艺谋”、一次出现了“秋菊打官司”。不知王对张的态度是个啥样。还有北京人把bicycle叫自行车,片子里也通篇用的是这个词,片名却用了单车,用意是什么?或者仅仅为了一个噱头?

小坚初吻来临前树叶间隙里洒下的阳光那幕让人激荡,小坚向小贵伸出手互赠姓名那幕让人释怀。小贵那最后一击,包含了太多。

这是一个好片子,一个用纪实手法导出来的一个还算真实的故事。

PS:小贵的车被小偷偷了,小偷把它卖给了二手商(他不一定知道是偷来的赃车),二手商把它卖给了小坚,小贵想要回被小坚买下的车。我倒是很想从法律的角度去解读这个车到底该怎么处理?尤其是在小偷找不到的情况下。显然导演是用的一种相对客观的手法记录了车的一种理所当然的处理方式,而且这车从法理上到底归谁也不是本片的主题,本片的道德尺度不在于此,但我就是想明白一下这个理。

【注】这篇评论初稿完成于2005年寒假,这个关于青春的故事无疑太沉重了。而当时的我大概还是没有能力写出同样深刻的评论的,这篇评论的不少语句直接来自当时读到的几篇不错的评论中,经我添油加醋再揉成一块儿的。在此向几位原作者致谢!

短评

符号感痕迹感过重。

6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还行

疼啊,青春将永远付之一去,那些属于躁动,不安,暗涌的岁月,有谁还记得年少时的小小理想与执拗,父亲说你考了全班第五就给你买车,可是你考了全校第五父亲还是没能给你买

9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关于梦想,你坚持了多久。

13分钟前
  • 贾小妞又青春了
  • 还行

其实这片子是脱胎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帮派互斗不说,甚至主角长得都跟张震有八分相似,一看就是个好少年,可惜时不我与。没钱的青春,连女朋友都要跟强者跑掉,一片微缩的丛林。有趣的是小帅哥把自行车当作载体,同时把一群弱势群体连结在一起,颇有了一种“小史诗”气质。

1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我没有看完,觉得不好看。

21分钟前
  • 2013
  • 还行

过审了,又过十七年,第一次公映,三十四岁的单车。好残酷

2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你还记得以前的时光吗?就和影片里的一样。我哭了。

25分钟前
  • 巴乌
  • 力荐

一个自私虚荣的少年和一个倒霉催的木头窝囊孩子,看着想打人。

26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推荐

很北京的片子。青涩倔强的爱总是很深刻却没有办法KEEP。

30分钟前
  • yezzi
  • 力荐

学习长大的十七岁,发现全世界的痛苦与快乐都来自一部自行车

33分钟前
  • 肉卷卷又称肉卷
  • 力荐

我们青春的闹剧,我们开始成长。

37分钟前
  • Ridden
  • 力荐

城市三部曲1。周迅又一次出色的跑龙套,其实她的角色在电影里还是有很重要的隐喻意义。

38分钟前
  • Song³
  • 推荐

我有过相同的经历,那画面就仿佛在诉说我的故事,淡淡的琐事但是那么饶人心弦

43分钟前
  • 器官坏死
  • 还行

北京有九百万辆自行车,这是个事实,就像我爱你至死的事实一样

45分钟前
  • Little Punk
  • 还行

一部看了很压抑的片子。当小坚大声反驳父亲的质问时,很心痛。还有就是不明白最后那个砸车的男孩为什么一直不走~~

49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结尾跟《小武》的结尾对照来看很有意思,这种差别可能正是贾樟柯和王小帅的差别

54分钟前
  • Bigteeth
  • 推荐

偷自行车的中国人的青春残酷物语片

58分钟前
  • 马文才
  • 还行

昨天在豆瓣上看到有人把这个列为同志电影?真的是这样吗????我完全没有感觉。。。晕了

1小时前
  • 比远方更远
  • 推荐

新时代的《骆驼祥子》,少年版《偷自行车的人》,宿敌变基友的《小鞋子》。你小时候偷过家里的钱吗?

1小时前
  • 水仙操
  • 推荐

相同的倔强,相同的17岁,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因为一辆单车,也许他们永远也不会发生交集。新千年后“阳光灿烂的日子”,只是少了一点柔和的情怀,但仍甩出现在的国产电影几条街。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