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在切瑟尔海滩上 剧照 NO.1 在切瑟尔海滩上 剧照 NO.2 在切瑟尔海滩上 剧照 NO.3 在切瑟尔海滩上 剧照 NO.4 在切瑟尔海滩上 剧照 NO.5 在切瑟尔海滩上 剧照 NO.6 在切瑟尔海滩上 剧照 NO.13 在切瑟尔海滩上 剧照 NO.14 在切瑟尔海滩上 剧照 NO.15 在切瑟尔海滩上 剧照 NO.16 在切瑟尔海滩上 剧照 NO.17 在切瑟尔海滩上 剧照 NO.18 在切瑟尔海滩上 剧照 NO.19 在切瑟尔海滩上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1

详细剧情

  影片讲述上世纪60年代西方性解放运动来临之前,受过良好教育且深爱对方的两位年轻人在面对新婚初夜时,因担忧和恐惧而产生误解,最终分道扬镳、终身不再来往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这个故事存在《爱乐之城》的那种“如果当初”吗?

早前在电影贴片预告中看到了这部电影的预告片,看到罗南的脸基本上就能确定这部电影不会差到哪里去了,再加上之后出现的作者名——伊恩·麦克尤恩,因此对这部电影更是充满了期待。

光看预告片其实并不是很能完全猜测出故事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又隐隐约约地能让人猜测出一些东西:男女主角之间有某个东西出了问题。而这种隐隐约约、似是而非的感觉就像是问题本身一样,是一个大家避之不谈却又不得不要面对的事情——性。

之前大四读闲书的时候,有幸读过几本伊恩的书,知道他描写故事基本上都是从小处着眼,但情感的描写非常之细腻,甚至都很让人怀疑他作为一位男性作家,是如何深入细致地描绘一些女性的心理和情感变化。本片的编剧也是伊恩,虽然没有读过原著,但内心还是相信这种细腻的心理变化会最大可能的在电影中有所保留。自然而然的,在片子开始的前20分钟,我就开始期待导演如何用镜头体现出那些细枝末节,那些难以捕捉的情绪变化。

电影采用了插叙手法,以夫妻两人在切瑟尔海滩边的酒店度过的新婚初夜为主线,时不时穿插一些两人之前幼年和恋爱时的闪回。不出我所料,在一个个细微的镜头下,可以看到两人无声的心理变化:那种拘谨,害羞,紧张,害怕,期待……但这些情绪无论正面负面都被各种回忆和此刻的经历所放大。

女主出生在一个算是比较有钱的中产家庭里,父母管教十分严格,因此对女儿的教育十分挑剔,无论是桌边谈话,到女主幼年和父亲出海,再到网球场边父亲愤怒的质问等等,可以看出女主是一直压抑的状态,碍于父母的权威,为了博得父母的喜爱和关注,能够牺牲自己的意愿,步步妥协退让。这一点最后在海滩上女主自己也承认了,她总认为自己达不到别人的期望,总是要答应他人,满足他人的要求,但其实内心一点都不快乐。

而男主则和女主不一样,出生在一个乡下家庭,家庭并不算富裕,并且家里人数多,因此家人对他的关注并不是很多,即使他获得了优异成绩,但家人要么不感兴趣要么不理解。再加上母亲有些精神疾病,男主多多少少对此感到有些自卑,但碍于面子总是不愿意承认,无论是他在酒店面对服务生的嘲笑,被安排在女主父亲工厂工作等等,他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感到不自信。因此也导致男主郁郁不得志,而这一点在家里得不到发泄,因此他就选择在平时与朋友相处或独处的时候爆发出来。

而恰好这两种性格碰撞在一起,他们都希望一切事情都是完美无缺的,然而一旦问题出现,一个怪罪别人,一个责备自己。再加上两人结婚之后面对初夜同房的问题又毫无经验,矛盾更加升级。

电影剧情慢慢推进着,我们也通过闪回部分了解了这两个人的情感经历。不可否认,他们是真的深爱着对方:为对方演奏,为对方鼓掌,互相鼓励和支持,安慰对方脑功能受损的母亲,接受对方父亲的工作安排,为了讨好岳父的网球比赛……然而这一切都在面对两人对于性的态度上,分崩离析。

虽然可能初夜的那段情节会显得很荒唐(毕竟电视电影上宣传的都是水到渠成、干柴烈火的性),但是两人的反应却都是细思恐极的,因为这可能十分真实,根据他们各自原生家庭对他们性格的影响来看。

就我个人观点,全片高潮有两处:一是海滩上的坦白和争吵;二是男主最后去听女主的演奏会。

海滩上的争吵基本上把两人的心理问题表现的十分完整了。男主出了问题之后因为自卑,觉得是对方是在羞辱自己,再加上冲动的性格,急于发泄,所以将所有坏情绪都宣泄了出来,怎么样都不愿意原谅对方。而女主则依旧认为一味忍耐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她深爱男主,所以宁愿退一万步,允许男主去睡其他女人也不想破坏这段婚姻。

而男主最后看到女主的女儿,才明白女主其实是真的爱着他的,也许只是当时无法接受性(女主自己在海滩上也坦白了,也许之后会改变但她不清楚)。而只怪当时他一时太冲动太愤怒,所以面对女主的挽留,选择了(字面上)turn a cold shoulder to her。这一点在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也体现出了那种“一转身就是一个世界”的感觉。

而男主在现代选择最后去一次女主的演奏会,那个场景我觉得简直可以媲美《爱乐之城》里最后那个场景,Mia去Seb's看Sebastian演奏。那种其实依旧深爱对方,但是却最终错过,而音乐里表达的都是当初我们在一起的那些美好回忆和梦想。看着男女主遥相对望,默默流泪,不禁又让人想起拜伦那著名的《春逝》的诗句:

If I should see you,after long year.如果我们再相见,事隔经年。 How should I greet, with tears, with silence.我将以何贺你,以眼泪,以沉默。

因此到最后镜头切回当初那片海滩,看着两人渐行渐远的背影,作为观众,我不停的在心里问自己:如果当初他们的选择不同,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因为女主最后还是有了孩子,甚至孙子。说明她最终还是接受了性,那她到底是迫于生活接受了性,还是她最后真的改变接受了现任丈夫?我更愿意选择相信前者。就像她自己在海滩上说的,他们可以只有爱没有性,也依旧能够过的很快乐。所以她最终妥协接受了性,那她是否真的感到快乐了呢?如果是的话,为何见到男主依旧止不住眼泪呢?

可惜这部电影不是《爱乐之城》,没有办法有幻想的平行空间存在,那个当初改变两人命运轨迹的又一种结局。(当然我觉得这个也是可以的,毕竟伊恩和罗南之前合作的《赎罪》就用了这个手法,不过这样就会显得现实更加残忍。)

最后说说电影拍摄本身。本片的画面和色彩实在是太美了,还有女主的各种裙子和英国的自然风光,有好几次都想截屏做背景了哈哈。而且可能是因为故事主要发生在60年代,所以电影画质还有一种颗粒感,不是现代那种特别清晰的感觉,多增添了一份意境。

而电影的音乐也很优美,可能和女主的音乐背景有关,全片大部分都是古典乐,尤其是两人相处的时光,但演到最后却发现,男主其实爱的是摇滚乐(从之前学生时代去酒吧听乐队演奏再到最后开了一家唱片店),所以不知道这里是不是也是一种暗示,其实两人需要面领的挑战不仅仅是性,还有社会阶级甚至是音乐品味?

全片的镜头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还是细节捕捉(如两人交握的手,以及两人在酒店桌下的脚等等),都十分美丽。可以说构图十分匀称美观,尤其是最后两个人海滩分手的场景,一个长镜头从男主冷峻的面容一直延伸至将两人全身都呈现在镜头中,并且随着镜头调整,在之后几分钟内依旧努力将越走越远的两人包含在同一个镜头中。到了最最后,到达了镜头范围的极限,只能让女主慢慢走出了镜头,留下男主孤单的背影和绵长的海岸线。

男女主的表演都十分到位,女主罗南自然是不用说,心理上的变化从细微之处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去见牧师时微微皱起的眉头,阅读“小黄书”时那种不是很自在的感觉。而男主体现出的那种有些呆呆的老实,又十分感性(会偷偷抹眼泪),到后面在海滩上的暴怒和冷酷的情绪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再到最后和他人诉说自己的故事时的神情以及最后见到女主不可抑制的眼泪,表现可以说是十分惊艳了。

这部电影看完之后给我感触很深,这个故事感觉很小,但又总是真实细腻的可怕,就像一张细密的网,看到最后将观众的情绪全部包裹了起来。于是,我觉得有机会要去好好拜读一下原著。

2 ) 无论是哪个年代,保留天真永远是爱情最好的结果。

电影《在切瑟尔的海滩上》讲述了一个让现代开放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悲剧爱情故事。故事的背景被设定在了1961年,那个女性解放运动后充满着希望的年代。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作者都保留了那个年代最具有特色的产物—sex。电影里所描述的的爱情,可能是那个时代最后一份纯洁的爱情;那个小镇,可能是最后一片弥漫着天真的净土。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结果却不一定是正确的。电影中的爱德华毕业于伦敦的大学,而在那个年代,特别是大都市的人们,如果不跟随着时代的潮流,无疑是准备被排斥的另类。而弗洛伦斯,一位有着音乐一等学位的千金小姐,可能就是那个时代的另类。电影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就是全程都使用了插叙,让人们更好地去理解这部电影。而前期节奏的缓慢又带给观众一种紧张与焦虑的情绪,使观众身临其境,“人角合一”。当弗洛伦斯慌张地跑向海滩,当爱德华无助地躺在床上时,观众的情绪可谓是一波三折,从一种感觉瞬间又转移到另一种感觉。正当观众还未完全反应过来时,导演又加快了后期剧情的发展,把观众带入一种震撼与不可思议的感觉当中。不得不说,导演有点东西的。演员精彩的演绎是整部电影的精华部分,两位演员的表现让人吃惊,能把尴尬的床戏演得如此到位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然而他们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最让人无法理解的可能不是这个结局,而是两人在海滩上的对话。导演把这场戏设计的非常精妙,我本以为这是一场吵架,然后男女主角吵完分手了,之后再也不见等等。事实上我们所想的结局是正确的,但过程却出乎意料,导演又没按商业爱情片的套路走。海滩上的对话,看似是吵架,其实双方都想挽留。但一时的语无伦次,一时的恍惚、冲动,彻底毁灭了这场本就不应该发生的爱情。导演用一小时的时间为我们展示那个年代最感性的爱情,用四十分钟告诉我们那个年代最悲惨的爱情。导演这是在告诉我们什么?不要相信一见钟情?在海滩上各奔西东的两人连回头仿佛是对这份爱情的绝望,是对这份爱情的后悔.......影片的最后是老态龙钟的两人再次的相遇,一次眼神的交流,包含着无数闪光的泪点,到底是谁遵守了承诺?这场爱情到底是谁的错?也许这也是导演留给我们的问题……

影片用一小时四十六分钟讲述了一场悲剧的爱情,用后悔与哀悼的口气告诉了我们:爱情最大的敌人不是金钱,不是权利,不是地位,不是名誉;而是无法理解怎么爱.......。

3 ) 关于婚前性行为重要性的教育片

这篇不是影评,只是随便写点个人东西做记录啦...不用认真看了

英国院线上映的第一天,我抱着挪威海鳌虾和香茅草酱沙拉的便当,两瓶金汤力冲到电影院,和平时一样,迟到了一点。凭我对院线的了解,新片都是同一天上的,这周几部大片一起上,那个时间多数人才去吃晚饭,略早,这种IMDB评分也不高的文艺片我是大概率包场的,可以一边饕餮喝酒一边躺着看片儿。结果走进放映厅我被那满场乌压压的人震撼到了。要不是每次习惯性定掉双人沙发的两个座位,估计连沙发都要和人共享了。

当然,不出两分钟,看见牛津的风景,我恍然大悟。再看下去几分钟,不忍直视,这简直就是你我的本科年代啊。弦乐四重奏的背景音乐很美,我尽量在两人每次开始用回忆带起音乐的时候开始撕咬沙拉叶子,以免太大的声音和这部安静的片子格格不入。这么一来二去,便进入了一种对影片回忆杀节奏把握和预测的游戏中。要不是这个游戏,估计我早就在这一部分睡过去了。当节奏进入摇滚,我突然开始真的兴奋。后边的二十分钟节奏太快,但却突然潸然泪下,让我决定把这部本来想打三分的片子加了一分。

当我也觉得自己非常老,所以有那么大女儿的三十六岁老妈妈放在今天简直是黑色幽默的背景下,一部历史上关于性与家庭的片子是多么需要感同身受才能体会的滋味。六十年代的英国,似乎却和平移五十年的中国有太多类似的语境。情人坡上想牵不敢牵的手,紫操上觉得某人太猥琐恨不得一巴掌扇过去的耳光,宿舍里一起看电影当年让人面红耳赤,今天简直就是过家家的情节。虽然两个人因为新婚夜的误解就可以分道扬镳终生的作死心态还是无法理解,不过关于性教育重要性的点是一定传达到了吧……少女啊,一定要充分理解才能不会错过真爱吧。

4 ) 看得略忧桑的吵架

前部分讲真节奏有点慢,零零散散插着回忆,终于看到高潮了,但是又觉得难受,也许初夜不和谐并不是他们最主要的问题,如同没有交流过性知识一样,他们也并没有向对方讲述最真实最深藏的想法和经历。是不爱吗,好像又很爱。婚姻,6小时就结束,就这样吵完气冲冲的结束,总是看得有点压抑有点难受。但是在沙滩上的画面真的是好简洁又好漂亮~

5 ) 影评非得要主题嘛

1.同年龄段,男生女生成熟程度的gap的确是件蛮恐怖的事情

2.感情中,尝试去理解,而不是辩驳。感情不是打官司,当冲突或矛盾发生时,讲理(所谓理,会偏主观,且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屁股决定的)是最不被需要的

3.有时候只需要几秒钟做的决定,会影响今后几十年甚至整个人生。所谓“如果当时”

4.观影过程一直很难受。前半段被初夜的尴尬搞的坐立难安,后半段陷入回忆无法自拔。不得不说,导演在营造氛围上做的不错,且通过插叙方式处理回忆的手法上也比较舒服并不突兀。后半段代入感也很强。

5.有一处剧情设计感觉很真实,女主会带男主去自己曾经工作的场所分享回忆(但是过程中立的flag就有点刻意了)。尴尬一晚过后男主回家时的胡渣细节也很赞。

6.最后,女主好美~

7.看的这么难受,忍痛给五星TAT

6 ) 海滩上,我们相知而别

我真的真的非常抱歉,让我们一起回去吧!爱德华。激烈争吵过后,弗洛伦斯如是劝慰,但爱德华倔强地转过身,不再理会深爱的人儿。就这样,镜头缓缓拉开,爱德华立在镜头的边缘,弗洛伦斯则一步一步地离开他,直到消失不见。

究竟为什么,深爱彼此的人儿会终身不再相见?初夜之时遇到的尴尬,竟然将深爱彼此的心意完全消解。难道弗洛伦斯被父亲伤害过,不然她怎么会对爱德华将要进入自己的身体那么恐惧?

影片以爱德华和弗洛伦斯在酒店度蜜月的场景为基点,穿插讲述两人的相知相恋。

爱德华的母亲性格热情,喜爱艺术,却因一次意外精神失常,经常裸身作画,自言自语。弗洛伦斯的到来,似乎令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体会到久违的温馨与欢乐。那幅主要由母亲绘制的乌切诺的画作,正是在弗洛伦斯得鼓励之下造成的。

还有一英里,弗洛伦斯独自一人,拿着地图,找到爱德华工作的球场。多么幸福,我没有走错一步路,知道你就在离我还有一英里的地方。

爱德华最不堪的那一面,帮助犹太同学出生气,却遭到对方的厌弃,从此不再说话。

弗洛伦斯最大的渴望,就是现在舞台上,为观众演奏莫扎特的五重奏。爱德华听着,奔到台下,预先献上热烈的掌声。

那么多幸福的时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深深相知,发誓相守。

为什么?弗洛伦斯不能接受爱德华进入她的身体。海滩之上,她竟然说自己可以同爱德华住在一起,但是并不能满足他性方面的需要。对爱德华来说,这是巨大的羞辱与拒绝。于是,相爱的两人从此分道扬镳。

但是,弗洛伦斯竟然结婚了,有了孩子。影片并没有说明,孩子究竟是不是弗洛伦斯亲生的。或许,那位丈夫接受了弗洛伦斯的提议,他们只是生活在一起,窗帘拉上,并没有人知道在卧室中发生了什么。

告别演出之上,爱德华坐在台下,与弗洛伦斯对视的瞬间,泪如雨下。终其一生,他都爱着这个女人。但是偏偏,初夜的尴尬与真相阻隔了两颗紧紧相系的心灵。

肉体与心灵,真的能够合二为一吗?爱德华和弗洛伦斯深爱彼此,却终身无法实现肉体上的结合。雾霭、林间,清流,他们穿行在美丽的英国乡村,酝酿着真纯动人的爱情。那样的时刻越是迷醉,情感碎裂之时,哀叹更其悠长,低徊不去。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故事。或许我们的生活中真的存在这样的事情,但是搬上屏幕,大约是头一次吧!

这是另一个视角的真实,没有虚幻的美化。诗意相知最终败给了性的错位,我们都活在对错交织,美丑互渗的世界。恋爱的灵魂愉悦最终要面对肉体交合的暗礁,那些赤裸裸的声响、触感和液体,会将所有柏拉图式的幻想消解殆尽。恰也是从这一刻开始,我们才真得开始碰触到生活。

弗洛伦斯并不接受这样的性,但又无法在那样的时代里,公然单身,反抗世俗。她选择坦诚相待,可以爱德华不接受这样的妥协。他推开了弗洛伦斯,自己则终身不能走出这份伤害,等待老去,等待弗洛伦斯遥遥无期的一声问候。

古典乐和摇滚乐相互交织的配乐,也颇为新颖。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配合着海浪的拍打,将两人之间即将爆发的情绪烘托得动人心弦。

7 ) 《在切瑟尔海滩上》:一个转身,即是永远

有人说,性是亲密关系最直接也最深刻的体现,因为伴侣之间最本质的东西都会在性爱中呈现无遗。也许,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种观点。看上去只不过是一次失败的初夜,然而,失败的远远不止于此,真正失败的是想卸下过往,开启未来的失败,是两个迥异的生命试图建立起深层链接的失败。正因为如此,这对彼此深爱的恋人才如此绝望,用决绝的方式结束了仅仅六个小时的婚姻关系。

是什么让他们不可收拾地走向这种失败?

他们的关系,真的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了吗?

男主角爱德华出身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个乡镇学校的校长,忙碌而寡淡,母亲由于一次头部受伤而变得疯疯癫癫,两个年纪比他小很多的双胞胎妹妹则似乎与他生活在两个世界。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爱德华一方面无缘享受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却也不受家庭礼教的过多约束,年轻的他自由散漫而又孤独落寞。

女主角弗罗伦斯出身富裕阶层,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母亲是一位贵妇。弗罗伦斯从小就得到了严格而优质的教育,主修音乐的她在一个五重奏乐队中担任小提琴手。但是,她与父母的关系是疏离的,父亲虽然给她提供了优渥的物质生活,但极度自大的他并不认可女儿的选择。而母亲呢,他们可以在饭桌上谈论政治时事,但却不能在私底下交流女孩心事,以至于当弗罗伦斯处于婚前的恐惧状态中时,那些难以启齿的隐蔽心事无处可说,只能在自己的教父面前局促地逃离。

这样两个人,在一次活动中毫无准备地邂逅了,几乎是第一眼,弗罗伦斯就爱上了爱德华。散漫不羁中带着几分热切,他身上那种与她生活的阶层完全不同的气质,似乎有一种魔力,让她毫不犹豫地走向他。爱德华呢,眼前这位美丽的女孩对他来说犹如公主,他无法抗拒她的魅力,尤其是,对方还如此的温柔体贴,善解人意。

弗罗伦斯身边并不乏追求者,比如乐队里的同事,那个面无表情的大提琴手。不用说,他的出身自然比爱德华好。

此男在某种程度上比爱德华更了解弗罗伦斯。

当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里暗叫一声:不好,女主角以后会跟这个男的在一起。她可以毫无顾忌地在他面前表现自己刚的一面,而被接受和欣赏,但在自己的男友面前,则只能一直柔顺。

但弗罗伦斯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的迟疑。对她来说,她所在的阶层对她并没有什么吸引力,严肃、正统,一丝不苟到无趣。她向往自由,而爱德华正是自由的化身,至少在她看来是这样。

陷入热恋的两个年轻人很快就谈婚论嫁。本该沉浸在幸福里的弗罗伦斯却焦虑不安,与爱德华对新婚之夜的热切期待不同,她感到的是深深的恐惧和厌恶。那么,她的这种对性的恐惧和厌恶是从何而来的呢?

可以肯定的是,弗罗伦斯的性心理与她和父亲的关系有莫大的关系。影片中几段简短的少女弗罗伦斯与父亲独处的情节,似乎成为她日后性恐惧的源头。

这一段与父亲出海的情节,几次闪回,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记忆,对弗罗伦斯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导演的处理比较隐晦,引发了不同的解读。其中一种解读被大多数人接受,那就是弗罗伦斯小时候曾遭父亲性侵,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才会发生后面的悲剧。这种从结果去推论原因的观点从结果上看也许成立,然而仔细一想,便疑窦丛生。

首先,如果是这样的剧情设定,是个导演都不可能不拍,不但要拍,而且要大拍特拍,因为这是整部电影的关键情节,是决定人物性格命运的重要因素,这都不着重描绘,那还描绘什么呢?而且从情节上看,如果真有性侵行为发生,那弗罗伦斯当不会对男性的性反应一无所知,而要借靠婚前必读这种“黄色书刊”来获得最基本的性知识,且在爱德华受到刺激早泄后她的反应也是惊恐万状的“What it is!?”对男性的高潮射精完全懵逼。

过往与当下的类似感受,让弗罗伦斯濒临崩溃。

从另一方面看,如果弗罗伦斯真的在少女时期曾遭受父亲性侵,那她受到的巨大创伤势必对她对男人的看法,以及爱情观婚姻观产生深刻的影响,但从她和爱德华的交往经历看,并不存在这样的影响,她仍可以勇敢地去爱自己所爱的男人,只是对性抱有莫名的惧怕。

从影片透露出的有限信息以及后来的剧情来看,个人的看法更趋向于在她对男女之事开始有最初的意识的青春期,她的父亲,完全没有关注女儿的心理状态,没有避嫌与已是少女的女儿独处一室,且有亲近之举,加上父亲对她一向的专制和威权,让他对女儿的每一次亲近都变成弗罗伦斯难熬的厌恶与恐惧,但却不能表达,更不可能反抗。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对性的态度趋于保守,父母不会和孩子讨论性,更不用说性教育,弗罗伦斯的这些经历成为她内心沉积的阴影,无处诉说,无法面对,自然不能治愈。

那是不是弗罗伦斯不论碰到哪个男人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这样的悲剧结局?并不。事实证明,她的第二任丈夫,那个大提琴手和她一起携手终老,生儿育女,琴瑟和谐。她的悲剧,是她爱上的人爱德华无法理解并接纳她的这部分。当然,这也是爱德华的悲剧。毫无疑问,门第悬殊让爱德华在弗罗伦斯面前有着深深的自卑感,弗罗伦斯当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她一直照顾着他的感受,放下大小姐的身段丛林跋涉去看他,照顾他的家人。

新婚之夜,爱德华完全沉浸在紧张,兴奋和期待之中,毫无经验的他对妻子的推搪和害怕并没有多想。当发生早泄后,挫败感让他一时失控,不知所措。他不知道,正是自己的这种激烈反应,勾起了妻子记忆深处痛苦的感受,而丈夫留在她大腿上的精液更让她瞬间崩溃。或者,这个时候的丈夫,已经和她记忆中那个曾经让她厌恶的父亲重合,羞耻感和恐惧感一拥而上,才会让她惊慌失态地朝爱德华大喊:“Stop looking at me !”之后夺门而出。她所仓皇逃避的,不是现在的丈夫,而是曾经的父亲。

而爱德华,面对妻子的异常反应,他的第一个感受是自己被羞辱了,因为自己在性爱中的失败,妻子用愤怒逃离的方式羞辱了他的无能,这种无能,不仅是生理层面的,还有人格层面的。

弗罗伦斯试图解释自己夺门而逃的原因,但并没有得到丈夫的理解。

接下来的激烈争吵,使他们之间隐藏的深层矛盾集中爆发。当爱德华怒气冲冲地找到海滩上的弗罗伦斯时,他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根本顾不上关心妻子的感受,更谈不上倾听,当妻子试图向他说明自己的心情时,他粗暴地打断道,你就是为了羞辱我!就连弗罗伦斯对性爱的一无所知也成了她的过错,而忘了自己也是菜鸟,至少要负一半责任。

在他不断的逼问和指责中,妻子任何试图表达自己负面情绪的语句在他自卑的心里都成了对他的不满,他必须以愤怒的回击以维护自己的自尊,他不知道,其实他已经错过一个真正进入妻子内心世界的重要契机。

事实上,爱德华对自己和妻子的关系模式的认知早在恋爱之初就已经成型:弗罗伦斯是各方面都比他优越的强势方,而他则处于弱势,只有强势方才有能力实施伤害,因此弗罗伦斯必须为所发生的一切负责,而他则是被伤害的受害者。这种关系模式带给他的不适通过最敏感的性关系被彻底激发,并无限放大,最终吞噬了他的理智与爱情。

当妻子提出以后他可以找其他女人满足性需求以维持两个人的婚姻时,爱德华更是怒不可遏,责骂妻子是骗婚的骗子,是彻头彻尾的性冷淡。此时的他基本上已经在心里判了弗罗伦斯的死刑,并且对自己的结论深信不疑,自然看不到也不在乎自己的这番评判指责带给妻子多重的打击。然而,沉默过后的弗罗伦斯还是主动走过来向他道歉,并邀请他一起回旅馆,只是,由爱成恨的爱德华,给了弗罗伦斯一个冷冷的转身。

一个转身,即是永远。

十几年过去了,成了嬉皮士的爱德华无意中碰到了弗罗伦斯的女儿,那一刻他难以自制地声音哽咽。也许,可以有很多性,但却无法再爱的他渐渐懂得了,弗罗伦斯当初提出的那个建议,无论听上去有多荒唐,其实是她出于对他的爱的一种牺牲。他也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弗罗伦斯并不是什么骗子、性冷淡,她可以再婚并生儿育女。有一个比他更懂得爱的男人,理解她,接受她,守护她,让她终于可以走出过往的阴影,重新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这些能力,当年稚嫩的他是不具备的,而等他明白这些真相时,当初他觉得两个人之间已经无可挽回的关系,也只是他幼稚草率而且冲动无情的决定而已。如此这般,面对眼前的物是人非,怎能教人不神伤,不失落?

又许多年过去了,垂垂老矣的爱德华一个人孤独地残度余生。在弗罗伦斯的乐团成立45周年告别演奏会上,他终于见到了同样老去的弗罗伦斯,爱德华坐在他们热恋时约定的位子上,无声地为弗罗伦斯喊道:“Bravo!”

那恣意横流的热泪,为曾经的深爱与伤害;为爱德华自己,也为弗罗伦斯。

短评

导演说这部电影其实跟repression有关。在那个年代,人们不谈论性,“it's ok to have feelings, just don't show it". 带着这个角度去理解,电影就有点意思了。

2分钟前
  • 八月
  • 推荐

门当户对绝不是一句空话,他的暴躁不自然,在热恋期被女孩盲目包容,结婚当天面对女孩的崩溃逃走,他想到的只是自己被humiliate,爆发争吵时中产家庭的女孩说请你走吧,工人家庭的男孩用尽全身力气聚集所有最难听的词汇砸向对方以为这样就能掩盖住那永远横在两人之间的自卑,还简单地以为一切都是money的问题,男孩啊,为什么永远那么晚熟。流水的男人铁打的罗南,她可真适合这种恬淡奶油气。前半段确实比较难看懂,进进退退半天才搞懂剧情,挺有意思的。

5分钟前
  • 开开!
  • 还行

60/100 剧本毁电影的典范。本该是一个二人成长历程与文化认识差异最终在新婚之日爆发出的故事,结果我们在比重不算少的倒叙情节里几乎没看到真正有价值的素材,只把男女主人公完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是远远达不到效果的,还会让观众对罗南角色的纠结发出“就这点事?”的疑惑。

6分钟前
  • SELVEN
  • 还行

朋友:“看个电影把你给着急的,好像你能娶到罗南一样!”

11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看了一下标记想看已经是2010年的事了,终于在几乎忘记小说内容的时候看上了。最喜欢的一本麦克尤恩,拍出来虽然缺点不少但还是挺喜欢。主要两个主角太有魅力。

13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眼泪根本止不住。伊恩麦克尤恩本人改的电影剧本,节奏太好了。西尔莎一如既往的很妙,男主角也毫不逊色。很有话剧感

17分钟前
  • 流风揽湖
  • 力荐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是一辈子。

20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2018北影节03 今年北影节首场让我看哭的影片,太喜欢结尾那种真实感了。本以为是调侃婚前男女关系了解不深入的轻喜剧,但后面有了时代变迁之笔,让我体会到了男主特别多的遗憾,最后的高潮复显LALALAND。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梦想尚存,你我再相见,仍牵绊。

23分钟前
  • michaelchao_cc
  • 力荐

头重脚轻。一段段回忆也没有情绪和人物塑造上层层递进的效果,反而令人困惑。导致大包袱甩出来的时候,内心和男主的表情一样都是WTF… 最后也只能强行伤感。好在两个演员都不错,连续合作了两部嘛虽然都好苦情…

27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影片的前一个半小时事无巨细地展现了新婚夫妇尴尬而挫败的初夜,而最后的20分钟突然加速交代了男女主各自的一生,这一源自原著小说的节奏突变带来的情绪冲击是巨大的,我可太难过了这场只持续了六个小时的婚姻haunting了他们一生,海滩一别,便是永远,就像你我终将被毁坏的纯真年代

28分钟前
  • lilac
  • 推荐

关于婚前性行为重要性的教育片,一定要同居试婚!真觉得婚姻不能完全建立在爱情之上,家庭背景,生活习性,兴趣爱好,至少要做到沟通和理解,此外尤其是三观要契合,性生活要和谐。很明显男女主在一见钟情之后,没有任何地方有共通点,既凸显了年少时爱情的纯粹,也意味着如果进入婚姻必然分道扬镳。

31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还行

她和别人共同构建的生活,也许很圆满,但那并不意味着和你在一起也必然如此;这份圆满未必像看起来那样;如果是真的,那是别人做到了你不能做到的事;也或者更残忍,她最终变成了你期望的样子,但你却没有耐心等到那个时刻。这是个偶然想起会伤感一下的故事,但不必心有不甘。

32分钟前
  • 苏莫
  • 推荐

以非常不同的角度,讲述了一段纯粹又哀伤的初恋。剧本很扎实,剪辑将结构的修整加了大分。前面的层次递进为最后十五分钟奠定了基础,虽然俗套但情感共鸣力量惊人。以及论婚前性关系的重要性!#2018BJIFF#

34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两主角都演得十分之好,为这个故事锦上添花。插入回忆的逻辑都是对的,是衔接上显得生硬,好在演员的状态确实十分之好。罗南去男主角家中一场戏令人十分动容。人生就是这样,无法重新运算互相纠缠而形成的遗憾,再一转身就是永远了。他们坐在床沿,便是走在人生的海滩上,乌鸫在叫唤着,还以为是夜莺。

38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爱情的分裂表面看来是男主不能接受女主的性恐惧和女主婚后生活的提议,实则是爱情里两个人权利与控制的选择。女主在男主的关系里偏向顺从,但二者的第一次相识,男主是坏男孩形象,尽管如此,女主还是主动出击,导演想告诉观众女主内心是个掌控者。她与查尔斯的关系在29分的排练里有暗示,只有查看出了她的铁面,即控方。而女主与男主的关系在新婚夜女主说我很恐惧,并小心询问男主是否愿意听她的小秘密(幼时被父亲猥亵)时,男主虽抱着她却粗暴解她裙子的拉链时进入死亡线。那一刻,女主幼时的恐惧启动,对男主的信任也完全瓦解。爱很脆弱,年轻的男主并不懂女主需要的安全感,或者女主只是享受乖乖女征服坏男孩的快感。查尔斯的细腻与服从,精神的琴瑟才符合女主的感情需求。一样是爱,一边是想要,一边是需要。导演耐心展示了普世的情爱困境

42分钟前
  • nico
  • 推荐

这哪里像新婚夫妇,分明是两个不熟悉的陌生人拘谨地在一起尴尬地用餐、尴尬地聊天,极力体谅着对方,却正在渐行渐远。善良的他们虽然深爱着彼此,却不知要走进婚姻,只有单纯的爱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背后还耸立着家庭阶层、认知水平、性格差异、价值感、道德观等等诸多大山。

45分钟前
  • 希音
  • 推荐

红酒可以兑水,感情却容不得稀释;演奏可以添人,性爱却不能被替换。曾经穿越七英里丛林只为见你一面,现在踉跄两英里海滩离你远些。昔日一场黑白电影、一段立体音乐都是催情药,而今一截裙摆拉链、一双笨重皮鞋都是柏林墙。那时你只识知更鸟,此时我熟稔摇滚乐。那时你我渐行渐远,此时终于无法靠近。

4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看得我想灌他们春药

50分钟前
  • hellst
  • 还行

英式小品,前面大部分笑点频现。可惜节奏没搞好,整体比例失衡,让后面的感人戏码很刻意。罗南果然是年轻一代里最会演戏的女演员之一。

53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能陪你走到最后的那个人,他不一定是最好的那个,他一定是最有耐心的那个。Ps.从《布鲁克林》开始,西尔莎·罗南的每一件裙子我都喜欢。

54分钟前
  • 时晨同学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