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政治和女人
电影开始15分钟,出场的竟然全是惊心动魄的金发美女。浴池里好奇的脱衣舞娘,双眸灿灿如星的秘书,大秀乳沟的接线员,性感的情人。至于朱莉娅·罗伯茨,美人迟暮矣。
2 ) 与查理·威尔森无关的《查理·威尔森的战争》
《查理·威尔森的战争》看上去像是一部美国的主旋律电影,充斥着美国人热爱的个人英雄主义,也许吧。不过当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最主要的感受却与查理·威尔森本人没有太大关联,甚至也与“他的战争”没有什么关联。
在电影的最后,有这样一幕,Charlie在说服国会为在阿富汗兴建学校拨款未果后,晚上独自一人在家里喝酒,(想着多年来的努力功亏一篑)眼眶湿润了。我无从知道他究竟是为了美国的利益受损流泪,还是自己的政绩流泪,还是真的为阿富汗人流泪。但这里的主角其实并不是Charlie,而是和Charlie在同一个小组的国会议员们。他们的话代表了美国的精英阶层对这件事的看法:我们已经帮他们打跑了苏联人,问题已经解决了,他们应该对我们感恩戴德才对。他们关心的是改变东欧、拆解苏联,对于“阿富汗人民的苦难”采取的态度其实是漠不关心。除了削弱敌人,赢得冷战以外,他们哪怕是有一点点慈善家的态度,也不会觉得,在援助了阿富汗10多亿美元以后,花100万美元建一所学校是一件荒唐的事。另一方面,Joanne作为右翼富人的代表,也只有在“拉赞助”的时候才会提到“阿富汗人民的苦难”,而在私下,与Charlie谈及这个问题的时候,话题的核心是“美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同样的,倘若她真的是为了阿富汗人着想的话,也大可以自己拿出区区几十万美元,再开个慈善晚会之类的,凑够一百万在阿富汗盖个学校,应该不是什么难事。美国的精英阶层的这种以武力为主的消除威胁以及潜在威胁的方式,时至今日,仍然大行其道。他们采用武力方式时的借口,仍然是“为了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某国人民”。而乐于花10亿美元发动战争而舍不得100万美元建学校的故事则仍然以不同的形式重演着。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Charlie对待议员这个工作的态度。当Gust与Charlie谈及Charlie的民意支持率较高的原因时,Charlie的答案是:“我只代表美国的一个地区,他们什么也不要求,只想要他们的枪,要更低的税,仅此而已,我能在这些事情上帮忙,他们就投票给我了。”一个地区的选民,在选举议员时,考虑的重点自然是他能不能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多少人会关心他是不是支持阿富汗的抵抗运动这种遥远的话题呢?于是在“支持阿富汗抵抗运动”这个问题上,作为民意代表的议员并不能代表民意,当然,这也是因为在他的选区,关于这个问题的民意本来就是模糊不清的,一定程度上也是无足轻重的。Charlie还说过“议员不是选民选出来的,而是捐款人捐出来的。”这自然有一点偏颇,但是捐款人的利益,可以想见,肯定是在不伤害大多数选民的情况下,被优先照顾的。
美国的民主制度在它刚刚建立的时候的确是世界领先的(在欧洲国家还普遍采用君主制的时候),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实践共和制,算得上是人类的伟大实践,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制度在制定合适的对外政策上的无力。外交政策往往与选民的日常生活没有明显关联,而选举产生的无论是议员还是行政官员,他们在制定对外政策时,选民们往往是不关心的。美英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在世界上是不怎么得人心的,或许美国人也不太愿意看到这一点,但是比起这样遥远的话题,或许他们更关心的是就业率、税率之类的东西。这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为什么美国人在越战的泥潭里陷了15年才撤出越南,而小布什的伊拉克政策不得民心却仍然能竞选连任。选民选择Charlie,不是因为他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支持在阿富汗抵抗苏联的运动,如果有一天他们不再支持他,也绝不是因为他没能成功地在阿富汗设立学校宣传美国的价值观,从而将恐怖主义的威胁消灭于无形。
或许不同于《阿甘正传》的阿甘,查理·威尔森并不是《查理·威尔森的战争》真正的主角。透过这样一部美式主旋律电影,Tom Hanks想要表达却又不便明说的,说不定是对美国在911之后面临的众多问题的一点反思。当然,这是美国人的事,而作为中国人,我们或许可以从这部影片里,看到一点美国政治的端倪,从而对又爱又恨的美国人多一些了解,也可以找到一些中美关系总是“在困难中前行”的原因。
3 ) 《查理•威尔逊的战争》:战争背后的策动力
《查理威尔逊的战争》:人道主义伪装下的冷战军备演练
无论给与一种什么样的理由,如果个人能够主宰战争的发生或结局,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世界是非正常的,但历史告诉我们,所有的战争都是由个人主宰的,而且我们还会将这个主宰者当成英雄来崇拜!
―――韩兮
不知为什么,看完此片首先想到的是《奇爱博士》里那些被异化的的战争狂热分子,正是他们保证了世界的毁灭,虽然原子弹爆炸的景象是那么壮美!《奇爱博士》以幽默的手法演绎了冷战的神经性,而此片故事发生的时候正处于冷战末期。更重要的是,此片是根据真人真事写成的小说而改编的,与《奇爱博士》里的杜撰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无论从何角度而言,将此片与《奇爱博士》之间进行一个比较都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前面说了关于杜撰与真实的区别,也提到了冷战中期与冷战末期的区别,讽刺与幽默风格的区别,其实还有诸如战争狂人与救世主的区别,直接对话与间接对话的区别,军队与政要的区别,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政治与商业的区别等等。但是否我们便由此可以看出两部影片的非主旋律性与主旋律性的区别呢?
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的比较下,我们很难会关注这样一部美国影片,但好在有三位大明星的加盟,使得此片与《奇爱博士》在看点上有了最根本的区别,那就是此片并不是一个寓言,而是关于一个人的传奇经历,人超越了冷战的诸多含义,虽然这个人是一个的的道道的美国人,而且是美国国会议员。
完全抛开政治因素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回到影片本身,回到查理•威尔逊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美国人。查理•威尔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表面上给人一种花花公子的印象,这从影片开始那场盆浴的艳俗中便可以看得出来,但即便是这样一个情节,导演也赋与他多重性格的写真,一边与脱衣舞娘们洗着盆浴,一边观看着电视上关于阿富汗的新闻,于是查理变得丰满了起来,一面可以随心所欲地游走在放荡的环境中,一面却仍然在关注着与政治有关的一切。
毫无疑问,影片对查理介入阿富汗事件的动机进行了最着重的描述,大体上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与影片开头在脱衣舞场所看到的新闻是一脉相承的。那则新闻中阿富汗人民对美国有种希望,而这种希望其实是非政治性的(影片所要表达的是这种非政治性)的求救,而面对这样的声音,查理所要做的便是展现出美国的人道主义精神,但当他亲临了难民营以后,看到了那些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难民,这种人道主义的动力便发挥到了极致。
而乔安妮地介入则表明了查理的另外一个动机,那就是在中东地区建立起美国的大国形象,同时也是为自己积赞下政治资本。而特工埃弗拉考脱斯的参与目的更加明确,以阿富汗为战场,打击苏联政体,以期取得冷战的胜利。
人道主义在特工的介入下立即产生了不一般的效果,从非政治性转向了政治性,其实这对于查理个人仕途来说是相当有利的事情,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尤其是所谓主席的加入,面对着那群渴望拿起武器的阿富汗人民,这种转变算是彻底成功了。于是,难民已经不是影片着重的表现,那一架架被击落的苏军飞机成为查理战争的胜果。
人道主义,国际地位以及打击冷战对手构成了查理行为的三大动机,而随着影片的进行,三种动机的份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当影片结束,苏联解体,查理受到表彰的时候,我们知道这场阿富汗战争的最终胜利已经远离了人道主义,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冷战的胜利!查理的眼眶湿润了,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从一个人道主义者完全变成了政客!
当胜利来临之时,只有特工弗拉考脱斯具有清醒的头脑,他提示查理应该继续帮助阿富汗实施教育,是不是要还给查理以前那个人道主义议员的身份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查理在最后的会议上却明确表示,美国帮助了阿富汗,这件事必须让阿富汗人记住,这番言论却与人道主义无关了,这正是查理个人的悲哀,也表明他的传奇其实是政治性的!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查理的私生活,这无疑为影片增加了许多有趣的看点,但随着影片的深入,那些放荡的行为在逐渐减少,一个政客是不可能有这些私生活的,这也证明了查理的转变,人道主义精神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同样的,阿富汗人民从难民到战士的转化也是对查理转变的一个佐证!
此时我们再体会导演的动机,用一个主旋律包装下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影片,通过查理这个人物的传奇变化来讽刺政治对人道主义的伤害,这与《奇爱博士》中的怪诞手法其实具有相同的力度,只是这种包装实在过于隐晦了,我们只好把它当作美国的形象宣传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韩兮
2008-1-15于通州
4 ) 《查理·威尔森的战争》
政治电影不是麦克·尼克斯 Mike Nichols第一次尝试,之前影射克林顿的《原色》显得有些做作,反倒是早期改编自著名小说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有很多可供自由发挥的地方。
改编小说或戏剧是麦克·尼克斯 Mike Nichols的强项,他对舞台和演员的调动能力确实是相当不错的,但是作为一个巨匠型美国导演,难免给人无风格化(说白了就是没特点)的感觉。
但是作为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关于政治的电影《查理·威尔逊的战争》显然尼克斯没有很好的完成。100分钟的影片除了几个主要人物,其他角色均像过场一样,身份交待不够,导致剧情的跳跃和叙事凌乱,对于真实故事有了解的人可能会会心一笑,而对于普通观众必定一头雾水。
2008-01-11
5 ) 查理威尔逊的风景
一本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一个真人真事下的故事,查理威尔逊的名字在从大洋彼岸的一端延伸到我们的视线里,真实世界中他叫“快乐时光查理”。《查理威尔逊的战争》讲述正是这位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在美国议员史中最光荣的一笔。当然他做的事情远远不止这些。
对于影片,总体倾向过于美国化的主旋律。与早前影片《追风筝的人》描写的主旋律不同是这部影片所呈现出的旋律更多是,美国对于自我欣赏和自我安慰的情绪更加浓郁。影片邀来两位影帝与一位影后,出演历史事件中关键的三位人物,表演只能说中规中矩,相对汤姆汉克斯与朱利亚罗伯茨,菲利普西摩尔霍夫曼的表现更为鲜活,其语言的表达张力和情绪把握较为完整的塑造了历史中的那个个性鲜明的中情局特工。故事情节上,影片整体叙事清晰,人物关系明确,但由于政治倾向等诸多外在原因,影片的主旋律太过强烈,特别是影片结尾处的收尾,太过仓促与做作。虽然汤姆汉克斯几近完美的个人表演,感动了一些观众,但却被主旋律的歌功颂德搞得不伦不类。
说实话,影片本身并没有让我感受到什么震撼和感动,到是查理威尔逊、乔安妮海瑞以及特工盖斯特·埃弗拉考托斯三个真实人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看完影片我花了很长时间搜索关于查理威尔逊这个人的资料,可以说,影片较为完整的讲述了这个人,风流多情,做事冷静,处事为人较为有度,对于很多政客而言,他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但这不是我所要说的关键。查理威尔逊,有两件事情影响了世界局部的格局,第一件事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对于尼加拉瓜 Somoza 政府的武装经费支持,而电影中对于阿富汗的武装经费支持,被公众认为是其人生中最为出彩的事件。从500万直至10亿,其通过个人的交际关系网,以及后来在乔安妮海瑞的人际关系支持下,为阿富汗反抗前苏联的侵略提供了保障性的武器支持,也因此让前苏联损失近乎五十亿的直升机。直接影响到战争后期的苏联战略决策。可以看出,查理最初的初衷是友善的,当然对于自己国家战略的考虑外,人道援助及扶持他做的比较完整而纯粹,当然他却没有想到多年后,这样一个善意的举动最终引来了另一场灾难。
或许,我的描述有些凌乱,对于查理我更多的是一种好感,我欣赏这样的人,有魄力有能力。人们常说究竟是世界改变着我们,还是我们改变着世界,一个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我想以前的一个广告语,“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在我看来,一切都是相对的,一个人的能力与时代以及境遇都有着关系,谁改变谁的话题,没有必要深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都会影响着一件事情的发展,更多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学会观察和思考,这些才是能为改变做的事情。我不愿过分的谈论战争和政治,因为这些的本质源于人,那么我更希望看到人的状态来判断事情的前因后果。人们会说阿富汗的战争是查理一个人的战争,难么,查理在战争的初衷和前提是什么,前面已经说过了,显然,最后,这场战争的结束引来了另一场战争,如同查理自己所说的,一个好的开始,却是一个糟糕的结束。查理清楚究竟在这场战争中的位置和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开始的善意被外在的因素再次改变。从这样的角度看,查理是无可奈何甚至有些可悲的。
乔安妮海瑞的身份较为丰富,第一任丈夫是地产大亨,第二任丈夫是石油大亨,选美冠军,本人是传统的基督教徒,因此电影中的一些场面,可以认为是迎合观众口味适当添加的,如抽烟喝酒共浴等生活细节。
历史事件中,乔安妮海瑞对于查理的影响至关重要,当然个人利益及人道主义援助是相互的,为了巩固石油王国的地位,乔安妮海瑞在这场秘密活动中,使出了浑身解数。来帮助查理与各国政客牵线搭桥。
回到话题中来,一个女人,一个声音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正是这样的声音改变了很多,女人的独立和聪慧在她身上显现的比较突出。
至于特工,实在很难找到关于他的很多资料,不过从一些短暂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的眼光和判断力是很有说服力的。
写了很多,只是对于一些人的印记,或者说一些人的风景。只是这个风景是被查理带出的,因此写下查理威尔逊的风景。
6 ) 或许是为了表现过程的暧昧,影片显得软弱
即便是有一个可以拿勋章的结果,其过程也充满了上不了台面的交易,这就是人性?这就是政 治?
或许是为了表现过程的暧昧,影片显得软弱。
7 ) 政治秘密,强大魅力
早听闻这部电影的口碑不好,所以尽管有老汤哥和极其恐怖的制作班底,一开始对我的吸引力仍然不够。可是后来辗转发现,电影讲述的内容是美国冷战时期如何秘密支持阿富汗击败苏联大军。秘密永远是具有无穷的吸引力的,何况又加上了政治的标签。
总是要先俗气地说说这部电影的周边,电影改编自著名记者乔治·克里尔的同名小说,乔治在工作中与查理有许多接触,偶尔发现了他在阿富汗战争中起到了令人惊叹的作用,因此历时10年调查访问,写出大作。相信老汤哥应该和我一样,无法抵御政治秘密的强大魅力,因此大力投入到小说的改编制作当中,并费了老大的劲在一个月之间把自己转变成了历史上的查理·威尔逊——高大威猛、风流倜傥、放荡不羁。
我必须要承认,政治秘密,对我来说魅力很大,但是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并非如此。老汤哥和环球电影显然希望这部影片能吸引到多数人的眼球,哪怕放弃一些像我这样的假愤青。所以我们看见了第二位奥斯卡影帝菲利普·西摩尔·霍夫曼(《卡波特》);所以我们看见了生育后首次走上荧幕就有穿比基尼镜头的茱莉亚·罗伯茨;所以我们还看见了隐居10年的金牌大导演的迈克·尼克尔斯的重出山门。总而言之,别人引诱地这么明显了,你干嘛不上个100分钟的当呢?
有了你们去看这部电影的理由,也就有了我这篇影评的理由了。
电影第一个镜头,是一个庄重严肃的授奖典礼,在此,查理被授予了国家最高荣誉市民奖。电影的基调因此建立了?非也!下一个镜头,查理和一个生意人加三个裸女在拉斯维加斯泡澡——这才是真正的查理。不知道是刻意还是无意,影片的基调竟充满了讽刺和滑稽。不是讽刺查理或影片中任何人,是讽刺当时的整个世界:美国众议院里把阿富汗说成巴基斯坦的议员;埃及国防部长看查理带来的脱衣舞娘表演时的表情;被大嘴美女奉承几句就飘飘然的分议院主席在难民营激昂的陈词;击落了苏联飞机后阿富汗游击队的标准美国拉拉队式的欢呼……在这样的主调上看历史故事,也许很多人不习惯,但是我觉得——新鲜!
至于表演方面,是网上大多数人口诛笔伐的中心。我很惊讶,我这次居然随大流了……的确演得不怎么样,老汤哥,外形上我没什么资格评价,因为据说连查理·威尔逊本人都赞赏老汤哥模仿得像(据说他是老汤哥的忠实粉丝)。表演上,太僵硬,不自然。说话时有点咧着嘴的苦笑表情成了整部电影里他的招牌动作,可是坦白说,这动作没有什么讨巧之处。倒是在影片最后,有几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查理独自一人在办公室里,黑着灯思考,霎时给这位风流政客留下了寂寞和沧桑感。和大嘴姐姐的搭档着实非常惊艳,但是也仅限于“他们很暧昧”这点,大姐只有很局限的机会去表现她角色的特征,也就使得这个角色空洞不堪。最要夸奖的是片中的霍夫曼影帝,他扮演的个性十足的CIA探员,十分抢戏。满嘴脏话,但放在当时情景中又合情合理。并且因为他表现出来的独特魅力,让老汤哥在和他一起的镜头中也能增色不少,这难道就是影帝之间擦出的火花?
最后也应该说回政治秘密了吧。我认为,政治秘密就和爱情一样,是个永恒的话题。这不是我的妄想。试想当今世界,任何一件普通的事情,若被罩在了政治这个光环下,必定变得复杂无比。而所谓的复杂,就是一个好故事的首要条件。政治秘密时时刻刻都在经行着,哪怕是写个影评,我也不敢涉及到要被“和谐”的内容,现在的情势,太敏感了。真的,太敏感了。
最近爱上和别人讨论当下一切可能不可能的政治秘密,也有人告诉我,干嘛要去了解那么多?是因为好奇心的蒙蔽,我完全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吗?知道得越多,越无奈,越觉得无力挽救一切,就越觉得痛苦。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明知道会越来越痛苦,却不停地走各种渠道去挖掘更多。
我不知道怎么会有这样的人,但,我是个这样的人。
8 ) 阿富汗的雷锋,美国的罪人
看完电影,我的考据癖又发作了,上网查了有关阿富汗战争,基地组织以及Wilson和Joanne的历史,查完后不小的感叹了下。
先说阿富汗战争,这场战争是苏联对阿富汗赤裸裸的侵略,起因是阿富汗拒绝苏联扶持的傀儡政府。苏联在战争中的暴行我是相信的,毕竟二战期间,苏联人杀死的波兰人比德国人杀死的要多的多,本来就是一个嗜血的国家,我认为导演并没有夸张。所以,Wilson和Joanne看到这样的惨状而生恻隐之心我是相信的,但是真的就是同情而去争取3亿(一说是10亿)美元的援助吗?
这个世界上悲惨的地方多了去了,美国会花钱援助的话一定有自己的利益在里面,而当时的利益则是,因为冷战,不能让苏联占有阿富汗。
其实现在看来比较扯的,即使美国不援助阿富汗,苏联一样会解体。阿富汗这个国家,以前和英国打仗就没败下来,所以说,穷是穷了点,但是骨头是硬的。
好了,一个吃喝嫖赌俱全的政客,一个无聊透顶的富婆,两个人开始拉赞助了。喜欢电影里面对政客赤裸裸的描写。脱衣舞女轻松搞定国家领导人,政客本人的秘书全部是波大无脑的花瓶,以色列人表示,表面上要和阿拉伯世界敌对。政治啊,你真是肮脏的让我想吐。
而那个富婆呢,花天酒地,骄奢淫耻,顺便说下,如果google下Joanne本人,那可比Julia Roberts有气质且漂亮的多了,到底嫁若干个富翁是个技术活。。。。。
3亿美元也好,10亿美元也好,总之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是美国纳税人的血汗钱,拿来买了武器帮阿富汗人赶走了苏联人。至始至终,阿富汗人都不知道那是美国人帮的忙,所以说,Wilson做了好事不留名,真的是雷锋啊。
然而对于美国人来说呢,这笔钱用来帮助一个他们根本搞不清楚在哪里的国家,(电影这里有点夸张,一个政客居然搞不清楚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再想到后来这钱让本拉登茁壮成长,美国人是不是会气的吐血?
这部电影是标准的美国主旋律电影,片中Wilson说小时候的故事引出的爱国热情看的我全身鸡屁疙瘩,原来老美搞主旋律也和我们一样,这也太赤裸裸了吧,真恶心。
片中结尾用塞翁失马来解释这笔钱扶持的基地组织,太轻描淡写了。
在我看来,历史,有的时候很会开玩笑。
Wilson不会想到消灭苏联,却养大了基地组织,其实,又有谁会想到?
大学时代,有基督徒教我,有什么愿望,祷告吧,告诉我们在天上的父,他会安排的。
真的,人,其实能做的很有限,老天,轻轻松松的开个玩笑,讽刺,搞笑,我们却无能为力。
Absolutely brilliant! 对打三星或以下的原因,最善良的猜测是没看懂。再看一下列在最前的2篇影评,好评和差评都不懂对白在说什么,猜剧情加网上搜索拼贴。国人不论艺高不高,胆子都是很大的。
很多东西都不是很懂,但是最后的查理仍然关注阿富汗的孩子让我感动
美国的政策就是这样确定的。
空手套白狼典范
配合《硬球》来看。这部教科书式的几乎完美的电影唯一不完美之处就是不够长,细节不够。
6/10。片尾字幕才是最大亮点,获得军火援助的圣战士后来发展成塔利班,当然这对奥斯卡而言是极端政治不正确的,作为编剧的艾伦索金也没能动用他出色的语言和情绪控制力,整出一场粉饰太平的无高潮烂戏。很多人情交易和全裸游泳派队的国会内幕的描述更加冲淡了剧情,分散观众注意力的同时难掩人物空洞。
冲着如此的全明星阵容去看的 最终也就仅仅定格在全明星阵容上 剧情非常了了 美国并不高明的主旋律影片
有一个隐含的笑点:阿富汗游击队高喊“真主至大”时,美国人不知道他们在喊什么就跟着起哄……%
那女人老到惊吓
太弱智了, Philip Seymour Hoffman的演技是惟一看点。
这片评分低就是价值观问题吧,技巧完全没问题
总觉得有些不完整……
不行,老了的汤姆汉克斯怎么长得这么讨厌啊!!!
渣一样的字幕,顺利的起到了误导的作用,还不如自己裸看
一个人如何打败苏联?只需一点红唇三分酒气十分胆色。片子并没有显得很突出,相反想涵盖的点太多只有耐心来看才行。但真实的故事总是留人无限的思考和触动。
莫淡政治。
一个德州的保守女性怎么和一个花花公子保持性关系?
很索金风格的政治讽刺喜剧,相比前几天看的《摇尾狗》笑料要高级点儿,评分怎么这么低呢。美国大事和世界大事都被这帮自己都不知道在干什么的笨蛋们操控了(显然),虽然片子为顾及本身的好莱坞主流影片定位,把更多的细节简化了,比如拨款这种事情,总统还是知道的呀…结果他就是不出现!
无聊
美国个人主义的集中体现,一个政治事件是由一个人的力量左右的?影片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