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男孩

剧情片其它2011

主演:比尔·斯卡斯加德海伦·修荷姆斯蒂凡·戈迪克扬·约瑟夫·利费斯卡尔·林纳托普茜茜莉亚·尼尔森

导演:丽萨·奥林

剧照

橡树男孩 剧照 NO.1 橡树男孩 剧照 NO.2 橡树男孩 剧照 NO.3 橡树男孩 剧照 NO.4 橡树男孩 剧照 NO.5 橡树男孩 剧照 NO.6 橡树男孩 剧照 NO.13 橡树男孩 剧照 NO.14 橡树男孩 剧照 NO.15 橡树男孩 剧照 NO.16 橡树男孩 剧照 NO.17 橡树男孩 剧照 NO.18 橡树男孩 剧照 NO.19 橡树男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1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蒙(比尔·斯卡斯加德 Bill Skarsgård 饰)成长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之中,虽然父亲和母亲都深深的爱护和关怀着西蒙,但是在这个家庭之中,西蒙始终感受到一股梳理与陌生,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西蒙热爱阅读,可是他的家庭中却缺少这种气氛,不顾父亲的反对,西蒙决定进入学校学习。在学校里,西蒙结识了名叫伊萨克(卡尔·林勒托普 Karl Linnertorp 饰)的犹太男孩,伊萨克的父亲是一名书上,趣味相投的两人很快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一次偶然中,西蒙震惊的发现自己并非父母的亲生骨肉,他决定踏上寻找亲人的旅途。

长篇影评

1 ) 《橡树男孩》:漫漫成长路

《橡树男孩》:漫漫成长路
文/姜小瑁
2013-06-10

文学中有个概念叫做“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这类小说总体而言是对主人公精神成长轨迹的一种记实。相应的,在观影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借用这个概念,把一类影片贴上“成长电影”的标签。在这类影片中,主人公往往会经历一系列的危机,肉体的或者情感的,最终冲破迷雾完成了一次对个人身份和价值的精神诉求。《橡树男孩》正是这样的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影片伊始导演便用娴熟的蒙太奇勾勒并连通了两个时空:西蒙的过去与现在,而这两个时空的纽带是一位女性,Karin Larsson。从她跟小西蒙的亲密程度来看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她就是西蒙的妈妈,但随着影片的展开我们得知Karin其实是西蒙的养母,但她一直把西蒙当作亲生儿子一样疼爱。通过开头这一分多钟的极简镜头,我们就可以推知影片的基本构架:亲情推动西蒙的成长。

蒙太奇到这里戛然而止。像一篇结构规整的文章一样,开头的这段蒙太奇承担了表达主旨的作用。接着影片回到1939年的夏天,转入了正式的叙述,也就是开始具体描绘过去的时空。但在戛然而止的镜头背后,孩童西蒙和Karin之间其实发生了一段颇具哲理的对话,一段关于雾的诗性想象:
西蒙:你知道雾的实质是什么吗?
Karin:不知道。
西蒙:雾是大海的悲伤,他如整个大海般无穷无尽。
而西蒙的生活中的确存在着这么一道薄雾,它挡住了西蒙的历史,也模糊着他的未来。而西蒙的成长其实就是一连串拨云见日的尝试。

1939年的西蒙仍然没有退去童年的纯真。书籍、想象力和橡树上的小天地像是笼罩在他身边的一层轻雾,保护着他的童真,将他与成人世界、现实世界隔绝开来。这里导演运用了一组十分超验的镜头,将男孩与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飞速的云,紫罗兰花瓣,淡黄色群花,饱含生命力的绿叶,还有被想象力捏成骆驼形状的流云。加之背景中轻柔的风铃声,整个画面都十分温柔、静谧,到处散发着安全感和归属感。对于西蒙来说,童年是想象力最旺盛、人生阅历最纯粹的时期,因此这个时期的镜头也十分干净清新,而对流云的快速处理似乎也在表达着孩子想象力的驰骋和无边无际。但镜头马上直转,跳切到屋内的成人世界。西蒙的爸爸,更准确地说是他的养父Eric却十分看不惯孩子这种做白日梦的行为,他更希望西蒙能够多交朋友、干木活、练习航海,总之就是做一些“实际”的事情。为了突出孩童和成人世界的对比,屋内的环境被设置得狭小、阴暗,与明丽、无边无际的自然截然相反。这样的家庭与像西蒙这样对艺术有如此敏感直觉的人是如此地格格不入。这种强烈的对比为后续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基础:西蒙的生父是位犹太音乐老师,西蒙继承了父亲的艺术才华,不仅能从音乐中得到超脱,更能从中品出一种熟悉感、归属感;但由于二战背景,Eric和Karin只得像西蒙隐瞒了事实。同时,务实且并不富裕的养父必定不会支持西蒙的艺术诉求,西蒙在这样的家庭中必定不会快乐。在二战结束、西蒙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之后,这种冲突加剧了西蒙寻找生父的渴望,而对生父的过分执念也使西蒙忽略了Karin的爱,为更大的悲伤埋下了祸根。

接着,西蒙如愿以偿地上了学。年少的他并不知道从此时起他的人生将被彻底颠覆,他不知道迈进校门的那一刻他迈出了冲出人生迷雾的第一步。在学校里他结识了犹太男孩Isak,并进而结识了Isak热爱艺术的爸爸Ruben和他对纳粹怀有极度恐惧情绪的妈妈。从这个时候开始,情节和人物的冲突开始加强,影片画面的冲突也随之加强。导演很善于运用颜色和镜头的对比来强化冲突和影片的迷雾性。比如说,Ruben带领西蒙走进了音乐的世界,并且说服Eric为西蒙支付了一节钢琴课。在钢琴课教室内,画面被分为了明暗对比十分强烈的两部分。这样的对比一方面强调了艺术和现实在西蒙生活中的对立,另一方面也在暗示西蒙正在逐渐褪去明媚的童真,而等待他的将是一段昏暗的自我求索期。

影片最经典也最具代表性的对比镜头发生在00:32:13,画面被分割为背景的明媚与前景的阴暗。淹没在背景中的是依旧天真的西蒙,而前景的主体则是被历史、现实与未来困扰的成人。但战争的狂风马上就会将这两个泾渭分明的空间搅在一起,童真不再,命运无常。

虽然战争对故事和人物的发展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但影片并没有对战争进行直描。死伤、奥斯维辛这些无法绕开的历史话题只是被顺带提起,影片将更多的经历放在了描述战后人的心理创伤上。仔细想来,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受害者,他们中很多人陷在过往的苦难记忆中无法自拔。在西蒙刚刚结识Isak的时候我们就知道Isak的妈妈对纳粹怀有极端的恐惧,恐惧到她甚至不敢迈出自己的卧室。而在得知德国入侵丹麦和挪威后,极度恐慌的妈妈甚至企图纵火与家人同归于尽。她对恐惧的执念根植于Isak4岁时在柏林的遭遇——4岁的Isak被德国士兵凌辱,造成了一生的心理创伤。所以当Isak在瑞典街头见到纳粹军官的时候,他们的脚步声被放大成军队行军的声音,零星的犬吠变成了猛兽的狂啸,直至装甲车的出现让Isak彻底丧失了理智,他疯狂的尖叫声穿透了厚密的雨帘,那不仅是童真破裂的声音,更是童贞被摧毁的声音。小小的孩子就是以这种暴力的方式被逼入了残酷的现实世界。

西蒙也是以类似的方式被逼入现实世界的,只不过他失去的只有童真。长久以来音乐是挡在想象与现实之间的一道墙。Ruben送给了西蒙一台留声机,这使西蒙可以更容易地逃离到音乐的世界中。但有一天,务实的养父Eric暴力地摧毁了西蒙的唱片。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堡垒瞬间崩塌,两个世界开始互相渗透起来,而第一个闯入西蒙童真世界的残酷事实就是他的身世。他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与这个家庭如此格格不入,明白了为什么“爸爸妈妈”对他不够好。但战争的狂风卷走了关于生父的一切消息,西蒙只能一边忍受着自己的生活,一边期待着能为这样的生活找个出口。正是在这种巨大的精神冲击和心理压抑下,西蒙遇到了Isak的堂妹,犹太人Iza。

Iza是战争梦魇的具象化,她的出现使得西蒙第一次直面战争的残酷。Iza裘皮大衣下枯瘦的身躯代表了在她和平光环下依然散发着死亡气息的灵魂。

Iza对西蒙的引诱是两方面的。首先这种引诱是肉体的,因为长回头发后的Iza浑身散发着成熟的美与诱惑,有点让人联想到《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但更重要的是这个诱惑是精神上的。因为同为犹太人,西蒙在Iza的身上找到了身份认同,Iza的命运曾经离西蒙自己那么近。身份认同只是第一步,西蒙还在Iza身上宣泄了自己的征服欲,这不仅仅是青春期男孩的生理反应,更是反应了西蒙希望能够征服自己对历史、对可能命运的恐惧。他希望通过性得到一种安全感与归属感,就像童年时橡树给予他的保护一样。但这段感情必定是短命的。西蒙和Iza的阅历和心理差异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西蒙永远无法体会真实的大屠杀会给人造成多深的伤害。同时,Iza对过往的残酷历史怀有太深的执念,即使世界已经停止伤害她,她还是无法停止伤害自己,正如她不停地恳求西蒙狠狠地抽打自己。这使得Iza变成了跟Isak的妈妈一样的角色,可怜但不可爱。这里一定要赞一下演员的表演,将Iza的脆弱和危险刻画得入目三分。虽然戏份极少,但却是让人印象最深的一个角色。

西蒙意识到了Iza的错误,即人不应该让过去的苦难成为摧毁现实和未来的武器。但西蒙并没有接受Iza的教训,而是步入了跟Iza相似的泥潭。他对生父的执念导致他开始忽略Karin给予他的源源不断的母爱。Isak的女儿马琳的洗礼将这个执念推到了极端。西蒙抱着小婴儿马琳,对好朋友Isak说“她长得像你”,镜头马上切到西蒙对镜自问。新生儿的存在使他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不属于Karin和Eric的家庭。当Karin出现在镜子中时,西蒙猛然将头扭向一边,似乎是在否定养母在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地位。

急于知根知底的西蒙决定去拜访生母Inga,很有意思的是西蒙拜访Inga时带的礼物是盆栽,而不是之前送给Iza的花束。在我看来这也是导演刻意为之。花束是无生命的,而盆栽却是充满了生命力与未来的。这预示着西蒙对未来、对生父充满了期待,而Karin代表的过往对于他不再有重要的意义。几经波折,在Ruben的帮助下,西蒙得知生父已在柏林去世。西蒙将生父的过世怪罪在养父母的头上,认为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隐瞒了身世,才会导致生父在战争中遇难。但“在战争中遇难”只是西蒙自己的臆想,在到达柏林后他得知生父其实是在战后死于癌症。即使养父母不对他隐瞒身世,生父现在也已经入土为安,这是什么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在柏林,西蒙去听了叔叔指挥的音乐会;同时,在瑞典的海崖边,Karin因为心脏病突发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哀怨悠长的琴声与狂啸的海风相得益彰,在风中疯狂摇动的橡树也像是在向西蒙发出求救的呼号。海风吹散了西蒙生命中的最后一片迷雾。生父的离世是天灾,但养母的离世确实他亲手创造的人祸。送给Inga的盆栽似乎开出了死亡之花。

在第一节钢琴课后,西蒙曾向橡树祈祷再多上一节音乐课。橡树实现了他的愿望,但西蒙却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他失去了Karin,这个不是生母但却爱他如命的妈妈。西蒙在脑海中重放了所有跟Karin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也终于明白了爱不只存在于亲生骨肉之间。爱也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影片结尾,西蒙抱着小马琳坐在橡树上,马琳重复了西蒙曾经跟Karin说过的关于雾的诗性想象。成长的困惑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但雾气散去之后,爱还在那里闪着永恒之光。

2 ) “对待孩子,我们要释放其天性!”---《橡树男孩》

虽然电影的名字叫做橡树男孩,但是其实书本的名字叫做《对橡树说话的男孩》。个人觉得还是“对橡树说话的男孩”这个名字比较有意境一些。

总觉得“橡树男孩”这四个字像是去掉了主谓宾之后随便写了写而已。

电影其实是一个人漫长的成长过程,故事优柔寡断,从其中可以看到我们每个人生命成长的片段。不管我们是否经历了战争,我们的生命都会拥有一种细碎的无趣的时光,这段时光填满我们的整个人生。

男主的时光便是如此。男主命运十分坎坷,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男主的父亲是一个犹太人,而且是一个小提琴家。男主的父亲在逃亡的过程中遇到了男主的母亲,可是男主的父亲因为一些原因不辞而别,男主的母亲在自己伤心欲绝的时候发现自己怀上了男主。

男主被寄养在自己母亲的弟弟家里。

成为了别人的孩子。

(一)“对待孩子,我们要释放其天性!”

电影当中男主特别热爱看书,但是无论是男主的养父还是男主的养母,都不喜欢读书,也不喜欢音乐;男主的父母亲的体内全部都是木工活和家务事,他们根本无法接受一个人学习音乐,整天无所事事地读书。

大家都是初为人父人母。养父养母没有什么文化,他们以为只要耳濡目染,孩子肯定会和他们志趣相投,但是没想到的是,不管怎么培养,这个孩子似乎就不是为农活而生的,这个孩子他第一次听音乐会的时候,便觉得自己找到了释放自己生命的形式,这种形式便是音乐,孩子觉得音乐让自己的生命发光,让自己活得有意义。

养父母就觉得说:“啊,不行啊,我们不能让这个孩子步他父亲的后尘。”

于是拼命阻止。

结果阻止其实也没有什么用处,这个孩子还是十分热爱音乐,比热爱自己的生命还要热爱音乐。

这件事情让我想到,其实教育孩子的时候,还是应该像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所讲述的那样,“因材施教。”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比如有些孩子根本不热爱体育 ,她觉得让自己在操场上跑十圈简直会要了自己的命这种难过的孩子,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逼迫孩子做自己不想要做的事情,在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对于电影中的这个孩子也是一样的,对于这个孩子来说,音乐是他一生之中不能够放弃的一件事情,所以说,我们为什么要强行逼迫他呢?

(二)做人还是应该善良一点点!

男主在读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犹太同学。这位同学的母亲精神不正常,于是男主的养母便把这个孩子接到了自己的家里面养着,直到这个孩子长大了。

虽然养母没有什么文化,但是身为一个女人,养母养大了两个孩子,还是十分伟大的。在养母对待两个孩子的问题上,我觉得,我们做人还是应该善良一点点,善良的人终会找到自己的归因。

之前我和我姐在一起的时候,她的善良就常常震惊到我。

比如说一起逛超市,我秤完菜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撤了,然后我姐就能在这个期间捕捉到买菜的老太太自言自语的那句“韭菜几块钱一斤?”之类的话语,然后耐心地解答对方的问题。

还比如病人会因为是个农民而弄不清楚看病的流程,她也会停留两分钟的时间,详细地给病人解释到底几点过来最合适,而且还不用费时间等待。

这种时候我就在想,其实总有人会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静静地善良。

还记得我看到过一项调查,河南省是让座率最高的一个省份,我在坐地铁的时候,也经常看到很多人在地铁上面给别人让座,然后自己默默地站在一旁;有些时候我也会让座,但是这要取决于我当天背的包包是否很重!!!

(三)生活的诗情画意!

电影里面男主说:“你知道什么是雾吗?”

养母说:“是什么?”

男主:“雾是大海的悲伤,它像整个大海一样无穷无尽。”

然后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男主的气质之中带着忧郁,带着难过,带着那种属于读书人的郁郁不得志。

电影中的男主还经常经常地对着大橡树讲话,不知道男孩和橡树在聊一些什么,但是男孩就是在和橡树聊天。我们普通人,到底谁会闲的没事儿和橡树聊天呢?但是我们男主做到了,男主很喜欢和橡树聊天。

生活原本无趣,我们有时候也无能为力,但是有时候,我们还是可以人为地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些诗情画意。

记得我抖音上关注了一个博主,他是一个男生,但是他每天抖音更新自己婚后的生活日常,比如和自己的妻子孩子一起网购了木质地板铺在阳台上,周围撒上一圈的鹅卵石;又比如他会在孩子睡着之后,妻子做瑜伽的时候陪伴着妻子蹬自行车,让妻子有一点点坚持下去的动力...

他的这种诗情画意不仅仅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自己的妻子,我觉得如果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一定很幸福很幸福。

最后的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幸福。

3 ) 雾是大海的悲伤,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

随意点开这个片子,一段近似于《辛徳勒名单》的小提琴如泣如诉响起,要知道犹太民族是出音乐家的,尤其是小提琴家,《辛》就是特邀了小提琴大师帕尔曼演凑主题曲, 心猛的一沉,有点担心自己并没有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看一部有关二战有关犹太人的影片,看《辛》剧我也是看一遍哭一遍,而且看了不下十遍。
硬着头皮看这部瑞典影片,随着广播交待徳军袭击波兰越过丹麦登陆挪威,我们知道战争一步步近了,而在如黑洞般的战争背景下,也垫定了影片悲伤的主旋律,就像片中反复说的“雾是大海的悲伤,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
影片以战争背景下两个家庭和两个孩子成长为主线,事实上成长的相关都成为个人与战争这个黑洞的拉锯,被吸入还是继续存在,相对于残酷的《辛》,本片避开了战争本身,还是有很多人性的描写,有家庭温情爱情友情以及生活成长死亡,影片最后橡树男孩得到世去父亲的一把小提琴,而所有的忧伤悲凉诉说在字幕升起时再次从这把小提琴中流淌出来。。。。

4 ) repo

不是太好,一,剧情仓促。主要在于故事的时间跨度太大而又受到电影一贯的时常限制,使得战后男主的一系列成长事件显得仓促。二,前后不一致。战时部分男主男二太多对手戏,而战后就马上成了男主的独角戏,二人的互动骤然降为0。三,形式。影片在诗意的形式和现实的表达之间没找到平衡的支点,如果将男主的音乐幻想点缀全片应该会起到别开生面的效果。
但是,这个色调灯光真是狂赞啊,和《伊莲娜》如出一辙。哪怕被人骂小清新小情调我都会坚定爱这种色调一辈子。
ps,剧情东扯西扯讲太多以至于我看完都没明白电影主旨。

5 ) 宏大的背景 细腻的叙事

西蒙和卡琳
西蒙和玛琳

影片一开始就说了时间,1939年,加上阴沉的色调,我恍然大悟,背景应该是二战。

果然,西蒙第一天上学就和伊萨克一起被人以犹太人的身份欺负了。

全程我都是压抑着看的,提心吊胆,我害怕会出现《美丽人生》、《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之类的场景。但是幸好,只是在反反复复地提,收音机里播放的也是战事的信息,极大程度地渲染了恐怖的气氛。

但是还好,没有把恐怖的场景展现在镜头里。一边是集中营里的迫害,一边是西蒙一家人坐在树荫下聚餐。我庆幸的是,他们得以安享一隅。

我最喜欢的是前半部分的剧情,直到卡琳住院回家为止。

后半段主要是西蒙的寻父(成长)之路。更喜欢电影配乐,尤其是片尾那段小提琴曲,好美。

6 ) 橡树和船

刚看完这部片子,写一点自己的看法。

先说说西蒙。西蒙从小就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不论是对同龄人来说还是对他的小家庭而言。这种与众不同在他的成长中发展变化,他的浪漫,泛滥的感情和出众的才华,在这个木工家庭里显得格格不入。随着他不断长大,问题显得越来越无法调和。直到他的养父将他的音乐带砸坏,告诉他他的真实身世,矛盾集中爆发了。

父亲想要砍下他的橡树,去让他做船。

压力和不满爆发往往需要借助特定的事情,梦想和现实的剧烈碰撞和这么多年经历的“不平等”对待将西蒙从懵懂的浪漫中扯了出来。西蒙将自己的不同和自己无法得到父母的支持全部归咎于自己的血统原因,他忽略了养父母在他成长中做出的付出和父母不支持他的现实原因。

对那时候西蒙来说,他需要的是一种认可,这种认可不来自养父母,因为他已经从心底将养父母定义为噩梦的根源和导致自己生父死亡的真正原因。他两次前去生母处。第一次他远远看到蓬头垢面的生母,就离开了,第二次他留下了。接受这样一位母亲对西蒙来说并不轻松,但是对养父母的恨已经超过了此时对生母的厌恶,所以他坐下同欧加谈心,谈他的生父——这也是他此行的目的。欧加将信件交给他 他缓缓念出了信中的内容。

关于这一段我想多说一些,欧加曾经说过 她和西蒙的生父不像是同一个世界的人。西蒙的生父和西蒙一样是自由,浪漫的,这从那封信里面就可以看出来。但是欧加却是务实的。西蒙询问欧加为什么不找一个翻译,欧加回答的理所当然——找了翻译所有人都会知道这件事情,她会身败名裂。自此,西蒙对于欧加的幻想也破灭了,他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生父。这份对于梦想的坚持让他下定决心同养父母划清界线,住到了鲁本家,一起商讨回德国寻根的事。

西蒙砸烂了船,回到了橡树上。

在德国,他等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亲人,得到了父亲的遗物。聆听了激昂澎湃的音乐会。却也得知,父亲并非死于战争,而是死于癌症,生父的死同养父母没有直接关系。接着他了解到,自己的浪漫的父亲也曾经想过拥有其他的孩子,只不过没有机会。现实开始慢慢和理想融合了,但是世事总是难料,他的养母由于心脏病离开了人世。

回到家乡,西蒙开始尝试同过去的家庭和解,他捧着花束回到曾经家中,但是当他透过窗看到了养父时,又离开了,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对他来说依旧需要时间去接受。好在,最后的最后,一切都冰释前嫌,虽有瑕疵,但几人的关系却也算是圆满。影片最后,西蒙带着墓园的石头,放在母亲离开的那片石滩上。

这是一个关于理想和现实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养母是关键线索,她介于西蒙的理想同艾瑞克的现实之间,像大部分的母亲一样,她用爱包裹着孩子,尽力实现他的愿望。她认真看待孩子的白日梦,把西蒙曾经告诉她的雾是海的悲伤这种“胡言乱语”也记得清清楚楚。这种爱让西蒙慢慢学会调和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重新看待周围人给自己的爱。

除了养母对西蒙的爱之外,还有许多令人动容的关系,比如养父母之间的爱,鲁本对西蒙的爱,两个小男孩之间纯洁的感情。一时的愤怒会掩盖一些东西,但是爱却像是水,总能渗透进来。

橡树是西蒙愿望的寄托,理想的伙伴,但是橡树也没能实现西蒙的愿望。船大约是西蒙最憎恨的东西,但即便是它也曾承载过西蒙童年时美好的记忆。

其实橡树和船,也没有那么大差异。

(最后说下我心中的不足吧,有些疑惑的是为什么前面写了很多两个小男孩的成长故事,到最后基本只剩下西蒙的独角戏,然后就是前一小时基本上都在刻画小正太长大的过程,这部分做的很细腻,但是同样也显得剧情很拖沓,导致后半部分冲突太过密集…

不过还是想尖叫 四妹真好看啊啊啊啊!!!

7 ) 一部平和的电影

一部平和的电影。两条故事线,1)一个喜欢音乐的孩子在一个木匠家成长,一个喜欢木工活的孩子在犹太富豪家成长,两家人的生活通过孩子联接在一起。2)喜欢音乐的孩子家的父母不是亲生父母,他的音乐基因来自父亲(一位片中未露面的音乐教师)。加上二战的背景,就是这么一个平和故事,剧情不算很有张力。喜欢的地方是镜头感和镜头的色彩(偏冷色调,典型的北欧色调)。

短评

那个不停扇自己巴掌的女孩后来怎样了?

7分钟前
  • Ying
  • 推荐

稍显拖沓,看到最后才发现其实妈妈才应该是主要线索。成年后还在继续重复的画面略显沉闷,但是两个小孩真的长的很吸引人。其实抓定男孩的成长视线会让主题更集中,掺杂进父母与外人的情感纠葛,有点节外生枝之嫌。

10分钟前
  • Strelizeia
  • 还行

不仅是因为剧情拖。。

12分钟前
  • 嗨嗨
  • 较差

傻逼玩意

16分钟前
  • Daimao呆毛
  • 较差

第一场床戏我get到 之后几场到底是为什么啊 导演你也眼馋Bill吧 但凭什么让人这么脱来脱去的... 搞到最后煽情段落来到的时候眼前还是浮现屁股

21分钟前
  • RITA
  • 还行

不紧凑,忒凌乱

23分钟前
  • 草莓豆瓣酱
  • 还行

《對橡樹說話的少年》改編。但,橡樹,你的存在感會不會太薄弱了些。

24分钟前
  • 推荐

应该是我今年看过最有美感的一部电影了,画面超世脱俗的清新。两个家庭的奇特缘分让人感慨。前半部分关于战争,后半部分关于寻根,连在一起有脱节的感觉——如果能拆成两部独立的影片就好了。四星。

2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表面上二战似乎离剧中的两个家庭很远,至少孩子们有个幸福的童年,但战后战争的余威还是将亲情冲击的粉碎,成年人的心酸,孩子们的不解,这又是谁的错呢,没人知道。死亡点醒生者,心结终会化解,亲情常常比血更易溶于水。残酷包装像糖衣炮弹,察觉之后为时已晚,无懈可击的温情小品!★★★★

2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很完整

32分钟前
  • Jean4you
  • 推荐

橡树,四季循环,生生长流。

36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色彩很漂亮,正太们很帅。但导演逻辑很有问题,讲故事的顺序、节奏把握一塌糊涂。。。

37分钟前
  • 较差

又是忍不住快进的没重点流水账剧情。

39分钟前
  • 猫龟
  • 较差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片子的节奏确实拖沓了些,午后观看却也赏心悦目,切入点在两位少年的成长,对二战没有浓墨重彩,情感的苦难和少年的早熟比这个故事仁慈得多,人生或许就是一场玩笑,唯有真爱才是人生的精神述求。

41分钟前
  • Meow_see good
  • 推荐

首尾呼应,西蒙回顾自己的前二十多年,有过怨恨,有过释怀。最后才知道养母的伟大、奉献和牺牲。养之恩当然大于生之恩,十月怀胎,确实伟大;但是养育一个孩子,近20年的时光,多少个十月怀胎,尤其是保护他、给予他适当的指导。

45分钟前
  • 我们在一九八四
  • 推荐

Bill因此片获得了Berlinale 2012 Shooting Star的嘉奖从而与我儿Kuba相聚柏林共度搞基好时光……儿媳你敢再美点么?!全片一流画面和一流配乐交相辉映,让人不得不沉醉于美妙的双重感官享受之中。

48分钟前
  • KA
  • 力荐

大家的短评都写错地方了啦

52分钟前
  • 薇龙
  • 推荐

妹的好看程度 > 片的好看程度

55分钟前
  • Y
  • 还行

too much to show

60分钟前
  • Jensen
  • 还行

无懈可击的温情小品

1小时前
  • zison草莓酱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