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儿杀手,肯与雷(Colin Farrell 饰),在圣诞期间来到比利时古城布鲁日,他们将在这里接到联系人哈里(Ralph Fiennes 饰)指令的新任务。雷在不久前的一次暗杀中误杀了一名男童,怀着深深愧疚的雷情绪不稳,古城中的等待对他来说是一场难耐的煎熬。肯作为带领雷入行的前辈,试图帮助雷摆脱困境,但他的努力毫无收效。百无聊赖的雷在街上结识了女演员克洛伊,这个神秘女孩引发了雷一系列的冒险经历,与此同时,肯再一次被哈里催促,原来此次任务的真相是暴怒的哈里要雷为他的误杀行为付出代价,肯面对被自己一手引入杀手行当的年轻人,难以做出抉择,两名杀手,在夜色中的古城各怀心事……
本片获2009年英国学院奖最佳剧本奖等多项褒奖。
奇葩的价值观,文艺虚伪的救赎感。形成了一颗巧克力模样的屎,或者说一颗屎味的巧克力。
男主可以坦然杀人、打女人、欺负残疾人、打爆偶遇男人的眼睛,但是执行任务的时候误杀小孩,就痛苦纠结得想要自杀。然后一群人还点赞说好啊,真有人性原则,杀手界的良心!
呸。
这跟一边吃猪头一般恨不得把吃狗的人碎尸万段,跟吹爆民国踩爆当今的人,一样弱智。
弱就弱智在,树立了道德上一种“绝对错误”和“绝对正确”,其实二者本质上并不遥远。
C说:混乱不靠谱的信念也是信念啊!
我说:假如一个人被灌输“吃毛豆是邪恶”的思想,有一天他无意中吃了一颗毛豆,痛苦万分想自杀。作为旁观者,你是哈哈大笑并且批评这个理念的引导者和信仰者呢?还是夸他真有原则好感动?
C说:可是这不是吃豆,这是杀小孩。
我说:作为杀手杀人不就是跟吃豆似的吗?你看他对成年人多么不合理暴力得理所当然,黄豆绿豆红豆都吃,就是误吃毛豆就崩溃?这不好笑吗?何况毛豆不就是幼年黄豆么。
C说:我明白了…可我还是喜欢那种感觉,看了电影我都想去布鲁日旅游。
……
是的,在布鲁日”这个名字也令人恶心,好像一个冷酷的人轻而易举被一个城市的纯洁美好给唤醒、救赎了似的。这和小清新粉草原青海湖觉得只有那里才能唤醒自我如出一辙。
这么说吧,魏晋以来,中国人总是相信山水能陶冶性情,洗涤尘世中沾染的污浊,事实上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从来没有哪座山、哪条河、哪个小城能救赎灵魂,无非是给人一种“我是自由的美好的”错觉,而空洞的眼神、混乱的价值观、苍白的灵魂,造过的孽……不会有一丝改变。
相比之下,胖子队友“宁可死也不杀兄弟”的信念要靠谱得多了。
《在布鲁日》绝对是部后劲很足的电影。虽然还不至于冲动到马上打开订票软件订一张去布鲁日的机票,但却时不时想起那座大雾笼罩楼梯很窄的塔楼,两张单人床的临河房间,艺术馆里三幅血淋淋的画,河道和广场的小桌,法瑞尔那张忧伤的脸,和他那像迎风乱舞的气球人一样360度扭动的眉毛。
《在布鲁日》也是一部很难定义的电影。有血浆和断肢,枪击,谋杀儿童,迷幻药;有非常越界的黑色幽默和令人不适的笑话,嘲讽"都有自杀倾向的"侏儒、超重美国人、黑人女性;有宗教映射,神性的城市,以“惩罚”为主题的绘画,被枪杀的神父,教堂里保存的圣血;也有黑吃黑,追与逃,有悲剧的宿命论,情绪和情感,父子关系,甚至还有点空间来一段浪漫剧情。
这些过于丰富的类型元素,还有藏在台词中的耍机灵、掉书袋,让《在布鲁日》像四五部影片的集合,牢牢勾住又放大观众的情绪。跳跃在悲剧喜剧甚至闹剧之间,影片带来了一种很新奇又略带割裂的体验,就像Ray游走在悲伤和愤怒之间一样,观众也被迫在情绪之间转换,时哭时笑,时而不适于血腥场面的尺度,时而为自己被政治不正确的笑话逗笑而感到隐秘的内疚。
出身剧院的麦克唐纳,是操纵语言和情绪的高手。他剧作中的台词是出了名地有趣而富有音乐感,常利用人物的音调变化和不断重复,营造出一种有来有回的对峙。比如Ken和Ray谈论之前的一次误杀经历,Ken举例说有可能他误杀的那个lolipop man(引导小朋友们过马路的一种工作)会空手道,那就成了纯粹的自卫行为。两人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Ray: You said he was a lolipop man ?!
Ken: He was a lolipop man.
Ray: What's a lolipop man doing on fucking karate?!
Ken: I'm just saying.
Ray: How old is he ?
Ken: 50.
Ray: What's a 50 years old lolipop man doing in fuckin karate ?! What was he a Chinese lolipop man ?!
读麦克唐纳的剧作集和剧本后才进一步发现,他真的很喜欢用"?!"这个充满惊叹和反讽意味的标点符号。这段对话中Ray通过抬高音调和重复Ken刚说过的话,对Ken不恰当的想象进行无情的拆穿,颇有点日系吐槽的味道。
《在布鲁日》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片段,比如Ray在餐厅揍完(他以为的)美国人以后大喊“That's for John Lennon, Yankee fucking cunt!“,或是在约会的时候自以为是地调侃比利时的儿童虐杀案,这些以死亡和悲剧为话题的尴尬幽默,和一堆充斥着刻板印象却又被演绎得无比好笑的笑话,构成了麦克唐纳笔下的对话,总是让人当场笑出来,却又马上讪讪地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厚道。
虽然是不可否认的好笑,这大段大段的政治不正确幽默却也为《在布鲁日》招来了大量恶评。诚然这些笑话会让部分人群感到不舒服和被冒犯,然而正如麦克唐纳《枕头人》中主角作家卡图兰发问,“就因为现实世界里真的有小孩被杀,你就不准我在书里写小孩被杀吗”一样,讲故事的人只是在讲故事,他不必为所有听众的不适负责,而我们内心的那部分阴暗面,就留给我们自己在大笑后自省吧。
《在布鲁日》另一被大肆批判的元素,是过于铺张的血腥和暴力。麦克唐纳将主角设置为杀手已经一定程度缓解了一些暴力的无因性,但直到之后的《三块广告牌》时,他才找到了弗兰纳里·奥康纳这把为暴力背书的万能钥匙,将暴力和崇尚暴力真正地合理化,做出了不割裂不拧巴的一部作品。这是一段令人蛮振奋和欣慰的后话。
除开精妙的对话,麦克唐纳也是写人物的高手。虽然Buddy film这样的搭配形式已经太过常见,麦克唐纳却能用充分的银幕时间去细细展现了人物的状态和心理,让Ken和Ray这样一对有点脱线的老少杀手,成为了银幕上继抱盆栽的大叔、穿西装的话痨之后深入人心的杀手形象代言人。
外观像个不太得志的理工科大学讲师的Ken,一下火车就开始了认真的观光。杀手观光客这个身份设置本来就有种反差趣味,而Ken的不苟言笑和要打卡每个景点的那股子坚持,让他显得更加有种格格不入的好笑。而没耐心的Ray,脚一沾到布鲁日的土地就拧着眉毛开始抱怨这是个"shithole",又在看到电影片场的时候高兴得像个上蹿下跳的孩子。
两个人物初来乍到时的这第一层描写,就已经相当有层次。而对于两人精神状态的进一步观察,在揭示了Ray的心结和Ken的真正任务后逐渐展开,我们才能看到Ken的同理心和纠结,Ray百转千回的痛苦,和两人类似师徒,父子,和玩伴的关系。
杀手老板Harry,在剧情的前三分之二都只活在信件和电话中。但这并不代表他的人物发展被耽搁了,信里满溢的脏字儿,电话里咄咄逼人的口气,都在塑造一个暴戾又原则至上的反派形象。当他的脸顺着电话线出现在景框之中,Harry立马贡献了一段摔电话和安抚孩子的戏码,增添他属于黑帮老大和慈爱父亲的人物厚度。当他驾临布鲁日,我们也能更多看到他的原则,他更人性的情感,和他在紧张追击中拿出一张地图的路痴属性。
麦克唐纳之前的剧作作品常被贴上黑暗的标签,弑父、弑母、虐杀儿童和自杀是反复出现的主题,人物常处于道德困境之中。而《在布鲁日》中,每个人物也都面临着没有正确答案的道德难题,做出了必然的选择,付出了必需的代价。
Ray在第一次出任务时意外射杀了一个正在祈祷的小男孩。还保持着跪姿的男孩手里轻握着一张纸片,上面列着他请求上帝原谅的三条罪孽:容易生气,数学不好,容易悲伤。酿下大错的Ray从此背上了宿命论的诅咒,小男孩的三条罪孽开始生长为Ray的一部分。让他杀一个人他却杀了两个,这当然是数学不好,而在整部影片中,Ray都又生气又悲伤,极度情绪化极度没有安全感,最终企图以自杀的方式寻求救赎。
而Ray或许没意识到的是,他身上还有另外一条诅咒,而这条诅咒的应验,是他自身行为的连环效应带来的必然结果。不计后果的两次打架,让他在快离开布鲁日时被命运的引力拽了回来,最终被困在这个他在地球上最厌恶的地方。我相信影片最后Ray是死去了的,死在他最厌恶的布鲁日,让这个自作自受的宿命链成为一个漂亮的闭环。
Ken面对道德选择时,也经历过一番纠结,最终被Ray的求死意志给动摇了立场。Ken或许相信,当一个人愿意用死来弥补他的错误时,他已经罪不至死了。得出了结论的Ken想必对自己是很满意的,所以当他不得不付出这个坚定选择背后的相应代价时,他几乎没有犹豫。口袋里没花出去的硬币成了开路钱,叮当叮当地落在石板地上,Ken站在大雾中才意识到,Ray或许是对的,那些建筑在地面上就能看得见。
Harry是三人中面对道德困境最坚定的,他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所以矜矜业业亲力亲为地追杀下属,在对自己处刑时也毫不犹豫。但最讽刺的是,在他的标准下他自己本是无罪的,然而整个《在布鲁日》的剧本都在铺垫这最后的一个强力反转,Harry就只能带着他的高贵含笑九泉。
来到剧场之外,麦克唐纳终于有了舞台和聚光灯之外的视觉工具,而他用柔和的光和褪色油画般的色彩去还原了一个神性的布鲁日。这个故事不再只是黑暗的,而是黑暗与温柔并存,血与柔美的河水,夺命追逃和慢速的游船,枪声和那首洗脑的钢琴主题曲,都同时出现在这个巨大的舞台上。
Ken和Ray参观的美术馆中有这样一幅画,法官向代表死神的骷髅递上纸片,那是他在人间最后的一笔债。最后的最后,三个人都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付出了代价,Ken洒下了金币,Ray倒在了片场梦幻的雪地,而Harry伦敦家中的那棵圣诞树下,堆着再也不会被打开的礼物。审判日最终谁也逃不过,我们只能祈祷当惩罚到来时,我们能在一个完美的地方,能在布鲁日。
或许很多人会被类型分类所迷惑,但如果静下心来看,会一点一点被它所吸引。那种静谧气氛下的黑色幽默难以言状,荒诞而又始终保持着阴郁让人感到忧伤。只能说,这些杀手都不太冷。★★★★
笑不出来,只有感动。
主打黑色幽默的变格杀手片,俨然成为另一种次类型。杀手们不断被拖离岗位,替换冷酷的是中年危机与救赎,从解决问题的人变成了问题所在。今次的三位杀手,让导演兼编剧的McDonagh玩弄于一连串漫不经心的巧合间,节约利用任何一个伏笔,炮制了最后一场徒劳悲情的虚无救赎。一个死的徒劳,什么都没能阻止;一个死的讽刺,虚无的原则经不起上帝开玩笑;一个死的遗憾,嗑药涌起的自杀倾向没能挽回他人生最后的三步错棋:杀小孩、打食客、瞎劫匪,都是暴力惹得祸。Bruges原本只是几个英国人的度假圣地,没想到却成了他们的永久天堂。
坚持看下去并且看完,你才会发现,这是多么优秀的一部电影
1,柯林的表演有学习德尼罗的倾向;2,港化,无间团队可以翻拍,or老杜的作坊也成;3,事关救赎、荣誉,色调和音乐都很出位
应当是属于杜琪峰的故事,很明显灵感是来自枪火和放逐。片子不错,但完全可以拍的更有味更好看,可惜柯林法瑞尔和他那些可有可无的恋爱戏给片子拖了后腿。
如此幽默的悲剧,如此悲伤的喜剧。新经典。
这么讲信用的老板真是少见
杀这样的字,盯的久了会发现你不认识了;而一个杀手,当你认识了他,这个词再不能描述他。这中译名是有够悲凉的。是部出乎意料的好片。
科林法瑞尔这个时候还没长残呢……费因斯演个黑帮老大结果被一个看门的戳额头戳戳戳戳的笑死了
据悉,韩式半永久纹眉店将邀请科林法瑞尔做形象代言,科林法瑞尔当即表示愿把一半眉毛捐给拉尔夫费因斯用作植发。
生活毁于哪里呢?毁于无效的天真和腐朽的世故。可竟然被这三个杀手身上的天真和世故打动,英国人的黑色幽默还真煽情。布鲁日不适合度假,适合赎罪。
“你有怀念过什么吗?”哪怕是一座城市的美丽与宁静——导演长片处女作,即用静诣与慈怀杀死我们。“杀了个小男孩。那就拯救下一个小男孩吧,随便去个什么地方,离开这一行,做点好事。人死不能复生,你不可能让那孩子复活,但是你可以拯救下一个。”布鲁日,充满着诡异离奇同时又有未知数的品质。2008
照着电影走了一趟布鲁日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0220680/
太有味道的电影 配乐完美 好生孤独啊!
科林法瑞尔的眉毛可以360°全旋!!!!!!!!!!!!!!!!!
说到底,是身为一个杀手的原则、和身为一个人的爱。
Hey guys, I wouldn’t go up there, it’s really narrow.
囧囧有神
处女长片即彰显剧本的功力不凡,虽有设计感,但被包裹在黑色喜剧走向的宿命论里,几乎消失无痕;冷面热心的仨杀手,依旧保持着道上人的职业操守与行业规矩,依旧葆有珍稀的兄弟情义,不无荒唐的行径背后,是对凉薄命运发出的惨淡微笑,是挣扎在炼狱与地狱之间的卑微恳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