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来吧,整死我吧,欢迎整死!
王抗美去电脑算命,小姑娘笑他:“叔,你咋还取个女人名呢?”王抗美不服:“啥女人名,抗美援朝,保家卫果(国),那最男人了!”
男人,这是内地电影,或者说某一类内地电影里面最稀缺的东西。
影片的最后,当看到弟弟与弟妹终日沉溺于麻将,老爹只能以烤红薯果腹,一直唯唯诺诺的王抗美终于压制不住自己的火气,愤而推门而出,恰好撞碎了门外路人甲刚买的啤酒。路人甲反复要求王抗美道歉未果之后,恶狠狠地摔下一句:“不看你岁数大我他妈整死你!”
然后我们欣喜地看到王抗美很爷们地停下自行车冲了回去,用头顶住路人甲的胸膛:“整死我啊,来吧,整死我,我正不想活了,欢迎整死。”路人甲被搞懵了,抽冷打了王抗美一拳后夺路而逃。王抗美狂吼着“站住!”,骑上自行车追了过去……
就凭这一点,《耳朵大有福》就比《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之流号称反应草根阶层生活的电影要强上不知多少倍。
作为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一个既没钱也没权甚至连一技之长都没有的退休工人,王抗美也庸庸碌碌,也唯唯诺诺,也斤斤计较,也老实厚道,但是最起码的是,他是一个男人,不是一个内地电影里最经常出现的窝囊废形象。在自己家庭内部举办的退休仪式上,他一句“时光飞逝,岁月无情”说了三四遍都被打断,女儿和女婿不但没有任何兴致听一个刚退休的老头絮叨,甚至为了琐事大打出手,这时他一把掀翻了桌子,怒发冲冠地走进里屋。当儿子说找人教训了有外遇的女婿,影片没有像通常的国产电影那样一样,安排王抗美把儿子教训一通,反而掏出一百块钱,让儿子请那两个帮忙打人的姑娘吃饭。
反观《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冯巩饰演的那个男人刘好并不是老实,而是窝囊,彻彻底底的窝囊,压根没有男人应有的肩膀和脊梁。导演一再强调他的窝囊和善良,并且让这个窝囊的男人四处艳遇。这是一种恶毒的居心叵测,他在传达怎样一种世界观?他在告诉我们——只要你善良的、窝囊的活下去,这种逆来顺受终究是会有好报的。于是,我们看到窝囊的刘好最终抱得美人归。
这就是我们普通小市民、我们底层人民应该过的生活?去你妈的!我们什么也改变不了,但我们至少还有愤怒的权力吧?
海明威一直在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所以桑迪亚哥老头虽然只带回来一具鱼骨头,但他仍然是英雄。王抗美在生活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依然可以在午夜无人的街头高唱《长征组歌》,这是一种豪气。而这种豪气,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里的刘好绝对不具备的。
导演张猛比较牛的地方在于,他既没有给我们灌输“窝囊地活下去就会有好报”这种垃圾思想,同时也没有粉饰太平,没有塑造一个《老人与海》里桑迪亚哥那样一个英雄气质浓烈的硬汉形象。路人甲抽冷打了王抗美一拳后夺路而逃。王抗美狂吼着“站住!”,骑上自行车追了过去……然后我们看到,才追了几步,王抗美的自行车就撞到路边翻倒了,自行车撞坏了、给病号老婆送饭的保温杯碎掉了,王抗美仰面躺倒在冰冷的地面上,两只眼睛失神地看着头顶那盏孤零零的路灯……
这是整部影片最让人心酸的镜头。但是影片没有在这种哀伤的绝望中结束,王抗美虽然在生活面前碰得鼻青脸肿,但是他还能在深夜的大街上给舞伴打电话,豪气冲天地喊上一句“出来跳舞”!
嘿,这他妈才是个爷们儿!
2 ) 王抗美老婆究竟得了什么病?
一、关于王抗美老婆的病情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给了一些较明显的暗示。
1,第二天一早老王给媳妇送早饭,镜头一带而过,媳妇顺手收起来一本黑色封皮、页边被染成红色的“书”——很明显,是《圣经》。暗示病人在求助于宗教。
2,老王问临床的病友老太太呢,媳妇回答:“回家等着去了。”等什么?死呗。
3,被生活逼迫的斤斤计较的王抗美,听到电脑算命算出“妻儿老小皆如意”,高兴的给了小贩十块钱小费,可见这一句批语带给他多大的心理安慰,也侧面暗示了妻子的病情带给他极大的心理压力。
如果家里(不幸)有过病人,应该可以从以上三点体会出,此时的病人是希望渺茫的。
还有一处比较模棱两可,医生查房时,嘱咐:“营养一定要跟上”。当然这句话不一定就是“喜欢吃啥就吃点啥吧”的意思,理解为恢复阶段需要补充营养似乎也很合理。但是临床的老太太已经“回家等着了”,这或许是导演为了掩饰影片凄凉绝望气氛而设置的一个烟幕。
二,最好笑的两段对话:
1,—“算命多钱?”
—“三块。”
—“光算后半生给一块五行不?”
2,—“先设计还是先算命?”
—“先给钱。”
是的,俺们东北平时说话就是这么赶劲,我完全相信这段对话是有可能出现在我们家楼下的早市里的。
三,王抗美中午喝完酒之后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女儿一直哭却不说话,王抗美不耐烦,女儿就挂掉了电话。影片后段我们从王抗美小儿子那里知道,他当天下午给家里办了件事,他姐夫“在外面扯犊子”,还“整家去了”,“被我姐堵屋了”,“俩人光腚拉喳”,他给姐姐报了仇,让他的朋友大颖和小霞在他姐夫脸上“咔”“咔”挠了个“井”。既然他描述的这么生动,看来他和她姐一起抓奸的可能性最大(即是不是,也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那么问题来了,姐姐是什么时候给父亲王抗美打的电话,并且泣不成声?
抓奸前?从之前的表现来看,姐姐是挺强势的(尽管是表面上),准备抓奸的时候不可能泣不成声的给父亲打电话。
抓奸时?没这个时间吧。
抓奸后(当场)?按照姐姐之前的表现,此时应该在大吵大闹,不太可能委屈到泣不成声。
都说不通。那么最有可能的是,弟弟带人挠了姐夫就走了,姐夫索性摊牌要跟姐姐离婚,想到年轻貌美的时候和丈夫吃苦熬过来了,现在丈夫有能力了却另寻新欢,想硬气一些却在经济上受制于丈夫——这才委屈到泣不成声。
四,王抗美55就提前劝退了,妻子病入膏肓,女儿面临离婚生活无着,儿子年纪不小却整日不务正业,老父亲住在一个阴暗逼仄的隔间里,伺候他弟弟和弟媳妇打麻将,连一顿像样的饭都吃不上。王抗美浸泡在这样冰凉的生活里,却毅然决然的打电话给他的舞伴,喊道:“我说,我!出来跳舞!”
3 ) 《耳朵大有福》:平中见奇的写实画卷
文/scarlett
纯粹的搞笑片,是多年以前港片的追求之一,尤其是周星驰。冯导最初也折腾过一些。近些年出来的搞笑片,颇有些借此说彼的野心。但大多都弄巧成绌,《耳朵大有福》却于平中见奇,展示了中年男人在向老龄化过渡时的心态,并透析社会现况。
铁路职工,原本不能成为被同情的一群,而且当下恰逢春运,恰逢火车压死大学生,火车站不让有票学生上车,铁路部门的特权,更成为众矢之的。但这更折射了王抗美的代表性,铁路退休职工暂且生活诸多磕绊,更何况非政府非国企非垄断行业的离退休老职工们,他们的生存状态可见一斑。他们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生命轨迹,带着新中国艰难壮大的痕迹,他们还惦记着毛主席,还惦记着红军,却也不得不小跑跟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步伐.他们绝对是是值得尊重和却被忽视的一群。
铁路职工,退休.妻子有病住院。至少还能住得起院,。“确保咱家一家一个病人的基本配置”。这一点,其实就已经让很多人羡慕了。很多中国普通家庭未必能得到的基本配置,但还是折腾住了王抗美的心。一心一意想将退下来少了一半的钱补上。铁路基层职工的家庭都病不起啊,侧面说明中国的医疗现况。
特意将女儿女婿叫到家里,想要将妻子住院的补品费用要出来,结果“时间无情,岁月流失”
说了三遍,下面的话,硬是女婿的婚外情打断。网上流传的说法是,2007年中国每九对结婚的夫妻中,有一对离婚.这是赤裸裸的现实.从中年滑向老年的人们,自顾暂且不暇,还要面对婚姻动荡的儿女.我们常说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压力特别大,却未曾想抚养我们这一代的老人们,也特别辛苦.尤其是被政府以下岗名义抛弃的那一群.社会对爱情信仰的误导,自己对爱情和婚姻的不负责,人格的不健全,导致了家庭关系的疏离.按照中国的传统美德,母亲住院,儿女别说补品钱,伺候在床前也是应该的,却需要做父亲的如此正式地准备,这一切,可不是80后的错,社会中坚力量的70后60后们,做得就是这样的榜样.最后去说叨希望单位给点补助,更是一种无奈的生活现实,人人皆有不得已的苦衷,儿女的不体贴,更让做父亲的夹着尾巴做人.
传销被正式弄进电影不是偶然,人人喊打已经很久.瞄准的就是这些离退休的老头老太太,已经没有全力以赴在社会争一杯羹的豪气,期望的就是生活可以提供的零星光亮.
考察插皮鞋的赶上寻畔滋事的、体验踩三轮赶上气喘发作、与老友喝酒终发现同人不同命、去表演团试唱赫然发现自己廉颇老矣、参与促销活动赢内衣的戏尤其心酸.王抗美能举出来的例子,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对面年轻女子的回答,尤其直接地袒露两代的代沟.这与各大卫星电视台没心没肺没创意的综艺节目不同,时代在不同人群中的印痕,瞬间表现了出来.
既然见了没有出息的小的,自然要去看看老人,这才是完整的生活画卷.热衷麻将的兄弟和媳妇,“两桌摆不下,去别人屋打了”,老人一个烤地瓜对付两顿.看到这里真的很想向导演致敬.全中国,有哪个城市是没有这种麻将狂的?没有工作打麻将,有工作放弃工作也要沉醉其中.老人被漠视的新闻现在已经跟很黄很暴力的新闻一起上了各大网站的头版.
当古代被拍滥,媚俗被追滥的时候,这样平凡的生活,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关注国际民生,以为生活是灯红酒绿,以为自己痛苦不堪,其实你家里的长辈,才是最应该被关心的人.
生活就是这样了, “时间无情,岁月流失”活在当下,在空旷的街头,在寂静的夜里,王抗美终于调整心态,“放松心态别得病”, 该吃吃该玩玩,.日子总要一天一天过.
最后,赞一个导演在影片中穿插的电视声音,堪比配乐,民俗味跃然屏幕.暗示处了然于心.
附:影片信息
导演:张猛
主演:范伟 张继波
地区:中国
上映:2008年01月07日、
时长:95分钟
类型:剧情
(Scarlett原创影评,转载和约稿请联络 QQ;7463246 MSN:lovecqy@hotmail.com Mail:lovecqy@avl.com.cn)
4 ) 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
电影一开始的音乐,就不是“配乐”。退休欢送会结束后的一片人去楼空、杯盘狼籍中,一个推拉镜头里出现了台上的卡拉OK小电视,镜头移开20秒后,这个小电视特写画面再次短暂切入。这“反复一次”是“语法”上有意识的强调,让观众明白,那是一首已经没有人唱的过时的卡拉OK曲。小电视特写之后紧接着切进来一个剩茶特写、一个乱糟糟空荡荡的室内大全景以及一个服务员熟练地一左一右泼剩茶的镜头。几个看似无用的过场交代镜头,但是在声音的配合下,这一“无人卡拉OK”、“人走茶凉”的情境却一下子将主人公刚刚退休的心情、状态以至整部电影的氛围烘托了出来。类似这样,运用某种程度上的声画对位,以声音与画面之间的张力带出更多“附加”的深长意味的例子,这部电影里比比皆是。
《耳朵大有福》中最关键的也是作为全片枢纽的一个音画对位处理,是各种有关红军长征的“声音”与画面上范伟退休最初几天走过的无比艰难的路(另一种心理意义上的“长征”)之间既极为生活化又有着丰富隐喻的对比。
“长征主题”第一次出现,是开场不久领导与王抗美的对话,被问及退休后干什么时,王抗美说自己曾是铁路局宣传队演出《长征组歌》时的领唱,退休后就去给公园里的老年合唱团当团长。场景转换之后,当王抗美夹着“光荣退休”的镜子、推着破自行车从桥上走过,心情复杂地看着桥下自己无比熟悉的车站、铁轨和机车时,一个狗贩子跑过来,以赞扬他“耳朵大”为名推销小狗。他们擦肩而过的一刹那,开场字幕在富有肌理感的铁路桥护网上显示,与此同时,响起了那首雄壮而俗套的《欢送进行曲》。紧接着是王抗美夹着镜子骑车的镜头,以微微有所变化的角度不停地切换(有点类似《谍影重重3》的剪辑方式),但除了环境在变,画面其实始终是一个骑车人和一面镜子,而字幕就上在这画面上。《欢送进行曲》提示了主人公一段新的“路程”(长征)的开始,就好像他要动员起自己身上全部剩余的能量,去投入一项新的“运动”。而这一属于退休工人余下的生命时光的特殊“长征”,并不是以一条奔向终点的长路的方式呈现的,反而更像是镜头剪切方式所暗示我们的,人生最后的这段漫漫“征途”,不得不以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的方式来渡过。
退休的王抗美经济上顿时拮据起来,在卧病的老伴劝说下,他准备请混得不错的女婿(“姑爷”)吃顿饭,让他们补贴点家用。为此,王抗美来到朋友的小店兼网吧买酒。他熟练地自己泡了方便面,与此同时,旁边的电视机一直在放着连续剧,声音清晰可闻。很快你就会发现,那是前两年红极一时的电视连续剧《长征》。又是“长征”。又是电视机的声音造成的某种“画外音”效果——在影片此后的发展中,你会发现电视机(包括类似的电脑)及其发出的声音,简直成了某种不可或缺的构成、推动情节的要素,并且不断用这些声音中与影片情节貌似不相关的“内容”,制造与画面之间的反差,为影片增加了很多“阅读趣味”。
在《十送红军》那优美而略带凄凉的音乐声中,王抗美默默地(面容颇为“坚忍”地)泡方便面作晚饭,并不时瞅两眼电视——这提醒我们,他还是从前那位《长征组歌》的领唱。仔细看去,他是在为老伴送饭用的保暖瓶里泡面,用老伴的那点剩菜,如鱼骨头什么来做“面浇头”,而此时,旁边的电视画面上,恰好是刘少奇背着一名红军战士过草地——多么意味深长。那两句有机会成为经典台词的自况也是在这里说的:“这时候喝酒啊,就是新闻联播就酒,国内新闻喝一瓶国际新闻喝一瓶,剩下两瓶重播时候喝。”“咱(抽烟)抽的不是价钱,咱抽的是信仰。”当王抗美因为“毛主席爱抽这个”而买“大前门”(其实是为了省钱)时,电视机里正好响起“毛主席”的声音,他在说:“是为了革命大局啊……”这不由得你不想起东北老工业基地那千千万万“为了大局”而被迫下岗的工人,范伟的这个角色,恐怕还是里面相当幸运的吧,能一直做到退休。当王抗美吃完面,一边结帐,一边要跟店老板换一张涂着周杰伦名字的一块钱纸币时,电视里传出的是朱德的声音:“你要多保重啊,恩来的病啊……”然后深情款款的音乐逐渐发展到高潮。王抗美家有病妻、经济拮据、茫然无措而又不愿认命的处境,再一次被巧妙地烘托了出来。
影片中段,王抗美骑着自行车跟在装了音响的人力车后面,喇叭里放的歌,是《万水千山总是情》——这可以被看作是在提示某种“新时期、新形势”下面貌大变的“新长征”。果然,来了兴致的王抗美要求和车夫换车骑(实际上他想考察一下自己做这一行挣点花销的可能性),结果在郑秀文《眉飞色舞》的强劲节奏伴随下(注意这依然不是“配乐”,而是从车上的音箱里发出的),他恶狠狠地骑了一大段,而用以表现这段骑车场景的镜头语言非常丰富、剪切得非常流畅。“你说我要中间不必停留/你说我要一转头再过来/男的女的都不要再等候/自由自由现在就要自由。”这不也正是“征途”中的王抗美所奢望的吗?那越来越困扰他的重负和束缚,尽管他表面还在镇定自若地忍受着,但内心深处不是有着越来越强的“反弹”的渴望,渴望能一朝解脱吗?从这儿开始,他在影片最后的(小小的)爆发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然而王抗美的“实验”终究是失败的,无论是搞传销、骑人力车、擦皮鞋、组小乐队为人促销,还是去戏班子“面试”。“面试”时影片已经过了大半,舞台上在演的二人转,唱的是一家人的和和美美,“我女儿赛天仙”之类,与看得津津有味的王抗美自己家里从兄弟到子女乱得一团糟的境况恰成对比。王抗美投入而沉醉的笑容里带着辛酸。来到后台,面目可憎的戏班子老板要他试唱,他于是唱了——毫无疑问地,又是《长征组歌》。这时候,背后舞台上传来的是戏曲铙钹的敲打声,由慢渐快,与王抗美急于表现的心情相配;王抗美站定,开始酝酿情绪的时候,传来的则是念白“本人姓关名羽字云长”,又把一股酝酿中的豪气、回忆中的自得给很好地衬托出来。“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王抗美声情并茂的朗诵和歌唱,甚至感动得自己热泪盈眶。无疑,他在唱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的困厄,自己的挣扎;在那一瞬间他甚至获得了某种红军战士般的激情和能量,要去冲破这一切;但现实终究是残酷的,唱到高潮处,他戛然而止,“整不动了”;如同在生活中四处碰壁一样,他连唱一唱“长征”都不行了;在这最让人心酸的时刻,背景音乐响起的却是欢快的舞曲——他,不正是个被时代抛弃的人吗?
结尾处,王抗美依旧骑着他的破车,在夜深人静空无一人的大街上,高声唱着《长征组歌》:“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练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高于天……”他唱得那么投入,声音却越来越空洞。一个渐渐拉远的带点广角的长镜头,让街道更显空旷与凄清;在歌声渐渐消散、人影渐渐模糊的时刻,响起了汽笛和列车疾驰的声音;这声音与跨越街道的巨大宣传横幅“塞外江南流光溢彩 边疆古城画意诗情”以及两侧华丽的路灯,又交织出一番别样意味——时代飞速前行的车轮、小城镇的疯狂发展以及这一背景下人的命运的模糊不清,等等;而这时候,银幕开始转黑,片尾字幕闪现,雄壮而俗套的《欢送进行曲》再次响起……
5 ) 我那破败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东北
我发现电影里出现的东北总是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比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的鞍山,纪录片《铁西区》里的沈阳铁西区,以及这部片子里的集安市。在我印象里,也确实就是这个样子的,特别是在冬天,草木早已凋零,满眼不见一点儿绿色,天空总是灰蒙蒙的,人们穿着深色的、厚重的衣服,神色木然地走在街上,隐藏着心中的痛苦和疲惫。
这部片子应该与《天水围的日与夜》对照来看。做人真的很难!贵姐说:有多难?可王抗美会说:确实很难。老婆卧病在床,需要他伺候,需要花钱;又偏赶上他退休,收入大幅减少;姑爷有钱,可是不但指望不上,还玩起了出轨;儿子不着调,家里的事情根本不管不问;跟弟弟王援朝过的老父亲每天连顿正经的饭都吃不上……这一系列的负担和烦恼一起向老王压过来,让他喘不过气。这些其实就是我在《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影评里说的电影“该有”的内容。老王遇到的问题也困扰着千千万万普通的中国百姓,可是为了电影的表现内容,这些问题集中在电影所容纳的两三天的时间里、在老王一个人身上爆发,于是老王这个人就有了代表性。电影里,老王似乎什么都不顺,有的只是对过去一点点辉煌的回忆和留恋。其实这也正是东北地区经济状况的一个缩影。
电影里给了一张写着“周杰伦”的一块钱几次特写。这张钞票到了老王手里,花出去,又回来。我把这解读为一种联系。老王就像一个多棱镜,反射着与他打过交道的人,这些通过这一块钱与他有联系的人(网吧店主、数码女、修车人)也像他一样在最底层过着艰苦但顽强的生活。所有这些人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东北乃至中国的草根社会,表面上麻木而猥琐,下面却充满了惊人的生命力。
p.s.再说点儿题外话。刚刚看到新闻,葫芦岛的杨家杖子开发区和辽阳市弓长岭区被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再加上第一批名单上就已榜上有名的阜新,我的老家、奶奶家和姥姥家都已经涉及到了。东北的很多城市都是资源型或者重工业型,为国家作着贡献的同时也在遭受着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的侵扰。东北历来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辽宁更是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大家都知道,在一个儿女众多的大家庭里,长子意味着什么。在忍辱负重、不计后果地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资源之后,我的家乡已经垂垂老矣,变得步履蹒跚、不堪重负。“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之后的东北老工人也面临着生活窘迫、后顾堪忧的现实问题。搞了几年的“振兴东北”之后,我没见到什么起色。真的希望这样的影视作品多一些,再多一些,让更多的人看到真实的东北百姓的生活,不要一提到东北就想起白山黑水,一提到东北人就想起赵本山和小沈阳。
6 ) 想起我爸他们
一样的是小人物。一样在人情中间来回,会撒谎,会世故。
一样身上压了几代人的担子,还要努力前行。
忘不了几十年前,太多的烙印,让他们选择,他们会选择在过去或者,现在的社会对他们太残酷。
太老,没技术,特别是连拿手的唱歌都被否定的时候,他是彻底绝望。
那个镜头慢慢远离二人转老板跟俯视摔倒在地的刹那,难忘。
可是他不过是跳了场舞,接着过日子。
他明明有出轨的一切动机跟可能。
像小武,拆迁,流行歌曲。
儿女,父母,兄妹,单位。
这个片子产生了两个后果
1 我开始想,给家里寄的钱可能不够,要加些。
2 再看一遍刘震云的《单位》
7 ) 《耳朵大有福》小人物浓缩失落的时代
《耳朵大有福》 这是一部拍给我妈妈和她的同龄人的电影。 片中出现的二八自行车,苏小明的歌曲和长征组歌里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都让我妈妈产生了她童年的共鸣。这一切对于我来说太过遥远和陌生,它们都曾经是一个过去的时代的象征,而导演张猛将这些时代记忆全部浓缩在范伟所扮演的退休铁路工人王抗美身上,而它们的命运,正如离开工作岗位的这个工人一样,在新思维,新时代的包围下,显得那么地格格不入,那么地彷徨和迷茫。 影片从一开始时,退休告别宴上的冷席残羹,凉透的茶水上,营造出了一种不安的氛围,一个在岗位上工作多年的老工人如今佩戴着胸花,即将迎接退休后全新的生活。这种不安却被王抗美的特贡烟,“紧不到哪儿去”和别人口中有出息的女婿冲淡。这种假象一直延续到他走进食杂店,轻车熟路地在柜台上冲泡面让人以为他还有个小店做营生。到此,导演才将主角身上貌似光鲜的外衣扯去,让我们直击一个靠微薄的退休金度日,供养卧病在床的妻子的工人在生活上的拮据和落寞。 而他人乃至自己妻子所相信的希望,即自己有出息的女婿,却在老工人那里被刻意回避。直到我们发现他女儿女婿婚姻中的可怕裂痕,才明白这种回避不是老人的自负和孤傲,生活的悲剧从老人家被吵架掀翻的桌子开始上演。而悲剧显然还在通过对希望的持续毁灭而在加速扩张,随着故事的发展,老人的家庭开始被完整地呈现,女儿终于和女婿决裂,妻子仍然卧床养病,儿子的不争气,弟弟的不孝顺和老父亲的凄凉晚年,当今中国底层社会家庭中几乎可以发生的悲剧全部集中在范伟的身上。不但是家庭内部,社会外部的压力更是残酷,修火车似乎是老人几十年工作中唯一擅长的技能,他的身体更不允许他去尝试蹬三轮这样的重体力活,擦鞋工不成比例的付出和收入更无力缓解他的经济危机,电子商务变成了传销的陷阱,就连他所自认为擅长的歌唱带来的希望,也被年老声衰的可悲现实无情地抹杀。 而他的悲剧不但是生活层面的,在精神上,他所面临的痛苦不啻于他的财政危机。从他的名字,到他的歌声和思想,全部都是上个世纪建国初期的产物。从被小姑娘笑话名字女人气,到面对流氓小青年的从正义感蜕化成的绥靖和妥协,再到他在街头二人转草台班的老板前谈“艺术氛围”,全都在昭示着他与周边社会发展的脱节,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边缘人。他在蹬车小伙那里谈“核心技术”,在擦鞋大妈那里问“行业饱和”,再到时刻关注的主流报纸和新闻联播,他的思想还停留在他所时刻怀念的长征年代。他似乎具备老一辈革命家的一切优点,艰苦朴素,任劳任怨,可是当“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的伟大思想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退休工人身上迸发出,却没有任何空间施展,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和无奈。这个社会的高速变化已经不再给他任何的机会,被人调侃的干部身份甚至给了他短暂但极大的精神满足,那句“下来走走”和他的破黄胶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他的这种崇高感却让他在选择再就业的问题上步履维艰,对从事低层工作的巨大抗拒,和时刻抱着靠音乐吃饭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让他只能在酒后重温高尔基的海燕的风骨,却在现实中为了找开钱,宁可选择一包洗发露而不是旧书摊上的《母亲》。曾经是自己主要支撑的精神食粮在这里却无力变成妻子急需的营养品和住院费,变成了最桎梏他的枷锁。 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巨大落差,让王抗美似的小人物普遍产生了唯心主义。出镜不多的妻子吃饭前祷告的圣经的,作为一个重要道具的几次出现,就是一个例子。而本片的片名,一句“耳朵大有福”,竟成了王抗美的精神寄托,甚至成了他的精神鸦片。原本省吃俭用的他,竟然因为算命姑娘的几句美言,掏出十块钱的“大票”给人家小费。唯心主义所带来的安慰,和把他误认为是干部的玩笑带来的作用是一样的,那一刻王抗美忘记了生活中的坎坷,表现出了苍白,短暂,但无比的幸福快感。而这在我们看来,却是更加可怜和可悲,充满了黑色幽默。 张猛导演的成功塑造,和范伟入木三分的演绎,让王抗美这个角色成为了新旧时代交替时,代表着老社会的底层大众的鲜活符号。王抗美蹬着他的破自行车,在东北小城集安到处是拆迁工地的断壁残桓间游走,让我脑子里浮现出了《第七封印》里在中世纪的废墟中独行的骑士。不同的是,骑士是一个美化的理想主义似的英雄,在与死神的博弈可以谈笑风生,而王抗美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中国式的Everyman。骑士被废墟衬托出了高大,而王抗美则和他身边的拆迁工地的破败浑然天成,一片颓然。纵观中国的电影史,我们领略过《卡拉是条狗》里的葛优,《落叶归根》里的赵本山,甚至是《看车人的七月》里的范伟,这些都是社会边缘人,小人物的经典。但王抗美的出现足以把小人物的塑造标准上升到新的高度,导演只是客观地从旁记录他的生活,没有任何潜意识的说教和英雄式的觉醒。让我们不但跟着他的幽默和黑色幽默晴转多云,更能从他的类似为了不走水表,让水龙头滴水一夜,攒足一桶水洗妻子的衣服的种种细节中,把握住他已然成为一个即将消亡的时代的最后象征的灵魂和神髓。 这是一部压抑的片子,很多人会冲着范伟的名号把他当作喜剧片来看,但这些人会深深地失望。范伟在对这样的生活中小人物表演尺度的拿捏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能没人乐意重温一遍这样的片子,但结局中王抗美打破内心的枷锁,决然做一个修车师傅,并抛开家庭的烦恼到舞厅近乎发泄般的跳动,配合着他随着长镜头渐行渐远的长征歌声,是在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活下去”这个质朴的希望,也在感染着镜头外感到陌生和亲切的我们。
手法技巧还是粗糙幼稚了,尤其前半部分。最痛恨配乐,七拼八凑令人烦躁,丧失注意力。明显模仿早期的贾樟柯与孔雀的理念,但都不太成功。比较好的细节也有,比如在援朝家与老爸的对话,还有结尾的远景长镜。这片子竟然是蛇头豹尾的结构,后面挣回了分数。
范伟演的好啊!影帝风范啊!
像是纪录片了。草根和底层的真实生活,理想的破灭,无处可逃,中国中年男人的悲哀。对其中剥鸡蛋的镜头印象很深刻
范伟贡献了影帝级的表演,简直好得让人颤抖。张猛是个好的观察者。看这部电影,也就理解了他为什么会接拍《一切都好》。不是什么艺术对商业的妥协,是因为他本来就喜欢表现生活,不是说质量稍高的生活就不再是生活。
写实主义手法,不温不火,却是无比黯然无比荒诞。小人物见大社会,处处都是讽刺,处处都是无奈,处处是黑色。这就是中国小县城的老无所依啊,太真实。哎哟这片,相当可以了!范伟同志真影帝。8.4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4411M7SQ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范伟10年前的封神之作,号称影史上最催泪的喜剧片,太真实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7689142
不得不说这部剧真的是特别棒,范伟对这个角色的诠释很到位,特别是感情拿捏的很准!
看得蛮感动的,我身边的叔叔伯伯就是这样的生活,善良、纯朴但是也倒霉
东北贾樟柯,写实性非常强,各种文化符号以及脸谱人物,乃至那些流行歌曲,都太让人熟悉不过了,往前往后各捣10年,好像百姓都是这样过来的,什么都没变。中国电影史上其实从来不缺少这样的电影,不过事实却是如今想这样拍敢这样拍的电影人确实越来越少。范伟(至少)10年前就该拿(至少)金马影帝了。
当范伟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唱起长征组歌的时候,我在想当他唱完,四周的黑暗和寂静会将他再一次吞没,生活的悲剧不会因一时的豪气而消失,那首歌更像是他彻底湮没在生活之中的葬歌。
先算命还是先设计?-先交钱。
范伟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演活了,特别生动自然,也感人至深!
这片各方面都比《钢的琴》处理的得当,分寸掌握的极好,悲中带喜,让人笑里带泪。PS:范伟是个好演员。
一个优秀的喜剧背后必定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悲剧。千百个王抗美在街头与你擦肩而过,被拥挤的人潮、嘈杂的歌声所淹没,成为没名没姓的弃子。有人以微薄之力为其写书立传,然又有谁敢为千千万万的他们埋单?
很心酸,很现实的一部影片,小人物反映大社会,生活就是如此,不管怎样还是要过下去
既然给了《钢的琴》四星,那这部就该是五星。相比之下音乐与画面结合得更自然,且带着诙谐戏谑自嘲的意味。写实的场景和故事,里面的每一个市井小人物都曾经出现在身边的生活里。范伟演得很好,情感克制却让观众非常入戏。生活在残酷现实面前的无措无力和无奈,被打成一地碎片,也闪着微光。
小人物最难演,范伟真的是一个不错的演员。很多时候好电影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宣传,期待越高反而失望越大,这种电影看完会让人心里一亮。
也没见范伟耳朵多大啊,这部电影真的太恐怖了,里面的事情现实到让我觉得恐怖。不过最后终于闹明白一件事,自家日子还得自家过啊,指望不上别人。恩,有一点点像男版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只是一点点
生活,不容易啊! 退休工人难找工作、四处碰壁的情节确实很接地气!从这一点就可以感觉,这应该会是部很有情怀的电影!可这样的故事,在我看来总觉得内心没有得到充实的感觉!也许是由于生活境遇的差异? 电影中那些王抗美找工作时出现的搞笑情节,确实挺不错,但也让我同情!那些流行歌曲,也还不错!
因为《钢的琴》而补看了《耳朵大有福》,原来是个长久以来被我忽视的好电影,感觉很像谢飞的《本命年》,是更具生活质感的反励志电影。同样的绝望,《本命年》中最后可以用死来为李慧泉解脱,而“欢迎整死”的王抗美却无路可逃,只能用高唱《过雪山草地》来反讽这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