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短评
2011年🇺🇸电影〈Bernie〉《伯尼》:虽然是真实事件,但我实在不觉得这样一个故事有拍成电影的价值,顶多也就拍一条新闻够了,不能认可任何一方的观点,加上杰克布莱克千年的出戏脸,实在难以让人喜欢。好在导演是理查德林克莱特,伪纪录片形式倒是很适合这个城镇与背景,每个局外人的采访反倒挺有趣,而且马修麦康纳和雪梨麦克雷恩的表演真的是精彩,纯当技术欣赏。
2 ) 最好的演员就是连自己也骗了。
感觉港版的名字翻译比较切题,礼仪师真假杀人事件。这个故事充斥的真真假假,故意在轻描淡写中扰乱人的判断。我差点也如镇里的人们一般,被引导进Bernie一方。
Bernie是个让人觉得新奇的人,他的想法,他的各种观念,都让我这个刻薄看待世界的人觉得不可思议。他能诚心主动地投入一份也许只能说是“特别”的工作。他愿意花费心思与那些喋喋不休又已经糊涂不明的老妇人相处,他总是诚心地对待每一个往生者。希望帮助他们体面地走完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秒。
但是我不愿被这样温情脉脉的开头所引导,我一直在心里想,剧情肯定有转折,他肯定有其不可告人的一面。我总觉得犹如开头描述的,如此温暖的一个人,必定是无法存留于这个世上的。果然,我还是发现了,在看到Bernie每次给那些老人推销各类往生的产品,就如所有的广告大师般,极尽所能地推销可受利最大的产品。不禁窃喜,看吧,哪有不吃腥的猫,人还是贪婪的。
于是在最有钱的老寡妇出现时,我知道Bernie肯定会行动的,他肯定不会放过她。我就那样淡定又不可思议地看着伯尼的表演。淡定的是他果然如我猜想般,对老寡妇大献殷勤,不可思议地则是我即便如此笃定人性贪婪,我还是难以置信这世上竟然还有人真的便为所谓的利益而活。虽然那时候,伯尼在电影里辩解“她并不是那么糟糕,她需要别人的关心。”事实是电影好像静静地拉开了第二序幕,我慢慢被他所感动,他真的就是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包容着善妒专横的老寡妇。即便到了最后忍无可忍,他仍然愿意继续坚持,因此当看到他朝她射了四枪之后,我竟非常坏地希望,是啊就这样让事实被淹没吧。伯尼真的很好人。老寡妇真的很怀。我便如那个镇上的每个人一样,期待伯尼能够无罪。直至审判席上,检察官的质问,我方能清醒过来。是啊,他可是杀了一个人,如果就此轻判甚至逃脱,将会鼓励多少不法之人,走上这样一条不归路。伯尼也并非是因为被逼到忍无可忍,精神错乱方如此。他明明有选择的,即使那个大门被关上了,他无法开车出去,他仍然可以下车爬出去,如果真的愿意逃脱,逃脱其实又何尝是难事。他只是不愿逃脱了,他已经在老寡妇的身边享尽了有钱的魅力,沉迷于所谓的上层社会,不愿逃离了,即使非常地不开心,他仍旧觉得那毕竟是能提供给他各种快乐享受的源头。他的那四枪其实是内心深处所有隐藏至深的黑暗。他委屈地说,他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发狂开枪。我不禁佩服这才是最佳演员,把自己也给骗了。最后的监禁方是正确的判决,人性的贪婪与伪装在那一刻突然显现,大白天下。
也许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是演员,都企图扮演某个角色,企图隐藏某些不愿告人的想法,有些时候,这些想法潜得很深,深到我们会错以为,根本就不存在这些想法。
还是要吐槽这个电影,本应该想尽办法表达它更为深层次的东西,它本该可以成为一部深刻的电影,而不是隔靴搔痒,戛然而止。
3 ) 宣判伯尼无期的那一方不是正义,这让我觉得恶心。
我不知道今后还会有多少人在看完这部影片后,评价它是"流水账"、"平淡无奇",或许还会有人把它定义为"为谋求财产、贪图享乐而精心设计的谋杀案",whatever those guys think,至少我得到了属于我的那份体悟。
除去对案件情节的展开,影片所占用的最大篇幅即是小镇居民们对伯尼的评价。很明显地,小镇因伯尼的存在而充满欢笑,伯尼是整个小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可以肯定,如果让小镇居民在镇长与伯尼间的民众支持率上做一个选择(就好像某种政治选举),绝大多数人会选择伯尼。而就是这样一个老好人似的,稍有gay倾向的胖子,却做出了很多人一生都不会去触及的事情----谋杀。
实际上,我认为把伯尼的行径定义为"谋杀"是有些过了,谋杀指的是自发性地企图被害者身亡,而伯尼在扣动扳机的那一瞬间,似乎大脑空白了,又或者被某种之前从未出现的想法(evil)控制了大脑。事实上,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站在高楼上,俯视地面,会有种想跳下去的冲动;
手握菜刀、柴刀或者其它利器时,潜意识里会有挥动它们的冲动。
而恰好这时候,或许是一阵风刮过,或许是脚没站稳;又或许是在你挥动刀刃时恰巧有人经过----你从高楼上摔了下去,溺死掉了;你砍到了某个人,造成了他的死亡。于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我的理解即是,车库里的枪恰好就在那个时候出现在伯尼眼前,老寡妇的佝偻的后背暴露在了伯尼茫然的双眼下,四周无人,而老寡妇在此之前的短时间内又一次一次地使他愤怒,使他的忍耐极限被不理智所冲破......
于是乎,无出所有人意料的,他扣动了扳机。
而当他意识到,他所正在做的事情后,他的大脑一瞬间被“evil”完全占据,他明白必须使其致死。于是他开了四枪,换做我,也许也会这么做,因为一枪是谋杀,四枪也是谋杀,而一枪或许不会死,但四枪必死无疑。在退无可退得处境上,这是空白大脑所唯一能做的。
因此,根据“杀人偿命天经地义”的公理,伯尼理应受刑----死或者无期。
如果你不了解案情的话,你会认为正义即是“杀人者偿命,伯尼当死”,正义是属于老寡妇亲属团这一方的。但当你了解到,伯尼在老寡妇死后,并没有贪图财产,他把绝大多数钱都用到了公益、小镇建设,为所有其他人造福上,每个人都因伯尼而快乐,虽然这笔钱来得并不那么光明正大,但whatever。这笔钱花在那位巨富遗孀身上,又会如何呢?不过是几趟昂贵的旅游。
而伯尼,他是在赎罪,从某种角度上,这也是在帮老寡妇赎罪。
这让我想到了《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欧也妮在他的吝啬鬼父亲死后,把遗产毫不吝惜用到了建设学校、捐助教堂上,她是在帮老头儿赎罪。再想想罗宾汉,劫富济贫、“逍遥法外”。而这个世界上绝对有许多比伯尼该死一万倍的恶棍,可这群人却通过某种契机,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获得了真正的意义上的逍遥法外。可惜伯尼不是罗宾汉。
该死的正义一方,站着的是无所事事的警长,这个出于嫉妒和仇富情绪的jerk,无时不刻地想要出风头,而伯尼这个案子正是他扬名立万的契机。他想着“that damn fucking Bernie r gonna eat his shit”,于是他打着“正义的旗帜”一心要为“可怜的老太太”申冤。
最终,陪审团们被他的如簧口舌所“打动”,在被仇富情绪所渲染出的氛围下,宣判了伯尼的无期徒刑。
不知各位是否了解上世纪震撼全美乃至世界的“辛普森杀妻案”,这个蓄意杀妻者,最终在众目睽睽下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而同样发生在美国,发生在上个世纪,伯尼却遭遇了不同的结果。
我想说,伯尼的无期,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个小人物,小人物的死无足轻重;其次他与权势无关,他只是一个只能坐以待毙的胖子,至少他没法儿当庭喊出:“我爸是李刚!”
幸好这不是在中国,可惜这又是在美国。
正义和公理不可或缺,却往往让我们在执行时变得冷酷无情,又因为被当权者所掌控,有时充斥着乌烟瘴气。
世界上又少了一位像伯尼一样的老好人,而这个世界上,坏人又太多了。我很遗憾,我们没有一项法律去宽恕值得保留的老好人。我也恐怕永远都遇不到像伯尼这样一个老好人。
另外忘说了,一旦伯尼的罪名成立,老寡妇亲属团们又可以重获属于他们的巨额遗产了,因为老寡妇生前签署的“把全部遗产留给伯尼”的这份遗嘱将会失效,而我们的警长,也同样会得到一份丰厚的“律师费”。又或者,陪审团中的,对伯尼所不了解的这群陌生人在被老寡妇亲属团探查出身份信息后,早已接受了一笔可观的贿赂,目的统一,即宣判伯尼的无期。不过,这只是一个猜想,这又会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寡妇是用她的死和钱来换得伯尼带给她的,50多年来从未体会到的快乐。
4 ) 人,性本善?
人,性本善?看了这部片子,更觉得老祖宗的这句话有问题。人其实和别的什么动物没区别,弄疼了也得回头咬一口。本性的恶,只是被你的后天行为修养蒙蔽了,重压之下,本性难抑。
那么为什么你要为由于本性而作的恶受罚?答案似乎是:因为你是人,是一种可以在后天修养来规范行为的高等智力动物,毕竟和普通动物不一样。但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认识自己。
这么一来,又回到人的本性上面去了——该不该为顺应你的本性而受罚?
越想越乱。。。
5 ) 那些拒绝落井下石的美国人
得克萨斯在全美50个州中面积和人口都排第二。如果得克萨斯是一个国家,它的GDP世界排名大致为第十一,跟印度或者加拿大相当。在加入美国以前,这个地方叫“得克萨斯共和国”。在加入美国以后,这个地方仍然非常独特。按照电影《伯尼》(Bernie)中一位老人的说法,得克萨斯可以轻松划分成5个州:北部开着奔驰车的自命不凡者聚集的达拉斯、东南部炼油厂遍布的休斯顿、南部与墨西哥接壤的圣安东尼奥、中部自由派人士聚集的“奥斯汀人民共和国”。介绍完四块地方以后,老人才想起来得州西北部的狭长地带,但他没有将第五个州的头衔赐予它。第五个州属于东得克萨斯,那里是“南方开始的地方,松树林背后的生活”。我去过老人介绍的得州的其他几个地方,除了他所在的东得克萨斯,那里是《伯尼》故事的发生地,也是导演Richard Linklater的家乡。看这部电影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从未实地考察过的缺憾。
《伯尼》看着象一部纪录片,其实是黑色喜剧。小镇迦太基上的一群普通居民出现在镜头前,用圆润绵长的南方英语讲述他们对伯尼的看法。伯尼(Jack Black扮演)看着有40岁左右,个子不高,小胡子密密麻麻,腰围跟帕瓦罗蒂差不多。他到教堂领唱的时候,角色确实相当于小镇上的帕瓦罗蒂,冲到高音以后仍然轻松自如。伯尼是单身,性取向不明,镇上的小道消息说是同性恋,但电影没有提供任何线索来证明或者否认。人们不知道他的来历,他也没有亲戚供大家参考。电影从头到尾他都一直担任镇上殡仪馆的助理馆长,工作态度极为严谨。电影开头由伯尼给学生介绍遗体处理的艺术,他的一丝不苟可以跟化妆师对待电影明星相提并论,“指甲一定要修剪、整形、恢复生命力”,“刮掉那些不需要的毛发非常重要,包括鼻孔中、耳朵里和脸部的”,“完美的嘴唇应该放松、自然、略带微笑”,“头部的位置当然也很重要,要么呈仰望星空状,要么俯视肚脐。位置一定要居中,稍稍侧向右边”。
伯尼对待周围活人的态度同样一丝不苟。他有虔诚的宗教信仰,乐于助人,同时积极参与社区剧团的活动,用自己的嗓子为大家服务。他的嗓子不仅用来唱歌,也用来随时表扬周围人的每一项优点,更重要的是用来安慰那些失去伴侣的鳏夫遗孀们。81岁的遗孀玛嘉丽(Shirley MaClaine扮演)在镇上非常有名,不过跟伯尼的得道多助相反,她靠失道寡助出名。镜头前出来说点闲言碎语的居民很多,没有任何一个人给过她任何一句略微带点正面评价的话。在气候温暖的得克萨斯,她的冷若冰霜显得格外突兀,她的尖酸刻薄拒人于千里之外。
融化这块坚冰的是伯尼。40来岁、同性恋倾向的伯尼和80来岁的玛嘉丽之间私下里能发生些什么事情?电影只交待他们住进了纽约中央公园旁边的豪华酒店,但没有表现房间内的情景。经过一连串的头等舱、游轮、美食、按摩等享受之后,伯尼成了玛嘉丽的财产。冲突很快产生并逐渐强化,最后的结果是老太太被迫进了冷藏柜。
伯尼到处做好人好事的动机是什么?他为什么有能力攻克玛嘉丽却无法摆脱被控制的命运?我的问题没有答案。他成功地扩展了玛嘉丽的世界,代价是自己彻底落入她的手掌心。这种靠编剧虚构很难琢磨出来的怪异故事其实来自现实生活,导演Linklater同时使用了专业演员和真正的小镇居民,拍出了这部兼具纪录片和剧情片风格的混合体裁作品。
专业演员表现固然不错,还是那些小镇居民让我格外喜欢。他们的生活节奏比较慢,好像没什么事情需要赶着完成,所以有很多时间聊天。尽管其中包括流言蜚语、打探隐私的成分,但提到伯尼的时候,他们为之辩护的坚定不能不让人感慨。伯尼有过欺骗行为,他是杀人犯,可你看那些父老乡亲们,即使得知案情真相以后,他们也从未跟警察和检察官站到一起,而是用各种方式为伯尼说好话,最后案子被迫移到其他地方审理,因为当地的环境对被告过于友好。如果陪审团成员都是伯尼迷,这案子还怎么个审法?
中国和美国对待罪犯的态度有一致的地方,比如依法惩处。也有很不相同的地方,比如表达对罪犯态度的时候。中国从前习惯的“民愤极大”一词在美国很少使用,伯尼这个案例甚至是另一个极端。他杀人以后不仅没有引起民愤,相反还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的热爱。
6 ) 法律只谈事实,至于善恶,交给上帝去评判吧
我向来有屯电影的爱好,只要在任何地方看到有推荐的影片,尤其是未听说过的冷门电影,我都会先记录下来,等有时间有空间有心情就下载,有大块闲暇时间的时候,不至于无电影可看。也正因为这样,很多电影实际已经在我的硬盘躺了好久好久,以至于每次打开一部电影,我几乎都不知道是什么类型的,大致情节是什么。不过这也好,阿甘说过,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次拿出来的是什么口味。我的生活是没有什么波澜起伏了,但也可以在看电影这件事上人为地寻求一种小小的未知的神秘感。
但是我没想到今天打开的巧克力是这个口味,最开始伯尼给学生们讲课,传授给死人化妆的技巧,我一度以为这是个恐怖片,或者会出现比较血腥的镜头,而我当时正在吃饭,害得我马上中止电影,等吞进去的面条消化的差不多了,才重新启动。而伯尼,他可能也没有想到过生活最终给他的巧克力竟会如此苦涩。伯尼是一个外地人,应聘到德州小镇迦太基作殡仪师,凭着过硬的化妆技术,对死者的敬重,对死者家属的真挚安慰,动人的歌喉,以及无处不在的白求恩式助人为乐的精神,虽然有时候有点娘炮,被人怀疑是同性恋,但还是很快赢得了小镇居民的交口称赞。
纽金特太太,一位吝啬,孤僻,古怪的老富婆,与所有亲人都不怎么联系,与小镇上所有人--也许可以除了一位理发师--都算不上朋友,甚至因为钱被孙女起诉,丈夫死后,她的生活中就几乎完全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而也正是因为丈夫的死,伯尼才走进了她的生活。最初伯尼也只是为了安慰一个老年丧偶的孤苦无依的老孀妇而已,与对其他人完全一样,这就是他的生活和性格。如果换做是另外一个被安慰的人,可能感动过后,就成为好朋友而已。但是纽老太太不一样,对她而言,任何一个人的关怀都是奢求,正因如此,她慢慢地紧紧地抓住了伯尼,希望他为她一个人所驱使,必须随叫随到,陪她吃饭逛街旅游看歌剧,甚至帮忙打理生意。伯尼也乐在其中,不过后来我已分不清他是单纯为了安慰和陪伴纽金特太太还是为了享受这种坐头等舱,住豪华酒店,到世界各地旅行的贵人生活了。最终老太太的控制欲毁了她自己,也毁了伯尼,我相信这不是一场蓄意谋杀,当伯尼举起枪的那一刹,他的脑子肯定是空白一片的,但是,所谓“激情杀人”,只不过是一句苍白的辩护而已,在法律面前,剥夺了别人生命的权力是事实,至于罪犯是好人还是坏人,那不是法律所关心的。
但是我相信的是,这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经济地位决定生活地位,他在陪伴老太太的那段时间,花的钱都是老太太的,必然老太太会把他当作私人物品,这是人性。话又说回来,纽金特太太想控制伯尼的那条线也只有钱而已,她并没有拿枪时刻逼着他,也没有在他体内植入生死符一类的东西,所以伯尼如果想不被控制,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离开她对他的名誉丝毫无损,小镇的人们只会在对纽金特太太尖酸刻薄的评价上再加上一个砝码而已。伯尼也许已经知道纽老太让他继承遗产的遗嘱,所以他不愿离开,他想在可忍受的情况下把对方耗死,但是对方的疯狂和控制欲让他丧失了理智。
我觉得小镇居民对此事的看法是值得深思的,在他们眼中,伯尼是好人,纽老太太是坏人,伯尼是被逼无奈,她才是罪有应得,他们根据以往的印象来评判有罪无罪,这种朴素的价值观实在可怕,如果伯尼真的在当地被判无罪,那就是向外界说明:在我们迦太基这里,法律并没有什么卵用,我们是在替上帝说话。正因如此,麦康纳(BTW,我想起来了我是因为他才下的这部电影)饰演的检察官把伯尼送到外地审判的决定才如此重要,不只对他自己,对小镇,对整个美国甚至人类都是如此。我相信,导演已经比较客观得描述事实了,但是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也不禁希望伯尼被判无罪,而我现在已经把这点想通了,我想小镇居民慢慢也会理解检察官维护法律尊严的决心。而这个结局,对伯尼来说也最好不过,他至少还能得到朋友们的想念,在狱中还能受到其他犯人所没有的尊重,如果被释放,可能余生都会顶着杀人犯的帽子和压力,纽老太太的幻影会一直跟随着她,远没有在牢狱里活得坦然。
最后小镇的一位居民说,上帝怎么评判才是最重要的。是的,伯尼的后半生在哪里度过,法律说了算,但是他心里到底怎么想的,我也只是猜测而已,最清楚的,恐怕也只能是上帝了。
这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是该死的,比如这个老太太。
无功无过吧〜
typical伪纪录片
演员真不赖,black演黑色幽默
本片根据发生在德州的一起真实事件改编
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前的导演新作。故事张力简直不忍直视啊,伪纪录片的形式也不好看。但是贵在林肯律师马修麦康纳和杰克布莱克的表演真心精彩,一直当后者是喜剧明星,当得起【收放自如】四字。三星。
有想法,用心,但不太好看。
觀影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當一個人被所有人討厭的時候,Ta是不是就死得活該,Ta是不是連生命都不值得擁有?Richard Linklater導演用偽紀實手法,從小鎮居民、檢察官、兇手角度思考,卻唯獨缺少了從被害者角度出發。Jack Black是一個好演員,但他那張鬧劇版的臉總讓人出戲。
理查德·林克莱特和杰克·布莱克再聚首,依旧有着神奇的化学反应,前者带来一部很自然的电影,后者带来了一次伟大的表演,你不能说这是喜剧,但黑杰克的表演赋予了电影一种滑稽、黑色的感觉。宗教信仰,人情世故,普通人眼里主观的善恶评判与法律制裁,不去制造戏剧性,只是展示戏剧性。★★★☆
影片采用了旁人叙述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起谋杀案,并试图深层次地讨论善恶观的相对性问题。杰克·布莱克此次的表演有种内敛的喜感,使得伯尼这个人物看上去很讨喜。影片前半段在树立角色性格时做得比较成功,但后半段出现戏剧转折后,片子就松懈了下来,有些遗憾。
原来是真实事件改编。这也解释了导演为什么始终通过外围讲述这一事件,却从不深入角色内心。那是因为我们的一切结论同样要来自外围信息的综合并推论。杰克·布莱克与马修·麦康纳都有很出色的表演,让本片有些怪怪的冷幽默。略带点伪记录的感觉,招来一群呆人,以采访的形式介绍整个故事。
呵呵呵呵 so 讽刺
又用采访,又用揣测。死胖子唱歌跳舞真不错。本来这么如此“好”的人。真实的故事加分。有亮点。86
我觉得这部电影其实是讽刺美国右翼的~
只有真实事件才能这么的……让人说不出的感觉
看的时候会思考,当你处在伯尼、检察官或者小镇居民的位置,你会怎么想。
jack black转型咩。。开始以为是个伪纪录片,没想到是真实事件改编啊啊啊。。德州出人才啊。。。满奇妙的事儿,我喜欢啊啊啊!
林克莱特用Mockumentary的形式讲述——也仅仅是讲述了这个故事,他不试图去进行更多的分析,但却做了巧妙的道德视角置换,是非曲折看似不予置评却尽在其中,这种怪异的黑色幽默太有感觉了。
anti sunset blvd docudrama
这个结尾配不上故事展开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