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鸡之味

剧情片法国2011

主演:伊莎贝拉·罗西里尼格什菲·法拉哈尼玛丽亚·德·梅黛洛马修·阿马立克齐雅拉·马斯楚安尼贾梅尔·杜布兹埃德瓦·贝耶埃里克·卡拉瓦卡

导演:玛嘉·莎塔琵文森特·帕兰德

剧照

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 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2 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3 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4 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5 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6 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3 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4 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5 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6 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7 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8 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9 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1

详细剧情

  因为妻子摔破了自己心爱的小提琴,音乐家纳瑟·阿里(马修·阿马立克 Mathieu Amalric饰)决定自杀,绝食八天后他终于死去。在这八天里,躺在床上的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他想起了自己与弟弟的小时候,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和儿子,想起了自己失败的婚姻,想起了母亲临死前的场景。当然,他还想起了自己一生的挚爱——伊兰娜(格什菲·法拉哈尼 Golshifteh Farahani 饰)。
  年轻时的他,音乐造诣并不高,被老师评价为只有技巧缺乏感情。有一次,他在一家钟表店邂逅了美丽的伊兰娜。从此他的命运改变了方向,他与伊兰娜经历了一场难忘的恋爱。然而,命运弄人,他与伊兰娜最终还是分开了……
  《梅子鸡之味》改编自导演 玛嘉·莎塔琵的绘本作品。主人公原型是导演的伯父,是伊朗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长篇影评

1 ) 抓住那声叹息。

形式大于内容分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一昧流于形式却不知所云。二是削弱内容,但用表达手法诠释出尽可能多的内涵。可以说,形式、内容、感情内涵、感觉,都属于不同的范畴。

迷恋杜拉斯小说的人关注的大多不是情节,那是被刻意削减的部分。感觉的表达和塑造才是文章的骨架,塑造好了就生动,失手了便空洞。避免空洞最重要就是要言之有物,无论这个物的着陆处是点还是面。不是所有简洁的内容都有力,也并非所有简约的情节都能随意通过艺术形式来挖掘内涵。「合情合理」才能使「无声胜有声」的感觉不显得矫情。但同时「合情合理」这件事情实在是既含糊又暧昧,它呼唤「共鸣」。所以观看法国电影其实是属于很个人化的体验。懂得内涵并产生共鸣的会觉得深刻,喜爱形式的会觉得有意思,而另一些便觉得不知所云、沉闷、天马行空却空洞。喜欢和不喜欢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千万别扯上艺术欣赏能力。

《梅子鸡之味》讲了些什么内容呢。站在他的角度看是神经质事实上却很值得被理解的妻子,她的不满严厉以及爱意。与活泼单纯的儿子去寻找一流的提琴的旅途。戳破女儿对玩偶剧的纯真想象。儿子、女儿甚至孙女未来的命运。与弟弟的关系,小时因弟弟的优秀受到的屈辱。与母亲的临终对话以及与坟墓旁出现的神秘人的对话。与死神的相遇。提琴师傅的指点。所有的这些或许会使观众想「靠,一个临死之人回忆他的一生很有意思么!」嗯。在很后面的时候,伊莲出现了。

我们现在来看。之前的一切片段、碎片、闪回、穿插的小故事、故事中的故事,到底都有些什么意义。写兄弟童年时的差距,我们以为会等来个两兄弟有所芥蒂的故事,结果人家兄弟感情好得很。写与儿子、女儿的相处,我们以为慈父形象的他会对这种血缘温情感到留恋,结果他俩就像是儿子放出来的一个屁,没啥作用。所有碎片式片段中,情节能够推动情节的,始终还是与提琴相关的部分。长途跋涉只为了想得到心爱的提琴,这其中孩子、鸦片、金钱都不重要。夫妻生活间的所有一切也不重要,争吵、饮食,砸坏了提琴这件事很重要。所以后来我想这出戏之所以叫「梅子鸡」,大概是因为梅子鸡代表了这些不重要的生活元素中尚可温存及喜爱的一部分。那些影片中并非完全不重要,但对情节又没什么特殊作用的片段,都美味却无心享用,可以被舍弃的。所以这个标题可能代表的是一种「选择」,而这出影片主要在谈论的都是他的「决定」。决定死亡,决定死亡的理由。(个人理解,不过可能过度解读了。)

他为什么要死? 有三个片段暗中交代了原因。苏格拉底超越肉身精神永存的回答,母亲密集的灵魂物化为坟墓上方的烟雾,以及提琴师傅说的生命是场叹息,都透露了「走」是为了「留」这个主要命题。也就是,生命只是呼吸,而我们需要「抓住那声叹息」。而对于阿里来说,这声生命的叹息就是伊莲。当阿里的手朝空中一握的时候,伊莲的身影出现了。

这是个对死亡有畏惧却依旧坚持寻死的人。弟弟以他喜爱的性感影星、妻子以他喜爱的梅子鸡为诱饵,他不为所动。深夜儿子的祈祷也无法奏效。似乎向观众说。看吧。这人心意已决。可是面对死神的出现,他逃跑,躲藏,最终问出那句“现在挽回是不是有点迟了”。“不,是太迟了。”死神回答。无论最终决定走还是留,再坚定的决定还是会有松动的瞬间。这是人间。

阿里决定自杀,并不是因为这场无望的感情的消逝,而是因为这声叹息的消失。分手后的20年,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流提琴家,好好的结婚生子,都只是因为「他的迷失存在于每一个音符之中」。他把这场叹息抓住了,甚至赖以生存。所有的感情都被封印在当时的提琴中,直到砸碎的那一瞬间。他试图弥补,去找寻替代物,然而新的提琴不再承载旧的回忆。他失去了。20年日日夜夜,内心的苦痛和忧愁,所有饱满的情感,对伊莲的爱及倾诉。失去了。换了任何一把,都不是同一个声频。正如重新找回当初的挚爱,也无法相认的无奈。哪里还有什么意思。试想20年的执念到头来一场空,以为留住的东西却再也无法重来。

好几年前。我的初恋送给我一束花,花束缀有粉色的羽毛,花与感情毕竟会凋谢,我一直保存着上面的羽毛长带,挂在房门门柄上。上大学以后住宿舍,有一周回家发现它不见了,原来父母整理房间时把它丢掉了。那种伤心和难过现在想想鼻子都酸。那么你们能理解吗。理解阿里那20年。

影片中有许多舞台戏剧式表演。戏剧性的效果,戏剧性的人生,入戏的人才能明白内心的曲折。再夸张都不为过,当你成为其中的演员。

20年后,阿里拥有年幼的子女,而伊莲已经成为了他人的奶奶,他似乎依旧年轻,而她早已满头苍白。她假装他认错人,然后走过转角开始痛哭。深爱他的妻子经过含泪的挣扎,走进去申诉,在始终无法得到回声的感情中她抢过了提琴往地上一砸,她的凶悍及严厉只是因为承担了太多,也是可怜的角色。女儿莉莉在情人的车祸以后无法忘怀,以游戏,酒精和香烟治疗伤痛,死于心脏病。在别人的劝说中,她这样回答:生命,你知道我怎么看生命吗?
然后她吐出了一口浓烟。
生命是一场叹息。我们抓住我们想要的。不需要考虑它对其他人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每个人做了心中的选择。

PS:看的字幕版本有很多地方翻译错误,很多台词被翻译得实在不通,乱来。幸亏语句不难,能听懂原意。

2 ) 生活宛如叹息

电影名叫做梅子鸡之味,其实被这部电影吸引一部分是因为自己在pulp fiction里痴迷maria29岁时的颜值(虽然在这里已经能够明显感觉到年龄的增长)另一部分就是因为片名。朋友觉得是“有趣的译名”类似《这个杀手不太冷》,翻译后的名字有艺术加工,殊不知在法语里,它也叫做《梅子鸡之味》

我一直在好奇,究竟梅子鸡在影片里起着多么大的作用。但看到结尾,才发现梅子鸡在全篇中只出现了一次,就是在maria为了向丈夫道歉时做了他最爱吃的梅子鸡,那也是maria向观众交代自己一直暗恋着阿里的开端。随着剧情往后,鸡毛蒜皮的争吵,以及依兰的出场,愈发让我认为maria的人生太过于教条,死板,让我选,我也一定会选择那个在钟表店里莞尔一笑的美人。

我突然明白,maria就是梅子鸡。她没有美好的外表,没有有趣的灵魂,她不像圣诞姜饼是节日限定,她也不像黑松露那样昂贵奢华。她顶着不那么美丽的外表,存在于任何时刻,普通,但又真实。梅子鸡之味,亦是生活之味,生活就是这样,平凡,灰暗,真实。

很多人都已经提到了电影中艺术和生活的冲突,梅子鸡和小提琴,两个截然不同的物象,要怎样才能相处融洽?这给我一种《月亮与六便士》的相似感,但我认为阿里较之斯特里克兰,自私有余但勇气不足。他如果能做到像斯特里克兰一样,抛下一切,花上那么些天的煎熬,重新钻研琴艺,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生活宛如叹息】这句话出自阿里的老师,他教导阿里弹琴要先抓住“叹息”。直到阿里失去了依兰,那种由剧烈的创痛引发的情感震颤,让他抓住了“叹息”。叹息=破碎=遗憾=美 最近流行“be美学”是否就代表着叹息的美?

《红楼梦》里最后一幕,贾政在船上看见白茫茫的雪原上有个和尚,走近,人影弥散,徒留一串脚印被白雪模糊。太美了,那种空荡,那种破碎,那种百景凋敝处的哽咽,那种盛世落幕后的冷冽。这是叹息。

九王夺嫡,先太子胤礽被废后禁足于寿安宫,靠近御花园。祝勇在《故宫的隐秘角落》里为他写的楔子我很喜欢:“年年芳候是薰风。”御花园的薰风吹来,一年又一年,光阴在芬芳中流淌。美,一种堕落的、在绝望处萌芽的美。

依兰与阿里的故事,止于那句“不认识”,转角后的呜咽,这才是美的。想象依兰与阿里婚后的场景,又如何能够逃避“梅子鸡”的命运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物质生活里苟延残喘的我们,又怎样去圆满一个艺术的灵魂。

一声叹息,至少还留下了一座海市蜃楼,让人们去相信,自己与美好只是错过了,而并非看清生活的真相本就如此。

在叹息的瞬间,那些美的终被铭记,那些遗憾的都将被释怀。于是人们拍拍身上的泥土,终于又敢抬起头看向火一般烧着的晚霞,感叹一句:好黄昏。

3 ) 最凄美纯粹的爱情电影

绝妙不凡的爱情叙事 8天的时间 一生的经历 这是我看过的最凄美的爱情电影 没有海誓山盟 没甜言蜜语 质朴 深厚 浓烈 纯粹 荒诞喜剧的人生背后原来是如此炽烈如此伤心欲绝的爱情和痛苦至极的人生

4 ) 艺术家是个害人精,女文青的自杀方式---一个俗人的《梅子鸡之味》影评

奇怪的电影名字,我以为它是魔幻片,结果是爱情片,好吧,是文艺片。用很特别的方式讲述一个很文艺的爱情故事,男主家是小提琴家,所以,很容易被称为“哀伤的爱情挽歌”。

自杀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嫁给艺术家,这话是在念书的时代不知在哪里看到的。说的是梵高和莫扎特那种真正的艺术家,不是现在四处露脸做广告的二三流钢琴家,或者在百家讲坛上贩卖国学的大神,这些人嫁了不是自杀,是满谷满坑的LV。

成为一位艺术家,必要条件是:天赋、专注,痴狂,执着、激情还有自私,这自私尤其是对待家人,大有妻儿饿死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大家风范。然而,艺术家之所以称其为艺术家,他的身上总有着凡夫俗子不可企及的灼热光芒,艺术范是女文青的死穴,她们纷纷奋不顾身的扑向这诱人的光和火,直到青春与美貌燃成灰烬,同时毁灭的还有当初吸引艺术家的清雅灵气。毕竟,艺术家尽管君子远包厨,却吃得并不比一般人少,同时,艺术家都是对生命有巨大激情的人,于是,无数伟大作品的诞生往往伴随着人数多于普通人家的许多婴儿的诞生,他们创造的两种产物命运有天壤之别,艺术作品得到全身心的父爱和世人的景仰,而婴儿就惨淡得多,是否要被饿死,全看蓬头垢面的前女文青是不是足够庸俗强悍可以独立觅食。当然,艺术家不分性别,他们的都有着不可思议的神奇魔力,比如,杜拉斯,就有二十岁的花样美男就偏要爱他“布满皱纹的容颜”,心甘情愿被他折磨奴役,让那些拉皮丰胸扮少女的老玉女们情何以堪。

伊莲在锦衣玉食的生活中缅怀差点带来毁灭性的初恋,这颇像是7、8十年代去了欧美的华人们的怀乡症,魂牵梦萦的故乡,终于回来了,不过,上完爬满苍蝇BABY的茅坑之后,他们的故乡初恋大约破灭了。伊莲懂得相见不如怀念的美感。

伊莲,是个彻头彻尾的伪文青,在父亲和恋人,在艺术和生活,在梦幻和现实之间,她用理智做了最有利的选择,而用情感来点缀无聊的阔太太生活,性格决定命运,情商高于智商,这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真正的文青是他的老婆,在30岁终于嫁个了少女时代的暗恋,从此就毫无悬念的往“庸俗、唠叨、势利、吝啬、嫉妒、神经质…..”的艺术家老婆的旧路上一路狂奔,前辈们殊途同归,却唤不醒货真价实的女文青,罗丹的卡米尔,托尔斯泰的索菲亚、还有那个写《日瓦戈医生》的叫什么的原配,更有毕加索那些画的奇形怪状的各路情妇们。她会做好吃的梅子鸡,这充分说明艺术家要吃饭,但是,梅子鸡代表的生活,输给了小提琴代表的梦想,女人摔烂了小提琴,。。。。。。

所以,女儿要富养,一个靠谱的老爸是多么重要。只有情感极度饥渴的女人才会把狂乱荒诞的爱情当成日常生活,可是,要被一位名垂千古万世景仰的大师给毁掉,这就好像乘外国的航班飞机失事,虽可悲但是千载难逢,(如果必须死,谁敢说这不是最好的方式),你得有相当的才情,美貌,家世,还有足够的倒霉,参见所有大师的女人们。不过缺爱的女文青不会放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的宿命,她们在遇不到艺术家的情况下,很可能去找痞子,只要他足够带给她灾难,比如被嫌弃的松子。她们的爱情不是手拉手看电影,也不是洗衣做饭生孩子,是光是电是信仰,对,信仰,是自杀性爆炸,是历经磨难宁死不屈。信仰破灭,她们就疯了,死了,凋零了,不是艺术家毁了她们,是她们内心巨大阴冷的空洞把她们吞噬了,这是爱的空洞,这是,成年之后永远填不满的地狱,永远大张著嘴。

愿意为艺术家献身的女文青,不分朝代国际,后浪推前浪,问题在于,愿意为艺术献身的所谓艺术家却日益减少,这对于女孩子的家人是个好消息,但是,新一代的害人精如雨后春笋,凤凰男,IT男。。。。。。。

5 ) 艺术家形而上的孤独

在我看来,艺术家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活着的方式只有两种:
要不就是有一个超级有钱,又百分百支持你,信任你,拥护你,爱戴你的赞助人,
要不就是有一颗强大的心,能让生活变成艺术,同时又极度健忘。

男主角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想当第二种人,他充满热情,全心爱着依莲,但是基于生活的压力,他们分开了,从此男主角周游列国,把他对生活的叹息,他的爱他的伤注入他的音乐中,他的世界只剩下那把小提琴,只有当他沉迷于音乐中时,他才是那个艺术家。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庸俗的,不值一提的。
直到他跟老婆结了婚。
他老婆承担着养家活口的压力,又要照顾两个孩子,她变得世俗而疲倦,她无心去欣赏他的艺术。
他也曾努力当好一个父亲。
他的全部艺术无人欣赏。
他的妻子,抱怨他不去工作,养家。
他的孩子,当他讲述自己的艺术追求时,放了个屁。
那么当妻子打破了他的琴的时候,他全部的精神世界崩溃了。
他决定去死。
他绝食,他拒绝了妻子的梅子鸡,他回忆起他的初恋,他的人生。
他死了,同时也保持了精神世界的纯粹以及作为一名艺术家的骄傲。

艺术家的孤独,是天真而真诚的,他们的孤独无人理解,就像苏格拉底死前慷慨激昂地陈词时,旁边的哥们放了个屁。

6 ) 不是不爱,而是爱到无法彼此面对


第七第八天是精髓,这里才开始是正叙:男主一开始练小提琴但不得其道,(白发老头的对话中体现)那段时间他邂逅了自己的初恋就是开头街上偶遇的妇女,见过家长后女主的父亲不认可男主,并且强行安排了女儿的婚姻。

在极度失意之后男主的悲愤化为了音乐方面的才华,这时候白发老人满意地点头,将自己的珍藏小提琴赠给男主。因为男主的才华横溢他的仰慕者(妻子)成为了他的妻子,并对他照顾备至,一切家务活一切生活上的事务都是妻子在扛。

然而妻子发现丈夫从来就不曾真正感激过自己的付出从来不曾真正接纳过自己的爱,她最仰慕丈夫的提琴技艺最终竟然是丈夫对初恋从未断绝的思念,恼怒成羞受到极大挫败的妻子摔碎了丈夫的提琴(对应片头换琴,但永远找不回曾经的琴音了

到最后故事把男主自杀的原因如数串联起来了:始终摆脱不去对初恋的思念+对现有的家庭丝毫没有温暖和爱的感觉+自己的精神寄托提琴已碎+母亲离世+长时间的积郁成疾…… 原本其实男主离自杀还差一步,因为儿子的祈祷,也因为他始终不忍就这么抛弃年幼的子女

但当街头重逢被那个妇女拒认之后,男主的最后一丝求生欲望已经彻底断了。特别悲的一个故事,那个妇女其实心里也还记着男主。不是不爱,而是爱到无法面对彼此。


昨天刚看完这部片,以上是和友人聊天时我自己的看法。先贴上来占个坑,放假了补上影评嗯~!

7 ) 如果你也搞艺术,你就知道此片多真实

开头我以为是喜剧片,看着看着,我就看哭了。

关于琴

如果你不拉小提,你不会知道琴有多重要。
小提琴家的琴,别人不能碰,不能拉。小提可娇贵,每个人手法不一样,音色跟着变。一旦被别人的音色带去,要找回来可困难。碰不得水积不得灰,温度湿度对琴都有影响。

插播1,弦乐类都是这样,比如杜普蕾那把琴在马友友手里,一样的埃尔加e小调协奏,感觉完全不同。
插播2,当年我换琴,老师帮我搞了把法国琴,木质音色。一个月之后,几万的琴被我拉闷掉,拉成几千的音色,被老师差点给抽死。还好认识做琴的师傅,换了一把金属音色的。然后一见钟情电光火石,几万的琴拉出十几万的音色。之前那把木质音色,后来我知道老师用了半年才拉回来。。。= =。。。挑琴绝逼就跟挑情人一样阿!!!!气场不合不行阿!
好了,插播完毕。

所以在他到处寻觅一把新琴的时候,这种感觉尼玛太理解了。。。T T。。。。砸了他的琴,这不就杀了他的挚爱么。

不经历苦逼,又怎么能牛逼。那把师傅的师傅传下来的琴,本身气场也就是苦逼~男主角失去挚爱,才终于合上了气场。功成名就,换来的代价却是永失挚爱。每个音符的悲伤,都是为她而奏。

关于情
茫茫人海,一见钟情这事儿,多尼玛牛逼阿!简直跟被陨石砸了似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你看上了别人,别人当你是路人。一厢情愿。
偏偏遇到了两情相悦,菇凉的亲爹出来阻止。活生生拆散了。
菇凉最终嫁人生子,做了妈妈还做了奶奶,平凡的过完一辈子。
可是那种明明相爱却不得不分开的悲伤,化成男主角心头一根刺。

关于生活
多牛逼的艺术家,终究也是肉身铸造,经不起世俗摧残。
当生活落实到了柴米油盐,鸡毛蒜皮,还清高个p。
例子数不胜数,多少文青搞艺术,多少艺术搞死人。
记得当年和别人开玩笑~画家出疯子,音乐家很多来不及疯,直接死了。。。没几个活的过50岁。。。
搞艺术,还不是别人说你牛逼,你就牛逼,别人说你傻逼,你就是一个p。。。。典型例子参见梵高,参见舒伯特,参见n多数不胜数苦逼一生死后却流芳百世的艺术家~不管画家音乐家,能在有生之年功成名就,都是人中牛魔王,奇葩中的战斗机。

文艺青年一直就是一个苦逼的存在。如果你不做出高于生活的东西,那就不是艺术。。。太高了,群众理解不了,潦倒一生郁郁而终。例子多的数不过来了。。。音乐家基本日子都不好过~~莫扎特这种神童年少成名的,不还遭遇过打击只得出来单干。。。
扯远了。。。扯回来= =

就算你再清高,就算你扬名世界,终究还是一个人类。有世俗的压力。
菇凉的爸爸没有错,嫁给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男青年,自己女儿受苦去么?真的当年他俩成了,估计也会演变成为另外一个悲剧:男主角木有经历过撕心裂肺的痛苦永远演奏不出感情,然后出不了名就赚不了钱,菇凉忙里忙外最终也男主角的老婆也是一样会咆哮,会发飙。然后不欢而散,童话破灭。我一直觉得这就是为毛童话的结尾永远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的在一起,然后就木有然后了。因为然后的情节不是av,就是王子秃顶发福变成中年大叔公主柴米油盐淬炼成一朵黄脸婆。

男主的妈妈也没错。自己儿子事业有成,都演奏家了,周游世界20年,总不能做个老光棍吧。也41了,还不结婚也不搞基,那搞毛。来个菇凉死心塌地,工作稳定,有教养懂礼貌,长得也不错,为毛不结婚。多好的事儿阿。还当自己16岁玩纯爱哪~结婚不就找个差不多的人搭伙过日子么?再电光火石的爱情,最后还不沦为亲情。所以这么门当户对这么般配的菇凉,怎么就不行了,怎么就不能培养感情了。

男主的老婆也不容易。暗恋一个男人这么久。如果当年一见钟情的是他们,哪怕青梅竹马也可以,那就是另外一个童话了。所以换个角度来说,不要找不爱你的男人,因为你花费再多心思,得到人得不到心。

琴没了,事业没了,心爱的菇凉嫁人了,多年之后相遇了,连句心酸的“好久不见”都没有,而是直接路人不认识了,这还不得死阿。

关于艺术

艺术这玩意儿,真尼玛不是普通人搞的。技巧神牛逼,一句没感情,就是出不了师。
记得我的导师也跟我说过类似的话:你的人生太顺利,没有任何的苦难,所以你根本做不出有深度的作品。
这玩意儿太玄乎。不像数学题目,总有逻辑总有答案。什么叫感情?什么又叫没感情?同样的问题,我小提老师也很欢乐的跟我来过一句:你拉琴感情太外露,超越了你的技术可以掌握的范畴,所以到了爆点会失控。要不你转行搞作曲去吧。我转了,然后尼玛又换来一句没感情,没苦难,没深度。wtf。

如果你也搞艺术,你就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在追求的路上,很可能被艺术挫骨扬灰,尸骨无存。大学导师和我说过:音乐学院总共1000来个学生,其实都是陪读。这1000个人里面,可以出一个音乐家,就已经很奇迹了。。。其余的都是炮灰。每个人在来的时候,都以为自己是那一个,最后发现,原来所有人都是炮灰。无一例外。
现在的导师找我谈心的时候也说过,我们培养的是艺术家。当然很可能没有一个学生出来了,但如果我们不去做,时代就不会进步。谁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但如果没有把一身奉献给艺术的心,绝对成不了。
怂逼最后选择退学。怂逼没有那么强大,怂逼只想混口饭吃。

所以换一个角度来看,男主角其实什么都有了。作为一个拉琴的,你都这么出名了,你还求个啥?作为男人,自己老婆那么爱你给你生了俩娃,还有一个初恋情人挂念你一辈子,人生赢家了阿。
世界上有两种痛苦:得到和得不到。
男主角都经历了。。。所以,生又何哀,死又何苦。就这么去了。

关于黑色幽默
其实这片儿情节一点不复杂,要清新要文艺了,那也就一小清新文艺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导演的叙事手法真心很牛逼。倒叙都可以说的那么有层次。结尾大亮。笑着笑着,就哭了。

艺术家注定得孤独。得苦逼。因为不经历,你就永远不牛逼。
插叙的他俩孩子的故事也特别真实。莫扎特那俩儿子都没从了爹搞音乐。何况男主的娃。这点很真实阿~

反正这是一部很伤感的片。至少开头还没有任何回忆,男主角就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琴想去死的时候,我就贼吧理解。加上后面的层层倒叙,真是太感伤了。

最后,画面真的很赞~男主角喜欢那菇凉,太pl了。



8 ) “这份爱是珍贵的,因为它是永恒的”

法国艺术家可能不是艺术造诣最高的艺术家,但却是最具艺术气质的艺术家。艺术气质大多不是能够培养的,同技艺一样偏与生俱来。

法国艺术家具有艺术气质,普通法国人具有法国气质。法兰西的气息是什么?就像法语一样凝练、轻佻,如香颂一般浮华、瑰丽,又具芭蕾的完美与优雅……漫画式的诙谐之风在Ali母亲的灵魂飞出窗栏的一段戛然隐退在感性画面之后,灵气绕过常春藤的蔓枝升向天空——一抹一脉相承的高傲的人生姿态。法朵咏叹人生百转千回的苍凉和生命难以触摸的深邃,法国人不会如此——始终以艺术家的热忱直面生活,以公鸡一般高贵的姿态回击命运。

苏格拉底一段展现了艺术家的悲哀。变味的大师辞世的滑稽与唐突映衬出Ali人生的惨淡。实际上,不仅艺术家的生活同普通人别无二致,艺术家的忧愁和悲伤也与常人的烦心和痛苦没什么两样。Ali并不是因为具有一颗音乐家的敏锐善感的心才将这份封存一生的爱酿造得如此纯粹,恰恰相反,正因为失去这份唯一的真爱之后,他才将那痛彻心扉的伤痛融入到每一个音符当中,并将这份浓烈的悲情酿成了一生永恒的哀歌。

正如Ali和哥哥的秉性截然相反,Ali的两个孩子命运迥然不同。女儿继承了父亲孤高、执拗、轻率、决绝的个性,人生几乎重蹈了父亲的悲剧;儿子则如少年时一样幼稚、聒噪、浅薄、无知,他后来过着他那混乱、无趣的生活。夜晚儿子跪在床前给父亲祈祷,一丝闪烁的光亮映照着窗外飘雪的夜晚,这个画面的布景和配乐非常动人。正如母亲乞求Ali不要再为她祈祷,因为爱与被爱,本无任何目的的存在才有了自身的意义,本片的宗旨也正是在此,生命如此脆弱不堪,生活大多时候荒诞不经,爱情带来无尽的痛楚,灵魂的重量何在——只有在死亡之时我们才能清楚地领会这一切的价值与奥义。

最后回到电影的题目上——梅子鸡的味道。法兰吉斯是数学老师,这样的安排似乎预示着她和小提琴家Ali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事实上,法兰吉斯对丈夫的爱也是真切和炙热的,是Ali的逃避和绝望导致了她的人生悲剧。影片最后揭示了法兰吉斯摔琴之前的泪流满面,法兰吉斯充满哀怨的衰老的容颜被投射在苍白的亮度中,拉琴的Ali则成为黑暗之中的剪影,仿佛那个人早已坠入了了她内心深处的无尽的黑夜之中,再也无法回来。影片虽主要展现了Ali悲凄的爱情和人生,但梅子鸡对于所有人的味道是一样的,甘甜的醉意中夹杂着酸涩——那是奇妙丰富的人生中无法规避的苦楚与无奈……

短评

看来范冰冰在伊朗也吃得开

7分钟前
  • Neil.尼爾
  • 还行

纯情,忧郁,幽默,伤感。真爱,大概会是电影永远的主题吧。比起故事线——那根本不算是包袱好么亲,看过十部浪漫爱情电影的人都立马看穿了,绘制的背景,异国的情调,各种奇幻色彩的镜头,和可爱的细节才是本片的趣味。

12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能看出是绘本改编,影片的色调以及天马行空的情节都带着动漫风。最终则回到了爱的话题。女主很眼熟,最后才发现是演过《关于伊丽》的那个伊朗演员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艺术是披着纯粹外衣的唯心主义,产生于个体独立,赋予作品特定的美。比起信手拈来的谦逊,孤傲和封闭更能作为艺术家的标签,你可以无限接近地感知他的乡愁,但你永远无法切实地看见他眼中的故乡—— 一棵树,一座房屋,一条小路或者一个熟识面孔的偏差都是不可修复的。以死亡成全偏执比这容易得多。

19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大抵只有经历过天各一方的怀念,才会迎来泪流满面的重逢。

21分钟前
  • phenomenon
  • 力荐

他的生命是她和艺术。她不爱了,一半的他死了,成就了他的艺术。后来当他不能再次演奏时,艺术死在被爱里,于是他选择消失。依恋,在生命最后八天的回忆。最后那段闪回好感人,影片的海报也是一副美丽的艺术品。

25分钟前
  • 青貓
  • 推荐

都是因为爱情,失去一生挚爱,换来音乐的灵魂,彻底对爱情死心,任什么乐器都再也演奏不出灵魂,他安然的选择了自杀,这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看点是那些漫画式多种多样的叙事风格。一个虚构的城市,一场唯美却不沉重的爱情,这就像一部真人版的卡通片,一段浪漫的成人童话。★★★☆

2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爱如夏花的微笑,死如秋叶的叹息。

30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爱比恨更难

32分钟前
  • 暴君多肉
  • 力荐

法国人真是浪漫死的

34分钟前
  • lolomomo
  • 力荐

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皆是黑夜。

38分钟前
  • 董小姐
  • 力荐

充满奇妙感性和诗意的画面,以及很多你猜不到意义的片段;据说导演也是天蝎;bd-MSD-0day

41分钟前
  • 力荐

他不爱你 怎么努力都没用。他爱你,你轻易的就在他心里活到他死。 悲哀的是,我不能让你爱我、你也没有跟你心爱的人厮守。

43分钟前
  • 妄想代理7
  • 推荐

很巧几年前看过这本漫画,正在我最低落的时候。原作故事简单,能改编得如此丰富已属不易。一脉相承的风格让人不免与「我在伊朗长大」比较,本片则显得深度欠奉。但仍不失为非常成功的真人+动画尝试。ps:讽刺美国人生活的那段太逗了,充分表现了法国人对美国人的一贯看法。

48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力荐

玛嘉·莎塔琵的电影都是这种私人自传似的风格,叙事方式和漫画风格使其优美隽永,最后男女主角的交叉剪辑直接泪奔了,也只有非科班化的原始创作力才能保有这种灵性吧。PS:讽刺浅陋的美国佬那段笑喷了:)

50分钟前
  • A。
  • 推荐

因为你们从未结婚,所以你们始终相爱。

52分钟前
  • 踏破天涯8848
  • 还行

没有期待的那般好,当仍旧喜欢

56分钟前
  • 水星王阳台
  • 推荐

伊朗姑娘就是天使的模样。法国人总能用荒诞、玩味、夸张的手法来诠释爱情、亲情与生死存亡。观影的大部分过程是心情愉悦的,但死亡的倒计时牌只有8天,妻子砸了他师父的师父传给他的小提琴;偶遇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她却不认得自己,这2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苦逼艺术家必死无疑。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1小时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推荐

难以置信…… 这毫无疑问是我今年目前看过的最佳影片,如果你问我这部电影是什么风格,我一定会明确地告诉你无法形容:古典、奇幻、文艺、喜剧、飘渺、伤感、唯美…… 太个性鲜明的一部独立电影,杂糅了如此多的题材却又如此清晰地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只能说,不可思议。我是一定会为它写评的。

1小时前
  • 我是大皮哥
  • 力荐

非常漫画风格的叙事方法,想必原作一定很可爱。“多年后,你已不识我,我便再无继续在尘世漂泊的理由。”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