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1915年的法国,著名的印象派艺术家雷诺瓦(米歇尔·布盖 Michel Bouquet 饰)已经步入了人生的晚年,妻子的去世,身体上的病痛,加上儿子让雷诺瓦(樊尚·罗蒂埃 Vincent Rottiers 饰)在战争中身负重伤,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年迈的雷诺瓦日渐消沉,一蹶不振。就在此时,一位名为安蝶尔(克丽丝塔·泰瑞特 Christa Theret 饰)的模特出现在了雷诺瓦的生命之中,安蝶尔的年轻和美丽让雷诺瓦的生命再度轮转到了春天。
之后,让雷诺瓦回家养伤,他震惊于安蝶尔的美貌,对其一见钟情,然而,让雷诺瓦没有想到的是,他炙热而强烈的感情却令父亲再度坠入了痛苦和焦灼之中,雷诺瓦将这份痛苦转化成为了创作的动力,一幅幅美轮美奂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从他颤抖的手下诞生了。
我喜欢传记片,艺术家的传记片尤其爱。这部电影有两条线:一是晚年的雷诺阿的绘画;一是小雷诺阿尚和安蝶尔的爱情。可圈可点的是李屏宾的摄影,画面很雷诺阿。电影讲述方式有些涩,零碎,行云流水感不足。
米歇尔布凯饰演的雷诺阿是全片的亮点,惟妙惟肖,至少我认为那就是真实的雷诺阿。我看过一张雷诺阿的黑白照,他坐在轮椅上,变形的手抓住画笔。片中有很多雷诺阿手部的特写,用布条紧缠着,让人心头一紧。
雷诺阿有一句名言是:我画女人的背,画到可以抚摸的样子,就停下了。
电影里还有一处我非常喜欢:大量的运用风声。电影的前半部分,几乎几个分镜头之后,就有风声袭来。加之轻柔的弦乐和钢琴声,整部片子的配乐极其简单,和画面相得益彰。
厨房是电影中的一个经常出现的场面。安蝶尔在厨房发脾气摔雷诺阿的盘子;仆人们在厨房里合唱关于巴士底狱的歌;厨房里尚和弟弟的对话;尚上战场前和女佣的告别……厨房,是一个家庭最有烟火气的地方。
雷诺阿的儿子小雷诺阿没有成为画家,而是成了上世纪30年代法国著名导演。他为父亲写了回忆录,最后写道:父亲生前一再关照他们,千万确认他已经死透了,才能入殓。为什么呢,因为雷诺阿生怕被活活钉入棺材。
片中几处雷诺阿真知灼见的语言,我都截图保留下来。
总是有金黄色的阳光打在他们身上,像是充满希望。适合在安静漆黑的夜晚观看。 讲述一个画家的晚年生活,一个美丽的模特出现在他的世界,被病痛折磨的雷诺阿依然坚持作画,也不能说坚持,他只是发自内心的去画。他居住的地方像是与世隔绝,寂静而荒凉,只有树叶沙沙地响~ 剧情很散,这部更像是一部散文,丧而美。有一些台词爱了: 安蝶回答在哪里工作这个问题时说:一会儿这儿一会儿那儿,我是一个艺术家 安蝶给尚涂上口红说了:我的小婊子,你真好看 雷诺阿在医生的逼迫下站起来,他说:我放弃走路,它用掉我所有的力量,保留这些力量能让我多画些画。医生说当你不能用手的时候…雷诺阿说他他会用我的屁股来画画。但是雷诺阿最后和儿子道别时还是站起来拥抱了儿子。 当安蝶吃了那颗梨时,尚说:你正在吃掉老爸的模特儿,我能理解,雷诺阿的画让人想吃掉。 很喜欢那个片段,安蝶骑车路过那条路,路边是一些狼狈的受伤的士兵。他们形成对比,安蝶显得格格不入,她的美丽和残酷的战争之间的对比。或许她让人们想起世界也曾美好。还有一个儿子回来后雷诺阿鼓励儿子的,一段话,大致就是雷诺阿以前是画陶瓷的,因为事故他不能继续画盘子,但是他却开始画画了,如果不是那场意外,他也不会成为一个画家。 总体来说还不错,虽然剧情散乱,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但是他还是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促使我看完了,而且还是意犹未尽的感觉。画面撑起了半部电影,提升审美必看。
故事刚开场的雷诺阿已经是个受关节炎困扰颇深的老人,坐在轮椅上、手上绑着绑带作画,仍然对生命力和画面的效果固执地坚持。会纠正自己的小儿子使用正确的画笔,也因为钟爱少女光泽如绸缎的皮肤而让新来的模特伸出手检查。
影片的色调和构图都像雷诺阿的画一样充满生机,尽管身体在病痛和年迈中老去,但不停移动的光影和窸窸窣窣的风声,都透出蓬勃和美好的生命力。
雷诺阿说自己年轻时追求复杂,年老时开始想要更简单,再通过慢慢地调整将简单的调整到最好。“生活中有很多烦恼,我不想再制造更多。”所以雷诺阿只绘制姣好、美丽、有生机的画面,正如去水源头画画时的大风吹得状况一团乱,女人们的吵闹声和阳光的明媚生机,都让他露出了最真心的笑容。
安蝶作为电影的女主角来说可能并不讨喜,但是了解了相关背景之后,她其实也是一个对艺术有追求的女性,从影片开始她对雷诺阿说自己是艺术家,想必当时在面对一个有作品进入卢浮宫的著名画家面前说出这样的话,也是需要勇气的。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影片似乎描绘了太多东西,但不得主旨。剥离主旨,这就是我觉得的。
蝶,她真的如蝶一般,唯美,但你靠近她,她仍然媚俗,心机,自私,放荡,自以为是,热辣,却又真挚。她有她自己的价值观,她并不合全部人的美。每个人都是这样,生命里的经历和遗传,造就了人格,小儿子,应更甚了家庭的因素。在这一个大家庭里,父亲负于盛名之下,人们性格不一,相处半生的佣女们,孤僻执着软懦自恃的父亲,孩子和已逝的母亲们。父亲是人们口中的艺术家,这个家庭的矛盾性并不一般。父亲要画年轻的裸女,安蝶应聘作为被画的对象,闯入了这个家庭。刚见面时,安蝶问雷诺阿对他的意见,雷诺阿,说这女孩不知从哪派来的,地狱来的吧。父亲与儿子们的偏见,群居的人与人价值观的碰撞,日常平淡的讲话,郑重、准备好的、仪式感的谈话。电影似乎并不想讲什么主旨,只是缓缓地平铺这个时间下的人们的人生过程。第二个儿子最后和父亲谈话,父亲强忍着拼命从轮椅上坐起,与儿子拥抱,不要做傻事孩子,他这样轻声地说道,你也不要爸爸。雷诺阿早提及自杀,肉体的痛苦,心灵上的折磨,他拼命地绘画,这是他最后的热爱和信念,在人生的暮年,身体或许已腐朽不堪,肉体已支撑不了他活下去,我们却始终愿意相信,灵魂深处的力量。也许作为父亲,他不合格,也许他也力不从心,他也百感交集,面对就要离开的孩子,只能轻轻叮嘱,不要做傻事,孩子。什么是傻事?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我们无法定义。它是人们普世意义上的关切叮咛,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普通老人迟暮时对孩子的理解.
我说我理解你,不用言语。
我们看到影片中的和谐与冲突,灵与肉,自私和无私,个人的理想信念,世俗的普世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矛盾中碰撞,揉并。
电影展现了伟大艺术家,人生暮年,仍作为人的苦痛欢欣,每个人,和普罗大众一样的情感与羁绊。
雷诺阿曾问安蝶,你是谁?我是艺术家,安蝶说。
生当何意,死自成独.
父亲是在腐朽身体里画生命,小儿子则是在年轻的身体里看到了死亡,二儿子再受伤的身体里坚持了自我的现实主义。形散神不散,画面顶级,叙事稍有些劝退。
画面美,剧情糙
以失焦模仿印象派的朦朧美。拜託李屏賓去找個好一點的導演合作…
叙事如温吞水一样让人昏昏欲睡,画面如同雷诺阿的油画一样美。
印象派油画般的柔美色调,这样美的画面就是用来言之无物的,谁都会在暖洋洋的午后懒散放空
女主的确挺美,像雷诺阿画中的女子,但看到她砸了雷诺阿亲手画的盘子的那一刻我是真的想抽她。感动于他晚年饱受关节炎困扰仍旧不放弃作画,也第一次知道原来二儿子是很有名的电影导演。看完电影后想起了自己在美术馆看画的时光,又去查资料看了不少雷诺阿的生平,知道了不少趣事,这才是最有意义的地方
女主如此令人讨厌是本片中唯一的痛苦和不足。当她只想着自己摔了已经关节变形的雷诺阿画的那么美的盘子时,我真心想抽死她!
所有阳光中的画面和构图都如同印象派的油画一样柔和唯美,除此之外则充斥着法国人特有的无病呻吟式的矫揉造作,拍的嘛玩意儿啊
李屏宾的摄影当然是最大亮点,完美还原了雷诺阿画作中那种浓郁鲜艳的色彩,不过其他方面也没有拖后腿。谁曾想打破原有绘画格局的印象派先驱雷诺阿,在面对新艺术电影时,也曾一度是鄙夷和蔑视的态度,不知道他如果活到今天,看到电影已经发展成最主流的艺术,而绘画只能在博物馆瞻仰时,该作何感想。
美炸 用水中浸染开的颜料来比喻暗生情愫太动人
叙事一塌糊涂,作为人物传记,连故事都没讲好,言之无物,硬伤如此。不过摄影与色彩真是美得令人心头为之一颤啊,像极了画家雷诺阿的风格。确实如同评论所言,这是一个解释让·雷诺阿为什么想当导演的原因的超长PPT。
居然没认出单车少年
#观影手记# 1419 3.5 色彩之美,胴体至美。
除了美好的肉体真是不知道要讲什么,八卦都是不咸不淡的
摄影美轮美奂,电影却与绘画、与印象派、与画家的雷诺阿基本无关。当然,老年雷诺阿对人体之美、对画的执着是唯一点题之处,其他一切则在探讨伦理与家庭关系。另:在飞机上看这部电影感觉压力山大。
几部画家传记片中看得最舒服、最满意的一部。以印象派画家雷诺阿晚年人生为切入口,讲述了他与后来成为著名电影导演的二儿子让.雷诺阿(名片《游戏规则》《大幻灭》导演)的关系;画面美轮美奂,台湾摄影大师李屏宾掌机,用逆光、软焦点、室内外光线对比等手段,充分再现了大师画中对光线、色彩的斑斓印象。各种细节令人难忘,77、8岁的老画家的台词也是句句精彩: “世界上已经有了太多的丑陋,死亡、疾病、战争,我为什么还要增加更多的丑陋,我要创造美“。“只有当我感觉能够触摸到画中的人时,我才算完成了人体肖像画。” “一个女人,不管是娼妓还是女王,都值得同样的尊重。”“艺术就是情感,如果需要解释的话,那它就不是艺术。”“我的血液里都是躁动不安。我要进步!我要画到最后一刻!”
女主漂亮,让雷诺阿的演员像诺顿...故事弱
根据雷诺阿本人的瓶塞理论创作的传记电影,你可以解释它所有的意识流形态,不假掩饰的孤独与宿命主义。我们到底是被无意识推动,还是自己坚持的结果?雷诺阿小眼睛闪闪的,会告诉你答案。scrogneugneu
摄影师拍的吧,除了画面漂亮以外,不知道要表达什么。
美好絕不是畫出來的 是靠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