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罗宾汉》段落
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罗宾汉》段落
1)戏反着写。
夜晚,小约翰和罗宾汉在营地里面大闹被喝停。理查王来到营地,要罗宾汉老实说出他对整次十字军东征的观点。罗宾汉不畏强权说出了东征的荒谬性,理查王煞有介事地对周围的人说,你看,这就是最忠诚的部下。看到这里,观影的同伴突然说,这不就活生生是《赤壁》里面曹操在伤病营里对小兵说的一席话么,随即就对《罗宾汉》里面的处理大失所望。我正在思考之际,镜头一转,罗宾汉和小约翰一行人全部都被枷锁扣住留在了营地,其他人继续攻打法国城堡去了。——戏都得反着写。约翰王要是真的满意罗宾汉的答案,也不能像曹操那样夸得露骨;要是对他的答案表示愤怒,也不能简单地处理成勃然大怒,喊来人上枷锁。戏得反着写,逆着观众的惯性思维来写,给人以眼前一亮,又加深了他们对角色实际行为和性格的印象。我想起我的悬念作业《SIM》,当初单纯地为了在短时间里面塑造一个“可怕的丈夫”的性格,简单地认为“什么是可怕?可怕就是吼呗!”。拍摄现场饰演丈夫的演员已经对原本的台词提出了疑问,而我仍然固执地坚持己见。成片效果大打折扣,因为一切都按照了惯性思维来走。
2)大景别里人物的情绪
罗宾汉来到诺丁汉带给了玛丽安她丈夫的死讯。罗宾汉,和此时的观众,并不知道前文中死去的罗伯特是玛丽安的丈夫。常规来说,这是展现一个梗的时候,切一个玛丽安听到死讯以后脸色大变的特写观众就马上明了了。然而此时导演给的是玛丽安呆滞的背影中近景,我们在一个镜头里面看到她转身,走向了黑暗的走廊。她带着情绪地走,始终我们看不到她的表情,只看到她匆忙的中景身影(门洞里面的剪影),她的痛苦似乎淹没在了周围喧嚷的人群声中。我们是通过罗宾汉的反应逐渐知道了死者和玛丽安的关系。这一段戏非常成功地叙事(交代死讯)的同时还加强塑造了玛丽安坚强的性格。最近在看的《一一》里面多处用了较大的景别来处理情绪起伏波动较大的地方,效果同样出色。可见情绪并不见得全部是通过规范的镜头语言来传达的,最根本的还是人物的行为、动作,已经整个故事剧作发展到此刻自然而然而来。
3)一个段落里面的节奏快慢
罗宾汉和同僚第一次劫富济贫。整个段落诙谐幽默,基调是由轻松愉快的苏格兰长笛音乐来奠定的。“先回答我一个问题,什么东西有16条却寸步难行?”一阵雨点般的群打脚踢之后,8个人被绑在了一起艰难地挪步。在这之前全部是快节奏的剪辑。随后,他们把抢回来的粮食播在了诺丁汉原本已经贫瘠的土地之上,他们播种的动作犹如在跳着胜利的舞蹈,采用慢镜播放,每个人的喜悦跃然脸上,和前面的快节奏形成对比。当看完整个快慢有致、轻松幽默的段落之后,我深深被罗宾汉等人劫富济贫的正义行为感到畅快。
4)分秒必争
盲老头洛克斯利要和坏蛋葛福瑞决斗,几乎就是以卵击石。常规来说,葛福瑞大可以全身而退,然而影片安排了洛克斯利还是胡乱挥刀之下给葛福瑞脑门来了一刀。这一下激怒了葛福瑞,他两下就把洛克斯利的性命解决。这一段完全是影片中的交代段落,葛福瑞甚至完全可以在马上就把洛克斯利解决。然而导演还是安排了两个人几个回合的较量,但是严格控制在两三分钟之内解决问题,过程中还充满了悬念。可见电影的每分每秒都是宝贵的,每分每秒都应该有戏。不能够允许某个段落的唯一功能就是交代,而应该带着冲突,最大可能地向故事的核心线靠近。
5)“I like your style”(“我喜欢你的性格。”——美国俚语,表达对一个人作风、行为的赞许。)
影片虽然叫《罗宾汉》,但是罗宾汉这个人物的性格相对于其他角色而言是最为薄弱的。有可能是因为他已经深入人心,稍加修改就会让人别扭。总以为由罗素来饰演这个角色就能够给罗宾汉带来一点坏男人的气质,但是片中全然没有。他是一个真正标签化的英雄主角,机智勇敢,身强力壮,对女人柔情似水。相反,约翰王这个人物是最为丰满而耐人寻味的。首先他的性格线索是从坏人,中间变成好人,最后又成了一个坏人。他的两次转变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产生的。而这符合所有人最根本的心理。同时这样的性格脉络充分体现出他性格上的不成熟,而这正是这个人物的最大特点。导演安排他的每一次行动都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在海量敌人面前,他居然挥起宝剑大喊冲啊就飞马而上了,周围的人都傻了。而当战胜之际,他得知敌人不是为他投降,而是为罗宾汉投降,他收敛住了自己镇静的表情。在庄严隆重的和贵族签署条约的大殿上,他神情自若地烧毁了条约,让所有人再次震惊。
2 ) 绿林里一个罗宾汉
时隔十年,罗素克洛不仅添了一身肥膘,军阶也从罗马军团总兵降到了狮心王理查的流氓军队里一个小弓箭手。可怕的是这弓箭手还满脑子他早丧的父亲遗传的普世哲学,一副硬汉外表偏偏包着一颗悲天悯人的玻璃心。一脚甩在老国王脸上(他这辈子算是值了……)之后竟然还有胆吐槽国王的屠杀之举,国王与弓箭手之间的短暂对视下,我还以为他要被晋升,转眼天亮他和一干小伙伴被上了枷锁的镜头让我瞬间喷饭:斯科特大爷您这是在拍搞笑片么?
不是第一遍吐槽西方史诗片里的战争场面,虽然看着声势浩大,却怎么看怎么愚蠢,人数少得像过家家,战术简单得像猜拳,两边一字阵对砍,一来二去谁剩下的喘气儿的多谁就开始漫天价鬼吼。蕞尔岛国,打个上千人的战役就算大战了吧,想想战国时候,破一个城坑杀的士兵就几十万计的,更别提前线打仗的了,那种场面若是搬上荧屏该是何等的壮阔,只可惜中国的导演都不争气,中国的电影公司都是穷逼,什么时候我能看到中国的史诗片把老外吓尿的场景呢。
就像港片的经典桥段一样,狮心王幽幽地说,拿下这座城本王就可以回伦敦了,然后他就被一个守城的小卒一箭射死了。历史上的理查好歹也是被偷袭射中然后伤口腐化而死,影片里这个无脑往前冲的求死的二逼真是让我吐槽无能。
看多了西方史诗片的观众,肯定会被本片采用的套路剧情催眠,英雄落草或者竖子得志,偶遇贵人忽觉原来自己来头挺牛逼的,然后莫名其妙的就有了一大群拥趸,还顺带抱得美人归,让你不得不怀疑是他的人格魅力太盛,还是天生就是管理大师,怎么人见人爱,做啥成啥。
在这种无聊设定之下,不管主角喊出了怎样振聋发聩的话语,只怕观众都不会买账了,罗素克洛一副常年受了委屈的模样,直面国王要求liberty的时候,气场真是被梅尔吉布森完爆几条街,怎么看怎么像美国导演在借英国英雄输出美国价值观,恍然间站在国王面前的已经不是个绿林好汉,倒像个超级英雄。
传统印象里罗宾汉应该给人精灵射手的即视感,罗素克洛塑造的罗宾汉只给人一种屠夫的粗蠢之感,不像劫富济贫的侠盗,倒像个畏畏缩缩的猎户了。
最后想,蕞尔岛国的确也有蕞尔的长处,狮心王长年征战,诸侯雄起,连国王也敢不放眼里,悲催的约翰王只好在左右威逼下签了大宪章,本片结尾除了国王拒签宪章之外,还是落入了“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俗套桥段,似有续集之意,但至今不见动向。
狮心王,约翰王所在的黑暗时期,中国这边正是歌舞升平的南宋吧,这一类型所有的电影国王的王宫都像用石头简单搭起来的,破败不堪,现实中的伦敦塔也很大气的,为什么拍出来感觉都没有扬州一座妓院华丽呢。
罗宾汉率众啸聚山林的差不多同时,隔了大半个地球的东方有一百单八将也被逼上梁山,草莽英雄的脉搏,真是息息相通。
比起同为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角斗士》和《天国王朝》,本片总觉力道不足,完全将重点放在了弓箭手Robin Longstride如何蜕变成Robin of the Hood的,没在罗宾汉落草之后的侠义故事上着墨,情节略显拖沓。
总体来说,作为一部史诗片,有着还原历史的风范,还算合格。
听说罗宾汉临死还射了一箭,叛逆了一世也射了一世,纠集了全英格兰的法外狂徒又如何,改变历史的还是逼迫国王签订《大宪章》的领主们。
英雄迟暮,然而千古流芳,这次无需唏嘘。
3 ) 对此片的怨念以及吐槽
在英国的传说中,罗宾汉的名字是极为响亮的。关于他的故事并非史实,不过英雄通常都是夸张或者虚构出来的。他的传奇有很多种说法,大致是说在12~13世纪著名的十字军东征的时候,英格兰的理查王被俘,留在国内的约翰王子趁机篡权,拒绝赎回理查王。而与他狼狈为奸的诺丁汉郡长也趁机强占了忠心于理查王的罗宾汉家的领地,更试图染指他的心上人玛丽安。罗宾汉被迫躲进舍伍德森林,以此为基地,领导一支农民起义军到处劫富济贫,最终成功赎回理查王,粉碎了约翰王子等人的阴谋。
反正罗宾汉的故事也是英国民间传说,所以电影与传说不符的地方我也就不说了。
罗宾汉在人们的印象里是一个神箭手,但是在电影中,除了片头和片尾稍微秀了下箭术外,其余时间竟是骑着骏马拿着长剑或是榔头冲锋陷阵。。
最后就是怨念无比的海滩战役了,英国哪里来的那么多马?骑兵有马是正常的,但是弓箭手居然也人手一匹马!一群人骑到悬崖顶再下马开始展示英国长弓手齐射密集打击的威力,虽然也没怎么展示出来。
好吧,这也就算了,但是紧接着又跟来一帮小屁孩。上帝啊!他们居然也个个都是骑马来的!
首先,这么多数量的马是怎么来的?
其次,要怎么在两天内聚集这么多马?
再者,那些士兵怎么也个个都会骑呢?那个时候的士兵可大多都是临时征集的农夫,没有经过特殊训练,根本没有马,又怎么指望他们会骑马呢?
顺便说一句,那个小屁孩头头很吊啊,拿着两把匕首顺秒3个全副武装的法国士兵。。
要不是看在最近迷中世纪的份上,给个2星就不错了。
4 ) 野心与表现力的失衡
·莱德利·斯科特啊这次我真是想挺你都不行了——故事一如既往地很有野心,但剧本实在是笨拙至极呀。集冗长、沉闷、凌乱于一身,整场看下来连我这个伪·历史宅都每每有看表的冲动,那些看不懂剧中各种小捏他的普通观众是何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以前的《角斗士》、《天国王朝》不管剧情上怎么恶搞怎么借古讽今,好歹节奏感的拿捏都是一等一的,这回的《罗宾汉》在这方面如此失败真大出我意料之外。比起这种效果,我还真是比较怀念凯文·科斯特纳版那种老老实实中规中矩的美国大片模式呢。
·关于故事发生的时间:影片中的表述很容易让人误认为理查东征归来走到法国就一命呜呼,实际上人家还是回了英格兰本土一次的,再度前往法国后才翘辫子。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凯文·科斯特纳版的故事应当是发生在理查归国之前,澳洲壮男版则是发生在理查死亡之后。那么,罗宾汉到底是哪个时代的人?就算是传说中的人物也该有个大概的活动范围吧……
·我承认,看到那个和约翰胡搞的伊莎贝拉时我立刻联想到了《冬狮》里的阿莱斯……于是怀着“怎么英国王室里好巧不巧地总要有个法国小三”的找茬心态,事后wiki了一把——结果人家还当真是有原型的,就是约翰的第二个妻子昂古莱姆的伊莎贝拉……约翰是把此女从她原本的未婚夫吕西尼昂的于格手上抢来的,腓力二世也确实以此为借口没收约翰在法国的领地,唯一可以挑刺的地方大概是此女并非腓力二世的侄女or外甥女一类的近亲,虽然作为路易六世的曾孙女,她确实可以算是腓力二世的远亲。至于腓力二世之所以能利用她和约翰作对,假借的名义也许是为自己的封臣吕西尼昂家族出头而不是维护亲族的名节吧?
·这边厢沃尔特老爷子语重心长地说“你父亲是个石匠……”那边厢回忆画面中罗宾汉的老爸和一群人神神秘秘地在块石板上又是刻字又是按手印的,俺的第一反应——他老爸是搞共济会的?看到罗宾汉和约翰王谈判一段方才恍然大悟,人家斯导玩的从来都是现实主义而非神秘主义,虽然真相依然很NB——罗宾汉的老爸起草了《大宪章》!嗯,不管片子本身怎么样,这个剧情的确够有想象力,让我在内心里暗暗雀跃了一把~~但是国配版的翻译,乃们能不把这个翻译成“自由宣言”么,我们不是在看美国独立啊……或者难道英文原版就是如此?
·但不管怎么说把阿基坦的埃莉诺叫做“女王”绝对是国配版翻译的失职。
·看到失地约翰声泪俱下地控诉老妈对理查的种种偏袒,我的立场立刻倒向他了……忍不住想着换了我有这种老哥,当初一分赎金也不要掏呀=v=
·凯文·科斯特纳版里有个Will Scarlet是罗宾汉的私生子兄弟;小时候看的日本动画片版里也有这么个人,不过身份貌似是另一家被迫害的贵族的后代。本来还纳闷怎么澳洲壮男版里没有此人的踪影,后来查imdb发现还是出场了的,只是这回成了罗宾汉的几个军中好兄弟之一,存在感极其薄弱,还不如“小约翰”让人印象深刻……于是英国民间传说里这哥们到底是干嘛的?
·腓力二世并没有登陆过英格兰吧没有吧没有吧?这个事应该是他儿子路易八世做的呀……而且真要登陆的话怎么可能选如此脑残的地点,中世纪的人都不学地理?预告片中最引人注目的中世纪版诺曼底实际并不怎么出彩,英国人先是两轮长弓齐射,然后骑兵俯冲砍砍砍,对方法军清一水的步兵,在狭窄的滩头连队形都没展开就被一边倒地屠宰……于是在船上观战的腓力二世一边感叹“英国人没这么好对付”一边睿智地下令撤退……这场戏是要骗小孩么口古月!要论战争戏还是开头那段攻城比较燃,虽然不知道土法炸药包+火箭爆城门会不会又是和《天国王朝》里的魔戒风投石机一样的穿越物……这个我是外行,还是留给军迷们考证吧。
·澳洲壮男和布兰切特阿姨的表演没啥可评价的,这片子完全不能发挥任何人的演技。另外Mark Strong是最近悄然崛起的恶役专业户么,近一年里我是第三次看到他这张颇有特色的脸狞笑着出现了……
5 ) 你可以选择不被忽悠
一向不喜欢高大全的英雄片,再加上史诗元素,之前的我肯定就绕道了。但暑期档实在没有什么好选的,虽然之前的评分远不如《波斯王子》,但《罗宾汉》毕竟算是大卡司,带着挑剔的心情去看,两个多小时下来,在一片骂声中,我却觉得它是好的,也许不能说杰出,但作为开幕影片还是足以撑起戛纳的场面吧。
《罗宾汉》准确的说来应该是《罗宾汉前传》,因为之前太多的作品都在诠释箭术精准的罗宾汉同学如何在森林中过着人间天堂的侠盗生活,而这个版本却是不遗余力的告诉了我们罗宾汉是怎样炼成的。虽然从十字军东征说起对于这样题材的电影来说过于严肃,以至于让人看到想睡,但这确实显示了电影人的诚意,毕竟在这个档期,到处都是像波斯王子那样,动辄花上亿美元用最华丽现代的方式去讲个古代故事,而《罗宾汉》的整个调调却是向着严肃的史诗片去的,虽然有几个攻城和箭如雨下的镜头我非常不善良的想到《赤壁》,但客观的说,这真是最近难得的正经并且让人不会因此而想笑的电影。
罗宾汉的传说每个人都知道那么一点,所以电影的故事并不是主打,无非是一个本来人格并非完美的人在人民民不聊生的时候,一点点显示出英雄气概,最后在当局出尔反尔的激励下,终于找到了人生方向,从此和一帮兄弟在森林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江湖,过着自由自在的侠盗生活。所以在这个相当于被剧透的电影里,第一个让人震撼的是布兰切特大人,不管她演的是什么,一出来射出一箭那个气场已经覆盖全场了,哪怕是个农妇,也是有着女王气质农妇。也唯有有着角斗士霸气的拉塞尔克罗可以与之较量,否则还真想不到有谁可以招架得住她。于是看着他们相得益彰的步步走近,这个让我们想起《似是故人来》的爱情故事还是让人感动不已。
本片的配乐是我的大爱,在那个战争不断,生活贫乏的时代,每每有一点点小小美好涌现的时候,总是有轻松愉快,又相当英格兰风情的音乐汩汩流出,灵动又可爱。罗宾汉和同伴第一次劫盗种子成功的时候,星空下,简单的音符跳跃而出,坐在黑暗中的我仿佛也身披月光,美妙至极。
虽然前半部分稍显拖沓,情节松散,但对我来说,之前的铺垫是值得的。一个宏大的电影必然不能分分钟高潮的,历史也有让人打盹的时候。就像看足球,就因为不进才好看吧,要是只想看进球,不如去看斯诺克。
《罗宾汉》是一个关于承诺和自由的故事,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罗宾汉因为一个承诺而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而他也因为不同BOSS如出一辙的出尔反尔多次在被利用后又被逼入绝境。但他一直坚守着自由高贵的心灵,这是那些莫名其妙的规则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了的。看罢电影,忽然觉得这个电影的主题是:不守诚信是你的自由,而我还有不被忽悠的自由。
6 ) 不错的动作片,平庸的史诗剧
说起《罗宾汉》,我们会想起凯文•科斯特纳演的长发飘飘的盗贼王子,想起埃洛尔•弗林演的温文风趣的绿林好汉。这一次,雷德利•斯科特似乎颠覆了我们一直以来对罗宾汉的想象:从一个精灵加人猿泰山的样子变成了拉塞尔•克罗那样身穿锁子甲,挥舞着大剑的壮汉。
事实上,这部片子应该叫《罗宾汉前传》,或《罗宾汉:我是怎样停止恐惧并爱上真理和射箭的》。西方观众儿时耳熟能详的高贵盗贼故事变成了背景,罗宾汉的恋人玛丽安变成了别人的寡妇,影片风格变成了沉郁的史诗范儿,一部以游侠/弓箭手为主角的电影,结尾变成了骑兵和步兵大战……导演为啥要这么拍罗宾汉呢?从上一部《天国王朝》(包括他更早的影片)不难看出,雷德利一直有一种“重塑历史”的企图,最近几部片子中这种想法愈加强烈:《天国王朝》明显就是对中东局势的重新解读,虽然思想表达很孱弱(本片中关于罗宾汉的身世以及民权启蒙思想的内容也算败笔了,他的电影在这方面总有些欠缺),但心思值得称赞。本片中点题的一段戏是狮心王查理(影片字幕翻译为狮子之心查理,挺傻的)问罗宾汉:你怎么看我的这次十字军东征?罗宾汉照实回答说:当我看到无辜的数千敌方百姓被你杀死时,我觉得我的信仰都动摇了。狮心王在“称赞”了罗宾汉有勇气,像个骑士之后,把他和同伴抓起来准备处死——这显然是影射美国在伊拉克的所作所为。可是纵观全片,这种思想的表达没有和故事、人物有机的结合起来,观众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士兵的一段传奇故事,加上几句民主人权的点题思想,人物命运的厚重、与观众的交流都远不如导演当年的《角斗士》。
好在雷德利基本的功力仍在,抛开主题的含糊和表面,影片绝对是节奏流畅、镜头漂亮,非《诸神之战》那种三流货色可比的。影片中对肩扛摄影的运用(史诗片也要晃镜头啦),结尾大战的场面安排,场景、细节、幽默包袱的设置,都算能值回票值。
在如今史诗片不景气的情况下,独撑大局的雷德利能不能拿出另一部经典?或者干脆再玩一部《罗宾汉正传》?且看他如何放下一箭。
7 ) 《罗宾汉》之“五行交征海滩鏖兵”
抱着要去看《侠盗王子罗宾汉》那类冒险电影的观众,多半要失望了。“累得你死嗑特”加“啰嗦嗑唠”版的《罗宾汉》走的是黄钟大吕、壮怀激烈的路子,跟以往打打架调调情的侠盗戏不同,宫廷阴谋和国家大事的篇幅几乎与儿女私情和英雄觉醒的段落旗鼓相当,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确实是最“闷”的一版“罗宾汉”。
但是这种“闷”只是慢,其实并不冷。注意,本段以下部分为剧透。影片分成三段,第一部分是罗宾汉跟随狮心王在欧陆的冒险经历,中间插叙野心勃勃的约翰在英国的线索。第二部分分成了两条故事线,一条讲述罗宾汉返乡,顶替别人成为庄园主,并与寡妇玛丽安假戏真做擦出火花,同时渐渐揭开自己身世。另一条则是约翰在法国内奸的唆使下走向横征暴敛之路,最终众叛亲离的故事。第三部分所有的线索合到一处,罗宾汉与国王对抗法王大军。小小的尾声则交待了罗宾汉遁身绿林的原因。整个故事完整而曲折,并不差。这个节奏放在六七十年代,其实是个相当经典的史诗片叙事,只是拿到今日来,显得有些迟缓了而已。
影片的主题也能看得出来,有雷公近年来一贯的政治思考在里面。《天国王朝》中“良心之国”的理想,《谎言之躯》中对本地人民力量的推崇,都或隐或显地投射出美国当下的政治氛围。《罗宾汉》特别强调了人民和宪政与王权的交锋,比较起来,属于西方社会老生常谈的内容,与前面几部作品相比少了些锋芒,但是撑起一部商业制作的力量,还是有的。
但这一点也不能掩盖影片的戏肉。很显然,《罗宾汉》最值得看的戏在动作部分,尤其是最后的海滩大战。甄子丹和成龙在《千机变2花都大战》中曾经有过一段颇具历史意义的山洞对决,里面兼有水帘、木柴、火炭、兵器、石柱等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五行世界观,被功夫迷们戏称为“金木水火土俱全”的大战。无独有偶,《罗宾汉》最后的这一场大战,也兼有这五种元素。
金,说的是武士手中的兵刃;木,说的是海边的柴垛和相互撞击的木船;水是磅礴的海潮;火则是岸边接引船队篝火;最后一样,土是海滩。
单说有这五种元素,就算五行交兵,未免牵强,关键在于老雷公创造性地在打戏里运用了这五种元素。我们都记得在《天国王朝》的战争戏里,雷公创造性地运用了飞溅的泥土这一元素,将以前多见于现代战争的这一手法引入了古代战争中,武士们每一次的击打都伴随着泥土四射,效果相当澎湃。而在《罗宾汉》中,雷公又玩起了新意思。不但把“抢滩登陆”这一现代战争格局引入了海滩大战,还创造性地把海水加入了近身格斗场面。
最后大战的镜头从长距离移动拍摄的千军万马全景开始,进入到频繁剪切的中景,短兵相接,再进入正反派对决的水中打斗,用密集剪切的特写和近景拍摄两人交手,几乎每一次动作,都会伴随着海水不同的运动,或用海水四射表现撩击的力量,或用大浪表现下劈的凌厉,每一个镜头都精雕细琢。再加上两侧船只反复碰撞,让打斗空间越来越逼仄。镜头节奏配合空间的缩小层层递进,而且元素丰富齐整,如工笔画一般创造出令人屏息的声画效果,比起十部动作片九部是好人吊在高处反败为胜的所谓“好莱坞动作片传统”不知高明多少。上一次在大银幕上看见漂亮得想让我鼓掌的打戏,还是胡金铨的《大轮回》。
弓箭的运用让这种整齐的递进格律又产生了一些小小的变奏,通过放箭、中箭的对切,将不同空间联系在一起。既符合古代战争的原理,又符合视听规律。最后罗宾汉用一箭解决了大反派,更是令人击节叫好的设计,画面空间从狭窄一下放到极大,让观众心中累积已久的紧张一下宣泄了出来。最后的这一幕战争戏虽然论场面和兵种配合不如《天国王朝》,但是因为各种元素配合得当,依然可以入选第一流的动作场面之列。雷公,真不愧是大师级的商业片巨匠!
除了雷公自己的作品,要稍稍做一些联想的话,首先我会想到《魔界转生》最后的火场打斗,拍摄难度在我所见的火海决斗中,属于最高级别。除非是在火焰温度上做了什么手脚,否则真是很难想象两个大活人可以在火中坚持那么长时间。深作的动作戏以“场面汹涌”为特点,无论人潮、海潮还是火海,整个画面每个地方都在动。而《罗宾汉》的决战以海边的火焰开始,已经充满了动感,让我心生期待。另一个想到的是《亚历山大》中希腊对波斯的那一战,也是好的古代战争场面,不过那个已经是接近神作的范例,雷公的战争场面,包括《天国王朝》,终究还是过分工整了一点。雕琢感一出来,就比不上斯通的那份恣肆汪洋了。
最后总结:这片子的动作戏至少是最近一年来的最佳。强过《福尔摩斯》、胜过《波斯王子》,至于《钢铁侠》之流,提都不要提!文戏部分能精炼掉20分钟左右就好了。
提醒:片尾字幕部分的动画非常之酷,精彩程度不亚于影片本身。除了重现影片重要场景之外,好像还有片中没有的十字军征讨穆斯林的片段。
至于好莱坞票房差,跟我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目睹过《最终幻想》和《天国王朝》的失败,我早已对美国人的趣味不抱任何希望了。
网易用稿 转载注明
8 ) 罗宾汉与英格兰人的弓箭文化
弓箭是冷兵器时代最厉害的武器之一,它最大的优势就是远程攻击能力。13世纪,欧亚大陆东侧,崛起于蒙古草原的成吉思汗和他的骑射手们,凭借手中那张用牛角、牛筋和木头揉制成的复合弓,在几十年间横扫欧亚大陆,建立了空前绝后的庞大帝国。这些身材矮小的东亚人,骑着蒙古矮种马,不带甲胄,轻装上阵,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却能在高速奔袭中,射翻西亚东欧那些高大强壮、手持巨斧长剑的重甲步兵。
就在欧洲步兵领教过蒙古弓威力不久后,欧亚大陆的最西侧,14-15世纪,英格兰人又用强劲的长弓在法兰西以少胜多,多次用近乎“屠杀”的方式击败了身披重甲的法国骑士。此后,英格兰长弓手名满天下,成为一支令欧陆国家畏惧的劲旅。其实,早在12世纪罗宾汉时代起,弓箭手在英军中的重要作用就逐渐显现出来。
罗宾汉是英格兰中世纪最著名的民间英雄,他精通箭术,侠义忠勇。相传罗宾汉虽是身份低微的弓箭手,却有着高尚的骑士精神,赴义冒险归还了战死的理查王的王冠,却被无赖的约翰王恩将仇报,宣布为国家敌人和通缉犯,只得躲进丛林中躲避追铺。在之前的小说和电影中,罗宾汉的形象通常都是披着绿色斗篷穿梭于丛林间的神射手,优雅诗意,他也是托尔金《魔戒》中的擅用弓箭大精灵族的原型。
但是最近上映的这部《罗宾汉》里,罗素•克罗饰演的罗宾汉却并不是这么一位被艺术加工后的“丛林精灵”,而是一名行为和衣着都非常写实的英格兰长弓手。他跟随“狮心王”理查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并协助英格兰贵族挫败法王菲力的入侵计划。影片最后的高潮,罗宾汉先是率领长弓手在海岸悬崖上居高射击法军登陆部队,然后率领骑兵猛冲,彻底击败法国人。
不过,罗宾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弓手,那时英格兰长弓还没出现,他用的弓只是威尔士长弓的一个变种。英国游吟诗人仰慕罗宾汉的为人,遂把他当作长弓手的祖师爷,在后世创作的民谣中,就把长弓交到了他手里。
历史上,长弓手在英军中作为一个独立兵种出现,是在一百多年后“长腿”爱德华(《勇敢的心》里那个老国王)时期。欧洲中世纪是骑士的时代,重甲骑兵在马镫和长矛的协助下,冲击步兵易如反掌。影片《勇敢的心》中英军统帅对阵苏格兰起义军时也轻蔑地说“几百年来,步兵都不是骑兵的对手”,所以才敢贸然指挥骑兵去冲击他自认为是一群“泥腿子”的苏格兰人。
在这之前,弓箭手的作用跟罗宾汉时代也没太大差别,只是阵前骚扰,打乱敌军阵形,是辅助攻击角色。但是这种情况随着大批长弓手的出现而改变了。因为骑兵近战再猛,长弓手百米外一支箭就能让其毙命,《罗宾汉》里英勇无比的“狮心王”理查就是在攻打一座法国城堡的时候死于一个无名的弩手射出的冷箭(据史书载,射死理查王的这名弩手被活剥了皮)。
骑士对长弓手非常痛恨,因为他们要打打不着,却频频被射中,有劲使不出。于是他们放出狠话,对俘虏的长弓手即使不杀,也要切掉他们的右手食指和中指,废掉他们的武功。但是随着长弓手成为英军绝对主力后,步兵难敌骑兵的定理被彻底打破。著名的克雷西战役后,“屠杀”了几千名重甲骑士的英军长弓手,集体向被俘虏的骑士们炫耀般地展示自己右手的食指和中指,以示自己的手依旧完好(V字手势代表胜利的由来)。
按说,法兰西骑士绝不是一群怂包,他们多数参加过十字军东征,与凶狠的萨拉逊骑兵PK也常能战上风。长弓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能够挫败骁勇善战的法国骑士?这还要从长弓的特点和威力谈起。长弓,顾名思义,就是比一般弓要长大的弓,它一般和射手的身高一样长,平均长1.8米,有的长弓接近2米,而普通弓长度一般只有1米多一点。长弓能够以很高的频率发射。一个训练有素的长弓手,如果瞄准射击,每分钟可以发射12支穿甲箭,不瞄准的话,每分钟可以发射15支,这个射击频率比19世纪手动装弹的步枪还要高。从火力密度上说,一名长弓手的作战效率起码抵得上3名弩手。传说有一个弩手要和罗宾汉比试箭术,可结果弩手的弦还没有拉上,罗宾汉已经射出了5支箭。
除了频率,长弓还有在当时看来极可怕的穿透力。它发射的箭能在200米的距离上贯穿锁子甲,100米的距离上贯穿鳞片甲和钢板甲,或者是10厘米厚的橡木板,这个威力在中世纪的战场上几乎是无坚不摧。大批长弓手能够给敌人造成极大的杀伤。他们并不会射击个别的目标物,而是向敌军占据的地方作高抛物线密集射击。如果以每分钟精确射出6支弓箭来计算,5000个长弓手1分钟内就能够向密集的敌军队形发射30000支弓箭。这种攻击可以让敌方受到很大的创伤。克雷西战役正是如此,有人形容战场遍地箭矢,有如大雪覆盖。在火枪出现之前,1万名长弓手在战场上几乎就无敌了。
但是,要获得大量的长弓手,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因为长弓的威力全来自于射手的臂力,每条胳膊至少需要使出40-50公斤的拉力才能将长弓张满。要知道,我们平时常见的弹簧拉力器,5根加起来的拉力也只有30公斤,5根的拉力器能轻松开满的人,平时不常见吧。因为经常受到强力的训练,长弓手们的脊柱甚至会变形,左侧小臂和右手手指骨骼异常粗大,这从他们的出土遗骨上可以看出来。正是对力量的极端要求,使得对长弓手的训练漫长而艰苦。英格兰人对此采用的方式是全民练习弓箭,约翰王的儿子亨利三世下令,英格兰男子只要肢体健全的,7岁后都要参加射箭练习和上肢训练。英格兰人把这个政策保持了上百年,因而获得了优质长弓手兵源。
英格兰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但在14世纪,踢球却是被法律禁止的。这倒不是为防止足球流氓滋事,主要目的是为了不浪费男子的精力,让他们有心思专心习弓箭。当时英格兰农民唯一的正经营生就是除了种地打猎,就是训练长弓和上肢力量。每个周日做完礼拜后,他们都要到教堂附近的靶场训练。其间还会有各种比赛,射得最快最远最准的即为优胜者,会获得额外的物质奖励,通常会是一大块面包或者咸猪肉。另外,这些优胜者也更容易赢得姑娘们的青睐,对于普通人家的小伙子来说,成为一名长弓手在当时是一份很体面的工作。因为随着长弓手在战斗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在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阶层,虽然比骑兵低,但比普通步兵要高,战胜后可以分享战利品,收入比当农民强多了。
英格兰人的弓箭文化,使得他们有余地挑选那些身材高大膂力强劲同时又箭术精湛的青年入伍,优秀的长弓手部队弥补英格兰在人数和装备上的不足。长弓手与重甲骑士相比的另一个特点是便宜。13世纪中期,一个骑士的全套标准装备,包括盔甲、长矛,长剑、战马,这些总价值约30英镑,而一个长弓手的全套装备,包括弓、箭矢、匕首、头盔、皮甲背心,这些仅需花费1.6英镑。因此英格兰政府规定,年收入在2-5英镑之间的英格兰人则必须拥有长弓。
既然法兰西人吃了长弓的大亏,为什么他们不大力发展自己的长弓部队?事实上克雷西战役以后,法军确有推广长弓的措施,不久以后法军长弓手迅速成长,战术素质已经不亚于英军长弓手。然而,法王担心,一旦这些平民出身的弓箭手团结一致,他们有可能变得比那些作为重甲骑士的法国贵族还要强大,更加难以控制。正是基于这个忧虑,法王最终决定压制长弓部队的发展,因为当时法兰西的政治体制并没有容纳一支平民军队的空间。
英格兰的农民则不同,他们素来只反贵族不反国王。中世纪后英格兰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叫做“约曼”的阶层。约曼介于贵族和贫民之间,有自己的土地,有点像现在的中产阶层,不像法国的农民那样,完全没有土地,只能给贵族打工卖命。作为有产者,约曼的作战士气比较高,特别是在保卫家乡的战斗中。英格兰的长弓手主要出自约曼阶层。而国王也正好通过募兵制来招募长弓手,使自己拥有能够制衡骑士贵族的力量。正因为约曼用长弓技巧纯熟,所以作为骑士的贵族得小心对待他们,必要时必须尊重他们的基本要求,以防会用长弓的约曼叛乱,使自己落得法国骑士那样的下场。权利出自权力,而权力来自武力,出于对于武力害怕的本能,英格兰贵族比其他国家的贵族更懂得尊重下层民众的权利,懂得倾听,也更开明,西方近代的最原初民主也在英格兰长弓文化的促使下间接而生了。
看电影不在乎看什么,而是跟谁看!
罗素·克洛也老了。罗素·克洛凯特·布兰切特+1。
好莱坞主旋律
看得导演剪辑加长版。标准的古装大片,该有的都有,宫廷斗争啦,儿女柔情啦,昏君乱党啦,篡改历史啦。起码看得不犯困,期待一下续集,如果有的话。ps:马克斯·冯·西多又来客串啦~……
喜欢史诗和拉塞尔。
RussellCrowe该减肥了,那个垃圾国王,那么爱釜底抽薪,这个片子估计要拍续集吧,ps那个白马山居然是真的,我汗颜了!!
侠盗前传 绿林好汉化身民族英雄 片头尾动画牛逼 加一星
本片罗宾汉又名诺丁汉- -?
看high了……Ridley.Scott拍中世纪题材显然是熟门熟路、自成一格、硬是将一部侠盗片拍出史诗气质,大气磅礴,又精致入微。完全不输<天国王朝>。说节奏剪辑不好的,都可以去屎了。
作为一名猎人,我对弓箭手有极特殊的爱。这个近3个小时的电影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冷兵器厮杀自然有他的妙处,况且,更原始的拍法理应得到尊重。问题在于很多观众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神勇的侠盗故事,你却絮絮叨叨讲了一大堆罗宾汉的前传,我不认为有多少人会关心他的历史,劫富济贫才是最大的看点吧。
不过不失
高潮不够高
we can almost breath the air of 12th century England, it is that detailedly realistic. And Lea, oh Lea...
片子三星,男主一星
某些男人像角斗士,某些女人像伊丽莎白女王,有些坏蛋像斯巴达克斯3000壮士,有些场面像诺曼底登陆和特洛伊海战。所以。。。
JUN.26.2010 WITH V
对于雷德利·斯科特来说,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但也别着急说它一般,谁知道将来会不会出导演剪辑版呢?
睡得义无反顾
没有凯文科斯特纳的版本好看
真不好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