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HD

铁蹄下的村庄

剧情片其它2009

主演:Greta Zuccheri Montanari克劳迪奥·卡萨迪奥阿尔芭·罗尔瓦赫尔玛雅·珊萨Vito

导演:乔治奥·迪里蒂

剧照

铁蹄下的村庄 剧照 NO.1 铁蹄下的村庄 剧照 NO.2 铁蹄下的村庄 剧照 NO.3 铁蹄下的村庄 剧照 NO.4 铁蹄下的村庄 剧照 NO.5 铁蹄下的村庄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4-04-11 15:39

详细剧情

  1943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地区农村,八岁小女孩玛蒂娜(葛蕾塔·祖切瑞·蒙塔娜莉 Greta Zuccheri Montanari 饰)充满希望地等待着小弟弟的出生。玛蒂娜在上个弟弟死在自己怀里后就拒绝开口说话了,为此她没少遭村里的小孩嘲弄。但家里大人都很爱她,包括从城里回家的小姨贝宁米娜(阿尔芭·洛尔瓦彻Alba Rohrwacher 饰)。玛蒂娜的爸爸阿尔曼多(克劳迪奥·卡沙地欧Claudio Casadio 饰)拼命工作养活一大家子,尽管他支持当地的抵抗军,却也不得不出售农产品给零散的德国纳粹。随着抵抗军与纳粹之间冲突的升级,战争的脚步越来越近。玛蒂娜沉默地观察着村子里所发生的一切,以及最终到来的,她所不能理解的杀戮与死亡。
  本片获2009年罗马电影节评委会银奖及观众票选大奖。

长篇影评

1 ) 《铁蹄下的村庄》:寂静的歌声

冷静地看待历史,心平气和的深刻反思。战争是地球生的病,为了少数一些人的利益,全人类跟着疼。对于曾经发生的惨剧,我们无能为力。仅希望那些有能力操控战争的人,可以懂得珍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可能是你的邻居,你的伙伴,你的亲人。他们可能在初次见面对你回眸一笑,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过援助之手。就算这些都没有,但,请想到他们同你一样,活在这个世界上,疼爱着别人也被别人疼爱着。侵略者,自私,请有一定限度。

战争题材一直是影视作品备受关注的类型,故事种类也有史诗、英雄、感情、战争背后等多种。影片《铁蹄下的村庄》正是讲述二战背后,意大利博洛尼亚地区一个完全不具战斗力的普通村落,被德国党卫军屠杀的故事。影片透过一个8岁小女孩的视线,记录着整个事件的发展。通篇更像女孩回忆录,数十年之后回忆那段经历,一切悲痛都已刻骨铭心,不再有撕心裂肺的纷乱呐喊,不再有垂死挣扎的反抗,只听到故乡风吹树林,鲜血的悲鸣,还有那稚气低唱的歌谣声。

影片令人感触至深的,是在铁蹄之下,那些村民依旧如常生活。也正是这平静生活中突然爆发的悲剧,更显示出其摧枯拉朽之力。玛蒂娜因上个弟弟死在自己怀里,而拒绝说话。尽管会受到同学的嘲笑,但家人依旧很爱她。油很贵,还用来为她洗头;与外界来往不便,还将最美的一块花布给她做了衣裳;同学小男生一直关心着她;村里的男女们依旧歌唱跳舞;平日德国兵也会来村庄买些东西,尽管有战争,谁又能想到如此具有毁灭性。

危机一直也是有的,玛蒂娜看到抵抗军开始聚会,看到德国兵开始四处搜查奸细,看到常给小孩糖果的德国兵被杀死在自己挖的坑里。玛蒂娜不理解为什么会有杀戮和死亡,她只希望她的小弟弟尽快出生,好好活着。当村庄的人全不在了,爸爸妈妈都没回来,她抱着弟弟,终于在黄昏下开口清唱歌谣,她依旧不明白,什么都不明白了。

比起《铁蹄下的村庄》,该片的英文片名又译《要来的人》更符合影片不喜不悲,不谴责不控诉的克制态度。影片以发生在1944年9月29日至10月1日之间“马察博托大屠杀”为背景,在这几天中,德国党卫军第16师先是在马察博托地区杀害了将近800人,紧接着在邻近村庄里又杀害了近千人。卫军将聚在教堂祈祷的村民赶到空地或者空屋,用机关枪和地雷进行首轮杀害,再为幸存者补上一枪。很少人逃脱。


文|苏筱兀。

2 ) 马察博托大屠杀的背后

电影剧情大致发生在1943年冬天-1944年9月之间,这期间战火恰好在意大利本土燃烧。1943年7月9日,盟军从西西里岛登录,西西岛战役打响。期间意大利政坛发生了一件被希特勒称为不可思议的事件: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被软禁。意大利成立了由陆军元帅裴特罗.巴多利奥领导的新政府,并且迅速倒向了盟军一方。从一刻开始,德意两国之间开始出现微妙变化。意大利军开始大量投降盟军,因此希特勒下令让驻守意大利的德军立即解除意大利部队的武装,并且秘密营救了墨索里尼,成立了一个傀儡政府。同时,德军在元帅凯塞琳的指挥下,决定放弃意大利南部地区,在罗马以南设置了古斯塔沃防线,由此固守。盟军费了差不多整整半年才得以突破,并且解放罗马。期间著名的卡西诺战役,更是让盟军消耗了相当的代价。

罗马解放的时间是1944年6月4日,这这之前,发生在电影中的期间,应该还属于德军和村民相对融洽的时期,虽然陆续有德军被游击队偷袭,但德军并没有消灭整个村庄的意图。转折点应该就是罗马解放,这个电影中没有提到的事件。罗马一旦解放,对盟军来说,解放整个意大利其实就已经是时间问题了。对意大利游击队来说,也更加激起了战斗到底的决心。对德军来说,他们困兽犹斗,但已穷途末路,所以在这种时刻,各种矛盾,仇恨逐渐加剧。影片中的马察博托村,属于意大利北部的著名城市博洛尼亚。罗马沦陷,北部的大门也敞开了。

参与“马察博托大屠杀”的罪魁祸首,查阅资料应该属于德国党卫军第16“SS全国领袖”装甲掷弹兵师(以下简称16ss)。如果你是一个军事迷,或者观察比较仔细,应该不难发现,影片中屠杀村民的德军,从服装着装上已经与之前与村民喝酒、交火的德军有明显区别了。没错,身着豌豆迷彩制服以及春季橡叶迷彩雨衣的德军士兵,完全属于标准的党卫军士兵装束。而查阅16ss战史,也可以发现,他们正是从1944年6月重新从匈牙利回到到意大利,并且在8月左右移师博洛尼亚南部。

16ss的名头为“全国领袖”,一如他们的头子“全国领袖”希姆莱一样,这是一支臭名昭著的“王牌“之师。该师依靠纳粹帝国二号人物希姆莱的名头,拥有着精良的武器,但查阅整个战史,却有着草包一般的战绩。不过在屠戮平民方面,该师却颇有心得,多次上演经典的大屠杀案例。“马察博托大屠杀”,就是该师留下的一个无法掩盖的罪恶行径。该师素质低下到令人发指的地步,经常在清剿游击队不力时,屠杀附近的村民,以此泄愤。

影片中那个被伤腿女人刺杀的中尉,出场时一度让我怀疑是不是剧组考证不足,好歹也是一个中尉了,m36制服上就一个步兵突击章,连个战伤勋章都没有,更别提ek2缎带之类的荣誉了。后来发现完全是自己想当然了,这个师有不少人是靠希姆莱开后门进去的。据说除了历任的旅长和师长外,没有一人获得骑士勋章。实在是无语。

“马察博托大屠杀”,在整个二战无数反人类事件中,差点被湮没在时间的灰烬中。对待历史的伤疤,我很赞同的一种观点是:忘却仇恨,还原真相。仇恨,很大程度是由于误解。而掩盖事实,则又会加深误解。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没有资格隐藏真相。这点,不得不佩服欧洲人。

ps:
党卫军第十六装甲掷弹兵师“SS全国领袖”
16.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
"Reichsführer SS"
党卫军第十六装甲掷弹兵师“SS全国领袖”

历任师长
1943.3.10. ~ 1944.10.24. 马克斯·西蒙 ( Max Simon )
1944.10.24. ~ 1945.5.8. 奥托·鲍姆 ( Otto Baum )

命称变化
党卫队护卫营
党卫军突击旅
第十六党卫军“SS全国领袖”装甲掷弹兵师

该师编制
师部
党卫军第三十五装甲掷弹团
党卫军第三十六装甲掷弹团
党卫军第十六装甲侦察营
党卫军第十六装甲营
党卫军第十六突击炮营〔党卫军第十六坦克驱逐营〕
党卫军第十六高射炮营
党卫军第十六炮兵营
党卫军第十六工兵营

3 ) 游击战难道不违反战争法


南京大屠杀是一个纳粹国家对一个非纳粹国家平民的屠杀,Marzabotto massacre马尔扎博托大屠杀是一个纳粹国家对于另一个纳粹国家平民的屠杀。1944年9月29日,占领意大利的纳粹德国16SS在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博洛尼亚省的一个镇Marzabotto的一次暴行。历史演变,冷战之后两国同时成为北约成员,关系紧密,又一同成为欧盟的推动者,意大利在经济上对德国仰仗,政府便对这段历史闭口不谈。
战争也罢,和平时期也罢,没有手握武器的平民始终居于最弱势,任人宰割;游击队以平民为屏障和掩护,从而把平民绑架在战争第一线,这难道不违反战争法?
最后的最后,一个八岁的瘦弱的孩子,带着柳条框里一个小小的稚嫩的婴儿,孤单地坐在空无一人的农舍前。在黎明前,圆睁着眼睛,轻轻哼起歌谣,每一个音节都像在冷冷地质问和控诉,从一个纯净的童声中。战争是什么?是一小部分人生病了发疯了,全人类陪着一起疼一起治疗。

4 ) 无人止痛-------------《铁蹄下的村庄》

艺术以上。战争以下。
《铁蹄下的村庄》这部电影,不是一部以常规面貌展示战争的电影,而是以一种不控诉不揭露,的态势来展示自己的内心思想的一部影片。这,可以说是一种屠杀,一种泯灭人性的屠杀。在这个周一的早上,我观看了这部影片。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部乏善可陈的电影。生活的人们,美丽的小村。平静的湖水,安静的山峦。这就是这部电影,展现在我面前的最初的阶段。女人们在做面包,男人们在堆草垛。但是,你反过来想一下,电影不就是这样么?电影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非要突出一个所谓的大场面,所谓的劲爆,它就是在述事,就是要告诉人们生活的真谛。温馨美满是人们素来的追求。
电影里的主人公只有八岁。在我们现在的年代,这样的孩子应该有美好的童年。应该有新衣穿,应该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去学习,去实践。。但,她却目睹了一场惨无人道的屠杀¬¬¬----这段在世界大战史上不为人知的一次屠杀。这个不愿意说话的小女孩亲眼目睹了二战的残酷(小女孩的弟弟去世,从此她选择了沉默)。直到65年后的今天,二战一直是人类历史上的伤疤。但,这次事件,包括美国在内的盟军,都选择了尘封此事。多少让人感到蹊跷。毕竟,当时的意大利属于轴心国的一员。美国选择沉默无可后非。始作俑者德国,也肯定闭口不谈。这样,这段屠杀,就成为了两边默许的牺牲品。
战争关于平民,无疑是伤痛。镜头里的意大利乡土氛围,实在是一种对于意大利乡土生活的生动写生。故事的前半部分,要讲述的故事尽收眼底:房前屋后都设有神龛——即使生活艰苦,也要去教堂望弥撒,这就是村庄笃信上帝的真诚与淳朴民风。村子里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当一位老妇人说出了:“姑娘们都去当妓女或者女佣,就是不回家去怀孕”这样的话时,我们可以从中知道男人们都已经被充军到了战场。这就是战争留下的伤疤。女人们肩扛生活,愈发艰辛。女主角用她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这样的场景:杀猪、农忙、葬礼、课堂………….就是这样一个安静的村子,战争还是毫无保留的降临在他们的身上。人们也有了反抗——但都是无声的默笃骂。但沉默不代表许可,弱小的时候也有柔韧的同义词,正因如此,当战火屠城,全村老小差不多都被赶尽杀绝时,只有女主角从死人堆中爬起,带着这个村子唯一的希望,逃出村庄。隐喻着这个村庄的根没有毁灭。整部电影没有一丝的荷枪实弹正面对抗,有的只是将机枪的声音尽可能的降到最低,用消音效果加上完美的配乐,将场景描写的淋漓尽致。无不是一部妙笔。随点到即止,但是却韵味无穷。让人知道了战争的冷酷,也揭示了人类的冷酷一面。
现实的生活,已经完全被和平的思想充斥着。当我们的思想一再放松,从而失去了一些真正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仅仅是为了追求物质的时候,我们是否在想一个问题:假如物质层面上的东西一下子消失,我们还剩下什么来为我们的裸着的思维遮羞呢?思维疼痛着。社会扭曲着。一切的一切都变得空洞无味。。所有的人都在追求着三个子:车子,票子,房子,却无人顾及人们真正的东西,即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应有的东西。每个人都在勾心斗角,每个人都思索着怎样将对方置于落魄。。。。远离喧嚣,当自己置身于自然的时候,人的思绪才可以回归到淳朴,回归到真实………无人止痛。这是社会造就的痛。

5 ) 可能性的终结

电影《有人要来》(L'uomo che verrà)中的玛蒂娜是个大眼睛的八岁小女孩。

对一个八岁的孩子来说,生活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哪怕是在1943年意大利博洛尼亚(Bologna)地区的贫困农村。比方说,玛蒂娜的姨妈贝宁米娜从城里回乡,保守的奶奶既看不惯她的城市人打扮,也不喜欢单身小伙子姑娘们晚上偷偷点蜡烛办舞会,亲爱的贝宁米娜姨妈有可能继续留在玛蒂娜身边,也有可能一气之下再去城里找工作。再比如说那些藏在林子里专门针对德国纳粹的农民抵抗军,爸爸阿尔曼多和村子里的男人们都支持他们,还有小伙子跑去参了军,可要是爸爸也去参军,这一大家子人就得挨饿了。玛蒂娜自己也面临两种选择。好几年前,刚出世的小弟弟死在了她的怀里,从那时起玛蒂娜就不再开口说话,为此,她没少被同龄的孩子欺负嘲笑。玛蒂娜热切地盼望着再次怀孕的妈妈肚子里那个崭新小生命的降临,这说不定也会是玛蒂娜自己的新生。

电影的前半部分也跟玛蒂娜眼中的世界一样,充满了各种枝枝杈杈的小细节,仿佛可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展。比如寒冬雪夜,一个走乡串户的小买卖人的到来,他说不定是纳粹奸细的密探,但也可能就是位好心的借宿大叔。他在牛棚里凑合了一晚,第二天清早,让来牛棚藏小石子的玛蒂娜坐在自己膝头,一边给她糖吃,一边色迷迷地摸玛蒂娜长筒棉袜上露出来的半截光腿。啊,说不定这电影是讲萝莉情节的,我想。后来故事行进到零散的德国纳粹兵进村子向农民们买鸡蛋和葡萄酒,漂亮的贝宁米娜吸引了德国大兵的目光,我又想,说不定这会是个矛盾而又悲怆的爱情故事。有一个德国兵对小孩子很好,他给每个村里小孩一片面包,女人们挑来装满番茄酱汁的大桶,每片面包浇上一勺,大家吃得其乐融融。嗯,我点点头,说不定导演乔治·迪利蒂(Giorgio Diritti)想要表现的是战争对人性的摧毁。

这些不同的细节、方向、可能,在玛蒂娜八岁的小脑瓜和大眼睛中交织,她看不太明白,也搞不大懂大人们都在想什么。她知道亲人们爱她,奶奶虽说油贵,却还让妈妈和姨妈用油给她洗头祛虱子;从城里来村子避难的一家人送给新生儿一块粉白的碎花布,妈妈拿来给玛蒂娜做了漂亮的连衣裙,再戴上领圣餐的白纱头巾,她像新娘子一样美丽纯洁;夏天夜晚,山那边隆隆的炮火声照亮了天际,玛蒂娜跟着妈妈跑去山上的圣母玛利亚像前祈祷,母女俩坐在绿草茵茵的缓坡上,星星似的萤火虫突然从草丛里升起来,漫天飞舞。

但就在这个风光如画的古老村子里,玛蒂娜也偷偷看到了抵抗军让那个对小孩子和善的德国大兵挖自己的坟墓,并从脑后将他枪决;她看到了受伤的抵抗军,也看到了德国纳粹的大屠杀。先前的细节、方向、可能,随着战争脚步的迫近一点点地消失了,故事剥离到最后,是导演迪利蒂用了几年时间搜集资料研究的1944年德国纳粹武装党卫队对意大利博洛尼亚地区玛索伯托村(Marzabotto)770名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大屠杀。幸存者之少,让这场屠杀的细节扑朔迷离;境况之惨烈,让抵抗力量的话题在多年后依然敏感沉重。

但迪利蒂的杀戮场景并不血腥,不是远观,就是间接地用声音表达;他也不煽情,不表述主张,不管是悲还是喜,镜头全都点到即止,纪录片一样得凌厉;只有在表现玛蒂娜的紧张心情时用了急促强劲的鼓点与童声合唱,让人不由自主地挺直身子,替她捏一把汗。我是多么希望奇迹能够出现啊,让玛蒂娜一家免遭噩运,让这个小小的大眼睛孩子继续成长;但当我随着玛蒂娜爸爸阿尔曼多的目光,听着他耳朵里残留的手榴弹爆炸后尖锐的轰鸣,看着村里幸存的男人眼含悲怆愤怒地埋葬了破碎的圣母像时,我的脑子里也只剩一片空白。

最后,最后,我看到一个八岁的瘦弱的孩子,带着柳条框里一个小小的稚嫩的婴儿,孤单地坐在空无一人的农舍前。当她睁大眼睛在黎明前轻轻开口哼起歌谣时,我终于听到了,我听到她的每一个音节都在问,问这个世界怎么可以那么地那么地,那么地令人心碎?

6 ) 铁蹄下的村庄:无法说出的真相

意大利影片《将要来的人》,中文译为《铁蹄下的村庄》,是根据二战期间发生在意大利的一起真实事件改编,电影通过一个拒绝说话的小女孩之眼,揭开了意大利历史上最为血腥的一页。1944年秋天,德国纳粹在意大利博洛尼亚附近的玛扎博多,为了报复当地游击队的袭击,大开杀戒,屠杀了该村800多名村民,还杀害了附近村子里的1000村民,其中很多是妇女儿童。

不过这种骇人听闻的血腥尘封已久,恐怕多数人都不太了解,我也是看了此片后才得知这段历史的。不过只发发生过的事件,谁都无法掩盖,总有见证者的目光,追踪着这些罪恶,就如电影中的那个小女孩一样,她见到了也听到了一切,只是她闭上了嘴。导演安排的这个角色,表明了导演对于这段历史的态度:任何的历史事实都无法掩盖,任何的罪恶都有见证者,只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击者保持着沉默。

这么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之所以湮没于历史之中,当然与战后复杂的政治形式有关,各种政治势力的交织,让许多人都想尽快地遗忘掉这段历史,毕竟近两千条惨死的人命,会给国与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投下难以抹去的阴影。有如卡廷惨案,只有当时机成熟时,这样被强国当权者极力掩盖的真相才得以大白于天下。也如卡廷惨案一样,导演也是在惨案发生了半个多世纪后,拍摄了这样一部影片。其实旨在说明,历史就如那个哑巴小女孩一样,她不会永远沉默,她总会开口说话。

其实,从电影的表现来看,我觉得导演认为这种惨案之所以被掩盖,并非只有政治的因素,还有其他的因素。导演在许多地方,以各种的细节给予了足够的暗示。他认为的其他因素,应该就是指的游击队。

游击战一词来源于西班牙,现代意义上的游击战战术,最早也起源于西班牙。二战时佛朗哥在回答希特勒进入西班牙的要求时,曾提醒希魔别忘了游击队一词就来源于西班牙,如果德军进入,必将陷于西班牙人的游击战之中。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特别是二战以来的历史中,游击队作为战争中弱势一方有效的手段,在各种战争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具有颇为正面的形象,并在许多国家蔓延开来。所谓游击队就是化兵为民,化民为兵,以平民百姓为屏障,对敌人的正规军进行骚扰、袭击,起到牵制敌军、扰乱敌军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游击队的战争说得不好听一些,就是以平民百姓为盾牌,将本与战争无关的一方也绑架在战车之上,以平民的生命为要胁,迫对方就范。

在《铁蹄下的村庄》里,随着墨索里尼在国内的倒台,德军入侵了意大利,进入到这个离博洛尼亚不远的小村庄。外族军队的入侵,肯定会引起当地居民的极大反感,也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导演也在影片中表现着村民的仇视与生活的不易,相对而言,还算相安无事,村民最少还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甚至一些德军士兵还经常私自到村里来,与村民们交流甚至玩乐,一起吃喝。德军士兵还做三明治给孩子们吃。其实,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这种所谓的敌国概念是很容易模糊的,他们需要的只是想让自己的生活照常进行。

成立游击队也是必然,村里总有难以忍受国家被侵占的人,但游击队的建立也让这个村庄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首先德军加强了对这个地区的警戒,更多的军人更经常地来到这个村子里搜查,村民们男人躲进树林中,而老人女人与孩子到教堂之中,德军也不与他们过多地为难。然而,游击队总是要显示他们的存在,大规模的袭击不可能也不现实,于是就专逮来村里的散兵游勇。那个哑巴女孩就亲眼目睹了一个年龄上也只是个大孩子的德国士兵,被游击队抓住,让他自掘坟墓之后,将他枪决。这让小女孩震惊不已,其实这个士兵与村民的关系很好,对村民最为友善。这个小女孩肯定无法明白这一切。

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德军野兽般的报复。德军的逻辑很简单,游击队就来自于这个村,与这个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这个村的村民给游击队提供了物质的帮助与庇护。如果不对这个村进行清理,肯定会给德军造成很大的被动。来报复的就不是原来还残存一丝良知的德国陆军了,而是凶残无比的党卫军。他们大开杀戒,连老人小孩及妇女都不放过。这群野兽肆虐之后,村里一片死寂,只有那个小女孩还活着,也目睹了一切暴行。有意思的是,当纳粹到处搜捕游击队并行凶之时,影片也给了游击队镜头,他们躲在山里,远观着这场屠杀,而未采取任何行动,来挽救这些因他们而丧命的无辜村民。他们存在的价值就在那个瞬间消解了,作为游击队不能保护平民的生命,他们究竟还有什么作用?难道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平民成为烈士?让更多平民的死去来证明侵略者的残暴?

战争,应该让平民走开,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都不要让平民参与其间,这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应该遵守的准则。平民不可能不受到战争的影响,他们在战争中的生活是悲苦而无助的,生活总是处于颠沛流离之中,生命如同落叶一般脆弱随风而逝。他们无法去抗拒这样的生活,也无法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你兴我亡,历史兴替,与他们无关,他们也无从知晓,而在任何的时代任何的统治之下,他们总得缴粮纳税,而在战争中,交战的双方也总是将他们作为取得给养的对象,你来我往。平民百姓往往双方都不得罪,以期苟全性命于乱世。近世的游击战,将这些百姓亦作为了战争中的一方,搞起全民战争,甚至打起所谓的巷战,其实质就是视民众的生命如草芥,绑架平民的生命作讹诈,将平民的身体作为人肉盾牌,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铁蹄下的村庄》既展示了纳粹的残暴与野蛮,同时也隐晦地表达了对于游击战的反思,这样才让影片具有了更深刻的含义。当然,不可否认,二战之间,各国采取的游击战对于战胜法西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在战后,关于游击战更是成为一个神话,成为正义的象征,同时在更多的小国中不断地采用,因此对此的反思,很可能导致政治的不正确,因此这才是无法说出的真相。我们只能如电影中的那个小女孩一样,虽然能够发声,却对目睹到的一切,保持了沉默。

7 ) 将要来的人



中国观众非常熟悉“鬼子进村了”的故事,这是一个鬼子进村了故事。鬼子把老百姓押到村口,要他们说出游击队的下落,不然就开枪。这部电影里鬼子没多问,机枪扫射,把老弱妇孺屠杀净尽。

前半部分非常清淡,风情画一般,不说话的女孩童年回忆的笔调,对于战争题材来说,可以说是唯美的,点到为止地打下一些伏笔,很难判断剧情走向。主流电影不会这么拍,这样显得张力不足,抓不住观众。而这正是影片特色,所有的风格铺垫都是为了那一枪:村里的游击队员让那个年轻的曾经分面包给孩子们吃的德国士兵自己挖好了坑,然后对着他的后脑勺开了一枪,德国士兵直挺挺地倒下去,女孩目睹了这一幕,她跑进牛棚抱着腿难过起来,——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这一枪显得如此突兀和残酷。接下来面对德国人的报复性屠杀,母亲和奶奶的死,所有人的死,女孩显得冷静和漠然,甚至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无动于衷。后半部分屠杀场面的处理并未过分渲染,风格把握得很好,这和主题是一致的。

教堂是影片一个重要场景,是村民们的避难所,德国人一来,年轻男人躲进山洞,老人和妇女孩童就躲进教堂去祷告,但后来教堂也未能护佑他们,连神父也被枪杀在神像前。面对刽子手,姨妈选择舍身复仇,幸存的村民不再相信“上帝”的公义,把神像挖坑埋掉(——这是一座充斥偶像崇拜的村庄,村里到处是圣母像,小耶稣像,孩子们把圣婴当玩具),懦弱的父亲终于鼓足勇气与德国人以死相拼,只有女孩明白自己的使命,她要让弟弟活下来,她抱着襁褓中的弟弟到邻村的神父家去求助,德国人又来了,女孩知道神父也靠不住,带着弟弟又逃回空荡荡的村里。在整部影片中未开口说话的女孩,只在最后轻轻哼唱起一首歌。

对于这样一部信仰主题的影片,观众往往要对每个死去的人做判断(我们总是忘记我们无权审判)。这部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这个不做“区分”的不说话女孩视角,不提供更多的审判依据。前半部分女孩写了一篇“作文”,表示对眼前发生的不解,老师让妈妈把那篇可能惹祸的作文烧掉。女孩的发问并不朝向任何人,在这位不说话的女孩心里,一直有一个伙伴,一个谈话对象,她有话总是对他说。女孩的眼睛恰好看见了所有的事:天上的降落伞,远处山里的火光,妈妈的祈祷,姐姐的偷情,下流的商贩,游击队那一枪,甚至父母的房事。

影片第一组镜头是主观视野,空无一人的房间,凌乱的床,到了影片结尾,重复镜头交代了这是女孩逃回家中所看到的,视线在墙角女孩自己的床上略作停顿,又移向父母的床。——这么多人死了,对着圣母像虔心祈祷的母亲也死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女孩并未怀疑那位“将要来的人”,面对这一切,她没有仇恨,只有忧伤的吟唱和盼望。

8 ) 听不到的声音

《铁蹄下的村庄》是一部2009年上映的意大利电影,故事背景是1944年发生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地区农村的纳粹大屠杀事件,但比起对德国纳粹的控诉,这部影片有更深更远的讯息要传递。



《铁蹄下的村庄》由意大利导演乔治-迪利蒂执导,迪利蒂在1959年出生于博洛尼亚地区,这起发生在他父辈时代的“马察博托大屠杀”显然对他有不同于一般人的意义。“马察博托大屠杀”是德国党卫军所犯下的最大罪行之一,然而这起事件却不太为世人所熟知,相关的史料也很少。这一点,正是迪利蒂试图透过《铁蹄下的村庄》发出的呐喊。



《铁蹄下的村庄》以一个8岁女孩玛蒂娜为主角,全面以玛蒂娜的视角来展现事件发生的始末。玛蒂娜是个“不说话”的孩子,在数年前弟弟死后,玛蒂娜就拒绝说话,无论是被同伴欺负、还是受伤难过,玛蒂娜都不肯开口说话。玛蒂娜生长在博洛尼亚地区的一个贫苦农庄,那里的人生活清贫但笃信宗教,如同所有典型的意大利农村,人人都过着少有欢乐、工作勤苦的大家庭生活,有冲突、也有矛盾。紧接着是德国军人来了,最初只是友善地接触,但村里的人们始终抱持着怀疑恐惧的心情,男人们则是私下集结成游击队,对落单的德国军人下手。玛蒂娜始终不发一言地看着周遭的种种变化,唯独母亲腹中的新生儿给予她无尽的期待。终于母亲临盆了,生下一个男孩,但德国党卫军也开进村里,所有村民都被屠杀殆尽。玛蒂娜侥幸地保住性命,带着襁褓中的弟弟躲到邻村的神父家中,但没多久德国党卫军也到了那个村里,于是玛蒂娜又偷偷带着弟弟回到自己的村里。玛蒂娜坐在成为死城的家园里,独自抱着弟弟等待着。



《铁蹄下的村庄》的英文片名是,比起《铁蹄下的村庄》,《将要来的人》更完整地传递了影片的意涵。“马察博托大屠杀”发生在1944年9月29日至10月1日之间,在这几天当中,德国党卫军第16师先是在马察博托地区杀害了将近800人,紧接着在邻近村庄里又杀害了近千人。在死者中,以老弱妇孺居多,德军先是用机枪扫射、用手雷轰炸,之后则是将堆积如山的尸体放火焚烧,少数存活下来的主要是被叠在尸体山下而逃过一劫。而且因为德军轰炸、焚烧尸体,相当大比例的死者无法辨认身份。许多幸存者的全数亲人都在这场大屠杀中死绝。然而,这起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却没有等到正义的降临,死去的人没有获得灵魂的宽慰。



在二次大战结束之后,意大利法庭起诉和羁押了大批纳粹战犯,然而紧接着到来的冷战时期,却让大部分战犯无罪地走出监牢。在冷战时期,分裂为东、西德的德国成为美苏竞相拉拢的对象,而当时的意大利则与苏联方面保持非常紧密的联系,许多昔日的纳粹份子摇身一变成为德国的政府官员,于是乎意大利政府选择让往事尘封,在所有当事人都还记忆如新时,便将大部分的案子给结案处理,最终只有Walter Reder,德国党卫军第16师的领导者,一人为“马察博托大屠杀”负责。(意大利军事法庭于1951年10月判处Walter Reder无期徒刑,由于德国政府的施压,意大利于1980年重新审理Walter Reder的案件,并于1985年将其释放。)在冷战之后,意大利和德国因为同为北约成员,关系紧密,之后又一同成为欧盟的推动者,而且意大利在经济上对德国多有仰赖,因此意大利政府始终不愿意重提二战时的往事,而“马察博托大屠杀”也成为意大利人无法开口言说的创伤。



在《铁蹄下的村庄》中,导演将主角设定为一个8岁、拒绝开口说话的小女孩。影片一开始是玛蒂娜独自穿行在空无一人的家中,阴暗中凌乱的被褥、狼籍的房间、削短的头发预示着悲剧已然降临,之后再以回溯的方式呈现大屠杀发生前后的过程,全片的调性是客观、冷静、不带感情、不煽情血腥的,导演似乎只是想告诉大家曾经有这么一件事情在这么一个村庄发生过,至于其中的对错、好坏,全凭观众自己来判断。在片尾,小女孩玛蒂娜抱着弟弟、无声地哼唱着歌,两人静静地坐在树枝上,将孤独的背影投射在大荧幕上,玛蒂娜在等待,等待那个“将要来的人”,等待那个将事件还原、为死去的人们索要正义的人。玛蒂娜不会说话、新生的弟弟不会说话、死去的人不会说话,能说话、愿意说话的人请为他们站出来。



关于纳粹屠杀罪行的影片多如牛毛,然而绝大多数都是与犹太人相关的。对于二战中的杀伐,犹太人“永不遗忘、绝不原谅”,即使是追到天涯海角、地老天荒,犹太人也要揪出每一个参与杀害同胞的纳粹份子。相较于此,欧洲各个国家以及美国,展现的是政治上的现实主义,逝者已矣,与其纠缠于往事,不如向前看,不如从政治利益来衡量一切。我们很难说其中何者较为正确,但历史的重要性很大一部分在于让人们汲取教训,不重蹈覆辙,“复仇”固然未必是面对历史的必要选择,但还原真相,给受难者的生命以及遗属的心灵一个可以栖息的基石,是后世子孙在面对历史时应有的负责态度。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的生命是以嘎然而止、不知所终做结尾。而且,历史如若不能为后世提供教训,那曾经发生过的种种牺牲、流过的每一滴血和泪,都只是白费。



P.S. 马察博托大屠杀的相关资料可参考 www.wsws.org网站。
P.S. 《铁蹄下的村庄》获得2009年罗马电影节评委会银奖及观众票选大奖,然而这却是一部外人难以理解的影片,在二战中意大利和德国为盟友,这起屠杀事件涉及极为复杂的政治因素,是当代意大利人都知道却无法提及的事件。意大利以外的人因为不太了解个中的真相,因此比较难体会影片中的种种象征,例如小女孩为何不肯说话、德国军人为何先是友好后是屠杀、村民为何组织游击队、影片中为何安排新生儿。这些再在都暗示着事件的真相,不熟悉该段历史的人很难理解,但大多数意大利观众一看就明白。

短评

稀饭

8分钟前
  • ltwdl
  • 力荐

勇敢的马蒂达的美丽的眼睛传达着自己的信念~~她活下来了最后她抱着弟弟在荒芜的村子里终于为弟弟唱了一支歌~~

9分钟前
  • luluya
  • 力荐

眼前这些忙碌的生命,那一天全都会死去。

13分钟前
  • Falleth
  • 推荐

看了一小段

15分钟前
  • 南风吹梦
  • 还行

被平静生活中突然爆发的悲剧剧情震撼了一下下

17分钟前
  • 青貓
  • 还行

孩子眼中的战争不理解加天真

22分钟前
  • 人间老北鼻
  • 还行

反戰

23分钟前
  • 北极光
  • 推荐

唯一的视角在大语境下是多么重要。叙事上毫无条理,你们完全不考虑观众的承受能力啊。

24分钟前
  • 667DJP
  • 还行

这片竟然也是意大利片

28分钟前
  • Jiajiachan
  • 还行

为毛小语种片子老是没有好的字幕><

30分钟前
  • 232323
  • 还行

看不懂,尤其是字幕....

31分钟前
  • 困难户
  • 还行

的确会让人想起鬼子来了,说了 纳粹在意大利的一次大屠杀,从一个小女孩的角度出发,还是很吸引人眼球的------------

34分钟前
  • mark
  • 还行

heart broken

38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从不说话的8岁女孩目睹村民一个一个被杀光后抱着襁褓中的弟弟唱起了摇篮曲。

41分钟前
  • 语然小语
  • 力荐

这是一种追问的态度。在战争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在不断进步的文化中,人性总会出现这样倒退的状态?幸存的玛蒂娜需要负起照顾弟弟的责任,谁又该对这样的惨剧负责?我们该如何防止历史的重演?过去无法改变,可以改变的是未来。影片差了点火候就在于历史并不能自动作答,还需要导演赋予更多的东西

4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各种拍南京屠杀的中国导演该看看,真正的力量是不需要声音的。

49分钟前
  • 布袋头
  • 力荐

安静执着坚强的小女孩,上一個弟弟的死去譲她不再開口説話。在目睹一場惨絶人寰的屠戮之後幸存,抱着自己救下的尚在襁褓的弟弟,坐在树杈上終于唱起歌。最後一幕彻底心碎。

54分钟前
  • TOWNE
  • 推荐

鬼子进村。不应该看到的她看到太多。20100112,14:00

56分钟前
  • 查无此人
  • 力荐

最后一个镜头是经典,字幕的最后结尾居然有天籁童声,很少有这种连字幕都看到最后的电影.

58分钟前
  • mei3ye
  • 推荐

希望战争永远不要来!里面的和我一样名字的女孩,是个折翼的天使。

59分钟前
  • martina的花园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