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

剧情片英国2011

主演:阿萨·巴特菲尔德  科洛·莫瑞兹  本·金斯利  萨莎·拜伦·科恩  裘德·洛  雷·温斯顿  克里斯托弗·李  理查德·格雷弗斯  海伦·麦克洛瑞  弗朗西斯·德·拉·图瓦  迈克尔·斯图巴  艾米莉·莫迪默  马丁·斯科塞斯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剧照

雨果 剧照 NO.1雨果 剧照 NO.2雨果 剧照 NO.3雨果 剧照 NO.4雨果 剧照 NO.5雨果 剧照 NO.6雨果 剧照 NO.13雨果 剧照 NO.14雨果 剧照 NO.15雨果 剧照 NO.16雨果 剧照 NO.17雨果 剧照 NO.18雨果 剧照 NO.19雨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5

详细剧情

  小男孩雨果(阿沙·巴特菲尔德 Asa Butterfield 饰)天生机械控。他寄宿巴黎火车站钟楼,偶尔会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来修补父亲(裘德·洛 Jude Law 饰)留下的机器人。一次行窃,他被店主乔治•梅里埃(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当场抓获,因 忌惮带猎狗的巡警(萨莎·拜伦·科恩 Sacha Baron Cohen 饰)只得就范。乔治拿走了雨果父亲的遗物——一本机械手册,令他心急如焚,他尾随至乔治家中,结识了养女伊莎贝拉(科洛·莫瑞兹 Chloë Moretz 饰),他恳求她帮自己保住手册。而伊莎贝拉则觉得此事蹊跷,于是两人结伴探秘。修好的机器人作画的落款却显示乔治的名字,让他们疑心顿起。终于他们发现了乔治家中装满画作的神秘柜子,并在图书馆的电影书籍中发现了乔治的身世。一位知情人的显身,让他们的奇幻冒险更添神秘……
  本片根据布莱恩•瑟兹尼克的同名小说改编,是马丁•斯科塞斯的首部3D力作。

 长篇影评

 1 ) 献给电影,献给《月球旅行记》

Film is history, with every foot of film that is lost we lose a link to our culture, to the world around us and to ourselves. – By本片导演。很多专事数码修复的工作室引此句入宣传片。Martin Scorsese是电影人,是导演,但首先的首先,他是影迷,从最早的彩色片到3D时代不离不弃的影迷。

有很多家伙也自称“影迷”,不一样的意思。有些家伙是“批评电影的迷”,与其说从电影本身中得到乐趣,伊拉更喜欢拿电影来亮摆自己的“品味”显示自己多么一本正经,一本正经到看完《丁丁历险记》之后必须一本正经地说“技术不错,但故事太没有深度了”,我问“什么深度?你不是看过原作漫画么?原作就这么些深,所以才流行吖”,伊拉于是更加一本正经“电影一定要有深度有意义能发人思考”,然后一本正经地去打差评。

当然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只是这种一本正经的同学,跟吾辈,不是同一种“影迷”。电影,有极端一本正经的,亦有非常轻浅浮华的,但无论哪一种,都在现实和梦想交接的那条地平线上,有些离梦近些,有些挨现实紧些,如此而已,吾辈,都是爱造梦的人。意大利都灵有家电影博物馆,不是“资料馆”那种性质的“博物馆”,里面摆放着最早的视觉trick,最早的西洋景,最原始的动画,一直到蓝屏技术和3D兴起。顶楼的罗马厅里散放着沙发躺椅,架着四面屏幕,循环播放一些古早片的华彩片段。全是没有深度的东西,但是远比Disney梦幻,一个超离于现世的存在,每次路过都灵都忍不住要进去玩,每次去玩都雀跃不已。人类最好的玩具,可以益智,可以火暴,可以浪漫,可以狂想,你想要什么,这里都有。岂不比专一的一本正经欢乐得多。

梅里爱的电影,当今看来情节幼稚画面粗糙颜色……呃,都是一帧帧手绘的,在《火车大劫案》和《一个国家的诞生》确立了电影语言规则和剧情片结构之后,这位最早把视觉魔术融合奇幻情节搬上屏幕的造梦大师被时代所遗忘是必然的。但近百年后,他的作品被搜集被数码修复被再度放映,有些东西,任时间流转总归在那里。从大屏幕上看《月球旅行记》就像在都灵电影博物馆里亲身进入视觉魔术一样,孩童时代的雀跃感在成年后如此的稀罕,梅里爱生前许不知道,他和他的电影将会被永远怀念的,就像那些万花筒,那些西洋景,属于电影的最初记忆。

而本片,根本是修复版《月球旅行记》的巨型宣传片(于是在巴黎,这两部电影同步上映呃),是大影迷MS向梅里爱表达“儒慕之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存在意义,每部电影也一样。
3D技术只是献礼的一种——影厅里的小孩在看到m&m’s的3D广告时仍然会情不自禁发出惊叫,就像百年前的巴黎观众看到屏幕上的火车加速朝他们的方向驶来一样。对于提升本片的观看性用处倒是不大——机械迷大概会喜欢3D版本的各种齿轮吧。
剧情展开的关节全靠人物的固执,比如:我虽然非常想要那个笔记本,但我就是不告诉你那是我爸爸的遗物,抑或:我知道你们这两个孩子一定会追根究底,但我就是不告诉你们我老公曾经是电影人,这也算是此类型儿童绘本的特色之一了——情节不能太曲折必需单线发展,且基于故事的暖色底调不适宜有纯正的“反派”(站警蜀黍更多是作欢乐调剂用的),只好靠这种“你听我嘛”“我不听不听就是不要听”的戏剧推进。只是重复的次数多了就略露出计穷相。
影片中20世纪初的巴黎,配上Hugo“孤儿”的身份,莫名有一种Dickens的腔调(根据车站距离铁塔的方位和距离,推断应该是Montparnasse站,虽然车站内的布置更像北站——好吧,我太认真了),画面虽美,但这一笔撇得有点远了,这到底不是说着法语但全世界乱走的丁丁,既然是建立在诸如一战结束,乔治·梅里爱生平这种真实的时间背景上,地理和城市风貌还是保真些好。
但是这些也没那么重要。我本来以为《安赫利卡奇遇》会是最后一部使用古早视觉魔术技术的电影,但是本片抱着追念的情绪不但拍了火车入站和爬大钟的场面,在Isabelle跌倒后还神奇的出现了古早蒙太奇。重现了梅里爱的视觉魔术,和他开创的“停机拍摄”技术(现代看起来你毛的太理所当然的做法,在当时代可是了不得的创新)。还有影片开头美得冒泡的追踪长镜头。喜欢看古早片的返祖派影迷,会是MS的soul mate

PS一个也算古早片的消息:Studio Galande在周五晚上22h10和周六晚上21h重映《洛奇恐怖秀》(VO,Dolby SR)。illimite的收(le passe不收)。cult片的爱好者不要错过哟……我一直想在大屏幕上看这片儿不知道多乐的说

 2 ) 写给所有的差评豆友们

    一直习惯上豆瓣看看自己看过的电影的一些详细评价,了解更多的内幕以及更多达人对于影片细节上的理解,实话实说,很多情况下,评论是中肯的,以至于今天看到《雨果》的各种低评分,甚至有那么一刹那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但当点击开那些挺苍白无力的喷段时,更多的,是无奈。

    一部影片,可以有千万种叙述方式,可以有千万种情节,可以有千万种画面。说白了,我们观影,从看的那一刻,就是选择了被动接受,你会因为这是一部真正的好片而心情舒畅,也会因为影片不对口味而来这里低分发泄吐槽。当然,你会不会因为没参透更多影片的内涵而片面给影片做出一个负面评价呢?相信我,你会的(没错,说的就是你,给低评的豆友们)。

-------------------------------以下剧透,往下自重----------------------------------

     现在问题来了,你是带有怎样的期待观看《雨果》的呢?
   
   你希望看到我们小雨果克服瘸腿警察和可恶秃头玩具摊主的重重阻扰,修复机器人,瞬间小宇宙爆发征服世界?ok,你去看变形金刚,蜘蛛侠和钢铁侠吧。

   你希望看到小雨果通过自己努力终于修好了机器人,画出了一副藏宝图,然后和小女孩一同去冒险?ok,你去看少年特工,达芬奇密码和国家宝藏吧。

   你希望看到小雨果修好了机器人,得到了父亲留下的讯息,成为了一代钟表/机械大师?或者是通过这么一个契机,征服了可恶秃头玩具摊主,成为了一代玩具制造大师?ok,各类温情励志片对你有效。

   《雨果》不同于以上各类我所吐槽的类型,虽然很多差评涉及到了以上的期待,但《雨果》所呈现的,是属于这部片子独有的东西和气质。

   首先,对于画面基本是没有什么可挑的,或许你会说是假3d,但是这样一个梦幻的旧巴黎,一个复古的巨大的车站,通过片中好几个塔楼从各种角度收入眼底,这种感官总体来说,是很享受的,所以,能获oscar最佳摄影也是实至名归。

   然后,我们就要来探讨情节了,很多人都说影片前三分之二完全是给最后致敬乔治梅里埃做嫁衣,其实,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小雨果的这些情节都表达了什么。

   第一,小雨果之所以要躲车站警察,是因为当时法国对于流浪儿童的处置方法就是关于孤儿院。而那时候的孤儿院是一个极其可怕的地方,很多儿童被低价贩卖或者当做廉价苦力。这些情况,在影片《香水》中也有所表现。所以,但凡是失去了父母的儿童,都宁愿在街头流浪,小偷小摸也不愿被警察抓走。影片中小雨果就是为了躲避进入孤儿院,修好机器人,希望获得父亲留下的讯息,无意间得到机会“修好”了乔治梅里埃,得到他的收留。这时候很多人会怀疑了,难道说小孩是有预谋的?当然不能说是预谋,小男孩当然不知道机器人能给他带来什么实质的东西,但是从影片很多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有所期待的。首先是带着小女孩在塔楼上的自白“世界就是一个大机器,我们都是零件,我相信我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说明他想通过自己努力融入这个社会;然后展示了一个流浪小孩被车站警察抓入孤儿院的苦b镜头,使小雨果更加恐惧被人发现他没有人监护而被抓走;接着小雨果自己被警察抓住时的乞求“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要孤独”,这里是表达他对于自己独单生活的无奈控诉;接着是最后一次抱着机器人去找老头被警察从铁轨上救出来“这是我最后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他要通过机器人,去安抚乔治梅里埃,“修好”他并被他收容,结束自己的孤单流浪生活;而影片最后小女孩评论小雨果那一席话也是表达了小雨果这方面的意图。

   第二,通过机器人寻找线索会不会太过于突兀,更像是个嘘头。其实这是个仁者见仁的问题,但对于影片来说,从道具大师梅里埃--机器人--钟表匠--小雨果--机器人--乔治梅里埃这条线来看,机器人确实是很好的衔接品,同时,一个会写字的机器人,在现代都算神物了,在当初出现,更能满足观影者的好奇心,足够带动悬念。

  第三,影片对于人物情感描述会不会太弱了。事实上,通过短短2小时,影片要表达的情感已经很足。首先,小雨果与父亲,从小雨果父子的机械控,到钟表维修员的叔叔带来噩耗时小雨果充满无奈却又坚强忍住眼泪的脸,到后来不顾一切坚持要修好机器人获取父亲可能留下的线索,到最后被车站警察抓住时乞求的场景,都是很打动笔者的,小雨果对于父亲的思念,更多的转移到了小机器人身上,这也是很让人动容的。其次,与小女孩的情感交流。影片并没有让两人相爱,小女孩更多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如果没有小女孩,小雨果是不能通过机器人实现与乔治梅里埃的这条线索对接的,关键就在于小女孩身上的心型钥匙。同时,小女孩给一直孤单流浪的小雨果,提供的更多是温情的陪伴,也能让我们更多的窥探小雨果的内心。再次,乔治梅里埃夫妇的情感也是很感人的。当然,关于乔治梅里埃与小雨果的情感转变和描述,客观上讲,有些突兀,算是影片情感部分的不完美的地方。最后,通过小雨果的“冒险”,实现了影片描述的所有人的“happy ending”,也是在影片结尾给观影者留足了甜美念想。事实上,小雨果对全片所有人物都实现了情感上的影响,从乔治梅里埃的重出江湖,到小女孩接触电影并爱上电影,到瘸腿车站警察慢慢变宽容并得到真爱。情感,恰巧是本片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说了这么多,总结几句,这部电影其实就是通过小雨果为了缅怀父亲,在躲避车站警察抓捕的悲惨生活中,试图寻找机器人隐藏的秘密,无意间得到了隐退的玩具摊主乔治梅里埃的秘密,最终被老头所收留,结束孤单流浪的日子这么一个故事,抛开致敬的东西不谈,或许你会突然发现,这其实也是一个苏乞儿一般的故事,只是,没有那么波澜壮阔罢了。

 3 ) 是看电影,还是看角色的原型?——乔治·梅里耶作为皇帝的新衣

此为群嘲帖慎入。纵观《雨果》的各路好评,和映前宣传稿并无二异。如果不是枪稿,只能认为是“梅粉”们看看介绍,联系到自己已知的那位导演,景仰和陶醉一番便写出来了。好评中完全没有讨论到影片的剧情结构、角色塑造、细节营造和拍摄技术,在我的眼中,这些都烂得一塌糊涂。之前写了一篇技术差评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31101/被各位枪手喷得体无完肤,但是没有一个人是从电影本身来反驳的,全都是“您连梅里耶导演都不知道就敢来打一星?”

那我倒想反问,如果乔治梅里耶这个人物不存在于现实中,你们还能这么自high么?你们几乎已经承认,这片的好评完全仰赖于角色的原型;你们也就不能否认,这片作为电影是一部失败的电影。

看电影,无知不是罪,我们都是抱着求知的态度走进电影院的。在波士顿最大的影院的最中间坐下时,我只知道《雨果》是一部评价不错的电影,我的知识可以作为一张白纸,被任意书写。本来,这部电影可以让我了解到梅导的伟大,事实上,它也通过展示梅导的影片片断,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

但这是影片唯一成功的部分,我宁愿全片都是梅导作品的剪辑。《雨果》作为一部原创电影是失败的。对主人公(我以为是雨果)的塑造、剧情的结构、次要角色的设置、视觉效果的运用都是失败的,甚至可以说是不负责的。如果不是朋友在身边,我一定会在电影的头5分钟就离开影院了,如果是那样,我根本坚持不到本片的“知识点”出现。

各位喊着向大导演致敬给好评的,我觉得颇有点皇帝的新衣的感觉。衣服是回忆中的梅导的各部影片,但是《雨果》作为皇帝,是裸的。

看电影,无知不是罪,相比之下,炫耀知识才显得可笑。

举个反例。就说IMDB第一名吧。一部《肖申克的救赎》带领观众了解了监狱中的非人性生活。这电影并非只有囚犯才能看得懂,而是通过杜方的挣扎,让观众逐步深刻理解到他面对的困境,和他付出的勇气。这时候,世界上到底是否存在肖申克监狱,监狱内部的实况,已经完全不重要了。

这时候如果有个囚犯出来指指点点,说,真正的监狱才不是这样的,bla bla bla...你们太无知了,一群傻逼!

我看他才是傻逼。

 4 ) 感性的早期电影课

纽约电影节的“惊喜片”的出现证明了此电影节也并不完全是“炒冷饭”的,而只有当进场完毕整个大厅都暗下来以后才知道准备要看的片,这种经历无疑是十分刺激的。事先已和小米估计了几部极有可能的惊喜片,所以当进场后见到人手一副3D眼镜时便大概猜到是哪部片了。果然,大厅暗下来后,马丁斯科塞斯登场作简单说明了。他说这片还是”work in progress”,特效还没弄好,有些地方还能看到绿屏,音乐也没有完成,等等,然后就下场了。
所以以下仅仅是针对这个抢先版本的评论。影片开始于一个鸟瞰三十年代巴黎的大全景,然后迅速下降到城中火车站外景,最后从外景进入火车站内景;外景的特效还没完成,走到内景时变成真人场景,最终成片时估计这看上去是一个镜头。之后的特效完成度也算是比较高了,只是个别背景看上去比较假甚至是绿幕,一些细节像某些镜头内机器人的金属质感还没弄出来。音乐和剪辑也没有完全搭配得上,故某些镜头连接和转场显得不甚连贯。成片里”Hugo”标题的出现估计也不会像这个版本这样寒酸。
3D算是本片的一大亮点。斯科塞斯首次触电3D很成功,层次感明显但又真正让人看得很舒服,完全是对画面本身的服务和促进而没有喧宾夺主,货真价实。同时在构图上,斯科塞斯也尽量让画面表现层次感来迎合3D带来的冲击,多次在前后景布置烟雾、雪花和齿轮等小物件,当然,还有火车站的人群。这种拓展画面纵深感的方法简单有效,和3D技术进行有效互补。这才是真正的拥抱3D技术,而不是把它独立开来成为一个噱头。
其他视觉方面,斯科塞斯无疑是延续了一贯水准。镜头运动之漂亮不用多说,尤其是在那些隐秘通道,狭窄的场景反而能让摄影玩出更多的花招。布景是另一大亮点,影片的主要场景——三十年代的巴黎火车站——被精致地还原出来。钟楼和秘密通道的场景也同样丰富细腻,布置了眼花缭乱的齿轮和从旁边管道喷出来的烟雾。此片对于机械爱好者来说不可错过,火车站的钟,玩具老鼠,还有神秘机器人,内里复杂的齿轮装置都被精细地展现(反复出现的钟(时间),也成了与影片主题相呼应的意象)。还原时代以及捕捉细节正是斯科塞斯一贯痴迷的,不惜在此花上大量镜头。
从宣传和网站剧情简介来看,此片的宣传应该是定位在儿童片。但在片看来,儿童题材只是一个引子,在预告片和简介里并没有明确说出藏在机器人里的秘密。虽说有小说在前,但我相信绝大多数即将观看此片的观众对隐藏剧情还是一无所知的,故在此开始只能作些拐弯抹角的评论了,担心被剧透的人可以考虑打住。
影片开始是很常见的“孤独少年结伴探寻秘密”的模式。雨果是一个给车站里所有的钟上发条和润滑的孤儿,每天就是从这个钟蹿到另一个钟(开始有个漂亮的长镜头展示了这一过程),父亲早亡,留下一个带有谜团的机器人,上面有一个心形钥匙孔。车站里的警察则是一个很有儿童想象色彩的角色:专门抓流浪在车站里的孤儿;他的狗还能辨别出孤儿来。他的朋友伊莎贝喜欢读书冒险,但却有一个脾气古怪的在火车站开玩具店的教父,从未带过伊莎贝去看电影。于是随着探险的发展,机器人谜团和伊莎贝教父之间的联系也慢慢浮出水面,并在电影大约一半的时候揭晓了秘密。
看完以后终于知道斯科塞斯为何要选这么一部儿童视角的电影了,因为这是一个关于电影的美妙而具有历史意义的秘密(当然,这个在今天已经不算秘密了)。没错,儿童片只是一个引子,尔后引出的是一个关于电影奇妙性的,传记片(如果熟悉电影史的人看到我上面的描述,很有可能会猜出这个谜底)。通过儿童视角对电影进行新奇而兴奋的探索,无疑是展现电影魅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所以斯科塞斯这回的返老还童,表面看上去好像是一个崭新的尝试,但其实也是绝对情理之中的:他本身就致力于发掘和修复被遗忘的影像,这样一部片子是彻底地表达了他作为一名影迷和电影学者所拥有的纯真的热情,以及对早期电影先驱们的致敬。这部片子的出现,对于他的电影生涯来说,其实才是最不出人意料的。片子看上去就像是一堂感性的早期电影史课,使我仿佛回到了上学期我无比喜欢的无声电影史课,所以此片于我是无条件接受和喜爱的。同样是影迷,我们对电影的热爱都像片中的少年那般纯真。
于是,此片定位在儿童片,也就有它的道理了。除了让大人重新了解电影的魅力外,对于初涉影像的小孩子而言,此片可能会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启蒙。但我也对它的前景有点担心。此片的剧情推进延续了斯科塞斯一贯散漫的特点。若说关于裘德洛饰演的父亲的闪回段落因揭示重要信息而可以接受的话(裘德洛其实是酱油角色……),那么老胖子的爱情和警察的爱情这两条支线,仅作搞笑放松的效果,对主线的影响微乎其微到可以独立出来的地步,硬剪在主角紧张的行动中间无疑极大地破坏了叙事节奏。当然一方面,这个不是最终版本,剪辑上还会有所改动,但另一方面看来,斯科塞斯显然不是拍儿童片的好手,这种插诨打科的处理便稍显笨拙。关于电影史的部分,考虑到这是部感性入手的片子,就不指出其中的不严谨之处了。
看毕,两位小演员出来露了一下面就匆匆离去了,斯科塞斯在放映后也没有再出现。不过所幸的是,影片里我们能看到他小露一面,饰演一名摄影师。

 5 ) 雨果

它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火车站,每天给火车站的钟上发条和校准的孤儿雨果卡布莱,坚持不懈地从他父亲临终时留下的遗物--一个机器人中寻求线索,同时得到好朋友伊莎贝尔的帮助,最终他成功了,找到了家,还激励了一位曾经的电影明星走出人生的阴影。 雨果成功了,因为他有目标。“确立目标是成功的第一步”,然后想方设法向目标努力。他看到伊莎贝尔有给机器人上发条的钥匙,便带她来到他从来不给人看的住在火车站的家,只为得到钥匙;机器人画出图纸后,他在电影大学图书馆数以万计的书籍中搜索信息;他还拜访了一位对乔治梅里埃颇有研究的博士。当一个人,他愿为他的目标绞尽脑汁,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时,他很难不成功,雨果亦如此。 电影中有些话语也给我不小的感触。

 6 ) 有情怀不等于好电影。

早就在电视上看到这个的预告。imdb给出了8.3的高分,烂番茄专业影评人 94%, 观众83%。好评如潮的架势让我想起了当年的wall-e。进电影院前我完全没被剧透过。 当时纠结于是先看龙纹身还是这个,最后选择了hugo,想着快要下档了,然后很多人都说看就要看3d。

上座率什么的其实不错,我看的7点的场,小厅也坐了80%,以老头老太太居多(当时我就有不详的预感,这种观影人群在我上次看午夜巴黎的时候出现过,结果证明不是我的菜)。排片一天也有5场,这个档期片子太多,每个也就这么多。后来做了些研究发现这片子似乎赔的很惨。事实证明,当观影人数少的时候的评分可信度必须打折扣。这就好比豆瓣上那些只有78千人评出的8.5以上的片子没有可信性一样。

看了开头10分钟我就开始有退场的冲动。对于营造的梦一般的巴黎形象我没有意见甚至可以说是惊叹的(但也绝对没有达到叹为观止的程度。。),此时片子给我的印象还是极地特快的感觉。开头不算引人入胜,人物设定以及剧情发展都给我似曾相识之感。真正让我闹心的是两个小演员一个木讷一个做作的演技。。Chloë Moretz在海扁王里还算惊艳,在这个片子里也许是因为剧情推动的不流畅,显得很做作。一部好电影给人的感觉是每个人都演的很好,一部烂电影则人人不在状态。hugo我倾向于后者。无论是小主角还是几个大人都非常的脸谱化,给我看舞台剧的错觉。

此片最大的问题还是情节。记得中间有个场景,是讲两个小孩拿着automata画出来的图去找乔治·梅里耶的老婆,结果人一看这张图就冷酷的赶他们走。以及后面他们在房间里把乔治手稿弄了一地后乔治说什么亏我这么相信你然后还哭了。整个这么一大段给人感觉抖了一个很大的包裹。结果后来发现无非是乔治失败的电影事业的挫折。我无意贬低这份挫折,因为我知道豆瓣上真乔迷和伪乔迷们一定会攻击我不懂此人对现代电影工业的重要贡献。我想说的事,好电影剧情推动要合理。乔治的挫折感我可以理解,但他这么苛责一个孤儿我实在是接受无能。如果说是真实的人物传记也就罢了,可既然是个故事,为何不合逻辑?更不用说这么深的挫折,在后面小男孩带着乔的崇拜者来放了段电影剪辑他就豁然开朗了?情节铺垫不够绝对是此片硬伤。

再讲场景,此片多处出现车站警察追逐小男孩的情节,占据了很多时间。然而,这些对于主线推动毫无意义。如果说,这个片子是讲小男孩和他的automata的话,还算情有可原,那也不至于出现那么多次。但这个片子不是讲乔治·梅里耶和小男孩通过羁绊最后凤凰涅槃的么。那么,重复出现的追逐戏意义何在?还有那对老年男女的爱情戏,警察和卖花女的戏,都这么的漫不经心而又毫无意义。小女孩要看男生的秘密基地男生不答应。结果发生踩踏什么的,就因为这个小男孩就带她去看自己的秘密基地了?还有小男孩的父亲被莫名其妙的大火烧死了。试问,既然最后证明小男孩父亲的死跟什么都没关系,那还有必要拍的那么悬疑么。我甚至不厚道的怀疑,很多情节是为了3d设计的,这种为了迎合技术而硬填剧情的生硬感一直存在着。同时,这些无聊情节都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以为导演在抖包裹,结果最后什么也不是。如果把这些都去掉,来重点铺垫小男孩和乔治·梅里耶的心路历程,此片虽然会文艺很多,但叙事上的合理性会大为增加。

整个电影,就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故事强行糅合在一起,充满了各种违和感。在忍受了将近1个半小时的无聊剧情沉闷表演后,全剧迎来了他的高潮,一幕幕乔治·梅里耶的电影作品这才以回忆的形式剪切在一起。当时我的感想是,导演你就拍个纪录片好了,好这么多钱拍个四不像的商业片你图啥啊。

最后,我想谈谈观众的感想问题。我敢说,给这片打五星的中国观众大部分是为着乔治·梅里耶去的。四星的一大部分是觉得特效挺美的加上乔治·梅里耶。我就姑且不猥琐的评论那些根本不知道乔治·梅里耶是谁,纯粹为了装逼,看到导演名字看到什么电影工业致敬就给满分的傻x。我们现在评价的,是一部电影。如果我没看错的话,还是部商业定位的电影。发自内心的,你真的觉得这是部好电影?还是那句话,有情怀是好事,有情怀不等于好电影。

再次提一下,观众大部分都是老年人,他们从这个片子中体会到了逝去的默片时代我可以理解。对于他们来说,剧情不重要,重要的是重温老电影的感觉,还有回到那个魔术电影时代的巴黎。这就好像我们这代人看将爱,剧情不怎么样也给了高分一样,看的就是缅怀逝去的似水年华。那么,我们这些70和80后的中国人,你在那里缅怀个什么劲啊。你们中的哪个人,经历过那个时代。就算是电影专业的,也是在今天看过去的片子。你们谁能真正体会处在那个时代第一次看电影的震撼?既然如此,就应该实事求是从电影的质量出发。要不,就是装逼。

 7 ) 老马写给自己的情书

这片绝不仅仅是致敬那么简单。你真觉得火车站保安的戏份是多余的吗?看看他是怎么瘸的?战争啊。看看梅丽爱是因为什么停止了拍电影?战争啊。人们在战争中已经看过了太过的现实,经历过太多的伤痛,谁还会去看梅丽爱的那些美丽幻想呢?那你以为这是讲战争的?当然不是了,这是讲电影带给人们的快乐,这是讲老马对于电影的热爱。现实的残酷与电影的快乐,这就是老马童年的写照。斯科塞斯在这部电影中将他的现实藏了起来,将那份一直存在于他最心底的纯粹快乐搬上了荧幕,从这个角度说,关于“情感幼稚”的批评越多,他的这部电影就越好。对于电影最原始的爱以及反过来电影带给人的最原始的快乐,这些东西才是老马想要说的。正如roger ebert所说,“这不像他任何一部作品,却最接近他的内心。”

也许每一个现实的头脑下面都有一颗纯真到不能再纯真的心。

关于保安那条线我简要说下:
保安那条线其实不只是点明“战争”,更是在讲战争带给他的心理(自卑,对于流浪儿的粗暴)和生理(瘸腿)创伤,保安的几段戏立马让这个人物饱满了起来,1.保安第一次想找卖花女说话,然后腿上的支架卡不住了,然后离去。2.第二次找卖花女说话,谈到了战争,这一段萨莎·拜伦·科恩的表演非常棒,几个表情就把这个人物的内心表现了出来。3.和小女孩谈到诗人christina,保安的自卑。4.保安犹豫片刻带走雨果。5.保安把雨果关到笼子后说的几句话。这5段是我想到的塑造保安完整形象的几个段落,我觉得缺一不可。只有保安这个形象丰满了,“战争”这个潜文本才能真正立了起来(当然梅丽爱的那一段也不可缺少),要不然就只是蜻蜓点水无关痛痒了。

这片其实上面这些东西都不是直接打动我的地方,真正直接让我流泪的地方是梅丽爱说“happy ending only happen in the movies”时,看到那一段我一下子就被打动了,这里面透着的纯粹以及那种对于美好的向往仿佛让我看到了老马最心底的东西,一种心灵上的乌托邦

PS.当然这片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绝对不能掩盖这部电影的好。文章也没什么条理,大家将就看吧

 8 ) 读影史是很无聊的

读影史就很无聊,读《低俗电影:米拉麦克斯、圣丹斯和独立电影的兴起》就很有意思。去了解最早一批电影人是如何工作的,经历了什么,后来的电影保护工作者又干了什么,以至于今天你可以下载到梅里爱的全集,或是任何一个你喜欢的老导演的作品,看一部《雨果》远比读一本苦涩的书来得有趣。毕竟大多数人愿意被少女引路而非老妪。

之前也有一部电影,同样是冲着“奇幻”去看的,看完发现和奇幻无关,就是《仙境之桥》。我毫不后悔看了这部电影,反而是非常感恩,看了两遍,哭了两遍。

说一个笑话,许鞍华说,让你猜不到下一秒的剧本,才是好剧本。比如在影院里坐在我旁边的两个老人,说,诶,钥匙怎么掉火车轨上了,其实是在做梦;说,啊,胶片肯定要断掉,最后胶片没断完整的放完了。好吧,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笑话,证明了这片子剧情有多么不坎坷。

跟《仙境之桥》类似,这也是讲了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情。你要开始接受与你一起做梦的好友去世的事实,也要开始接受梦想与事业被破灭的事实。但是这些让你快乐的事情存在过,不会跟着时间一起消失。

这部电影3D效果绝佳,画面感大赞,配色非常抢眼,是我看过的最赏心悦目的电影。

 短评

前一个半小时一直在制造悬念,让人误以为这是儿童魔幻片,结果最后半小时恍然大悟——原来马丁斯科塞斯在向所有电影人致敬。片中最深的秘密并非什么平行世界、时空穿梭,而是电影人造梦的理念。

8分钟前
  • TheGrimmauld12
  • 力荐

在传统胶片电影遭遇数字冲击时,以时髦的3D与电脑特技技术向梅里埃和早期电影史致敬,意味深长。不免有美国电影里一贯故弄玄虚的惊险场景。机器展示令人想起弗里茨·朗《大都会》,火车场景则令人想起阿贝尔·冈斯《车轮》和雷诺阿《衣冠禽兽》。火车速度带来的危险感、机器与人的关系,皆为当时热门话

12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前半部始终有种梦幻的感觉,小萝莉长高了。不知道为什么一出现早期的电影片段就卡。。

15分钟前
  • ififly
  • 推荐

不得不说是名字欺骗了我。。不过看了也不亏。。

17分钟前
  • 心念
  • 推荐

很讨厌影片第一部分;但在梅里埃的身份揭晓后,当看到《月球旅行记》的拍摄片场时,仍然感动得泪流满面。迷影情怀足以感动每个热爱电影的人,只可惜除开“外挂”式的情怀来看,影片本身节奏拖沓剧本远不够出色,最终只算是献给电影和影迷的一个精致华丽之梦,绝非杰作。因此四星全部给影迷老马丁。

20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拍得好,却非好电影。表演、人物形象、细节安排无一不糟糕透顶。我无法以儿童的视角仅以造梦的标准来看待老马丁的作品。三星全为技术和视效。

23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在飞机上看的,半梦半醒之间,似乎也不影响对整个剧情的理解。不知这算不算是好电影的标准?

27分钟前
  • Duree
  • 推荐

将电影还给魔术,将希望留于后人……如果说《午夜巴黎》是一封遗书,《雨果》也是沉甸甸的遗书啊。

28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别以为马导不会拍烂片,他拍起来烂片来不是人。 强烈建议此片在CCAV一套大风车栏目中播出。

30分钟前
  • 你的芝士
  • 还行

曲高必定和寡,看不懂的人很多,不是魔幻片,而是献礼片。

34分钟前
  • TKnight
  • 力荐

原本以为是魔幻片,看到最后才发现是致敬片。

35分钟前
  • S.A.R.S
  • 推荐

尘封的废弃老胶片就像坏掉的机器人,需要修复者用爱心的钥匙重新开启,发条的转动就是胶片放映机的转动,钢笔的涂鸦正如电影魔术—让后人领略其魅力并发现历史。老马充分展现了他的迷影情怀,流畅的3D运动长镜头充分架起了空间感,这比起当下那些对着屏幕朝观众扔东西的3D好看多了!

3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开场前两分钟精致迷人的巴黎城着实把我深深的吸引住。致敬电影业,一系列旧电影的穿插也明显深得学院喜爱。但如同《艺术家》一般,电影不单单是靠着卖弄情怀就应该获得赞誉的。或许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形容更恰当?★★★

43分钟前
  • Q。
  • 还行

流光溢彩的色泽,奇幻童趣的经历,写实的蒸汽时代背景以及充满创意梦想的电影胶片——这是一部向电影诞生致敬的儿童片。惟其如此,主题不断在儿童(雨果)与电影(梅里耶)之间切换带来的片面效果也很明显。然而只要想到黑色系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能在古稀高龄突破自我拍出这样的电影,也足当礼赞。

4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两条线有点散 有点儿给成人看的儿童片 但也许情怀和梦想更重要

49分钟前
  • catcher
  • 推荐

我真心想打个三星来着……剧作不及格,什么叫不分主次没有重点视点混乱看看这部就知道了。老电影情怀加一星,音乐扣一星;摄影加三星:富有层次的3D的长焦效果,尤其是调焦镜头做得那个细致,看得人真是热泪盈眶。这片果断不能得奥斯卡最佳影片。

5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被儿童3D冒险片的宣传误导了,其实一部厚重迷人的早期电影史——乔治梅里爱的传记片,正是孩子们冒险的最终答案。梅里爱最后说Happy ending只存在于电影里,这次老马给了梅里爱一个电影之外的Happy ending,对早期电影史的致敬也是功德圆满了!老马也客串了一把给梅里爱夫妇拍照的摄影师。★★★★

5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虽然这是部向梅里耶致敬的电影。但我初始愿望是文学家雨果。。不是机械大师。剧情有点小拖沓。机械确实很美。

57分钟前
  • 王春晓
  • 推荐

原来是绘本来的啊,怪不得画面那么好看!剧情嘛……so so ……

60分钟前
  • superMario
  • 推荐

鲜艳的色彩是向早期的染色片靠拢吧。虽然没有期待中的激动,但仍有几处看到想流泪,包括最后梅里爱在掌声中缓缓走出,多好的happy ending啊!这才是马丁献给梅丽爱的礼物,因为现实远不是那么美好。感动源于痴迷,电影像是一扇窗,将观众引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激发并维系着每个人的梦想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