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利迪策大屠杀》
以一个家庭悲剧开始,延伸出几个青年不慎行为,伴随着轻描淡写莱因哈德·海德里希的被刺杀,报复性的大屠杀逐步展开,而之前的人物也面临着不同的命运,最终殊途同归。
影片前半段的故事应该是经过艺术处理的,弑子悲剧和青年玩笑式的“反抗”行动。这样处理其实对于历史影片是把“双刃剑”。对于观众,理性上难免会怀疑其存在性,削弱后半部分真实震撼的力量;感性上倒是一种不错叙事组成,面对自身的赎罪和无暇的纯真,暴殄天物所形成的感官落差。
其实本片并没有过度利用惨剧,放下大屠杀本身的冲击,影片最出众的还是整体叙事的连贯,人物的纠葛,人性的塑造,以及影像的质感从始至终的保证。那些稀薄的云层,乡村阳光、草叶,雪地里的脚印,会面桌的俯视,布拉格城堡的雕塑……仿佛都被赋予了生命。
如果没有大背景,整片也可以成为一部内省的力作。
2 ) 《国际六一儿童节》快乐吗?
西方国家拍的好多电影,基本都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这部也是在还原罪恶滔天的历史。无法想象一个人回到自己的故乡,故乡都没了精神上有多么难过,或许会疯……犹太人的克星,当他被刺杀后,利迪策所有人替他陪葬。据统计这场屠杀共有199名男性遇害,195名女性被逮捕,88名儿童被毒气焚杀。在利迪策遇难的儿童都遭受了哪些?1942年6月10日,纳粹士兵马不停蹄的向汽车内插入气管,这是一根毒气管道,车内一双双可爱又无助的小手不停的向汽车玻璃上拍打着,这些孩子的求救,纳粹士兵视若目睹,没过几分钟整整80多名孩子就这样死在了毒气下。而引发这一切的导火线便是希特勒的继承人海德里希,在捷克被刺杀身亡。希特勒采取了残暴的报复行动,一次让捷克人民无法抹去的屠杀回忆。1945年10月,为了纪念在利迪策遇难的所有人员,捷克政府宣布重建利迪策。利迪策大屠杀被曝光后,世界各地就有村庄、街道甚至新生儿的姓名 改成了利迪策,纳粹想要他彻底消失,以此掩盖自己犯下的滔天罪行,但心存善意的人们让他明古知今。而每一个代代相传的节日,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包括 “国际六一儿童节”也不例外。为了纪念二战中死去的88名儿童,还有利迪策遇害的儿童和全世界在战争中死去的儿童,世界联合组织将每年的6月1日定为《国际六一儿童节》,六一并不快乐……愿世界和平。
3 ) 利迪策大屠杀
1、这个事件确实值得拍成电影给不知情的人观看,纳粹的恶行值得反复控诉。
2、不过,就电影而言,本片只能算基本合格。倒不是故事本身有什么问题。主要是因为导演在节奏控制上出了问题,前半部分叙事有些稍显拖沓了。当然我们知道,他是想尽可能的多用镜头展现村庄中祥和的环境,以对比稍后的大屠杀,但是仍然还是有些缓慢了。当那个女孩被逮捕后逐渐转好,故事趋于流畅,节奏也明显加快了些。
3、影片结尾处,男主角跪在被大学覆盖的村落残骸上亲吻土地的镜头拍摄的很棒,很感人。像利迪策这样在被战争完全吞噬的村庄在古今中外不知会有多少,连儿童都统统用毒气毒死简直令人发指!战争诱发了人类的原始兽性爆发,人性的沦丧与泯灭带给人类的毁灭性打击超过任何自然灾难。
4、总体来说,本片可以一看,但是别抱太大的期望。相信我,熬过前半段就好了。
5、通过无数的同类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屠城灭村,德国士兵是在执行军事任务,而日本鬼子是在狂欢!!!
4 ) 在他处重生
这是一部捷克人眼中的二战纳粹大屠杀电影,比起《辛德勒的名单》所代表的好莱坞式脸谱化的英雄主义情结、匈牙利《布达佩斯之恋》的浪漫情怀,或是荷兰《黑皮书》中着重讨论的复杂人性,这是一部真实、细腻、平静、克制却又分量足够发人深思、祝福本善人性必将在世间重生的叙述纳粹屠杀的影片。
真实的历史永远最打动人,然而导演并不想关注在复杂的暗杀与报复屠杀的历史本身,本片的故事没有英雄美人的惊世爱情,也没有戏说杜撰的噱头,当然更没有像《金陵十三钗》那般矫揉造作的所谓“意义”。故事的主要角色就是这个遭遇灭顶之灾小镇上的村民,男人、女人、儿童,牧师、保安警察、热血青年,然而不一样的人物,同样的命运。人性的坚韧、对善良的笃信更是导演希望传达的。
影片前半部的安静的田园风光与小镇生活、成年人之间的情感韵事、以及不慌不忙对青年男女情窦萌动的铺垫让一切舒缓到使人揪心,因为知道涂炭的到来,然而当纳粹和盖世太保发动屠杀的时候,影片选择了用沉重的大提琴钢琴和慢镜头替代了爆炸与嘶喊,来叙述村庄16岁以上男性全部被枪决的残酷;在描述妇女与儿童们被德军被迫母子分离的时候,影片用全部写真镜头对准儿童满脸的泪、死死抓住妈妈胳膊不放的小手、惊恐万状的表情还有母亲们疯狂用指甲挠集中营窗户玻璃的凄惨绝望。我看到这里已经泪崩了,我也是个妈妈。影片用一个长镜头告诉了答案:孩子们被送去了毒气室,一双双小手再无力拍打窗户而逐渐落下了,窗外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
一切都是唯美却深入刻骨的,当你看到心痛无以复加时多么希望能出现一位好莱坞式的救世主,然而历史是真实的,残酷的。男主角因为入狱服刑而幸免了这场涂炭,4年后他被释放出狱再回到小镇时,白茫茫的大雪已然将这座被德军付之一炬以图销毁罪证的小镇掩盖的一望无际。他疯狂的挖着雪地下的土地,烧焦了的土地,正如片尾他躺在儿子被枪毙的那棵树下亲吻着春天大地上新生的嫩芽,他多么希望生命能够还有一次轮回。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男主角坐在铁道边自己那座用残骸搭建的屋子外,曾经田园般的故乡已经化为尘土,然而生命还要继续,是继续留下来做一个旧地的纪念品,还是走向远方,去寻找带着记忆的未来,镜头聚焦在两道铁轨上,虚化、提亮、高亮。我看到的是希望,是远方,是在他处的重生!
国产二战题材的影片,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尚算佳作。其余的均鲜有突破。
影片的美工、摄影、音乐的讲究与细致让人对捷克电影制作水准肃然起敬。
5 ) 人类多么脆弱,多么难以救赎
震撼心灵的电影,不仅是因为这个震惊世界的惨案又多了个凄惨的个人版本,也非此片若隐若现的结构现实主义标签,而是创作者寻到了一个极为独特的视角,让我洞见了残酷战争背后血淋淋却丰满的人性。此片对好莱坞乐此不疲地玩弄拯救人类地球乃至宇宙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是个莫大的嘲讽,告诉人们一个现实,人类多么脆弱,多么难以救赎……
弗兰缇塞克是利迪策人,因误杀亲子而入狱。多年后,英国别动队员刺杀海德里希后被利迪策人庇护隐藏,因此利迪策人遭纳粹屠村,其中也包括弗兰缇塞克的另一个儿子。这一噩耗狱警及狱友全知情,却都善意隐瞒了他。
弗兰缇塞克出狱那天下着大雪,当他回到利迪策时发现整个村庄不见了,眼前只有茫茫雪地。他凭记忆疯狂找寻家的原址,在厚厚的积雪下扒出了一片焦土。利迪策被夷为平地,就这样他成了唯一幸存的男人。
弗兰缇塞克找到德军驻地,求当时下令屠村的军官连同他一起杀掉,军官却因时过境迁而拒绝。可他一心寻死,说刺杀海德里希是伟大之举,军官又因不愿脏了自己的办公室再次拒绝了他。
后来他独自在通往布拉格的铁道边住了下来,整日阅读利迪策消失前全村尚未寄出及消失后无人接收的信件,苦苦守候通往布拉格欢呼胜利的列车……
6 ) 战争是最肮脏的罪孽
这片子看得我泪崩了,绝对的冷门佳片,让它在我电脑里面受冷落几个月之久,是我的失误啊。
有五星的实力,就是前面营造战前氛围,交代人物关系用了太长的时间,差点让我看不下去,还好演员表演得很棒,心理刻画到位,才让我没有关掉播放器继续观看下去。
全片没有什么帅哥美女,除了主角熙马的小儿子卡尔小帅一点,其余演员都外形平平,因为拍的战争题材片,连养眼的景色也没有,而且没有大场面的火拼,想要看视觉效果的就可以不用看了。不过里面主角演技太棒了,看到剧情发展高潮部分,想不泪崩都不行啊,太惨了。
影片一开始,男主因为在一个宴会上与醉酒的大儿子扭打,失手杀死了自己的大儿子,从此获罪入狱,刑期四年。在狱中一开始被狱友冷嘲热讽,宁愿换一个变态杀害两个小女孩并抛尸荒野的杀人狂,也不要和这个连自己亲生儿子都会杀死的人住在一起。熙马没有任何抱怨争辩,每当一人休息独处时,脑海中总是回想当时误杀儿子的那一幕,心内苦楚自当无比深沉。
随后应该是他的再婚妻子或者是情妇来看他,并且劝熙马的小儿子与原配也去看看自己的父亲,那段时间,熙马的生活稍微有了起色。小儿子还尝试说服母亲,能够上诉帮助父亲减刑,再怎样,那也是他的父亲。
正当熙马把上诉信交予神父之后,他在那一丝曙光之中期待着早日出狱与家人重逢。此时,纳粹侵占了捷克,驻军利迪策。而熙马的小儿子卡尔,那时候正和他的好朋友准备追两名年轻漂亮的女子,卡尔的好友相出一个“馊主意”,假扮特工,让两名姑娘帮忙,从而接近她们。有一个姑娘当时父亲正好死亡了,处于人生低谷期,见到有这样重要的任务需要她,感到十分荣幸,而另外一名,则是在几次之后,情势越来越紧张了,恐惧感让她无法再去帮助他们。于是卡尔退出了,只剩他的好友与其中意的姑娘在玩这个“二人游戏”。
无巧不巧,海因里希刺杀发生了,希特勒大怒,形势急转直下。那个姑娘首先被抓,严刑逼供下,她以为自己帮的确实是特工,就把卡尔的好友供了出来,随后卡尔好友也被抓。两人受尽折磨,却完全无法道出个所以然来,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特工,怎么会有信息出卖?
而当时他们玩的那个游戏,让那姑娘送过一枚纽扣去利迪策村庄,从而利迪策变成清查对象。军方需要证据,没有证据就造假,把一台发电报机偷偷放进民居,过几天再找出来,如此,整个利迪策戒严。重重关卡,等待所有利迪策人回家,出逃者一律击毙。
随后,让所有利迪策人收拾好行李,不是为了给他们生路,仅仅是想看看有多少值钱的东西,因为不久之后,他们都会变成尸体和奴隶。男人和女人分开,16岁以上男子被单独处置,神父祈祷了一晚,上帝没有听到他们虔诚的祈祷,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所有16岁以上的男子一波一波的站成一排,被行刑队枪决。其中包括熙马的小儿子卡尔,还有一个宁愿死也不要和父亲分开的小男孩。
任务完毕,高官们面对着陷入一片火海的利迪策废墟碰杯欢笑,场面无比讽刺!
接着纳粹军方将所有16岁以下的小孩强行从他们的母亲身边隔离开,看到孩子被带上车,那些母亲们哀嚎着拼命用指甲刮开被油漆封住的玻璃,心都揪着疼。剩下的妇女们则被带到集中营,过着非人的生活。
我本以为那些小孩会被集中起来,送到某个教堂或者学校进行洗脑教育,然而我错了,我低估了战犯们的黑暗之心。两卡车的孩子,在六一儿童节那天,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拿着日期纪念牌,合了一张充满阳光欢快的遗照之后,全部被封闭在卡车的后箱里,一根巨大的管道不停的往里面输送车尾气。孩子们无力的痛哭、哀恸、敲打......车至半途,一名德军士兵无法忍受,推开驾驶室的门,下车不停地呕吐,然后拔枪自杀。
镜头转回尚在狱中的熙马那里,所有人都知道利迪策的屠杀事件,但是都瞒着他,狱警那句“知足吧,与格栏外面的世界相比,里面简直就是天堂”,显得如此悲哀无奈。
熙马终于刑满释放了,他是带着满腹的怨气出狱的,他以为自己的妻儿已经抛弃了自己,几年时间连一封信都舍不得寄给他。于是他打算回家一趟带上一点有纪念意义的小东西,从此去过一个人的生活。
那时是冬天,大雪纷飞,整个世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熙马乘车到利迪策,下车,独自走向一望无际的雪原。一开始是带着困惑,也许几年过去,自己记忆出现偏差了?随后,熙马拼命的在雪原上奔跑,眼里满是绝望。没有,什么都没有,没有人,没有动物,没有房子没有村庄,曾经的利迪策,已经从这个世界被抹去了。
看着熙马绝望的跪在雪原中央,妄图把雪刨开找出利迪策的影子的时候,再也忍不住泪崩了。
于是熙马找上了纳粹军方,想用言语激怒他们一死了之,可是军官一句“你知道我要是在办公室毙了你得打多少报告,消耗多少金钱么?你不值得,扔出去!”,多么轻蔑!多么恶心的嘴脸!
熙马孤零零站在纳粹楼下,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利迪策第二名苟延残喘的男人叫住了他。为德国人效力的宪兵队队长,我并不鄙视他。他没有滥用手中的职权,维护了当时的稳定,当灾难降临之时甚至还想拯救自己的同胞,可是他只能在德军的阴影下,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胞被杀害,无能为力。我很佩服他,那种时候,像他这样有良心的人,能忍着没有自杀,是需要非常大的意志力的。那种时期,死亡是最简单最轻松的逃避方法。
在宪兵队长的帮助下,熙马在一个废弃的铁路小站独自住了下来,带着能见到自己妻子的最后一丝希望,天天忍受着巨大痛苦啃噬内心,熙马如行尸走肉般活了下来。
终于有一天,捷克军民争相走告,德军败了。于是宪兵队队长找到了熙马,让他放弃去布拉格广场的愚蠢行为,在熙马的小屋与他畅谈了一夜。第二天,在熙马出门那木柴的时候,放下所有心理负担的队长终于拔枪自杀了。熙马听到枪声,并没有显得太震惊,已经没有什么事可以再让他震惊了。
随后,捷克的政客们来到利迪策进行“纪念、哀悼”的活动,仅存几位的利迪策妇女们登台,熙马怀着激动地心情准备为利迪策重建出谋划策,然而,政治是不允许有他这样的“意外”因素存在的。于是熙马带着他的老版利迪策村落图和许多已逝者与家人的通信被驱逐了。
他在卡尔被枪决的地方悼念过之后,与多年未谋面的情人简单交谈了几句,再次回到那个废弃的小站独自生活。
“你真的要留下来?留下来被人当做活的纪念物?”
“我觉得有时候需要这样做。”
这是熙马与情人最后的对话。
这样的片子,才是真正感人的战争情感片。没有英雄主义,没有夸大其词的渲染战犯暴行,更没有侮辱般的降低军方的智商,只有朴实无华的故事叙述。让人看着无比揪心,眼泪忍不住的滑落。
战争,是只有人类这个物种才会让其滋生的最肮脏的罪孽!这个世界,不该有战争。
7 ) 真实的历史
1942年5月27日,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在布拉格被捷克特工刺杀后,希特勒感到非常恼怒,在海德里希的葬礼上,希特勒就咆哮着说要采取报复行动,叫嚣着要用千百万人的血来作为偿还海德里希被谋杀的代价。 居住在特瑞金斯塔特“特别居留区”里的约3000名犹太人被送到了死亡营,未知的还不知道有多少。 布拉格的党卫军个个惊恐万状。 他们深知:如果在缉捕刺杀海德里希凶手的行动中毫无结果的话,毫无疑问会触发希特勒对于导致行动失败的负责人的杀人欲。 亚瑟·内伯,以帝国中央安全局的名义命令紧急印制了大量德意志刑警报特刊,上面载有发给各地警察局和地方行政长官的电传电报,指示:“要在各个车站、火车上以及所有交通工具上实施特别监视;要对所有在工人旅馆居住的外国人进行登记检查;不准任何嫌疑人越过边境。”盖世太保以无情的高效率为刺客布下了一张天罗地网。
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对于希特勒来讲,海德里希之死需要远比犹太人的死更大的代价。 最为残暴的一次报复行动,一次捷克人民永远不会让世人忘记的屠杀。
此次报复的目标是位于布拉格西北部科拉迪诺地区的一个名叫利迪泽的矿山小村庄。 利迪泽是个美丽的地方,坐落在一个低矮的峡谷内,小村庄教堂的四周点缀着片片草地,风景旖旎,色彩斑斓。 村庄周围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牧场和果园,村民们的生活过的非常平静,自给自足,对政治则兴趣索然。
6月4日,海德里希死的那天,利迪泽遭到了第一次搜查。 但是的目击者对于一队驻布拉格的党卫军和盖世太保怎样从大路上开过来,怎样肆无忌惮地闯进村庄,又是怎样对这里的居民排好队逐一检查证明身份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 由党卫军和盖世太保负责进行讯问。 自始至终,充斥着威胁和恐吓,但总的说,利迪泽的居民们并没有受到太大的伤害。 也许是为了取乐,也许因为未找到任何武器装备和证明有罪的“证据”而大为恼火,国防军和警察分遣队闯进居民们整洁别致的家中或是大肆抢劫物品,或是将家具陈设砸得粉碎扔到大街上。 显而易见,对于盖世太保来说,“证据”是可以伪造的。 德国国防军的卡车终于一路呼啸着返回了布拉格。
在利迪泽村和海德里希被谋杀二者之间没有发现任何形式上的联系。 之所以选择这个村庄作为目标的一个借口就是,居住在次地的两个家庭——荷科拉一家和斯特里伯尼一家,他们的儿子在英国是捷克地下抵抗组织的成员。 此外,德国人还声称在这个村庄里藏有机枪,而且英捷伞兵曾在这一地区着陆。 然而对这些指控,直到今天,在此后的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人们仍然绝对否认。 最后,荷科拉和斯特里伯尼两家人遭到逮捕,但没有找到降落伞的蛛丝马迹。
第二次关键性的侵入利迪泽是在6月9日夜里。 有卡尔·博姆“倡议”,在为海德里希举行葬礼的那天,他打电话给柏林的希姆莱告知有足够的“证据”指控该村庄,并建议采取报复行动。 博姆报告说:目标:科拉迪诺地区的利迪泽村。
1942年6月9日19点45分,党卫军地区总队长卡尔·弗朗克从柏林打来电话口头指示:今天遵照元首的命令,应对利迪泽村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枪毙所有的成年男性居民;
第二, 将所有女性居民都关入集中营;
第三, 将儿童集中到一起,合格的送到帝国党卫军家中接受德国化教育;余下的不适合进行德国化教育的儿童要进行其他形式的教育;
第四, 需要借助消防队将这个地方整个烧毁,夷为平地。
博姆出发去科拉迪诺亲自指挥这次行动,随行的有布拉格的盖世太保头子奥托·格施克博士以及科拉迪诺地区的盖世太保头子维斯曼。 科拉迪诺地区的常规警察已将村子围得水泄不通,只留下一个口允许居民们进入。 接着,一队保安警察在党卫军小队长马克斯·罗斯托克的带领下开进利迪泽。
之后,盖世太保报告:在此次行动中,199名男性村民被处决,195名女性村民被逮捕。 从布拉格调来的特别行刑队在谷仓四周的墙上竖起一排床垫,以防止反弹回来的流弹。 他们将成年男子和男孩子挑出来,一次枪毙10个,女人、小男孩和儿童则被送到中转营;女人们最终被送到拉文斯布拉克集中营,在95名儿童当中,最后有9名被认为值得接受德国化教育;而大多数的儿童以经销声匿迹了,二战后,仅找到其中的16名。 被选中的9名儿童将要移交给育儿组织—— 一个受到希姆莱青睐的,关于母性家庭以及给予那些由党卫军做父亲的孩子们福利的体系。
然而,整个村庄被付之一炬,该炸的炸掉,该铲的被推土机铲平,瓦砾也被运走。 家禽、宠物被射杀,墓地被掘开。 出了一个不久就会杂草丛生的平原以外,这一村庄的存在痕迹消失得干干净净。 第二天,一个早已拟好的稿子在广播中播出:“在搜捕刺杀党卫军上将海德里希的凶手的过程中,有充分事实证明该村居民支持并给予这些凶手以帮助。除了帮助凶手以外,这些居民还参与了其他敌视德国的行动。例如,私藏弹药和武器装备、违法持有发报机并囤积大量特殊的国控物资……村庄里所有的建筑现已拆除,该村的名字也被抹掉。”
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利迪泽村并没有消失。 德国人自己要对此疏漏负责。 大量描述这次大屠杀的细节都已被帝国电影公司摄入了老式的镜头。 记录利迪泽村大屠杀的有关电影胶片在纽伦堡军事法庭上成为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的铁的事实和证据。 永久保留下来的仅仅是是这个村庄的的最后时刻:利迪泽村熊熊燃烧的房屋、穿梭于街道之中的巡逻军队和警察,当然还有荷拉克家牧场上的尸体堆。 一条用链子栓住在狗舍里的狗的尸体也被摄入镜头;接着镜头透过双筒望远镜摇向一个德国军官:镜头里,村中教堂的塔楼被炸了三次才倒塌;显然这个军官十分恼火;牧师早已遇害,影片同样记录了毁灭者自身的“形象”:他们好象在制作家庭电影一样,对着摄影机大笑着,彼此还开着玩笑。
为了不留下任何痕迹,盖世太保从特瑞金附近的犹太人居留区抓来了大批的劳工,并强迫他们在利迪泽村建立了一条专门的铁路,用途是把利迪泽村的瓦砾统统运走,每天有大批的废砖瓦从利迪泽运出,当工作快要完工的时候,那些劳工一部分被送进了集中营和死亡营,还有一批人被就地枪决,枪决以后,尸体被焚烧后就地掩埋。
令盖世太保十分恼怒的是,在利迪泽村和其他地方刻意营造的白色恐怖未能打草惊蛇出刺客。 已经采用并审查完毕的有关报道也变得毫无价值。 海因茨·冯·潘维茨——布拉格市盖世太保反颠覆科的负责人向弗朗克建议:在指定时期内,对任何准备坦白自首的人实行赦免。 海因茨最终说服弗朗克以5天为限,并于6月13日发布赦免公告。
6月18日,盖世太保在卡莱尔·布罗梅杰斯基教堂的地下室中发现了7名刺客,在经过一阵枪战以后,7名特工无一幸免,两人服毒自杀,其余的都用自己的枪结束了生命。 最后,盖世太保将刺客——捷克准尉詹·库比斯的头割了下来,拿给了他的家人看,他年迈的母亲当场就昏了过去。
刺杀海德里希的案件就此结束,利迪泽村也从地图上消失了,但在二战后,捷克人开始重建利迪泽村,原居民回到原来的地方时,只看见一片荒芜的草地。 工人们在挖掘的工程中发掘出了一块利迪泽村古老的村标,至今,这块象征利迪泽村的村标还保留在原地。
毁灭与重生
盖世太保把利迪策村全部夷为平地、妄图从地球上将其消灭的作法激起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 6月12日,利迪策惨案的消息刚一传开,美国依利诺斯州的一个小镇就宣布改名叫利迪策。 一个月后,墨西哥首都附近的圣何罗尼莫也改名为利迪策,现在,这里已经发展成为200万人口的大城市。 紧接着,巴西、委内瑞拉、以色列、南非的一些村庄,以及其他地方的广场、街道、甚至女孩的名字,都开始叫利迪策。 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虽然互不相识,但为了反法西斯这个目标,都不约而同地群起声援陷入苦难中的捷克人民。
自1948年开始,来自世界各国的志愿者在这片废墟旁边建设起崭新的利迪策村。 在旧村和新村中间,由一片美丽的玫瑰园架起了幸福的桥梁。 这些玫瑰的种子是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赠送的,其中还有来自中国的祝福。 现在的旧村废墟早已被大片翠绿的草坪所覆盖,在起伏的山坡中点缀着茵茵绿树和金色池塘,使人俨然置身于人间天堂。 这不仅令人感慨万分,只有和平才能带来如此美好世界,有了和平人类才有希望。
8 ) 沉淀,比起血腥更加震撼和绝望
一个男人,来自利迪策,在宴会上误杀了自己的儿子。入狱。一直给家里写信,没有人原谅他。几年后,大雪纷飞的一天,他刑满释放。坐上自己熟悉的公交车。到站后,依然大雪纷飞,一片白雪皑皑。
他不停的跑。
整个利迪策,变成了一片茫茫的雪原。
只有他自己的脚印。
他疯狂的刨开积雪,雪下面,只有灰烬。
雪原,一个跪地男人,一串脚印,刨开的灰烬。
比任何血腥的场面来得更震撼,更让人绝望。
后来这个男人来到了 德军的办公室 ,说:你杀了我吧。德军说:你来晚了。男人气急败坏,为了激怒军官,他大声的说:刺杀刺杀海德里希是一个伟大的行动!!!军官犹豫了一下,笑着说:我觉得也是,你来晚了,你知道杀你要经过多少书面程序,多少法郎吗?你不值得,把他给我扔出去。
后来,一个村子里的宪兵把他叫了过去。宪兵经历了所有过程,他很颓废,但他帮着男人找到一所房子,是废旧的小火车站。
还给了他一个盒子。盒子里是所有外界写个原来利迪策人的信件,当然包括他老婆的。
还有他另一个儿子的。
电影巧妙的利用火车站来回的火车,来表达外界的信息。
他唯一的朋友是那一个宪兵,在小火车传来快解放的消息时
男人本想去参战,宪兵说:等你去了战争就结束了。男人和宪兵坐在唯一的小车站里。宪兵告诉了他全部,屠杀的全部。
男人,愣住了,但有痛苦无奈,觉得冷,说,我去弄点柴火。
就在他劈材的时候,听到了屋里的枪声。
宪兵自杀了,地上是没有烧完的钱,是纳粹发给他的所有工资,这些钱,他没有花过。他死的时候,没有穿纳粹的宪兵制服。认真的穿了黑色的西装。
后来捷克斯洛伐克解放了,他们组织重建利迪策,请来了尊贵的客人:在集中营里活下来的女性。
她们高诉了男人,她的妻子一直很坚强。
男人最后坐到小车站旁,痛苦难耐,不知道该不该留下来重建家园。
后来这个村子改了名字,但女人们都叫利迪策的习俗一直没有改变。
应该拍得更好
相比《利迪策大屠杀》,《金陵十三钗》从故事到表达,都显得何等之轻浮。
一场悲剧,举枪自杀的纳粹士兵和捷克警察从理论上来说都不是十恶不赦的罪人,但时也势也,战争的黑暗无法避免。
太沉重了,不知道该怎么评分,有一种不应该评分的感觉。看电影觉得虐心,但那是他们真实的人生。应该把这部电影放给所有好战的人看!
一切的平静都是为突如其来的群体死亡做铺垫。手染鲜血的纳粹罪孽深重,但在anti-climax里面可以看到,后人粉饰历史的企图也不光彩。
不看简介还真特么看不懂啊。好累的二战片啊。镜头感什么的都很精彩,但整提故事性真是有够差得,闷死了
6.1儿童节是这么来的。
除了让人屏息的屠杀段落,整个片子非常平庸,白费了编剧那个以革命秘密泡妞导致灾难的牛逼创意。
戏剧性爆点相当密集,几个配角色的塑造也非常立体出彩,让主角显得毫无作为。电影在大幅度的戏剧构建上很失败,反而在小的细节还原相当出彩,主角因为毫无作为,戏剧高潮和情节推进靠的纯粹是真实历史的力量,大屠杀题材强烈加分,影片虽精彩,但依旧欠缺火候。★★★☆
每年影节都有意外之喜。
战乱年代de那些小人物
女人朝镜头走来,音乐响起,他最爱的那片土地,最爱的那些人却早已不在,留下的,只有那熟悉的蜂鸣声和不再是利迪策的利迪策。如果真的要走,Frantisek,请你不要走远,总要有人真正的记得这一切。
平静中揭示战争的残酷。
前面太拖沓,战争好罪恶。
用隐忍的手法表现了这一历史悲剧,主角并不突出,却增强了真实感的震撼。PS:利迪策惨案成为后来国际儿童节的来源。
哪个国家都有历史。拍的还可以吧,结局很感人
真实的历史是动人的,所以影片本身是有压迫力的。但并不赞同影片的处理方式,所有角色在大环境中都毫无动作。
2014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日展播影片,非常有历史意义的影片,配乐和摄影都超赞!
与六一国际儿童节有关的大屠杀历史 前面铺垫太长 一小时后才紧凑起来
以生活的宁静安详,反衬战争的暴力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