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述上世纪90年代初,穷小子小宝追随同村“发小儿”二哥,一路从贫穷朴实的东北农村来到了经济飞速发展的深圳。期间,两人无意中收留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生活困窘的小宝和二哥该如何将孩子抚养长大?当小宝和二哥与同在深圳打拼的创业女青年马露“狭路相逢”,三人之间又将发生哪些令人捧腹的爆笑故事?一段笑泪参半、起伏跌宕的小人物奋斗史就此展开……
为什么说这片儿有点烂
第一点,总是给我一种过分煽情的感觉,硬是给我感动的f戏份,可事实是没有给我一点的心酸感觉,都说让人笑到肚子疼的喜剧片蕴含了各类悲剧的影子,可这部片带着喜剧的标签一没让我笑,二没让我哭,三没让我引发深刻思想,有时我就在想,究竟是我情商太低还是我不是属于这部作品的受众,就是给我一种很平淡的感觉
吐槽一下,我和女朋友在看后面张一山莫名回心转意的时候,还有跑着去医院的时候,我俩就在想,为啥感觉好突兀,为啥他不打的?最扯淡的还是大圆满式的结局,像极了过年小品里样子,“我们大家一起吃饺子!”说实话,我觉得观众对于这些已经看腻了
第二点,情节点上的离谱,离奇收养的孩子,没有身份证,没有出生证明,怎么上学的呢?还有就是,二哥为啥总给我的感觉是他应该是一个市侩的小人,如果他为了钱不要亲情不要兄弟情义,那么整部作品的矛盾点是不是会更大一点?人物之间的关系会不会更加的扑朔迷离,总而言之,二哥的人物角色太过于简单,塑造的形象不足以成为作品的男二号。二者之间完全不能深刻体现出宋小宝饰演的角色内心的挣扎,以及这个人物在影视作品中卑微又倔强,有道德有底线的形象,简单来说,就是人物之间的关系,营造的不好,一眼望到头的那种。
第三点,最最重要的一点,请问这部作品的节奏到底是什么!?文艺片悠长缓慢又引人深思,商业片节奏快速给人快餐式情绪迸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觉得这作品拖拖拉拉,麻麻赖赖,真的欠删,好无聊
初次了解宋小宝是在《欢乐喜剧人》上的表演,不对,应该是在辽宁卫视和本山老师表演的小品《相亲》上,那句:“海燕你可长点心吧!”到现在还能时常回忆起,之后的《相亲2》才是奠定了宋小宝出道的起始点,那时是深夜的《本山快乐营》...
近几年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本山老师的各个徒弟也都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程野,宋晓峰---《槑头槑脑》,文松,杨树林,都是属于宋小宝这一批次,赵四(刘小光)《山炮进城》等一系列网大电影频频产出,恰烂钱此起彼伏,但也没希望这些土生土长的人们能做出像“贾樟柯”一样的作品。
除了《乡村爱情》系列,我的记忆中还有一部剧是《樱桃》,这样的农村苦情戏如同《暖春》一样,抓住你心里柔软的一方面重复冲击,你的悲伤感觉都是出自一处,苦字足以包含,而且这帮人不是没有演技,但你也感觉不到演技,就像在《隐入尘烟》中一样,武仁林就是那个人,他不需要演,也就没什么演技的定义,演的好只是觉得真实,而又以电影这种艺术化的形式搬上银幕,才有演技好的一说,这就好比让这些人演偶像剧一般,怎么演都是喜剧,越正经演越搞笑。
既然肖央在《误杀》中有股韩国犯罪片的味道,我想看象牙山这些人去演国产犯罪片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试想一下宋小宝像《新世界》《教父》中大佬一样,抽着雪茄,西装革履从转椅上回身,把搞笑成分降到最低,对手戏都是像廖凡,王景春,余铠磊一样的戏骨拼演技,我想不仅是中国电影上的奇迹,也属于象牙山的奇迹...
《发财日记》观后感
今晚看了一部由宋小宝、沙溢主演的电影《发财日记》,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很不多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宋小宝和沙溢扮演的东北小伙南下深圳,准备发财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宝哥,满心欢喜用日记记录了他到深圳发财的故事。但是事与愿违,小宝没有发财,刚到深圳就捡了一个弃婴。从此两个男人带着一个小孩的啼笑皆非的大戏就这样上演了。他们一路经历磨难,又一次次化险为夷;有隔阂、有嫌隙,但终究释怀了。让我们明白了怎么去爱,怎么去努力,怎么去面对人生。善良的人,尽管去努力,未来一定属于他们。
看完这部电影,它激起了我奋斗的星星之火,人不能没有奋斗的激情,不能没有梦想,不能失去努力的目标。我也曾因为生活,因为琐事而迷茫,最后我终于还是找到了些许的目标。生活是干出来,不是说出来的,人不能在需要努力的时候,躺着睡觉;需要历练的时候,养尊处优;需要学习的时候夸夸其谈。切记人生需要务实,工作需要真本事,未来需要打拼,敢拼才会赢。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我们也生活在一个消磨人意志的年代。每天有太多的诱惑,有太多的琐事,他们让我们失去战斗力,让我们沉沦,唯有不忘初心,与世界火拼一把。我们才能在这个需要奋斗的年华,多一点点努力,多一点点坚强,未来的我是否为了今日的努力而感谢自己。加油吧,少年,奋斗吧,青春,每天多一点点努力,多一点点坚强,发挥自己的生命到极限,你会认识一个全新的自己!
励志喜剧片,但不是喜剧片,因为它并不那么好笑~
主人公:宋小宝(爸爸)、天意(儿子)、二哥(“兄弟”)、马露(邻居)、张大爷(爷爷)
剧情大意:天意因为与小宝争吵后离家出走,无意中拿到了小宝的“发财日记”,以这本发财日记为主线,回忆了小宝从农村到大城市的生活。与不务正业的二哥一同进城、在深圳流浪、遇见领养了小天意并将其抚养长大、救下张大爷并住进张大爷家、认识马露、拼命挣钱只为让天意能够好好上学等一系列故事。
影片影射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堪,弃婴、人贩子、虚假营销、校园霸凌、单亲家庭等等,也道出了人世间的温暖,兄弟之情、父子之情、陌生人的善意、邻里情谊等等。
孩子好像永远无法理解大人的苦衷,大人好像也永远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
善良会是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道光吗?
马丽的角色一出场,正在大街上摆地摊卖内衣内裤。与宋小宝不打不相识,成了邻居。
后来,马丽有了自己的服装店,刚刚从工地领了工资的宋小宝在店前路过,被马丽叫进来寒暄。
宋小宝知道自己的一身臭汗,熏走了原本店里的顾客。马丽却执意拉着他不让走,让他坐到椅子上。
看到这我才意识到,好像很久没有在国产影视作品里见到这么真实的打工人。
蹲马路边举牌抢活儿、在地盘上铲沙子、吊在大厦外擦玻璃、下泥浆当"水鬼"。
片子里,只有小学学历的宋小宝就这样拿自己的命为捡来的儿子挣学费。
一开始,宋小宝死缠烂打跟着满嘴跑火车的二哥来深圳,只想发财。
火车上有小偷,二哥装睡、他发声;捡到孩子,二哥要送人、他扛起责任;见老头晕倒,二哥不愿理、他去救。
人善天不欺、好人有好报。所以二哥瞎折腾一顿最后什么也没落着,宋小宝最后却真的发了财。
当然这个财不仅是钱。
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收获了一个真正的家。这份亲情甚至不需要用血缘来维系。这是男主角最终获得的最大财富。
人物都是小人物,电影的主题却很大,亲情爱情兄弟情,枪战爆炸动作也一样不落。整体是好看的,有种八九十年代老港产片的气息。剧情其实挺浮夸,也不算有什么新意,但处处又透出来真诚。今年小品演员转行做导演的标杆,比起李焕英,反倒觉得更应该是这部。
By艾晨
友情提醒:本文纯属个人观感,不会复述具体剧情,也没有涉及关键剧透。
在我看来,《发财日记》的不足之处有两个:一是片名,“发财日记”这四个字太朴素也太普通了,从宣发角度来说,不够吸引人。我觉得可以改成《一个孩子两个爹》、《弃婴养成记》,或者《东北人在深圳》,走写实路线,将剧情冲突和悬念直接挂上;如果要往虚的走,可以改成《天意》,既呼应片中弃婴之名,又暗示角色心理,说不定还能蹭下最近刘德华的热度,一举多得;一定要和“日记”挂钩的话,那干脆改成《打工人日记》,也还能蹭点“打工人”的话题。
二是剧情展开,《发财日记》的桥段设计略微有些中规中矩,不管是“难兄难弟”的基本设定,还是“苦中作乐”的情感基调,以及“聚散离合”的剧情发展,基本都能预料得到。当然,这点一直也是多数电影的通病,保守,但是安全。
基于上述两点,我的判断是,宋小宝作为新转导演是没有太多野心的,甚至我都觉得他有点卑微了。他放弃了自己的“喜剧人”身份,连带着放弃了其他“喜剧人”演员的优势,没有用尴尬的段子或者浮夸的表演去拼命逗你笑,而是回归“普通人”身份,讲了一个普通人应有的故事;他也放弃了一个悲情题材本可以理直气壮煽情的机会,没有使劲给你塞情绪,强行让你哭,就老实本分地把这个故事说完了,个中情绪,全凭观众自己感受。
也因此,反而更让人感受到宋小宝的真诚。上世纪90年代,一个弃婴,两个乡下人进城,三个东北人在深圳,一群挣扎求生的打工人……这些元素聚合在《发财日记》里,既有情怀导向、冲突矛盾,或许也是宋小宝在努力展现的一种“反差”。因为这样的反差,你看着他们经历各种意外,倒霉而又凄惨,然后开始笑;你看着他们一天到晚就知道做梦,却一次次被现实揍得灰头土脸、想哭而不能,然后开始笑;你看着他们在悲苦中自娱自乐,拍拍泥尘又站起来,由此产生一种不以为然的优越感,然后开始笑。
在一群想哭的人旁边发笑,这种反差,或许就是所谓的“喜剧的悲剧内核”,也是宋小宝作为新转导演的一次努力和发力。
李诞在《脱口秀大会》里也说过类似的话:把你经历的事情说出来,不管是意外的、倒霉的、还是可笑的,都是最好笑、也最容易打动人的段子。因为它们是最真实、也最能让人咀嚼的。你看房东张大爷,孤寡老人一个,从头到尾没见过子女出现,他之前经历了什么?你看离异的邻居马露,被前夫纠缠殴打拿钱,她之前的故事是怎样的?你再看弃婴“天意”,他的亲生父母又有着什么样的遭遇?是不是也是那个年代里大城市的另一批悲剧者?这些都是宋小宝有意无意埋下的故事,点到即止,不动声色。
一群自带笑点的喜剧人,放下积累已久的优势,在《发财日记》里跟着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不断淹没其中,又一次次用力探出头来深吸一口气,再一头扎进去。这也正是电影戳到我的地方,之前和孙老师聊天,问我贺岁档有没有推荐的电影。我说这取决于你是想看哭的,看笑的,还是看闹的。所谓观影,归根到底不就是各看所需,各找所戳。戳,就是电影击中你的那一下。如宝琳•凯尔所言,“电影不一定都是杰作,电影可以愚蠢空洞,而你仍然可以从好的表演,或者哪怕仅仅是一句好的台词里找到乐趣……因为电影是最包罗万象的艺术门类,因此对它所做的反应似乎也是最个人化的,可能也是最重要和最可想象的。”
那个劳动合同我至今没看懂,我以为是两人合伙开店铺了,结果不是!
从开片的一星到结尾飙升至三星,出乎意料的是这不是为搞笑而搞笑的电影,有温情,有生活的心酸。反差cp的设定司空见惯,笑点没有特别低俗,有些设计很好笑。宋小宝沙溢张一山都演得很好,不妨一看。
虽然是一个格调不高的电影,但是拍得意外的真诚,宋小宝相比小沈阳有一个更低的创作姿态,整部电影甚至都不是一个喜剧,而是一段小人物在大城市的打拼史,借用了香港电影经典的“难兄难弟”模式和欧美电影经典的“意外之子”的情节设置。在这个电影市场,确实没有啥主流的商业电影愿意以外来务工的人员作为主角,讲述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些时候我们看不起网大,但是其实网大可能反而展现多一点我们生活中被忽略的角落。宋小宝作为导演来说确实挺稚嫩,但是作为演员来说,片中有这么几段的表演确实很打动人,片子要是精简一点,去掉一些奇奇怪怪又不好笑的笑点,反而会是一部口碑很稳的作品。
什么人都可以当导演?二人转演员 小品演员 歌手什么的都能做导演? 不是一个体系好吧
勇气可嘉,真诚可嘉,故事老套但完整,比小沈阳强一百倍。
我愿意给宋小宝这部电影6.8的及格分,相比起肖央、小沈阳,他的这部电影从选角到故事剧本都算是及格,整部电影实话笑了很多次,但确实都在人保活的前提下,然后唯一的泪点其实在大爷对天意的爱,去世之时的无声表达到回忆里雨天接孩子,包括最后遗嘱里给天意留下的房子,所以人的感动就是不经意的点滴之情,而不是刻意渲染的悲情氛围。
一部一本正经用足资源和资金的烂片,故事七拼八凑,人物莫名其妙,段子生拉硬拽,喜剧效果仅限于演员自身魅力,浪费了一堆好演员……特别是张一山童年的几个男孩演员,有灵气,可惜
情感上来说宋小宝的审美挺真挚真诚的,起码不是恰烂钱那种,只是作为电影确实是极其普通的
格调土low,剧情狗血,节奏混乱我也就认了,起码看着挺真诚。但是我要看的是东北外乡人勇闯大都市的公路喜剧片啊,谁要看一大半的家庭伦理父子亲情片啊。真喜欢这个选题,有点浪费了,可惜
挺真诚的。
作为网大其实已经算是一部诚意之作,不刻意搞笑,也不再装疯卖傻,小人物才是喜剧演员的根本,宋小宝完成的不错。
1.本片告诉我们,外行做导演一定要找个好的摄影师,赵小丁作为本片的监制兼摄影,保证了全片看上去都是电影语言。2.宋小宝没有利用自己小品演员的优势刻意搞笑,也没有攒段子的观感,而是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以及适可而止的笑点。3.额外要赞一下,本片没有让设定为广州人的演员憋春晚上常见的伪粤普。
故事一般,表演一般,节奏一般,笑点一般,非常一般。但是能看出来宋小宝特别有诚意,就是实实在在,没把观众当傻子。这份诚意就值及格分了。
很真实的故事,为啥要取名发财日记呢,应该取名天意,有那点意思。
网大质感,晚会呈现。节奏和编排都很突兀,一贯的电视晚会的小品剧粗糙感,廉价而庸俗的商业电影。看得出宋小宝挺有诚意的,值得aqy的6块。
这是一部宋小宝的朋友圈,或者可以叫被宋小宝绑架的电影。片名叫《宋小宝深圳奇遇记》或者《宋小宝的奇遇人生》更合适一些,跟发财也没啥关系。从头到尾想当然,毫无逻辑和铺垫,剧情推动全靠编剧硬堆,想要捡孩子孩子马上来,想要孩子变坏孩子马上变坏,想要二哥发财二哥马上发财,想要二哥失败二哥马上失败,想让儿子欠钱儿子马上欠钱。捡孩子不想要愣是送给人贩子也不报警,被打趴下叫出租车不叫救护车。流水账一般的叙事,纸片一样的人物。观众高兴不高兴不知道,反正宋小宝肯定高兴了吧。
两个东北男人在深圳教出来的孩子一口京片子
过年看看挺好,最值得鼓励之处在于尽管中国每年产出很多喜剧,但是很少有以农民工为原型的电影产生,改革开放五湖四海追梦人汇聚深圳的这段历史过去在银幕上也很少进行表现。宋小宝还是愿意扎根于生活,表现小人物,而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不是段子凑成的电影。故事表现了父子、兄弟以及恋人等多种关系,情感充沛丰富。
这俩小时,我干点啥不好呢。
没上院线算是很良心了,态度也很诚恳,但总是差点意思。而且如今这种难兄难弟式的喜剧得跳出传统的戏肉,才会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