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趟穿越大凉山腹地的慢火车之旅。以普雄为起点,南至西昌,北达燕岗,途径月华、越西、关村坝等小站。这段成昆线,有着大凉山最美的自然风光、最淳朴的彝族风情;更蕴含有一段深沉悲壮的过往历史。男主人公齐栋和马昊相约去大凉山开启一段慢火车之旅。 男主人公尼亚孜艾力,是一名维吾尔族诗人。他爷爷年轻时从南疆迁到北疆,他和父亲都出生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他从小时候起就想到南疆看看,体验传统的维吾尔族文化,并寻找自己血脉的根源。
个人微信公众号:咸鱼小橘 以后的影评会首发于该微信公众号
1、接地气的炸鸡梗。Tony向Shirley强势安利黑人爱吃的炸鸡,刚开始Shirley一脸嫌弃,后来翘着兰花指吃得超享受(这一幕绝对名场面),再后来有一站巡演富丽堂皇的餐厅里端出来Shirley最爱的食物居然是炸鸡。高雅的氛围和亲民的炸鸡,反差萌。
2、想挽留又不好意思说出口。有一站Tony遇到了纽约的朋友,用意大利语聊天,朋友诋毁黑人还说要给Tony介绍工作,他们都以为Shirley听不懂。结果晚上Tony出门去酒吧的时候,却被Shirley拦住。Shirley用意大利语夸奖了Tony还承诺要给他升职加薪。原来他都听得懂,是害怕Tony离开他,又不好意思直接挽留。Tony一下看穿他的心思,让他放心自己不会走。这算确认彼此的心意了么,这一段超有爱。
3、警察蜀黍的反转。有一站的坏警察,因为歧视黑人扣押了Shirley和Tony。在平安夜他们回纽约的路上,又遇到了警察,本以为又遇上了麻烦,其实人家只是想提醒他们轮胎没气了,那句圣诞快乐的祝福在寒冷的雪夜显得格外温馨。
4、酒吧内外的反差。在最后一站的酒吧,Shirley一曲惊艳众人,又和黑人们默契配合演奏了流行音乐,打成一片,其乐融融,深处底层的黑人们貌似都接纳了这个身穿燕尾服的高雅“兄弟”。然而,一出门Tony的鸣枪却让人惊愕,原来不经意的露富被人盯上,两个黑人在撬车偷窃。朋友还是敌人,好人还是坏人,不能用肤色判断。
5、枪之迷。Tony有次假装有枪帮助Shirley脱离险境,Shirley说“我就知道你没有枪”。最后一站酒吧外,Tony鸣枪,Shirley说“我就知道你有枪”。
6、迟到的贵宾。Tony在平安夜终于赶到家,在热闹的家里却心不在焉,应该是在担心Shirley一个人太孤单吧。之后镜头切换到Shirley,他让管家回家过节后果然很孤单……然后观众朋友们就热切地期盼,在一起在一起,要团圆要团圆!当Tony家的敲门声想起,大家都眼含热泪搓着手手期待看到Shirley,然而看到的却是当铺夫妇,大家跟着Tony一起失落,谁知后面居然站着羞涩的Shirley。编剧真是磨人的小妖精,团个圆还那么一波三折。
7、爱的代笔。Shirley帮Tony“润色”家书之后,Tony的妻子每每看得热泪盈眶,还超自豪地向亲朋好友炫耀,幸福感爆棚。然而最后她见到Shirley时,却悄悄在他耳边说了句感谢他的代笔。原来她一直知道,不过,虽然那些浪漫唯美的句子不是Tony的原创,其中流淌的情意却是真的。而且Tony耳濡目染,最后也掌握了写出浪漫家书的技巧。
对于这部佳片,除了反种族歧视的厚重话题,这些精心设置的小细节也很值得玩味,其中很多都是关于偏见。看似不卫生的炸鸡却特别美味,总给人找麻烦的警察也有天使的一面,刚还一起嗨皮的“兄弟”暗地里却觊觎你的财产,表面粗放不羁的伙伴却有担当有责任感,只会写流水账的大老粗经过熏陶也能风花雪月。所以不要以貌取人,不要以职业取人,不要以地域取人,别动不动给人贴上撕不掉的标签,用心去感受,用时间去证明,才能真正感知他的温度,评判他的为人。
3.18更新:关于对炸鸡梗的说明
关于第一点的炸鸡梗,有不少豆友反映,豪华餐厅里的炸鸡并不是反差萌,而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作为一个普通的影迷,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的确不知道在美国文化中请黑人吃炸鸡是一种歧视符号,只是比较主观地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首先要感谢各位热心豆友的纠正,也对自己在背景知识上的欠缺表示抱歉。
以前美国南部的黑奴被禁止拥有猪或者牛,但是可以养鸡,而且鸡肉很美味,久而久之炸鸡就成了黑人的专属食物,很多人用炸鸡来羞辱他们,逐渐成了一种种族歧视的符号。但是,在影片中的那一幕,我认为并不能简单粗暴地给扣上种族歧视的帽子。庄园的接待者有说,“这周早些时候我们求助,Shirley晚餐会想吃些什么,所以准备了特别的餐点招待贵宾”,说明他们有照顾到Shirley的口味,而且很可能有问过的,至少不存在恶意。Shirley有点惊讶和尴尬的表情证明不是他本人回应的。最后端出炸鸡的结果有两个解释,一种他们认为Shirley作为黑人就喜欢吃炸鸡,还有一种是Tony安排的,因为Shirley之前在车上吃炸鸡吐槽过都没有餐盘和刀叉,而Tony在庄园里又吐掉了难吃的三明治,宴席上Tony神秘兮兮的耸肩笑似乎就在说“嘿嘿,是我安排的”。究竟是哪种,见仁见智,我更倾向于后者。
最后我想说,大家对影片细节的看法不同很正常,互相探讨也是乐在其中,没有必要搞得剑拔弩张。因为一点瑕疵就全盘否定别人,我想这也是偏见的一种,有这种倾向的朋友,这部电影没真正看懂哦。
非常感谢各位豆友对本人影评的喜爱和支持。因为大家的鼓励,我本来今天想重启自己搁置已久的公众号“咸鱼小橘”。可是当我精心编辑好页面准备群发时,却发现我的文章已经被公众号“海猫创作”抢去了首发,而且该公众号之前并未与我联系,也未注明转载。而我自己却因为他人的抄袭,无法推送我自己原创的文章,这使我非常愤怒!如果有兴趣的豆友,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我以后的影评都会第一时间在该号首发,以此守护自己的原创,捍卫自己的权利。
原载于 个人公众号:一只开山怪(或搜索:herringcat)
1/15/2019已更新
-----------------------------------------
5/9再更新:
本文诸多资料均来自外网,我没有翻译的义务,我的义务是陈述我的观点。所以本文有多处英文,如果你看不懂英文,或者不习惯看英文,请不要继续阅读,直接关掉。不要看完了还告诉我,为什么你不写中文。
如果你看过《绿皮书》,那你一定对Donald Shirley的各种小要求小条件印象深刻。包括他对Tony Lip的名字到底怎么取都有极高的要求——语音语调,短小易于记忆(intonation, reflection, and your choice of words.)。
(Tony的本名叫Frank Vallelonga,Vallelonga是他的出生地,后来人称Tony Lip,Tony取自他的middle name,而Lip则因为他从小就喜欢讲话)
事实上,当你看了他的各种访谈,就会发现Shirley先生远比电影的人设更认真。他对用词非常谨慎,较真的可爱。他的自我控制(self-control)非常强,崇尚规则和纪律,对各种东西都有自己的准则,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对的就是不对。简直可以用会计Auditing里的due diligence准则来形容他了。(我居然还记得我是个Accounting student lol
而且他对于词语的要求,真的是极其严格,在他的访谈里经常能发现他对错置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词的厌恶:
- About Trio
他与贝斯手Ken Fricker,大提琴手Juri Taht一起搭档表演了26年。电影里一直叫他们“Trio”,甚至有句台词专门强调Trio。
但是在1982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的Shirley强调说,“我们三人不是Trio。”“基本上,”Shirley说,”我为大提琴组的贝斯手和中提琴组的大提琴手作曲。我的作曲覆盖了男高音、中音和女高音,是一个完整的音域。因此,我们真的不是三重奏。这就是为什么我受不了Trio这个词。我们不是三重奏。我们三个人试图成为一体。“
- About Jazz
影片最后Shirley和Tony在圣诞前夕放弃了在一个高档餐厅的演奏,而是到一家黑人club,并与店里的伙计们合作了一曲(Jazz),真正地接受了自己的黑人身份。这是电影的高光时刻。
然而在1998年,Shirley和Noal Cohen的访谈中,他却极力撇清自己和Jazz的关系——“我对Jazz一无所知”。他甚至表示“I hate the word jazz”。
Shirley是这么解释的——“第一,因为整个该死的国家把它用作名词。它不是名词。这是一个形容词("I hate the word jazz, number one because the whole damn country uses it as a noun. It’s not a noun. It’s an adjective." 哈哈哈哈哈哈太传神原谅我大笑3秒”
“给某种音乐贴上不恰当的标签,然后让人们去相信它,简直是个错误。”Shirley在50年代曾在纽约Basin Street的Night Club做过驻场演奏(很多后来扬名New Orleans的爵士传奇人物同一时期都在这里驻场过,有些还是Shirley的朋友),并拥有Tartan Club的一些权益(他在那里引入了纽约第一间piano listening room)。从此,他就被打上了Jazz乐者的烙印。
电影里的最后一场演出,Shirley弹琴之前有个细节——他将钢琴边上放着的一杯威士忌放了下去。这是他对自己身份的尊重。他曾经说过:“爵士音乐家也在自我贬低。钢琴演奏者在演奏时吸烟,他们会把一杯威士忌放在钢琴上,如果他们没有获得和Arthur Rubinstein(波兰裔美国古典钢琴家)一样得到尊重的待遇,就大发脾气。但是Arthur Rubinstein绝对不会在演奏时这么做。(这段采访被放在了Tony和Shirley第一次交心谈论音乐的那段台词里)
“从这件事你可以看到这种社会制度,整个社会决心让我成为爵士乐的原因,如果他知道如何演奏爵士乐,你会认为有机会被称为爵士钢琴家。原因之二,我被称为爵士是因为我是黑人。结果,直到今天,我一直在训练的一切都因为这种愚蠢的种族主义而受挫。“
(And as a result, everything I trained for all my life until today has been thwarted because of this stupid racism.)
- About Don Shirley
Shirley设计了自己第一张专辑的封面,在封面上,烫金的字写着Tonal Expressions “Donald Shirley”,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唱片公司(可能“为了节省印刷的钱”),在专辑反面的封面设计署名只写了“Don Shirley”。随后,第二张专辑出来了——接着,之后所有其他二十张专辑都只出现了“Don Shirley”。
“而我讨厌它,今天我讨厌它。”
And I hated it and I hate it today.
恩,并且他在死后可能会一直憎恨这个名字。
因为他的Wiki词条名依然是”Don Shirley“,而纽约时报在2013年为他写的讣闻上补刀道:“正是Cadence唱片公司的创始人Archie Bleyer坚持让人们称呼Shirley为“Don”,这一不拘礼节的称呼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一直萦绕不去,令人厌烦地提醒他,他不可能成为自己一直希望成为的那种音乐会演奏家。“
------
Based on True Story?
Emmmm……
电影里的Shirley一直试图和解自己的两个身份——一个音乐家(Musician),和一个为白人演奏的黑人娱乐者(Entertainer)。
他被邀请到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列宁格勒音乐学院(Leningrad Conservatory of Music)师从米特洛夫斯基(Mittolovski)学习音乐,那一年他9岁。1945年,17岁的他以博士学位从俄罗斯毕业回到美国,”I didn’t know when I was a black." 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肤色差异,并被迫接受自己是一个“黑”人。
因为种族歧视,Shirley一直秉持着Musician的精神和觉悟,接着Entertainer的活儿。活在规则下,哪怕不合理,他仍用极强的自控力以合理的方式抗议,希望改变人们对种族歧视的看法。他在入狱后要求打电话给律师,在被警察要求下车并言语侮辱后依然冷静,在被主办方拒绝使用非有色人种的卫生间后依然从容的遵守这个愚蠢的规定。
虽然经常被人误解,但他对于自身的定位一直很清晰:''I am not an entertainer. But I'm running the risk of being considered an entertainer by going into a nightclub because that's what they have in there. I don't want anybody to know me well enough to slap me on the back and say 'Hey, baby.' The black experience through music, with a sense of dignity, that's all I have ever tried to do.(作为黑人,有尊严的感受音乐,这是我一直努力去做的。)''
他终其一生,都在纠正外界因为种种偏见给他贴上的标签。
在看Shirley的访谈和采访的时候,我脑海里总会出现Mahershala Ali的形象,他说话的腔调,白衬衣黑西装,永远是fancy和elegant的样子,对一切不喜欢的事皱眉头,并毫不留情的指责。他的表演非常出色。电影里的Shirley,则是在和Tony的相处中,接受理解,逐渐找到了自我身份的交叠,包括拥抱家庭和朋友。
其中有一段在车里的对话,Tony问到了Shirley的家人,电影里的Mahershala Ali说,我有过一段婚姻,Gene是个好姑娘。但我不能即作为一个钢琴家,又作为一个丈夫。
但是在Let It Shine(DS还未面试的纪录片素材)里,你会发现他的这句台词是in context的。完整的回答是“I got divorced not it had nothing to do with love, had nothing do with us. It had to do with the fact that here I had an opportunity to have a career; and God knows since it is something I'd always want it trained for it all my life; and this was just not the time to play macho you know. I didn't have the Constitution to do a husband act as well as a concert pianist, because I was dead set on being what I had been trained on my life to be(我一心想要成为我被训练成的那种人).”
他的自我要求太清晰,更知道家庭的重量(虽然Shirley被怀疑是gay,但在生前从未出柜)。他在雇佣Tony之前就曾对Tony已婚且有孩子有家庭的背景有些许担忧,对于家庭,Shirley的理解是作为父亲和丈夫需要给予足够的陪伴和支持,但他一年至少19周在外演出。
电影毫无缘由的强调了他对种族概念的缺乏理解,(可能因为从小在俄罗斯长大)——他可以坐在小轿车里让白人司机为他工作,而车窗外烈日下则是辛苦劳作的南方黑人。他不知道黑人流行音乐,轻视Jazz,也不和黑人兄弟玩耍。以此制造出足够的人物戏剧张力,为最后的高光时刻——寻找到自我做了足够的铺垫。
但是,但是,但是。
那些泛黄的采访中的Shirley的形象,让人感觉更加清晰——他对自己的身份毫无质疑和模糊,他知道他是谁,他想做什么,以及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自在电影节公映(去年11月)以来,《绿皮书》剧组就陷入各种争议当中——饰演Tony Lip的Viggo因为在电影节回答记者问题是使用“N- word”而被众人指责;之后,Shirley的家人站出来boycott电影,说剧组完全是根据作为雇员的Tony Lip对儿子说的故事改编的剧本,丝毫没有尊重Shirley家人的立场,对Donald Shirley的塑造是以白人角度的臆想,并不真实;就在最近,编剧还因为自己反穆斯林的言论,被要求公开致歉……
在《绿皮书》申报的奖项里,
男主角是Tony Lip的饰演者Viggo,
男配角是Donald Shirley的扮演者Mahershala Ali.
这部电影,本来就是从白人角度开始的吧。
《绿皮书》作为一个故事,是非常好的。
那些被省略的,
让故事变得"Sweet and short."
Just like the name made by Donald Shirley in the movie.
它有所有人希望看见的包容之后的圆满结局。
但是,
可能现实是
同为以种族议题为题材且有更多争议的《黑色党徒》结尾那样,
3K火炬仍然在某处熊熊燃烧着……
平权的道路,
还很长呀。
看评论有人吐槽说对南方刻板印象,和种族主义政治正确。但是生活在南方的我想说歧视和种族隔离的遗秽在南部历历在目。电影里有些细节真的扎在我心上,尽管没有情节里那样极端,但是很多很隐晦的事实,真是像极了某些人和事的本质。
就例如密西西比警察的傲慢自大,且不会读Toni的last name和嘲笑姿态;和伯明翰那个waiter虚伪的友善面具下的尖酸邪恶的真面目。在南方经历了太多这样的事情,自己在白人主流居民眼中永远像个“Alien”。南方,deep south真的是另一个世界。好像这里荒蛮未开并不像是电影里的美利坚。黑人爱吃炸鸡爱喝西瓜汁这是很隐晦的种族歧视梗。但是你去chikenfla、tenda chick看看那排队的哪里有几个黑人。种族隔离在阿拉巴马竟然还是合理存在的。甚至有些亚裔或是中国人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不妥。我在大学里的一个白人教授,上课点名时不会读亚裔和印度同学的名字,他便开玩笑说难道你们不能选个美国名字吗之后强行给自己的学生取英文名。你走在大街上稍微去了个保守的社区白人就爱盯着你个小黄人看;这些南方大学生并不怎么爱和有色人种打交道,他们也不关心世界发生着什么,只听自己的country music办自己人的tail gate。南方人接待外来者像极了伯明翰的那个waiter,彬彬有礼,貌似热情亲切,请你告诉我任何你的需要,但是请你be reasonable。
要么做一个脱敏者,可以假装一切不存在的生活。要么就逃离。
男二Doc.Shirley在剧中的性取向设定,除了最明显的“I'm not man enough”之外,还有多处细节明暗示。国内院线字幕翻译对其中一处关键台词的隐晦处理给大部分观众造成了误导。
在青年会被警察抓后,Tony前去搭救,字幕提示该场所是“YMCA”,青年会,全称基督教青年会,有一首歌也叫做YMCA,下面是百度百科的内容:
YMCA全称: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基督教青年会》创作灵感来源于当时的社会团体:基督教青年,是为男青年提供健身和临时住宿的福利场所,向来就是同性恋者的渔场。 由于《YMCA》在同性恋以及异性恋世界范围中的流行和另一首《I Will Survive》都被视为女权主义和同性恋运动的圣歌。
有网友说,在同志游行之类的活动上就会播放《YMCA》这首歌,所以YMCA已经成为同志场所的代表了吧,影片特意给了Tony进门后的门牌特写,强调意味已经很明显。
中国观众没有相关文化背景认知,所以在剧情理解上无法第一时间跟进节奏。
Tony赶到浴室,看到被手铐铐着且一丝不挂的博士,开始和警察协商。
警察对Tony提及音乐家的时候说:
We're taking your Auntie in.
这里用了一个词:“Auntie”,网络资源的两种字幕都直接翻译成“同性恋”。
但是国内院线上映时的字幕没有这么翻译,严重影响了对被抓原因的理解!
加上中国人不懂的YMCA背后的文化含义,所以这场戏不太容易理解发生了什么。有人还以为他是去泳池或者公共澡堂洗澡,和白人打架才被抓。
根据网络搜索,auntie确实会用来指代同性恋:
auntie n.喜欢嫩草的同志大叔(通常无性目的)
a middle-aged or older male homosexual.
经豆友@ 进击的刘安娜 补充,dictionary.com对于auntie的正式用词 aunt 一词的解释:
Slang . an aging male homosexual. (俚语,指上了年纪的同性恋者)
Tony贿赂警察后把音乐家救出来,两人开始争吵,Tony强调他说过博士应该在他的陪同下才能出门,博士的回答是:
I assumed you would want this to be the exception.
似乎是指约会之类的事,不需要Tony陪同。 个人推测应该是约pao之类吧,不然两个人赤身裸体被抓,其他理由也说不过去了……
【题外话】我个人不了解1960年代美国社会,法律层面或者公众世俗对于同性恋的态度。 有豆友评论,如果是两个白人在那种场所做同样的事呢,经理会报警,警察会出警抓人吗?
博士指责Tony不该贿赂警察,两人争吵后,第二天博士为此道歉,Tony在回答时言辞闪烁,吞吞吐吐,似乎难以启齿。 个人感觉他好像是在说:我见过太多夜总会的花花世界了,这个复杂的世界(同性恋之类的我懂的……
这个点,比较隐晦了吧,在影院看的时候很容易忽略掉,所以回来后又在电脑上把这个镜头反复看了几遍,刚好昨天看到在某公众号的推文里也有对这句话作出相同的解释(3.6补充)。
有了在同志场所被抓这场戏,Tony再次搭救,第二天博士才会在误以为Tony要听从纽约朋友的话离他而去后,主动提出升职加薪。 而Tony表示不会离开他,并且表示理解,所以两个人的关系又亲密了一步。
Tony从酒吧见完两个来自纽约的朋友回来后,接下来一场戏就是两人促膝饮酒交心谈论音乐的暖心一幕啦~博士终于不再是自己一个人喝闷酒了!
大雨中,博士情绪崩溃咆哮“我不够像黑人,也不够像白人,也不够man……”嗯,这点比较明显了吧。
博士在剧中的人设是同性恋,好好感受字里行间还有演员神态的暗示吧。
PS:
有不少人从最后博士对Tony的妻子说的那句话里看出了基情,这点我个人保留意见吧hhh……
以黑人为主角、反映种族问题的喜剧,是好莱坞喜剧电影中常见的一个类型。如果能够拍出让人捧腹、又兼具温馨的效果,最后还能点题到族裔问题,便是这类电影能够达到的最好的境界。就我个人而言,在这个类型里,能够给我带来上面所说的这种优质观感的电影,最后那一次,可能还要追溯到2016年的《隐藏人物》。
所幸,就在前不久刚结束的2018年多伦多电影节上,有部名为《绿皮书》的电影,以黑马的姿态闯入了人们的视线中,也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The Hollywood Reporter更是将它列为了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种子选手。
在多伦多电影节的首映场上,《绿皮书》这部电影,基本每隔十几分钟就会引来全场观众的笑声。电影结束后,更是令全场观众起立为其鼓掌,久久不息,风头可谓一时无两。在最终的多伦多电影节最高奖项-人民选择奖的角逐中,这部名不见经传的故事片,一举夺得最高票数,成为今年多伦多的最大赢家。
多伦多电影节的人民选择奖,之前几年一直被称作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起跳板,之前的《逃离德黑兰》和《为奴十二年》都是从这个奖项开始,一路冲到奥斯卡最佳影片。 这部电影能够得到这样的礼待,自然是有它的理由。在我个人观看之后,我愿意把《绿皮书》算作我在2018年看过的最好的喜剧,甚至剧情片之一。
整部电影以公路片的姿态,一气呵成地带观众完成了一次奇妙的旅程。它不但兼具了喜感和感人这双重效果,还把故事讲得饱满扎实,把细节填充得恰到好处,人物也塑造得立体可信。可谓是一部全方位达标的作品。
这部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整个故事从1962年的纽约开始,当时的美国正处于非裔美国人的民权运动时期。电影的主人公之一,意大利裔美国人Tony,在屡屡受挫无处工作赚钱养家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为人当司机的工作机会,而他要开车服务的对象,是一位非洲裔的黑人爵士钢琴家Dr. Don Shirley。 这对于死板、蛮横、还对黑人有些抵触的Tony来说,无疑是不能接受的。但在各方的劝说之下,Tony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在载乘Dr. Shirley一路南下做巡回钢琴演奏会的途中,两个性格迥异、背景出身完全不同的人,展开了这段全方位的“较量”。二人从最初的相互排斥,渐渐到后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最终,成为了好朋友。
影片《绿皮书》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公路片,两位主人公从纽约一路开车南下,途径美国诸多南部的自制州-这无疑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要知道,在60年代的美国,非洲裔黑人的民权运动正值火热,美国南部的城市正是这场运动的腹地。地理位置越向南部,人们对于黑人越加排斥,因此黑人受到的待遇也愈加不公。
电影中的两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一路向南,见证着所有的这一切:Dr. Shirley从一开始可以住在高档酒店,到肯塔基州不被允许用“白人厕所”,乔治亚州不允许试西装,再到阿拉巴马不允许与白人一同用餐…
在这部公路片的外衣之下,其实所讲述的是一次人性的碰撞,也是主人公的一次自我发现与自我认知。之所以这样说,首先要归功于这部电影颇为有趣的人物设定。两位主人公之中,白人是提供服务的人,他粗俗、受教育程度低;相反的,黑人却是那个享受服务的人,他高雅、事事讲求文明。
就是基于这样有趣的设定,才会出现影片中一个从来不吃炸鸡(这种被称作“黑人食物”的美味)的黑人在白人的“推荐”下吃到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块炸鸡;才会出现黑人帮白人润色家书,让白人妻子看得梨花带雨等等这样的桥段。 整部电影,就是用这种方式,打破人种上的刻板印象,屡屡让两位主人公碰擦出不一样的火花,最终改变自己对对方的看法,改变对不同种族的认知。而观众也在潜移默化间跟随主人公的变化,感受到一次次的温暖和幽默。
电影的细节十分出彩,编剧不但设计了诸如买绿色幸运石、丢炸鸡鸡骨头这样的情节来增加主人公间的矛盾,进而促进剧情发展;还设计了很多细节来丰满人物。就拿电影开头为例,导演通过Tony把黑人维修工人用过的杯子扔掉和他看到象牙艺术品之后的不懈,让人一目了然的看到了Tony这个人的粗俗和排斥黑人的特点。
人物塑造上的成功,不单是剧情的设定和细节的充实,两位主演的表演也同样功不可没。饰演Tony 的维果·莫滕森,为了出演这个糙汉,不惜增肥二十公斤。正是有了这样的身段,再配合上维果从语气、动作到表情的每一处细节的表演,才让这个人物的转变更为真实,从一开始的糙,到后来的讲义气,都充满说服力。
另一位主人公Dr. Shirley,是由当年凭借《月光男孩》夺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黑人演员马赫沙拉.阿里出演。Dr. Shirley这个角色,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人物,因为他在白人眼里是异类,虽然是钢琴家,但因为肤色不同,他从来没有被白人真正当作大师来对待。而在黑人的眼里,他同样是异类,因为他生活高雅考究,从来不把自己的姿态放低的做法,与当时的黑人大众截然相反。
就是这样一位矛盾的人物,马赫沙拉在诠释的时候,从看到Tony的“不良”行为气愤的表情,到走路做事的各种姿态,再到雨中那次情绪的崩溃,都表演得甚为考究。这个人物那种“骄傲的活着”的姿态,成了这部电影一个最大的亮点。最后我想说,马赫沙拉在电影中,身着规整优雅的西装,被舞台上的灯光洒满全身,并优雅地弹奏钢琴时,真的太养眼、太养耳。说他是2018年大银幕上最优雅最让人心动的男性角色之一,绝不为过。
看罢《绿皮书》,不难让人想到两部影片:一部是奥斯卡得奖的经典影片《为黛西小姐开车》,另一部是2011年的法国喜剧《触不可及》。 这两部影片的故事,都讲述了黑人为白人服务,从而建立起超越族裔和阶级的深厚友谊。而今天的这部《绿皮书》,不但把人们见惯了的两个主人公的位置调了个,还把故事放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可以说是近几年最有新意的、反映族裔问题的电影了。
如果你对这种反映族裔问题的电影会习惯性地带上有色眼睛,那你大可把他当作一部普通喜剧,去感受完全不相同的人之间迸发出的火花,也绝不失为一种乐趣。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真实的 Don Shirley,不是一个远离黑人社区,不懂黑人音乐的人。他积极参与黑人民权运动,他是 Dr. King的朋友,一起参与过在Selma的游行。他和黑人音乐家 Nina Simone,Duke Ellington和Sarah Vaughn 都是极为亲密的朋友。
真实的Don Shirley,并没有跟家人疏远。电影里面说他只有一个不联络的兄弟。事实上,当时的他有三个来往密切的兄弟,在其中一个兄弟的妻子死后,他几乎是抚养了两个没有母亲的侄儿。
据Don Shirley的家人所说,Don Shirley和Tony并没有建立真正的友谊,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普通的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Tony也没有为Don Shirley工作很久便被解雇了。事实是,Tony的儿子Nick Vallelonga是这部电影的写作人之一,电影只选择了一个人的叙述,而没有参考(或尊重)另一个的人的叙述。不过,这只是一部电影,并非纪录片,没有还原事实也许并不很重要。
Don Shirley的家人在电影播放后接受过采访,对影片表达了相当的不满。想要了解更详细,更准确的内容,请参考以下的链接(内有采访的详情)//shadowandact.com/the-real-donald-shirley-green-book-hollywood-swallowed-whole
不过后续也有Green Book导演回应Don Shirley家人指责的事情,到底真相如何,因为两位当世人的去世,可能根本无法确认了。是非对错,只能由各自决定了。//www.vanityfair.com/hollywood/2019/01/green-book-director-peter-farrelly-defends-movie-against-criticism
要记住:你想讲很大的东西,就必须用很小的事情。扎实的剧作,闪光的人物,充满化学反应的搭配……观影的过程中大笑了无数次,一再倒回去品味那些小小的瞬间,一个眼神,一个撇嘴里全都是戏。阿里和维果叔,都是最好最好最好的那一卦演员。 仅有天才是不够的,还需要勇气 ←——你看,就算是讲个“种族歧视”的政治正确主题,都能不仅仅停留在俗套的模板里,从更细微的角度,升华出更多东西。
你知道这个故事要讲什么,你也知道这段旅程会经历什么。你明白这其中并不会触及什么过于深刻的东西,却也展示了许多直白,你明白身份是每个人无法避开的东西,也知道相互理解是多么难得。你会自然地喜欢这些描写得并不太像真实人物的角色,你会跟着那些好笑或其实并不太好笑的片段笑出声来。或许也只是将发笑作为第一反应来化解或掩藏其他的感受。你知道故事和片名说的绿皮书关系其实不算大,你也大概没有想到自己会喜欢这部影片。
绝对是今年tiff我看过的最有意思的一部电影,全场笑声掌声就没停过。节奏欢快,情节有趣又不失深度。V叔扮演的来自Bronx街头的意大利裔司机和Ali扮演的受高等教育的黑人音乐家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花,二人从纽约一路向南巡演,然而越向南种族歧视也越来越严重。导演用一种巧妙的角度向观众展示了当时的不公以及音乐家内心的纠葛。尽管他从小就在不同的重要场合表演,然而最尽兴的一次却是在圣诞前夕的一个黑人小酒吧。他最终选择了为自己发声,不再对歧视屈服。结局温馨感人,着实是一部好电影。
肤色、阶层、性格和性取向天差地远的两个男人,因为音乐而结缘,因为公路旅行而成为一生朋友。有时候才华并不够,还需要勇敢,推倒心中那面墙才能开门见山。电影就像一颗绿色小石子,投入黑白分明的美国社会,激起轻小而美丽的涟漪。虽然有刻意营造的温暖感,但我就是愿意买单~!
让人印象最深的片段是他们的车在南部的乡间小路上抛锚,和田里劳作的黑奴对视的那一幕,无声却发出巨响。
完成度很高的公路喜剧片,亮点在于人物塑造完整和细节使用精彩,剧作与表演堪称杰出。创造灵感来自于真人真事,为表达主题做了艺术虚构与夸张,听说真人的后代对此有意见及争论。艺术作品不是历史,我以为无可厚非。
基层白人司机护送著名黑人钢琴家在美国南部巡回演出的故事。两位角色的社会阶级和教育程度的差异,让电影笑料百出,肤色的对比却又十分的讽刺,让电影充满种族平权的抗争和泪点。两位演员默契火花十足,是一个十分温暖人心的故事,影片结束之后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边笑着边流着眼泪鼓掌到手都疼了。
i'll cut my dick off if green book fails to win the best picture.
“如果我不够黑人,也不够白人,又或不够男人,那请你告诉我,托尼,那我到底算是什么人?!”——恭喜,你是最政治正确的人。
今年看过最好的剧情片之一。剧本扎实,细节充实,表演到位。颇有《为黛西小姐开车》和《触不可及》的意味,但又因为主角角色的互换,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里散发出更强的乐趣。
肯德基年度推广大电影
肤色对调版《触不可及》,一场跨越美国的公路之旅,更是一场跨越种族与肤色、身份与阶层的人性之旅。所有下属都对唐毕恭毕敬,唯有托尼把他当普通人对待,给他吃炸鸡、对他说出真实想法。不把他当成黑人,才是真正不歧视他的表现。另一方面,唐又受到外人的歧视和侮辱,他始终忍气吞声,低声下气。听他演奏的观众可以在餐厅吃饭,而他作为表演者却不可以。正是托尼教会他反击,教会他为自己发声、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在所谓“高级的、尊贵的”场所受到不平等待遇,反而在“低端的、卑微的”黑人酒吧获得尊重和支持,实在太讽刺。天才是不够的,唯有勇气才能改变人心。既然他都不考虑你的感受,你又何必照顾他的情绪呢?忍一时得寸进尺,退一步变本加厉。暴力不能让你赢得什么,但懦弱永远都是输家。正面对抗生活的恶意,才能战胜恶意。
如果把Joey和Sheldon放在一辆车里,来一场六个星期的公路旅行,会怎样?Green Book就是这么有戏,而且这位谢耳朵是黑人学霸音乐家,他们即将前往的,是尚未平权的美国南部...
谁能想到影片出自曾经拿过金酸莓奖导演之手,每一场戏都是戏,人物丰满对白妙趣横生,主角推动故事,事件推动人物。“有才能是不够的,还需要足够的勇气”。看电影时旁边坐着一对黑白夫妻,两人笑着笑着最后哭得稀里哗啦。
“世界上孤独的人都害怕迈出第一步” 从最开始的矛盾抵触、到被迫站到一边慢慢调和、甚至最后的惺惺相惜,这不是一趟抛开歧视的旅途,而是两个孤独的人从彼此身上看到另一个世界,一个更真实的世界。纵使有太多不同,种族的、阶层的、贫富的,都可以在这一场春风化雨、淡入心灵的结伴同行中,化干戈为玉帛。“爱上你是件毫不费事的事情”、“如果我不够白,也不够gay,又不够男人,那么你告诉我,我到底是谁”…唐·谢利为托尼口述如初恋般的情书,托尼教唐接地气的吃鸡,并在小镇里彼此解围,最伟大的友谊不过如此。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可爱精致的友情小品,美国版《触不可及》,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锁定它了。“谢谢你把丈夫分享给我”
这部电影的厉害之处就是剧本扎实,在人物塑造和细节上非常出彩。这趟一路向南的旅程到最后也不能让Dr. Don Shirley证明自己在白人心中的地位,他身陷孤独境地也没人帮得了他,除非他自己跟自己和解,自己去完成一场关于自我的救赎。它并没有刻意说教的去讲什么,但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不同时代某些群体的遭遇,不仅仅是黑人和白人这么简单。这部电影的主题正如片中那句点睛的台词所说的,因为天才还不够,唯有勇气才能改变人心,而这就是一部关于勇气和改变的电影。虽然是非常套路化的公路片,拍的却是异常的温暖,剧本非常加分,应该会拿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原创剧本吧。★★★★
四平八稳的片子,精致的套路,一路都是能想到的通俗剧情,基本没有什么大的起伏,主要看演员,明知道是屡试不爽的美式套路,你还会微微感动,也许这就是好莱坞厉害的地方之一。
Mahershala說片子里某個根本不會被人注意到的佈景里的某塊石頭或許就是V撿的。他說V在拍攝的時候,一直留心撿很漂亮的石頭,撿到了就拿給導演說:看,把這塊石頭放在背景里會有多好看說到電影里的部分,他可能增肥了有二三十斤,從來沒見過他有那麼大的肚腩(現在似乎已經減回來了)。今天在看V表演時,大部分的時間,我忘了他是Viggo,他就是那樣一個沒文化又油滑、滿嘴跑火車的司機。僅僅偶爾偶爾有幾個他不說話、只抽煙的鏡頭,鼻孔一噴白霧,就那麼一瞥,卻還像是十幾年前、《東方的承諾》里那個冷酷無情的殺手。今天導演說He’s a great person before he’s a great actor. 這麼多年了,還是一直一直都沒變啊。
赶走偏见不是靠鸣枪,赢得尊重不是靠拳头。为了如厕宁可折返,为了用餐甘愿罢演,受到霸凌不视为侮辱而视为考验,受到恩惠不视为荣耀而视为耻辱。南方劳作的黑奴看到路边的他衣冠楚楚,如同一个预言。一家上流餐厅,一间宽敞厕所,一个高档试衣间都没能容纳下的东西,却装进了一方绿色车厢,勇敢上路。
现如今种族关系压力颇大的美国太需要这样一个故事了!可歌可颂的是导演在细致入微地研究了这历史故事之后,对它们进行了取舍和消化,最后用稳扎稳打的电影语言把这动人的故事讲给观众们听。不得不说导演Peter之前做喜剧片的经验让这部可以被拍得更沉重的电影放射出生动的光芒。这个crew里头高手不少,服装设计和音乐设计都很厉害!Tony Lip儿子的参与更让电影熠熠生辉。(导演本人来我们课上提前放映,他说的话比我这一学期这课上学的东西更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