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想要进入NBA打篮球的少年成长故事。在父母莫大的压力下,进入有全额奖学金的菁英大学是唯一的出路,而他则必须在新女友、新学校、球场上的竞争对手以及喘不过气的期望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先说我的总体感受,看这种电影无法共情。不只是我,可能大多数中国人,美籍华人都没法共情。
我也看到短评中的一些评价。提到刻板印象了什么之类的,刻板印象之所以刻板,那是因为这些印象是确确实实存在过,而且深深扎根在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心里。我在想难道一个华人导演真的不知道华人,传统文化,广义上的中国什么样子的吗?为什么拍出的电影总是奇奇怪怪。后来我大概明白了,并不是他们不明白,而是他们的视角从一开始就是那样,很难改变。
比如说,我是2014年去的美国,我的老板是05年去的美国,同学的阿姨89年去的美国,当然还有很多更早去到美国的中国人。如题目所说,虽然都是广义上的Chinese中国人,都多多少少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但每一辈人真的都不一样。我,05年出国的老板,89年出国的朋友的阿姨,那些华人二代移民三代移民都不一样。
越早出去的人越没有文化自信,就像电影中说的,他们输掉了一场战争,只能在这里给别人作二等公民。而在往后,70,80年代能够出去的人很少。在90年前后出国的人,刚到美国可能一分钱没有,靠着给别人洗碗做黑工,慢慢才有机会读大学,最后能有自己的一番事业。05年左右出国的老板,可能家庭条件并不好,对中国是一种矛盾的心态,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并以此为骄傲,但提起回国又是那种不置可否的奇怪态度。回国要面对的就是无穷的内卷,过高的房价,大概从心底还是不愿意回来的吧。而我们这一批人,大多数都无所谓,看机会,那里赚的多去哪里。
说了这么多,我其实很同情导演。可能单从故事上,他确实讲述了一个二代三代移民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故事。但不得不说,绝大多数的受众,大陆人在美国的一部分华人是没办法共情的。华裔似乎远没有非裔那种能够团结在一起共同认可一种文化的理念,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因素,也跟华裔群体的数量有关。说白了,这个电影基本只适合某个特定年龄,在某个特定时代移民美国的一小部分人能够感知到的故事。
其实相比于在评论区说什么刻板印象,不如思考思考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同胞们如此苛刻。究竟是哪些深植于民族底层的东西让华裔甚至亚裔走到今天。
“中国啤酒?这上面写的taiwan啤酒?” “哦…这事有点复杂”
“台语说不好白话也说不好还学人骂tmd,来,跟我说,ta ma de!”
算命、太极拳、老山东锅贴、星座化的属相、教条的规矩、饮茶:片面浮夸的中华元素,似乎这样就不是不会说国语的香蕉。然而无论中国人和华人都不会把五千年和祖先放在嘴上,寻求标签的人才会。而这种贴标签的电影方式,无法讲出好故事。
还在校长室给校长下跪还说“我们的文化里就是要这样的”,我在反感之余有些同情导演了,一度怀疑他用这种幼稚的方式寻求答案,似乎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心理创伤。
“我们为什么会在这?” “因为我们战败了” “对,我们战败了,所以我们才会跑到这个我们憎恶也憎恶我们的国家来做二等公民”
电影里的没教养的男主或许是导演的二重身:来自台湾的华人背景、破碎的东亚文化。黄种人身份,心理定位白人,社会地位却是黑人———不自信,自我厌恶,想却又摆脱不掉的文化出身,但又可以借此寻找定位,实则自相矛盾
全片似乎是移民后裔的青春期撞上就业季而生的自我认知问题,似乎复杂却并不复杂,很简单:他只是想成为一个有心理认同感又“自我厌恶的华人”
故事应该是从林书豪身上得到的灵感,但男主真的拉胯,这水平街球互斗就算了,打职业CBA真看不上 对我来说就是看到了民国ABC们怎么看中华文化的,毕竟在去美国交流的半年多里没跟这个群体打过交道。华人团体之间有多不团结,在国外具体是什么样大家也都清楚
其实我并不反感导演想要通过表现华人生活来得到什么,我只是反感这种方式
如果可能的话我很想建议导演(不带有敌意的)多去跟各种华裔移民和留学生真诚的交流一下,因为电影给我的感觉是导演并了解自己,也希望在世界各地的华裔同胞可以认清自己,好好生活,享受生活
也期待有一天华人华侨们能真正理解同胞的概念
导演老司机出镜。大金链子配翡翠吊坠,真是太太真实了。麻麻好强势啊,中文英文骂人都好好,好会骂,好爽啊,哈哈哈哈😂 Boogie在美国拿不到奖学金可以去大学打篮球,然后他妈找个经纪人说,可以去CBA打球,然后直接参加NBA选秀。叫兽说“北京首钢”,经纪人给他搞到了每年75万美金,在Shanghai Shark打球,一查果然是Bilibili,中国真好恰饭。这个B站付广告费了吗?充大会员就买这个质量的?不得不承认现实是只能买挑剩下的。但是问题是NBA大家都很厉害,新秀进来别人都很好自己只能更好,CBA打的都不如你,能保持原来的水平就不错了。厨子转行导演的剧本可真是人间真实,不会当导演的厨子不是好律师。种草扭腰老山东锅贴和导演的店BaoHouse。
文化隔离不仅老外看东亚/中国雾里看花的complicated thing,也是两岸不同发展对彼此文化的差异观感,在抱有传统或彻底拥抱美国的家庭成员观念变迁中,固有的文化根基是独特成长环境的背景,也是形成孕育更为开放多元化社会的沃土
《初来乍到》首季后就因为当中的诠释和ABC撕逼了,然后自己上手来拍…看得出来Eddie更想要讲的是【从自己角度出发】【完全属于“我”】的故事,这份用意在电影中基本能感受到,以处女作表现可看作及格。但可能他的文化习得或者痴迷点全然与那种常常被预设的移民身份认知题材的主人公相去甚远,所以片中与此相关的表达也变得有些模糊;尤其在当下的这个语境下,它或许“浪费”了某种期望,最终只归位于某种分享- -就如那些最终不得不去学习和接受的成长现实一样,是为无奈。【Mike Moh太好看了❤】
不错的观察窗口
HBO烂片。我只看到活在社会夹缝中的人的各种不知所谓。夹缝中的人也只有夹缝中的人能看懂会关心吧
"It makes me think if we really have meaning in our life or if we are just playing a game."
这是一个给极少数人群的电影,是给像导演一样的人群,非常小众,很庆幸,我是其中一员,谢谢你,Eddie。
有些潦草,聚焦松散
Eddie Huang的处女作 ,10 mins in and I feel it. Music , culture , Asian diversity , authentic very much. Better than shang chi for sure.
能拍这么难看不容易
是那种看了预告就知道不会好看的电影,但看见有Pop Smoke就直接买票了。没想到居然这么fucked up,Eddie以后真别拍电影了。(R.I.P Pop Smoke💫🕊)
“中国啤酒?这上面写的taiwan啤酒?”“哦…这事有点复杂”“台语说不好白话也说不好还学人骂tmd,来,跟我说,ta ma de!”中国人和华人都不会把五千年和祖先放在嘴上当标签,寻求标签的人才会“我们为什么会在这?”“因为我们战败了”“对,我们战败了,所以我们才会跑到这个我们憎恶也憎恶我们的国家来做二等公民”他只是想成为一个有心理认同感又“自我厌恶的华人”【5.5-0.5】
走马观花、套路式地看了下华裔在美国的浮沉,最后还要心灵鸡汤一下。台词写得完全不地道,就像个不了解中华文化的香蕉人写的。
This is a NY thing... if u know u know, 别问 问就是街头
彩蛋蛮多的,比如说boogie叔叔是导演自己,神婆是导演妈妈
哎媽呀 這部電影真的…[扶額] 本著“看了就要看完”的一貫原則,外加“華人及其歷史的複雜性”等等這類平日積攢的三腳貓社科知識加持才撐過來。其中對父母的描寫覺得分寸感欠佳,該說的話其實已經說到了,但是其他空間也被塞得滿滿的,或許導演憋了很久吧,哈哈。不過也慶幸撐過來了,看到了對身份的幾段非常贊的表達…然後繼續撐到結束。做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每次和你無業鋼鐵直酗酒啃老社達愛國表舅侃大山他總能說出一些能讓你驚掉下巴、忘掉他所有惡習的話一樣。Eleanor說你要Fight for being Chinese真是把慣常聽到的Fight for Chinese(aka 為國爭光)甩出一萬個天際。另外看在該片突出表現了第三世界裔人民大團結,尤其是中非裔友愛的面子上,給個“榮譽四星”。
我感觉我走进了一家十分高档的中餐厅,一切装潢都在暗示我这是非常正宗的中国菜,中国的厨子,中国的餐具,中国的原材料,最后菜上来了,beef and broccoli?
其实表演还算有诚意,只不过剧本没有新意,就是Eddie Huang借嘻哈篮球文化耍酷的电影。与其说Eddie是黄皮白心的香蕉,不如说是黄皮黑心的过期香蕉。但是华人演绎篮球文化没有美国市场,男主也非韩系帅哥抢不到亚洲妹妹市场,更像是欧阳靖的嘻哈一样两边不讨好。
槽点多到不知道从何开始吐起。。刻板印象也太过时了吧,男主18岁说他属蛇的时候我楞了一下,2001年生人,电影拍得像80年代ABC的故事,太奇怪了,完全不能relate。而且男主太不让人喜欢了,一出场就毫无教养可言,一点也不像所谓遵循华人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小孩。那张脸你告诉我他是01年出生的?亚洲人不显老的呢?你说他81的我都能信,尤其是他妈教训他的时候,太出戏了。。一讲打篮球的片子,最后那场应该是高潮的比赛也太不真实了,上半场38比50落后全场64比62赢了?Exo me?对方下半场是全体梦游了么??
以后还是少拍点这种片,拍多了容易让人发梦,这不叫励志叫吹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