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朋友说你三星评价写出来为什么像是打一星的……
陈可辛擅长拍摄中产阶级爱情和现代时装片,这好像是不争的事实。从发轫的《双城故事》到堪称经典佳作的《甜蜜蜜》,他总能把爱情故事包装得摩登现代又好看。就是这样一个导演,毅然北上后,却投身《投名状》(导演)、《十月围城》(监制)、《武侠》(导演)这样的大片,唯有《如果·爱》可能是个例外。 这次的《中国合伙人》,整体预算和制作周期明显缩减,陈可辛似乎也想尝试下题材类型的转变。近几年,面对内地导演的不断成功,题材类型的年轻化是个共同的趋势。这其中,造梦型的电影表现得尤为抢眼,去泰国西雅图,要么就是编织失恋或惨绿的青春,怎么看都是一些超越现实的梦。《中国合伙人》兼而有之,它试图用成功学来激励年轻人,重新打造青春梦,与此同时敲碎美国梦,描绘中国梦。可惜根据实际表现,电影似乎没能很好地做到这点。暂且不说美国梦真实与否,但中国梦是肯定不存在的,这就像《致青春》里的做作台词:爱一个人,应该像爱祖国。几十年前的《苦恋》早做了反问回答:祖国爱你吗? 从《公民凯恩》到《社交网络》甚至是文学著作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好莱坞对成功的定义基本是这样:人人可以接近并实现梦想,却难以做到“真正的成功”,你征服了世界,却无法满足内心深处的自己。这好像是一个无法协调的原始矛盾,人类无法真正满足自己,同时也避开了替成功者吆喝的嫌疑。但《中国合伙人》与众多好莱坞传记片不同,它真的以“成功”做结尾,还打出了老干妈等人的照片,叫人有种观看CCTV-10专题纪录片的错觉。 电影主体是创业打拼,陈可辛却努力想抓牢跟留住青春。跨越二十多年,三个主人公依然保持着年轻人的形象,实在是保养有方。围绕新梦想,影片有表现朋友之间的理念冲突和友情危机,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困境。准确来说,这是新梦想和商业资本的困境,而非个人或人物本身的困境。一部成功的励志电影不在于告诉所有人,他们有很多钱,他们很牛逼。真牛逼的话,电影可以告诉观众,他们(成功者)也会有不堪一击的时候。 梦想应该是让人不断追逐的东西,前仆后继,《中国合伙人》却告诉观众,如果没有梦想,如果理想破碎,你可以有钱,相当于把梦给实体化了:麻袋装的人民币,源源不断的金钱利益。成东青的奋斗史就是几个画面和旁白,孟晓骏在美国的个人挫折显然被夸张放大,至于王阳,除了暧昧、似有所指的剪头发一幕,他似乎没有遭遇什么真正的挫折。为什么能成功?命中注定他们就是能成功,学英语让他们获得了成功。他们不相信美国梦,但美国梦却造福了他们。而无论在电影里还是现实中,中国的年轻人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国外,能不回来的,就不会回来。 对陈可辛来说,《中国合伙人》的比较对象可以是《投名状》。比起《投名状》的反目决裂,《中国合伙人》还算比较客气,没有青春洋溢,好在也不至于黑暗压抑。影片的比较对象还可以是《三个傻瓜》和《百万富翁》,当成东青说,中国学生比其他国家的学生拥有更好的记忆力,那仿佛也是在说,中国的学生更像机器——要么就是机器上的零件。很遗憾,对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当代年轻人的命运,电影只是匆匆一笔,浅尝辄止,止步于新梦想在纽交所上市——这难道是一部企业宣传片? 除了上述问题,除了三个人视点转换旁白混乱,其他地方,《中国合伙人》还算比较通俗流畅。虽然没能让人眼前一亮,但看得出黄晓明很努力在表演,而且有了自我娱乐的精神。至于邓超和佟大为,几场冲突戏也都表现不错。不过话说回来,对陈可辛来讲,这些指导也不能算是什么优点了。毕竟,这部《中国合伙人》可不是赵薇拍的。【凤凰网】
2 ) 《中国合伙人》:中国版阿甘的故事
陈可辛的新作《中国合伙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片子彻底从最初的“蓝翔技校”版屌丝病毒视频中跳脱了出来,既彻底地勾起了70后80后的复古情怀,又迎合了90后对炫酷机智影像的追求,无论是剧情、摄影、剪辑的技术层面,还是演员表演、主旨设定等内容层面,影片之于今日的中国电影,都是高水准的。虽然无法超越《甜蜜蜜》那样陈可辛的经典,亦足矣为赵薇同学树立一个觇标——电影真的不是完全靠票房来评价的。
剧情设定无需多言,俞敏洪为代表的新东方原型打造出的故事,阐释一代人在友情、爱情、事业和东西文化碰撞下的迷思,影片最后甚至直接PPT似的贴出了已经成长为如今社会精英阶层的四五十岁老男人们的各个年龄对比图。伴着《光阴的故事》勾人泪点的音乐,虚构的故事一下子有了些时代意义和现实落点,不过个人觉得这也成了全片唯一的槽点,这个PPT制作的真的不够精良,甚至还不如之前《厨子戏子痞子》结尾的老照片。
在这样的剧情背景中,陈可辛很好地完成了“讲故事”的工作。三位男主角一个海归、一个文艺、一个屌丝,略显标签化的人物设定因为流畅紧凑的叙事而不显生硬,反而在前半段给影片加分不少。通过三个人在画外音里的轮流主导来勾勒80年代初的燕京大学情景,配合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包袱,观众自然而然地就被带入到了那个时代。
这里不免要比较下近期题材撞车的《致青春》,赵薇同学真的可以跟陈可辛老师上一节生动的导演课。《致青春》的胃口太大,似乎想着把赵同学有所感触的校园时光一股脑灌输到观众脑中,颇有敝帚自珍之嫌,这也决定了影片后半段的潦草敷衍不知所云。《中国合伙人》前三分之一流畅地使用了当年的流行歌曲契合剧情发展(这简直就是对《甜蜜蜜》的致敬或者延续——首映结束后陈可辛也透露说,这片子里黄晓明跟女神无疾而终的感情,也是从甜蜜蜜那里传承来的),快速明快的剪辑来回穿,便干净利落的烘托出了一幅80年代大学生生活图景,全片100分钟的时长也能顺便提醒下赵同学,130分钟如果不能每分钟都让观众有惊喜,真的就会变成每分钟都在煎熬。
出色的前半部分玩儿的够花哨也够出彩,剧情的进展却丝毫不受怀旧的影响。三位主人公分开开始了各自悲催的生活开,又聚首共同打造新梦想,再到关系出现裂痕,直至一直的和事老佟大为在婚礼上说出“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邓超愤愤地决定去沈阳找人教英语,剩下黄晓明孤家寡人后,剧情终于迎来了最终的高潮。层层递进的剧情,交叉叙事的结构,俗套的设定被陈可辛讲出了一个接地气又有新意的好故事。
特别值得给个赞的是该片出色的摄像。号称“亚洲第一摄影师”的杜可风实力绝对不是盖的。一向对光线宗教般迷恋着的杜老师这次没有炫技,很多时候只是平实地用一个个 包含深意的镜头进行着影片的叙事。例如玻璃在影片中有多次出现,模糊不定的玻璃反射既没有镜面的直接暴力,又能巧妙地进行构图和隐喻。邓超在与黄教主争论股份制问题的时候,分别与佟大为在办公室打乒乓球,前景一直是玻璃,右侧一直是佟大为,快速精巧的转场、幽默的对白,交待两个人逐渐开始意见相左,而最后一个特写直接正面拍摄佟大为面部,教主一转脸,两人头部合二为一,暗示了之后佟大为会站在教主这边。随后,在邓超与黄教主提及公司上市时,一向屌丝的教主终于对好友说出了NO,这时镜头微微平移,一道细细浅浅的白色光线在前景的玻璃上逐渐变宽变大,将两人分在两侧,暗喻两人的隔阂已经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单从摄像上讲,《中国合伙人》是足够精致的。
最后,顺便表扬下三位主演演技的飞跃。这真的可能是黄晓明至今演技最好的一次了,放下耍酷扮帅的偶像派,彻头彻尾地塑造起了一个农村屌丝,竟然最终不显生硬,颇有了些农民企业家的气质,该片大概也能算得上是黄教主演技的里程碑了。邓超的演技一如既往的棒,出国前机场送别的一场戏,愣是把一个大男人的感情表现得无比细腻,催人泪下。
有笑点、有泪点,有回忆、有新意,偶有尿点,瑕不掩瑜。看完后回味咀嚼时才发觉,这个故事竟颇有了些中国版阿甘正传的影子:同样是一代人过往的大时代,例如因为中国申奥失败而从天而降的电视机,北约轰炸南联盟使馆等;同样是每个时代的神曲,像《海阔天空》《光阴的故事》还有齐秦;同样是一个屌丝的奋起,黄晓明大学前和大学里“落伍”的行为举止简直就是农村二傻子附体,在这样一个二傻子身上安装点叫梦想的东西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同样是爱恨情仇无所不包,每个人都在友情和爱情的漩涡里挣扎着生活。
借用片子最后的一句话结尾:也许有一天皱纹会刻上我的额头,但却不会刻上我的心头(大意)。梦想是属于青春的,若青春不老,则人生永光。
3 ) 山寨中国梦
媒体用稿,未经我允许不要乱转,特别是公众微信号和野鸡论坛,一经发现追究到底,特别是不给我署名的,小心出门遭遇不测。
《中国合伙人》上映于“中国梦”被提出之后不久,很快成为了当年最卖座的电影。技术上讲,它几乎无可挑剔——人物形象丰富饱满,摄影剪辑极具水准,情节结构极其明晰。它全面模仿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分为两条主线:其一是成东青等三人从一穷二白到事业壮大再到分道扬镳的人生历程,其二为三人在听证会上共同接受质询的法律事件,两段时空最终汇合于一点,以新梦想在纽约上市作结。主线A以友情和爱情推动,在唤起观众共鸣的同时渗透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飞速变迁;主线B则是主线A的升华,象征着逐渐强大的中国“打败美国、赢回自尊”,与《霍元甲》、《黄飞鸿》中的打擂台性质相同——每句台词皆激烈骚动着观众的爱国神经,待到程冬青为邓超买下实验室“报仇雪恨”的刹那,这份意淫达到了高潮——可一旦考虑到现实中新东方确凿是盗用了ETS的材料,这段戏看起来也就分外不是滋味了。
结果便是它所收获的评价趋于两极:一派认为它做到了情节跌宕、技术合格,是一部水准上乘的励志喜剧;但作为一名向来将精神追求置于物质追求之前、尚处修炼中的知道分子,我本人更倾向于另一派的观点——至少从表面上看来,它拜金媚俗、充斥意淫,所承载的价值观令人恶心。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影片避开了某些真正重大的事件,只以充满怀旧感的道具、家喻户晓的老歌,以及肯德基进驻前门、美轰炸我南联盟大使馆等事件打造出了一个充满“时代感”的空间,但其核心正如充满梦幻感的优美摄影一样,是一则不折不扣的童话故事,本质上可谓是心灵鸡汤。成东青吃苦耐劳、谦虚谨慎,在肯德基开辅导课时会极不好意思地说“再去买一盒鸡块”,会朝突然插话进来的小男孩和善地微笑,会在即将与警察发生冲突时谦卑地低下头,会在愤青冲撞培训学校时像大学时代顶住围殴一样冲在前方,简直是塞林格名言的真人再现:“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这固然是极好的品质,可是电影只以“财富地位”为唯一衡量标准(由此将三人分出了高下),且专注于讨论“性格”对“成功”的作用(仿佛这才是令三人分出高下的唯一理由),于是造成了这样的效果:“只有”像成东青这样,“才”能收获“成功”(但这显然是荒谬的);只有收获“成功”,才能达成“幸福”。于是这成了一部极其世故的电影;它甚至对本该洋溢着理想主义与反思精神的八十年代不无揶揄——当孟晓骏率领的学习小组激情澎湃地讨论着“时代精神”时,诸位发言的学生大多有着丑角般的面貌,而在一旁默默倒水的成冬青,则如同默默嘲笑着他们的成人世界:“Young, simple, sometimes naive.”
由此,影片彻底避开了企业家们打拼过程中不可告人的灰色故事,毫不提及商业斗争中的尔虞我诈,将功利而非道德置于价值体系的核心,充分迎合了广大具有旺盛事业心的观众(姑且不论他们是否具备打拼事业的能力)。听证会上成冬青曾有句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你不知道中国学生为了考试,可以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最终结果却是对此的反讽:三人间成绩最好、最具文化底蕴与拼搏精神的孟晓骏由自负走向自卑、尝尽人间辛酸也没能收获最大的成功,反倒是木讷土鳖成冬青渐渐学会老谋深算巧取豪夺、由自卑走向自负后来居上,而曾在宿舍阳台上哭号“没有人愿意出版我的诗歌……它们现在就是一堆废纸”的才子王阳则走进了与烧得一手好菜的平凡女子的婚姻,唐突得让一心打拼事业的好友愕然:“跟谁啊?”
三种典型性格对应三种典型命运,看似偶然却又充满必然,这实际上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内敛低调方有可能成为“领袖”,恃才傲物难免遭遇背后插刀(成东青在上市问题上对孟晓骏的所作所为,何尝不是严重的算计?),狂放不羁终会落入柴米油盐,无论风云如何变幻,这到底不是一片鼓励张扬自我的土地——你的文化水平无关痛痒,你的人格清白无人在乎,历经了多年的物质贫瘠,身处下海热潮的中国人迷醉于对物质的疯狂追求,一将功成万骨枯,只以成败论英雄。
俗语云, “在中国,做精英只能赚吆喝,做草根才能赚钱”,貌似讲述了精英故事的《中国合伙人》注定不打算沾染上分毫精英态度。这部电影甘于跪舔时代糟粕,卖力地讨好观众而非带动观众反思,就像新东方教师们那些空洞的励志话语一样,巧妙编造着“土鳖”领导“海归”的故事,骚动着草根们的神经;更可怕的是它所选取的企业“新东方”,如今亦很难称得上对社会起到了多少正面作用。如果说始创之时的新东方尚还带动了就业、填补了空缺巨大的英语培训市场,事到如今它也早已沦为了唯有极度急功近利的社会中才会出现的怪现象——被影片大加褒奖的“笑话教学法”、“励志教学法”效果其实极为有限,实践也早就证明热衷于把时间浪费于在课上听笑话、听鼓励的学习者成绩大多都不怎么样,太多欠缺毅力的人被新东方彻底误导,日复一日地于讲师的口若悬河中自我麻醉,并没有学到什么真本事。
但新东方自是不在乎的。如今的新东方,像传销组织般推行着”英语无比重要”的理念,结果便是无数学生陷入了个中泥沼,在专业学习上本末倒置。我倒是觉得与这类巨鳄相比,沪江网校、EnglishPod等小机构对培训界的贡献更大,至少他们切实促进着培训方法的“前进”,致力于做更有效而非“更爽更昂贵”的培训;更值得被大肆颂扬的则是edx、coursera这类公开课网站,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使得世上任何角落任何想真诚学习的人只凭一根网线便能接受到最好的教育,我想这才称得上是推动人类前行的丰功伟业。
在这个高喊教育改革、教育塑人、教育强国的时代,一部如《中国合伙人》般拥有巨额投资、豪华班底与高关注度的电影却将这样的企业奉上神坛,且只夸功、不反思,不得不说是我国电影界的不成熟——三十多年过去了,却仍在《黄飞鸿》式大战洋人的意淫中停滞不前。与之相对,它的美国模本《社交网络》则在着重体现facebook为全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讲述着获取财富的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众叛亲离(扎克伯格失去了唯一愿与他做知心好友的爱德华多),描摹着财富所无法填补的巨大孤独(结尾处扎克伯格独自一人在空荡荡的会议室中一遍又一遍地刷新着当初那个“激励”他创办facebook的女生的页面),展现着出身中产家庭的技术宅也可凭聪明才智推翻世家子弟“理想国”式霸权的崭新时代,乃至暗喻着技术的发展并不能弥补精神的空洞(GEEK们在Facebook上评点女生的狂欢,又与富二代们的滥交派对有何本质区别?)。出品于次贷危机时期的另一部电影《合伙人》(TheCompany),则反思了全民热衷金融、不做实业的浮夸风气遭致的灾难性后果,并以轮船终于驶出废旧船厂的光明结尾给人以些许希望,昭示着经济发展仍需工业实干而非金融假账。不难发现《中国合伙人》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制造”:迎合市场,满足需求,设计基本靠模仿,思想内涵相较其模仿对象则要彻底低下一个档次。
不过值得玩味的是,它的英文名并非与内容更贴合的《Chinese Dreams in America》(尽管几位主人公已经通过“美国”实现了他们“发财致富”的“中国梦”),而是《American Dreams in China》——这一设定本身即透着浓厚的反讽气息:“American Dreams”显然指的是“去美国的梦”而非通常意义上凭借不懈努力从而成就自我的“美国梦”,也就是说片名仅仅是对改革开放后国人赴美热潮的概括,却并未对其定性,我们无从知晓编导是否真的认为主人公们实现了中国梦。尽管轻描淡写了成东青背叛孟晓骏的行为且大肆强调了金钱带来的快乐(在第一次发财后他甚至朝天上撒钱),但影片仍对为取得财富所付出的惨痛代价有所指涉——如王阳在婚礼上说过“千万不要和你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后成冬青与孟晓骏二人愕然且落寞的神情,看来着实令人唏嘘;再如结尾处所言,“成东青用演讲取代了性生活,在公共场合基本不说人话”,亦透露着浓厚的讽刺意味。
我倾向于认为,尽管乍看之下“功成名就=人生幸福”便足以概括影片主旨,但那更像是编导为了讨好大众而炮制的糖衣;在全面向市场妥协的同时,主创仍试图渗透“财富背后的巨大虚无”、“成人社会对年少情谊的无情撕扯”等主题(这正是新东方三驾马车的真实经历),甚至有展现对新东方那过于功利的企业文化的质疑,只可惜个中意味皆被隐没在激荡三十年式的喧嚣浮躁中了——或许相较于影片本身,主创向观众所做出的妥协,以及观众对其情节的选择性理解,才真正体现了当下的精神——唯有财富的攫取才是中国梦,财源滚滚则不问来由。
4 ) 原来这就是你们说的牛逼哄哄的梦
中国传统,名不正则言不顺,万物齐一但必须讲究说法的不同,出人头地始终是见不得阳光的真爱,扬眉吐气却是可以上台面的大奶,要是有治国平天下济苍生就更赞了,跟娶了诰命夫人似的。你说理想,他说矫情,你说梦他说假,但你要说我混出个样儿来,就是为了在牛逼哄哄世界之巅的那一天,掏出一把钞票,或者权柄威严,照着过去瞧不起我的不看好我的对不住我的人的脸狠狠砸过去,那他一定说:这才真的大丈夫,感天动地。
既然大丈夫当然能屈能伸,于是成东青跪着出场了,不但跪着,他还说了,跪着算什么,胯下也可以的。不知银幕前有没有人恍然,原来我没混成人上人是“儿媳妇怀孕了”这事儿做的还不够呀!传统不问来路,越是屈辱越传奇,要饭的当皇帝,图书管理员讨薪未遂夺江山,中国版的励志故事的关键词不是自我实现,重点是一箭之仇,就像不管事实怎样,人们心里韩信拜将之后,踢爆了当年恶少的蛋,或者发动群众运动把那些臭老九批倒搞臭再才上一万之脚,这才是成功的滋味,与时俱进的说法是——中国梦。
这就是我在《中国合伙人》里看到的浓浓的中国梦的味道,酸酸的,呛人。
说起来有点嘲讽,这三个人的中国梦,其实是过不去的美国劫——成东青的被拒签和女友分手、孟晓骏沦落他乡的辛酸、王明最惨也最可爱,被骗了个色而已。中间的奋斗也许很感人,虽然真正咬牙流汗的过程都被飘忽略去,但脑补一下还是能勾画出创业的艰辛……但恕我直言:所有的励志最后被一场睚眦必报的耀武扬威破坏了,尽管加了个背法律条文让老外肃然起敬的片段,但大部分还是钱钱钱老纸有钱牛逼吗你怕了吧,只有买了别人的卑躬屈膝才能挺起自个儿的腰杆,就像看到一个童年阴影的土大款拍出一沓钞票来上了个正常的姑娘,我总觉得他爽过之后要掉入无尽的空虚和悲凉。不过中国的成功人士好像都不这么想,那些渴望成功的人更不会这么想,我真是急太监之所急了。
我老是想起大学一年级听到时任P大团委书记的某人的讲座,他动情地说起自己来自农村,强大的自尊心让他事事不肯输人,但当他意识到自己怎么找补,也无法像同宿舍大城市来的少年那样优雅地拉小提琴后,一度绝望难耐。当然他没有投毒或者自暴自弃,而是在失望中寻找失望,在绝望中寻求希望,说到这里,他淡淡一笑,“现在我是P大的团委书记,而他呢,不过还是只会拉小提琴而已。”(此处应有掌声),此处也确实有掌声,热烈到让人后脊梁发冷。
这种东西,我不喜欢,更别说感动了。
影片特喜欢说loser,不厌其烦,不难理解,这本是一部winner的故事,充满了宣讲的味道,姿态高到让人看不出它是想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还是“我的成功无法复制”(另插播吐槽一下,片尾出来成功人士群像太像奥斯卡上“向逝者致敬”环节,不丧气么)。总之最形象的莫过于王明婚宴上喝醉的那一场决裂戏,那才是故事的灵魂,因为整部影片给我的就是那样一种感觉——在北方随便一个小饭馆,夜稍微深一点,旁边的几个大老爷儿们就已经高了,互相拍着肩膀,豪情万丈,激情澎湃,口舌不清地说着诸如“我他妈的是一个牛逼的人”、“你他妈的是我最好的兄弟”、“他妈的把我崔虎当成一个傻逼了吧”……酒酣耳热带来会当凌绝顶的膨胀感,和有钱多么相似,不吧嗒着周转不灵的大舌头把车轱辘话多说几遍,或者干脆不投资请大导演当红演员拍出一部“来来给你们讲讲我多牛逼”的电影来,估计会爆炸。
但要承认毕竟是大导演的作品,所以至少在成东青和初恋女友的重逢处理得很婉约,有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美感。若和影片总体的思维模式保持一直的话,女主难道不是该泪眼婆娑说些“我每一天都在后悔”或者"I AM SOOOOOOO SORRY”之类的,这样才让梦更完美吗?——瞧不起我的都来跪舔,不看好我的都去打脸,伤害过我的都灰飞烟灭下辈子见。
在今天之前,除了一两个人无奈表示“但我不喜欢”外,目光所及的人都说好看,热泪盈眶也不在少数,据说电影院里唏嘘和掌声都有。本来作为一个燃点过高,笑点过低,槽点过密的观影人,我想尽量保持沉默,或者说一些拍摄还是很精良的、画面还是蛮优美的、女神还是很漂亮的……但是那种扭曲的价值观让我憋得喘不过气来,你可以举一万个例证说明这就是现实是大众喜欢的东西——不用你举例,我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每天要不出现两次马云的名字都怪了——但电影难道不是造梦的工具,这难道不是一部关于梦想的电影吗,我们内心的坚持原来就是这么狭隘吗,我把现实都抛开了你就给我看这个?怒摔!
你好,原来这就是你们说的牛逼哄哄的梦,再见。
5 ) 从未经历,却有共鸣
在影片的末尾,闪过了许多成功人士的照片,除了俞敏洪、徐小平、王强,还有张朝阳、王石、杨澜,甚至还有老干妈(=。=)到这里,眼眶终究还是湿润了,这并非某种强烈的感动或者悲伤,而是一种很奇特的共鸣。 我生于90前,与电影中表述的那段青春有着不短的时间差,那样的装扮,那样的校园,那样的图书馆,一切都是如此陌生。 大学四年修新闻,如愿成为了校园里“游手好闲”排行榜前几位的人群,部分不甘如此的同学们开始筹备起了出国考研,而我从未想去美国,自然也从未碰过托福、GRE。闲来无事在背单词地苦逼室友旁看着小说,空时去图书馆在一堆啃书人中间翻着《国家地理》,实习、打工,算是我的大学日常。 至于新东方,那更是毫无交集,即便当时在那里读英语真的算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同窗好友最大的爱好也是时不时拿那些新东方人气老师们的笑话作为谈资,“学渣”如何依旧自由自在,更不用说心存“共同”“理想”的伙伴了,创业二字离自己实在太远,我码我的字,你上你的班,来去自在,两袖清风。 以上是我能回忆起的大学时光,和电影里表达的热血澎湃,截然相反。 可让人意外的是,就算是《致青春》的岁月看似离我的校园生活更接近,但它并没有让我有所感触,反而是这部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的《合伙人》,反而是没有在我的青春里呆过的陈可辛,把故事说进了心坎里。 它好像是一针鸡血,开始让我有些心生羡慕,原来自己的大学生活,少了那么多的情怀与拼搏。虽不后悔,但心向往之。 若青春重来,一切是否会变得不一样?若从现在开始,人生是否会换一种面貌和轨道? 说回看片的那天,放映罢了,前前后后响了三遍掌声,观众纷纷与陈可辛导演分享了看片的感受,神奇的是,从50后到90后,居然个个都能从电影里找到自己或者自己身边人的影子。一个老伯激动地说:我儿子当年在美国就是这么的苦啊!被开除了,然后一个人走在街上,哭得不行了才往家里打个电话……一个90年的小姑娘感慨地说,电影里的那一首首有关青春的歌曲,实在是勾起了校园的回忆……我说,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深深地撼动了我,具体记不得了,大致是:如果皱纹最终会刻到你的额头上,那就别让它爬到你的心上。 吴君如调侃陈可辛,她说这部电影完全没进步,水准一下回到二十年前,但在我看来,这次的回归,有笑有泪,令人欣喜。 即便你没有经历过着一切,但依然会为这三个男人的梦想叫好;即便三个合伙人的英语发音实在是很”屌丝“,但依旧不会阻碍荷尔蒙的迸发;即便有《致青春》在前,看完《合伙人》后还是觉得,这才叫真正的致青春。因为,青春不是帅哥美女的专属,不是一代人的专属,青春,属于每个人,哪怕你是个二愣子,哪怕你是个纯屌丝,哪怕,我就是不爱背单词。
6 ) 祝你们假梦成真
万幸的是,影片结束时观众并未起立鼓掌。否则,这将比片中因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人民群众朝“新梦想”英语学校砸砖头,叫他们“卖国贼”更令人绝望。
我很惊讶陈可辛会拍《中国合伙人》,就像当年惊讶张艺谋会拍《三枪》。两位大师相同之处都是贴,张为了人情给赵本山贴脸,拍《三枪》相当于说段酒桌前的客套话;陈更恶劣,为了票房给“中国成功学”贴尊严,拍《中合》相当于当着众人面说假话。
“假话”流窜在《中合》的各个角落。
前半段还好,前半段讲青春。青春真管用,可以填塞无数漏洞。包括黄晓明强吻得肺炎的杜鹃时,她说:为什么是你,黄晓明回: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句真美,但是假。假在杜鹃这样胸中世界强大到不在意自己胸型的姑娘,根本不会因为一句“为什么不能是我”就放弃掉她的人生。有观众拧:所以她最后离开黄晓明了呀。不是,我是说杜鹃一开始就不会答应黄晓明。一开始就答应黄晓明的姑娘,就不该是杜鹃。这个姑娘之所以是杜鹃,只因为一个理由:镜头美感。为了美感而忽略事实,这就叫假。
可惜,绝大部分男人都追过自己配不上的姑娘(或小伙),有些也像黄晓明一样,追过跟自己不在同一个世界的姑娘(或小伙),所以他们不认为这是假话。通用“有志者事竟成”,或说“有志者事竟成一会”这个理念,就能利用观众胸中的欲望轻松地弄假成真,看到陈可辛说假话的本事了吗。尤其“新梦想“成立之后,整部电影就开始假话连篇。
首先是邓超这个角色。假就假在,邓超从始至终都是极端个人主义者,不会因为任何事改变。他在书里夹的写给自己,却被黄晓明误认为是激励他的话:你以后会让我妒忌的,这句是真的;为自己的股份变少而大闹会议,这也是真的;包括他第二次去美国时被出租车司机耍,被前台小姐敷衍,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打击,并为此想要借黄晓明公司上市来“假公济私”,这些都是真的,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的标志。但是,他在佟大为的婚礼上说出那句分道扬镳的话:我曾经认为自己重要,(也只是)曾经。这句话就是假的,其作用在于,为兄弟三人再次聚首埋下伏笔,把本不可能修复的矛盾伪装成可以解决的误会。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前边对邓超性格的塑造就是假的了,这就暴露了这种塑造的真实目的:戏剧冲突。为了戏剧冲突而忽略事实,这更是假。
但这些假,怎么都假不过这部电影传递的价值观。很多人看完《中合》都愿意拿它跟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作对比,来评判中国成功学和美国成功学的区别。其实这样的对比并不公平,因为《中合》的价值观是假的,而《社网》相对来说更现实——后者提到了“代价”,有代价才有成功学。
这也是观众看完电影后并没有鼓掌甚至起立,我所感到欣慰的原因。大家只是把它当个乐,怀念一下拼命努力过的青春,或曾经有过的兄弟情义也就足够了。因为大多数离青春越来越远的人,都越来越能意识到代价意味着什么。代价不是闹着玩的,也不是想尽办法就能避免的。
《中合》假就假在把这份极具重要性的,严重程度相当于跟魔鬼签订契约的“代价”一语带过。以一种轻松的语气调侃道:他(功成名就的黄晓明)现在用换灯泡,代替了性生活呦——好像这他妈根本不是个事,没有性生活,换灯泡就行了。或者代价就只是没有性生活这么一个。而《社网》中的马克•扎克伯格到最后,虽然赢了生意上的谈判,却在某种意义上输了生活中一切。这种代价是真实的,在人生中根本不能忽略,表现在电影中起码可以提升好几个档次。陈可辛又不蠢,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影片最后,陈可辛用幻灯片的模式给观众介绍了几位代表着“梦想成真”的中国大咖,他要敢表现代价,就得罪了这些活着的人。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主要原因还是票房——为了票房,陈可辛对那些只愿花不到一百块,就想着说不定能激发出动力完成梦想的观众,说了一句祝你们假梦成真。
(已发表,请勿转载)
陈可辛肯定是最聪明的中国导演不二话,又有节操又有市场,站着挣钱,而且思路极清爽,极用功。哦,应该是半蹲,最后为了政治正确让教主怒斥美帝,一下膝盖就软了。不过话说回来,在我一米六这么矮的视线里能看到的中国导演就很少了,半蹲已然鹤立鸡群。
“当我们的额头爬满皱纹,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不让它们也爬在心里。” 老歌全部配的恰到好处,感染剧情,好几首催人泪下;一对比,《致青春》的确要再降一星;也的确是陈可辛《甜蜜蜜》后的作品里拍的更好、更让人共鸣的作品,结尾影院响起了久违的掌声。角色内外,黄教主都很励志。
黄晓明遇到好的剧本演出来还是很让人入戏的,而且让人觉得有一种魅力,琅琊榜2如此,中国合伙人亦是如此
新东方的创始人当年就是高富帅(北大教授,海龟投资家神马的。。。纯然不是现在的普通吊丝,吊丝切勿YY)
被同伴视作偶像的海归将他在海外的挫败一一展露人前;丁香花一样的姑娘拿了绿卡背弃了誓言;不羁浪子娶得贤妻告别他曾臆想的与众不同的生活…还有教主,锃光瓦亮的大背头时时刻刻让我想起我爸年轻时。人家已经那么努力学英语演好戏了你们就别黑他了。
7/10 主流的、安全的励志电影,《武侠》之后陈可辛迈向妥协的第一部作品。
黄晓明证明闹太套只是个误会的反戈一击。
西雅图的产前版;致青春的基友版;新东方的教学案例;美国梦的一记耳光。
黄晓明目前为止最好的电影吧,男的应该更有共鸣。但音乐铺得太满,留点白不更好?视点转换有些生硬凌乱,几个剪辑点选择很费解,前半节奏太快,好多次感情还没酝酿好就用音乐生逼着煽情,手段有点低劣。后半有点社交网络感觉,晓明最后的英文独白挺煽情,算是个泪点。最后的幻灯是要闹哪样?
曾经有多少国人把梦想寄托在英语之上,《合伙人》捕捉到的不是一段青春,而是一个时代。
在当下,这几乎可以算是一部【正常的】好电影了。虽然有各种问题,但这已经不容易了。我们的故事,最后还是得我们来讲。(最后旁白的讲述者悄然转换为佟大为饰演的王阳,不是bug,而是导演已经无法处理成冬青这个角色的逻辑了,只好耍赖了。)
电影里佟大为说:真正的感情是安安静静的,自己会来,不折腾。邓超说:人在无奈之下所做的决定,往往是正确的。黄晓明说:如果皱纹不能避免爬上你的额头,那么至少不能让皱纹爬上心头。「中国合伙人」这么励志热血正能量的电影实在太适合我这种大学崇拜俞敏洪上新东方成瘾如今在创业的有志青年观看了!
除了风声,这是目前我觉得唯一一部看着黄晓明表演不觉得尴尬的影片。三个主演性格鲜明,且真实。校园里的爱情表现的不错。故事很励志,很中国梦。还有就是感叹,中国的学生就是这么厉害!
虽然导演说不是新东方的故事,但怎么看都是新东方的故事。作为一个曾经的新东方学员,俺想知道老俞会不会要求每位新东方员工都去电影院看个十来遍,然后凭电影存根发奖金= =音画结合得非常好,打光也很舒服,前半部分笑点足,后半部分有现实的无奈也有励志的情愫,俺觉得是近年的现代剧中最出彩的一部
三姑夫证明青春、梦想都是不会逝去的,三点一线的人物关系权衡的很好,尤其“打乒乓”一段的平行剪辑与镜像关系最具代表。不过影片对三姑夫来说也像遥控器,一直按快进(发展过快,削弱了故事延展与情感张力),只有三个频道(强化主体,弱化附体)及无休止的旁白与音乐(记叙大于展示)。
可以跟致青春参照,都是讲青春与现实。不过少女青春是一场场恋爱;男人的青春是事业、梦想与哥们友情。这片大卖成功学,各种激情与梦想之类的关键词,而讲到最后还是越活越孤独的事。旁白多不是问题,问题是旁白叙述者不统一,这个比较讨厌。结尾的处理也太理想,但算国内难得质量尚可的励志片,三星半
科班好底子+令人尊敬的勤奋+好人缘,十年后黄晓明会是内地男演员的领军,像李奥纳多那样从奶油小生磨练成表演大师,秒掉一票散发着棺材味儿话剧腔的陈道明王学圻们
陈可辛永远做得到不过不失 节奏感把握得一如既往 演员也用得很妙 黄晓明确实飚了回演技 从木讷农村青年到英培独裁者 再到谈判桌上的力挽狂澜 不变的其实一直不变 仿佛在看新东方俞敏洪的纪录片 从大学梦 到英语梦 接着美国梦 最后是中国梦 梦想一个一个成真 又一个一个褪色 回头看时 重要的无非是 爱过
鉴定好导演的标准是他能否让黄晓明变影帝,陈可辛做到了。
又名中国好基友。邓超在米国混不下去以后回来上台演讲时的“装成功人士范”真是神还原,新鲜生猛的现实城市题材,赞新锐编剧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