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根据1993年岩井俊二执导的同名单元剧改编的日本动画电影《烟花》(全名为:升空的焰火,从下面看?还是从侧面看?)在大陆院线正式公映。同一天的上午,北京市召开会议修改了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确定北京五环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或许只是一个巧合,但电影和现实的相互映衬显得格外有趣。在经历了前段时间的三色幼儿园事件和清理DD人*口的风波以后,北京市民还得思考一个新问题:烟花到底能在哪看?在五环外放实体的烟花,还是去电影院看烟花的影像?
去电影院看吧,经济实惠还环保。但新的问题又浮现出来,由新房昭之导演的动画版《烟花》之前在日本上映时就口碑、票房暴死,国内影迷经常参考的豆瓣电影评分又只有区区5分出头,那么,大众评价这么差的电影还值得掏出票钱、花费时间去看吗?
于我而言,我去看的理由很简单:喜欢原作,喜欢编剧大根仁,喜欢为女主角配音的广濑丝丝,喜欢渡边明夫的人设和神前晓的音乐,还喜欢主题歌《打上花火》。这基本就是我无论如何想亲自去影院看《烟花》的全部原因。何况观影体验是私人化的,“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情况并不鲜见。在姜文的《让子弹飞》大获商业成功之前,他的《太阳照常升起》在豆瓣曾经只有不到7分,而那时我却认为《太阳照常升起》是最佳国产电影之一,现在它也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受到更多影迷的喜爱。
当然,我说这话并非是想说动画版《烟花》同样是部被轻视的神作,而是在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通常的观影感受又被颠覆了一次,这可能是因为好,也可能是因为烂,但总需要时间消化,甚至值得看上第二遍再分析。我见到很多人看完这部作品都是简单写个差评了事,认真去解读的还太少,因此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重新梳理一下关于影片的几个重要问题。
(以下涉及大量剧透,建议观看过影片后再阅读)
1.《烟花》和《你的名字》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烟花》和《你的名字》这两部电影最早被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一个人——川村元气,他既是《你的名字》的幕后推手,又是动画版《烟花》的项目启动人。《你的名字》去年在日本和中国都创下了现象级的票房奇迹,而川村元气和《你的名字》制作公司东宝的再联手,青春奇幻恋爱故事的再书写,又表明了动画版《烟花》自项目启动开始,就是朝着《你的名字》的方向去的。
无论是在日本的官方宣传,还是在国内的宣传中(《你的名字》和《烟花》都由光线引进和宣发),都将《烟花》和《你的名字》牢牢绑定在一起。最后,被吊高期望的观众大跌眼镜,强行绑定宣传的商业行为也令不少人感到嫌恶。
我原先也以为,《烟花》和《你的名字》之间,除了营销策略的绑定,没有更多关联。但看完《烟花》的正片以后,我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奋不顾身的少男少女,唯美清新的爱情,关于记忆和穿越的故事,为《烟花》勾勒出了和《你的名字》相似的面貌。而且同样加入了“冥冥中自有天意”的设定,只不过左右命运的道具从《你的名字》里的“陨石、红绳、口嚼酒”变成了《烟花》中的“如果珠”。两部影片呈现了本质相似的浪漫童话般的爱情,在《你的名字》里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落下的陨石会选中立花泷和宫水三叶,在《烟花》里我们同样不了解“如果珠”怎会刚好出现在菜津奈脚边并被拾起,观众只有直接接受这个设定才能进入到那空中楼阁般的爱情故事。另外,在《烟花》原作中,主角们都是小学生,在动画版里被改为初中生,这种中学生恋爱也自然更靠近《你的名字》。可以说,尽管两部电影给人的观感大不相同,但在诸多层面,动画版《烟花》和《你的名字》确实有相似点,而且应该是《烟花》在项目启动之时就被有意如此操作的。
2.动画版《烟花》真的是部几无是处的改编作吗?
岩井俊二的原作《烟花》在影迷圈里广受好评。动画版作为改编作,自然面临着改编优劣的问题,背负着原作粉丝的期待。但动画版《烟花》也许并不适合带着对原作先入为主的印象去观看,至少我作为一个看过原作不下3遍的观众来说,动画版的改编让我连连吃惊。
首先是动画版和原作情节基本相同的部分,主要集中在从影片开始到菜津奈和典道一起去到火车站台。这段虽然补充了一些原作没有的细节,比如对典道、菜津奈、祐介三人家庭的正面描写,但都在一个可以预见的范围内。问题是这部分动画版的感染力远不及真人版原作,原作的处理更为鲜活。例如,原作中调皮的主角基友直接上手偷摸了女老师的胸部,但在动画版里则变成了课堂上的性骚扰起哄和课下的工口讨论,少年对年上的懵懂情感到这变成了一种绅士死宅的趣味。又比如说,典道因为祐介放了菜津奈鸽子而气愤地对这位好基友使出了一记“友情破颜拳”,原作中这拳可是一个镜头下来让你看到的,可动画版却在拳将出未出之时切换到祐介身后看到祐介倒地,观众无法看清典道确实给了祐介一拳。原作中那一拳打在了观众的心里,可动画版却没有了。细节的表现上不及原作精到,作画崩坏又比较多,动画版在这部分可以说没怎么发挥出应有的优势,也讨好不了原作粉。
原作的片长只有50分钟,而动画版却有足足一个半小时,因此改编的重点不在于改写或重组原先的故事,而必然要求加入崭新的合理的情节。事实上,动画版后半部分的改编大胆又奇特。岩井俊二的原作里只用过一次“如果…”的假设来颠覆之前的情节展开,即典道设想“如果当时自己赢了游泳比赛”,之后还是在一个现实的维度上进行叙事。而新房的动画版则延伸到了超现实的维度,呈现了一个个梦幻、华丽的假定世界。不可能的烟花、长不可测的隧道、开到海上的火车等等,都不断提示观众人物已进入到建立在“如果”之上的异世界。
更多的“如果”大大拓宽了原作的可能性。动画版还让我们看到如果典道和他的小伙伴们去了灯塔会是怎样的情景,如果典道是和菜津奈一起去了灯塔又会是怎样的等等。到影片的最后,每个人都看到了自己的假想未来,原作中的私故事一下子展开成动画版的青春群像。动画版能实现这样的展开在于加入了“如果珠”的奇幻设定,影片末尾,烟花师傅让我们知道了“如果珠”其实是个特殊的“烟花球”。原作中,烟花既是烟花大会上的实在体,又是指涉童年岁月的符号;动画版对“烟花”的意象进行了再解构,使其成为了能实现心愿、弥补遗憾、创造奇迹,帮助我们逃离现实步往美好的凭借物。
在站台那场戏,车站站牌显示故事发生地叫“茂下”(もしも),もしも在日语中又有“如果”的意思,这个有意设置的双关暗语使整部电影看起来更像个童话,而整个茂下镇同时也是“如果”的世界只是专门为这个故事而存在的大舞台。
如果带着原作的印象看,动画版的改编或许是种异想天开,但毫无疑问,动画版将观众带进了一个新的境界,向着青春可能的美好进一步突进,它尊重并延续了原作的灵魂,并且带来了很多的惊奇。
3.片中男女主角的人物塑造如何?
在动画版充满亮点的改编之下,阻隔观众代入人物并为之感动的障碍是什么?我想主要是人物塑造所存在的问题。
影片中典道每次掷出“如果珠”以后,我们都会看到他出现呆滞和短期失忆的状态,之所以他在重来一遍的时候会做出不同的动作将故事导向新的展开,是因为通过画面闪回我们知道典道想起了“即将发生的事”。这会给人一种感觉,即人物的深化、实现“人物弧光”是通过记忆推动的,而不是通过情感的积累。
回想一下类似的时空穿越类电影,就会发现此类影片通常不会让主角失去记忆,这样才能让其有所成长,如《穿越时空的少女》、《蝴蝶效应》、《源代码》、《明日边缘》等,而动画版《烟花》的人物处理就有点像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记忆碎片》中主角的状态,而且没有小纸条、纹身等作为提示而是单纯通过画面闪回来暗示主角逐渐回忆起之前经历的事。观众很难由此判断典道到底想起了多少,他在做出新的动作时是否还持续着原来的情感,又因为几乎始终跟随着典道的第一视点,就更不清楚女主菜津奈还保留了多少对之前世界线里的记忆,是完全没有还是保有零碎记忆。
此外,对于动画而言,配音也对人物塑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男女主角由非专业声优的菅田将晖和广濑丝丝来配音,棒读问题比较明显,受到不少诟病。尤其是菅田将晖,声线和角色的年纪大不相符,配音也缺乏情绪起伏和感染力,这让观众很容易对主角典道产生间离。广濑丝丝由于之前在《怪物之子》中尝试过配音,声音又比较符合菜津奈这个角色的神秘和色气感,因此相对好一点。
人物塑造的问题,让《烟花》注定难以成为《你的名字》之后的又一部催泪大作,因为我们会很难看到共鸣,感受到人物血肉充实的成长,而更像在远观他者的故事。
4.口碑这么差,谁的锅最大?
动画版《烟花》并非一无是处,但我们也看到了诸多问题:作画崩坏、3D滥用、配音棒读等等。口碑暴死的大锅应该由谁来背,个人觉得应该是监督新房昭之和SHAFT制作公司。
SHAFT主要该为制作问题背锅。普通的观众并不指望《烟花》的画面能做到京阿尼作品那般精细,但至少也该像预告片和MV里呈现的那样吧。正片里,全景镜头时常出现人物作画崩坏,这种问题在大银幕上会看得尤为扎眼。在前面的很多幕场景中,光又加得很硬很不自然。再就是大量3DCG的误用,比如游泳池里隔开赛道的分隔线,菜津奈手挤水管射出的水等等,都使用了显然和手绘部分融合得并不好的3DCG,这让画面显得相当别扭。
监督新房昭之主要该为影片呈现的风格和形式背锅。这次他仍无愧“原作粉碎机”的称号,用强形式感又后现代的表现手法对原作进行了颠覆。新房有着很强的作者风格,他热衷于打破常规但并非毫无章法,本片充满了他所喜爱的表现手法和元素(不只是“新房45度”),说本片很不新房的八成都是新房的伪粉。
习惯了经典电影语言的观众或许很难喜欢新房的风格,因为他喜欢越轴,喜欢用奇怪的角度去呈现场景,而且不那么注重在前后镜头的衔接中去表现完整的空间关系,这导致他的作品里很多场景会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本片里白天男生们在教室讨论打赌的那场戏就是一个典型。另外,新房很喜欢使用眼睛大特写,他对人物传情达意的眼睛几乎流露出某种痴迷。再就是意象的堆砌,这是形式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他对不爱解读的普通观众很不友好的方面。新房昭之以前制作的《伤物语》里,包括体育场在内的场景出现了很多很多的日本国旗,在公路上跑过的一辆辆轿车外型一模一样,《烟花》里多次出现的旋转楼梯,还有随处可见的风车,其实都是新房追求的形式表达。再有就是对表现异世界的热衷,对3DCG的大量使用,对人物心理或是即将发生事件的直接画面呈现,这些在他以往的作品如“物语系列”动画、《魔法少女小圆》等都有的元素也加入到了《烟花》的叙事表达中。
新房昭之追求独特,所以在《烟花》里,大晴天少年们骑着车过桥时,画面中出现的却是他们的剪影。我不认为新房所使用的每一种手法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有的时候他可能纯粹是想剑走偏锋,有的时候他可能只是想通过堆砌达成一种形式美。可以肯定的是,他的风格注定不会让多数人喜爱。对新房昭之一直无感或不喜的观众不会喜欢《烟花》,之前没接触过新房作品的看《烟花》可能会有种震惊/懵逼感,新房的粉丝也未必喜欢《烟花》的极简故事。
可无论如何,新房昭之是个有趣的作者,动画版《烟花》也是部存在诸多瑕疵但依然有趣的改编作,我觉得不管喜欢与否,这部作品都值得你在二刷或回味中再解读。
Shaft社的新房昭之监督的《烟花》东宝夏季剧场版是导演岩井俊二在1993年拍摄的真人电影的翻版;岩井俊二拍摄的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面樋口真嗣饰演了一个宅男;樋口真嗣曾与庵野秀明合拍了《蓝宝石之谜》;之后庵野秀明在GAINIX的下一部作品《新世纪福音战士》中将《蓝宝石之谜》的女主角性转并冠名真嗣,而《蓝宝石之谜》和《新世纪福音战士》的人设都是贞本义行;庵野秀明在动画届抛头露面之前曾经在宫崎骏的手下担任原画,并且负责了《风之谷》中巨神兵首次出现的画面;虽然创作了一系列成功的作品,被誉为动画大师的宫崎骏却是出名的行业劝退者:细田守监督曾经短暂受命监督制作吉卜力2004年的动画剧场版《哈尔的移动城堡》,但是却在前期审核时被宫崎骏撤去监督职务,之后也因此在一段时间内一蹶不振;在之后其复出的三部曲《穿越时空的少女》《夏日大作战》《狼之子雨和雪》中,贞本义行都担当了人设;而贞本义行作为作画之王第一次担任人设是G社的《王立宇宙军》;在这部山賀博之监督的纯宅向动画剧场版《王立宇宙军》中,赤井孝美、樋口真嗣、増尾昭一都担任了助理监督,而当时庵野秀明只是一个作画监督;前田真宏也参与了《王立宇宙军》的制作;其作为监督负责了基于《基督山伯爵》的日本动画《岩窟王》;2008年前田真宏在S4工作室的短篇集Genius Party Beyond里负责了开场片《GALA》;Genius Party Beyond是Genius Party 的续作,渡边信一郎的《Baby Blue》作为压轴作品,其题材与《烟花》类似;而在Genius Party Beyond里,作为压轴作品,森本晃司监督制作的《时空爆弹》收到了广泛的好评;森本晃司加入S4的缘起还要追随到他被大友克洋邀请做电影《阿基拉》的的动画监督;而在当时与《阿基拉》齐名并对西方造成冲击的日本动画剧场版是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而吉卜力的御用制作人铃木敏夫也协同当了《攻壳机动队2:无罪》的制作人;而在吉卜力期间,铃木敏夫担任过年轻人的米林宏昌的作品《借物少女艾莉緹》、《回憶中的瑪妮》的制作人;米林宏昌单飞后制作了《玛丽与魔女之花》;米林宏昌在吉卜力由动画转为原画的契机是《千与千寻》,而当时《千与千寻》的作画监督是安藤雅司;安藤雅司作为业界巨擎最近在人气剧场版《你的名字。》中与田中将贺共同担任作监/人设;《你的名字。》的监督新海诚的首个长片《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正是因为同年力压《哈尔的移动城堡》获得第59回每日电影奖动画电影奖而被业界知晓;安藤雅司同样也在《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Q》中负责了数卡的原画;自《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Q》开始,新剧场版系列也开始被视作是《蓝宝石之谜》的精神续作;旧Gainix众中唯一没在《Q》中出力的是今石洋之;其在12年正在紧急筹备Trigger社的首部正式TV作品《Kill La Kill》;今石洋之在08年曾经在《绝望先生》的第九集中的「絕望FIGHT」客串分镜;而《绝望先生》的监督正是《烟花》动画版的监督新房昭之。
都很气愤吧,想去看《你的名字》,结果竟然是新房昭之。不是拯救过去,拯救小镇,拯救女朋友的励志故事,而是初中生扔水晶球随心所欲改变世界,还有一堆莫名其妙的黄段子。看得好尴尬,好离奇。
其实我本来是去看《出租车司机》的,去了影院发现票卖完了才选了这部。所以,也没有期待看到《你的名字》。看完后,觉得还好。不是很精彩,也不是粗制滥造,剧情、世界观、角色什么的倒真的和《你的名字》有几分神似。
相似的地方在于,两部电影都在试图处理现实和幻想的关系,而且都走向了一种模糊二者的方向。
「烟花,是圆的还是扁的?」
「圆的。」现实如此破乱。
「扁的。」我追上她了,但这却不是真实的世界。
一次次幻想,一次次创建属于自己的世界。
如果我赢了比赛,如果我和她上了电车,如果我们没有被发现,如果我们去了东京……
每一次的幻想都是在冲击现实,而每一次幻想最后都会被现实抓住,像离家的孩子般被重新绑回现实之网中。
按说,这应该是个关于青春年少的悲剧,但新房最后又让幻想爆破,每人各自保留了属于自己的一小片幻想的结晶。开学了,现实到底如何?其实已经不重要。
看《你的名字》时的尴尬与看《烟花》时的尴尬确实不太一样。因为《你的名字》的幻想太过单薄,根本无力拯救那个沉痛的现实,男女主角最后的相遇反而让我感觉这部电影的空虚。《烟花》的幻想也同样单薄,但是它根本上放弃了去改变现实,把冲突化成了一份份个人化的美好存于自己的脑袋中,这其实是相当写实的事情。
看动漫的人,二次元,文艺,浪漫的作品,现在都呈现着如此的倾向,改变不了现实,就创造一个个可以保护自己的小世界。然后呢,就让我们沉睡其中吧,现实依旧,你反抗不了家庭,逃不出小镇,烟花只能是圆的。这很尴尬,然而作品就此止步,没有更深入的探讨了,只留下类似的空空的美感。
只是觉得很可惜,我还记得《达洛斯》那种严肃批判现实的作品,还记得《EVA》那种真实记录内心彷徨恐惧与不安的作品,还记得《星际牛仔》中Spike最后的决断:我的眼睛一只看向过去,一只看向未来。
无法逃避的过去,无法沉默的现实,我比较喜欢这样的动漫。
似是而非,模模糊糊的美好缺乏的不仅是现实,还是真实感。
Q:《烟花》的日文全名“打ち上げ花火、下から見るか?横から見るか?”如何翻译呢?
A: 大意是“发射烟花,从下面看?还是从侧面看?”——谷歌翻译。
Q:2017版动画电影,1993版岩井俊二拍摄的真人影视剧,2017年出版的大根仁的小说,2017年出版的岩井俊二的小说《少年们想从侧面看烟花》,这四部作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A:时间上说。
烟花的故事其实在岩井刚刚投身创作的时候(90年代左右)便有了雏形,那时他一直在构思故事的主体:小学生私奔。但一直没有写成小说。
1993年,岩井俊二还在事业的起步阶段,为电视台拍摄了片长49分钟的电视剧《打ち上げ花火、下から見るか?横から見るか?》(奥菜惠主演),这部作品是隶属于一个叫“if如果”的系列企划。这算是烟花的故事第一次真正成型,但因为要符合系列的规则,所以if剧情算是为了“对工作负责”才添加的,可能并非岩井心目中最原本的故事。(另,虽说豆瓣上将这部《烟花》标注为电影,但无论是岩井自己的小说后记,还有大根仁的小说后记,以及新房昭之的访谈录,都表明这部其实是电视剧。而且时间应为1993,而不是1995。)
2017年,时隔24年,在岩井俊二的影视基础上,由大根仁改编成我们看到的动画电影及其文本《打ち上げ花火、下から見るか?横から見るか?》,小说于2017年6月由角川发行;同年8月动画电影在日本上映,12月大陆公映。
同年,岩井俊二也应邀完成一部属于自己的烟花的小说,这就有了2017年的《少年们想从侧面看烟花》一书。岩井自己在后记中将这调侃为是与大根仁的“写作竞赛”。(单就小说而言,大根仁完全不是岩井的对手啦,豆瓣分大根仁版是5,而岩井版是7。虽说影视分差更大,动画是5,而电视剧是8,但我觉得动画被严重低估了,一方面有SHAFT的风格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宣发硬要曾“君名”的热度,反而引来了太多路人黑。)
内容上讲。
岩井俊二的电视剧剧情只是小说的主体故事,省略了不少前因后果,以及那些只能用文字表述的细腻内容,非常建议阅读《少年们想从侧面看烟花》,里面有太多影视没有交代的事情,岩井的文字也毋庸置疑。
而动画电影可以说将电视剧的故事做了延展。剧中只有1条if线,大致相当于动画第一条if线前半段,后半段的发展以及大量细节不尽相同,并且完全新增了两条if故事线。
大根仁的小说,可以理解为是动画的剧本,情节相同,小说多一些心理描写和人物介绍,对于if世界与现实的差异描述更多,好处是剧情明晰,如果没看懂动画,可以从小说求个真相。大根仁在后记中也承认,自己并不是职业的小说作者,更多是以影视从业者的方式在创作,所以我们在读他的小说时会有蒙太奇的感觉,吐槽“这就是剧本吧”的也不在少数。动画将小说内容做成画面,观感其实比小说更好。
Q:女主角的名字有什么玄机呢?“なずな(nazuna)”的翻译怎么不太一样呢?
A:女主的姓氏“及川”,在日文中拆开来是“啊!可爱!”的意思,算是岩井的玩笑吧。
而名字“なずな(nazuna)”,据岩井的《少年们想从侧面看烟花》的后记,明确说明是蕴含着“荠草”的意义,就是动画中那种心形的草。这种草的谐音,一为“惹人怜爱,让人忍不住抚摸”(因为心形吧),一为“没有夏天”(荠草在夏天就会枯萎,动画片尾就有枯萎的荠草的镜头)。
所以翻译为荠,或者夏荠是比较合理的。
据我所看到的,岩井俊二版的《少年们想从侧面看烟花》(浙江文艺2017,王纯译),和电视剧《烟花》(有些古早,不知道是哪路大佬做的字幕),查到台版小说,都译为“夏荠”。
动画的豆瓣简介译为“奈砂”(也许是公映版吧),爱奇艺版译为“菜津奈”。
大根仁的小说,大陆版译为“荠”(百花洲文艺2017,锦小豆译),台版译作“奈砂”(台湾角川2017,王静怡译)。
翻译有没有下功夫,可见一斑。
Q:色气的女主,意味不明的风景、意象、慢镜头、丰富的室内装饰是怎么回事?
A:如果看过电视剧就会毫不意外,岩井从最初就有刻意表现女主的身体魅力,动画电影很多场景是直接复刻了岩井俊二的设计,比如女主的浴衣和无袖上装,躺在泳池边单脚在水中,让男主抓蜻蜓(电视剧是蚂蚁),车站更衣,最后在水中湿身(电视剧是在游泳池)……我想,这种身体的吸引力应该是少年情愫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岩井不去回避,希望传达给观众引发回忆和共鸣的。
动画方面,制作组确实私自加了不少料呢,据访谈内容,新房昭之一本正经说自己只打算强调女主的神秘感,并未花心思在色气的部分。但是啊,奈何人物原案渡边明夫(《物语》的人设),本就擅长色气的少女形象。编剧大根仁也习惯以情色展开推动剧情,制造“意外”的近距离接触。加之声优广濑铃的声线和演出……总之就这样莫名其妙变得色情起来了。
虽说新房近年来多是挂名监督,但班子是他的,总监也是他,我不信这口锅没有“南泽十八”的份……
而那些所谓的“意义不明”的镜头,仔细看都算是有辅助叙事、渲染情绪、说明世界线异常之类的作用,也是新房昭之监督,或者说SHAFT班底的风格吧,在这一部中还算是比较收敛的了。当然,熟悉的自然不成问题,不熟悉、不喜欢的可能就比较劝退了。
Q:四部作品孰优孰劣?
A:非要我评价这个故事的四种演绎的话,岩井电视剧≥岩井小说,动画电影>大根仁小说,两部影视则各有千秋,不一概而论。
岩井的实力想必不用多说了,虽说是早期作品,技术、资本多有限制,没能做到后来那样唯美,但是在感情传达上,丝毫不输。
2017年完成的小说,大概算是岩井心中关于这次私奔最纯粹的设计。另有大量笔墨从男女主身上移开,给了几位少年好友,与电视剧的进展不尽相同。虽不如电视剧那么专注,但也有新的意味。
动画电影的故事,少了一点含蓄朦胧的美感,多了一些少年热血,我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考虑到少子化的现实,这场24年前的恋爱如今变得更戏剧化更轰轰烈烈一些,自然是可以理解。
大根仁的小说嘛,他其实把故事编得挺圆满的,动画电影有他的一份功劳,但单独作为小说,就有点“周边商品”的感觉了。
Q:女主为何看起来比男生们年长?
A:岩井的故事中,女主来到茂下时读小六,而传言她其实已经是初中生了,因病辍学,才回到六年级复读。所以女主确实要比男生们年长一岁左右,而且正好是女生成长比男生快的年纪,看起来年龄差距非常大。有种白雪公主和五只小猴子的感觉。
大根仁的故事中,男生女生被拉到了平级的初一学生,年龄差距没有电视剧看起来那么大。但是女生先长高这一点还是没变,女主行为上早熟的感觉,除开女生的心理成长也更快一步,更多是母亲复杂的婚姻经历造就的吧。对于成熟性感的描绘,动画是远远超过小说的,这大概是SHAFT的趣味。
而男生方面,几位好友虽然年龄相仿,但心智和身体的发育程度都不尽相同,是岩井小说中意味深长的看点所在。
Q:动画中小镇茂下为何看起来如此冷清,甚至有些许破败?
A:这是大根仁的设定,在小说中有说明。因为11年福岛核事件的原因,这个海边小镇的旅游业低迷,很少有游客前来。所以小镇冷冷清清的。还有那个只有一节车厢的电车,也是因为旅客过少,线路几乎要停运了。
而小镇大规模使用风力发电机,一方面有说此地风力稳定,一方面也是对核能的反思吧。
Q:女主的家庭情况到底怎么样?
A:电视剧中父母即将离婚。岩井在小说中进一步说明了情况。母亲在结婚前,本来打算和父亲的弟弟私奔,结果因为胆怯而放弃。女主的父母并不存在爱情,终于发展到离婚的地步。也因为要去离婚谈判,才让女主寄住在男主家一夜,两人有过一段短暂的交往。
而动画中,母亲是打算再婚,母亲是与女主的生父私奔到茂下,之后生父溺海身亡。
大根仁在小说中有说明女主的生父为了营救落水的冲浪新手而死,开头女主捡到琉璃球的海岸,就是发现父亲遗体的地方。女主出现在那里,也是为了怀念父亲。琉璃球某种意义上是女主生父的馈赠,有暗示是亡父的守护,造就了这个奇迹的烟花之夜。父亲去世之后,母亲依靠在当地酒馆、餐厅一类的地方做服务员(正经的)维持生计,据说非常讨男士们喜欢。而女主的家其实是在类似于政府廉租房的地方,动画中对女主的家境做了美化。
之前提过了,少子化,劝婚不劝离,才有了这样的改动吧。
Q:男主与女主有过故事外的哪些交往?
A:在岩井的版本中,主要是小说的描述。女主在小学六年级的4月转学到男主的班级。7月初女主的父母进行离婚谈判,让女主在男主家寄宿了一晚,两人在那一天有过简单的交流,当晚睡的上下铺。7月底便是烟花之夜。可以说,这段感情相当仓促。
而电视剧中出现的那张藏在星图夹层中的合照,是之前学校组织天文馆参观时拍的。
大根仁的版本,似乎是男女主人公是从小学开始就同班的同学,提示男主暗恋女主已久,那张照片好像也是学校组织活动时拍的,好友安云闯入镜头,提示安云和女主认识的时间不比男主短,强化了一下三角关系。
Q:琉璃球(如果球)是什么?
A:根据访谈,新房昭之说,琉璃球球其实是岩井俊二的主意。
电视剧中没有琉璃球,切换世界线的时候毫不客气,直接从男主打趴安云就切回了游泳比赛。因为只切换一次,前后剧情也很平均,所以没什么问题。
在岩井的小说中,有写到女主在海边捡到琉璃球。我觉得岩井是为了与动画产生微妙的联系才加入的。小说中,琉璃球并没有什么神奇的作用,没有发生if剧情,女主最后将琉璃球送给了男主,简言之只是“信物”。
而在动画里,首先是切换世界线的次数就是四次,必须要有一些象征物来串联线索、提示剧情,才能让观众不迷惑。
而投掷琉璃球——这其实是投掷棒球的动作。非常昭和,非常热血、主动。也就刚好配合男主在每次loop中获得成长,成为了世界线变换的线索。
小说中男主有吐槽自己是属于“足球世代”的少年,而不是“棒球世代”。动画中隐藏的却全是棒球元素,除了投球动作,男女教师在讨论女主的退学信的时候,男教师做的就是棒球挥棒的动作。算是昭和情怀吗?
至于最后动画中琉璃球被烟花师当成烟花放掉,完全是动画超脱于大根仁小说的演绎了,动画处理得比小说更唯美。
Q:动画切换了四次世界线?
A:没错。
第一次,女主被母亲抓走后,男主回到了游泳池并赢得了比赛。这条世界线的特征是:风电机从原来的顺时针转动变为了逆时针转动;烟花是水平放射状。
第二次,男主与伙伴在灯塔上看了烟花之后,回到车站,救走女主乘上电车。这条线的特征是:救下女主那段,画风突变;烟花有奇异的光晕。
第三次,男女主角从灯塔上跌下,回到了电车中,避免被同伴、父母发现。这条线的特征是:电车开往了另一条轨道;世界笼罩在玻璃罩中。
第四次,男女主在海边做最后的告白,醉酒的烟花师炸毁了琉璃球。if线结束,大家回到了现实。
好像从第三次切换开始,动画和小说的描述就有了分歧,比如大根仁写第烟花是扭曲的恶心形状,笔直的树木也歪曲了,动画没有表现。其他似乎还有,但我实在不记得更多细节。
Q:最后大家有了怎样的发展呢?
A:岩井的小说里,四位配角少年都有自己的后续。矮小的少年稔反而长到了一米九,还参加了全国性的高中生篮球联赛。最高的纯一变成了染黄发的不良。喜欢漫画的和弘入了宅(不愧是会喜欢水兵月的人2333)……最大的不同是,稔在烟花之夜那天玩炮仗被炸伤了,被安云带回了自家医院,没有去灯塔,安云倒是安置好稔之后追上了去灯塔的另外两人。再后来,稔因为经常去医院疗伤而与安云成了更亲密的伙伴。男主则与四人都渐渐疏远了。
在动画中,女主转学了,自然点名都不点她。男主还在名单上却没有出席,大概是翘课缺席罢了。他是失踪了?追随女主去了?不得而知。算是个开放性结局。小说中没有这一情节,但也没有写那晚之后的故事。甚至有脑洞大开,认为男主角在一开始便在 水中溺死,而后是女主角依靠琉璃球让男主复活这样的解读——这就是开放式结尾的魅力所在吧。
虽然四部作品中,两人都约定今后再相见,但四个版本的故事都没有进行到那一步。
Q:虽然总体上故事相似,但两个故事为什么感觉完全不一样呢?
A:确实。岩井的故事,一向是着眼于敏感、细末、复杂、隐秘的情愫,他在意的总是感情中最本真的一面,就像从无数生活细节的流沙中提取出令人惊叹的金子,这是一种高明而难能可贵的能力。年幼的少年少女短暂而难忘的交集,小男生之间没来由的抱团和私心……这些都是大根仁写不出来的。无论电视还是小说,岩井着眼的,永远只是“少年少女私奔”这一奇观,忠实而隽永。
岩井的作品非常独特,那些运镜、构图,就连资深的动画监督新房昭之也坦言难以复刻,所以一方面许多场景构图直接照着电视剧在画,一方面则没有去刻意模仿岩井的风格。
大根仁的故事,相对而言更大众化一些,你会觉得故事的内核就同一般的少年题材、平庸的穿越故事没有本质区别,所以会说他的小说并不优秀,只是提供了合格的故事骨架。
但好在,画面让大根仁的骨架丰满鲜活了起来,赋予了故事更多的含义。动画着眼的不再是“私奔”会发生如何细腻的情感,而是一种可视的热血沸腾的爱情冲动。秀色可餐的女性;大量的高速动态:骑车、游泳、奔跑、坠落;夸张的人物动作;绚烂的美好色彩……要抓住当下的幸福,恋爱就算只有短暂的一日也要用尽全力……这是一种对于平庸现实的反抗,是正视现实的遗憾,勇于接受又不放弃未来的成长……
动画如梦似幻,与偏向现实的岩井的故事,大概是真人影视与动画的根本分歧。岩井的故事,会勾起隐秘的回忆,而动画,是让人更憧憬未来。一前一向,一静一动,各有千秋。
Q:烟花到底是圆的还是扁的呢?
A:“圆”和“扁”这两个词似乎不够精确,不如说,是“球形”还是像撑开的伞骨一样的“扁形”呢?
现实中视工艺不同两种都有。
一般而言,爆炸后成球形的烟花是相对容易制作的。确实如一般认为的,用火药炸开,当然是四散纷飞成一个大致的球形。这种烟花不需要太多的设计和技巧,相对廉价,造型也很随机。
但在《烟花》这部作品中提到的那种形状和颜色复杂而精确的烟花,是扁的。
Q:那么,从侧面看还是从下面看,是什么意思呢?
A:只是一点不成熟的见解。
由于这里说的烟花是扁的,常规来说,欣赏烟花的最佳位置,是在烟花的正下方,能看到完美的圆形。从侧面看,就意味着烟花形状会变成椭圆,不完美。
为了体验,为了知道真相,或者只是单纯从众,孩子们会为了种种理由去偏离常规,那时看到的烟花将不再完美。但是这种经历,像故事中男孩们结伴而行,走过山路爬上灯塔,因为偏离了常规,反而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不一般的事情,是不完美的烟花之外的另一番趣味。
目的完美,或者不完美之外的意外风景,就是从下面看还是侧面看的不同。
也许当人们经历太多、失去太多,开始安于在下方看完美烟花时,那些还有精神去追求不完美的孩子,才更让人羡慕。
从隐喻的角度理解。女主注定转学,恋爱短暂灿烂,正是另一种烟花,易冷易逝。如果说任由女主被带走,那样的烟花必然不美,所以男主选择if,去寻找完美恋爱的可能性。离开了烟花大会,却看到了恋爱烟花,谁说得清幸福的定义呢?
再完美的烟花也很短暂,所以享受一刻的灿烂吧,如果不完美是注定的,那就享受过程,享受遗憾的美吧。
今天早上在toho看的首场,来看的人并不多,宅男居多- - 关于缺点: 1. 有多余的设定:巨乳班主任这种俗套的设定其实不需要; 2. 多余的黄段子有些多:根据多余的设定必然会出现多余的黄段子,而且用的并不巧妙,有点拉低档次,感觉快像深夜动画一样了,这是一个致命伤; 3. 蜜汁3D:新房他。。。他居然对人物用3D,还不是对路人,违和感满满; 4. 男女主角棒读严重:有好几处,毕竟不是专业的,而且在新房御用声优大军里缺点一下就暴露出来了,不过不关注日语的同学还是听不出来的; 4.5. 其实觉得菅田将晖配的不好,换成入野自由啊这种的会好些吧? 5. 节奏可以说好也可以说不好,我觉得其实还行,最后也并没有get到啥感动的点。 关于优点: 1. 渡边明夫的人设:这么没话说,女主有点像我家的战场原; 2. 神前晓的音乐:opening的时候还是有点震撼到我的,总体来说很不错; 3. shaft做的画面我都适应了感觉也没什么可夸,总之是我特别喜欢的风格; 4. 声优除了男女主几乎都是大家能听出来的声优,绝对惊喜; 5. 新房45度还是有的哈哈; 6. 歌大家都听了感觉特别好吧,其实广濑丝丝在里面还唱了一首,不尬,还挺好听的。 故事设定你要说老套的话这个原作放在上个世纪90年代来看其实并不老套,而且具体看的时候也并没有这个感觉,岩井俊二的故事其实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整个电影的尬度跟去年新海诚的比起来也没有那么尬,那种幼稚的尬。 虽说岩井俊二的作品一向是小清新平平淡淡,看这个作品的时候没有那么大情绪上的起伏也应该属于正常现象,但我感觉总体效果并不是那么好。 换句话说,嘛,就是比较无聊。 虽然不喜欢最近的新海诚(推特上宣传得太恶心),但其实这部还是比不过他客观上。 3颗星都是给新房总监督的哈哈。 我的结论总之就是:比较残念= = 以上都是我的独断和偏见。 —————————————————以下为含剧透———————————————————— 后来我找了下95版的电影看了,稍微介绍一下两部内容上的关系。 看过95版的可以来参考下。 1. 17版中主角设定为初中生,95版中设定为小学生,虽然可能只差一两岁,但这个差别导致了17版中很大的违和感。我一开始完全不能理解男主基友的言行像一个初中生,大便大便的一直挂在嘴边,为了跟大家去灯塔验证烟花是不是扁的而轻易无视了与女主的约定,并且碍面子说女主丑八怪什么的之类。如果非要强制理解我也没意见; 2. 17版前半段内容包括分镜和台词可以说大致和95版一样,就是一直到当着基友面男女主开始逃跑那里为止; 3. 95版男主和基友比赛游泳的时候女主是当裁判的,17版里女主也参与了并且以绝对优势先到终点等另外两人谁先到; 4. 95版里在男主家门口当着基友面男女主逃跑是女主拉着男主跑,17版是男主带上女主上了自行车跑; 5. 因为17版男主有自行车,所以没有巴士站场景,直接到了电车站,不一样的是,17版是真打算坐电车的; 6. 贯穿故事的物品:一颗复杂构造的玻璃球。和95版男主冥想回溯不同,17版里男主通过扔这颗女主捡来的玻璃球而回溯,并且男主回溯了三次(毕竟片长是95版的两倍),而且最后这颗玻璃球还作为烟花弹发射爆炸了; 7. 小伙伴们和男女主在17版里上到了灯塔并看到了烟花大会; 8. 最后男女主对话的场景不是在学校泳池旁而是在海边; 9. 17版女主老妈不止出场阻挠一次,而且再婚对象也登场大活跃揍了男主; 10. 所以从内容来看17版失败的地方不在岩井俊二写的内容上,而是在脚本追加的两次回溯和结局上; 11. 17版里女主在电车上有新房风的musical表演并且献唱了。 关于男主三次回溯的三个愿望: 如果游泳时候能赢好基友; 如果能成功坐上电车; 如果在逃跑时能不被小伙伴们和女主母亲发现。 大概就是这样,以上。
评分:🌟🌟🌟(6.0~6.5)
升起的烟花,从下面看?还是从侧面看?
烟花从侧面看,是圆的?还是扁的?
仿佛哲学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电影的名字,一个是贯穿剧情的始终。
虽然一开始就知道这部电影的评价不是很好,但为了画风和主题曲〈打上花火〉还是去看了,果然最后我的🌟也只能给这两项。
女主配音是参演〈海街日记〉的广濑玲男主配音是参演〈银魂〉的菅田将晖(苏打)。
不得不说他俩的声音辨识度太高了,听着对话看着动漫角色都能想象出真人说话时的表情,真的很容易跳戏,对人物表现力所需声音的展现也明显不够。
もしも……男主扔个玻璃球喊喊台词就能回到从前的设定我还勉强能接受,但后来玻璃球炸了之后的剧情我简直是しんじられない。
男主喜欢女主是一见钟情还说得过去的话,女主对男主的感情线走向和进展违和感简直爆棚。
高潮不知所云,结尾不明所以。
我们都很难用美或丑来给自己下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美”这个定义并不确切的包含了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比较正面的一些内容,但“丑”却从侧面尖锐而辛辣地折射出浮生百态。之所以说我们无法客观评价自己,是因为我们都在“美”与“丑”的夹缝中苟延残喘。
影片中男主典道借助一颗弹珠进行了三次闪回的时空穿越,如果自己50m游泳胜利的话就可以和女主なずな约会,如果自己顺利阻止女主的继父的话就可以和女主私奔,如果和女主私奔不被朋友和女主妈妈发现的话就可以顺利逃掉。
但实际上更深层次去看,除了典道优柔寡断的性格之外,三次闪回里なずな的反应可以说非常现实的折射出了一个人表里,她想要远离父亲尸骨未寒就另寻新欢甚至是第三次结婚的母亲,去哪里都可以此刻只希望逃离,女生的16岁可以骗过很多人,或许为了生计就可以一袭白裙抹上唇彩去东京做陪酒女,但唯独此刻,只有逃走,不是离家出走,而是和心爱的人私奔。逃脱父母的阻拦后,在内心深处的理想主义又驱使她幻想到了东京作为艺人出道,熠熠生辉的在大城市发光。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她最后的自白都透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重,母亲已经是第三次结婚了,和第二任丈夫私奔生下了她,却不想第二任丈夫溺死,只一年她的母亲就又要结婚了,此刻她也选择了私奔,她甚至怀疑自己体内遗传了母亲的bitch基因。
她本身就是一个“美”与“丑”交织并行的人物。
这不禁让我想起马頔的《傲寒》里,最美的歌词并不是“如果世界都对你恶语相加,我就对你说上一世情话。”而是“忘掉名字吧我给你一个家。”女主渴望拥有一个自己的家,但自己也知道现实有多骨感,所以选择了在最后的一个暑假搬家前拉着男主私奔,未来是很遥远的事,哪怕只有一天,两个人能在一起,便足够了。
漫天的花火是夏天最后的残响,也是贯穿故事的一条暗线,男主和朋友们争论从下面看和从侧面看形状是否会有所不同,但从下面看和从侧面看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要身边陪你看花火的人还在,一切都是最美好的安排。
整场影片的音乐延续了神前晓一贯的高质量创作,但作为总监督的新房昭之的分镜风格并没有在剧场版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即使是偶有的几个延迟镜头也拉的过于刻意,岩井俊二的原作被改动的地方有些突兀,因此整部影片的剧情缺乏张力过于松散,人物性格的刻画也略显不足。菅田将晖的配音给人一种木讷的棒读感,广濑丝丝的配音表现平平也没有太出彩的地方,通篇廉价的3D惹人诟病。上映前宣传方大费周章紧锣密鼓的打着“岩井俊二X新房昭之”的旗号吸睛,着实不难让人想到前不久黄磊翻拍的不伦不类的《深夜食堂》惹来骂声一片。(所以日本这边也是恶评如潮)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关于青春的题材,也是一部讨论人性美丑的电影,也许拥有很多令人诟病的地方,但作者想传达的内容,我确确实实感受到了。
浴衣,木屐,漫天的花火。
世界并不美丽,却又因此美丽无比。
这是一部不看会遗憾,看了会后悔的电影。
倒没有预想那么不堪,美的地方还是美的,不过确实意思不大,前面有点猥琐,整体有点无聊。两星半
你們無法想像我是經歷了多大的猶豫,才能不給這部電影滿星──是的,這是一個不完美的作品、懷著一股無視甚至嘲弄真情的惡質知性、是一部無視甚至嘲弄原作的傲慢改編,讓我完完全無從感動;但我卻又無比感激,感激SHAFT的傲慢即便面對東寶也始終如一,不願屈膝。或許,這就是我的初戀之心…
原作的if是江心岛,河水分道又汇流,所见不同却俱是那年岁的现实-她的狼狈/不可解打破他的想象.违章加盖成穿越时空的少年,文学性不再,浪漫与确定都是娱乐.总体舒坦,连讨厌的某系演出在缓缓堆叠的故事线中也有切实用处,温和几近夏夜海潮般梦幻.收尾不上道.而趣味,虽还是女孩先一步成长但谅它不敢说人小六.
有超越时空的少女珠玉在前,再玩这种改变过去的梗如果没有任何新意的就不要拿出来了好吗,人物的行为动机充满了中二感看得真尴尬。
3.5星,电影远没有观影前自顾自揣测与企盼得那般冒犯观众。洒水器水幕后的脸、无人电车车窗里的脸、烟花下漫天碎片的脸。确切的生体永远被晶体无限接近却从不触碰地中介,在茂下(もしも)里被无数次地呼喊もしも。可能的最终,他们获得了塑料薄膜两边的吻。一条旷野里的环绕线,一个很保守的玻璃球。
我好喜欢啊。新房昭之可以说是完美再现了少年人的眼中世界吧,玻璃球能够被赋予颠倒时空的意义,一瞬的眼神交接也可以扩张为永恒。从夏季泳池边的水花到海面上的梦幻列车,臆想一直不断不断膨胀,直到世界也被崩裂成千千万万片水晶而每片中都是我和你的倒影,多么纯粹任性到极致的玛丽杰克汤姆苏啊。
三生三世 十里烟花
剧情和windows屏保也差不了多少了
我对配音要求不是很高,不管是上户彩还是上白石萌音我都可以为她们打CALL。但这剧的男女主配真的见鬼去了………
剧情并没有评价里的这么不堪,男主用一个时光机玻璃球一次次获得勇气,一次次弥补遗憾带来的一段幻想私奔故事。整个剧情都是围绕もしも(如果)展开的故事,男女主私奔的车站站牌也写着茂下(もしも),这些小细节也挺喜欢。演员配音真的毁,歌好听。
打低分的,看懂了吗?如果你觉得电影故事混乱,看完是丈二的和尚的感觉,请不要打低分,因为你是没看懂。总体而言,很棒的一个故事,用了一个很出色的手法:讲了一个害羞内敛的小男孩在爱情面前克服懦弱和遗憾,不断成长和担当的故事……
我的眼泪根本止不住,因为哈欠停不下来......
生活不是galgame,没有回档重来的机会。
看过的第一部新房昭之,这导演名字很正能量,买新房昭告之,可这片子就…猥琐剧情都是大根仁的贡献吧?剧本简直一无是处。原画太差,先不说美丑,五官一直在变,母子画得像兄妹。视觉效果不错。音乐和歌不错。经阿子老师提醒,茂下(もしも)是日语“如果”的意思。
除了音乐好 其他都是屎
即你名之后又一部早恋宣传片,党国用心良苦。
幼稚病是最可怕的绝症。完全想不通创作者心思,怎么把一个美好的初恋设定搞得这么胡搅蛮缠、恶趣味、想一出是一出,每段转折都能比前一段更令人翻白眼。别的不说,连情感上最起码的铺垫都没半点,莫名其妙。只有配乐勉强及格,即便连画风都有很多违和地方。
一星给全片不超过二十分钟分镜内容的良心作画制作。一星给ED打上花火,白瞎了这么夏天的歌。不明所以的黄段子+ 违和到死的广濑丝丝的声音+瞎几把胡抡的演技。PS不是谁都能把松田圣子的歌唱这么难听,grss还挺有本事的。
岩井俊二看完想砍人,剧情简直妈卖批,开头卖弄黄段子,女主一言不合就唱歌简直舞法天女,大失所望。晚上11点一刻看完后出来的士都找不着女主配音见鬼,男主还好吧8.18 大阪泉南AEON 12.2补完影院字幕版终于有字幕了我的40米长大刀呢,我先把岩井俊二砍死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