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要选一集最能代表鲁邦系列的话,我选TV1第17集
这一集中,鲁邦,次元和不二子,须在24小时内交出30亿日元的赎金,否则三人将性命不保。
短短二十多分钟的剧集里,有灯红酒绿的背景,阴险毒辣的对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状况百出的行动,机智巧妙的诡计,同时还不乏冷热笑料,各个主演的特点也都有所表现,可说是在一集之内便高度浓缩全面展现出鲁邦系列的主要特色了。
如果要选一集最能代表鲁邦系列的话,就是你了,落入陷阱的鲁邦!
鲁邦系列作品动画部分参看豆列:http://www.douban.com/doulist/170653/
2 ) 鲁邦三世风云录(三):鲁邦对猴子拳
作者:阿迪
前两回我们侧面说了说《鲁邦三世》这个系列的状况和影响,这回我们正面说说系列的历史。
以前说过最开始的原作本身不长,将近两年就结束的周刊漫画。原作1967年开始的,过半时在1968年有人看上这个动起了动画化的脑筋,这个公司叫东京电影。现在叫这名字的公司已经没有了被兼并了,有不看老片但还是对这名眼熟的是因为到五年前为止,柯南的名义上的制片厂还是记作这个名。
我们知道每周常规放送半小时的电视动画这种形式是1963年开始的,之前主市场在电影院。每周一回在技术上成为现实后就推动了第一次动画风潮,进而动画制片厂也就猛增,东京电影就是在这波里于1964年设立的。
但是出师第一战就吃瘪了。想来也是理所当然的,当时那整个电视动画的大环境下就是谁都没建立过经验体系的,早点撞个墙早点睡醒是好事。东京电影就要改革体制,有个管经营的公司再有个管干活的公司,两边分开来就好多了。
当时老牌厂如东映动画已经在这么干了,动画作品制作后交给母公司东映经营,虽然东映本身的事业范围倒远不局限于动画。动画产业现在已经烂大街的多重承包构造的早期雏形思路之一就是这个了,这个其实初衷是借鉴电影产业的,制片厂别直接卖片给电视台了。电影产业不是制片厂直接卖成品给电影院的,中间有个步骤称配给也就是发行,电影产业最赚钱的大佬就是发行公司这一层。
东京电影的创立者叫藤冈礼,他在东映动画有个熟人楠部大吉郎刚闹独立了,藤冈想趁机把他收到帐下,但是人家不想干。藤冈又思路一转,鼓动他说你自立称王呗,然后咱俩结盟。楠部被他说动了,打回东映动画内部又挖了几个墙角,带着挖出来的四个人在1965年末新建了个小公司叫A制片厂。
东京电影出点子出钱,A制片厂出人出手艺,完工后成品再由东京电影拿出去卖,这个业务合作关系就这样成立了。它俩是没有建立资本关系的,当然了刚吃过瘪的东京电影也没这个能力。这个A制片厂就是后来的新锐动画,拍《哆啦A梦》的那个厂,不过这后话就不是我们要说的内容范围了。
1968年东京电影打起鲁邦三世动画化的主意,当然也拉上了A制片厂。本来也是没多大野心,就打算做出个短电影由东宝来发行,只作个跟哪个大作捆绑上映的附属作品。
但是找东宝谈之前就先在原作者那儿出问题了。原作者表示你们懂什么叫青年漫画么,我走上这条路当初就没做过跟动画扯上关系的打算,告诉你我看动画不爽很久了。
说起来这个原作者啊,虽然是日本人但笔名怎么看怎么像洋人,还长得像草帽小子他们家远房亲戚。这笔名不是自己起的,是鲁邦的出版社双叶社丢给他的,可把他坑惨了,后来出名了观众都只知道这个洋名了。洋名翻译过来就叫猴子拳,我们也跟着这么叫好了。
藤冈就费尽心思要给猴子拳老师做思想工作,最后没办法了丢出来个大招,老师啊我们先赔本制作个样片出来给你看,你起码看过再说成不成。第二年,样片一出来猴子拳老师就被攻略了,内牛满面啊今日方知动画之艺术神韵啊,动画化就有劳列位了我准了。
现在万事大吉了可以开始了……吗?啊……没有。结果电影界大佬东宝表示,找我们发行的片多了去了你的这个我看不上。于是这意味着,轰轰烈烈搞了一年的鲁邦动画化企划果断吹了。
这样下去那赔本的样片可就真的要赔本了,路开始走了回不了头了啊。怎么办,那换条路总成吧,于是去找电视台了。
这就是现代观众在第一时间不好顺利理解的思路,要动画化不是理所当然一开始就找电视台吗。所以之前解释了那么些背景,第一动画业电影是主流、电视刚起步,第二东京电影打进电视放送界刚吃了瘪,第三鲁邦这题材本身不算动画化的好选择。
这一拖又是两年,还得改进出一个电视版的样片。这回终于有个电视台应声了,是地处关西的读卖电视台,隶属日本电视台系列的放送网。虽然不是在京城的核心电视台,但也非常不错了属于民营电视台中的第二梯队,关于日本的几百个电视台这一整个行业的大致制度啊,可以留意这个杂志的商业栏目在连载的专题以后会详细点说。
监督由样片的监督大隅正秋继续担任,虽然那时候还不正式叫监督啊顶多就叫演出。这回可是踌躇满志了,大隅麾下集结了A制片厂的一批手艺人,而上司也就是东京电影的藤冈总裁嘛就做制片人了,小型制片厂的经营高层亲自做个制片人的情况是很常见的。
原作是青年漫画嘛,那动画化所设想的观众群也就年龄高啦,大隅要做的是自己心目中的一种艺术作品,不但小学生观众他看不上连中学生也看不上。这就意味着一件事,脱离着商业而运行。
艺术还是生意的矛盾是类似行业也都从来没绝迹过的课题,但这回显然是走极端了。大隅是前线制作者确实只用考虑作品本身的事,而藤冈作为经营者却也对他毫无匡正彻底支持,这对从业者们来说是一个要感念知遇之恩的好上司的例子,对公司来说就真是作死了。
事情本来不是讲对错而讲时机,什么点干什么事,时机不对万事皆废,华夏哲学群经之首提出的理论在这儿又应了一回。当时的动画产业是收视率至上主义时代,这个可以看看商业栏目所连载专题的第七回。收视率至上主义时代有两件铁律,第一是收视率是硬性指标,第二是动画这种制作形式的观众是儿童。这两条的深入人心其实到现在存在感也还算强的,在正常人眼中依然是成立的,在动画宅眼中大多不成立不过咱要有自知自明啊,别产生咱是正常人的错觉啊。
在这样的时代中1971年开始的《鲁邦三世》电视版,现在称为系列的第一期,或者按我朝的习惯叫第一部,按洋鬼子的习惯叫第一季也成。
第一话就理所当然吃瘪,世带收视率6.5%。世带收视率到底是个什么定义怎么测查的又怎么计算的,这个也是商业栏目的连载专题要解释的范围,现在在这儿就说个大致概念。
放送时段是在周日晚上七点钟,属于休假日的黄金档。在那个年代,这种性质的时段世带收视率平均值达到15%的片就算有够人气,要是更高平均到20%当然不得了啦。那往下呢,平均10%以上也成,两位数对黄金档就还算合格的还不会叫你滚蛋。一位数那可就没得怀疑地属于肃清对象范围了,制片厂随时被电视台请喝茶都该心里有数。这还算客气的,直接一纸文书下来说这片砍了没你事了就此别过,那其实还比较正常。
读卖电视台就属于比较文明的那种,六点五是挺低的,没事观众是有滞后反应的,没作声。结果后面何止六点五,在这基础上直接打五折了。没事,读卖还是沉得住气没直接下刀子,文明人嘛先请东京电影的人来喝杯茶,这杯茶放的什么叶我们下回接着说。
3 ) 鲁邦三世风云录(四):鲁邦对制片人
作者:阿迪
上回我们说到青年漫画《鲁邦三世》在1971年出第一期电视动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不意外地吃了瘪。读卖电视台是一忍再忍,看着周周跌停的收视率终于把藤冈和大隅请来喝茶了。
问题对读卖和东京电影双方都是简单明了的。读卖这种大电视台很清楚对不同类型的节目该用什么经营路线风险最低,像动画这类节目收视率为什么低成狗啊,明显因为小朋友不爱看啊。大隅也简单粗暴,你有病吧我本来就在做大人看的动画片啊,明显是家长不方便让小朋友看。
问题虽然简明但同时也是不可调和的。读卖电视台那边负责这片的制片人叫佐野寿七,小朋友不爱看那改进成小朋友爱看的就行了,对佐野来说这时依然是很简单的。结果发现原本以为大隅这人是傻子不知道小朋友爱看什么,现在发现其实是疯子:明明做动画你却想做大人看的,明明想做大人看的你却在做动画。
你说谁对谁错,根本没对错,是佐野跟大隅发生了严重跨级对话。大隅的工作只是管制作,发言也只代表自己的意向,片子结果怎么样工资都得是从东京电影照拿的,所以方向是制作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不操心别的。佐野呢得代表读卖的立场,给你们东京电影拨了款,你们做出来的东西就得对我们负责啊,我们又不是慈善家给你们钱爱干什么干什么。于是你看他俩就不接壤,那沟通怎么通,所以嘛为什么说制片厂需要制片人这么个存在呀,这个可以看 啊你她妈 商业栏目连载专题的第九回,谁给谁钱的事可以看第五回。
这下好了该制片厂一方的制片人出场了,方便的是在这种小公司往往是经营阵本身也在制片前线做制片人,于是藤冈总裁发话了。上回我们说大隅仅作为一个制作者他的思路没什么大问题,而藤冈作为经营者毫无匡正就有问题了。这回祸到临头了藤冈终于还算是知道衡量大局的,一口答应好好好我们错了我们改,要吸引小朋友。
佐野满意了,你们回吧。然后一出门大隅就炸了,你说我做的小朋友不喜欢所以没收视率,那你又凭什么说改了方针就会有收视率。藤冈知道他的这个逻辑已经气糊涂了,虽然我也不知道改之后行不行,但至少已经证实改之前不行,那你说是不是该改吧,何况电视台是我们的顾客而且已经答应那边的。大隅表示你要改你改,我骨头硬恕不奉陪,好歹也要学习东林党的二流知识分子。就这样甩袖子走人啦,从此二十多年不碰鲁邦。
那藤冈下一步怎么办,只好再从A制片厂挖替补了。这时的A制片厂已经比初设立时的五人明显壮大了,虽然老习惯还在,就是从东映动画挖墙脚。
替补上阵的还不止一个,作监大塚康生推荐了两个人,决定这俩一起上,就是近二十年后终于扬名立万的宫崎骏和高畑勳。这时哥俩还是在东映动画锻炼几年后转过来的新人,宫崎还从那里拐来个媳妇,其实把他们挖来的大塚本身也是在东映动画时的大前辈。
交接点在什么时刻,这个不好说。这片从十月播到翌年三月,也就是半年间两季度,不过开播时已经是十月下旬了,所以总话数是23比一般的半年份量明显少点。可以确定的是前半季度6话为止是大隅的部分,虽然严格来说就到3话,第二季度12话以后完全是宫崎和高畑的部分,中间夹着的就有点混乱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大致两个吧,第一是制作顺序和放送顺序本来就不一定一致,这是整个影视业界正常的现象,现在还算少的而那个时代简直满大街。第二是共同作业,比如大隅还没完工就给气得跑路了的部分,宫崎和高畑来接盘补完,或者按照他们的想法把大隅已经完工的部分再作些修改。
那进行这次路线变更后又是个什么样子呢,内容上嘛老实说要真直接转彻底的儿童片也太突兀,而且是原作本身不适合,所以只是氛围变轻松多了,为考虑低龄些的观众而设置的情节和表现手法也多了。那效果呢,这比新开个片还难,因为之前的样子已经对观众形成印象了。
不过效果的确是有的,读卖就是要收视率嘛,明显触底反弹了还连拉涨停板,翻了三倍啊听起来好厉害好厉害。但还是不行,我们上回提过这种黄金档节目的最低要求了。所以两季度过后读卖也没有什么将鲁邦继续下去的理由,两季度现在看来好像长,那时算很短的。好歹没有当初险些中途强行掐断的境况惨,算是落得个平安寿终。
但是五年后,鲁邦突然时来运转了。怎么回事呢,因为放送结束的片经常能在别的电视台重播,用来填充比较冷的时间段,比如休息日大清早或工作日下午那种一开始就别指望多少收视率的。
鲁邦这种首播时低收视率的重播成本就更低了,但是他们发现重播时怎么收视率越来越高,怎么比首播时还高,哎呀终于破两位数了,唉等等怎么接下来又翻倍了!这下爆出黑马了,收视率破20%是肯定会高度吸引放送业界注意力的,何况是四五年前的老片在傍晚重播。
那为什么形成巨大反差了,这种事都是只能事后诸葛亮,当初低了电视台说原因是内容不好,现在高了电视台也说那当然是因为内容好。这就是大隅看不爽但也转不过弯来的一点,恨电视台是大资本家把他这种打工者不当回事,而同时也隐含着害怕自己被否定的心思。他后年批电视台说高的原因和低的原因说得都一样,那就是说升高并不能归功于后半路线变更了,意思是我当时就没错。
那么首播时的鲁邦和重播时的鲁邦最大的差异在哪里,很明显是时代不同的。其实上回我们也提过,1971年鲁邦在那个时代动画化,时机不对万事皆废。而1977年时代变了,这个依然可以看商业栏目连载专题的第七回,这就是鲁邦重播这个偶然事件背后造成上升结果的必然。
这件事就被比读卖电视台更高一级的日本电视台盯上了,当年东京电影梦寐以求但未可得的在京核心电视台这回终于要亲自出手来捞一把,下回我们接着说。
就是看多了会累 太紧凑了
又一次重温宫崎骏导演的动画电影处女作《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这次也终于顺便观看下他参与导演的TV版《鲁邦三世》:①.我的天!B站官方引进版画质也太高清了吧?28日第一集,29日再接再厉;②.特别查看/注意片头/片尾的演职员字幕有无「宫崎骏、高畑勋」的名字,结果都没有看到,反而意外地在原画名单看到《侧耳倾听》导演「近藤喜文」的名字;③.豆瓣条目信息,导演: 大冢康生 / 伊藤雅人,正片中的字幕大冢康生只是作画监督;B站作品详情,导演: 大隅正秋(1-6、9、12话) → 高畑勲、宫崎骏(Aプロダクション演出グループ名义)(7、8、10、11、13-23话),与IMDb信息相符;……
峰不二子女神!我要拜倒在你的石榴裙下!请狠狠地踩我吧!
[第一季]
为传奇的开端加一星。鲁邦五十年的辉煌历程,都是一步步创造出来的,而源头则是来自这部TV版动画剧集的第一季。五人组真是经典!即使过了五十年,用现在的眼光看,虽然有些地方比较粗糙,但很多概念想法还是会让人惊叹,这就是鲁邦系列的魅力。
每个场景都画得很细致,特写蛮多,段落感很强,虽然牺牲了一些整体的连贯性,但还是很精彩。人设只要立住了剧情随便写,这种风格现在不多见了。
《鲁邦三世》是日本动画史上第一部专为成人观众制作的TV动画。相比出崎统(分镜)+大冢康生(作监),三位导演:大隅正秋、宫崎骏+高畑勲的功绩有点不容易分清界限……对比68、69年的TV动画如《人造人009》(东映)和《紅三四郎》(龙之子),70年的《明日之丈》(虫制作)以及71年的这部(東京ムービー)制作水准提升了足足一个世代。
YouTube上有
几近完美地从明日之丈TV1手中接过了名为“男人都是大傻瓜”的接力棒,二者从许多方面为后世确立了如何为成年人制作动画的方向,只可惜内外时运不济,多年后再复出时已是大和号开创的青少年时代。正如时代抛弃了梶原一骑,鲁邦和五右卫门相拥大笑的名场面终究只能成为少数人津津乐道的记忆,新的鲁邦三世仍要继续。
骑士一般的气息,其实我觉得TV1的风格最好
上古制作条件果然会限制成品质量啊,不过人物性格和剧作架构可以说后无来者了,且主创似乎总能以现有制作条件,创作出坚实的戏剧时刻,四人组聚齐之后画风渐渐流畅,但是早期那种游走于灰色地带,充斥危险、不羁与伤感的浪漫气质也渐渐不再,向着一个更合家欢的方向一去不返。
宫崎骏导演剧集首作。鲁邦三世的冒险精神是一生不变的执念,贪财好色、敢爱敢恨的性格让人又爱又恨,面对危机时的临危不乱展现出了他的英勇机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时刻感染着观众,一往无前的人生态度令人钦佩,他用一次次的坚韧不拔告诉了我:对勇气的最大考验,就是看一个人能否做到败而不馁。
终于补上了鲁邦的第一部TV版,就算现在看起来也是风格非常大胆,除了画功有点不稳定以外,没啥好挑的。(不二子即使画崩了也是我女神2333
估计完结鲁邦之心宫崎骏早已有之,在宫崎、高畑以A Production演出团队名义执导的最后一话,鲁邦一行人逃进东京湾废弃小岛,在废墟上的冰箱里设逃生通道以此为最后的魔术,化作荧屏传奇。这无意间呼应了第一集鲁邦站在放映别人扮演的自己的银幕前一幕,观众期待的鲁邦是魔术本身,魔术是假象,是媒介的拟象。之后钱形和鲁邦又开始了猫鼠游戏,这只是一场魔术秀结束后又开始另一场的循环,荧屏外有荧屏,魔术外有魔术——正如以“鲁邦还能燃起来吗?”为题的第一集也是在既定传奇的立场下的接续。
★★★☆
古早味十足,这不是一部严肃的警匪剧,简陋不严谨,但却是一部极致的浪漫主义之作
之前写过感想,但是被我手滑删了。。欲哭无泪。第一季画面感和devilman差不多。当年还是素描加浓厚昭和色彩碰撞,人物剧情转折细节手法都还比较生涩。但是那个生涩我觉得有借鉴英风电影。。。反派都挺有梗得而且挺逗.亮点是最早有完整故事+鲜明人格组合+敌对经典couple+成熟的萨克斯配乐.非常适合配杯咖啡或者乌龙茶看。。。喜欢那种似蜡笔画的毛绒绒质感
为之疯狂
鲁邦,我下周一定会抓到你的……(太神了。。。)
超越时代的作品,相比今天的动画只是线条相对简单,但场面很宏大,画面也比同期动画来得精致,后期画质还会进一步提高。人物个性和之后的《鲁邦》有所差别,基本为灰色人物。本片的异类风格多次被后世动画所模仿(如渡边信一郎的《Cowboy Beb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