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被射中脚踵阿喀琉斯
被射中脚踵阿喀琉斯
邓肯现已入土为安
纷繁动荡的人生已经结束,如今他安眠九泉
弑上毒谋业已得逞,什么钢刀什么毒丸,
什么内乱,外祸,无论什么,再也不能对他造成灾患
《麦克白》
当我自己凭着脑子里的一个闪念写下这个标题,就觉得有些装13.阿喀琉斯是英雄,是冥河水中浸泡,烈火炼出来的希腊神人,克里斯丁贝尔饰演的海湾战争老兵算得了什么?洛杉矶的无业游民?还是湾区的小流氓?还是一个残缺人格的疯子?
对了,残缺的,正是阿喀琉斯的脚踵,所以当我们看到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被阿波罗射中脚踵的时候都惋惜不已。一位作战勇猛,对敌人如风卷残云冷酷,对同志如春风化雨般温暖的古希腊战士,终于被脚踵这小小的弱点所打败。是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此云云。
而克里斯丁贝尔残缺的,是在战争中失去的灵魂,满手蘸满鲜血的战士,在记忆中闪回的总是屠杀,屠杀,再屠杀。回国之后,饱受精神创伤的老兵却又面临工作碰壁,爱人无法移民的境地。于是在暴力与压力催化之下,如同被射中脚踵的阿喀琉斯,终于走向了自我灭亡之路。
片中让我感到枯燥的,是二人在车中的对话,夹杂着洛杉矶南岸俚语的两个男人互相鼓励,却又共同堕落,酒精,烟草,大麻,一切可以麻醉自我,让自己忘却生活的烦恼的催化剂,他们都使用,所有对这些软性麻醉剂的强迫式依赖,真正反映出的是他们满目疮痍的内心。抢劫小混混,飙车,买卖枪支,他们走在了社会秩序的边缘,可他们掺杂着希望却又充满绝望的冗长对话却又吸引了我,我不想提男性荷尔蒙之类的屁话,可某些默契,终究还是只有男人才懂的。
拥有家庭的弗雷迪·罗德里格斯是克里斯丁贝尔的挚友,陪着他整日堕落,在他的精神即将崩溃之时拉他一把,并且最终在他失控之后将重伤的挚友杀死,我想支撑他的,应该是背后那位”绝望主妇“伊娃饰演的妻子。而正如导演的灵感一闪所促成的结局-----杀死自己的朋友,是怎样的感觉?
并非是疯狂而杀,而是不得不杀,这才是悲哀。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克里斯丁贝尔之死,因为他早已被过去的恶魔所环抱,他的疯狂,他于社会的格格不入,已经将他推向了死亡的边缘。
当手枪已经指向自己深爱的人时,一切就已经结束。
所以当他被那个老人一发散弹枪击穿肺叶时,未尝不是一种幸运之死,死在自己最爱的朋友身边,再也不用再次被送上哥伦比亚的修罗场,成为一个自己都痛恨的修罗。
于是阿喀琉斯倒下了,他的脚踵早已伤痕累累,但他无怨无悔。
最后的画面,当我看到弗雷迪·罗德里格斯狂奔着,满面泪痕地跑向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家庭,自己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拥抱着伊娃痛哭失声时,不由得想,他也未尝不是幸运之子。
至少,他有个温暖的怀抱。
2 ) 无法承受
电影的主题是战后创伤,但表现的并不是很直白,作为观众还发现重点就会觉得混乱
男主从战场归来,虽然安全无恙,但战争的经历已经让他没办法回归生活、用平常心思考那些战场上“把人切碎了”之类的记忆,他只能通过混乱的关系、嗑药、暴力让自己不去想,直到精神上崩溃,
政府对于士兵的测试已经测出他心理上“不合格”,他归来后的战争创伤是不合格的,这使他没办法继续稳定的工作,也因此让他没有办法接他的外籍女友入境,他把一切的希望寄托于联邦的新职务,但后来发现他还是去做杀人的勾当,这让他精神上更加恶化,直到濒临崩溃
他本不是恶棍,但他在混乱中却一直在做着一切恶棍才会做的事……用一种没有感觉的态度来对待一切,曾经有一责留言,说,我这辈子干过最疯狂的事,就是清醒的看待我周围的一切…就像男主一样
可惜最后他选择了继续奔赴战场,其实他承受不了,于是他真的开始崩溃了……
我想即使是男人,也一样是血肉之躯,在战争那样难以想象的血腥和残暴中,男主很不幸是最前线的,他做过的事,并不是他真的可以承受,
对于战后创伤还推荐蜘蛛侠的一部“兄弟”,那也是部好片子,表现的主题更突出
3 ) 一个人的Harsh Times
杀死好朋友的故事被拍成一个男人自我毁灭的故事。
贝尔强健的体型,脆弱的大脑代表着美国?美国人?
从片头的梦境到求职的遭遇到到哥们的点题(从墨西哥回来哥们分别时的忠告:“你该去看心理医生;你应该去告军队;告那场战争”)。导演不厌其烦的告诉观众:他的精神心理缺陷,他的自毁型人格,是国家,军队,政府造成的。
用中国话说是“点背应该怨社会”。导演有点愤青啊!
还有一条脉络是主人公在女人方面的不成功,他和过去的女人,现在的女人,包括朋友的女人的结果都是灾难性的。他的这种缺陷光用战争经历来解释有点牵强,最起码阐述的不够。
应该是导演专注于表现男人间的情感。兄弟情,战友的默契,哥们义气。男人间超越利益的那么一点美好的东西。结果却造成了男人的失败。
残酷的青春原因是不成熟。是不是美国的腐朽让美国长不大?导演也解答不了。(理想国在墨西哥,人间仙境一样的穷乡僻壤)
结尾回家找老婆的桥段我觉得是添足。有制片方审查的影子。主流价值观的强大说明美国人并不觉得生活在 Harsh Times。
4 ) 失控
没个战场都有这样的杀人疯子。
看看他们的现实生活吧!有些是他们无法控制的。
有些他们做的并不是自己想做的。
关键是他们无法控制自己。或者没人带他们走出来。
或者说这一切都是政府的错。都是他们灌输了一种错误的理念。
这样的朋友让人恐惧,更让人心碎。
5 ) 毁灭之路
Bale就适合演这样的狂躁症患者,前一秒钟还好好的。
主角从片头开始就在不停的往毁灭自己的道路上走,一直走。
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看上去他一直就等着结束的一刻来临。
他也想好,但也知道好不了了。
最后一刻,他说出心里话,我死有余辜。
吸引人的是他有一颗纯净的心灵,
他的国外的,破烂而温馨的家就是他心灵的映射。
他不属于这个国家,在这个表面光鲜实际肮脏的国家里,他是十足的弱者,
虽然他无时不刻不在逞强。
一个人的悲惨结局是他个人的悲剧。
一个“想好”的人的悲惨结局是社会的悲剧。
导演是《训练日》的导演,片子不赖,特别是最后,出现了一辆车,能和《训练日》里面丹泽尔的车一样,“升起来”,看来导演喜欢这种东西。
6 ) 的确是很好的故事
David Ayer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他居然也是《训练日》的编剧。不排除牵强附会的因素,我还真觉得《非常时期》和《训练日》有太多雷同之处。平淡但却扯淡生活,与自己不能自已的邪恶翻腾纠结,一次次简单随性而动的决定,却一次次把自己引向灭亡。
不过相对于《训练日》而言,导演的功力是弱了一点,故事讲得拉杂了一些,墨西哥的纯净天堂来没来得及打动人心就转瞬即逝,David Ayer 您怎么就不能再文艺一点呢?对于Jim的背景也只是做到了“点到即止”的后两个字。至于演员的功力,丹泽尔·华盛顿和克里斯蒂安·贝尔,都是我大爱的,风格迥异,但各有千秋。只是像贝尔这样格局小一点,却雕琢得无比精致的路子,我似乎更偏爱一些。
主题的问题。其实主题这个东西具有强大的捉摸不透的性质。很多问题是值得讨论的,但是有意义抑或有意思的往往只是讨论本身,如果过于强调讨论中的观点,我相信其实让人信服而终结讨论的观点很难产生。因而其实给一部电影附加一个明确的主题,或者让一部电影冲着某一个主题而延伸下去,并不是太容易的事。
尤其是有的人总是认为要关照到所谓的社会现实,甚而到一些哲理境界,才能将片子拔高,从而使片子显得有意义。我真觉得这些都是Bullshit。我一点都不觉得《非常时期》貌似写实主义的表面之下会有一个多么明确多么高超的主题,倒是觉得如果能好好地讲一个不差的故事,有精彩的表演,继而能细致关注到作为人的极为普通却又令人无法自拔的存在状态,就已经是好得很。
我不打算拿主题是否明确这样的标准来讨论《非常时期》了,除了不大会将故事,又莫名地过于依赖克里斯蒂安·贝尔的戏份以至于削弱了Jim的存在状态和情感世界的真实感外,我已经得到满足。
话说主角开车逃离后被穿透汽车后身的子弹击中的镜头,我还是第一次见。铜皮铁骨、刀枪不入的主角们,俨然要比这么实在地被击中的主角逊色许多啊。
7 ) ~~~~~~~~~~
为什么我觉得这片儿很耐看看了两遍 那些琐屑的情节或者对话一丁点没让我觉得乏味始终有种每个镜头每句对白都不想漏掉的感觉
8 ) 无聊的电影,黑暗的结局
本文有部分剧透,不喜勿看。
起初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直接无视掉了,后来随着《蝙蝠侠》《金陵十三钗》《机械师》等片的上映,让我记住了贝尔这个超级演技派的表演实力。后来再次看到这个《非常时期》发现它有着精彩的一切元素:独立制片,实力演员,贝尔已经有了相当的名气,应该有很多的电影可以去选择,既然他选择了这部电影,就一定有过人之处。
开始观看以后,一种失望之情爆发出来,虽然贝尔的演技没得说,演啥像啥,但是我对他为什么接拍这部电影很疑惑,前100分钟的时间,就是一连串的变换背景音乐下几个成年混混在调皮捣蛋,满嘴脏话,一无是处,就像是当代的嬉皮士。口味之重,让人难以接受,难道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就是看一部他们在瞎胡闹的b级片吗?这不浪费我的时间吗?甚至对两个男主角,我依然没有同情,我和那个律师女朋友的观点是一样的,他们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全是他们咎由自取,整天闲逛瞎胡闹不干正经事能找到工作吗,所有的现状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怨不得别人。如果把胡闹闲逛的时间用来正经找工作,学习,一定会不一样的。
直到结尾,贝尔突然失控,死亡,我被震撼了,敢情前面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最后的高潮做的铺垫,这真的是一部超级黑暗的虐心片的,我郁闷啊,还不如看到一半直接删了,也不至于让我这么难受。导演的苦心我也能理解一些了,不是他们不想就业,是不能就业,他们自身的原因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一个饱受战争创伤的战士,当兵的时候就是政府的杀人工具,在退役回来以后却被无情的抛弃,连个工作都找不到,找到的只有歧视和不公平的对待,他已经一无是处,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只有他的杀人机器能力,所以他被派往哥伦比亚。这是他无法接受的,也是他不得不接受的,他只有妥协。看看当时美国的社会环境,失业率已经达到了10%,有这部电影已经不足为怪了。吉姆最后必将走向毁灭之路,因为他已经无路可走了。电影可以说是一部退伍老兵的失控历程,所有的一切都失控了,工作失控,朋友失控,连最信任的墨西哥女人也失控背着他坏了孩子,所有的一切已经都不在掌握了,唯一的道路就是毁灭。最后的悲剧结局,是政府,社会,环境和个人的共同造就的。这部电影,绝对是超级经典的佳作。
not harsh at all
为什么大男人主义被叫作“沙文猪”,大女人就是“女性主义”?///Christian Bale ♥
自作孽,不可活。
Bale是躁郁症角色专业户吗?!
纯搞基片...搞基不要脸,最后一段都爱来爱去是怎样!!!
纯爷们的怨妇情结什么真是倒人胃口啊(喂!
满口shit dog……
又是美国那种老一套,不过很吸引人。贝尔演的很好,没想到最后还是挂了。战争后遗症,美好的生活从此破裂,并走向灭亡。双重分裂的性格,让人想起《美国精神病人》。《爆裂鼓手》里面出现的老教授也客串了一个角色。很不错的片子,有点儿意思,三更半夜看起来倍儿爽。
这种脸型+这种头型+这种小平头=要了我的命.穿上白色衬衫更是...绝配|| 缺点就是:他实在不像个小混混,穿着衬衫西装更是不像了
一部街头气息十足的讲述战争创伤的电影,开头讲述战场情形那一段搞不清楚导演究竟在用谁的视角,看的人云里雾里的。关于两个男人的故事,让人猜不到下一秒故事会怎样发展,是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梦魇。现在看Bale的片子基本已经很免疫了,大兵头型再穿上西装还是很可爱的。最后居然打脸了,罪过罪过。
主旨其实是反映战争后遗症 但节奏太慢 垃圾话太多 战争阴影的影响被墨西哥英语和Eva Parker的身材冲淡了……
'kill me. just pull the fucking gun. come on, I'll do it for you'
话唠片,两个落魄基友找工作,找乐子,找工作,找乐子,工作找到了,麻烦也来了,最后玩火自焚了。贝尔挺适合这样的角色。3.5 分
戰爭的傷害!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当它们只在瞬间涌来,你是否已有对策?
上帝让谁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贝尔成功塑造了这样一个自作孽的角色,对他的西语和脏话我接受无能
有人叫好就有人谩骂。虽然我只是为了贝尔,也被内容无聊到了——也许是不理解,但我还是觉得没那么脑残。
For the bitches' ass, for the motherfucker,it's real men's movie.But think about it, don't u never ever lose your mind! U hear me?!
切记,人不能大喜过望,大悲过重!动不动就放纵自己,最终自己走向灭亡!此片是不是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贝尔在里面完全没有感觉,就感觉冲动有余,一到需要表现的时候,镜头就开始晃动,搞不清是不是贝尔同志难以用面部来表达还是导演故意晃动镜头,作为一种拍摄手法呢?剧情基本没有搞懂!
又是个心理扭曲的CB…演得很过瘾吧你…觉得Freddy Rodriguez 也挺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