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matt的成熟之作
作为matt的新粉丝儿,而且不喜欢追剧等剧的货,先是把各方评论都纵收眼底才开始看这部剧。有许多人呼啸着一句岁月是把杀猪刀,其实不尽然。光从颜matt依旧无死角,反倒有了些不一样的味道。
跑了题儿。。。众人所知matt因为joey,包括我。matt曾说过一句,他们自己丰富的情感和个性被包裹在这个角色里。所以在不一样的角色里,更多看到一个新鲜的matt,成熟些,也有意思些。当然Joey实在是。。。惹人爱。
因为本来就抱着私心来看这部剧,所以评价也不尽客观。好看,也有意思。这是目前能给出的最客观的评价。期待接下来的表现。
2 ) episodes
1st: Welcome to Hollywood.
2nd: Matt will star the show. / They hate Matt.
3rd: Matt has a huge d*ck. / Sean likes Matt.
4th: Matt is a father, and still a d*ck.
5th: Morning is very old but super sexy. / Betsy and Carol become friends. BTW, who is Carol ?
6th: Bev is mad at Sean. / Matt and Bev had s*x.
7th: Sean hates Matt, and wants to break up with Bev. / To be continued...
And the Golden Globe goes to Matt!
3 ) Episodes:吾等生而尷尬
沒有一個人是美麗的,沒有一段婚姻是忠誠的,最有趣的是,每一次的好運背後都蘊藏著更大的黴運。
--------------------------------------------------
一對在BBC拍攝了熱門劇集、并以此獲得了學院獎的英國編劇夫妻檔被無良美劇製作人引誘到美國,在將他們的英劇改拍成美劇的過程中,摧枯拉朽地以“美國人特有的方式”毀掉原劇本的方方面面,一點不剩。這個故事主線首先就能引起英美劇迷,尤其是英劇迷們會心一笑。英劇被成功移植到美國的案例倒不是沒有,但一將功成萬骨枯,絕大多數英劇在改編中被毀得面目全非、播出幾集後迅速被砍。即使在美國獲得收視的成功也難免遭到原版觀眾的口誅筆伐。這對可憐的編劇夫妻其實有著一個現實原型——《Coupling》的編劇Steven Moffat和其妻Sue Vertue [1]。 《Coupling》就不必多說了,2000年BBC大熱的情景喜劇,在受到NBC的製作人Jeff Zucker引誘,到美國以翻拍成美劇的方式被毁得渣也不剩。英劇翻拍美劇失敗這個話題可以無限延伸下去,每個英劇迷對此大概都有點自己的感想,但在這篇影評中爲了不跑題,就不得不繞開了。
喜劇之關鍵在於編劇逗樂觀眾。每一部成功的喜劇都有它自身的方式來逗樂觀眾。比如《TBBT》產生梗的方式,是強調和誇張geeks和正常人之間的落差;《2.5 Men》,查理和艾倫兩兄弟之間的落差。但實際上,這些劇集,還有經典喜劇《老友記》,以及“類老友記”的《HIMYM》有最大的一個共同點:躲在角色背後賣花。劇是依靠角色的吸引力來支撐的,角色淩駕於劇集之上。這些角色或聰明、或英俊、或萌,看完劇,觀眾記住的是角色、關心的是角色,對劇情本身倒沒什麽感情。Episodes不同。固然每個角色個性鮮明,還有“Joey”Matt LeBlanc撐場,但沒有一個角色是淩駕於劇情之上的。每個角色都有他的可愛之處,同時他們也可悲和可憐,並不具備成為偶像的素質。觀眾看完這部劇集,更吸引他們的是劇情的耐人尋味。一般的喜劇靠機靈的臺詞和滑稽的表演來取悅觀眾,一流的喜劇,則需要靠情節上的幽默來引發觀眾的笑。這就是“搞笑”和“幽默”的區別。
Episodes吸引觀眾的點不是編劇刻意“賣”出來的,倒像是業界的一次自嘲。劇中展現的電視界,製作人無恥、下流、睡女PV;編劇幽默、善良,但既經不起誘惑又沒骨氣;女主演是整容成癖駐顏有術的老妖精,一身的塑膠比道林格雷的畫像還神奇;男主演,也就是我們親愛的Joey,是個徹頭徹尾的種馬和人渣……劇中沒有一個人是美麗的,沒有一段婚姻是忠誠的,最有趣的是,每一次的好運背後都蘊藏著更大的黴運。簡單地總結到這裏時,我都忍不住要“wow”——多麼精良、縝密的編劇,多麼完整、強大的世界觀。倒有點類似當年的Coupling,情節設置圈圈套套、相互呼應,就是讓觀眾抓不到bug。因為主題更大,涉及到了一個行業、兩個國家,Episodes比荷爾蒙勃發的Coupling又更有深度。Episodes的梗主要來自于Sean和Beverly這對編劇夫妻的尷尬地位。本應是“劇集靈魂”的編劇,在BBC呼風喚雨、獨當一面;到了美國卻被商業化的運作模式擠到了一旁,成了被隨便揉捏成型的寫手,夾在製作人和明星演員們之間兩頭受氣。這對英國夫婦年輕、機智、有修養,卻被一群沒念過多少書的美國人——包括“Joey”——玩弄於股掌之上。
再談喜劇產生刺激的方式。前文提到的幾部情景喜劇,它們刺激觀眾的方式靠的是一個接一個地拋出不同的梗,也就是間斷性地刺激:一個梗出來很好笑,笑完之後觀眾就可以歇下來,進入半腦死狀態等待編劇拋出下一個梗,之後根據梗的密度和強度判斷這一集好不好笑。這一點,連IMDB上高居9分的金牌喜劇《費城永遠陽光燦爛》都不能免俗。作為一部一等一的喜劇,Episodes自然不同。Episodes是一個梗套著下一個梗,像一個永遠抖不完的魔術包袱(請原諒我的詞窮,好在我不是編劇),一直領著觀眾的情緒,不斷地給觀眾驚奇和意外。比如“Joey”Matt LeBlanc這個角色,一個多面、複雜的角色如何一步步展現在Sean和Beverly,也是觀眾的面前。
說到“Joey”Matt LeBlanc,這個強大的角色,也是該劇一個大梗,必須單獨給他留一章。Matt LeBlanc通過扮演這個扭曲版本的自己,勇奪69屆金球獎喜劇類最佳男主角,可說是實至名歸。這個角色是以butt of the joke,大概可以翻譯成“醜角”(或醜梗?)的身份出場的,頭腦簡單、自大、無禮、典型的好萊塢男星、Joey。編劇很耐心地把這個大咖留到了第二集才登場,他粗魯地在午餐會中不停地發短信和接電話,毀了Sean和Beverly對他的第一印象。然後編劇開始在這個角色上發功,把他的存在越來越放大,尤其是在Sean和Beverly這對靈魂伴侶中間大大地插了一腳。每一次LeBlanc的出場,觀眾都能看到他展現角色的新一面:他聰明、有魅力、體貼、但沒有基本的良知;他慷慨、愛玩、夠朋友;他是個有愛的父親,但顯然控制不了力比多;他老謀深算,精於世故,非常地manipulative;他還有一根巨大的…… 總之,隨著和Sean、Beverly的關係逐步加深,Leblanc像一枚被固定在鐘擺上的定時炸彈,在編劇夫婦之間搖搖擺擺(再一次,幸好我不是文字工作者)。他一會兒從Sean那裏搶走Beverly,一會兒從Beverly那裏搶走Sean。俗話說,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親,實話說,我就沒見過像LeBlanc屬性這麼強大的home wrecker……
常言道“喜劇不旅行”,要欣賞這部精品級別的喜劇還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比如“Joey”這個梗,對沒看過《老友記》的觀眾顯然就是一個笑點的流失。而且這部劇的梗太多了以至於有些梗編劇甚至懶得去揭開,留著讓觀眾自己懂。比如劇中虛構的Sean和Beverly的BBC王牌劇集《Lyman’s Boys》,故事與《History Boys》極其相似,而Sean反復強調它們一點不像,而且*他們的劇*取名比《History Boys》早!但是在第一集他們請原劇的主演到美國試鏡時,登場的赫然是《History Boys》的主演Richard Griffiths!囧裏個囧的笑點這就不言自明了。
我對慈祥可愛的老人家有個soft spot,所以看到Richard Griffiths千里迢迢到美國試鏡、並且幾經挫折之後失意地離去時,我心裏是很難過的。折磨老人家這個梗有點踩過了我的底線,除此之外都是邊看邊笑。這部劇的中心是“wrong”,意即,荒誕的、尴尬的、大錯特錯的、激進的元素,也許可以象形地翻譯成“囧”。它不斷挑戰正常是非觀的底線。也就是說,觀眾觀影時有很多後是抱著頭大囧:”Oh this is wrong, this is so fucking wrong”這樣的表情。比方說”for rape”的慈善晚會也能拿來說事、背著盲人妻子偷情之類的情節。這種刺激模式在《費城永遠陽光燦爛》中被發揮到了極致,恐同、種族歧視,應有盡有。這裏,我的意思是,欣賞這部劇需要有:相對強大的神經,經得起編劇反復調戲。同時要有正常人的是非觀,或者至少“知道”正常人的是非觀,才能發覺到該劇的荒誕與正常世界的落差。像Sheldon(出自TBBT)和Barney(出自HIMYM)這樣不正常的傢伙們看這部劇是不會笑的,Barney認為社會就該是這樣,Sheldon則不知道社會到底该是什麽樣。
7集的迷你劇很快就看完了。第二季也不知道何時才上映。在第一季的結尾,編劇毀了Sean和Beverly的婚姻、也毀了Sean和Matt LeBlanc的友情。第二季這三個人還要再爲了他們拍的爛劇《Pucks!》在一起工作。這個懸念,真比什麽暗室槍聲都更另人糾結。
參考資料
[1] Levine, Ken. nd. “TV review: EPISODES”. Retrieved January 24, 2012 (
http://kenlevine.blogspot.com/2011/01/tv-review-episodes.html).
4 ) 如果你能了解这种感受
一口气看完了朱老师推荐的《一戏之间》,原来是每集都让你不停笑不停笑笑到最后5分钟又忽然各种正经沧桑真诚示弱然后你心里就很想哭很想哭的模式。
最后一集,最后一段:“如果你真的,真的了解这种感受,你就不会这样随便毁掉对我来讲唯一重要的东西。”
5 ) 坏乔依
看过《加州靡情》、《临时演员》和《好汉两个半》前八季的人应该知道,英美明星最大的爱好就是自嘲,他们不遗余力地将苦心经营起来的光辉银幕形象撕个稀巴烂,露出里头的败絮,告诉我们事情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没我们想象得那么好。大卫•杜楚尼从来没有不明外星生物打过交道,查理•辛比华尔街那般豺狼更堕落,哈利•波特压根儿是个色情狂。所以,当《老友记》中俊俏风流、老实巴交且热情如火的意大利男裔演员乔依变成他自己——马特•勒布朗的时候,事情便朝着荒唐到失控的方向发展了。
这个乔依有我们印象中一切好莱坞坏榜样的特质:自大、淫荡、自私、精明、嗜钱如命,有良好的艺术品味。当然,他也有他的优势,比如那话儿大得超凡、有魅力、擅长交际;然而这些东西结合起来却只能让大伙给他一个评价——混蛋。你见过心地完全不纯良,乱睡朋友妻,强迫周围人都按他的个人想法行事,然后从来不懂感恩的乔依么?那么这部《剧集人生》能满足你。马特•勒布朗脱下那张披了十年的“乔依”皮,穿上了自己的衣服走到人前,亲身示范好莱坞美剧制作过程中的黑暗“潜规则”。看这个剧的时候,你大抵是怎么也不会相信那是个曾经产出过《老友记》、《欲望都市》和《黑道家族》的“灵感天堂”,传统严谨的英国编剧被说话不着边际的美国老板忽悠进贝弗利山之后,才发现那儿的一切都糟透了!
当一个得过英国学院剧本奖的作品邂逅了名唤“好莱坞制度”的利刃之后,它注定是“尸骨无存”的,他们用一种相当微妙的手法抛弃了英剧原版的男主角,请来了完全不适合剧本中人物塑造的男一号,然后一切都随着老板、制片人以及男主演的心意走,炮制了一部在编剧看来臭不可闻,却意外地受到观众热捧的“神作”!这让我不由想起三谷幸喜的“神作”《爆肚风云》,讲的也是某广播电台要演播一位新人女编剧的获奖剧本,可由于男女主角耍大牌、广告商介入等鸡零狗碎的因素,将故事修改得面目全非,最终勉强在磕磕碰碰中圆满收场,惊奇的是,居然让听众感动得五体投体,亲自跑去电台跪谢工作人员!
可见“艺术品味”绝非几位艺术家闭门造车搞出来的,那绝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创作者为自己的心血结晶被化妆成了另一张脸而痛心疾道的时候,可能在其它人眼里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相反的,它会被视作精品,且广受欢迎。这便是艺术在不断妥协的过程中得以成全的所有秘诀,不可思议,教人啼笑皆非,却是真的。所以《剧集人生》中那对原本情操高尚、艺术修养极佳的编剧夫妇,不得不承认他们“文艺青年”的品性在急功近利的美国人那儿是完全行不通的,在那儿,他们不但要哄从来没看过英版原作的老板开心,还得巴结那个“坏乔依”,生怕让当初那个错误的决定发展下去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讲实话,我喜欢里头那对早上习惯喝茶,穿着打扮不奢华但很体面的英国编剧夫妇,扮演丈夫的史蒂芬•曼甘有一双童稚的大眼,使得他与这个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美国上流社会格格不入,尽管他与妻子相识相爱的起源亦属于婚外恋,但看起来仍是宛若干净透明的蓝;从《布莱克书店》里走出来的塔姆辛•格雷格扮演那位品性有洁癖的妻子,亲切但好强,清高却低调。所以他们就像浮在好莱坞这碗“大酱汤”上的一滴水,完全无法融入,当然受诱惑也在所难免,谁让那儿艳光四射的明星们稍稍挨近就显得特别随便呢?他们就像每集片头曲部分中那片落入泳池的剧本稿纸,渐渐被那里的污秽染透。毫无疑问,那个坏乔依是所有住在那儿的大明星之真实写照,他们谁都不清心寡欲,也全是心照不宣的聪明人,知道“人生处处都是戏”的真理。
就这样,这场戏很快就要开演第二季了。
6 ) 好看。。。。
比熟女镇强一万倍啊。。。。
稍微有点慢热。第一集开始就倒叙,我并不太喜欢这种叙述方式。
第一集也感觉比较一般,第二集好了不少。
因为joey的戏份渐多,这个片子的包袱很大一部分都在joey身上。
第三集就进入状态鸟。
笑滴我直捶桌啊。。。。
希望水准能保持住吧~~~~
joey加油~~不管怎么说你这个头开的都比monica强多鸟。
好的开头是成功滴一半嘛~~~~~
话说看到第六集。
我心里有点郁闷。
不喜欢编剧把joey写成一个会睡朋友女人的人。
就算发生也应该是真爱神马的
让人无法挣扎神马的。但是那样对这个片子来说又太沉重。
尽管那个写剧本的男人不是神马我们喜欢的大明星
但是通过这短短的几集我已经很喜欢他。。。。
stuff don't just happen 。。。
you let it happen!!
哎。不过还是追。。。怎么说 有冲突感也还是比百无聊赖要好。
7 ) 聪明
六人行的拥趸必看片,因为这部是六人行的编剧David Crane带着他头号爱将Joey--Matt Leblanc拍的,去年底已经完季,Matt还因此得了金球奖,随即上Top Gear打破了憨豆保持的明星开烂车纪录,双喜临门。喜剧戏中戏类型,matt就扮演他自己,剧中笑话都很聪明。
笑得我鼻涕眼泪全出来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funny as hell!!!!
有那么一点意思
精品剧集,有30 rock当年的风采啊
matt和sean最后打架那一段太萌了!移着小碎步举着仙人掌的sean和默默捡起毛巾重新卷回去的matt!如果matt把sean也shag那就无敌了(喂!)刚开始看着无聊但是刚到高潮又完结了=-=showtime快把第二季吐出来!
文化差异,业内八卦,改编内幕,英美双方戏与戏中戏的合适与违和的过招。稍浅稍狗血稍过火,但依然可以期待向上的潜力。
太好看了,昨天晚上开始看居然越看越精神,一宿没睡把第一季看完了。
这部美剧还真有英剧的架势,一个包袱裹着另外一个包袱,讽刺和情节控制着故事走向和人物转变。一如Showtime一贯的风格,属于那类慢热型的剧集,越品越有味道,可惜第一季7集显得太短,编剧们真厉害!★★★★
good job~~Joey~~
第7集matt和sean互殴那段笑惨我了。。。十分期待下一季~~
好剧!故事有趣,笑料很足,但是一点都不闹,是最正点的喜剧。为什么没人喜欢这部剧呢?我爱它!对话、故事发展非常有意思,精致之作!喜欢看英国人在美国的种种好玩遭遇。值得一再回味。
2个英国人真的不怎么好玩,JOEY似乎像个魔咒,再也脱不开了。
属于看的时候没有觉得特别精彩但是会觉得很好笑里面的幽默是属于越琢磨越好笑的 看完一集会想看接下来一集的那种
比期望的还好看!!Joey加油!!!
属于后发制人的戏,后面几集感觉都不错
有对英美文化进行比较的意图,但还是太浅显了些;对业内的讽刺也稍欠火候,但剧集总体有向上发展的趋势,因此倒是很期待第二季的开始
太好笑了!
为啥是英剧的长度啊⋯⋯看得太不过瘾了。
布莱克书店的女子,疯城记中的“美女”,主要有jeoy!但是第一季的桥段实在。。。。
三集,弃
45集白扯,其他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