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部看下来的体验没有第二部那么流畅,最喜欢的是Paul和他新的咨询师之间的那段关系。
印度老爷爷
印度老爷爷的部分常让我看的时候感觉到一点恐怖,从第二三次咨询开始能明显感受到他对儿媳妇的爱和对儿子有的那么一点嫉妒。同时年轻时那段悲剧的爱情也浮现出来。但最后Paul发现印度爷爷竟然是为了被遣返回家而在咨询中有意夸大了自己对他人的潜在危险性。所以咨询中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呢?但说回来,看到后面,你也会觉得回印度独自生活相比来到美国离开挂念的环境对他来说是更好的选择,而他也多次强调儿子很孝顺不会丢他一个人在印度的,所以被遣返似乎是他离开美国回家的唯一方式了,从这个角度说,咨询帮助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和转变,就也真的是帮到他了吧。
女演员
刚开始看这部剧时,我恨不得跳过女演员的这部分,总觉得不知所云索然无味。后来突然意识到,如果一段对话会让你感觉无趣,那很可能是讲话的人无法接受也不喜欢他自己。这一点就还蛮神奇的,后来的剧情发展也确实展现了女演员在各个方面的不自信和自我排斥。后来谈到她跟妹妹的关系,或者说她的主诉就是她与妹妹包括自己的关系,习惯的套路可能是,妹妹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样在“伤害”她,都是她的映射而已,但实际上剧情到了后半段,虽然不得不对女演员的描述保持警惕,但事实上妹妹的一些反应听起来也确实有那么点“伤害性“。可是这种伤害性其实不影响女主与妹妹之间本该拥有的姐妹深情,在妹妹生命的最后阶段,女主还是可以借助咨询师的帮助完成照顾和陪伴的工作,让自己不留遗憾,也处理和解决好了因为特殊的家庭结构而引发的关于自己的那部分问题。父母的情况造就了女主与妹妹的情况,妹妹事实上可能确实存在对女主的伤害,但那其实不要紧,处理好女主自己的部分之后,伤害的部分就变得不那么难以应对了。
小男孩
从他对自己母亲的厌弃表现来看,我很怀疑他的男同倾向是与这个家庭环境有关。但这样想好像不太政治正确,剧里肯定也不会去纠正一个人的性向。其实从这个男孩儿身上我学到很多,他显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情绪大起大落,而我好像恰好相反,总是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和收的太严实了,就还挺佩服他直接的表达的。他夜里出现在Paul门口的时候,Paul本该拒绝的,但我也觉得似乎又是无法拒绝的。事实上那个场景对男主是有帮助的,它把他的行为模式完整的呈现出来——“有意”搞砸所有关系,然后崩溃于别人不爱他。但是事后Paul的咨询师也指出了Paul这样做的心理动力。反正就是每个人都各有原因,但“出于自己”的原因也不一定对别人产生坏的结果。说出来只是让我们更了解自己而已。
Paul的新咨询师
我超爱他的新咨询师!超爱他们的对话!咨询师的演技很好,很多表情和动作都恰到好处!一定不能错过。印象最深的是Paul在发现Amy已经怀孕后,对她说,是不是换一个时间地点相遇,他们是有机会在一起的,他们是有机会以另一种关系相处的,他说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是,Amy虽然怀孕了,但仍然是孤身一人,仍然是孤独的。嗯…这里Amy遵守了职业操守没有过多自我暴露,也更不可能答应Paul的告白。但作为观众,我们也确实看到Paul咨询迟到后的那天早上,Amy早上起床给Paul电话留言时,身边并没有睡着其他人。咨询中的感情是真实存在的,也是虚幻的。原则就是“咨询要与现实分开”,所以咨询确实是残酷的。有时候会觉得“认真就输了”,但同时如果不认真,咨询就没有真正开始。
当恐惧袭来,我们本能的反应是躲。
Pual躲在他的咨询关系里,和病人建立起来的亲密感是他能掌控的,绝对的安全,能满足他对于亲密关系的需求。经年累月,他成了最好的心理医生,一个几乎没有个人生活的心理医生。他害怕在现实世界再次经历被抛弃的痛苦。
然而在这一季里,他的咨询室也不再安全了。Sunil对他撒了谎,利用他回到了印度。他感到再也无法相信自己的病人,他在自己营造的绝对安全的亲密关系中,被背叛了。如果这里都不再安全,他又该去向哪里?
Frances躲在她的演艺事业里,逃避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她活在别人的眼睛里,通过别人的反馈来确定自己。她总是否定自己,并把这种否定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在否定她。当她说起她丈夫的出轨、说起导演嫌她老、说起女儿跟自己的妹妹更亲,她的眼神那样悲伤。那样美丽,却又那样悲伤。
她记不住台词了。当年她母亲濒死,她还年轻貌美,在一个又一个的剧厂里忙碌奔波,逃避死亡。如今丈夫出轨自己的学生,她认为是自己年老色衰,那个曾经给她庇护的吃青春饭的演艺圈,还能接纳她吗?她记不住台词了。她不知道面对妹妹的濒死,自己还能逃往哪里去。
Jesse躲在不健康的关系里。作为一个被领养的孩子,他深深地认为,一定是自己不好,才会被亲生父母抛弃。于是他自证预言,非常粗暴地对待自己的养母,认为养母是因为他是gay,没脸再去教堂,他拼了命地想要破坏这段关系。当亲生父母找到他,他看到了希望,却还是在跟他们见面的那一天,抽了大麻,毁了破镜重圆的机会。喜欢他的,他也故意说话激他,逼他伤害自己,逼他离开。当和Pual就快建立稳定的关系,他却大半夜跑来蛮横地让Paul给他咨询,预设Pual会无情地拒绝他。他太害怕被抛弃了,于是他先破坏了关系。
当一次又一次地自毁让他极度恐惧时,他抓住了养父这根救命稻草。养父对他亲生父母一家的恨,让他感到再次和他连接,他多么渴望这种连接啊,这是这个世界上他最想要的东西啊。于是当养父要求他终止治疗,他也选择了和养父站在同一阵线,离开了Paul。他以为这是对的选择。
当恐惧袭来,我们的本能反应是躲。不去看见、不去面对、不去处理,而是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我们否认自己害怕,我们假装自己不在意、假装自己强大。
Be vulnerable,允许自己脆弱。恐惧来了、悲伤来了,让它侵袭,让它流经我们的身体,去感受。胸口闷、冷汗流、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没关系,让这一切发生,不要抵抗、不要逃避、不要纠缠,你会发现,它过一会儿就走了。
心理防卫机制(英语:Defense mechanism)是指我们无意识的心理机制去减少因不可接受或潜在有害的事物而来的焦虑,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或称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完成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
——维基百科
译者 | 罗彬彬
出处 | 七心花园心理空间
注:本文内容,为欧文亚龙与《扪心问诊》主要剧作者的对谈翻译。对话视频内容,来源于youtube.
本文为翻译内容第三部分。
译者 | 罗彬彬
转载本文翻译内容,请注明译者及出处。
本文大概
5744
字
读完共需
10分钟
(天赋与选择)
问:在扪心问诊中,男主决定放弃心理咨询行业,并且放弃了去接受心理咨询,你如何决定治疗的结束?或者小说的结束?
作者:故事永远都不会结束。或者说,当你不能继续下去的时候它就结束了。我通常不知道我的书什么时候会结尾。写作有的时候我来说是混乱的(Chaos)。在写作的过程,我可以感觉到图像,让我知道我可以怎么样来写这个书。有些时候,就像是天空中突然飘来一个声音。你在某个特定的时候用完了你的精力能量,那就这样了,书就结束了。
问:你需要这个角色达到一个的理解或者收获吗?
作者:因为这是关于心理治疗的书。一些角色确实在经历咨询中有些改变,领悟了关于自己生活一些事情,但是有些人并没有。我并不想让这个东西变得过于完美。这或许也会应了小说和剧本的区别, 这并不是好莱坞那种皆大欢喜的解决。小说并不是这样的。
亚隆:之前你提到的在《In treatment》中,什么是最深刻的部分,每个角色在同一周的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场景出现。好像加布里埃尔扮演的这个角色是被五个不同的人来写的。我们一同见到这五个人。我惊讶这个角色可以写得如此整合。
你说到另一个写作和心理治疗之间区别,我想到我自己多年前的一个来访者。他终止了一段恋爱关系,但是他没有办法从中走出来,他不断地回忆这段经历,沉溺于其中。我们在治疗中陷入了困境。但是,我并不知道这一点。后来他读了《当尼采哭泣》。这是关于痴迷的小说,尼采的和布洛伊尔的幻想。他们一同相互帮助彼此破除执念的故事。当他读完之后,告诉我说,这本书大大地帮助他,比心理治疗管用多了。因此,他准备要结束治疗了。
所以,人们会从不同地方得到帮助。
说到小说的结束,其实我也一样不知道什么地方是停下来的时候,小说也好或者故事也好。其时,我也同样有焦虑。我的上本书,我也花了好几个月纠结于到底在哪里结束。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结束。原来我希望在一个地方结束,可是卡在那里了。但是最终在另一个地方结束。
问:欧文,你能说说你自己作为咨询师的经验与当你写作的时候描写的咨询师的专业的区别吗?
亚隆:我其实和自己在小说中描写的专业的咨询师没有太大的区别。我提到过一本小说,讲的是一个治疗师在治疗一个卢森堡的纳粹。他不是一个像我一样的治疗师,但是这是我塑造出来的对于人类心理有很多了解的角色。这些都是我的一部分。
小说里面治疗师和一个寻求帮助的人工作。那个来访者觉感觉不到活着的感觉。治疗师給希特勒写了一封信来来描述这个人的问题。当我和它讨论他的防御,我用尽所有我所知的方法,包括我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方法来帮助他来了解他自己。所以,小说描述的和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つˆ⌣ˆ)つ⊂(・﹏・⊂)
问:你曾经看过一个本书,是关于一个糟糕的治疗师最后服药自杀的故事吗?
亚隆:关于《扪心问诊》,我曾经写过一本书《给治疗师的礼物》。我写了一大段是关于警惕职业危险。我提及了两个很重要的职业危险。其中之一是来访者自杀,另外一个是被来访者起诉。加布里艾尔(Pual)饰演的角色在一个来访者身上就经历了这两点。我们知道,那个飞行员Alex在最后可能是自杀了。然后Pual 又被Alex的父亲起诉了。他真的是经历一个可怕的职业危机。这是一个第一季的故事。
我是特别幸运的。在我的工作中没有来访者自杀。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我年纪越来越大,我选择来访者现在比较慎重了。我不会接那些真的很有可能自杀的来访者。
我曾经有过和有自杀想法的来访者工作的经历。他们认为“我现在的生活真的很痛苦,死亡真的是一个很好的解脱”。我尝试和他们的这种魔力幻想(不合理信念)一起工作。在那种“自杀是一种解脱”的背后是,“我真的需要帮助,不管什么样的都行,来让我感觉好受一些”。我们要帮助他们看到,这个痛苦的过程,是相反的,其实是永久的。这不是意识层面的去感受到有什么释放的过程。我会用到存在主义的部分来干预他们的想法。
作者:我不是一个治疗师,所以我没有什么补充的。但是我要说这个确实有不一样。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是有区别的。精神科医生有处方权,而心理医生是没有的。
亚隆:其实如今两者其实非常的接近。
作者:但是,之前确实不一样的。
亚隆:多年以前,只有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才做心理治疗。在我刚进这个领域的时候,一个精神科医生想要做心理治疗,必须要有一个精神科医生来给他做督导才可以。
作者:如果你需要谈话治疗,那你去找你的心理医生。如果你想要吃药,那你去找精神科医生开处方。精神科医生往往没有长程的病人。
问:你讨论到小说是陈述真相的谎言。亚隆你谈论你的病人被《当尼采哭泣》帮助的故事。你们两个能否谈谈关于故事这种更甚于争论,教育甚至是心理治疗的帮助人们改变的力量吗?
亚隆:我要说的,当我一想到这个的时候。有一本卢瑟小说《storyteller》中,他展示了在亚马逊文化中,故事讲述者的文化与力量。当我和我的来访者工作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也有故事正在被讲述。随着治疗深入,故事浮现出来。然后我又焦急又渴望去想要知道我的来访者下次会发生什么。这对我来说,这是大脑保持在一个非常健康的治疗的状态——让自己尽可能地投入在来访者的身上。
当我在斯坦福的第一年,我进行了一个治疗小组。住院医生(Resident) 他们坐在黑暗中,通过单面镜来观察小组的进程。他们对此感到非常的无聊。这对他们来说像是一种惩罚。之后我们又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关于小组的讨论。过了一段时间,他们不再感觉到无趣。他们越能够理解这个过程,对这个越感兴趣。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终于知道亚隆模式的节奏怎么回事了——生活中的电视连续剧。人和人之间发生的事情让他们感到激动。
我喜欢那种看待来访者的角度。这并不是说我每次都会写关于来访者的故事。而是我内在试图去组织故事来帮助我理解我在工作中如何进行下去。
作者:有的时候读者告诉我说,一句话,一段话,一个角色如何打动他们。他们说,你写的就是我。你怎么会知道我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这让我想到的是,我之前说过,作家好像在脑海创造了一个心理学家。我认为,只有一个作家能够把人们已知的生活写出来,他才变得特别。我认为,用语言说出那些显而易见的东西,这才让作家变得特别。
⁄(⁄⁄•⁄ω⁄•⁄⁄)⁄
问:心理治疗有各种的取向,你认为未来心理治疗会走向什么方向呢?
亚隆:每次我被采访的时候,人们都问我这个领域的未来是什么。我回应说,请不要让我回答这个领域的未来。 这真的没法回答。这样的对话总是发生。
现在主流的CBT(认知行为治疗),有很清晰的流程和操作步骤,手册化。我觉得或多或少有些忽略了心理治疗核心的部分,即和来访者的关系。我觉得在这个领域有些断裂的部分。
我想主要这是有经济因素的原因 。保险公司愿意支付费用的治疗次数少。行为认知疗法疗法的设置中,治疗次数也相对较少 。但比较长程的治疗研究,你会发现有一些不同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二十次的治疗中认知行为治疗和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更多的分析取向,更多治疗中的张力,可能持续更久。
我想这也主要是经济因素的影响,还有来访者是谁的原因。
问:在电视节目中,你说自己独特的经历——进入那个治疗师的想法。(想他所想?),当在读欧文的书,当你和你的来访者关系有个人化的倾向(go personal),这回让人变得不舒服。但这是治疗过程的一部分。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坚持专业训练的原因。
作者:我觉得这更像是评论、回应而不是问题。
亚隆:这就是我在治疗中想要做的。这就是我想着加布里艾尔这个角色Pual,他会怎么做呢?当他碰到困境的时候,我也会困惑。 关于作为一个治疗师你在治疗中”你要暴露自己多少“这个话题?这里有很大的不同。
在以前的时代,人们非常遵守弗洛伊德的“克制”原则,不要呈现任何自己的部分。甚至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都是不可见的。他坐在诊疗椅的一头,来访者是看不见治疗师的。弗洛伊德的概念是想要让病人将对于过去的经验的感受进行移情到治疗师身上。所以他不希望治疗师是可见的。
当事情更深入的时候,有一些证据让我发现咨访关系是更重要的,甚至比研究这种移情更重要。于是,我深入去探讨作为治疗师我愿意自我暴露的边界在哪里?
大多数治疗师同意,恰当的自我暴露可以用来解释好的治疗是什么样子的。当来访者对于治疗有疑问。我想要对治疗去神秘化。那就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你对于此时此地(here and now)的暴露的多少,你自己的关于此时此地的感受。当你负责地,细心品味后的地表达,你会发现你和来访者之间有很多的事情发生。
我非常强调在治疗中的这一点。
还有一个有诸多争论的地方,就是治疗师是否要暴露自己的个人生活。我倾向于认为这一点不是特别重要。知道我看了什么书,看了什么样的电影。这有什么关系呢?我倾向于更关注于咨访关系本身。尽量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呈现在治疗中。
同时,也会有对于来访者向治疗师询问越来越多的私人问题的恐惧。那些更多的关于你个人的性生活,你每天早上打开门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那些问题并没有发生过。如果这些问题真的被问到,治疗师只要关注在咨访关系上,就不担心没有答案。(比如,关注在这样的问题。)
”通过让我感到尴尬,会给你带来什么呢?”
“让我们来更清楚地看看,为什么让我感到尴尬,对你来说如此地重要呢?”
这是我进行治疗的方式。
(=´ω`=)
问:你之前说过,作家就是让那些看起来很明显的东西再呈现出来。有些事情不是那么明显。有些东西被说出来,有些东西没有被说出来。你否认认为有些东西,让你有能力去感觉,去看见,去写出那些没有被说出来的。
作者:这是一个好问题。但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为什么艺术家成为艺术家,作家会成为作家,音乐家成为音乐家?
我现在开始认为,这就是你的天性,天生的特定的某种性格。对于这种性格的解释有多种多样,现在对于这些性格有一些更多医学的解释。有些让人认为很迷人的性格,现在让你感觉有些失望。
“因为你大脑产生了一些不好的物质,所以你成为了作家。你是脑子出现的问题或者是你在经历什么病痛之类的。”
那些天真浪漫的孩子,没有经历大脑科学的研究的分析之前,还都是调皮捣蛋的孩子,充满幻想的孩子。而现在却是,多动症之类的。在他们没有被医学诊断只是大脑神经的电流活动过多或者缺乏之前,有些人是被认为是天赋的。
实际上,你的孩子比别的孩子经历更多的痛苦。他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不长时间甚至好几周都一直去观察狗在街上跳来跳去。
如果我是这样的孩子,我一直看着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就是这些极其平常的的事情,都不是那种比如狗在街上被撞了,让别人会感到悲伤的事情。就而我说的是,有些画面就在你的脑海中定格住了。好几个月都挥之不去。让我的父母发疯,抑郁。然后,我变得悲惨。然后最终这些如同岩浆一般的痛苦倾泻出来去往某个地方。
如果你是有天赋的,某种意义上你是幸运的,另外一部分也是不幸的。你注定要对这些痛苦的东西做点什么。而其他悲惨的人,要么疯掉,要么自杀。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亚隆:不过你确实是一个冒险者。在luara的个案中,你冒了很多的风险,很有勇气。
作者:其实我不觉得我这里冒了风险。很多人说,哇,你真勇敢。你暴露你自己的生活,虽然你没有出去和大家说这就是我。但是观众很聪明。他们知道,luara是关于你的故事。我作为一个作者并不认为这不是一个称得上勇敢的行为。这是一个冲动的行为。同时,写我们自己其实更容易些。因为我挺懒的。我自己那么悲惨,为什么还要出去寻找别人的悲剧呢? 我其实还真的有挺多故事的。
亚隆:在你写的《扪心问诊》中,在luara的治疗中。Pual 和Laura有很多相互影响。然后你让Laura和pual的另外一个来访者Alex在咨询室外相遇,然后他们发生了关系。你是一开始就这么设置的吗?
作者:作为电视剧是这么设计的。当我自己写到第三四次的时候,制片人还是导演过来和我说,我们这里要制造一点不一样的情节。你看他们两个相遇,然后有段关系之后,让Pual生气这个剧情怎么样?你说的其实原本不是我自己的想法。
亚隆:我都觉得这个连贯性让人惊讶。
作者:我忘记了这过程具体怎么来的。不过这就是电视剧。你坐下来,然后就讨论我要让这个过程更有趣。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治疗和电视剧中的治疗的区别。
亚隆:如果你真的要拍一部电视剧关于治疗师和来访者做的很好的故事。那一定是非常无聊的。作为电视剧,需要一个假的治疗师。但是我们总是说治疗不是告诉你关于这些过程你应该怎么做,不是告诉你如何利用你自己的错误。我觉得这重要的一点在《扪心问诊》中体现到了。
٩(๑>◡<๑)۶
问:那个一个来访者和另一个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感觉有点刻意,你是说是你们有意这么做的吗?还是这样也符合心理学的逻辑?
作者:我并不是说那样的事情并不会发生。
在电视剧中,主要目的并不是想要让心理学概念本身合理,而是要创造戏剧性的剧情。当你在写一个治疗性的剧的时候,有的时候你就觉得戏剧性不够,就让它有更多的内容。
亚隆:这里也很有意思。我觉得你说的也挺对,就是可能不太符合治疗的逻辑。我就是享受这个过程,放下所有的那些概念。我其实对于pual最后焦虑症发作是很开心的。
问:我的意思是这个关系,如果Alex和luara的关系设计出来只是为了防止这个剧集变得无聊吗?
作者:不不。这Luara和pual之间要发生的关系,是决定关于这部剧是如何结束的过程有很多的争论。他们会不会上床,他们会不会?
亚隆:这过程,有哪些是你控制的?
作者:那个急性焦虑症发作的是我提出来的。我认为他们如果真的上床,那挺糟糕的。不过,我认为电视版的如果这个在两个上床的时候发生,其实挺美的。我们讨论了很多次这个剧集会如何结束。我们有很多结尾。就好像这个剧剧本被修改了十次,很多版本。
问:实际上我就是说那两个病人相遇,发生性关系是太刻意。最后,pual的急性焦虑症发作,我觉得在心理学上是很合理的。
作者:恩,我明白了,也许吧。
亚隆:我当时其实很好奇,作为一个作者,你会如何结束这部剧。这就是最后一次治疗了,你要怎么结束呢。我简直无法想象你会如何结束。而当我最后看到结尾的时候,觉得这真是太完美了。
作者:是的这很完美。我必须承认这是导演的选择,而不是我的。我现在想起来,要是根据我自己的选择,那这个结尾就不会有那么有力量。这个结尾,就好像意味着制片(产品的)的结束。有很多人去讨论主角的选择。有些人很失望,有些人喜欢这个结局。
我的选择是不一样的。我认为他们应该已经开始发生了性关系。然后,做爱过程中咨询师的焦虑症发作。我是这么写的。但是,导演决定用现在的结局。然后,我也同意了。结果我也很喜欢。
亚隆:我认为,如果你那么选的话,还得让Gina再给Pual做治疗。
ヽ(゚∀゚)メ(゚∀゚)ノ
结尾啦!
前两篇内容,请点击以下链接
ヾ(✿゚▽゚)ノヾ(✿゚▽゚)ノ
腾讯视频版
时长:1h31min
建议在Wifi条件下观看
第四季把咨询师换成了Brooke。Brooke找了Paul做督导,但是她忽略Paul的邮件和电话。
WHY?!
Paul的职业生涯还在继续。希望他能在第五季露脸。
----------------------
Paul: "Because you are important to me." 从第一季开始,Paul就透露了自己对待病人的态度:我爱他们,才能治愈他们。她的督导Gina却屡次想要打破他这份高尚的自我认知,让他好好收拾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然而Paul却用孩童般的愤怒来对抗Gina的指责,维护自己的形象。 在第三季中,他的咨询师Adele把他更深层的问题指了出来,他之所以屡屡在诊疗中打破职业界限,投入自己的情感并为之所困,是因为在他的童年时期母亲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而父亲又在这个阶段经常缺席,小Paul不得不肩负起照顾她身心的任务,这份沉重的亲密关系直接的影响了他以后的生活,他选择了心理学专业,从医治病人的过程中获取一份安全而舒适的亲密感,既可以和人建立深入的关系,又可以最大限度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到了结尾,Jesse为了维持和养父的关系,不愿接受Paul更深的心理探索而退出诊疗;Sunil要被遣返回印度,隔着玻璃对Paul吟唱送别的民歌;前妻Kate有了新欢,自己的孩子也和这位继父渐渐建立关系;Frances主动问Paul“Will you be here for me?”,他给了肯定的回答,却犹犹豫豫。 终于Paul意识到,他需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尽管他的诊疗帮助了很多人,但他把生命的重心过度的倾斜在了这一部分,以至于搞砸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他把极大分量的爱混杂进了诊疗室中的移情和反移情中,虽然无法得到满足,却成了习惯。他面对怀孕了的Adele,心中现出难以抑制的对亲密的渴求,但他选择离开,他不希望这种诊疗效应吞噬自己的后半生。他需要面对真实的世界,感受真实的亲密情感,恢复爱的能力。
结局那一幕,他走向人群,没有人知道他会去什么地方,没有人知道他未来怎样,也许再过几年他就会像父亲一样患上帕金森,也许他还能够如自己所愿周游世界几十年,再找一个离孩子近的地方住下,用自己内心深处渴望的生活方式度过余生。 Thank you for the treatment, Paul.
这一集里男主对他的心理咨询师表现出了强烈的一种什么呢,渴望她的目光,渴望得到她,渴望她能理解自己,渴望她成为督导,同事,伴侣,母亲,问诊最后的几分钟两人鸡同鸭讲了很久,男主继续一直的攻击心理咨询师死板不懂变通,他还是在强烈的渴望得到她对自己的病人的建议。
然后他的心理咨询师一口气说出了很多大实话和心里话,饱含着恨铁不成钢的怒气和平白无故受攻击的委屈,来想让他清楚的审视此时此刻的自己的行为有多么的荒唐和笨拙。
听完她的话,男主沉默了,咨询师希望下周进行两次问诊,我们的男主很明显的表现出没有得到满足的小孩的不想配合,然后他又任性的拒绝了,并像个无助又生气的男孩一样盯着这个小他那么多的年轻女人……
此时咨询师很失望说"for now we need to stop"然后站起来长叹了一口气,看着男主,男主因为坐着抬头望着他,还带着明显的没被满足的孩子气,回望着他一脸的可怜……
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那小表情简直太可爱了,哈哈哈虽然是演的一个已经五十多岁的男人了,但是吧,接下来
咨询师看他完全没有站起来的欲望,就又无奈的移开目光看了一圈天花板又回来注视着他说"Are you so paralyzed you're unable to stand up?"
男主听完赶紧麻利的站起来了,期间眼神一直没离开过咨询师,视线也因为动作一下子由仰视变成了俯视,小表情也是很可爱,还接了句,看,我站起来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真是笑死我了
爆笑,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这里简直就像温和而坚定的年轻妈妈训不知满足的男孩的绝佳场景……
哈哈哈哈哈哈哈
In treatment确实是迄今唯一“因看得太多太快而难受”的电视剧;隐隐总是希望Dr. Paul Weston永远是像帮助Sophie时的那个人
Paul在执业二十多年后,质疑心理咨询中的亲密关系、移情与反移情的虚幻,关闭了诊所。这个问题我也在思考。如果说,心理咨询中的关系是虚幻的,那么现实中的关系,就很真实吗?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关系都是真实的,也都是虚幻的,区别只在于处在梦幻泡影的第几层而已。
喜欢Adele,她那么年轻却有那么深刻的洞见。这就是bring the light into your darkness的那种人吧。
所以最终是说医患之间“边界”与角色的重要性么,最后收尾收的真心好
我觉得Paul就是太孤独,太纠结,如果第一季和Laura在一起,没准他的人生会快乐起来!
下一次不知道何时再有这样的剧集...
190603 将皮特森12rules及n1文法习惯建立后的想法:本剧后花了4年多学心理学及哲学 才算走上坚实自我的道路。真辛苦,也值得我自豪。15-01-18 引用:”童年时母亲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而父亲又在这个阶段经常缺席,小Paul不得不肩负起照顾她身心的任务,这份沉重的亲密关系直接的影响了他以后的生活,他选择了心理学专业,做一名治疗师,从医治病人的过程中获取一份安全而舒适的亲密感,既可以和人建立深入的关系,又可以最大限度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
剧是好剧,但看完后估计很多人都放弃当咨询师了吧
最后还是以怀疑结束。心理治疗不是万能的这一点,真是真实得让我无法直视。
也是冲着DeHaan来的,演技确实还不错,扮17岁高中生也毫无违和感。就是一直演基佬,还都是心理有问题的基佬,身为一个直男你压力真的不大吗?
三月份以来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该片真实反映了心理治疗的局限性,治疗师一旦把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和期待带入治疗,可能让治疗师更容易绝望和无力,无法客观看待来访者,也会无心维护和拓展现实关系,甚至会让来访者反过来满足治疗师,看似是为来访者倾注所有,但其实也是在回避自己在现实关系中的责任和挫败,以及正在经历的内心痛苦~
最后的外景,感动得泪目
(第9集實在太令人尷尬了....)Dane Dehaan 的案例典型無解。如果長久以來累積的經驗值能讓諮商工作者審視自身,發現自己改變的可能性,不啻正向回饋。人總是想要改變別人,卻忘了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我是来刷DD的 戴涵涵你又演了个基佬!演技五星好评
在经历了被印度大哥利用、对花样小受固着模式的无力、与过气女演员的不了了之、督导女神的幻灭之后,Paul发现有生以来最大的瓶颈出现了,而自己真正的生活不能再这样下去,一辈子好像需要在此作一个了结,也许一切可以重新开始。
ep 03 / 07 / 11 / 15 / 19 / 23 / 27
一个执业超过 20 年的男心理咨询师选择一个比他年轻 20 岁的女心理咨询师做咨询,是本季的第一大看点,那几个 session 实在精彩。Paul 和 Sunil 是第二个看点,两个人太像、又太惺惺相惜,最后在监狱的那个对话好像 Sunil 在治疗 Paul,Paul 的反复追问和紧张、控诉,一瞬间让我哑然失笑,好像一个作天作地的小姑娘。太喜欢 Adele 了,镇定、非常稳,适度的动情。喜欢她灵动又狡黠的眼神,在《办公室》里就爱她。
儿纸演这种傲娇小基佬简直出神入化orz
神剧 让我审视自己 很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