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作家乔治赴瑞士采访卓别林(Robert Downey Jr 饰),后者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1894年的英国,小小年纪的卓别林已经开始为临时演员母亲救场,但失祜的困苦生活导致卓别林兄弟分离,母亲也因发疯入院。1903年,卓别林经哥哥介绍进入一家英国剧团开始自己的 演艺生涯,不久他打出名号,获得美国制片厂的邀请,在美国,卓别林接触到梦幻般的电影艺术,并用自己的灵气在电影这种媒介的帮助下名利双收。卓别林无法忘记自己的出身,掌握制片权后坚持在自己的影片中加入批判精神,也因此被扣上红色份子的帽子,惹上诸多麻烦。这位卓越的电影人经历了政治打压、情人们的离去、成功与失落后垂垂老矣,他在影院看着自己当年的电影,潸然泪下。
本片获1993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演员,伦敦影评人协会年度演员奖,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最有前途女演员奖。
1992美国传记片《卓别林》,北美票房949万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8.6。
虽然本片的豆瓣评分高达8.6,但却大大低于预期,平淡无奇,叙事平缓,犹如流水账,从小到老,一个一个的女人,一部一部的电影,没能抓住卓别林人生中的闪光点予以重点诠释。
本片对喜剧大师的刻画令人失望,没能展现出卓别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感,没能展现出卓别林对喜剧电影事业的热爱。相反,影片在卓别林的情感生活上施以重墨,这是卓别林的不光彩一面,大大削弱了人们对卓别林这一喜剧大师的良好形象,难怪本片还有一个片名叫《卓别林与他的情人》。
卓别林的好色是出了名的,而且专挑为未成年的美女下手,娶了多个真正意义上的“小”老婆。本片中有句台词令我印象深刻——卓别林说,我对每个见过的女人都设想过在一起。这话说得真够淫邪的了,纯碎的好色之徒,见美女就不想放过,说色魔也不为过吧。
本片中卓别林说,有声电影会给无声电影的小礼帽宣判死刑。事实上,《大独裁者》作为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卓别林开口说话了,但《大独裁者》却是卓别林代表中中最不搞笑、最丧失卓别林风格的卓别林电影。
本片很适合观看过卓别林电影后观看,而不适合在观看卓别林电影之前观看,否则很多剧情细节会不知所云,而如果预先看过了卓别林的代表作,就能看懂剧情细节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卓别林母亲的饰演者,是现实中卓别林的女儿。
本片定级PG-13,完全的错误,因为本片中出现了好几处女人完全裸露上身的画面,本片是妥妥的R限制级。
我在火车上看完本片,片尾奏毕的时候已经是黑夜。当老板在火车上告诉年轻的,踌躇满志的衣锦还乡的查理那些不幸的消息时,他的火车呼啸着进入轨道,同时我的火车也进入了轨道,但是并未呼啸。
历史上最伟大的那些人的敌人其实有且只有时间。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哭了两次,一次是卓别林把自己的着装打造完毕并且将这个自己投入到婚礼的表演的时候,还有一次是一切结束,奥斯卡以他的最高的荣誉去为卓别林加冕的时候。
说来奇怪,同龄人极易伤感的悲欢离合吸引不了我的眼泪,反而是这些在时间的泥潭里逐渐坠落的王冠往往让我的悲伤变成在眼里流转的液滴的一部分。那么多伟大的人成就了那么多伟大的事,亚历山大,拿破仑们把自己写进历史书,近代的艺术让自己活成了银幕和网络中的一部分,他们都这么活着,即便他们曾经已然这么死去。
有时我想,在泥沼里挣扎的不止是他们,世界亦然。这种传记片太容易让人把时间看的太快,生命的这些尖锐的论点作为人类交流中的彼此取舍而运动,来来去去的人们进入又离开于周遭的人们的生活中,出生之后死亡,死亡之后又出生。
有时候我想,死亡的人们留下来什么?不是那些被时间带走的人们,而是那些为了逃出时间而不得不走的人们。她把时间抛诸脑后,把自己变成了过往知道她故事的人眼里的恐惧,把自己变成了过往里她把爱意镶嵌到身上的人脑中的液体,诸如此类。当许许多多的忌日被人们逐渐提起的时候,又变成那些忌日里划过的残片,在行进中被类似于乔治或者费里尼之类解构。他们简直在讲一个虚构的故事,一切关于生命的细节都变得不真实起来——
我在火车上看完本片,片尾奏毕的时候已经是黑夜。当老板在火车上告诉年轻的,踌躇满志的衣锦还乡的查理那些不幸的消息时,他的火车呼啸着进入轨道,同时我的火车也进入了轨道,但是从未呼啸。
从自我思考所见开始,偶发事件开始表演者生涯的小卓别林,绽放自我的表现意识,难以复制的演出开创幽默形式电影时代,滚雪球一般似乎不受阻碍的一路上升,跨越阶层,跻身主流,最终也成为爵士,一身周折,终点被所有人认可。
无力之处,是法庭上的一番人语攻击,扣上一顶帽子,又试图摘下他的帽子。扭转事实,利用人们仇恨公众成功者的心理,让真实的结果不那么重要,主观的心理成为断定利害关系的终极因素。离开美国,再被驱离美国,是法律的漏洞体现。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太大的情感波动,接受了现状,不愿意反抗,实际上,他是坚定的反战主义者,反对种族歧视,捍卫自己的民族,为了观点敢于发声,不光是简单的名誉守护着,而是表达信念的勇士。行为自然对应着结果,复杂的社会现实自然不会让他好受。万幸的是,查理从来不缺爱他的人。
谈至感情,多情如他,一心投身事业,感情对他是性与陪伴,查理有讲到,在舞台上,在电影中,他从来不会表现的懦弱。而在生活中,想来,应当是无可避免的,充斥孤独,寻求安慰。可是即便安慰,对他来说,都得有限度。和他共枕的女性,或许希望得到更多,据我猜想,他愿意付出的却有限。典型的事业主义者吧。
电影双线共进,老年时代回顾一生,同时借由卓别林“我的自传”,时间跳跃。另一条线纵向发展,自始而终。理查德阿腾博勒,自然是优秀的导演,简单的镜头运用展现时代淡雅古典优雅雍容姿态与褪色美。穿插黑白影像,真实作品引用,具有假定性,却有是自传体的概念。再看演员,唐尼在剧中的形象常具反差,演出具有波折跨度,能够扭转不同形象却相当自然,不具有违和感,荒诞滑稽的小丑,然而不会被人看出轻易嘲弄,显得下等可笑的感觉,然而真实的卓别林,相比起来更加的有戏剧效果一些,或许,这也正是不少人认为,罗伯特不能够成为各位脑中,真实卓别林替换的原因之一吧。唐尼的表演,总归有一种成熟而忧伤的优雅感受。是成熟而有魅力的,或许又会带来一些限制。相对于皮特的少年感,唐尼多了几分老成。戴礼帽小丑的同时,隐约透露出真君子。中年和老年阶段,主观感受没有那么的自然。
谈到剧本,整体流畅,可谈,不会有什么不妥协突兀之感,然而也没有在丰富的物质留存资料留存的基础下,打造出一种人为的剧情推进感,让整体的流线性来看,出现了干涩和平淡。着墨点上,女性,浮华,出现的戏份占比不少。而单纯对于艺术才华本身,其中的修炼与艰苦,恐怕不单是天赋二字所概括的尽吧,任何领域的跨世纪人才,都不该只具有天赋与幸运这些优势。
卓别林2 本片通过倒叙的手法讲述卓别林的一生,在卓别林的成长经历中穿插进卓别林晚年与记者讲述自传的画面,这是一种经典的影片用法,在美国电视剧中也不乏出现,如《夜访吸血鬼》。 本片将卓别林的一生完整的呈现出来,从幼年登台到晚年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这种完整的呈现是一种非常恰当的传记电影手法,可以让观众对主人公的解读更加到位,比如卓别林母亲躁郁症导致的肢体机械动作在其《摩登时代》中有体现,影片中还提到卓别林的哥哥是犹太人,这可以很清楚的解释到卓别林为何如此坚持要拍摄《大独裁者》用以讽刺希特勒。 卓别林说自己是一个人道主义者,证明就是他立足小人物的底层形象和命运,每一个小人物对命运的抗争和不妥协在卓别林的电影中都有所体现,他赞扬并且歌颂。 影片结尾通过卓别林与记者的对话,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自白,卓别林坦言自己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而不单单是一个喜剧大师,他同样是工业时代,战争时代的电影传播者,有着极强的影响力,他意识到了,也一直秉持人道主义,在各种威胁中周旋,坚持正确的政治态度,为底层人民带带来光明和方向。
卓别林与其五任老婆的故事。本来可以多讲讲卓别林创作跨时代的作品和独特的喜剧理念,但是故事更偏向于讲其感情历史,并且把卓别林塑造成了一个幼女杀手。不知道这是出于解构重构卓别林还是真实就是如此,但至少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看这些乱七八糟的感情史。卓别林的在艺术上的成就远高于此。所以还是给三星吧,出于给唐尼精湛的演技和导演高超的选角。
不曾想到小罗伯特唐尼有如此演技,Chaplin,一个很帅的男人和卓越的演员,站在事业的巅峰上,他从未迷失自己。沉默的是电影,呐喊的是胶片背后执着的心。
死小受,你演的太好了。不过,不要跟男人们的每一场戏都表现的那么JQ嘛
根据卓别林《我的自传》改编,影片的成功一方面在于客观展现,一方面归功小罗伯特·唐尼惟妙惟肖的演绎,对于这样一部卓别林的传记片,后者的作用明显更重要。那一年他才26岁,包揽各种最佳男主角。也许天才总是习惯放纵,之后他用更多时间往返于戒毒所,甚至入狱三年。还好,浪子已回头,好戏在后头。
即便小萝卜演的再忘我,我还是无法将他想成卓别林。真是悲剧啊。作为名人传记,这片与我想象相差真远。
第一次看哭是在卓别林从道具库为自己设计完黑礼帽小丑造型后出来,一个闻名世界的走路姿势(背影)就在走向片场的那条土路上逐渐诞生了;很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某一天也能真的说出:“我唯一的敌人就是时间。”;结尾看哭了;唐尼最接近奥斯卡影帝的一次表演,可惜被《闻香识女人》的阿尔帕西诺拿走了
命运是一连串奇妙的巧合,查理第一次出现在电影中是一段穿帮的废片,却没想到这个穿帮的路人的名字从此镌刻在影史上。出身于污泥,名利双收后利用自己的声望为底层说话。有声片时代来临时,他起先抵触,随后利用有声电影这个介质发表反纳粹宣言。哥哥说:“It’s not your business. You’re a comedic.”但他不想置身事外,喜剧是让人发笑的东西,更可以是对抗极权与资本家的武器。讽刺的是,这样一个为世界人民创造巨量精神财富的人,不被英国接纳,后又被指责为对美国毫无贡献并驱逐出境,变成了一个没有祖国的人。结尾处理得很好,老年查理坐在灯光照不到的角落垂泪,屏幕上年轻的查理背对着观众渐行渐远。孤独的灵魂难以被看到,电影是唯一了解他的途径。
查理卓别林甩着他的手杖 顶着他的小礼帽 他穿着他那身熟悉的小礼服 他带着他那滑稽的小胡须 在黑白的世界里行走着 他是在钢琴声中在荧幕上舞动的小人 荧幕前 他让观众笑 让观众哭 荧幕背后 饱经风霜的他涂满白色的脸下充满忧伤 83岁的查理站在奥斯卡台前 安静地看着自己的一生
跟《甘地传》有很大差距。这片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分开看每段都是精品,合在一起却显得混乱不堪、节奏混乱,有太多事情想说,却不知道应该从哪儿下笔、怎么下笔,最后一平均用力,事无巨细,就变成了流水账。可惜了唐尼的神级表演。
抹去脸上的妆容,显露出银幕背后的一生。时间跨度长达80年,编年体的手法推进,虽然用一个虚构出的传记作家与卓别林对话形式,边画外音边帮助过渡,但总体还是偏流水账。每一幕切换近乎十年过去,选取每个阶段的重要事情,更多偏重卓别林与多位妻子的情史,创作电影的经历略轻。很多事都是浮光掠影提及,要完全明白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脉络,但只靠这部电影恐怕不够。- 我们欣赏卓别林作品时,往往会忽略他从英国移民美国的背景,一战未入伍使他失去故国情,作为异客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以创作去批判社会却又使他被新家园所驱逐,最终只得偏居瑞士度过余年。从艺术层面看,各有粉丝观点,但从对社会影响力上看,他就是20世纪最伟大的喜剧演员。(PS.本片的导演正是82年甘地传的导演)
无限趋近于五星。关于小罗伯特唐尼的表演我们就不必多谈了。拍摄这部电影消磨了他所有的幸运,以至于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演员生生蹉跎了十数年的人生。电影唯一的遗憾不是演员不够出色,而是黑白翻译为彩色后流失的那些往昔年华。
卓别林和他的情人儿们....只看开头结尾绝佳
小罗伯特.唐尼演技出众,犹如卓别林附身。还提名当年奥斯卡最佳男演员,不过败给《女人香》中的阿尔.帕西诺。他对英国腔调、默片表演技巧都做足功课,充分显示了他高超的肢体语言(在接下来的《穿梭阴阳间》中也有“鬼附身”的肢体表演)。不过晚年妆比较失败,扣分不少。
瑞士。凡是有所作为的,一定有不一样的经历和执着信念。打压是从胡佛总统的那顿晚餐开始的。同母异父的哥哥西德。初恋海蒂凯莉嫁作他人妇,战后死于流感。娶了一个一个不检点的又愚笨的小女人。从英国剧院舞台 到 美国无声黑白电影 到 talkie有声电影。传记作家。“如果你想了解我,就去看我的电影”
电影是拍给所有人看的,包括穷人、富人、懂英语的、不懂英语的,他的电影要拍给世上那些不懂英语的其他国家的人们观看,他要全世界都快乐。
悲伤的戴礼帽的小人儿
他的电影伴我长大,他的人生充满苦涩与无奈,却用骨子里坚强的幽默来创造出温暖的亮色。他的人生不乏污点,但在我心中伟大的卓别林永垂不朽。开往伦敦的列车上,他得知海蒂的死讯,默默转开头去,床上只映出他孤独的脸。影迷们却已来到,高叫着他的名字,他慢慢绽开笑容,我却泪奔。这片子不煽情,小罗
满分是因为这是讲述大师的作品,看得我心潮澎湃的。故事完全可以讲得再细致一些,跳脱的地方太多,很多细节没有表现得很到位,影片总体素质偏上,唐尼的演技很加分
又一出美国梦的破灭
是我心目中传记片应有的呈现方式。卓别林跌宕起伏的漫长一生能以这样的方式串联起来很有想法。更侧重于卓别林人生的争议点而非创作,或许就是因为他真的是天才(但他对工作的热情与投入,创作态度的呈现虽少却点到位了)。唐尼值得一座小金人。
第六十五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