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航空炸弹客

剧情片美国2021

主演:沙尔托·科普雷德鲁·鲍威尔Amber Rose Mason特拉维斯·布鲁耶Megan FolsomAndrew Senn

导演:TonyStone

剧照

大学航空炸弹客 剧照 NO.1 大学航空炸弹客 剧照 NO.2 大学航空炸弹客 剧照 NO.3 大学航空炸弹客 剧照 NO.4 大学航空炸弹客 剧照 NO.5 大学航空炸弹客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4-11-30 04:38

详细剧情

  入围第71届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

长篇影评

1 ) 一个生错了时代和选错了方式的智者

其实他所说的很多东西已经在我们的时代应验了。不得不感叹他是个拥有超前远景的人。事实上我们的时代的确已经被所谓的“科技”给裹挟了。无处不在的摄像头 无孔不入的广告 无处隐藏的个人隐私。无数人被科技资本绑架坠入了消费主义陷阱。举个最简单例子 很多手机厂商的手机其实都可以完全正常使用 但强迫你必须更新新的系统 如果你一直不更新 到某一节点你的手机就无法继续使用了。同时 某水果厂家已经承认 故意将手机的质量控制 导致很多人的手机用了五年 无论多么爱惜 速度就会变得越来越慢 被迫更换新的手机。就像以前那个做易碎的碗的故事一样。在科技更发达的今天 我们没有变得更轻松 比如 以前的人下了班 没有高科技产品 老板很难追踪到 现在 只要你手机在线 全天候都被监控逼迫着加班。说得极端一点 过去 你可以在山野里自立门户,现在 刚有苗头 就被网络世界追踪到掐灭在萌芽阶段。

2 ) 他是自然的孩子,不是人类的奇葩

我完全相信一个钟情于自然且在没有水电的偏远区域生活25年的男人,日月星辰带给他的心路历程…… 诚然,Ted有着极端的环保理念,相信科技终将吞噬自然,人类也会被机器伤害,因此选择归隐。但是宁静之地早已远去,飞机轰鸣而过,伐木场、挖矿机、雪地车等产物不断侵入地界线,心灵难再栖息…… 于是Ted展开了对抗,用类似激进、暴力、偏执的爆炸点燃信念,照亮那些能够感受现实却又害怕迈步的人。 也许理想的超越应该是文明,也许精神力量存在消极性,也许只是在逃避什么,但个人的悲哀源自社会…… 警告的作用微乎其微,不是杀掉几个人就能完美解决的,但人格的魅力却能轰动人心,也必然会产生影响,就比如作品的力量…… 令我难忘的是关于爱情的刻画,对异性交流上的障碍,Ted有着清醒的认知,却又无比憧憬,他幻想出的女性,可以在图书分类时含情脉脉,可以站在河边心疼注视,也可以在单车后座上大笑…… 最后正如电话中的怒斥一样,“无法一劳永逸的摆脱家人”,Ted的结局也和他们挂钩……

3 ) 我想静静

一、电影拍得比同样题材的美剧《大学炸弹客》特别些,立场与角度更像角色靠拢,试图从他的人生经历去分析与解释何以如此:一个学术天才何以隐居山野,何以产生对现代工业社会与高科技的强烈愤怒,何以频频邮寄炸弹以获得话语权,以自己与他人的毁灭去宣扬自己的极端环保主义的理论。电影指出他的社交障碍,他与原生家庭困难关系,他对性的纠结,也突出了他对于干扰了他的宁静的近乎原始生活的现代因素的不堪忍受。但,这些因素的叠加就足以使得一位学者走向不归路吗?我表示怀疑。这种主要从个人生活或者人性上去找答案,是很常见的方法,然而事实肯定比这些要复杂得多。不能把它看成主要是一个个人问题,而应该去重视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当下电影最麻烦的地方,就是往往隐去这些,而把时代的悲剧讲成了一个个人故事。

电影制作者的暧昧态度很值得注意,这其实反映出公众对电影主角行为评判的进退失据。提倡环保,当然正确。反对工业对大自然的侵略与毁灭,高科技对人性的扭曲,也有道理。那么,如果这个社会发展的趋势无法以合乎法治的方式加以遏制,是不是应该尝试更激烈的方式唤醒民众?那么,杀死几位资本主义的代言人,以爆炸声夺取媒体话语权,以此宣示也许是对于人类未来最紧要的信息,是不是也可以被理解乃至原谅?

当然,作为维持社会秩序为天职的政府、法院,对此态度是明确的:公民的一切行为必须合乎既有法律规定,越界者必须收到惩处。但艺术工作者不应该如此简单与死板,也不仅仅只能拥有人性的角度。过了一百多年,我们居然比陀思妥耶夫斯基还退步了,这是很可耻的。

二、隐居在中国也时髦起来,终南山漫山遍野的隐士。相比影片的现实原型泰德的刀耕火种,隐遁野山。中国的隐士似乎更类似与依附于一种文化时尚,隐居居然是为了直播,这真是太机智,太好玩了。相信热度一过,就会作鸟兽散,去追新的时髦。像泰德那样我想静静,静而不得,暴起杀人的事情,聪明的和平的世故的中国人是万万不会干的,吸粉才是正道。

泰德满身精力,满肚子学问,满脑门官司,他想静静,但不甘于寂寞。人总得设定一个目标,找到某些价值,以建立自己的人生价值。智商高达167(爱因斯坦智商也才160),16岁就被哈佛大学录取,25岁博士毕业的天才泰德更不甘心如此。当他自认为找到了他的天命:遏制工业化、高科技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发展,提倡返璞归真,回到自然之中时,他肯定有一种类似悟道的感觉。他的人生开始充实、刺激,生机勃勃,他研制炸弹,伪装身份,写作论文《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终于在《华盛顿邮报》刊登发表。就他而言,我想他是求仁得仁,无怨无悔。

《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是极端环保主义的纲领,网上甚至很容易搜到他的中文版本,可见他的影响力至今未衰。“炸弹客”泰德从1978年到1995年17年间,一共邮寄或亲自投递了16次包裹,导致3人死亡,26人不同程度的受伤。他1998年认罪,被判终身监禁。从法律而言,也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他的惊天大案,那些被害者的死伤,和他的宣言一起,对于工业化、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几乎毫无作用,简直就是螳臂当车。真可谓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但泰德指出的问题,也越发严重了,被时代潮流远远抛弃的人们开始上街。

现在的泰德在牢房里,他回想起自己在宣扬里写的那句话:“工业革命及其后果,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工业社会必将摧毁人类自由”。他轻轻地呼出一口气,小声对自己说:我想静静。

4 ) 希欧多尔·约翰·“泰德”·卡辛斯基

希欧多尔·约翰·“泰德”·卡辛斯基(英语:Theodore John "Ted" Kaczynski,1942年5月22日-)。美国数学家、无政府主义者、国内恐怖主义者,绰号“大学航空炸弹客”(Unabomber)。为了对抗现代技术与工业化对人类与社会的侵蚀,他于1978年至1995年间在全美范围内有针对性地邮寄或放置炸弹,截至1996年4月3日被捕时共造成3死23伤。

卡辛斯基是波兰移民的后代,1942年5月22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库克郡常青园(英语:Evergreen Park, Illinois)。拥有167高智商的他在1958年16岁时便获哈佛大学数学系录取,1962年从哈佛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密西根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口试评委认为他的博士论文十分深奥,全美只有十馀人能够理解。1967年末,25岁的卡辛斯基受聘成为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数学系助理教授,但他对本科教学并不自在,于1969年6月30日辞职。 卡辛斯基就读哈佛的这段时间里接触了心理学教授亨利·莫瑞(英语:Henry Murray)并参与了相关的心理学研究。一些研究认为这次的实验对他造成了心理创伤,并引发了他未来的犯罪动机。

1978年至1995年间,卡辛斯基不断向大学教授、大型企业主管以及航空公司邮寄炸弹,共造成3人死亡23人受伤。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于1979年组成专案组,根据凶手以大学和航空公司为邮包炸弹目标的犯罪手法将案件代号定名为“大学航空炸弹”(UNABOM),卡辛斯基因而得名“大学航空炸弹客”(Unabomber)。他最终于1996年4月3日在蒙大拿州被捕,并于同月被联邦法院判处8项连续(英语:Back-to-back life sentences)无期徒刑。

1971年,卡辛斯基在辞去教职,并两年后前往蒙大拿州隐居。 1978年5月25日,卡辛斯基进行第一次有记录犯罪:他送出一枚故意写错地址的邮包炸弹到芝加哥大学,该校工作人员收到“寄错地址”的邮包后便把其退回“寄件人”——美国西北大学工学院(英语:McCormick School of Engineering)材料系教授巴克利·克利斯特(Buckley Crist)——卡辛斯基的第一位有记录犯罪对象。巴克利教授收到“退回邮包”后感到可疑,便委托一名校警代为拆封,校警开启邮包时被当场炸成重伤。事后警方将嫌疑犯锁定为几位学生,因此卡辛斯基并没有受警方怀疑。 1979年5月9日,从芝加哥飞往华盛顿特区的美国航空公司444航班(英语:American Airlines Flight 444)行李舱在飞行过程中发出巨响并冒出浓烟,一名乘客吸入后感到不适,飞机紧急迫降(英语:Emergency landing)离华盛顿国家机场不远的杜勒斯国际机场。事后警方在行李舱内发现一枚邮包炸弹,由于其计时装置故障而未能爆炸,当局则表示这枚炸弹足以炸毁整架飞机。 由于向航班安放爆炸装置是一项联邦犯罪(英语:Federal crime),以联邦调查局为首与美国烟酒枪炮及爆炸物管理局及美国邮政检验局(英语:United States Postal Inspection Service)组建专案组,对“大学航空炸弹”案件正式展开专项调查。 截止至1995年,卡辛斯基共向不同大学和航空公司寄出炸弹16枚,炸死3人,炸伤23人。 1995年4月24日,卡辛斯基向美国多间报社和杂志社发信,承诺如果《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刊登他长达3万5千字的论著——《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Industrial Society & Its Future),他便会停止持续近18年的连环炸弹案。联邦调查局最终以“阻止炸弹案再次发生”为由,允许刊登其论文。 卡辛斯基在《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中解释了自己的犯罪动机(英语:Motive (law))。他认为工业社会必将侵蚀人类自由,技术革新将会带来过度发展的人类基因工程(英语:Human germline engineering),致使人类不断适应并服务于社会体系(英语:Social system),并最终被后者完全控制。因此他主张为了推翻工业体系的革命,作为象征,他将推动科技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级技术人才作为袭击目标,企图以科技倒退的形式达成人类自由的解放。 论文发表后,不少无政府主义者、少数卢德分子[7]以及极端主义者转为支持卡辛斯基,并继续推动革命。与此同时,他的弟弟大卫·卡辛斯基发现论文与其写作风格及信仰极为相似,而大卫的妻子琳达更是在论文发表前就怀疑泰德是“大学航空炸弹客”。这促使大卫向联邦调查局提供线索,并最终致使泰德·卡辛斯基于1996年4月3日蒙大拿州林肯地区(英语:Lincoln, Montana)一偏远小木屋内落网。 同月内警方以国内恐怖主义、谋杀、使用及制造炸弹等多项罪名起诉卡辛斯基。他拒绝律师团队为避免其被判死刑而提出的精神障碍辩护,并为此解雇法庭为其指定的律师。1998年1月22日,卡辛斯基为避免死刑主动承认控罪,被判处8项连续终身监禁,不得假释。 联邦调查局表示“大学航空炸弹”案件是其建局以来最昂贵的一场调查。 --转自wiki

短评

很平淡,无高潮。看不进去。

5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较差

发生于美国上世纪末的真实案件改编,一个极端环保主义者的故事。科钦斯基是哈佛数学博士,曾做过教授。他厌恶科学及经济发展,对资本充满仇视,对一切机械噪音无法容忍,躲到山野里逃避现代生活。他自制邮件炸弹,寄给所讨厌的商人,造成3人死亡20多人受伤,并威胁要炸飞机。这是个激进左派,实则是恐怖分子。当然其人性亦有问题,性的焦虑也让其更极端。也许时势使然,导演在影片中对其也有着同情。

10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还行

有些地方像《永恒之门》中给梵高的镜头,可见除了案件,电影是把这个人当艺术家拍的,他的症状确实像小说《逆流》的主人公,不要说雪地摩托和喷气式分机的声音,就连平常那种指甲刮擦纸张的声音都受不了。

14分钟前
  • 沙织
  • 推荐

早生500年,结果会怎样?

18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还行

他就是个高智商的脑掰

21分钟前
  • Garcia
  • 较差

再怎么努力摆出观察者的姿态,也难掩其揣测传主心理的刻板judgment。每当看到这种题材我就想@赫尔佐格……

26分钟前
  • 字母君
  • 较差

【2.5】长时间地看着Ted K碎碎念独白和他神经兮兮的样子,未尝不是对观众的一种精神折磨,这和外界噪音对Ted K的伤害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不知道这样的拍摄是否导演有意为之。

29分钟前
  • 文森
  • 较差

#Berlinale71 4-。男主人公Ted是一个从人类社会退回到森林里的人猿泰山式角色,但不断受到科技产物的入侵(为了体现“入侵”,sound mix做得毫不手软),最终走上复仇之路。作为FBI史上最大抓捕行动,本片并未聚焦破案过程,而是Ted内心的变化与挣扎。Ted K根据Ted K.的文字记录改编,大量第一人称画外音让我们在他的世界陷得越来越深,不知不觉对习以为常的声(噪)音也渐生痛苦与愤怒,当意识到他的命运已到时,心生悲凉。Ted的悲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科技产物,而我们又是科技的什么?

33分钟前
  • Q影誌
  • 推荐

没拍好。不浪漫,不伦不类。演员挺努力,但没有亮点。

38分钟前
  • 上海贝多芬
  • 较差

#71‘Berlinale Panorama 4.5-【Ted K】美国历史上最复杂,最奇葩,最好奇的杀手的生活史

40分钟前
  • blood orange
  • 推荐

「极端环保主义者」的理性与诉求其实是正确的,「生而为人」反而是真正热爱这个世界者最痛苦之处。电影站在「极端环保主义者」的立场不过是一种流行的「换位」态度,不过却能够由此找到真正的共情者。PS:「极端环保主义者」如果不是采取极端暴力手段,是最可爱且坚守的人,但是看到人类破坏自然的行径,真正有正义心的人恐怕都会暴怒。

43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你整个独角戏告诉我炸哪儿了?

47分钟前
  • 喵了个咪的
  • 较差

之前看过纪录片 一直很好奇他的生活状态 说他是连环杀手其实也并不完全准确 宣言建议阅读全文

51分钟前
  • thefinNga
  • 还行

反社会的极端主义者,环保的恐怖主义者,监狱养着这种人终身监禁是不是浪费钱啊?极端个例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重视,最终还是整个社会买单。

55分钟前
  • kooperl
  • 还行

挺没劲的,连爆炸场景都不是真的。

59分钟前
  • 不改色
  • 较差

目前IMDb评分6.2/260票,字幕已完成,转战下一个

1小时前
  • @大月半子
  • 还行

拍得比较意识流,要看来源去脉还是那部电视剧好点

1小时前
  • Coralineee
  • 还行

真人真事改编,FBI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追捕,沙尔托科普雷演Anti-Social的TED K。

1小时前
  • Keith Lee
  • 还行

很认真地拍了个cliche,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那种,于是角色始终是在环境下被定义;相比之下内特拉姆都真诚得多

1小时前
  • 黑色的伯劳
  • 很差

反社会人格

1小时前
  • XL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