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巴黎春梦
片中的铺张,看到这样一段:《孤独的迷宫》帕斯:一些法国社会学家把节日视为一种礼仪的铺张。多亏了这种挥霍,一个集体才能得到上天和人间的羡慕。……挥霍过度和能量浪费表明了这个集体的富足。那种豪华是健康的一个证据,是丰盛和权力的展示。或者是一个魔幻的陷阱。因为借助浪费期待通过感染吸引到真正的富足:钱能招钱。灌溉过的生命繁衍更多的生命……挥霍吸引或者挑起富足,这是一种投资,跟其他任何投资一样。只是这儿的利润不能衡量,也不能统计。它是为了赢得力量、生命和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节日是最古老的经济形式之一,有赔有赚。
2 ) 自由之追求
波旁姐妹花字幕组,大鼻子瓦特儿。 为什么这里面的人物说的是英文?明明标题和演员介绍都是法语,这个有点让我出戏,还以为看错版本了呢。 自由?为尽职责?有人否认第一点(瓦特儿自杀的理由),从史实角度来讲,可以这么任务。但影片毕竟不是刻板反映现实,如果不是为了第一点:自由!电影为什么要刻意表现亲王卖了瓦特儿,太阳王对生命的漠不关心,仆从告诉瓦特儿他将被带去凡尔赛宫时他的万念俱灰?等等之类。为什么要刻意让瓦特儿在写给安妮的纸条中突出自己的不自由? 无法完美交代好安排的晚宴确实是原因之一,瓦特儿因此而沮丧失落,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难道不是国王的调命吗? 或许历史上的瓦特儿因不能完好完成工作而殉职,但这是现代人拍的电影,在文艺复兴、王权衰落的今天,影片要表现的不再是那个时代的观念。我想。 PS:那个强迫安妮跟他上床的x爵,太丑恶了。
3 ) 关于本片一些背景野史
这个所谓的库德王子,应该就是那个年代法国最伟大的统帅孔代公爵吧,电影里暗示亲王在路易十四即位初期起兵反对过他,不知是不是因为胡格诺教徒还是投石党运动的波及。至于蒂姆罗斯演的宠臣洛尊诺,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最牛叉的事迹就是能让上至皇室下至妓院的女人迷得要死要活。虽然史载这哥们身高不到1米7,可却泡上了太阳王的姐姐,而且让大郡主不听国王和皇室的劝阻执意下嫁小她五岁的洛尊诺。《法国历史轶闻》里说,“他对女人所采取的态度是:哪个女人对他愈是无动于衷,他对她就越亲切殷勤;哪个女人对他愈是爱慕,他对她愈是厌烦恼怒甚至仇恨。”不过后来他玩大发了,居然冲着太阳王的情妇孟德斯庞夫人传眉送目,被拒绝后又当着宫廷贵妇的面对她大肆凌辱。因此被太阳王打入监狱。在监狱里这哥们装作迷途浪子,暗地里挖隧道多次逃跑。据说有一次他玩着隧道居然通到了他的前任财长富凯的牢房里。这位富凯就是当年富可敌国的宠臣,本片主人公瓦特尔也就是跟着他筹办富凯那有名的沃宫宴会出的名。不过就因为富凯太有钱了,树大招风,终于被太阳王下了大狱囚禁终生。富凯在牢房里看到刨土转进来的洛尊诺还大吃一惊,因为他下狱前洛尊诺还只是他底下一个不起眼的小职员。这两个失宠的旧臣遇到后也忘了越狱这事,反倒一起互相吹起牛逼,富凯不屑于与自己昔日的跟班合作,洛尊诺也嫌弃富凯已经老眼昏花没有用处了。等狱卒抓他们时,他俩还在一起抬杠吵架呢。。。
4 ) 蛮难过的
是一个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故事。
农民们好辛苦,好可怜的。为一点点钱,替皇室卖命。
皇室那些不成器的东西,小孩子仗着自己是子爵,到处捣蛋。
这些都只是侧面略过。
这是一个按照三一律精神编剧的电影。
聚光灯打在瓦泰尔身上。他对皇室的无礼,他对农民的的体恤,他自己内心的无奈与辛苦,因为他最懂得这世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他说,
“他以为这一切都是自动运转的吗?”
“六千万的烟火换来马夫的丧生”
“我不是欢乐大师,我不能再为皇室效劳了”
他看中了乌玛瑟曼,乌玛瑟曼也理解他。
所以当大风停止时,她没有笑,却是哭了。
爱情无望,信仰受辱,
所以在获召入宫的那一刻,瓦泰尔却自杀了。
我还是喜欢片名叫“瓦泰尔”。
那些“巴黎春梦”之类的名字,虽然也没有错,但都规避了主题。
5 ) 华丽袍子下的虱子
很多人不喜欢意译的《巴黎春梦》这个名字,认为它太香艳,太媚俗。然而,与其叫《瓦莱特》,我更喜欢这个有些青色的名字。
宏大的场景,奢华的银餐具闪闪发光,琳琅满目激起人食欲的美食,女人们华丽的服饰,珍贵璀璨的头饰价值连城,她们骄傲地扇着扇子,眉目传情,卖弄风情,的确是一片香艳,充满情欲。也让我充满了胃口。
瓦莱特如同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忙碌的厨房,挑剔的贵客,无理的各种要求,非分的责难,连续发生的意外,不可捉摸的天气……一切一切他都可以镇定自若,即使遇见了打动心扉的漂亮安妮,他也能做到进退有度。
外面的光鲜如同一袭华美的袍子,而掀起那美丽的外表,其中隐藏了无数的虱子。瓦莱特就是穿越华丽袍子和背后阴暗的针线,把这个世界的奢华的外表和肮脏混乱的里子缝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现实世界。
“大鼻子情圣”杰拉尔·德帕迪约在里面把瓦莱特这个外表沉着,内心火热的大管家演得入木三分。
当最后一天来临,他的主人达成了此次宴请皇帝的愿望,瓦莱特的才华也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安妮也上了他的床,好像一切都是美好的结局。他可以高升到凡尔赛,和安妮继续保持情人的关系,得到皇帝的宠信,等等。但是,我们都知道故事肯定不会朝那个方向发展。当农民没有送来鱼,瓦莱特回到房间,拿出短剑,镜头转向他的脚,一次次撞向墙,血撒了一地。瓦莱特倒在血泊中。运送新鲜鱼的马车狂奔而来。镜头交错,我们会以为他是因为没有鱼,不能完成晚宴而自杀的。其实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并不能难倒这个聪明手巧的大管家,即使坏蛋劳尊也不会让他失去生活的信心。他是个坚强的人,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
答案在给安妮的信中:“我以为我是快乐制造者,其实,我只是他们的小丑”。这才是他自杀的原因。他的自尊,他的高贵,他的信仰……一切一切,他所宝贵的一切都被别人踩在脚下,他只是那些人眼中的一个带来快乐的小丑。
仅此而已。
6 ) 有些美丽,注定因奢侈和糜烂而被记住
昨天看了一部美食鉴赏家蔡澜先生在BLOG上推荐的电影,名字叫《VATEL》,直译过来叫《瓦特尔》,瓦特尔是由“大鼻子情圣”杰拉尔·德帕迪约在电影中扮演的男一号的名字,直译影名自然不可如此清寡,于是有人为它取了另外一个名,叫《欲望巴黎》。
一开始很不喜欢这个名字,太香艳,生出一种无法脱俗的土气,流于三级。看完了电影,却觉得这个名字是如此适合这部充满了美食、华服、丽景的片子。
高达2.3亿法郎的影片制作成本,多达8000人的临时演员,由杰拉尔·德帕迪约、蒂姆·罗斯、乌玛·瑟曼组成的主角阵容星光熠熠,完美地重现了法国17世纪宫廷盛宴的豪华,从布景、道具到服装、配饰皆富丽堂皇,对细节的精致要求达到了苛刻的地步,处处都经得起推敲。
食、色二物,是这部叫《VATEL》的电影的主题。
VATEL之于食——掌管法国北部城市的孔德王子准备为国王的到来准备一场豪华盛宴,以此来取悦这位“父亲大人”,并借此使自己摆脱经济危机。VATEL作为他的管家,临危授命,用自己非凡的想象力,制造出长达三天三夜的美酒佳肴和歌舞来赢取国王的恩宠。
VATEL之于色——在国王与群臣们声色犬马的享受之间,偏偏VATEL发现自己坠入爱河,喜欢上刚被路易十四宠幸过的王后蒙特西亚,蒙特西亚对他的好感也遭到了国王仆人的嫉妒。
影片的高潮出现在结尾部分,前两天,由VATEL主持的盛宴都异常成功,获得了国王的高度赞许,可到了第三天,充盈在美色之后的欲望支持呼之欲出……
⊙孔德王子为了自己的前途,在牌桌上把VATEL当作赌注出卖给了国王;
⊙蒙特西亚与VATEL的私情被国王仆人发现,为堵攸攸之口,蒙特西亚被迫与仆人发生关系;
⊙国王的弟弟为了得到VATEL,不惜与国王仆人发生冲突,并以各种手段要挟VATEL归入他的麾下;
⊙为了给国王一场极至的歌舞表演,VATEL失去了一名雇工,死亡在歌舞表现的最高潮被默默掩埋……
既然食色二物是电影的主题,那么无食无色则注定摆脱不了成为结局的命运。
VATEL在第三天希望给国王呈现一场前所未有的海鲜宴,可早晨却得到了坏消息:由于海边台风,鱼很少能捕捞到,海鲜宴计划被迫泡汤。听到这个噩耗,VATEL已经失去了继续生存的勇气:他对工作的责任感被自然摧毁;他对王子的责任感被对方轻易出卖;他对蒙特西亚的爱也终会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压制……既然生存已然成为负担,去一个无食无色的世界寻求解脱是最好的归宿。影片的最后,VATEL选择了自杀,本来,导演大可在此处即向观众作别,可这段奢侈而糜烂的美丽却并没有因此终结,VATEL的仆人在最后完成了海鲜宴,美丽依然继续,只是换了人为它守护。
呵呵,情节的确是场悲剧来的,不过最近习惯把大闷悲剧片看成喜剧片(只要它其中的美食情节做得到位,我就原谅它对世界的悲观),看得很开心,里面的法国大餐和宫廷道具实在是好美好美噢,最喜欢这部电影的也正在此,养眼得紧啊!特别向同志们推荐它的原因也是如此,既然这个世界上欲望是永恒的,那么请在享受欲望的同时,尽可能保持对纯洁的美好追求。
怎么用了个这么艳情的译名!本来以为只是铺满美食的,最后发现是歌颂自由的!
标题翻译的不好。实际是多层次讽刺了浮华盛世背后,波旁王朝的荒谬与袍子下的虱子。布景极为精美,Vatel真乃艺术家。还有为啥我看的版本是110分钟。。
SJ-1437A 蓝光影碟观看你再巧夺天工,无奈你的地位永远不可能与一位目空一切的国王匹敌,包括一想之美的爱情
就是在讲波旁王朝后期多么该去死。国王弟弟后来有点小萌~TimRoth这个浪荡公子哥儿很带感诶~总管大人你可以导演奥运会开幕式了…本来就是一切成空的故事,也没啥好说…初次看到乌玛瑟曼古装…
求英文原版T T为什么我下的貌似是意大利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细节非常赞,但这部片子太空洞了。
112分钟版。咬自己脚上锁链的鹦鹉,笼中鸟,都是德帕迪约和瑟曼境遇的代表。路易十四来访三日,大管家德帕迪约绝招尽出安排的这三天花团锦簇,只为讨国王欢心以便助主人谋取攻伐荷兰主将的位置,中间与高层公共情妇瑟曼一见钟情而不可得,终悟此生之蹉跎。这故事主题挺像《枪圣权三》,当然内容呈现的方式接近格林纳威的手笔,罗兰约菲坚决的贯彻了低机位甚至偷窥视角,以营造距离感压迫感,但过多的非正常特写和倾斜镜头需要观看适应的过程,只有水果盛宴的舞台表演和烟花晚会等大场面用了全景,衬托出了惊心的气势之美(表演中用了中国民乐,那段吟唱也很好听)。镜头用写实的方式捕捉波旁王朝高层们空虚慵懒的状态。男女主的戏份不多,重点放在德帕迪约为宴会殚精竭虑,最后崩溃自戕的过程,这个主次的把握还是挺好的,反正德帕迪约和瑟曼也不太来电
我一直以为我是个创造快乐的人,给别人带去快乐,可是昨天,你的话让我清醒了,我是个奴隶,我只是他们的奴隶。
Vatel真的是艺术家吧,当个管家屈才了,建议申请奥运会开幕式导演。这影片我一直在感叹镜头语言的细腻,但总觉得普普通通,直到最后的结局,Vatel的仪式感和信念感震撼了我,感受到了电影主题的升华,感受到了迟到的海鲜讽刺嘲弄的波旁王朝到底是什么,理解了Vatel引用的笛卡尔的话。熟面孔演员很多,烟花表演前的中国戏曲有点意思。我唯一不理解的是,为什么要把片名翻译成巴黎春梦,太不走心了。
这个能干忠诚并且魅力四射让贵妃倾心的男管家努力替豪门主人重拾家族名望的故事看上去似乎更应该发生在英国而不是法国,虽然后半段的确融入了蔑视权贵浪漫至死的法式元素,故名:烈爱灼身之告别有情天。再看导演罗兰约菲,果然来自伦敦。PS望着王子的痛风脚不知怎的就想起了德帕迪约的鼻头?
昨儿粗略地从CCTV6看了,在糜烂的精致之下,我还看到了一个工程师的悲剧命运(跑题了吧你):你可以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东西,但你逃不出被奴役的命运。
小众片,里面有你们心心念念的路易十四。以前看法国宫廷史,就觉得受到国王宠信的表征之一,就是国王会把时间花在你身上,哪怕他只跟你说三分钟的话。所以一部路易十四后宫争宠史,果然争的是国王的流量吧……这片改编自真实轶事,主角原型是一位因为鱼没有及时送到就自杀谢罪的厨师。
07.7.17<1900>中的钢琴师tim roth我还知道本来哈里波特是找的他演斯内普,<哈利波特>中的姨夫演医生
这电影有些非主流啊
巴黎春梦真是一部...我喜欢的片子...不管从片名从情节还是从画面...还又是德帕迪约...他总给我惊喜....
看了一半,也就觉得一般般,很华丽,很奢侈,法国宫廷的大戏
布景和道具极其豪华精美,女装为了最大程度体现巴洛克时代贵族衣着的飘逸之美,没有直接复原,而是另辟蹊径,转而从当时在画像中常使用的长袍取材,于是片中的几位重要女性,着装均是在精致的刺绣衣裙外套着非常宽大的丝绸长袍,行走起来飘然若仙,光华流动,有种慵懒闲散的奢靡与肉欲派头。
那盛大的宫廷盛宴和会场外到处乱窜的老鼠,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帝国的兴盛与衰亡只在此一幕~
只注意蒂姆罗斯忽略了主要内容 背景还是蛮华丽的
很好!不愧是国宝级的演员——我们都不是欢乐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