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滋养心灵的艺术
很偶然地买了这部碟片,从封底的内容简介里似乎可以想象出全部的内容:画家未完成的画作里,那些未被完成的人物从画里跑出来,想要找到画家来完成自己。如果只是这样的简单的内容,配上令人愉快的画面,我也完全可以接受了——但如果是那样,这个故事就难以成为一部“动画长片”,也不需要制作团队花费五年的时间来完成,也不会让远在中国的我们听说并寻找它。
我不知道这部片子在法国的是定位在成人市场还是儿童市场,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这是很长时间以来我看过的真正让我觉得心灵受到滋养的一部电影,美的滋养。
对于已经习惯迪斯尼式动画片的我,这部来自法国的动画在视觉上是一种refreshment,原来不需要3D, 不需要特技,动画片也可以这么好看。(当然,从“制作花絮”当中我们知道,这部动画在技术上实际也是3D的)。
然而更令我惊讶的是这个故事,那么新奇的想法,那么丰富的层次和纹理。我忍不住又要赞叹道:只有法国人能想出这样的故事!在一个画的王国里,所有的人物竟然根据他们被完成的程度被分为图全人、梅花菀人(没画完人)和勒浮人(草图人)三个不同的阶级,竟然也有所有阶级社会的等级规范、歧视和敌对。尤其是勒浮人的造型,令人想到那些残疾人、那些贫穷和丑陋的人——他们岂非正是造物主未完成的”勒浮人“。 如果因为造物主的疏忽,或者资源的不能均等分配,有些人不幸生来就是残缺的、丑陋的或者贫穷的,难道他们就不能够享有和造物的幸运儿一样的权利?
而梅花菀人和勒浮人寻找画家的历险,更加像一个寓言:经过重重困难后,他们发现(或者误解地认为)原来他们的造物主——画家,对他们的命运本来就抱有恶意,或者根本就是无动于衷——在现实世界中,这可真是致命的打击呢,但是在故事中,梅花菀人和勒浮人很快就战胜了这个打击,转而决定自己来完成自己——这个人类对于命运的探索的寓言的意义,在我看来,不输于《浮士德》或者《奥德赛》呢。
必须承认,在此之前,我完全没听说过这个导演。看完故事,好奇地转到”制作花絮“,通过导演和制作团队的解释,让我了解到为什么这部动画片会令我如此出乎意料了:1、导演和编剧都是花白头发的一代了,难怪他们对艺术、对人生的理解已经是达到这种炉火纯青、陈年老酿的层次了;2、导演和制作团队用了五年才完成这部动画——我们不知道法国人对动画片的概念,但就我而言,用五年时间来做一部动画,那真是用做艺术的态度来做了。
人的一生能够有几个五年?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还是盗版的,汗颜),我感谢让-弗朗索瓦-拉吉奥用他生命中的五年来完成这部作品,感谢他给我的美的感受和滋养。我想,这是一部将在时光中流传下去的作品。
2 ) 虚幻与真实
这是一部启示性的作品,虽然它在揭示那些深层次的问题时并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但揭示本身就是一种探索,给人带来的启示或许比答案更重要。
油画并不意味着时间的停滞,油画中每个人都各就各位按部就班的呼吸谈气,导演的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嘲讽。画面的开始是一个颇具古典风格的画框,连接着画内的虚幻与画外的真实。随着画框的放大,我们也随之进入那个带有强烈油画色彩的国度里。
作品讲述的是一群画中人的故事。画中的人带有极强的等级性,形态饱满、色彩完整的尊为上等的图全人,色彩不完整的为梅花莞人,而那些线条简单且毫无色彩感的则为下等的勒浮人。故事是从梅花莞人劳拉的角度叙述开来的,从她的视角看去,一群高高在上的图全人正在远处的城堡聚会,他们高谈阔论并欣慰地欣赏彼此的色彩,下等人的存在让他们产生出优越感。
“画家不会回来了,”图全人中的代表在城堡中如此趾高气扬地宣称,以此定义自身完美的绝对性,定义相对于“画中渣滓”的绝对地位,并带着一种可笑的对蒙受造物主恩泽的谦卑。等级衍生特权,特权导致专制,专制扼杀平等。受到冷落的梅花莞人和遭到压制的勒浮人因此深陷这种不平等带来的痛苦中。
与此同时,进步图全人拉莫和梅花莞人克莱尔的一场超越等级的爱情正在暗中甜蜜且痛苦地发展着。当小可怜高姆被无情地扼杀在城堡后,所有的矛盾便随时间的洪流不可避免地汇聚到了一起。于是,觉醒的人便开始踏上自我解救的道路——寻找画家,也就是寻找他们的创造者。
痛苦使我们怀疑生活本身,怀疑使我们探寻真实意义。探寻就意味着希望,觉醒的那一刻,就如同劳拉跃出油画的那一刻,自我就已经跃入了真实的存在。
脱离油画后,拉莫、劳拉、普鲁姆以及唐布尔•玛让达开始发现自身的虚幻,并在进出其他油画的过程中渐渐接近真相。他们来到画中城威尼斯,威尼斯是所有虚幻的汇集,人群是虚幻的,狂欢是虚幻的,连恐惧也都是虚幻的。可就在这座虚幻之城里,他们找到了解救的方法——颜料,他们开始懂得绘制自我,对造物主的信仰转变为对自我的信仰。他们带着颜料回到油画中,当等级被消灭时,矛盾也就消失了。
在梅花莞人和勒浮人都沉浸在改头换面所带来的欣喜中时,劳拉却安静地离开了。劳拉的觉醒是彻底的,在怀疑这条道路上她选择了继续走下去。作为贯穿电影始终的主要人物,劳拉将最后的镜头拉向了画家。在这短暂的具有真实感的场景里,画家的回答已经不再重要了,当劳拉提出想知道是谁画的画家的时候,真实感已荡然无存。最后,劳拉在行走中步入一张更为广袤的油画之中,一切重归虚幻。
其实虚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对虚幻本身的怀疑,可能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才叫做真实,可能也并不存在真实,可能一切都可以归结为电影中的那句话——“我们梦想着做自己,这是很单纯的想法。”
3 ) 《画之国》:法国人的叙事学是一种没道理的浪漫
先前有一系列漫画,每一幅画都是另一幅画中的小小一部分,每当你以为好了这就是最外面(真实)的那个世界了,才发现仍在画中,犹在镜中。画中画中画中画,绝佳的叙事学教材。《画之国》也讲了一个画里的故事,只不过叙事学在这里不是一门技术,而是法国人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
画家作画,总会有草稿、半成品和成品,每一时期所痴迷的线条、色彩、对象也不尽相同。作家亦然,成书之外还有各种大纲、概念埋在故纸堆。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是每个艺术家的难题,所以才有悔少作、弃坑之事。于是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回避了画家的造物主角色,让画中的人物来寻找自己,确认自己的身份。
第一层:画里的世界由画作完成度分为图全人、未画完人和线稿人三个等级,完成了的才是美的尊贵的。跨越阶级的爱受尽嘲笑和折磨,人创造的世界也和人一样充满了偏见和狭隘。
第二层:劳拉、拉莫一行人意外跳出了画框,明白了画里/画外的区别,闯进了画家的真实世界,看到了画家的其他作品,再由这些作品零零散散地拼凑出一个画家的样子。但最终他们放弃了找画家,想到了用(外部世界的)颜料补全(内部世界的)自己。
第三层:在所有人都沉醉于一个完满的自己的时候,劳拉离开了。见过了世界之后,再也回不去那个小世界,即使是见到了画家,也没有得到答案。她的问题是,你怎么知道我们此刻不是在另一幅画中?于是她离开画家,像更深处走去。镜头推远,又是一个画框。仍在画中,犹在镜中。
按照美国人的思路,一个破旧的废弃的画室必然是一个画家的悲伤故事,最好是关于爱情和救赎。但法国人却完全跳过了这一段,镜头一转就是一个云淡风轻的老爷爷,此时他只画一画风景,蓝天和白云,颜色变得很淡很柔和。他看着不远处的木屋,看着劳拉,仿佛意料之中。法国人的叙事学是一种没道理的浪漫。
“威尼斯是另外一个女人吗?”
“不,威尼斯是一座城市。”
4 ) 会讲故事的画
《画之国》是法国73岁导演Jean-François Laguionie的第四部动画长篇,制作周期历经五年。在3D当道的今天,还能坚持做2D动画的导演显得弥足珍贵。全片没有煽情的泪点,也没有眼花缭乱的打斗场面,但还是吸引我顶住排片表上“6岁起”的压力再一次走进影院。此片无论是画面还是剧情,都是我近年来看的动画长片中的佳作。
1. 美术风格
动画本身就和美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果把它解读成“活动的画”显然太狭隘,怎样把两者完美地结合一直是个难题。《画之国》对美术和动画的结合做了个有趣的探索。
片中的背景大量运用整体色块,让画面充满油画的质感。开场大量冷色调的运用,让人还未看故事,就首先感到一丝压抑和不安。城堡中明亮的黄色光线显示出杜班人(法语“画全的人”的谐音)高高在上的地位,而饱尝禁忌之爱痛苦的拉莫和克莱尔只能躲在黑暗中。魔法森林入口线条扭曲,蓝、红、黑为主色,渲染出恐怖的氛围。随后,水流渐缓,颜色转暖,明亮的黄色和充满生机的绿色将紧张的气氛缓和下来。随后表现战争的画中,背景是简单的灰白黑,充满了冷酷和无情。相反,画家笔下的情人嘉朗斯和威尼斯城明亮欢快,粉、橙、紫等大量过渡色使画面饱满鲜艳。当死神来抢夺高姆时,画面又逐渐转黑,配上激烈的进行曲, “死神来了”的情节让人不寒而栗。(我被吓到了,前面坐着的妈妈一直搂着小孩……)
人设也同样精彩。男主角拉莫以蓝和黄为主色,显得沉稳而勇敢。女主角罗拉用了紫、黄、绿,与开朗、勇敢、机灵的性格相符。布吕母和高姆则是只有轮廓的勒夫人,设计上借鉴了油画打稿的草图,不难想象转化为动态的难度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两次幻想桥段,人物幻化成素描般的轮廓,配上舒缓的音乐,在多次变形中把对爱人的渴望表现得唯美而诗意,是片中的点睛之笔。
其实,《画之国》的剧本起初并没有限定画面风格。导演Jean-François Laguionie也是一名画家,考虑到剧中人物需要有具体的形象,所以把风格限定到抽象画派之前的20世纪30年代,主要参考的画家有夏加尔、马蒂斯、德朗、博纳尔。片中有印象派的影子,更有后期象征主义及超现实主义风格,构图平面,明暗对比强烈,脱离对现实的模仿,“主观化的客观”为剧情和主题服务。导演对画面风格的选择由故事而来,所以整个影片风格非常统一。这对水墨动画的发展也是个启示。
2. 故事主题
影片以拉莫、罗拉和布吕姆在画内外寻找画家的历险为主线,画中杜班人对巴菲尼人(法语“未画全的人”的谐音)的压迫为辅线,两者交汇在杜班人拉莫和巴菲尼人克莱尔的爱情上,以此为矛盾点推动情节。
寻找画家的目的是为了让他把未完成的画作补完,让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其实世界本来多彩,外表的差异无可厚非,可总是有人致力于建立一个标准,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显示自己崇高的地位。故事起源于对差异性的消除,但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转变成对自我的重新塑造。这个转换非常高明,因为如果故事结尾是众人找到了画家,把所有人都画完整了,那么主题就仅仅是如何把自己变得和别人一样,矛盾的根本并未消除。颜料是人物的命脉,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并且改变命运,才是影片想要传达的主题。结尾处,所有人都按自己的喜好用颜料重新画了自己,所以找画家也变得不重要了。
但是影片主题并没有停留于此。寻找画家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自我的探寻。小孩最常问的问题之一是 “我从哪儿来”,人类也从未停止过对生命起源的探索。当所有人都忙于用颜料画自己时,女主角罗拉再一次走出画作,终于见到了画家本人。画家说:“我并没有抛弃他们,我给了他们最基本的东西。一副简单的图画通常比一副精雕细琢的油画美。”所以为什么要忙着把自己包装成另外的样子呢?原来的自己才是最美的。不受外界的干扰,忠于自己的内心,坦坦荡荡地活着,才是世界本来该有的面貌。
影片开头借罗拉之口说出“这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既是对主题的隐射,也可以看作导演对影片的期待。如侯孝贤所说:“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画之国》对小孩来说,是一个成长的故事,比如那些在学校总被同学欺负的孩子看此片估计非常有共鸣。对成人来说,我们看到了太多的隐喻:对外表的过度关注、种族歧视、极端主义、集权、死亡……每个人都能从这部影片中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自己。
《画之国》的故事非常有想象力,叙事流畅,风格统一,画面和音乐对叙事的辅助堪称典范。要说唯一的不足,就是结尾罗拉在光线充足的实拍镜头里略显死板,与周围环境不太协调。所以说,动画技术的探索和画画一样,没有尽头。
5 ) 画之国——脑洞大开的色彩美学
挂在墙上的第一幅图:
在雾蒙蒙的树林外面,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里面“画全人”身份高贵,自恃自己形态完美,色彩和谐,鄙视着色彩没有补完的“未完人”和只画了线条的“线稿人”。
挂在墙上的第二幅图:
这是一场关于战争的画。红军和绿军双方对垒,太阳升起时整装待发,战争残酷,虽然战场上人仰马翻,但是战士们总是那么纪律严明,步伐有序,英勇豪迈……直到他们都变成了同一种颜色的部队。
第三幅是威尼斯的画:
威尼斯水城商业繁华,橘色的阳光洒下来,人们衣着华丽,心情愉悦地走在街道上。
第四幅图是画家的自画像,在这里出来冒险的五人组学会了自己上色,完成自己的画。
好一部画之国,未完成的画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创作空间。
6 ) 画之国
在一副未完成的画中,画中的人搞起了等级社会,画全人歧视没画完人,更不把线稿人放在眼里。画之国的城堡被画全人蜡烛大帝所掌控,他把没画完人和线稿人驱逐到森林中。画全人拉莫和没画完人克莱尔相爱,遭到了蜡烛大帝的追逐围捕。机缘巧合拉莫遇上了克莱尔的朋友罗拉和线稿人布吕姆,三人被追到了食人森林里。他们决定去寻找消失的画家,让其完成这幅未完成的画,为没画完人和线稿人涂上色彩。在寻找的路上,三人跌出画中,来到了画家的画室。邂逅了闲卧窗边迷人的夫人、脾气不太好的画家自画像、语速很快的蓝色小丑。他们穿梭在画与画中,在威尼斯的狂欢节里奔跑,遇到死神的追逐,最终回到了画室,虽未找到画家,但得到了画画的技巧。而另一边,克莱尔被捕,没画完人和线稿人被拉去做劳工,蜡烛大帝在着手一场仪式,得到颜料和技巧的拉莫一行人回来的道路险境丛生,最终他能否赋予没画完人和线稿人色彩呢。
7 ) 人生如画,寻找真理
特别的动画片,与其他水彩画风的动画片不同,她采用的是油画的画法。法国的浪漫抒情配上关于人生,世界观的哲学。
表面主题看似是爱情,影片深层的主题却是一种哲学观念——世界是否是如我们看到一般是真实?我们是谁或者是谁创造的?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影片根据画中人物寻找画家的过程一一带我们引导答案,然而答案却不明确,只有我们自己寻找自己的价值,心中的答案。
影片的特点,画中人物突破障碍走出自己所在的画作,还可以走进其他的画作环境,于是几种画风交叉混合,色彩斑斓,颜色运用我好喜欢。影片结尾揭露,以画套画的形式(找到的画家只是另外一幅画中的人物),就像斯宾诺莎的用宇宙的观念看自己的生命,是那么渺小,于是会猜测是否有个超凡的“上帝”在控制一切,世界真的是我们感官经历的那样?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吗(就像画中人物一直希望要找到最终的“画家”)?这种行为更像是一个哲学家了。爱情与追求真理比起来,就显得肤浅了。
人生如画,想必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表示法语叙述好好听。
8 ) 画之国
动画中最令人感动的一幕,我以为要数结尾处萝拉对老画家说的话。
画家问萝拉现在想干什么。
萝拉边走边回过头来,向画家大声说道:“我很想知道是谁画的您!”
我创造了谁,谁又创造了我?
动画在萝拉的这句疑问中戛然而止,令人拍案叫绝。
看到这里,想必你也已经感受到画之国强大的魅力了。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动画。
Plot Keywords: Surrealism | Painting | Painting Comes To Life | Parallel World | Castle
惊喜!曾经的梦里,画里面的世界是存在的,画里的人是有生命的,画框正是连接另一个世界的窗口。于画中的世界来说,画家正是造物主一样,于画家来说,画中的人这就像自己孩子。电影的结尾很棒,不但重新赋予艺术作品生命,又带有对艺术家深深的敬意。致敬导演。
Typiquement français ^ ^
明月装点了你的窗,你装点了谁的梦。
不該浪費時間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还是走不出画框啊!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四个寻找画家的人物。你们这些艺术家可长点心吧!
故事起源于对差异性的消除,但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转变成对自我的重新塑造。这个转换非常高明,因为如果故事结尾是众人找到了画家,把所有人都画完整了,那么主题就仅仅是如何把自己变得和别人一样,矛盾的根本并未消除。颜料是人物的命脉,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并且改变命运,才是影片想要传达的主题
180 浪漫的法国动画。。倒是可以弄成科幻故事呢~
三星与四星之间吧,画面跟立意都不错,故事可以再加强一点
画风诡奇,配乐优美,但还是令人拍手称赞的想象力制胜,而结尾一段的诗意是点睛之笔。相比较之下叙事能力显弱,实在可惜。
隐喻棒,想象力更棒。亲手给爱人上色真是太浪漫了。最后萝拉的那句“我很想知道是谁画了您”是我最近见过最精彩、意味深长又回味无穷的电影结语。
高品质的法国动画,内涵非常丰富,从头到尾都满载话题,充满着对于哲学、艺术、政治、人性等的通俗讨论。典型的欧洲写意画风展示着别样的绚烂,如同流淌着的情绪跃然于画面之中,洋溢着迷人的感染力。
劳拉
法国动画片总是不乏新奇的创意和优美的色彩。画中的人物产生阶级对立和压迫,来到画外寻找画家,却又进入其他画作中的世界。这种创意很棒,剧情似乎有政治寓言的意味。但是感觉收尾过于潦草了。最后真人的出现也有些违和。三星半
法国的动画更适合称为美术或是艺术
颇有深度的动画片。
画家消失了,未完成的画作角色踏上了寻找画家之旅,只是迷失在更多的画作中与更多的迷失画作角色中……画作宇宙的crossover,最早我们在《通烟囱工人与牧羊女》中也见识到了;三渲二的话实在显得廉价,如果能像《谁陷害了兔子罗杰》那样处理好空间感,2D自然是首选,不知道未来今敏的《OPUS》会怎么改编。
所有人都追求“完美”的时候也有人乐于保持“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