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哈姆雷特

剧情片英国2015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珊·布鲁克  里奥·比尔  塞伦·希德  吉姆·诺顿  卡尔·约翰逊  寇布勒·霍尔德布鲁克-史密斯  马修·斯蒂尔  迪雯·亨利  巴里·艾尔德  鲁阿里·科纳汉  鲁迪·达马林加姆  莫拉格·席勒  谢尔戈·瓦雷斯  科林·黑格  

导演:罗宾·洛

 剧照

哈姆雷特 剧照 NO.1哈姆雷特 剧照 NO.2哈姆雷特 剧照 NO.3哈姆雷特 剧照 NO.4哈姆雷特 剧照 NO.5哈姆雷特 剧照 NO.6哈姆雷特 剧照 NO.13哈姆雷特 剧照 NO.14哈姆雷特 剧照 NO.15哈姆雷特 剧照 NO.16哈姆雷特 剧照 NO.17哈姆雷特 剧照 NO.18哈姆雷特 剧照 NO.19哈姆雷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7:11

详细剧情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被传召回家参加父亲的葬礼以及自己母亲和叔父克劳迪斯的婚礼。父亲的突然离世,加上母亲的改嫁,使哈姆雷特终日郁郁寡欢。一次哈姆雷特在半夜里来到城堡高台上,与父亲的鬼魂相会,得知父王被叔父克劳迪斯毒死。鬼魂要求哈姆雷特向那个篡夺王位、霸占王妃的凶手复仇。背负了复仇任务的哈姆雷特决定用假装发疯的办法来掩饰自己,以窥探克劳迪斯的一举一动。随后他安排了一场宫廷戏,将国王被害一幕以戏剧形式表演出来。叔父看后原形毕露,而哈姆雷特却误杀了恋人(珊·布鲁克 Sian Brooke 饰)的父亲,导致恋人发疯死去。随后哈姆雷特的母亲也饮毒酒死亡,最终哈姆雷特愤怒杀死叔父。

 长篇影评

 1 ) 纯粹因为卷福演绎经典话剧觉得很难得

为了卷福才去看的!
为了卷福买了套票因为单张票没位置了,买套票的时候其实是有点纠结的,但是看在都是经典话剧的份上,还是割肉买了~
提前了一个多月买的票,满满的期待!
结果要看的那周工作忙到天昏地暗每天感觉睡眠不足,看的那天碰上了今年唯一一次周末加班,那天周六,从早上8:30加班到7:00,然后匆匆忙忙赶去旁边的剧院~晚上华丽丽地打起了瞌睡。我真的很想哭(┯_┯)挣扎着让自己清醒过来,也只是断断续续地看。打瞌睡除了本身很困很累之外,莎士比亚的华丽台词也是很催眠的(๑•́ ₃ •̀๑)
To be or not to be怎么会出现得那么早,没有一点点防备<(`^´)> 大概这句话在我们心中太过神圣,总觉得这么腻害的句子该在某个高潮出现,结果(///ˊㅿˋ///)
虽然这一次的是放映版,还是被它的效果震撼到!整个舞台、背景、道具让你感受到了满满的用心,每个场景都让你有置身其中的感觉,英式宫廷宴会的华美华丽,守卫时出现鬼魂时的阴森气氛、装疯卖傻时周围变成了玩具场、惨剧发生时的凄凉,这么小的舞台场景居然可以变化如此丰满,真的很厉害。原来并不是所有舞台都是一个大背景,仅仅这么一对比,之前看的话剧就马上显得很小家子气了~
两个半小时的演出,紧奏的剧情,情绪变化,各种发疯咆哮,一口气说完大串大串用华丽辞藻堆积的台词,有些时候我连字幕都来不及看完演员已经blabla说了好几句了~跟着这么激烈的情绪走,在旁边观看的我们都觉得很累,更何况是表演者本身~演员们真的很厉害!
打瞌睡没有全身心投入地看让我觉得好遗憾( •̥́ ˍ •̀ू )但还是对这场剧很满意,觉得票买的很值!看到卷福很开心(*'▽'*)♪同时也见识到话剧原来可以做到这个程度,感受着它的给人带来的情感的冲击和享受。满足!

 2 ) 感觉导演和Horatio有仇

1. 感觉导演和Horatio有仇,相关剧情台词删了大半,把他矮化成了哈姆雷特身边毫无特点的跟班。这样一个狗腿子还能作为事件的见证者,维护哈姆雷特的名誉?他说的话谁信啊。2. Claudius从头到尾一个表情。劝解哈姆雷特时那种虚伪的诚恳、独自忏悔时的愧疚和顽固、被哈姆雷特挑衅后的怒火,全都是一个样。按说都是老演员了,应该不是演技的问题,也许这就是他对角色的理解吧。 3. Ophelia……感觉疯没疯演得都一个样。另外怎么戏里只会用“装满遗物的旅行箱”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4. 电影院里的live版开始之前有对本尼的采访,听了觉得他的回复说的都很浅,完全从自身经验出发来谈表演,有点失望。但看完之后觉得本尼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和其他角色比起来好不少。但是在角色的塑造上好像也没有什么新意。他表现的是愤怒的哈姆雷特而非忧郁踌躇的那种,但这种愤怒和Kenneth Branagh那版太过相似,只是没有后者的愤怒里近乎残忍的那一面。想了想,大概只有导演身兼哈姆雷特的演员时,才可能在角色的塑造上有较大的突破吧。

 3 ) 开到荼靡花事了

1. 缘起。下决心刷此长片,一半因为缺爷,据说当时缺爷接到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时特别高兴,因为在英国国家剧院演出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是无上殊荣。另一半因为《狮子王》。近期又重看了这个动画版的《王子复仇记》,重新审视这个故事时,内心不禁有个疑问,跟现代的悬疑、剧情、惊悚片相比,这实在是个看起来很简单的故事,但无数导演、演员把以此为蓝本,无数次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哈姆雷特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
2. 记忆。作为一部舞台剧,它高级、华丽、暗黑、哥特。台词是原原本本的莎士比亚,那些从小在书里,在黑板上学过的经典台词,就那么不经意间,一句一句的由角色讲出。
"To be or not to be , It's the question ."
"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 "
在日复一日陈词滥调的背诵里,你很难想象的出,原来这句话在剧中,在角色里,是这样的语气,这样的情绪。
3. 奇特。这是年代久远的莎剧,且是宫廷戏。舞台人物却全都是现代装束,尤其是主角哈姆雷特,着装异常简单,除了必要的几幕穿了外套,其他就简简单单换了几件短袖T恤,跟舞台的精致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Part 1结束的时候,演员下场后,舞台所有门窗敞开,飞沙走石,瞬间整个舞台被黑色的碎片覆盖。我见过舞台的升降旋转,见过大型道具和灯光充满科技感的呼应,见过演员在舞台上淋暴雨,见过舞台上水里行舟,但这种飞沙走石却是第一次见,非常震撼。后面的戏,演员就是站在这黑色碎片中演完的。黑色的覆盖,不仅是一种道具的存在,它好像王权、好像尘土,拼命擦拭,却永远挥之不去。
慢动作和内心戏特别精彩。舞台整个暗下来,缺爷超长的独白常常讲到情绪大爆发,好像所有的血管、神经、肌肉、汗水都要随之炸裂。沈腾在《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也用了好多次慢动作,灯光只打做慢动作的演员,静默之中,戏剧张力却达到顶点。
4. 出戏。演员谢幕以后,缺爷说为慈善为儿童做这部戏的时候,用特别快的语速特别轻的咬字,让人瞬间出戏。对,这才是他的正常状态。但在戏中,他即便穿着印花T恤,他字正腔圆的发音说着那些艰深晦涩的台词,你丝毫不会觉得奇怪,在那个时刻,他就是哈姆雷特本人。我想,这大概就是他得到这个角色的原因吧。
5. 厚重。上字幕的时候,简简单单: Hamlet by William Shakespeare
我突然想到,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戏剧文化和人文精神看莎士比亚,而古典悲剧意在哈姆雷特。
看完以后,我好像理解到,为什么要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是因为人们对这个复仇的故事,有不一样的理解。而是这个角色身上投射了太多东西,每个人好像都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他让我想起了李后主,就是写“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皇帝。年少的时候养尊处优,皇室出身,受最好的教育。突然间遭受重大挫折,父亲被杀,母嫁仇人。被放逐。被所有曾经相信的亲情、友情、爱情抛弃。对他来说,复仇或是选择懦弱,结局都只有悲剧。
在他们身上,会看到人生深深的无力感。人生,不过是由我们过去的一个又一个选择叠加而成的。而每一个选择,似乎都是这种大开大合的缩小版,无非是我们在坚定和懦弱之间徘徊,有时候选择当了缩头乌龟,有时候就真的能咬住牙坚持下来。当时的坚定或懦弱,对现在的人生究竟是对是错,都是当时的自己无法预估和判断的。我们都畏惧一个未知的结果,但殊不知在那个当下,那个选择,那个即将造成无数后果的“原因”,才是最令人畏惧的。是谓之“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这也许是哈姆雷特之于每个读者的意义。
6. 荼蘼,是花开到最繁盛的样子。
而王子复仇记的故事,恰应了这一句:
开到荼靡花事了。

 4 ) 失去核心矛盾的悲剧王子

期待了很久,结果很失望。看完陷入了深深怀疑,究竟是我水平不够还是这版真的有问题?两个前排一星的影评基本点出了不对的地方。 三个最大的不适:1. BC太用力了。都看不出他进入装疯阶段,全程都是个激动的疯子,共鸣不到悲剧王子的心路。而这个剧快一半是王子的内心戏。2. 导演是不是有厌女症…女性角色莫名其妙,戏份少,内心想法完全没表现。完全是推动剧情,渲染悲剧的工具人。这导致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哈姆雷特的感情没了落脚点。他和母亲的感情究竟是什么,olphilia对他究竟有什么意义,完全一片空白。那么王子的感情,他的悲伤,就变的很苍白无力了。3. 现代背景和古代设置的脱节。看的时候一直疑问王子愤怒难过为啥不直接复仇?回来一查原来是天主教信仰与复仇的矛盾。400年前的莎士比亚的当代改编需要注入新的思考和观念,但是不能简单去掉旧观念啊…故事的核心矛盾都没了,还有什么能说服吸引观众的呢?

 5 ) 生与死的致命游戏

初读《哈姆雷特》的剧本时,一个人便很难不被莎士比亚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所深深吸引。而如今在观看戏剧之后,这部剧的魅力,早已不再局限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也超越了“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一种广为传颂的观念。这部剧留给世人的思考意义和文学、社会价值,已然远远超越了我贫瘠语言所能表达的一切。

一、光影下戏剧文学的“舞台”世界

初赏话剧,首先被它的戏景所惊艳。优质的演出排场、具有冲击力的舞台场景,总是能更好地为表现剧情而服务,因此,这场话剧中的舞美光影,非常成功地在一初始便带领我迅速进入了莎士比亚构筑的文学世界。

无论是哈姆雷特初遇亡灵时那束垂直映照出亡灵深邃恐怖五官的锥形光,还是哈姆雷特站在楼上对着克劳迪斯独白时投射在墙上的放大的黑影,亦或是奥菲利亚走向幕后的象征死亡的那一圈白亮的光晕…虽然戏剧的整体环境偏向阴暗沉重的基调,但是这些光影的巧妙点缀,却越发凸显出人物或惶恐或愤懑或悲戚的内心世界。

此外,在全剧中,光影的闪动几乎贯穿全剧,发挥着各异的作用。第一幕中哈姆雷特会见亡父灵魂时惨淡蓝光营造出电闪雷鸣感,表现主角内心的挣扎痛苦;第二幕哈姆雷特装疯卖傻将波洛涅斯吓走之后的光影的明灭,象征人物由外在言语到内心独白的转变;第三幕场景更迭时伴随巨响的闪动光线,期间夹杂人物的狂奔脚步声,则预示着局面的突变与转折…在诡秘的、变幻莫测的光影的交迭中,戏剧的双重性也得以体现:哈姆雷特、雷欧提斯、奥菲利亚…赋予表现力的行动和语言,辅以如此独特的光影效果,一个个人物即刻被赋予灵魂,真正地随着剧本情节的缓缓铺展,“立”在了舞台上。演员精湛纯熟的表演技艺、剧本台词的精巧设定、富有无限延展感的空间舞台设计,这一切使得哈姆雷特巧妙处理了文学性与舞台性二者的融合,也让观众的思维驰骋在更为广阔无垠的艺术天地。

相比全然古典化的舞台布景,主演的服化道却时常令观者感到出戏。可以看到,哈姆雷特、霍拉旭、奥菲利亚的服装扮相几乎无一不呈现较为显著的当代风格(汗衫、运动裤、便服等),这在清一色的以古典造型出现的其他角色之中,也显得颇为突兀。虽然根据《京华时报》的评论,“现代与古典的交错融合”是这版《哈姆雷特》最为显著的构思之一,然而这样的“创新”是否产生舍本逐末、适得其反的效果以至影响了观众的观感,或许各人持有的意见也大相径庭。但是即便如此,这场话剧的演绎依然完美体现了史诗的客观性原则与抒情诗主体性原则的统一,我依然自始至终地,深深沉浸在哈姆雷特与一干王室贵胄的情仇爱恨纠葛之中。

二、戏剧的情节和结构

谈到戏剧的情节和结构,哈姆雷特的“情节核”相当分明——那就是“复仇”。正如第一幕第五场结束时哈姆雷特所感叹的一样:“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身为丹麦前王之子,哈姆雷特见证了自己父亲被兄长谋杀、母亲迅速改嫁等一系列变故,而这一切也早早在他心底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全剧围绕这一悲壮的复仇主题展开,从哈姆雷特决意装疯复仇、设计排演戏剧试探克劳迪斯的心理,到同母亲亢奋对质、被迫放逐至英国,到数月后的回国、与雷欧提斯决斗,一系列事件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跨度,即搭建在发散的铺展型结构框架之下,并产生相对频繁的地点场景变更,但是叙事的紧凑性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忽略了时间的推移,由此保持了哈姆雷特等主要角色人格的鲜明和复仇悲剧性主题的突出,使得戏剧在精彩绝伦的层层递进过程中,攥紧观众的心。

而从戏剧的情节构成来看,其作为一部多幕剧,虽然由五幕组成,但总体上或更倾向于四段法叙事,即结局紧接高潮而至:剧中,哈姆雷特、雷欧提斯二人决斗和哈姆雷特与仇敌同归于尽,二者似乎同时发生在一片喧嚣混乱、电光火石之间,看似猝不及防,仔细品味,却是前四幕铺垫的自然合理结果。倘若没有前期蕴藉蛰伏的开端、曲折迂回的递进,哈姆雷特的情感爆发便会显得虚浮无力,故哈姆雷特装疯卖傻、上演戏中戏等看似累赘冗长的片段,却是充分兼顾话剧情节结构和精神内涵的表现,也使整部剧逾越了表面的热闹喧嚣,而在有机的生命中、在矛盾的合理推进中,一步步攀向爆发的顶峰。

三、戏剧的人物和语言

作为话剧的核心人物,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状态,是作者最希望向世人所披露展示的。以悲剧注重对个性而非共性的刻画、对典型人物的塑造这样的特征观之,戏剧勾勒出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表现出淡薄的新兴阶级与传统封建抗争的决心和勇气。在此基础上,莎士比亚还赋予了哈姆雷特以思考型的人格,即时常陷入内心的斗争和无休无止的思维风暴,以至于他时常沉浸在精神的世界中而对现实的复仇行为有所延宕正如哈姆雷特在剧中自我剖析的那般,“父亲被惨杀,母亲被玷污,我的理智和情感被这种不共戴天的大仇所激动,我却因循隐忍,一切听其自然。”歌德也认为哈姆雷特“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这重担他不能掮起,也不能放下”——或许这种善感多虑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他最终的悲剧结局。

而正是这种内向思考式的人物形象,也在无形中促进了舞台语言形式比重的调整。话剧以多元的独白、潜台词来呈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在空旷的舞台上,哈姆雷特一人来回徘徊、激动时手舞足蹈,语调时而高亢、时而低落,节奏时而紧凑、时而舒缓,独自经历着飞快交替的复杂情感,这样的场面或许怪异,但在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同时,又像一个旋涡将人深深吸引。

此外,莎士比亚对台词的拿捏使得舞台效果在呈现上更具有艺术美感。虽然话剧相较原作在语言风格上已经进行了简化,但是很多韵脚一致到令人震撼的诗化语言,在演员全情投入的诠释之下,竟有着意料之外的酣畅淋漓之感。“为了博取一个空虚的名声,视死如归地走下他们的坟墓里去。”“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地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由此,莎士比亚在剧本中鲜少使用行为动作之外的“提示语言”的原因似乎也有了答案。具有感染力的台词本身便传递出一种情绪和能量,而演员的体会、对强弱语气、疾缓节奏的把握,已经能够完整而全面地塑造出他小心谨慎又有些许分裂的人物形象、他感到有责任去整治这个社会却无能为力的矛盾心理。

在语言、表演和环境的多方作用下,哈姆雷特和众多角色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呈现。在结尾,哈姆雷特预见自己结局却依然奔赴之的决绝,也同样在人心中激起荡气回肠巨响。正如他本人所说:“一只雀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在时代与命运的洪流中,或许他浓缩了千万个人的原型,而最终也不过是被裹挟着踉跄奔走又悄然陨落的千万颗石子之一。站在戏剧文学的角度上,现实性与史诗性的高度调和,使得这部剧达到至高的成就地位;而站在人文道德的角度上,纵然冥冥中的判决无法预见,意外的屠戮难以避免,纵然借刀杀人的狡计层出不穷,陷入自害的结局令人扼腕,然而追逐真相的脚步从不会停止,在反常悖理的奸淫残杀中,总有人愿意执一捧火苗,在冷酷的人间传播美善。

 6 ) 一个沦陷在英式韵律的夜晚

趁着热乎劲记录几个点

1、第一次看录制版的舞台剧,没有现场直观,有点好就是可以近距离看演员的神态。100多的票价,合理。

2、莎翁台词的韵律感太牛逼了,放在今天新说唱上就是个上古神兽级别的人物。哈姆雷特他爹出场念的是古英文,台词功底太强了,念词宛若歌唱,声入人心。

3、转场、音乐、舞美、服化皆有时下先锋戏剧的影子,特别是转场部分的设计,由演员代替工作人员,出现毫无违和感,呼吸顺畅。没有频繁的幕布切换,3个小时的剧只有一次中场休息,也就特别考验演员的能量。

4、本尼演起性格奇特的人真是绝妙,痴情的忠诚的疯癫的装傻的偏执的睿智的……多种状态信手拈来,切换自如。

再提一下录制版的好处,镜头推到卷福的面部特写,英俊的面庞,磁性的嗓音,甚至呼吸的气口都在面前,谁抵得住?

5、奥维利亚疯了那幕简直绝了,头发就像刚经历了一场龙卷风,整个魂像被抽掉,只剩一个绳在顶上牵着,到了崩溃揪心处,不停地揪手指抠指甲,这个细节处理太赞了,吹爆这个演员。

6、叔父婚礼处有几句台词特别长,韵律感也特别美,此处佩服演员的肺活量和处理台词的功底。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形容词,就是“美”!

7、哈母在看见儿子杀人那段,眼泪鼻涕一起流的,糊了一脸。见过母亲崩溃,为母崩溃的情绪刻画得入木三分,再点个赞。

8、第一幕的末尾,叔父独自一人在房中,黑沙卷入如妖魔来袭,音乐渐强,幕落。第二幕起,台上变为废墟,前后呼应,此处处理好评。

9、电影院没人鼓掌,内心已是一片雷动。

剩下的想起来再补充。

 短评

无懈可击。虽然我们明白stage上有个黑人是重要的政治正确。。。但你能不能把兄妹都安排成黑人啊!这样很难入戏!!

7分钟前
  • 面面
  • 力荐

英国电影 名著改编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经典 NTLive 舞台剧 威廉·莎士比亚 BenedictCumberbatch 足花了240大元看這個舞臺劇電影, 享受雙重感覺, 莎士加卷福, 電影+戲劇.....

11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我觉得本尼好激动......从头激动到尾就没意思了......

12分钟前
  • 禁止通行
  • 推荐

舞台美術棒呆!!上半場最後的那個效果不能更好!至於表演的部分除了Polonius&挖墓人以外的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浮誇,Ophelia特別糟糕,對BC的哈姆雷特也蠻失望的。一正一負,7分:)

13分钟前
  • 桃葉糰子
  • 推荐

@录制 啊,Ciarán Hinds。满场senior citizens,结束后还会鼓掌。慢动作有点帅气,节奏刚好。映前贴SH特别篇预告,完全DW既视感……= =

18分钟前
  • 撒拖
  • 推荐

最脍炙人口的莎翁悲剧重新演绎,现代与古典交错融合,年轻与年老、正义与野心逶迤对抗,所有人被to be or not to be的困境所缠绕,在生死抉择时举步维艰。最终华丽宫殿覆之以渣滓,家国秩序崩塌,所有人走向毁灭。密不透风的台词,疯狂入骨的表演,哈姆雷特是检验演技的试金石,本尼将这面大旗扛得很稳。

23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第一次坐在平均发色252的爆满剧院里,感觉像是周围坐着上百本人生百科全书

26分钟前
  • Dueduedue
  • 推荐

宅在家里,时间大把,就把舞剧、音乐剧、话剧看个遍吧!现在有了网络、4G、5G,许多国外著名的舞台演出都可以在家里看到,不用去剧场,对我这样的老年人来说真是大好事!搜到这个卷福(中国观众给因演出电视剧福尔摩斯而闻名世界的这位好演员起的名)2015年在英国国家剧院演出的这个新版(汉姆莱特),投到电视大屏幕上,分两天看完了它,很过瘾!据说去年中国艺术电影联盟举办的外国戏剧影院放映也有这一部,高清晰度版在影院大银幕上看,一定更好。导演最大的创造是把故事放到了现代,人物衣着、道具、环境全改为当代,舞台设计调度很有创意;演员纯正的口音,念着沙翁文采飞扬、抑扬顿挫的台词,真是个享受。豆瓣上有不少中国观众的留言,褒贬参半,读着也很有趣。我还是满喜欢和享受的。

2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舞台剧。布景美轮美奂,不知道为什么要部分现代装示人,看起来出戏十分!二缺的演技太好了!!!奥菲利亚太疯疯癫癫不喜欢,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原来演员竟然是《神夏》里演夏洛克妹妹的Sian Brooke!!!天了噜完全没认出来!!!一直还怀疑是不是Mary Elizabeth Winstead,笑死了![7.23看的]

31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力荐

奥菲莉亚有一种快乐大本营里面吴昕的既视感,从发型到瞪大的眼睛到步伐

35分钟前
  • 晴朗阳光下
  • 还行

重播去看的,一个电影院同时开四个厅还全部Sold Out,缺爷的号召力可见一斑。且本尼的演技和实力在那里摆着,三个多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但说特别震撼的话倒没有,毕竟演过这出的戏骨太多,他们自己也说这是所有实力派晋级的必经之路,更多是看不同演员的各自解读。另外缺爷最后号召给难民小孩捐款赞

38分钟前
  • 青色石头
  • 推荐

看的NT LIVE版,布景音效都很用心,据说比现场看舞台剧效果好。各演员的哭戏都演得很好。Benny情绪爆发了N次,真是身体内有小宇宙啊。然而看了30min后我就开始想,我这看的是哈姆雷特吗?!莎士比亚的剧,我还是倾向古典版啊。。

43分钟前
  • 莉莉莉诺
  • 还行

真是华章。那种繁复与华丽的古典美,竟能由中英文交相辉映地吞吐出来。字句当年都看过,听英伦腔轰炸几小时,还是酣畅。卷福也说,哈姆雷特适合每个演员演。而每个演员进阶时,也该在这剧中泡一回。这一版,除了雷欧提斯,基本上每个人都演得张弛有度,尤其老戏骨。克劳狄斯(竟然是权游里的塞外之王)的装束格外气派,对应《狮子王》的刀疤,倒是生动得很。卷福穿得相对嬉皮,加上那相机与枪支,整部剧渗了点怪诞的现代性进去。上半场那个仿佛魔法降临的收尾太惊艳,本就一片荒芜的下半场几乎攀不上去。三星半。

47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哥特风!但想来哈姆雷特本来也是个很哥特的故事嘛。舞台和灯光设计相当有feel,卷福辛苦了,这歇斯底里的三个小时啊……Ophelia让人心都碎了,然而仍然感觉这是个基片==

49分钟前
  • 小油飞
  • 推荐

加上采访接近4个小时,太考验观众的体力了,当然台上演员更不用说,尤其是从头到尾独挑大梁的卷福。古今融合的舞台风格很新颖,王子装疯卖傻那段我哈哈哈,上半场的表现力尤佳~

5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有些人就是为戏剧而生,为舞台而生的。他的脸上因为敬业而布满的汗水、因为入戏而布满的泪水真真实实地令他璀璨夺目。英国人太有腔调了,口音太好听了。有生之年想去看本尼的现场,什么剧都行。

54分钟前
  • 糖紫
  • 力荐

#资料馆留影#“卷福”的NTLive版,加入现代化视听语言的古典话剧,的确有不一样的化学反应,而演员现代人的衣着打扮,也模糊了时空的界限。个人以为,“卷福”的哈姆雷特与饰演奥菲利亚的女主角演得最赞,其余演员也很投入。其实只要有莎翁神一样的经典剧本护航,无所谓保守或是创新,古典还是现代,无论怎么裁剪这出好戏,永远是哈姆雷特的王子复仇记,永远是人类无法摆脱的枷锁与挣扎,to be or not to be。ps 谢幕时“卷福”现身呼吁为叙利亚难民捐款,以及朗诵的那首《家园》实在感动,堪称“高光一幕”了。

59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Hamlet的角色本身不愧为优秀演员的试金石。

1小时前
  • 断弦的耳朵
  • 力荐

舞美和卷福优秀,卷福为了演哈姆雷特应该减了不少斤。但这一版改编确实不敢恭维。复仇前的痛苦与挣扎表现得并不深刻,很多处情节衔接得也生硬。奥菲利亚的演员肢体动作太差了,看得出戏。

1小时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3.5 视效和舞台布景非常帮到剧情和心情,尤其喜欢上半场结束那场风暴,到下半场整个舞台上都是黑色的碎屑,泥泞般的质感太赞!演绎并没有太大惊喜,奥菲利亚不够烈,感觉还是偏向于傻白甜。奥菲利亚我还是最喜欢OKT那版。4.23@广州大剧院。字幕很多错字。

1小时前
  • vivi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