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的镜头是那么的平静,在一个默默无名的乡村里,发生了平淡却又令人黯然伤神的故事。24只纯真的瞳孔,在动荡的时代,只剩下了14只。但是即使是看不见的学生,也能清晰地记得图片上每一个同学的动作和位置。
最打动的我,是孩子们天真的纯情,因为朋友的一句话,就走路去看老师;朋友不敢回家告诉父母,就带饭给她吃;女孩的鞋子烂了,男孩子脱下来给她穿,种种细节,都把我带回充满善意的一年级时光。也是这种种细节,透露了孩子们对生命的珍惜,对老师的敬爱。但是战争和贫穷却是那么真实和残酷。
电影也包含了一些永恒的主题。例如温饱、战争、教育等。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仅被政府的教科书绑定,却无法对他们的人生作出重大影响,我看得实在是非常无奈。就像一双无奈的眼睛,看着学生和老师从镜头的左边走到右边,老师的自行车从右边骑到左边。但是却没有一丝丝地参与。
构图上,这部电影运用了大量的一点透视和水平构图,使得画面非常平静,同时不缺乏画面层次感,就像一个抹茶味少糖的千层蛋糕。
还有,大石老师人美、心善、性和,越看越像我的导师,非常有气质。希望天下所有老师都能像大石老师学习。
——讲故事
2020/7/6
当日本50年代的导演们纷纷将视角着眼于家庭单元、生活琐碎、爱恨反思的时候,木下惠介正通过《24只眼睛》寻找着看似在生活中又远离我们当下的小豆岛来编织一副师生情的画卷。不仅如此,木下惠介运用全知视角表现被战争环境影响下的一隅,有着用万人空巷来表达人山人海的异曲同工。 影片的整体叙事以时间线为基准,叙述了从旧老师的离别、新老师(大石老师)的出场到与大石12个孩子们的快乐时光再到战争影响下的种种悲剧的故事。将大石与学生们的欢迎会作为结尾,四分缅怀、四分感叹、余下两分是对战争的无奈。举观全片,前半部分是欢乐的,充满理想和生活激情的,自小松的妈妈去世作为节点,引来了后半部分的悲痛、无奈和死气沉沉。然而,影片也不是一味悲喜分明,更多的其实是悲喜与共,相融有自。前部分的昂扬中有大石老师被人议论的不快、有大石老师受伤的转折、有孩子们离家看老师的眼泪;后部分的沉重中同样有毕业旅行的欢乐和大石老师回到小豆岛教书的欣慰。因此,影片的整体格调其实是先扬后抑的,直到结尾再微微扬起些许,让人回味。情感的水乳与共又渭泾分明给人以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韵味。 影片的24只眼睛(12个孩子)表面上是一个统称,失去了每个个体个性的充分表达,实质上也对不同的孩子或孩子们给予了不同的关注,表达出不同的信息。大石老师是影片的主人公,也是与12个孩子共同产生关系的核心人物,所以木下惠介从一定程度上借大石老师之手表达对不同孩子的关注。在小松家,大石老师了解到了小松家庭的艰苦,又从别人口中听到了小松妈妈和妹妹的死讯导致小松的离开,再加上毕业旅行的偶遇,正是对小松的怜悯提供大量的证据。这种对单个人物遭遇的关怀也体现在在松野家与松野妈妈探讨孩子的未来与在曲江家感慨这八年来的兴衰。与此相承的是,大石老师对于男孩子的关心止在于委婉地阻止他们去参加战斗。而且,男孩子们的出现往往是成群的,没有过分去关注其中某一个的命运。这种做法在冥冥之中将孩子们分成小松、松野与曲江、其他女孩子、男孩子们这四个群体,在此,导演的意图并不是有避重就轻之嫌,而是在试图平衡在对每个孩子都一直同仁和从不同重点来表达影片内核之间的关系。在影片的开头可以看出,对每个孩子的话语都有如出一辙的特写方式,点名如此,大石老师在家中的回忆更是如此。表层上,小松的遭遇从人物的艰辛表现时代的瓶颈,妈妈对松野的逼迫表现人们对教育的愚昧,男孩子们的参军和死亡表现对战争的痛心疾首。而里层上,影片前部分的喜悦将所有人融合到一起,24只眼睛是没有特点的共称,老师对待孩子们也一视同仁;影片后部分悲惨遭遇总是具体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个性与特点也表达出来了。这传达了喜悦总是融合在一起的,悲伤总是每个人自己的,即使战争大悲大疮下,木下惠介也表达出了对具体人物的具体关怀。 影片集体的歌声是唯一贯穿始终的线索,穿透了喜与悲的隔离,填充了生活的情绪。作为不同场景下的不同歌声,表达了不同的感情:大石与孩子们玩闹的歌声表达快乐,大石与孩子们离别的歌声表达不舍,毕业旅行的歌声有种苦中作乐的意味(此时的大石也是心不在焉),欢迎会的歌声则装满了缅怀。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家长找孩子这样急切聒噪的桥段,木下惠介选用的配乐是进行曲,为的是让我们从情节的情绪本身脱离出来,以乐衬悲的手法在表现了孩子们见老师大义凛然阵势的同时,也以一个向上的姿态对待现实,贯穿始终的歌声亦行此计。另一方面,影片所有的悲剧都不是直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小松家人物死亡的悲剧、富士子的死讯、男学生战死的消息、大石丈夫战死的消息都是以他人转述给大石的方式让我们知道。最后大石拜祭死者的情节也是时刻提醒着我们悲剧是存在的,直面悲剧是不存在的。同理,木下惠介的也是在引导人们,悲剧一直有,但在悲剧中悲剧不可取。最后谈到大石老师这个主人公,在前半部分,大石老师一直是阳光积极的形象;在后半部分,大石老师的形象也不至于那么悲伤。往往在悲剧发生时,大石从未呼天抢地、感时伤事,而是内心悲痛、表面淡然得接收了事实,哭泣或短暂或迅速被缓解。这所有的方式都在表现一个重要的态度——悲观时代下的乐观态度。在日本战后价值观摧毁、名族情结崩塌的环境下,这种态度对于大国的崛起显得十分重要。 影片在日本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也不免存在些许不足。24只眼睛(12个小孩)虽然都摆在我们的眼前,但是在有限的篇幅下未免有些受力平均。有着重点,有典型化,除了这些,其他都可以归为一类。木下惠介从片名到镜头(每个孩子都有一样的特写)的明显意图是将他们都表现出来,显然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因此有待完善。再者,影片后半部分一直在再显示时间字幕,不停地向后推进,压缩十分明显。这与前半部分的娓娓道来多少有些格格不入,如果中间有更好的缓冲或是后部分的信息减少一些,也许能让影片更受欢迎。 从自行车老师到爱哭的老师,大肆展开了时代变化、物是人非,结尾的自行车更是引人深思。无论如何,时代就在那里,人们也就在那里,讲过分了的都是感叹和怜悯,退出来了的是无尽无尽的平凡。
镜头考究而惟美,叙事宏大而扎实,虽然部分表演略显僵硬,仍不失为一部经典的反战片。
从日德两国的反战电影也可以看到两国国民性格上的不同。罪感文化的德国,民族尊严的重建源自对罪恶的反思,其深度和广度甚至远超受害国的批判和揭露。耻感文化下的日本,民族尊严源自一种在延续中不断的自我审视和发展,它不会和过去一刀两断。
追其源头,在于“罪恶”与“耻辱”并不等同。前者要全盘否定和抛弃方可让“罪人”重生;后者则带着更复杂的自尊心上的伤害和修复。“羞耻的人”并不否定自己的过去,并认为过去的错误也是今天的自己的一部分。他强调自己之所以变成今天的自己,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包括羞耻的经验。也因此在日本,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战死者的敬仰与悼念并不冲突。二战伤亡者并不被认为是战犯,而依然是勇士。尽管他们在历史中做了错误的事情,但依然对他们作为“日本人”身份给予超历史层面的肯定。很多时候日本人的这种“耻感心理”很难被理解,也就造成文化和政治上的诸多矛盾。如果你能相对坦诚地去试图理解这部电影在叙事背后所要表达的情感,或许会对你理解日本作为一个国家产生帮助。
(巾城)
时光解构·二十四只眼·木下惠介1954. 本片采用了极致简约的拍摄方法。 平远:画面经营使用平远的手法,使画面元素错落有致,气韵生动,像看《芥子园》的画集。这样的安排,我们称之为构图,构成。技术上,使用中长焦镜头,压缩空间。 卷轴:通过摇镜或者轨道平移,产生画面左右如同卷轴的长画卷。同时,人物安排非常小,在分切之前,亦如一卷古代的画卷。 室内克制的定镜分切:一般场景只做简单处理。重要场景,如:大阪见到“小松同学”,做了复杂的定镜分切。PS:影像的构建,饱含着创作者对角色及山海的深情。这也表明了,摄影机的态度。2022——《兵车行》的一幕,会不会接着出现。我们也当警惕。
日本电影《二十四只眼睛》是木下惠介导演的一部电影,1954年上映,也是一部有将近60年历史的老电影了。片中讲述了女老师大石久子,到一个落后的小村——小豆岛教授12个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故事。
这是我第一次看木下惠介这个导演的作品,据说他与与黑泽明、小林正树、市川昆并称为四骑士,整部电影长达2个半小时,看下来的感受就是,这个导演在表现纯真、淳朴、善良温驯的女性以及儿童的情感手法非常细腻温柔,虽然是一部与战争相关的电影,但全程没有出现一滴血、时代与人物的悲惨及温情,都浸润在绵长的镜头中。
大石老师是一个年轻、时尚、温柔善良、同理心强且爱哭的新老师,刚调到小豆岛教授一年级12个小学生,初到之时,由于先锋的穿着(洋装)与行为(踩自行车)而受到当地村民的鄙夷,但是随着她善良温柔的自然流露,很快12个小学生都特别喜欢这个新来的摩登“自行车老师”,这12个小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大体共同的特点就都是家境穷,有一天,大石老师在与学生一起玩的过程中不慎扭伤脚,由于家离学校实在太远,迫不得已,大石老师只能申请停课,12个小学生们既自责又想念老师,于是组团一起去大石老师家探望,本以为小豆岛离老师家只有“坐汽车只需要啃1个馒头的时间”就到了,结果12个小孩走到崩溃,一路上饿的饿,哭的哭,一把鼻涕一把泪,各自的家里人也以为自家小孩失踪而着急,即便如此,善良的12个小孩一路上还是互帮互助,互相安慰,男同学脱下自己的木屐鞋给脚受伤的女孩穿,经过一只羊身边,就算哭着鼻子,每个小孩都会轮流摸一摸羊,导演这个小细节表现得小孩就很萌。
半路上见到汽车上的老师,正哭着鼻子的小孩们瞬间飞跑起来冲向行驶着的汽车,拄着拐杖的老师下车,看到这么多学生冲过来抱住自己,立刻泪目...
在这之后,由于家里及脚伤的原因,大石老师便离开小豆岛回总校任教,但与学生约定,等到他们6年级时回到总校,会再教他们。
大石兑现了她的诺言,等到这12个学生上六年级,他们再次相聚了,可惜,6年间,不少学生家庭由于时代原因,变得更穷苦了,女孩们有的被迫因家庭原因辍学打工,有的留守家庭照顾弟妹,有的没办法上自己喜欢的学校,被父母安排管理自家店铺...男孩们则为了那一份固定工资更愿意当士兵军官而不愿意像自己的父辈那样开米店、捕鱼,大石不想这些小孩沦为战争的炮灰,然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当时军国主义盛行,大石的反战意识遭到领导的鄙夷与忌讳,再加上自己也厌倦了这种教书环境,于是大石决定辞职..
后来大石生育了3个小孩,当自己最大的孩子上1年级时,她首届执教的那12个小孩,也到了参军的年纪,正值日军侵华,当中几个男生,都前往战场,最后只有一个双目失明回到故土,其余的均已战死。
1945年,日本天皇宣告战败,大石的丈夫也因战争而亡,大石独自一人抚养3个小孩,此时家庭收入已不可同日而语,小女儿因为饥饿爬树摘柿子吃,不慎掉落身亡,大石痛失一女。后来大石决定回小豆村继续教书,坐船去的路上,儿子问到,可以买一辆自行车代步,大石怅然若失地说:自行车太贵,现在已买不起了..
当再一次返回小豆岛时,大石讶异地发现,此时课堂上的小孩,有一些竟然是自己多年前第一次执教的那帮学生的孩子了,岁月如梭,海色依旧,但当初那些人儿已天各一方,甚至不复存在,想到此,大石不禁痛哭。
在大石去看望因为战争而死亡的学生的墓地时,遇到当年教授的那12个学生中的一个女生,原来是这个学生听说大石老师回来任教了,特地跑来找她的,她带来一个让大石更感动的消息,当年的几个学生,为了欢迎老师再回小豆岛,准备搞一个“谢师宴”,大石赴约,发现幸存的几个孩子,既有当年立志做助产士的女生,也有那个被迫辍学去餐馆打工的小松,还有歌声动人却因父母反对而无法实现自己音乐梦想的女孩,还有那个因为战争双目失明的学生...他们凑钱给老师送了一份礼物,也是他们从小对老师最初的印象:一辆自行车,看到此,大石感动流泪。
此后,风里雨里,陪伴大石的,就是这辆珍贵的自行车...
资源挺难找的,只有咪咕视频vip才有,且翻译与字幕质量不佳,但是不妨碍基本的观看,前半段就跟片中歌曲一样轻快美好童真,后逐渐转为悲,虽然是黑白电影,但是海景、船舶、大石端庄典雅的面庞,孩子们清澈的眼神,60年后重看依然能刻在观众心中。
片中出现两次《友谊天长地久》的配乐,第一次是两个男生赶路来与老师告别,第二次是多年后学生们与老师相聚,人生要经历无数次告别与相聚,不变的是,友谊天长地久。
不喜欢的一部木下惠介 看这么圆熟的电影仿佛是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的感觉
#重看#内海金光闪闪,纯真童音阵阵,今日纵声歌唱,焉知路在何方;师生亦是缘,相扶走过的难忘岁月,经炮火洗礼,故人凋零,魂魄悠悠,曾共同欢笑哭泣,却只能目送你们走上各自人生道路;木下惠介的镜头永远那么诗意,且奉献最美秀子,哭戏煽情度最佳,今日两次大银幕秀子,满足。
那年头的日本电影看了好多都走这种散文式反高潮的路线——尤其木下惠介——需要耐性去……可惜不能在电影院里看,用电脑看各种走神。中间有一段无字幕……西特。
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
近观日本电影,感觉对影片风格影响很大的其实很多是与导演的性格有关。高峰秀子在自传里说过,木下惠介是一个爽朗活泼的导演,在片场常常哈哈大笑。这样爽快豁达的性格也体现在电影中,镜头语言、剪辑方式都能体现出他自己的风格,相比较成濑的婉转千回、低回吟唱,木下惠介更加“直、开、放”。
山形未改,水色依旧。昨昔历历,以至今朝。结尾自行车一出来,鼻子就酸了,不清楚泪点在哪里。但哭了几次就明白了,令人难过之处在于物是人非,所以自行车的出现,实际上是一种隐形的闪回,唤起观众对起初自行车出场时那种生活那种人的回忆。十二个人变成七个,一个潦倒无音信,一个病故意,三个阵亡。而久子的长子,即便是战败后,军国阴云也仍然笼罩着他挥之不去。「ヘイワ」,和平,对于个体而言是如此难能可贵,来之不易。美中不足是丈夫女儿走得有些突然,并且这个设计的目的性、解释性不强。
可能是史上拭泪镜头最多的电影...前半段清新自然充满童真,后半段桃花源般的小豆岛也免不了被卷入战争阴云,泪点连连。高峰秀子太温柔美丽了。片中若干插曲都是我从小哼到大的,有的中文歌词都记得很清楚,以为地球上人人都会,没想到一问大家居然没听过我也搜不到?!震惊,我到底是从哪学的呢??
这片子最神奇的地方是,虽然每个学生都有三个以上的角色饰演,但情感是完全和高峰秀子所饰演的老师(还有她的表演)连贯在一起的,这是蒙太奇造就的一生,是唯有影像才能赋予的真实力量。当然,如果不是木下惠介惊人的导演力,也不会有这样一幅跨越半生的动人历史画卷。2021.05.23 @电影资料馆二刷。效果比第一遍看还要好。有距离的日本现代平民史。
实在是太煽情了,处处都在煽情,而且在我看来都挺刻意的,对军国主义的批判反思完全被煽情遮掩过去了,还有第一次骑自行车出场那段看着太尬。
一曲只见泪不见血的时代悲歌,因为哀绝之至,即为泣血,伤楚之极,便可穿心。一部仅从侧面白描、却让战争之险恶阴惨暴露得淋漓极致的反战杰作,国家机器(招兵的军队、捕控的警察、“躲在食橱里的天皇”-照片与终战广播)成为缺席的在场者,个体则是酷烈历史下的渺小人质,不是在画外殒命(几乎未出现过尸体,仅可听闻人物的死讯,或目睹丧礼与墓碑),便是被迫遭遇悲凉酸涩的生命情感体验(尤其是亲历自己的学生与家人一个个因贫穷、家庭变故、疾病、意外或战争而亡故的老师)。前半段基调欢乐美好,之后渐次转为悲苦,一次次无言而用力的告别,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童谣或凄婉动人的曲调([友谊地久天长]总萦回于耳畔),一座座逝者的墓碑,无尽的孤舟,还有那张承载记忆的合影与自行车礼,都令情感激荡狂涌。高峰秀子抹泪不断,演得太好。(9.0/10)
1. 大师级作品。2. 高峰秀子的优点是可塑性强,原节子太过完美所以选择角色会受限制,或者是观众对她的完美印象很难改变。3. 片子不着痕迹,不起劲儿灌输,一切都浑然天成。4. 没有战争场面,一个个墓碑,还有老师战前,战后的自行车就让人能够明白很多道理。5.杰作,史诗性质的。
二十四只纯净的眼睛,十二个不幸的孩子,木下惠介用清新自然的叙事手法温柔而有力的直戳战争对人民的迫害,一代年轻人流离失所,生死茫茫,眼眶也跟着高峰秀子几度潸然,串联电影的每一首悠长的日本小调也仿佛成了社会的悲鸣。
【北京电影节展映】松竹修复版。两个半小时里哭戏一场接一场,24变14,极为苦情催泪。虽然字幕翻译较差,但银幕内外都是哭声不绝。摄影很好,难忘片中海景、船舶、渔村和高峰秀子的美丽脸庞。剧情跨度近20年,主线之余也侧面展现了战争前、中、后日本底层百姓的生活,并有浓浓的反战思想,至今毫无过时
可能是太喜欢木下的日本的悲剧的原因。感觉这部片丧失对我应有的力度和影响。上上下下老师的一生。希望的只是不做炮灰。24只眼睛只剩下了14只。流去的也就不只是时光了。真是在想,个人命运被什么所左右呢?更多的。只是想摆脱一切荒谬的宿命而已。看着刚出生的婴孩死去。忘记当下发生的每一件琐事。活着的意义,有不有关于记忆?
大石头老师是一位母亲。她骑着车穿着洋装,闯入了这个小岛。然后离开又回来。她爱人,为他们笑和哭。她育人,说我并没有说什么不对的话。她的儿女们经历着这个时代,而她站在那一直守望着他们。当他们重聚,有人说我必须要来,否则我就再也来不了了。为我们的童真流一些眼泪。
看這部作品的時候,我一直在想當初國際影壇為何會喜歡這部作品,但越看我越發覺電影前半部在構圖上非常的有趣,像是一連串地景被簡單的敘事所串起,因此那荒涼貧瘠才是影片前半部分的主角,然而它們的永恆不變更為如此像是通俗劇的作品增添了幾分諷刺感,與無法改變的社會與其交織成限制眾人的時空結構
3.5。回想小津在《彼岸花》《秋刀鱼之味》片尾处借笠智众之口追忆戎马岁月,心里总有些不是滋味,而木下惠介的反战思想是在《二十四只眼睛》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的,高峰秀子的眼泪颗粒分明地砸在观众心上,与战场上的弹坑无疑。——年轻时,她质疑军国主义教育里对爱国与忠诚的过度宣传,随着年岁渐长,她只是不想要任何人奔赴死亡。没能感受到一年级师生间迅速建立起的情感联结,但后半段对和平与安宁的希冀却是普世的。镜头平等地、甚至不厌其烦地扫过一张张年轻士兵的脸,数年后则扫过他们的墓碑,昨天他们是身边的同学,明天就成为远方的游魂。老师仍需要一辆自行车来重建生活,二十四只眼睛里有许多双永远看不见。
有些地方拖沓了,但绝对是个好题材
下次去小豆岛巡礼有事做了:边骑自行车边哭
自行车隐喻发展动力,老师象征国家母体,战前自行车源于父辈积蓄,战后自行车来自众人集聚,自行车老师—爱哭的老师—自行车老师的称号变更,暗合日本人对过往、现在、未来的定位与期望,木下不愧是50年代最受信赖的导演,不仅将社会心态把握得细致入微,而且绝不冒失出牌,譬如慰安妇的雷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