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场性权利争夺战
该片作为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具有较为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把摄影机对准平凡人的生活,记录了巴黎街道上的一场爱情的幻梦从萌芽到破碎的故事,也是关于一个女孩被三个男人争夺的权利战争。中间穿插了大量看似与故事脱节的生活碎片,例如两个好友正在打架,却把穿插了一个误喝了红酒有点晕乎乎的老头;随着镜头缓缓下摇,同一栋房檐下不同楼层的人一边过着自己的生活,一边唱着同一首歌;把歌曲作为造谣的房东和租客的斗争。这些关于巴黎民众的生活碎片自然流畅的融入故事中,具有一种生活的纪实美感。 雷内.克莱尔作为欧洲先锋派的代表人物,曾致力于挖掘摄影造型和视觉节奏的美,而在这部影片中,完全体现了他作为一觉艺术家对造型美的重视,和对听觉艺术的敏锐把控。片中多出展示情绪或激烈出,都刻意避免直露,如男女主两次漫步街头时,都只拍了两人的脚和拉的长长的影子,中间叠化了一个时钟画面,简明的表示了两人的行动,而又具有美感;…最典型的段落,出现在三男的斗争处,男主和黑老大在街头拼杀,音乐戛然而止,一段仿佛默片的挑选拼杀凶器的表演,又因为男主不愿拼杀被嘲笑,随后响起火车鸣笛声,男主赤手空拳开始打斗,全景镜头,只隐约在黑暗的光线下,看见两人被黑老大的小弟簇拥着,在昏暗的巷道中打斗,随着火车声渐近,赶来的男主好友用手枪打破街灯,画面陷入黑暗,只隐约见一群人扭在一起,听见打斗时的人声、不断逼近的火车声,巡警赶来时的狗叫、汽车发动机声,又见着黑影匆匆逃走…这个段落展示了在1927年声音进入电影后,电影人的思考,如何运用无声制造压抑紧张的气氛,随后视觉的黑暗,更突显出街道的声音,用同期、音响营造氛围的真实感…
因为男主的角色是一个街头歌手的身份,场景也多选在歌舞厅酒馆等处,导演可以将歌曲巧妙安插在影片中,时而是男主带领众人在歌唱,时而是市民或哼唱、弹唱、对唱组成一只歌曲,时而是舞厅中、酒馆中播放的歌曲,将歌曲作为同期声的方式融入,例如运用场景中的唱片机推动发展,片末,男主决斗完兴高采烈的归来,酒馆中正放着热烈的歌曲,随后男主得知女主变心的真相,两好友为了争夺女主展开打斗,唱片机正放到结尾传来杂音,两人伴随着杂音扭打,打到激烈处老板关掉唱片机,电影再次陷入无声,两人无声对峙,两人的台词精妙的体现了这场性权利斗争,一人说我不爱她,另一人说我也是,随后画面摇到桌面的骰子…
影片明线是关于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实际是一场性权利的争夺,不止是三个男人作为支配者的争夺,还有女主作为被支配者与三个男人的周旋。尤其是男主入狱后,女主和男主好友吃饭的一场戏,将女主对其性魅力的自信外露展示的异常含蓄与赤裸,中景,两人用餐,好友忧心忡忡,女主注视着他,近景,好友双目无神,反打近景女主注视着他,一边摸上自己的头发像是在检查仪容,反打回好友,继续无神,再反打回去,近景女主注视着他,手中把弄着纸巾。
影片打从一开始,通过镜头就暗示了,谁是支配者,一个摇臂从上往下的镜头,画面从巴黎屋顶俯拍靠近女主,她正一副专心致志的样子看着男主,而三个男人,一个妄图用武力征服,以被抓去警察局而告终,一个提出投骰子,这个骰子在之前只是决定谁请客、谁先去搭讪的工具,能决定这一刻的命运吗?男主选择主动放弃这场权利争夺,他明白了,选择权或许从来不在他手里…
2 ) 巴黎屋檐下
《巴黎屋檐下》还是能很好观察到早期电影和有声片初步实践的样态的。
影片中呈现的不是完全的有声片,不少片段都能很明显地看到默片时期喜剧性的动作表演和对肢体表情运动的重视,有声片段的技法也能很明显看出来不是很成熟。
不过已经有了一些对于声音可能性的创造性运用,像是睡在地板上的男主醒来时习惯性地按掉闹钟却按在了女主的高跟鞋上,但此时铃声也戛然而止,镜头上移展示是女主按掉了闹钟。又像是不同画面中,前一个画面放的音乐与下一个画面人物哼唱的曲调的一致,又与下一个画面街道上拉手风琴的歌曲匹配。此时导演已经有意识地运用声音的巧妙匹配展示一些戏剧性而不仅仅是声音的录制。
此时的音乐歌舞片样式还比较稚嫩,节奏和剧情的推进并不紧密和成熟流畅。但也有一些精彩的片段。像是男主被监禁时期,他房间里那些被打翻的新东西在地板上随着时间流逝遭遇风吹、蒙上灰尘、被老鼠啃食,展示出一种切实的时间流逝感和凄凉。
【不得不说一个世纪以前的法国人恋爱观真是让我看得摸不着头脑,不管女主怎么在三个男人里周旋也始终是玩物的观感......不过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评判世纪前的娱乐产物,冒犯冒犯】
3 ) 轻快的忧伤——生活继续
开头即是一组长镜头,感觉很眼熟,是《云水谣》一头一尾的昂贵长镜头带来的熟悉感,技术是精湛了不少,但给人的感觉不过如此。
导演是雷内克莱尔,法国诗意现实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早荣获法国院士的电影导演。
劳拉在哭,阿尔伯特一直盯着她,劳拉先照镜子擦粉,而后最鬼脸,然后看到阿尔伯特回应的鬼脸,噗哧一下笑了——很值得捉摸的心理细节。印象深刻的是两人十二点之后在街上徘徊,脚步一致,带有幽默的是路旁的流浪狗也学着两只腿走路。克莱尔式的幽默感。
友情、爱情,现实,背叛的故事。阿尔伯特爱上了劳拉,当他们正准备结婚时,阿尔伯特却受到小偷的牵连进了监狱,在这期间劳拉移情别恋爱上了阿尔伯特的朋友,等到他出狱想挽回这段爱情时,却发现为时已晚,影片的最后,阿尔伯特成全了劳拉和他的朋友,继续一个人的生活。
怎样确定爱上了一个人呢?阿尔伯特爱上劳拉,好像是一见钟情之间的事,但劳拉爱上他(同意他的爱)好像用了一万年,变心却不需要一刻钟,进监狱没有询问没有问候没有眼泪,不爱却是明显的。爱情是闹剧吗?可能现实的爱情就是如此善变? 爱的深的刻骨的有多少呢,还是少数吧?而劳拉爱上他的朋友不过也是一秒,对于他的朋友劳拉不过是个投怀送抱的可以掷筛子赌输赢的女人。幸福不幸福就那样!爱情不是那么重要!生活还是继续,有着歌唱。——轻快的忧伤!
出彩的场景:雷内克莱尔的诗意——在表达劳拉的爱情变质时,克莱尔把镜头对准了阿尔伯特的家里,正在腐烂的食物,劳拉的摔破的镜子,没有人查看的信件。
还是有很多个人表演甚至夸张的表演来替代语言,毕竟是在克莱尔是在一种接受与适应新事物——声音的过程中。尝试本身就是巨大的价值。
4 ) 爱情
这是一部测试卫生的爱情电影吧,虽然说这部电影里面人年龄还不小,但是其实这其中爱情非常幼稚的。这是一个循环时代新电影,从开头的推镜头以及第1个认识的女孩到第二认识的女孩结束和拉镜头拉出来。这不给你讲一个非常荒谬的故事啊,甚至可以说种种人物的关系是极其混乱,但是他的魅力在于他的歌声还有这个人物的单纯,对吧,老套的故事,然后但是整个细节又非常的有雕琢的感觉,女性导演拍的电影,我觉得这个女性的行为啊,我觉得是有点过于的脸谱化了,反而男性的这个角色更加的鲜明,可能在那个重男轻女时代,这样事时有发生,他想描写的一个单纯的无能无知的来自外地的女孩。
5 ) 《巴黎屋檐下》
雷内克莱尔作品,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先驱人物之一。从无声到有声的重要先驱,影片强调视觉与听觉。在影片中使用轻歌剧形式取代对白,充满巴黎小人物人情味。该片可以说是他的有声片实验短片,讲述了一段三角恋情的故事,影片对人性弱点与爱情的背叛进行探索与描写,用一系列空镜,使用表现主义的手法暗示爱情里的移情别恋,与狱中男主人公的思恋形成对比,充满讽刺。
6 ) 观影碎片之雷内克莱尔的《巴黎屋檐下》
每天在无休止的忙碌与平庸中渡过,总是感慨时间不够用,可真正想让自己休息会时,却又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和陈文一样,我最烦这样了。
看《巴黎屋檐下》之前是准备看一部叫《记忆旅行》的韩国电影的,女主演是崔真实,可是看了十分钟我就看不下去了,如果说前面的男主人公的那段失恋独白有点新意还勉强可看,那么后面的对白场景则完全受不了,我承认,我有的时候真的受不了某些商业电影,弱智的对白,刻意的情节,看的我昏昏欲睡,于是,我决定不折磨自己了,便找来了这张藏了多年的《巴黎屋檐下》,导演是雷内克莱尔,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三杰之一,也是最早荣获法国院士的电影导演。
影片的开场就把镜头对准了巴黎工厂和街道,一个舒缓的长镜头伴随着动人的歌声慢慢推向了街头小巷里的人群,影片的男主人公阿尔伯特正在引吭高歌,旁边围满了跟着学唱的人群,用一个硬币就可以买一份歌词跟着学唱。人群里有个漂亮的姑娘,她叫劳拉,还有一个小偷,他正在人群中偷那些贵妇人的钱包。
阿尔伯特唱的那首歌里有一句歌词就是“我们都生活在巴黎的屋檐下”,后来,阿尔伯特爱上了劳拉,当他们正准备结婚时,阿尔伯特却受到小偷的牵连进了监狱,在这期间劳拉移情别恋爱上了阿尔伯特的朋友,等到他出狱想挽回这段爱情时,却发现为时已晚,影片的最后,阿尔伯特成全了劳拉和他的朋友,一个人走向深黑的夜里。
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阿尔伯特经常在街头教别人吟唱的那首歌曲,很明显,雷内克莱尔想用这首歌来表达他对这些巴黎街头日常生活着的普通人的情感,而且这首歌甚至代表了导演的一种主观美好,它象征着友爱,象征着平和,影片中有一场戏是,阿尔伯特正在教居民唱歌,劳拉帮着卖歌词,这时,一直追求和想陷害劳拉的坏人以及怀疑阿尔伯特是小偷同伙的绅士模样的有钱人也出现在唱歌的人群里,当我们以为他们会马上抓住阿尔伯特时,却发现他们已被歌声感染,拿着歌词在一起歌唱,于是,这部电影最诗意般的场景出现了,街上的居民,路上的行人,不分地位,不分好人坏人,都在跟着阿尔伯特吟唱。
"雷内克莱尔出生在巴黎闹市区的一个商人家庭,自幼耳濡目染了这座繁华都市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儿时的记忆深深烙在他的内心,也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他影片中表现的热闹场景,大都源自他熟悉的巴黎市区生活。"(摘自单万里的“雷内·克莱尔--鼓捣影子的院士 ”),由此可见,雷内克莱尔之所以被誉为最法国的电影导演,完全是源于他对法国人的热爱,他通过他的镜头表达着他周围的日常生活,他从不拍别人写的剧本,他的电影都是他自己写本子,因此,也有人说他是最早的“作者电影”导演,雷内克莱尔的诗意不仅体现在美好的生活层面上,影片中有场戏是阿尔伯特的情敌写信暗示阿尔伯特离开劳拉,否则没有好下场,正好这时阿尔伯特被诬陷抓进了监狱,于是,负责送信的小男孩把信塞在了阿尔伯特家的门缝里,在另一个场景,劳拉正准备搬进阿尔伯特家,当得知阿尔伯特被抓时立刻去寻找他的朋友帮忙,于是三段时空的叙事用蒙太奇手法同时进行,一边是正在逃跑的小偷,一边是意外爱上了阿尔伯特朋友的劳拉,一边是在监狱里思念劳拉的阿尔伯特,而在表达劳拉的爱情变质时,克莱尔把镜头对准了阿尔伯特的家里,正在腐烂的食物,劳拉的摔破的镜子,没有人查看的信件,遗留着早期表现主义风格的充满诗意的镜头讽刺着爱人间的背叛与别离。
这部30年代的电影运用的众多电影手法和叙事手段在后来的电影经常被加于利用,比如阿尔伯特和劳拉分睡床的两头被美国人用到《一夜风流》里就变成了克拉克盖博和白考尔在一个屋里分睡布的两边。
这部电影也许最大的缺陷就在于雷内克莱尔没有彻底的放弃早期拍默片时的导演经验,很有镜头和场景明明可以用对白表达的,克莱尔却选择了用演员的无声表演去替代,搞的我刚开始看的时候还一直以为是默片,可又发现主人公能说话嘛~查了查相关资料才发现,《巴黎屋檐下》是雷内克莱尔的第一部有声电影,而这位默片时期受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影响比较深的导演最早是反对有声电影的,就像爱森斯坦一样,直到60年代他才承认自己当初的固执,这部电影之后,雷内克莱尔比较有名的作品还有《自由属于我们》,《七月十四日》,(以下引自单万里的”雷内·克莱尔--鼓捣影子的院士“)"他在1932年拍摄的《我们要求自由》尖锐地讽刺了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以至卓别林的名作《摩登时代》都是对它的模仿。然而,克莱尔的这种民主主义思想使他很快失去了出资人,法国的法西斯分子也对他发动了诽谤攻击。因此,他不得不离开法国,到英国拍摄了《魂魄西行》(1938)和《假消息》(1938)之后,他又奔赴美国,在那里拍摄了《新奥尔良的情妇》(1941)、《我娶了一个女巫》(1942)、《明天发生的事情》(1944)和《天网恢恢》(1945)。由于强烈的个人化创作思想同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制度格格不入,加上长期脱离自己熟悉的生活,克莱尔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影片已无法与从前相提并论。"
1946年克莱尔回到法国,但他没有回到以前的创作道路,反倒在自己的作品中潜心研究哲学性思索,渐渐偏离了现实主义的创作。
7 ) 街角爱情花儿开
雷内.克莱尔是电影安徒生,他的电影是再造的成人童话世界,这个世界永远有歌声和爱情,没有仇恨与丑恶,即便事不随人意,也只是浅淡忧伤,更多的还是街角的爱情歌唱。
《百万法郎》是我看过最好,看的最乐的电影之一,《巴黎屋檐下》是René Clair第一部有声片,相比之下,稚嫩许多,如此能发现René Clair的个人风格是如何发展,完善的。
开场结尾依然是慢慢的从巴黎的天空(只不过是布景)摇移到屋中幸福的恋人,《巴黎屋檐下》的剧情很简单,显得太平,更情绪化些,大致可以概括为——街边的不法商贩文艺青年(买歌词教歌的)看上了小帮派头头看上的女人,帮盗贼朋友存放东西被抓进监狱,出来后恋人已和他的好哥们是一对了。。。
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用镜,叙事就显得有点呆,而且很清晰的看到戏剧观念的大量残留,默片的大部分手法都继续延续,显得这只是一次可爱的小心尝试,当然这些后来都完善成更加“电影”的《百万法郎》。
René Clair让人称道的声音运用真是令然叫绝,片中一首首歌曲,音乐和人物动作,情绪,叙事都结合到了一起,只是缺少了最后的完全大团圆结尾,让人黯然神伤,没关系,歌不是这么唱么,爱情来去匆匆,哥们的就是自己的,好吃不如饺子。。。。。。
我们大陆也曾有过René Clair,就是袁牧之啦~~《都市风光》里的技巧可明显看出René Clair的影响甚至发挥,《马路天使》更是一部René Clair式的电影,街角小道里穷的文艺的年轻人总是能相遇,只是更加显示出对现实的抨击和时代的追求。
《都市风光》里穷作家为了追求潮姑娘,最后落得流落街头的下场;《马路天使》里最后那蹲高楼,带着深深的绝望。《巴黎屋檐下》和《百万法郎》的结尾则小偷公司和平民百姓欢聚一堂,依然是欢歌笑语,巴黎的30年代和上海的30年代差异如故。
反正René Clair片子就是看了让你知道——人生不必愁眉苦脸,街角总有你的姑娘。
8 ) 关于巴黎的美好与罪恶
开头:摄影镜头俯瞰巴黎城区的一角,那是属于世俗,属于劳工阶层的一角。依靠在街头卖唱的男主角,和围观的民众们,一起高唱着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看到如此的影像之后,你一定会认为,巴黎本就是一个充满着美好事物与博爱精神的人间仙境。
但事实是,罪恶经常是潜藏在美好的表象之下,此时此刻,“一个小偷正在人群中恣意的寻找着目标”。
让我们看看我们的男主角对此的态度,他眼睁睁的看着小偷掏一个”中年胖妇”的口袋,却竭尽全力为一个年轻美女(也就是女主角)夺回她的钱包。
很有趣,有点理想主义,也很现实主义,不是吗?
其实,电影中除了那个作为“强盗头子”的唯一反角外,其他所有出场人物都是如此调调的人物。
(前文说过)的那个小偷虽然是个实际意义上的坏蛋,但也是一个“敢作敢当”的好汉。(自己身陷囹圄,却绝不连累为他窝藏赃物的【第一男主角】)。
第二男主角(也就是第一男主角的“演艺界拍档”)会在第一男主角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救他于水火,却也是同样一个人,在第一男主角被投入监狱之后,“当机立断”的抢了对方的女朋友。
我不认为应该把女主角Pola理解为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她只是一个可怜的罗马尼亚移民(证据一:影片台词:第一男主角:XX[语],罗马尼亚语怎么说?)。(证据二:试想一下:如果她是一个巴黎本地人,怎么有人敢抢她住处的钥匙,让她有家不能回)。
所以她曾轻易地投入强盗头子的怀抱,在受到对方的欺辱之后,又“转爱”第一男主角,在第一男主角被投入监狱之后,又很快的爱上了第二男主角。
“她只是一个苦命的弱女子,需要一个男人来依靠!”
最后再来谈谈女主角Pola的扮演者Pola Illéry(和剧中角色同名),她确实是一个美到能够摄人魂魄的女人,绝对值得影片中的那三个男人为她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入选过德莱叶的个人十佳,早期有声片,大部分还是保留了默片形式,是固执也是留白,新现实主义之前早有导演上街了。歌曲作为线索,首尾的街景摇镜堪称华丽,以物的变化表现情感变化,男女鬼脸和街头扒手算是法式传统吗?同在巴黎屋檐下,斗嘴唱歌两不误
首尾照应的移动镜头,渐近-渐远。有很多镜头的运用都更丰富多样,不管是室内外的正反打,还是大远景+近景的切换。
雷内·克莱尔有声片初尝试(其实是默片+有声段落的半有声,喜剧安排基于此也成了传统喜剧和声音构造的混合),和一年后的《百万英镑》可以一同视为克莱尔探索声音的双环画。声音设计整体虽然还在依托音乐,但在渡桥连接作用与有声才能显示无声上已经做到足够精巧了,而且吵架一场,声音在空间前后的双音源混音安排,已经有之后奥尔特曼的雏形了。运动长镜完美的从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呈现了巴黎,克莱尔富有生活细节的置景位居其中,令人赞叹的巴黎平民浮世绘,之后明奈利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就致敬了开头。人物只有法国人才能写得出啊,缺陷并不影响魅力,反倒是巴黎多角浪漫奇旅转折的核心,这明显比强事件扭转好得多。肢体运用也不要太可爱。最妙的还是叙事节奏上多线如齿轮运转般的严丝合缝,在“巴黎屋檐下”合奏出一曲浪漫肆意的爱情协奏曲。
豆瓣简介已经很好地概括了整部片子的观感:三人的恋爱关系支撑了整部电影,故事性十分贫乏。开头摄影机缓缓地深入街道,结尾摄影机又从街道向外远去,一头一尾前后呼应,十一年后的《公民凯恩》也是如此设计,不知道奥逊·威尔斯有没有受到这部片子的影响。这部片子是雷内·克莱尔,同时也是法国的第一部有声片,其年代与世界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相比也只不过晚了三年,免不了依然受限于默片的框框之中。适合收音的地方就使用对白,不适合收音的地方就使用配音或直接让演员采用默片的表演方式。这种在有声片与默片之间的不断转换,也是雷内·克莱尔在早期的一次有趣的尝试。
8/10。有声片不是为对白发明的而取决于故事发展的速度,好朋友间殃及池鱼的推拉争执没有声音,铁道旁持刀械斗在枪打灭路灯的黑暗中只闻打斗喧闹、火车轰鸣和警哨,声音取代画面进行表演;街头歌手提高嗓门提醒注意扒手,加快歌唱速度想早点结束来躲避情敌,以及上下楼歌声引发的邻居纠纷都极富创意性。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雷内.克莱尔早期是先锋派电影主将。影片借助于既富于现实性又有诗意的布景设计,展示了巴黎郊区景色的迷人魅力。
兼具默片和有声片的双重特点,巴黎小市民的轻佻,男人游手好闲,女人水性杨花
片头大范围吊臂长镜头很具有实验性也很超前。导演对整个故事的处理比较平淡比较内敛,让人找不到太多的兴奋点,唯有那场和着火车汽笛声的打斗戏在栏杆后面拍的欲说还休还有点意思。PS感觉这部片子和那部伦敦的人行道像是姐妹片,只不过在那部片里劳顿的演技实在是太强悍了。。。
片子本身除了René Clair最早一部有声电影的名头,再次印证女人皆善变的永恒真理以及开场结束两处长镜头外再无其他特色.不过男一男三的一段抽烟点烟镜头要是被广大腐女发现大概会被奉为大银幕基情的先驱吧,1930年啊.待我等会儿发出来
基本还是默片那一套,不过因为技术原因被载入史册。小人物的刻画很可爱
8.6;如何戀愛尚未學會,卻須先識成人之美
雷内·克莱尔的第一部有声片。但从对白而言有一半是处于无声状态。台词也是尽量减少,无声片时代的夸张动作和喜剧元素很是常见。可以看得出克莱尔对声音使用的慎重。而另一方面,反复吟诵的主题曲和配乐都显示出克莱尔对声乐的肯定。
Rene Clair。法国30年代可爱而又有趣的小电影,些许的伤感中带着一丝诙谐。它是带有鲜明默片风格的有声片,镜头语言的意义既明晰又单纯,人物性格表现虽很单一,却不乏生动。哈,在那时候的法国,竟有一个职业是街头合唱者,十分有意思。
克莱尔的第一部有声片,可以看到他试图让声音参与叙事,一首歌穿插其中,但也不乏克制,一些段落的对白声音省略让电影产生了一种朦胧的文学美感。最后的结局男主不乏落寞,但也潇洒。张暖忻有部《北京,你早》,与此片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体上是轻松愉悦的,完成度也不错,人物感情塑造浅尝辄止,传达着一种浪漫的潇洒,没有厚重的深度倒也无妨。
旋律,旋律……巴黎屋檐下只有一个姑娘……
摄影和剪接都非常之成熟,音乐虽然重复但一点不会厌烦。配乐、小幽默,钟,混混之女友,街灯,地板,烟囱,友情和爱情……小津早期喜剧也有很多这些影子在里头,他一定也很爱这片吧,回家翻一下书。
在有声片初期来讲配乐对白的加入是能够引起轰动的,如今看来明显是默片与有声片的过渡,技术粗糙真实感全无,故事并不讨喜,阿尔伯特将宝拉的名字刻在了监狱的墙上,可宝拉身边从来不缺舞伴,阿尔伯特干完弗雷德又跟朋友打作一团,原来只是一厢情愿。
空间、声音和小道具的处理凸显早年的功底,吊臂长镜头(模型?)、默片有声片的切换、音乐对话掩藏下无声的信息(雷诺阿口中的something missing)、打斗戏缺席的配乐和唯一一次强环境音(火车汽笛)。至于故事,法国人呐......
巴黎男女情,克莱尔首次尝试有声,大体上是简短的有声唱段+有声对白+无声片,除了表现法国本土色彩外,声音对情感的渲染效果尤为重要。我觉得本片的结尾更时间启发后人—尴尬场面的消音,卡碟重复的配乐,声音透视的注意,闭门后的对白消失,观众仅能通过表情、小动作和音乐判断情况。2q
果真和老电影中的旧上海街头有几分相似,默片痕迹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