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评来自公众号:杰瑞电影研究所
一百年前,一艘被称为“永不沉没”的巨轮泰坦尼克号从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途经法国瑟堡-奥克特维尔、爱尔兰科夫,驶向美国纽约。
(图:泰坦尼克号首航时宣传单,头等舱配备了Vinolia Otto香皂)
在经过北大西洋纽芬兰附近海域时与一座冰山相撞,五间水密舱进水,最终断成两截。
船上2224名船员及乘客中,1517人丧生,其中仅333具罹难者遗体被寻回。
这艘超豪华游轮坐满英、法、美的达官贵人,存储室里也存满珠宝钱财。
前不久,一则新闻又引起了网友对泰坦尼克号的大讨论。
一支探险队再次下潜到沉船点时,发现船身已腐蚀的面目全非,著名的船长浴缸已完全消失。
十年后,泰坦尼克号将完全被大自然之口完全吞没。
自然对于人类的成绩从来都是藐视,文明的辉煌在降解和腐蚀面前一文不值。
1912年的那场灾难留在地球上的痕迹将慢慢消失,只有那些动人的故事在屏幕和文字间流连忘返。
98年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成为父母年代最动人的爱情故事,12年导演又用3D电影重制版狠狠赚了一波票房。
杰克和露丝跨越阶级的爱情,在灾难面前凸显的更加伟大,《我心永恒》一响,多少情侣的眼泪伴随着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泰坦尼克号》重点更侧重于爱情故事,但对于大型灾难场面的群像描绘,刻画却不得人心。
男女主角光环太重,把其他的人的存在感直接淹没,看完电影,除了小李子的巅峰颜值和胖温的贵妇体型,别的一概五秒记忆。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同样以泰坦尼克号海难为题材的电影《冰海沉船》。
1958年,这部电影一经上映,就在欧美掀起一阵热潮,根据泰坦尼克号二副,莱特的回忆录改编而成。
当年的热议程度不输98年的杰克和露丝。
《冰海沉船》作为BBC版的泰坦尼克号,真实到令人发怵的程度,灾难面前的善良、丑陋、无奈,更多小人物在荧幕上展现出他们英雄主义的悲歌。
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至今没有准确的定论,通过生还船员的描述,《冰海沉船》还原了当时灾难的全貌。
船启航不久,前船便发出冰山警告电报,然而船上的人太自信,他们认为这个季节有冰块太正常不过了。
其实泰坦尼克一共收到7份冰山警告,但船上多如雪花的私人电报淹没了重要信息,也使船长的判断麻木。
当肉眼可见冰山时,泰坦尼克号还在全速前进,已来不及减速停船,船员急打方向,避免了迎头与冰山碰撞,但船身右舷却被撕裂。
船长与设计师估算,距离完全沉没还有一个半小时。
而此时,船上的乘客却还浑然不知,各自欢乐着。
这里有一个细节,喀尔巴阡号收到救援信号,迅速掉头救援,全速前进到达出事点需要四个小时。
在寒冷的大西洋上,人根本挺不了四个小时。
其实,在泰坦尼克号前方不远处,就有一艘肉眼可见的船,预计一小时就能到达出事点。
而这艘船却像死尸一样,躺在黑漆漆的大海里,对泰坦尼克号发出的电报、火箭、灯光信号不闻不问。
与其说船员愚蠢倒不如说他们自私到骨子里。
这艘死船收到了所有救援,却不知出于何种心理,把它当作“结伴信号”,看到泰坦尼克号消失在海平面上,船长却说:
她还发求助火箭吗?没有?现在几点?好的写进航海日志吧。
然后继续睡觉。
直到救援已过去多时,早晨已经来临,船长才假惺惺的汇报了自己救助意愿,并发来慰问。
没有救援船只及时到达,很多人都活生生冻死在海上,大人抱着孩子爬上救生艇,向下一摸,孩子已经变成了硬邦邦的尸体。
泰坦尼克号的生还者里,达官显贵明显多于坐下等舱的穷人。
这部电影也给出了解释。
出事时,为了避免混乱,下等舱通向甲板的通道被铁门锁死,船员在唯一的出口维持秩序,拦截人群向上逃生,在最后关船员各自逃难,穷人们才抄来消防斧砸开了铁门。
但为时已晚。
大批人群涌上甲板,小船只剩下两艘,船身已倾斜到可怕的地步。
此时求生欲把人们推向疯狂,很多男人已不顾女人孩子先上救生艇的命令,跳船、打架、推搡、抢夺,越来越多的人失去理智。
船长拿起手枪,鸣枪示警,强行维持秩序。
《泰坦尼克号》上很多细节,都借鉴了这部电影,包括鸣枪、和妇女抢救生衣以及非常经典的,乐队演奏。
在沉船开始到最后一刻,为了安抚乘客情绪,乐队一直演奏乐曲,即使最后指挥宣布乐队解散大家各自逃命,乐手们还是转头返回,在滚滚海水涌向甲板的最后一刻依然坚持表演。
英雄式的小人物还不止这些,坚持到最后一刻还在发电报的通讯员、发令弃船逃生自己却与船同在的老船长、一直坚守岗位的底仓热动工、淡定从容面对死亡的牌友、相拥在一起的恋人、把最后希望给陌生孩子的老人……
少了狗血爱情的浪漫,《冰海沉船》相对《泰坦尼克号》多了一份英国式的克制与悲情,就像那位银行家从容地给夫人留下最后的纸条上写的那样:
要死得体面,像个绅士。这条船不会有一个女士,因我抢占了救生艇的位置而剩在甲板上。
悲情的背后,是上百年来人们不断提出的疑问:
永不沉没的巨轮泰坦尼克号,在她的处女航中就便宣告死亡,到底是什么让这样上千人丧生悲剧发生?
是自大和骄傲。
英国在20世纪初正处于经济巅峰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将英国推向高潮,殖民地遍布全球的大不列颠帝国真的以为自己能够永不日落。
泰坦尼克号作为工业巅峰的巨制,让全国人民沉迷于国力强盛的自满情绪中,所有人都以为她不会沉没,只有设计师明白,她其实并不坚强。
尤其在大自然面前,她不堪一击。
电影结尾,副船长踩着摇摇晃晃的救生艇,满脸挂满冰霜,看着泰坦尼克号伴随着一声唔嚎沉没,悲痛地说:
在每一次灾难背后,总能发现人类因为盲目自信而犯下的累累错误。
但人类永远不懂得吸取教训。
二十年后,自大到疯狂的德国发动二战,将全欧洲卷入死亡。
好了伤疤忘了疼的英国再次高估自己的国力,采用绥靖政策,以为自己往昔的地位能对敌人起到威慑作用,坐等侵略者收手,错过了最佳反击时期。
从此日不落帝国,走向衰落。
方君不太喜欢套路的标题党,但这篇忍不住用一次。
就像后面会提到的,这部电影推荐难度略高,我希望一个有噱头的标题可以吸引多一些的读者。
起因是最近,有个读者让我推荐好看的迷你剧,我列的剧单中,有一部英国ITV的《泰坦尼克号》。
这是2012年,ITV为了纪念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而拍摄,一共四集。
1997年的电影版《泰坦尼克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曾经说过,拍《泰坦尼克号》是为了探讨它为什么沉没。不过看完,我们记得的只有一个现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
某种程度上说,这部迷你剧替卡梅隆实现了他的艺术追求。
ITV耗资1100万英镑,请来大堆头英伦实力派演员,制作诚意十足。
全剧精制豪华,剧本是符合历史叙述的群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角,通过游轮上不同阶级的乘客,速写当时的时代面貌,交代船难的前因后果,一度被誉为海洋版《唐顿庄园》。
不过这部野心勃勃的大剧,遭遇了泰坦尼克号一样的命运,意气风发起航,却黯然沉没——它在英国的收视率高开低走,不尽人意。
编导想要面面俱到,却流于蜻蜓点水,艺术水准不够,固然是它失利的原因之一。
但更可能的是,它所要完成的任务,早在50多年前,就由另一部电影完成了,那就是《冰海沉船》。
《冰海沉船》曾经作为译制经典引进国内,是方君的童年回忆。看的时候年纪很小,但印象深刻,以至于后来看卡梅隆版时,不断觉得很多情节似曾相识。
从敲下本文的第一个字,我就知道注定是一次费力不讨好的推荐,几乎能想象朋友的嘲笑:方君你平时写的都是又酷又炫的大片,突然推荐一个那么古老的电影干什么。
别的不说,黑白画面一出来,势必让不少读者望而却步。当时演员的表演方式,如今看来略显做作。
至于1958年的沉船特效,放在今天也是简陋百出。更别说当时对泰坦尼克号沉没的调查还不深入,片中的大船没有像后来的作品一样,出现从中断为两截的壮观场面。
一部灾难片,既没有宏大的灾难特效,在还原历史方面也有纰漏,似乎完全没看点啊。
可正是这样一部近60高龄的黑白老电影,在豆瓣上以8.3分超越了96%的灾难片。
方君的友邻中不乏挑剔有加的骨灰影迷,但这部老片顶住了他们的挑剔,得到殊为不易的8.2。
《冰海沉船》改编自沃尔特·路德的原著。卡梅隆在拍《泰坦尼克号》时,对这两部作品都有过细致的调研,并且复原了其中大量的立意和细节。
贫富差距,阶级意识,人道主义精神,天灾人祸交织的宿命感,都从老版移植到了新版,甚至很多灾难场面的表现,也只是用新的技术复刻了老片的构想。
第一次看《泰坦尼克号》时,我总觉得那个沉船之际乐队坚持演奏的情节非常熟悉,后来才知道《冰海沉船》中早就演过。
历史上的随船乐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举动,至今仍不确实,但两部电影都选择了浓墨重彩地表现这个催人泪下的段落。
可以说,1997年《泰坦尼克号》的举世风靡和空前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这部《冰海沉船》。
在《冰海沉船》的出品的50年代,正值B级片(缺乏新意的低成本电影)横行。编导很自然地没有在视觉效果上做文章,选择了淡化戏剧成分,强调影片的纪实性,把重心落在了还原历史事件。
虽然特效廉价而陈旧,但论到演员规模,《冰海沉船》毫不逊色于晚它40年的豪华新版。
短短两小时,共有超过50个开口说话的角色,力图全景式展现当时英美社会不同阶级的面貌。
船上等级森严区隔,上流显贵与下里巴人不相往来,但在巨灾面前,他们却表现出丰富的殊途同归。
我们知道,只有在生命面临威胁的关头,一个人才会卸下平时的社交面具,表现出真正的本性。只有在危急时刻,才可以看出一个人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
男爵得知轮船将沉,假装若无其事安慰妻子和儿女,强忍着悲痛与他们微笑告别。
一对老夫妻,妻子坚持不独活,丈夫也恪守原则不插队上船。另一对年轻夫妻受到他们感染,也决心相守到最后一刻。
还有老贵族从容穿好礼服,要带着绅士的尊严慷慨赴死。
指挥若定到最后一刻的船长,东奔西走拼命救援的二副,燃料仓中坚守岗位的工人,电报求救直到供电中断的通讯员,他们都是与船共命运的勇士。
也有各类贪生怕死之徒,想尽各种办法混上只限妇女儿童的救生艇,丑态尽出。
《冰海沉船》的每一个角色,哪怕只有一两句台词,都塑造得鲜活生动,让人过目难忘。
他们时而出人意料的表现,又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复杂。
最明显的,是在头等舱夸夸其谈家财万贯的女暴发户,上了救生艇后把衣物让给难友,并不顾危险,主张把救生艇划向落水者。
20世纪初,养尊处优近两百年的大英帝国已经日簿西山,强盛不再。
为了重续昔日辉煌,振兴国民自信,他们建造了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
《冰海沉船》开头,二副读着报上对巨轮庞大和豪华的夸张广告,跟妻子打着趣,半真半假地嘲讽了几句。
不料一旁的老绅士信以为真,愤怒地指责他不爱国,得知他的身份后,又转口大赞泰坦尼克号的成就领先。
英国上流社会的虚荣和浮夸,在这个小插曲中一览无遗,也为巨轮的命运投下了一道阴影。
在整部电影中,我们听到人们不断说着同一句话,“泰坦尼克号绝不会沉没”,持续地制造出反讽效果。
当灾难的帷幕终于落下,劫后余生的大副望着眼前的惨象,沉痛反思:都怪我们太乐观了,哪怕事情就在眼前发生,仍然难以置信。
留恋日不落神坛的英国贵族,不得不正视现实:他们的荣光已经一去不复返。
不可否认,《泰坦尼克号》是很出色的娱乐大片,它赋予了少年时代的我一次欣赏奇观的美妙体验。
但如果有时间,我更愿意重温《冰海沉船》。
每次重看,黑白影像中那群真实鲜活的人,仿佛带我回到了1912年那个呵气成冰的大西洋之夜,回到了那艘命运倾覆的巨轮甲板上,目睹亲人离散,耳闻哀嚎震天,洪荒巨力席卷而来,吞噬人类的文明,熄灭一条又一条宝贵的生命……
那些惊慌与从容,相守与永诀,怯懦与英勇,恐惧与坦然……从童年第一次看到,便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泰坦尼克号的灾难,是自然对于人性的一次试炼。在历史性的时刻,面对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人们纷纷作出最本能的人性抉择。
不同的影迷,对不同的版本可以有自己的偏好。在方君而言,《冰海沉船》中百态千姿的精彩和震撼,真的远远胜过一个你跳我也跳的爱情传奇。
看过它,我发自内心地感受到,1912年4月15日,那是真正值得被铭记的一夜。
这部拍摄于1958年的经典黑白电影,改编自美国著名历史研究专家沃尔特·劳德的小说《此夜永难忘》(A Night to Remember)。
“泰坦尼克号”又称为“铁达尼号”,恐怕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客运轮船了。1912年4月14日,这艘“永不沉没的轮船”撞上冰山后沉入大西洋,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感叹惋惜和猜想。
这部老电影虽然特效显得有点粗糙,也没有渲染爱情故事,但是通过真实生动的重现沉船过程和在灾难面前各种不同人物的细腻刻画,使观众看完后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片中结尾处,死里逃生的船员对那个勇敢镇定的二副说:“如果救援船离得更近点就好了。”二副说:“要讲如果就太多了。如果当时船速慢一点,如果能早几秒钟发现冰山,可能就不会撞着。如果救生艇是根据船的比例而不是条例规定,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可惜没有“如果”。人生总有太多遗憾,太多懊恼,太多希望重新来一次的事。
前不久日本某媒体调查“大人和孩子想要的哆啦A梦道具会有什么不同? ”孩子们最想要的是时光机和时间布。大人们则选择了如果电话亭和人生重来机。哎,年少时渴望快快长大,早点体验人生。等尝多了生活的苦涩后,又想回到童年,重新活一遍。人类真是愚蠢又贪心呀。
如果有了如果,你想要如果什么呢?
(标题来自zhihu)这个问题,又可以用对比同类型老片的方法来寻找答案。
本人2月份观看了一部1958年的老电影
《冰海沉船》
1955年首次出版的作品《此夜永难忘:泰坦尼克号沉没记》以六十余位“泰坦尼克号”海难事件幸存者的回忆为基础,生动地还原了1912年4月14日深夜这次著名海难发生时的场景,以及随后几个小时惊心动魄的求生与救援过程。
《冰海沉船》就是书籍出版三年后,英国拍摄上映的电影,可以说是第一个版本的《泰坦尼克号》影视。
他与经典的卡梅隆版《泰坦尼克号》相比,更像一部肃穆的文艺片,忠实搬运书中内容。
卡梅隆版《泰坦尼克号》的场景虽然很多都直接照搬《冰海沉船》(毕竟算是翻拍),但这个新版比老版优秀的两个因素,也就是新版能成为经典的因素。
1.技术与史诗
首先两部片子的时间间隔已近40年,所以新版拥有天然的技术优势。
且卡梅隆喜欢用实拍来给场景增加真实感,一系列实拍配合特效的操作下来,整个电影恢弘、史诗的气质就立住了。
2.爱
新版的剧情,添加了一条Jack和Rose两个人的爱情故事。
这条爱情线,老版《冰海沉船》是完全没有的。
爱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也是观众审美的重要取向。
个人认为这一条爱情线的加入,就是让影片成为经典的根本原因。
灾难、真实事件、特效,那都是次要的。
真挚感人的生死之恋,是在全世界收割无数观众眼泪的最大法宝(包括本人)。
冰海沉船,冰海沉船,听听多么像烂片的名,要不是看到8.3的评分狠狠心点进来,还真就错过了一部好片。
大家都愿意把这部片子和小李子的《泰坦尼克号》做对比,但我在观看的时候潜意识中倒是没有进行比较,我觉得也没必要比,两个片子突出的核心不同,一个是众生相,一个是生死爱情。如果影片立意有高低,那我更喜欢这部的众生相。
1.人人平等只是一句谎言。虽然彼时的英国号称是绅士的社会,代价是要将人分成三六九等。灾难面前高喊着“女人小孩先上船”,其中却隐含了是“一等舱的女人和小孩先上船”的前提条件。所谓谦让与灾难面前的无私,不过是一群穿着西装的人摘不下的面具。
2.身份赋予责任,制度形成秩序。按理来说,伴随着船的下沉,无论船员还是乘客的恐慌度应该是逐渐增加的。但在本片中,没有船长和上级的命令,就算水马上就要淹没轮机室,水手们也坚守在岗位上。如此军事化和使命化的表现,现实真的如此么?在两部《泰坦》的影片中,船长都表现出与船共存亡的决心,但每个水手也会有这种觉悟么?
3.优雅永不过时。虽然在第一点里讽刺了英国的绅士社会,但那几位在船沉没的过程中依旧演奏乐曲的人,依旧在餐厅里打牌的人,依旧在椅子上读书的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能够保持着自己的姿态与优雅,这还是让人佩服的。
卡梅隆版的细节几乎都是按照这个来的,不过在此基础上加了一条爱情线索。
多做功课的好处就在于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很多资料都显示肖恩.康纳利演了这个片,其实他并没有出现在本片中,他所谓扮演的角色其实是由拉里.泰勒(Larry Taylor)扮演的。
还真一样...
对比97版就知道插入一段爱情故事的好处,不是被爱情感动,而是更能设身处地进入灾难深处。J&R曲折的逃难路线带我们感受了大船每一个角落里真实的恐惧、爱、怯懦和勇敢。
很多似曾相识的地方,包括那支乐队。虽然在特效和惊险氛围比卡梅隆差很多。却很严肃,另一种好看
最棒的反映泰坦尼克事件的电影
可以看到某铁达尼也就是加了段感情进去,说实话,那种狗血的感情还不如看看这片子,全片围绕着各式形形色色的人来合力描绘这场灾难,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永远不要太傲气,永不沉没也会沉。对于某老千记忆深刻啊,其他角色基本上都在铁达尼里看到过了,就这个老千霸气啊,最后宁可一个人玩牌~
这个老版本拍得好冷静好写实,没有很多戏剧性的元素,
那个没有任何特效的年代却也能拍出如此好看的灾难片,卡神97版除去杰克露丝浪漫爱情主线,太多的细节内容都从这部深海沉船而来!不会过分煽情却更显真实面貌和沉船时的群像刻画、人性百态。4.5星,★★★★☆
冷静内敛客观真实,比新版拍得好多了。
基本新版里感人的细节都是抄老版的
过于严谨就缺煽情。
我知道這是出於公平,但,為甚麼非得安排後上的下等艙客擔綱恐慌,先下的上等艙客擔綱良知呢?階級之間的最大落差之一不是物質條件而是選擇權,若將賭客們扔入下艙口,讓他們一出甲板就僅剩兩條組合船,他們會有多少物理與心智的時間餘裕,去進行道德的抉擇?卡麥隆顯然有看懂這其中的殘酷。
电影明显往写实的方向努力,全片40分钟时由设计师断言一个半小时后船沉,这跟余下的电影片长基本一致,而本片也没有贯穿引领全片的主角,比较宏观的照顾到了船上众生相的方方面面:比如《泰坦尼克号》也出现过的尽职乐队、醉醺醺往海里扔椅子救人的船员、混在女人堆的男乘客、以及众多出于恐惧或怪癖给疏散过程添麻烦的女乘客(对女性观众有点不友好)。整体来说比较客观的渲染了船沉时的境况,但比较意外的是,不论乘客还是船员,状态都比较淡定,我不知道这是为了凸显英国人的特点,还是为了配合英国观众的审美趣味,但付出的代价是戏剧性与紧张氛围的营造都很弱——大部分戏码是众人按部就班上救生艇,至于海水吞噬船的过程,还有近在咫尺却错过营救的过路船视角,都缺少镜头交代。特效部分用了实景、模型和抠图的结合,效果今天看来也不算差
经典,比《泰坦尼克号》要更真实!
今天在看这部电影时发现同时还有这样一段新闻:“最新画面!泰坦尼克号残骸腐蚀严重 2030年或完全消失 ”——从1912年4月12日,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撞击冰山后沉没后来有很多影视剧描写了这个人类悲剧,这部和1997年的那部卡神的电影神话都是高分电影,我是很早就看过了《泰坦尼克号》,而这部《冰海沉船》是今天才完整的在蓝光画质下欣赏的,应该说这部电影一开始就已经制造出了撞冰山的悬念,只是没有想到这样快,而《泰坦尼克号》是有一条感情线的,灾难只是电影的高潮部分,而看这部黑白电影,发现其实电影里也有很多“露丝”和杰克的影子,似乎很多情侣在大船上而造成这样的悲剧其实和人为的操作不无关系,可能正是一种自大和目空一切造成了这样1500多人海难的世纪灾难。
讲真,那还是后来卡梅隆的Titanic好多了。不过也不是粗暴地说这部烂。作为灾难片,绝对是受制于当时的科技和拍摄技术的。同个题材的灾难片,要是97年拍的电影不如58年的,那才是不可思议吧……
1958年的老版《泰坦尼克》。与新版相比,全靠模型+实拍完成,却比电脑CG更震撼。沉船的部分和新版几乎一模一样。没有爱情的主线,众多群众演员完成的群戏也依旧有闪光之处。有一种波澜不惊的震慑力。可以看出剧情方面新版借鉴了这个老版很多。由于没有主线而稍显散乱,不够紧张算是遗憾
老式的灾难电影,缺乏明确的主线,同样是铁达尼沉沦记,却没有一个让观众得以共情的抓手。而卡梅隆一版通过“爱情”就能产生对蒙受灾难之人的共情。不过《冰海沉船》的调度、光影还是十分讲究的,58年拍出这样的电影还是很棒的,对沉船开始时,人类各个阶级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也有带到,算是《泰坦尼克号》的启蒙之作。
烦死卡梅隆那版了,这版明显好太多,卡梅隆那版除了特效和狗血爱情全抄的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