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中的反派人物是个个经典,鬼子专业户——葛老爹就不多说了,重点说说安震江扮演的四和尚,那才是经典中的经典!
记忆中能和安镇江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陈佩斯了。如果说陈小二在小品里演的是配角抢戏,那四和尚就简直是在大银幕上霸戏,有他的镜头,我基本没把目光放到别人身上过。那一挑眉毛的贼眼神,皮笑肉不笑的微表情,简直是太TM传神了,正面人物在他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平白无味。
如果放到现在,让《我就是演员》重现经典,恐怕四和尚这个角色是根本没人敢接的。
安镇江要是生在现代,恐怕也是大腕儿一名。
驻扎在附近炮楼的一小队日军,小队长清水,非常贪婪,拿到村民一条鱼后,还让村民交十条。
村里麦子熟了,清水二话不说,就让交二十万斤。村长说满打满算三万斤,还得留口粮。清水把眼一瞪:那我不管,必须全部交上来。不然就杀人了。
现在的抗战片是炮火横飞、神功护体,谍战片是西服笔挺、美女特务,身边还得有个旗袍美女唱夜上海。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格格不入。
但是本片却让人看到了亡国奴的悲哀与愤懑。
当年日本人都明白的事:某八路军单位如果头头是南方口音,说明是老牌正规部队……老电影《粮食》里有这么一段:为了迷惑伪军,让他们以为是八路军正规部队来了,村民兵故意装南方口音……因为tg是来自南方,大头头都是南方人。日本小队长每次下村要粮食,只带一两个兵,和中国人客客气气打招呼。这居然是毛泽东时代电影的表现。《粮食》很特殊,说是抗战故事,却没发生一场正式战斗,白皮红心的村长和日本小队长、伪军排长间为了粮食不断讨价还价,老百姓失手打死日本兵还被批评——对中日战争某些微妙侧面的描写《粮食》是部很特殊的电影,说是抗战故事,却没有发生一场正式战斗,白皮红心的村长和日本小队长、伪军排长之间为了粮食不断讨价还价,老百姓失手打死日本兵还要受批评—— 对中日战争某些微妙侧面的描写,是影视中绝无仅有的。战后日本统计死亡人数,对死因无法详细区分。但从很多小单位的资料看,饿死病死超过战死是常见现象。尤其日军顾忌死者名誉,把病死饿死报成战死也是常理。中日战场食品匮乏。日军在中国死亡45万军人,一半左右死于疾病和营养不良。国民党军多少人饿死没有确切资料,甚至有上千万人说。战争后期,日国共等各路武装,都要为口粮而斗争。50年代电影《粮食》,表现日共伪三支小驻军,为了一个小村的粮食而明争暗斗,却几乎没有战斗和暴行情节。甚至于电影《粮食》,和日军一场战斗没有,老百姓打死日本兵要被批评(附近有日军一个小队)——那个时代的电影表现起来都是直言不讳的。1959年电影《粮食》:日军、伪军、八路军,为了一个小村的粮食互相争夺,煞费心机……我认为这是中国关于抗战最好的电影之一。这部电影最有趣的情节就是:日军小队长和村长为粮食数量而讨价还价……1959年的电影,创作人员都是过来人,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 同样老电影《粮食》里,四和尚到村子里要粮食,村长说要招待他吃肉……弄了半天只搞出一盘豆腐。但四和尚也很满意……有豆腐吃就很满意的时代。
这片最有名的是贡献了鬼子进村的音乐
反派人物大集合。四十天拍出来的。
勿忘国耻!太精彩了!以前的抗战片都是有脑子的,跟敌人斗智斗勇。不像现在的神剧。
八路军教群众挑拨汉奸与日军之间的矛盾
超经典,特别是钻面柜内段。内演员没名,但演的真好啊。
比较舒服的十七年舞台喜剧电影化
利用鬼子和伪军之间的矛盾,挑起敌人内部冲突
张平的村长形象,葛存壮的日军小队长形象,还有方辉的伪军排长形象,都是那个时代抗日题材影片人物塑造的定型脸谱。后来的很多影片如《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都是从属此类的模式……
好玩!
1985.07.27
智勇双全的村长,窝囊的李排长,狗仗人势的四和尚,色厉内荏的日本队长,每个人物都很鲜活!依靠人民的力量保卫了粮食!
202008 #腾讯 抗日剧情拍得真实有趣。狗子他爹是真闹不清楚粮食到底交给谁啊。把四和尚锁的面柜子里这设计太巧妙了。
1959年
战争喜剧佳作,安震江神级表演
久远回忆
好无聊,根本看不下去!
今天看了这部老电影,感觉比现在的电影好看。主题明确,服化造真实,包袱抖的也挺逗。赞
最大看点在于特定历史背景改写了这个类型故事本身的风格基调。抗战发展到相持末期,日军战线过长,各据点兵力薄弱,需要借助地方伪军维持,这边八路和民兵力量却持续增强。敌消我涨相互制约谁都无法一家独大,使原本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黑白格局也渗入了灰色地带,赋予了谍战空间,允许双重身份,可以离间智取,巧耍“四和尚”挑拨伪日矛盾各路人马出入康庄的第三幕甚至呈现出几分黑色喜剧的味道!……三星半。
不容易啊
其实真的是看不下去黑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