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往事》感悟
作者:Frank liu
有时候会因为一个人喜欢上一部电影,一首歌,一本书,一个品牌······对于《印度往事》这部电影完全因为其主演阿米尔汗,224分钟的电影令我时而欢笑,时而哭泣,时而亢奋,但看完更多的是对工作,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
1893年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入侵印度,在连年干旱的情况下,仍然对印度村民进行苛捐杂税,一时间村民恐怖,愤怒但更多的是无助,一日,英俊统帅罗素找到青年(阿米尔汗)提出了不公平的赌约,如果阿米尔汗的球队可以击败英军的球队,他可以答应三年免税的优厚条件,但是如果失败了印度所有村镇要增加三倍的杂税,影片围绕这场赌约进行了关于个人,团队,国家,名族的升华,精彩的故事情节,酣畅淋漓扣人心弦的球赛,最终球赛的艰难胜利,代表这个印度拜托英国殖民的统治,也批判了印度本身的阶级问题,使得这部影片第一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今天我主要想谈谈阿米尔汗组建球队击败强大专业的英国球队的感悟。
一.共同的灾难:全村人面对气候干旱食不饱力不足的现状,英军毫无人性的强征两倍的税,愤怒,害怕但又无助,只能向神的祈祷,找国王求助,但是神只是一种信仰,国王又无能为力,阿米尔汗面对无理的英军答应了一个看似根本无法完成的条件,但是前提是如果成功可以获得三年的免税,失败就要增加到三倍的税,徘徊,犹豫,无奈的阿米尔汗最后还是答应了,因为这是最坏的结果但也是最后的希望。
二.村民的反应:面对阿米尔汗愚蠢的做法,村民排斥,反对,甚至其他村镇的村民来揍他,面对着众人的敌视,阿米尔汗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做法的正确性,他开始制作板球板,找了村里的小孩当着众人的面练习,尽管刚开始练习的很糟糕,但是每一次的进步,每一次的坚持和执着,村民们开始怀疑,部分人开始认可阿米尔汗的做法可以改变村人的命运。
三.组建团队:因为面对着共同的灾难,有着击败英军的共同目标,在绝望能够获得求生的唯一出路就是团结起来对杭,阿米尔汗成了实现这个愿望个的领袖,村里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团队改变现状,加上英军首领罗素的妹妹的帮助使得村民们看到了希望,村民抛开以往的偏见团结一致学习板球对杭英军。
四.团队危机:因为印度本身存在的阶级歧视,阿米尔汗选用半残的贱民当做第11号球员时,遭到了全部村民的反对,甚至要解散团队,放弃比赛,罗素妹妹被罗素发现了私下教村民板球的事情,因个人恩怨内部团队也出现了内奸,初次上场大比分的差距让村民失望甚至绝望,团队一时间不知所措。
五.战胜危机,赢得胜利:阿米尔汗面对着团队遇到的种种危机没有和村民一样抱怨,恐惧更多的是通过理性的说服,帮助内奸化解危机全身心的投入比赛,首次的失利让他更加将哀兵必胜的力量发挥到极致,比赛到最后的时刻,致命的一球让众人紧张,本以为失败了但是裁判却做出了公平的决策,对方发球犯规,最后一球重新开始,阿米尔汗载着失败了全村人都再无生活可言的压力成功转败为胜。
这部片子我感悟到最有价值的是:一个领袖如何团结一支团队,实现战斗的胜利!
面对着共同的灾难,有着共同的使命成为团队组建的前提,领袖有时候会提出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目标,团队可能会排斥,反对,但是随着领袖的坚持和执着以及理性的论证和身体力行,团队会逐渐怀疑,接受,认可,执行,而领袖要做的就是去除偏见,唯才是用,将团队的特长,才能以及潜能发挥到极致,团队为了共同的使命,共同的目标,倾尽全力去完成那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完成一个艰难的梦想不会一帆风顺,遇到危机,领袖一定要有清晰的认知,找到问题所在,带领团队一一攻克,让团队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化悲观为动力,将所有的愤怒和力量全部转移到对手的阵营,那么实现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目标也就成为了可能。
最后推荐阿米尔汗经典的三部作品《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摔跤吧,爸爸》
一部励志的电影,上下两部,共有三小时四十多分钟篇幅有些冗长,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以动人、好听的歌舞来讲述他们的遭遇以及内心独白,非常有感染力。
影片以体育竞赛来决定全省人民的三年赋税是否要缴纳,首先这个前提有一些质疑,不符合逻辑;情感线路较传统,白人小姐全力帮助弱势领者,并最终爱上他,而因为语言和身份问题,男者并不知,最终遗憾错过彼此。
开始领略印度电影的情味了。从故事来看,《印度往事》是一部平民视角的史诗,电影中呈现了一个以乡村为代表的共同体(community),这个共同体为了明确的共同信念,即“三年内免税”,由此与罗素为代表的殖民者共同体展开板球比赛。在大旱的前提下,“交税”显然要成为压死村民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英国长官来说,这无非是场游戏,而农耕文明的村民必须以此为生存目标。比赛开始前,这场“游戏”从意识形态上是不平等的(殖民者vs农民),但故事的灵巧就在于印度国球的魅力,它具有神圣的、先在的、不可动摇的规则,想要赢得胜利,只有遵照此规则。从这个角度来看,英国长官提出的游戏确实带有随机性,但游戏的形式板球比赛确是公正合理,成为唯一能够抵抗殖民者的有效途径。因此,承载了共同体愿望的布凡,成为率领平民争夺生存权、维护秩序的领头人,也就是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不过宝莱坞的英雄也非常独特,难以和西方个人主义视角的“拯救者”等同,好莱坞的“拯救者”往往是秩序之外的外来者,而宝莱坞的英雄是更加本土的,他凭借的并非外在赋予的神力,而是从民族根本生长起来的共同体精神支撑他采取行动。从而观众在经历他们“升级打怪”的过程中,难以沉浸在通关的满足感,反而是在流畅的大叙事里看到更多的个体浮现出来,竞技比赛的极端状态下,我们能看到个人身上的血气,情味自然浮现了,这点在“往事”类大片里倒是难得。包括我很喜欢英国公主的“闲笔”,所谓闲笔,是说她的故事无法构成叙事的功能项,但恰是这个女性角色身上承载了一种跨越国界、意识形态、权力倾轧的女性力量,蕴含了一种天然的、自觉的对平等、公平的崇敬(要说片中被神化的我觉得是她)。印度的类型创作是从久旱逢甘霖的土壤一点一点生长的,而不是温室里小心移植的花苗。所以才能看到类型只是一种语言,一种仪式,之所以说的好,是因为内部的思维和逻辑有种无需强调和宣传的自足。
补充美学层面:“……法西斯美学……从对情境的控制,对服从行为和狂热效应的迷恋中得到发挥(并找到正当理由):这种美学颂扬的是极端利己主义和苦役这两种表面对立的现象。主宰和奴役采取了一种特别虚饰的形式:成群集结的人;人向物的转换;物的增多以及人与物,均围绕一个无所不能的,有催眠术的领导人或领导力量集结。法西斯舞台艺术的中心是强大的力量和它的傀儡之间的狂热交替。法西斯的舞蹈设计是无穷尽的动作和凝结的,静止的和“有男性气概的”架势之间的交替。法西斯的艺术夸耀屈服,歌颂愚昧无知,美化死亡。
印度电影是法西斯美学标本中的标本。
最后白人小姐临走下车和布凡妈妈曲膝行李,布凡妈妈说,开心点,祝你长命百岁,我都哭了。白人小姐真是孤独心善。如果是真,布凡能带动大家接纳贱民真是跨时代举动。印度人民一开始不理解布凡,这里真是愚昧而奴性啊。从上海开始看了一路,在mudurai终于看完了
爸爸喜欢看印度片,我跟着看的其中一部。
米叔5分,音乐5分,舞蹈5分,剧情细节5分,好莱坞结构太套路减1分…最后,米叔满分!!!
竟然是三傻之一!
很棒,尤其是最后比赛那段的镜头设计
顺着小海的作品表找到这个,虽然一直不爱看印度歌舞片,但是这个还是真的蛮感动的,小海演了个傻姑娘,我可真的是看了好多天才看完啊。
通过这部电影知道了板球;故事涉及殖民和种姓的沉重,一场不平衡的体育比赛又使这些带有荒诞的喜感,片尾那个“本故事纯属虚构”的同义短语相当可乐……
温和版赛德克巴莱,除了伤害锡克教回教印度教等这个国家人民的信仰和苛捐杂税剥削之外,英殖民者在规则的公平公正方面被演绎的如此gentlemen… 主角米叔现在已是全球男神了,看完对摔跤吧巴巴更加期待!
宝莱坞传奇人物阿米尔·汗制片、主演的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大片,给力!!!
歌舞
很早之前看的
2018.2.11.1060 看完了还是没有理解板球到底怎么打的,更多这电影是自己意淫。不是我喜欢的印度
一部让印度第一次能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影片肯定有它非凡的实力!?!—— 2023.03.13:WTF!曾经听说这部阿米尔·汗主演的《印度往事》是第一部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印度电影,我就信以为真;时至今晚,我才偶然得知在其之前《印度母亲》以及有印度参与制片的《早安孟买》就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了。
1,伊利莎白是语言天才。2,结局在影片开始不久便能猜到,而这是因为……3,该片有点点nationalistic 的精神自慰倾向 : 电影中cast了回教徒,印度教徒,锡克教徒,甚至还有dalit,可见其想表达印度作为一个nation整体一致对抗外敌的决心。
补標,上译版本(部分)
撇去打断的歌舞不谈,还是挺有意思的~阿米尔·汗!!!我爱你!!!!!!
这好像是看的第一部印度电影
以打棒球的方式和平解决英国殖民的问题。阿米尔不愧是阿米尔,民族感情暴涨,众生平等,勇于反抗。我到觉的奇怪的是,印度被英国人压迫,为什么就这么听话。中国的独立是绝对在反抗中以死决斗度过的,而印度据说是英国人自己走的。所以在印度,这样民族感暴强强烈的反抗精神大概很少吧。
女孩 舞蹈 。。。啧啧
我觉得片尾那首歌是真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