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从战争年代过来的老兵,祖孙三代的亲情故事,虽然不能适应当代的生活,但老兵始终保持军人的作风。
与时代脱节不全是他个人的问题,另一个方面也表明了科技时代发展确实太快了~
死亡不是永远的告别,忘记才是。希望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永远停留在我们心间。
感谢主办方邀请我们参加首映礼,电影很好,让我很感动。主创们到场也带给了我们惊喜,他们分享的拍摄中的一幕幕也都生动有趣。希望这样的好电影可以被更多人看到,也希望以后依旧可以参加此次主办方的活动。
我最近由于个人原因很少参加电影首映,而且对于这部电影预期蛮低的。但是川流不熄惊喜到我了。我蛮喜欢这部电影,映后气氛轻松又听到了不少有用的话。电影本身特别感动和快人,其实挺适合六一儿童节,但可能里面某些情节小孩可能理解不了。
不过主要的公路片冒险,爷爷跟孙子之间的关系,从不愉快到融洽慢慢递进的过程我想不少小朋友都共鸣。跟自己的爷爷或者姥爷。我觉得就是这个能让孩子特别开心。尤其是青春期泛滥的高中生,如果跟自己的爷爷也有比爸爸妈妈更好的关系。
就我蛮喜欢的,过程中不少好的搞笑段子和细节。比如孙子舔爷爷的脚趾头特别逗,我以为是小孩想到自己暗恋对象。还有就是跟爷爷喜欢的酷似奶奶的老太太互动,那两段挺逗的,老太太好现实,孙子一直在使坏,特别有趣。
爷爷跟孙子的扮演者杨新鸣和胡昌霖我感觉就俩人演的特别好,真的互动特别多,不少我猜测(没问到,时间关系)应该是他们即兴发挥的。
然后里面不少支线,包括映后提到对女性角色职业,家庭角色刻画的很不错。特别是代乐乐老师那条线。她把跟父亲和丈夫之间的关系通过较短的篇幅演绎的挺清晰,懂得都懂。
最后挺喜欢杨爷爷最后那身军装,非常酷,特别帅气,有点让我想起我爷爷穿军装的样子。我觉得片子特别有力量,不仅让我们感恩父母对于我们的养育,也感谢不少祖辈在父母缺席时对孙子孙女的照顾。他们真是再牺牲自己休闲时间照顾,而且有的真的是为国家做出不少贡献。希望我们90后能善于听从他们的教诲,让祖辈,父母辈的精神传承下去,川流不熄。因为现场主创说的精辟,当他们真的不在了,当我们需要他们的教诲时,可能真的就会挺惋惜,后悔,难受。
上周六在杭州看完路演就写下了该影评,没想到竟然一直面临着被和谐的命运,好歹也是花费了不少的心思写下的这篇影评,遂再努力一次上传。从稍微懂点电影的观众角度来分析影片的问题,导演路演暴露出满满的傲慢,面对观众提出的问题总是来回套车轱辘话,有影迷朋友玩笑道“导演是请的演员来演的”,希望导演在今后的路演中能更多一分真诚。
长达136分钟的《川流不“熄”》并没有让人觉得臃肿,反面是感觉温馨。这部电影集中描述爷孙俩人的“特总兵之旅”,其实更是杨新鸣、胡昌霖、杨童舒、涂松岩所组成的一家的心灵之旅。就像电影中爷爷所说的,生命就像一个望远镜,年轻时很多遥远的东西仿佛近在咫尺,而老了之后,很多身边的事物仿佛很远。一家人的旅行,是记忆中的亮色吧。
老戏骨杨新鸣与新生代演员胡昌霖搭档出演一对单独出门旅行的爷孙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两人住在江南小镇,爷爷当过汽车兵,上过战场。他总是回忆着自己的青春,对现代科技颇有几分陌生。所以,他带着孙子“离家出走”的时候,还想着像当年一样:“一张地图打天下”。也正是因为对一张老旧发黄地图的信任,才让他们走错了路。旅途变长,但是也让爷爷明白,时代变了,科技日新月异,他开始对孙子有小小的信任和依赖。
杨新鸣、胡昌霖 固执爷爷和顽皮孙子的夏天
在家里,一家三代有着小小的纠结:“爷爷”不理解新时代的变迁,“孙子”带着青春期独有的叛逆,父母忙于工作。踏上旅途之后,血脉亲情互相关照。尤其是小孙子,学会懂事的照顾爷爷。老戏骨杨新鸣演绎的爷爷倔强得像个小孩子,胡昌霖演绎的孙子顽皮但是聪敏。很难得小小年纪的胡昌霖演技自然可爱,没有雕琢之感。看到电影中的他,会自然的想到身边的小朋友。属于少年的天真与快乐、幸福与美好都自然流露。
杨童舒、涂松岩 繁忙夫妻透露成年人的辛苦与无奈
杨童舒、涂松岩则演绎出了成年人的辛苦与无奈。涂松岩饰演的父亲,尽责尽力的挑起了男人的责任,杨童舒不仅是个好母亲还是一个好医生。杨童舒身上时时显露出克制的爱,她不时的提醒丈夫要克制。涂松岩在剧中是父亲也是儿子,儿子不听他的,父亲也不听他的。他在各种不理解中努力付出,发现自己也不理解父亲和儿子。不过一家人终归是一家人,这一场夏天的旅行,也是一家人的生命之旅。
电影部分:一部典型的中国式家庭片,辅之以公路片的表皮,内核还是讨论着年轻一代和老年一代的冲突。“爷爷”不理解新时代的变迁,“孙子”带着青春期独有的叛逆,两人在剧情不停的推进中相互理解对方。整部电影有相当内容取材于生活,例如父母忙于工作、老人照看孩子等等,但杂糅在一起,使整个叙事显得单薄无力,多次的情感冲突让人感到疲倦,共鸣能力下降。个人觉得最应该深挖的“爷爷-父亲-孙子”有关飞行员传承与规训的一条线居然只是一笔带过,却把大量的篇幅耗费在毫无意义的30公里步行上(描写得好另说,描写不好还不如不弄),失望(感谢宁波映后场的同仁提出的问题,让我联想到此)。 电影的摄影、取景、以及配乐真的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菊次郎的夏天》,但如果将其称为中国版《菊次郎》,那它的质量是相当欠缺的,最后刻意的大团圆结局实在是老一套,中国人就是喜欢这种团圆氛围,尽管电影里没有说张玲夫妇为啥又和好了。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本来是很有机会兼顾主线与支线的,结果就是主线叙事多到臃肿,支线全靠观众联想,最后效果不佳。 P.S.:措不及防的主旋律插入+歌颂,给我整出PTSD来了, 中国人离不开的那点宏大叙事成了中国电影的通病。 映后部分:这是今天这次活动中最傻逼的部分,这将载入宁波映后的史册。作为目前最失败的映后,主创团队向我们展现了一副“大家长”的气派。 首先我在此对主创团队为这部电影做出的贡献表示充分的肯定,他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和制作,我接下来的批评无意湮灭他们的努力。 ——————————分割线—————————— 一:主创团队如果学不会尊重观众,你们完全可以不做映后宣发,这样显得两方都成了冤种。 我的朋友在映后表达了对电影的看法,她表示在观看过程中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人,她也表示对“爷爷”的行为不理解,并询问演员在饰演“爷爷”的过程中对这个角色行为的看法/理解。 这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讲,都是一个正常的问题,我的朋友在询问过程中并无冒犯之举。然而主演的回答是什么呢?“你有了解过抗美援朝和中印自卫反击战吗?”然后又说“希望你回去多读读历史书。” 请问这算是哪门子的回答?不仅答非所问,还不尊重观众,您资历老,我理解,但您不尊重人,那我只能骂您。观众来支持这部电影是因为尊重,不是来看你当大爷在这儿颐指气使的。 之后学姐继续提出问题,导演则因提问时间太长为由进行直接的打断,这更是个傻逼行为,片也没拍好,人缘直接败光。 二:主持人讲话太tmd油了,让你主持映后,没让你主持脱口秀,摘口罩让主演听清话我理解,搁这“哦呦~漂亮。”我的评价是不会用合适宜的话就不要嗯造梗。 据说是某位知名主持人的侄子,然而优质的控场能力是一点都没学到,qnmd。
父母双忙的青春期少年,与被时代抛下的老人一起出发,在公路片的框架下解决问题。爷孙俩之间的互动非常真实,互相发火之后主动服软,归根结底始终是一家人,没什么大不了。
映后导演说本片设定在08年是为了让老人的处在一个还能开车上路的年纪,对战友的怀念其实也是对自己过往时代的追忆,桀骜的孙子也从他人的敬意中读懂了爷爷珍藏许久的军装真正的份量。
扣分的点主要是对女性角色的刻画不甚友好,火车和彩蛋里出现的江浙口音女性暂且理解为漫画式的幽默按下不表;小川的母亲赶回家就做一顿饭然后还要做手术,三个男人之间的谈话也没什么参与感;亲生女儿张铃知道没打一声招呼的父亲要来第一时间去车站接,安排吃住,早起做早饭,怕父亲当面碍于面子给小川塞钱,车被开走还撞坏,然后爷孙俩人聊起她要离婚的时候老人起手就是一句“我从小惯坏她了”……心疼这样“懂事”的女儿,要分开的决定还会被人在背后这么说,最后更是横加打断。
久石让的配乐绝对是亮点,钢琴和弦乐本身就带着很强的讲述感,一些单看略显单调的桥段在音乐的辅助下带上了更多情绪,让人更加沉浸其中。
一部温情平实的中国式公路电影,一个老一辈人为了“约定”而踏上旅途的故事。主角是活在过去的爷爷,仿佛只要主动拒绝就不会显得落在时代后面。而活在当下的年轻人,被置于一个远离所有现代便利的境遇下,又显得如此无能为力。两代人有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存方式,却也在同样的生命状态中成长。《川流不熄》,流淌的是一代代人的生命,不熄的是代际间理解的可能性。
轻快治愈的解暑故事,隔着银幕能嗅到夏天的风在吹着,郁郁葱葱的木叶散发出阵阵清香,一老一少在明媚的阳光里踏上远程。这是一趟诙谐的公路之旅,麻烦不断波折连连,但不管是错信了骗子,被一分钱难倒英雄汉,逞能耐吃哑巴亏,还是被暴雨和车祸扯了后腿,既然说走就走了,就绝不打退堂鼓。毕竟路上还有通红的西瓜和瓜田里的美憩,有善心的过客和亲人间促心的交流。随着交通工具不断降级,爷孙俩的了解逐渐加深。倔强的使命最后用一种超出计划的方式达成了,原本预计要落下的眼泪也因此更加汹涌。上路前,故事里有许多孤独的人,旅程结束时,他们都得到了理解,从少年到老人都能在这里头找到宽慰和共鸣。如果带了家里的老人去看这片,当画面定格在那张全家福时,扭头看吧,他们一定是在笑着。
被影片带入,然后一整个安静下来的放松。想起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否也因为忙碌而失去最单纯的陪伴。
蛮刻意的,比如飞行员梦想的传承,比如全家福。爷孙两人的台词、表演很浮夸,张大川的川音、张小松的京腔很出戏。整部片子像是导演对自己喜欢的几部公路片的拙劣模仿与整合,比如《菊次郎的夏天》,比如《天伦之旅》。(破车站等车、瓜田偷瓜这两个情节和《菊次郎的夏天》基本一致。)女性角色塑造差极了。女儿女婿复合得莫名其妙,为了合家欢而合家欢很尬很没必要。久石让的配乐确实好,其余很难评。
电影虽然时长2个多小时,但并不会感到冗长枯燥。最喜欢的还是爷孙两的戏份,挺多细节和有趣的互动,老爷子也是金句频出。张大川作为一名退役老兵,骨子里的倔强和陈旧与孙子张小松的新时代青年形成对比。一场游历下来,张大川得到了成长,学会了理解、变通,接受新事物;张小松从爷爷身上学会了坚韧的品质和处事方式。陪伴是电影核心的主题,也是当下这个大环境的问题,一家三代,每个人都有各自需要解决的问题。涂松岩饰演的父亲为了业务到处应酬、张大川想送战友最后一程却迟到了,张小松妈妈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做两难的选择等等,虽是一个家庭,却讲得是当下每个人身边的故事。
张大川教孙子开车的场景实在太真实了,直接把我拉回了大学时在驾校学车的时光
本来想看另一个电影没抢到票,下次去官网,看到这个还有座就买了,结果是个意外之喜!久石让的音乐,好快咯,观感舒服。e呈现了中国式家庭还有 时代背景,这个爷爷好像我的爷爷我哭辽,不论是爷孙俩还是爸爸妈妈姑姑都可以产生共鸣。即便还有一些可以提升的地方这依旧是一部值得去影院走一圈的好电影之后见面会,听导演说这个拍摄过程中有很多即兴,比如钥匙比如刷牙比如火车上突然穿隧道变暗小赵干坏事哇哦。张小松因为封校没来太可惜了想看帅弟弟~。
宁波场路演,几个细节。 1、有个女生戴着口罩,主持人(某剧中演员)让其摘下,摘下后感叹一句你真好看。2、某观众发言说不太理解爷爷行为,导演:请你当场说出你家中外公外婆的名字。3、主演:你了解历史吗,请你回去多读读历史。 这火药味比战场都足。4、多次打断观众发言,无论是导演还是主演抑或是主持人,所有的言论都充满着“傲慢”。人家片子拍的不好倒是充满诚意,而这边什么都没有。
总体上看的还是很沉浸的~夏天,老少组合,久石让,很难不想到菊次郎的夏天,导演自己也说很喜欢北野武的这部经典~不过新人导演能请到久石让也很厉害了~
看到海报第一感受就是国产版本的菊次郎的夏天,没有很多大场景,其实却是一部公路片,取景很美,爷孙俩一路吵吵闹闹,其实折射的是现在父母忙于工作无空陪伴孩子的现状。
看得出导演想要呈现的内容非常丰富,爷孙隔阂、夫妻关系、工作压力、亲子交流以及社会上对退伍老兵的态度等等,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整体故事的完成度很高,前后呼应的各种细节让剧情变得更加细腻和完整了
温情治愈的暖心公路片,一场旅行,一场家人之间的修行
看之前:嘿嘿去看看能有多烂 看之后:憋不住笑了
整体剧情简单却有深度,电影的节奏轻快得刚刚好,也让人感受到亲情的弥足珍贵。
差不多十分钟,从三代男人同张餐桌“一物降一物”开始,故事变得有趣,这种有趣一直延伸到学车之前,因为之后模式变为重复“强行做错决定-挤出笑料-大吵-和好”,然后从爷孙糟蹋人家西瓜还睡塌一片瓜苗才压个十块钱开始垮,再到孙子踢瓜以及在车站里抖别人一身水,就沦为毫无素质的无趣了。本来觉得是部优缺点都很明显的作品,但可以因为生活气息抓得紧而给予四星鼓励,可垮了后,一些不合情理的地方也被放大了,比如一家人口音天南地北,硬卧空得能让他们随便睡,2008年这孙子就穿上2013年上映的《怪兽大学》衣服了,特别是,路上完全感觉不到吊丧的一丝情绪,反而搭上了各种可怕的政策宣传,愈发显得电影过长,然而言多必失。杨新鸣涂松岩何赛飞代乐乐等人演得挺有质感的,可惜被戏拖了后腿。#上影节#
2021/6/18 - #24SIFF @ 百丽宫IFC / 真的是好电影,久石让的音乐好棒!
就是在学《菊次郎》,甚至请来久石让谱曲,连曲调都是“Summer"的变奏民乐风。也能看到《西小河》《过昭关》乃至《憨豆黄金周》的蛛丝马迹,用老头的固执和旅途的种种阻碍将剧情推向编剧想达成的方向,每一步都经过了计算。
这几年里的国产慢电影中相对比较好的了。久石让的音乐真的加分非常大。能感受到导演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最后取舍之间,顾及了太多,缺失了一些些。但整体已经非常不错了,很多细节的表达,前后呼应。让观众看的非常轻松,感动到一丝丝含泪的时候,又因为剧情的轻松反转,露出欣慰的笑容。很不错啦!很怕会变成一部拙劣的菊次郎的夏天,事实证明,导演处理的还是很不错的。
近几年难得一一见的国产公路电影,久石让的配乐堪称精髓。开头以爷爷的愿望带动故事发展,让关于去北京的故事自然发生,而在祖孙相处的过程中,情感关系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杨新鸣饰演的倔强善良的爷爷,仿佛我们身边人一般,显得十分真实。而老兵对于去北京的愿望更代表了老一辈人的心声,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实现梦想,显得让人无比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