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1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2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3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4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5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6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13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14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15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16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17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18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19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5-01-09 04:38

详细剧情

  詹姆斯·基内(塔伦·埃哲顿 饰)出生在芝加哥,是一名警察的儿子。他曾是一名出色的橄榄球球手,并朝着职业道路发展。而他犯的错使他被判10年监禁,无假释机会。检察官给他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但风险很高。有一个叫拉里·霍尔(保罗·沃尔特·豪泽 饰)的人绑架和谋杀了一个15岁女孩,而这个女孩仅仅是他过往杀害的19名女性之一,由于证据不足,霍尔或将被释放,基内的任务就是在狱中让霍尔承认他的谋杀行为。

 长篇影评

 1 ) 想得辛辣,做得溫柔

南都2月25日刊載之未刪節原版

2011年12月,一套名叫《Black Mirror》的劇集在BBC播出,引起了國內觀眾的興趣,這是在《Downton Abbey》之後,又一套英國劇集在中國引起關注。不過不同的是,後者經過美國艾美奬加持之後,才曲折地發起了熱議,前者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尚未得到垂青。在中國,不少愛好者給予此節目高水準評價,口碑一傳十,十傳百,雖然不至於轟動,卻成為小範圍的共識。那麼,《Black Mirror》到底是甚麼?

製作人Charlie Brooker說,“Black Mirror”就是每一面牆,每一張寫字檯,每一塊手掌上都可以見到的,冰冷又閃亮的,電視,顯示屏和智能手機。這樣的解釋當然讓我們明白了這一套短劇的主旨:它嘲笑和報復的,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無孔不入的傳播方式和我們越來越無法割捨的精神枷鎖。三集三個小時的構造,也是英劇最常見的短劇標準。英國人的工業水準比美國要來得乾脆利落,絕不拖沓,三集或六集是他們通常鋪陳故事的結構。

而劇集選取的三集分別不同劇情的模式,製作人稱是因為美劇《The Twilight Zone》的影響。後者當然是以怪異和扭曲著稱的美劇標榜,每一集一個故事,世界觀設定不同,甚至整個拍攝團隊也可以不同。《Black Mirror》可以說將電視,網絡,智能手機釘死在架上,一集一集逐個擊破。在第一集里,英國政府的無能和公眾媒體的貪婪被暴露地相當徹底。同時中槍的,也少不了那些集體坐在電視機前面的觀眾。因為長時間讓人惡心的蜂鳴趕不走他們,極度暴力與非人道的內容也趕不走他們,最終他們只是將這場悲劇當做一個節目來獲取滿足和快感,在同時,遭綁架的公主遊蕩在無人的街區,卻沒有人報警和幫助。第二集,則構造了另一個世界來影射網絡與人的關係。在這個世界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虛擬化,他們不再相互關心,最後人的意志為其他人片刻的快感所左右。第三集是第三個世界。人們將自己的見聞全部儲存起來,但生活和感情並沒有變得更容易和更快樂。

在製作投入和劇情安排上,《Black Mirror》並沒有失准,是典型的英倫製作,各方面都盡可能做到滴水不漏,也沒有過於突出噱頭,算是沈穩之作。但相比製作人喜愛的《The Twilight Zone》,《Black Mirror》顯然是討巧又溫和的。前者並不是以諷刺和批判為主旨,劇集核心是令人驚嘆的想象力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敢作敢為,主角未必能得到好的下場。《Black Mirror》則以較平靜的態度處理故事主線,劇情簡介看似瘋狂,實際上相當文藝,瘋狂指數有限。即便比起BBC前段時間的自家作品《Psychoville》,《Black Mirror》也極其斯文。《Psychoville》並沒有另造一個世界,而是就以我們的現實為背景,加入光怪陸離的人物,形成鮮明的戲劇性。這一點上,《Black Mirror》要認輸,因為它的戲劇性是普通的,儘管背景設定有新意,但是這些是即便在平常的世界里,也可以完美完成的戲劇衝突,力道就打了折扣。

用“文藝”二字來定位,恐怕最恰當不過了。《Black Mirror》的立意和製作完成度頗高,但最後還是以溫和的手法展示出來,倒有悖於英國人的一貫特色。這並不意味著其英國色彩的缺失,在英國最近的風風雨雨裡,傳播對於人生活和心靈的影響顯然是最需要也最迫切的命題。最終,這樣一出諷刺短劇,還是依靠它所鄙夷的大眾傳播來到我們的視野,這樣的結局,想深一層比劇情本身還辛辣的多。

 2 ) black mirror,认知盈余和娱乐至死

最近连续看的几个东西,觉得互相有关联。

1).当经济高度发展,我们的时间盈余会越来越多;
  
在《black mirror》的第二集里,主角们每天都在蹬自行车,蹬车并不产生实际的效益,只为自己赚取虚拟货币,然后拿来消费。
这里讲的就是时间盈余趋近极限的状态,经济已经发达到多数人不需要任何生产性的工作了。

2).时间盈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麻烦事儿,于是有了大众娱乐这回事。
《认知盈余》里面讲到,18世纪20年代工业革命之后,首次有了盈余时间的英国人曾经集体酗酒,导致不得不立法禁酒。(还记得唐顿庄园里老太太对于weekend这个词非常不解嘛?周末这玩意的历史也确实才200来年而已。)
但最终将他们从Gin酒狂热中拯救出来的,不是法律制裁也不是道德感回归,而是情景喜剧。
1930年经济大萧条的时候,广播作为新的媒介开始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家电,主要的原因也是大家需要廉价的娱乐。
到后来这个廉价娱乐变成电视,现在变成了互联网。而从形式上讲,视频始终是ROI最高的娱乐,因为没有任何理解门槛,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会全面的rich化,视频流量成为大头。

3)娱乐的需求居然不在马斯洛需求层级模型当中!我们为什么需要娱乐?
这个问题我想了好久,人为什么需要娱乐?——答案大概是kill time?但为什么要kill time呢? 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时间,为什么要kill它呢?

自己的感受:
首先娱乐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需求,也是可以克制的需求。
对社会依赖越大的人(或者越不能忍受独处的人),越需要娱乐。不管工作、购物、学习,始终是有一个社会角色在那里,有一套规范告诉你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你自己得了多少分。情绪的奖励和惩罚都来自于此,并都是有据可依的。
而一旦工作结束,夜晚降临,独处的时候,个人的社会角色暂时性的消失了,能够产生情绪的外因也消失了,所以我们感到无聊,无所适从。这表现为假期里,为不知道干什么而发愁,为不知道看什么电影而焦虑之类的行为。

所以要求出世的佛教,对戒娱乐有着很明确的规定:(以下来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938708.htm
出家戒:离跳舞、歌唱、音乐、观看戏剧;
沙弥尼十诫:不饮酒戒、离花戒、离歌舞等戒;
居室戒:不打扮和享受歌舞。

4).任何事情一上媒体就变成娱乐,因为媒体(尤其是电波及网络媒体)本身就是为娱乐而生的。
此前刘俐俐事件以及《非诚勿扰》等真人秀节目,已经给我们很深刻的感受了。一旦上了电视,唱歌就不再是唱歌,相亲不再是相亲,找工作也不再是找工作。black mirror第二集的最后,反抗者对电视的控诉也变成了电视节目,实在是太讽刺了。
  
或许我们对媒体有着太天真的想法,媒体还真就是一个信息的大集市,来这里的人,买笑,买泪,买愤怒,买惊恐,买同情,买优越感……买各种日常生活里未能满足的情绪。他们付出时间,只是要寻求最能值回票价的那一个桥段。没人真的关心你想找什么样的男友,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在现在所有媒体social 化的大浪潮之下(不光互联网,拿普通人做内容素材已经是电视的最爱了),我们一不小心就成了被大家消费的素材。从前是明星,政客,后来是芙蓉,凤姐,现在是每一个人。
我不知道这是进步还是什么,总之,要么炼就强悍的内心,要么小心一点。
  

 3 ) 消费主义最终“上”了他们俩

看完了black mirror的第二集,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神作”。

将已经播出的两集连起来看,终于明白这是一部怎样的剧,用充满政治、社会和文化隐喻的一个个离奇的故事,给观众揭示一个阴暗的世界,对现代社会技术和消费主义文化的恐惧是其主线。

第二集里描绘了一个美丽新世界般的现实,一群群衣着相同、身体健康的人在高科技和娱乐媒体及社交网络包围的世界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骑单车的枯燥活动,我们可以轻易看出这是对现代社会中下层民众机械劳作的一种隐喻:他们每天重复地做同样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工作,为的只是供给电能和赚取足够的金钱满足自己的生存,而剩下的时间和金钱全部贡献给了低俗无聊但制作光鲜的电视娱乐节目——电影、音乐、真人秀、游戏……主人公是剧中唯一对现实生活具有怀疑和反叛精神的人,也是唯一一个深受此折磨的人。他对这种科技和媒体构建起来的虚拟环境有天然的抵触,而剧中,苹果这一意象的反复出现,以及主人公骑单车时总是选择的林荫路,正是暗示了其内心对自然真实的渴望。后来他遇见了女主角。

这是一个让他心动的女子,从她进入电梯的第一刻起,那挂在脸上的笑容跟周围毫无表情的人们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立即就抓住了主人公的心。而后,在听到她唱歌后,主人公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他要帮助她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终于找到了一件“真实”的东西。在这里,女主角叠的那个纸企鹅是她自己才华的物化表现,一种不同于周围钢铁塑料和电子构成环境的物体,一个代表人类直接创造的朴素的符号。

后来他们去了舞台,这仿佛是整个世界最受人瞩目的一个地方,活在下层的每一个人都渴望着成为舞台上的主角,然后一举成名,摆脱现实枯燥无味的生活,虚拟的角色由自己设定,每个人坐在自己家里,虚幻地共享着娱乐经验,汇成了一片乌合之众的海洋,全然被三位评委所操纵着思想。结果一个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女主角的嗓音博得了观众的热泪,但是那三位象征着权威——消费主义文化代言人——的评委,威逼利诱地向她提出了AV女优的工作,在不知所措中,“她”在消费主义市场中,用自己的肉体换取了那种一直渴望的——名声、地位和金钱。

看到这一幕的男主愤怒、绝望,压抑的他由于帮助她花光了自己的每一分钱,最后不得不被迫看了女主角表演的“作品”。在绝望中,他想用利器把那块象征耻辱的标记去掉,就在这时,他听到了呻吟中女主唱起的那首曾让他无比着迷的歌,他决定重返那个舞台,改变这一切。

两个月的奋斗换来了登台的机会,在台上,他发疯似地宣泄着对体制的不满,以自己的生命相威胁,然而最最让人拍案叫绝的事情发生了,评委被他的“表演”折服了,提出要给他一个自己的评论节目!面对着可以冲出底层生活的诱惑,他放弃了跟体制的对抗,接受了招安,接受了这个工作。

结果是一样的,女主角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在电视上被人“上”着,其实就是被这个体制、这个消费主义物欲横流的文化所“上”了;而男主角出则是卖了自己的灵魂,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也变成了一种商品,成为了这个体制和文化的一部分,而他虔诚地把那片用来自杀玻璃的装在了精美的盒子里(反叛精神被消费主义所安置),喝着高级饮料——橙汁(注意已经不是曾经喜欢的天然的苹果),看着假企鹅(对应之前的纸企鹅),住在更大的房子里,用着更大的窗户欣赏着窗外电子虚拟的无尽森林,全然忘却了自己的仇恨和苦痛,他也被“上”了。

物欲横流的消费主义最终取得了胜利。

 4 ) 黑镜不做禁片可惜了。。。

其实黑镜应该可以算禁片的,不知道是因为腐国人民承受能力又提高还是怎么的,总之就当电视剧播了,不过他们家承受能力一直挺高的,像《疯城记》还有《小不列颠》,小不列颠看得早,当时还对腐国人民保持着保守绅士形象,看完就崩了OTZ,不过这两部我都很喜欢啦,看得很欢的~毕竟是喜剧嘛~
不过黑镜就不是幽默了,这是致郁片,像是《saw》和《黑之章》的合体,当然没有saw那么血腥,但是第一集感觉很像的,就是那种又荒谬又莫名的感觉,最后的解释竟然还是“艺术”,这比SAW最终的theme“珍惜生命”感觉负面很多。《黑之章》,看过幽游白书的人应该会知道,就是一盘记录人性黑暗的录影带,看了以后会对人类彻底失望【当然这种东西不能存在。。】
这部黑镜就有一点这样的感觉,带给人绝望感,这和梦之安魂曲有点像,人家就是禁片。。看黑镜得时候会有三种情绪一直翻滚:绝望,荒谬和麻木。
其实这种剧挺危险的,编者的立场一直处在灰色地带,没有什么正义邪恶,没有什么道德尺寸,有的只是直白的陈述。看的时候觉得自己就在其中,可能你扮演的不是最讨厌的角色,比如第二集里的三个评委,也不是你最喜欢的角色,像第二集里的tealeaf(疯城记里的小毛贼啦哈哈每次都被那个瞎眼老头冷到)和唐家三小姐,大多数人扮演的是下面形形色色的观众,对着电脑屏幕,每天还是做着无聊的不知道意义在哪里的工作,不知道自己到底驶向何处。。。然后这种自我厌恶感就不自觉的冒出来了。。。。
可能很多人觉得自己明明在看黑镜的时候同情弱者了,我可怜那个被迫上猪的首相,我对于那三个评委感到厌恶,我对于最后接受工作的tealeaf感到可悲,所以我是有良知的。但其实如果你真的是片中人,首相的纠结痛苦你是看不到的,三小姐在台上的泪花也离你太遥远了,tealeaf和三小姐的爱情根本就和你没关系,可能你就觉得有点pity,但讲不定还觉得他们赚到了。
现在这个社会其实是有这样的苗头的。。大家都太猎奇了,太无聊了,太需要娱乐了。就像每天看看新老娘舅,看着别人家夫妻离异,为房子争吵不休,把年迈的父母赶出自己的家,大多数人也就是摇一摇头,感觉无奈,然后感叹一下“这个社会。。。”,看完以后就该干嘛干嘛了,但其实我们的确什么都做不了,而且我们会说是他们自己要拿自己的痛苦出来给我们娱乐你怪谁,我们当然谁也不能责怪,我们就是无能为力的,于是还不如继续娱乐呢,谁会为了和自己没有关系,自己又帮不上什么忙的事情责怪自己呢?
想象一下要是你是站在台上的三小姐,下面一大片人对你吼着“yes yes yes”这种巨大的压力,加上评委看似荒谬却又实际的理论,你最终会答应么?可能逼你去做porn star对现在这个社会来说是太夸张了,要是换成一个在现代社会伦理框架之内的但是是你不想做的事,你会接受么?又可以多金,又可以成名,你会接受么?第二集可怕的是你终于看到整部剧里最正面的角色tealeaf终于作为这个麻木时代最尖锐的抗议者站出来,对着台下吼出人人心里想要避开的想法,你终于觉得爽了,结果下一分钟他就被利益诱惑了,就被舆论牵制了,就沦为你最讨厌的评委组那个阶层了,然后你就绝望了。。。。。真TM绝望。。。然后你发现自己就是那个骑自行车的,于是你更绝望。。。
其实人的性格当中总有一部分一直在逃避事实,黑镜就是摁住你,逼着你面对你自己,对你说“不好意思虽然我知道你不想承认,但你就是自己讨厌的那种人,你就是背对别人痛苦,还以之为乐的人”
这样。。。真的很讨厌好嘛!!我明明不想承认的啊!!一点也不想!!混蛋!!
P.S. 第一第二集分别是唐顿家三小姐和他老公夫妻档好有趣哦
P.S.这篇这样大肆宣传好么,大家心理还是很健康的吧,看这个不好真的。。。
P.S.英剧黑首相真是很常见的事
   小不列颠里让首相搞基
   火炬木里让首相当幕后大boss【超黑呢。。。我当时边看边想这么黑没问题么。。。
这次又让首相和猪干上了【其实比起来还是火炬木黑的厉害。。。
     

 5 ) 黑镜第一季第二集:来看看,你自己会是里面的哪种人

【一】 这是个荒诞的世界,这是个我们正在创造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人都住在由电子屏幕围成的格子间里,人们的生活很简单,睡——吃——踏步——在虚拟世界遨游。踏步是他们必须做的事情,只有靠此挣里程数,才能支付生活中的每一样开销。

(在虚拟的晨光中醒来,既不神清也不气爽)

这里的每个人都要在21岁之后进入到这个被一格格屏幕围成的格子间里。每人分得一个小房间作为卧室,除了休息和睡觉,其余时间基本在踏步机上度过。这是每个人的义务,也是每个人获取生活所需的唯一途径。

机械地生活正如格子间的我们

当然,这个世界绝不会让你枯燥地踏步。人气爆棚的选秀节目、无脑恶俗的综艺栏目、欲血喷张的魅影宝贝、以及各式各样的游戏和虚拟产品,这些,都是调剂骑行之路的“佳友良伴”。

在这里,你看不到书籍、看不到艺术品、看不到山川湖海、看不到鸟语花香、看不到电影、看不到戏剧、看不到一切真实美好的东西。 在这里,每天一睁眼环顾左右看见的都是屏幕,屏幕,屏幕,以及屏幕里虚伪、夸张、恶俗、煽情、美化的一切。 这样的世界很压抑,对吧?这样的世界很恐怖,对吧?呵,不过这终究是个虚拟的世界,杞人忧天,有人一定会这样说,对吧? 可这真的是杞人忧天吗?随着电子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似乎正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引入这个世界。 有多少人,每天醒来第一件事便是打开手机,让自己进入到屏幕的世界。吃饭、上厕所、聚会、休息,甚至是走路和开车,都手捧手机,不愿从屏幕的世界里出来。 屏幕里有什么呢?网络小说、搞笑综艺、微博微信的碎片化信息平台、各种虚拟产品,以及“魅影宝贝”;当然,这里面也有书籍、艺术、电影、音乐、戏剧、诗歌,但似乎他们的生命力没有前者旺盛,他们不是大行其道者。 我们沉醉在虚拟的世界里不能自拔,疏忽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屏蔽了星辰大海、花香绿影;消弭了真实的、美好的东西的影响力,又因为身为人难以抵御的所谓猎奇心理、原始本能、视觉冲动等,强化了低俗、献媚、无脑等元素的影响。 现实社会美好的东西一大把,可许多人却宁愿沉醉在虚拟世界中,前沿科学的走向也在大踏步地往虚拟现实技术方向发展。未来,你可以像影片中的人一样,足不出户便能亲身感受演唱会、综艺大赏、盛世奇观,和奇珍异兽互动,变换各种酷炫造型。 既然这样,影片创作者,便来了个干脆,把所有这些现在触手可及却屡被忽视的真实全部抹去,给大家既能解放双手,又能无时无刻满足你“屏幕需求”的美丽新世界。 但是,难道要为了阻止这样的世界出现,我们就得放弃科技智能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吗?当然不是!破坏与禁止从来都不应该成为解决问题的首选方式,这是懒惰与无能的表现!正如第一集的解说里说的那样,科学技术从来都无所谓好与坏,决定其好坏的是使用它的人。 为什么现在网络世界里充斥了各种恶俗、媚俗、滥情、无脑的视频、文字、声音、言论,这些并非就意味着受众群体的素质和品味低下,这只能说明生产这些精神垃圾的制造者的投机取巧与利欲熏心。 性、暴力、猎奇、伦理,时下充斥网络的各种信息无不包含这些元素,这些是人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很难不去关注的信息。内容制造商为了确保其所生产的信息能被最大化地传播出去,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最保险的方式就是将所有东西打碎、包装成这些形式展现出来。 有人反感这些吗?肯定是有的,而且对此反感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有严谨的、美好的、艺术的、科学的、理性的、真挚的、梦与诗的东西。只是我们的日子似乎都太累了,累到懒于去表达自己喜欢的、去批判那些不好的,这样我们的需求没有被看到,我们的反对也只如一个哈欠,润了自己的眼眶,却没有一点声息。 现在是个“粉丝经济时代”,大众文化产品在产出过程中会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这个产品是否受欢迎,是否有继续生产下去的必要,该怎样改进的更好,都要参考粉丝的反馈。 所以,如果你看了一部电影、一场戏剧,听了一首歌,看了一本书,购买了一个产品,体验了一次服务,甚至于使用了一个APP,阅读了一篇文章,都不要因为怕麻烦而不去给予评价。不去评价,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将自己的需求表达给未来世界的权利。好的不去说好,坏的不去说坏,未来的世界可能就不会是你想要的那个样子。 或许有人会说,个人在时代潮流之前都如蝼蚁,只能被推着走,而无法改变它的走向。但是,未来谁都不可知,时代的潮流也是如你我一样的每一个人,每一股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每一股像你一样的细流,因为相同的喜好、品位和梦想共同发声、共同努力,聚集越多的力量,那时代潮流朝你所希望的方向流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不要吝于为所好发声,也不要惧于为所恶斥言。当然,对于自己所发的言论,一定要保持相对客观和理性。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不妨为自己所喜爱的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比如,使用了某套微信表情,可以给作者打赏,即使钱数不多,那也是种支持。去影院看电影、去戏院看话剧、购买正版图书、正版影像制品,让美好有更多的生存空间与动力,才会让未来的世界,变成美好的样子。 【二】 影片着重展现了五个人在这个世界里的表现,他们其实就是我们。 1.首先是男主宾的邻座,他是一个典型地被泛娱乐化网络社会教化出来的人。他认同这个世界的运作模式,并以此为准则。他热衷无脑综艺、沉醉于魅影宝贝,他不觉得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好,他沉浸其中笑得不能自持。

他对于这个世界给他的东西,不假思索,全盘接受。他觉得每天踏步换取里程并凭此享受各种产品,是他的义务也是他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他瞧不上因为肥胖或者疾病,而只能从事更低级工作的人。因为这个世界传递给他的价值观就是这样。所以,他没有同情心,他麻木不仁,所以,面对更低级别的香蕉人,他会恶语相向,戏谑嘲弄,并狂妄地说着“我-给-了-钱-的!”多么熟悉的话语,多么丑陋的话语!

为什么他会这样?因为常年沉浸在泛娱乐化的虚拟世界之中,接收的信息又基本上是暴力的、嘲弄的、性的,这让他成为了一个情感麻木,没有同理心,暴躁易怒,以娱乐化的心态看待任何事情,无论事情是悲剧还是惨剧。 这部剧里,我最讨厌的就是他,可是在自媒体盛行,主流媒体下行的网络社会,这样的人似乎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自以为正确。他们会说,这么认真干嘛,就是个玩笑而已;你了不起啊,圣母婊;爱国婊;这婊那婊……凡是先给对方贴个标签,先发制人,让对方觉得自己错了,然后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谴责对方。 这个世界,似乎越来越拒绝别人表达善意。对,我们应该抵制愚昧的善良,但是抵制并不是用标签化的形式来抵制,而是应该用就事论事的方法,用客观与理性来说服,而不是靠嘴炮来赢得自我心理的满足。 2.第二位是红发男孩。他还是个懵懂的无知男孩。他热衷于更换自己的电子形象,在意电子形象给别人的映像。他保有对别人的同理心,他会感动,也会激动。但是他的这些表现都是情绪化的,并不会持续多久。他可以在上一秒听了Abi的演唱而泪流满面,又可以马上跟着周围人一起激动地对Abi喊着,让她答应去做艳星。他可以边激动地听着男主宾激情洋溢地发表沉醉于更换电子形象的虚无,边为自己的电子形象挑选新的装备

泛娱乐化的网络世界,将完整的信息切割成一段段的碎片,每条碎片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从你的眼中闪过,上一条信息给你的感触你还来不及消化,下一条信息的冲击马上就覆盖了上一条信息的影响。长此以往,我们的情绪波动会越来越大,而深入的思考能力将会越来越弱。我们易被情绪打动,却也易被情绪动摇。情绪逝去,行动没有,日子照旧,行尸走肉。 不做情绪的拉线木偶,让自己多些完整的信息接收时间,完整地阅读一本书,完整地看一个电影,完整地了解一个人,完整地进行一场思考,完整地写一篇文章,完整地去做一件事,可能才能有一个完整的人生。 3.第三位是暗恋男主宾的女子。她可能是几位角色中相对清醒的她明白这个世界的罪恶,知道这个世界的虚伪,但是她并无意做出行动来影响并改变这个世界。她觉得自己能够在这个虚伪荒唐的世界里独善其身,避开那些恶俗的节目,找一些相对清新的精神产品,寻一个喜欢的人,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可是,世界并不会因为她这样想就给她独辟一片绿地。她失去了心仪的对象,继续过着无趣的生活。 时代的潮流巨变中,每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能做的便是从每一件小事出发,让自己变得更好,让世界变得更好。比如,不要认为保护环境是某个组织或政府的事,每天节约一点水、少浪费一点电,有节制地进行消费,都有帮助。又比如,像上文说的那样,尽可能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

4.第四位,是女主角Abi。她是这部影片中的悲剧。她的悲剧是两方面造成的。 首先,当然是Hot Shot 里的那一帮人。正如男主所言,在他们眼里参赛者并不是人,只是可以盈利的工具而已,他们在乎的只是如何创造更高的收视率、如何挣更多的钱,而你的梦想、你的人生在他们眼中一文不值。 梦想,既是他们掩盖自己罪恶并向你示好的遮羞布,同时也是诱你上钩并更好操控你的工具。他们会使手段,让你的意志变得虚弱;比如给你喝“静心水”,对你威逼利诱,对你描述现状的灰暗,未来的光明,犹豫的罪恶,迅速做决定的必要。在这一系列的强攻之下,意志薄弱、目标不坚定的人,很有可能就会妥协。

其实,Abi自己也是这一悲剧的制造者。首先,她的目标本来就不明确。她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唱歌,是否真的一定要成为歌星。只是刚好有个人认为她唱歌很好听,并且愿意帮她支付门票,心想这或许是个摆脱现状的机会,反正自己不会损失什么,何乐而不为?

(I guess 透露了其实Abi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干什么)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机会与选择,有些选择似乎前景光明,并且不需要你花费很多的努力,很多人因此会选择这个机会。但是做一件事情,不可能没有一点牺牲。做了这个选择,就放弃了另一种可能,当选择的是所不愿的,而放弃的却是梦想,那该如何是好。 所以,人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并且坚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即便现在处于迷茫之时,还未看清自己想要为何物,那也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什么是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什么是自己绝对不能越轨去做的事情。只有这样,不能说一定能找到并实现自己心中所愿,但也能保证你在追逐梦想的路途中不至于迷失太远,甚至背道而驰。 此外,即便你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成为什么,那也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醒与坚定。因为,在你一路狂奔的路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或事情,想方设法绊住你的脚步。所以,如果你一直保有初心与善意,同时心怀坚定与谦卑,知道自己的不足,同时明白自己的方向,即便是全世界的人都同声叫你放弃梦想,叫你去做一件你不愿意做的事情,你也不会昏了头而妥协。

看到这里心酸不已

5.最后,便是影片的男主角宾。在遇到Abi之前,他混沌地过着日子:任性地晚起、尽情地使用生活用品,随心所欲地将不喜欢的节目广告跳过,悠闲地踩着踏步器。因为,他从死去的哥哥那里继承了1万5千里程,可以从容地面对这个满是屏幕的世界。 他虽然已经厌倦了这个到处都是虚伪的世界,但是他仍愿意相信这个梦想是美好的,HOT SHOT 这个选秀节目是实现梦想、通往美好的大门。所以,当他遇上心仪的姑娘Abi,被她的歌声打动,他不愿让如此美好的生命浪费在终日惨白的踏步中,他觉得美好应该绽放在美好的地方。

放眼望去,多像我们的格子间

所以,他拿出了自己全部的里程帮Abi购买了一张通往梦想的入场券,并陪伴着她一起走上了梦想的舞台。然而,这里满满的都是套路,本来打算成为歌手的Abi,在主持人的巧言令色、威逼利诱和大家的哄闹下,成功地拜托了终日踏步的人生,成为了一个艳星。

他心中的美好被击碎,他决定做出改变。是的,他行动了。比许多只会嘴上说说,心中仅激动片刻却什么都不做的人,好了很多。然而,当他慷慨激昂地对这个世界进行了一番批判之后,他所批判的对象没有如他所想对他施以暴力,而是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他听着对方所描述的新生活,发现自己有机会从自己刚刚抨击的对象中能获得相当的好处,他迟疑了,妥协了,走到了对立方。 其实,他会这样做也理所当然。他之所以会以命相搏,试图让大家发现现行世界的罪恶,并期盼能打破它,并非其拥有多么无私与高大的梦想,仅仅是因为他自己的梦想破碎了,所以他要报复。但是,当对方能为他构筑新的梦想,并允诺帮他实现时,他的愤怒便消失了。他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立场,他的立场从来都是自己,所以他最后选择离开踏步机,走进另一个更大的格子间,开始另一种踏步的生活。

【三】 我们再回到泛娱乐化网络世界的话题。就像男主在抨击Hot Shot的三位主持人那样,不管是从业人员的有意为之,还是无意导致,在对待很多事情上,自媒体与不少主流媒体,在解读的时候,往往不是走煽情的路子,就是把事件打碎,解构成一个娱乐化的、笑料式的话题,很少会去深挖事件背后的真相和原因。 所以当越来越多的233333出现在网络世界里,我们是该认为网络世界只是个提供笑料的地方,还是认为这个地方把一切都当做个笑话看?如果是前者,那为何我们要花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在这上面?如果是后者,那我们是否应该多点思考、多点人文情怀。 还有,为什么说要勤于表达自己对这样、那样事情的评价,为这样那样的美好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就是希望更多有着美好、善意、真实、深刻的东西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浸润更多人的身体与心灵,这样时代的潮流应该会向着真真实美好的方向流动,而不至于得到像影片中那样的社会,连现在触手可及便能得到的绿树鲜花、真情美好都要靠生命来换取。 最后,我只愿,越多的人珍爱我们的地球、珍爱身边真实的美好,多从手机的世界里走出来,和爱的人一起在真实里拥抱。 你来人间一趟, 你要看看太阳。 和你的心上人 一起走在街上。 ——海子《夏天的太阳》

另附黑镜第一季1/3集杂感:

1.注意到这些细节才能看懂黑镜第一季第一集

2.黑镜第一季第三集:一声叹息,你我都逃不过这张巨大的网

更多精彩影评

1.十二怒汉 | 当所有人都和你意见不同时,你会怎样?

2.每个人都可能是被嫌弃的松子

3.这部让众人恐婚的片子 教会我如何去爱

微信关注:认真看电影

认真看电影,认真去懂你!

欢迎各种转发哟~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

 6 ) 黑镜子S1E2的世界和现实

我们的世界和黑镜子S1E2的世界

英剧黑镜子第一季的三集都是精品,其中S1E2最为突出,这部电视剧构建了一个奇异的世界,乍一看难以想象,其实却只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夸张版和未来版。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世界和黑镜子S1E2的世界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剧中的世界由一座座巨型居民楼组成,满21岁的普通人都要居住在里面(Bing说Abi是新来的,而Abi的解释是自己刚满21岁),每人拥有一个极小的居所,卧室面积只比两张单人床略大一点,另外还有一个浴室,在剧中出现的仅此而已(洗手间貌似是公用的)。卧室墙壁和天花板都是显示屏,这些显示屏是现有触摸屏的加强版,可以感知一定距离内的动作并作出反应。(某次在某商场看到一个小女孩用手指在商场地图上拖了几下,见没有反应时问爸爸为什么这个不动,再联想到现在几岁大的孩子玩ipad时的熟练,笔者不由得感叹:我们的下一代注定是触摸屏一代了)

剧中普通人都穿着一模一样的灰色衣服,每天早上七点半被显示屏上的闹钟叫醒,搭乘电梯前往单车房骑固定的健身单车,以挣得自己生活所必需的点数(Merit)。这些和现代城市人的生活不是很相像吗?我们虽然可以在无数品牌中选择不同颜色款式材料的衣服,但都是大规模生产出来的大同小异的东西,我们日复一日做着的枯燥乏味而又简单重复的工作,和骑单车有什么大的区别呢?点数不就是数字化的钱的吗?

除了别人的赠予外,骑单车似乎是获得点数(Merit)的唯一办法。获取点数并不容易,因为Abi曾说自己只能挣到仅够喂饱自己的点数。而Bing为了挣得自己的第二个1500万点数必须每天竭尽全力骑车,同时尽可能减少自己的一切消耗,连吃饭也要靠捡别人吃剩的东西。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点数是万万不能的,就跟现实世界里没有钱万万不能一样。刷牙的牙膏要消耗点数,吃饭要用点数,看喜欢的节目要用点数,不看自己不想看的广告也要被扣点数,不幸的是,各种节目广告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连浴室镜子都会在你刷牙的时候播出广告,这是现实世界中无孔不入的广告轰炸的加强版,现实中我们至少看到广告可以换台,但剧中是无法换台的,即使闭上眼睛不看,也立刻会有无法忍受的噪音和光电效果逼迫你就范。

单车房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点数即时排行榜,低分者要身穿黄衣打扫卫生,同时遭到其他人理所当然的鄙视和谩骂,甚至低分者们也认同自己低人一等的观念,面对鄙视和谩骂只有默默承受,甚至不敢反唇相讥。屏幕上会播放戏弄低分者的无聊娱乐节目,连付费的射击游戏也以这些黄衣胖子(身材肥胖者大多体能不佳,几乎必然会在骑单车竞赛中成为低分者)为反派。这些人就是失败者,和现实社会中的失败者相比没有多大区别。

剧中的普通人有选择的权利,可以用挣得的点数换来自己想要的东西,没人规定你只能要这个不能要那个,我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但你其实根本没有选择余地,因为你的一切选择都已被设定好了。你可以买各种看上去很酷的虚拟道具,但拥有一个小小的折纸企鹅都要偷偷摸摸;你的虚拟形象可以拥有各种不同的衣服,现实生活里你却只能穿一模一样的灰色衣服;你可以购买各种不同的食品,但它们全部都是从培养皿里培养出来的人造食品,没有一样是天然的。现实中我们也有选择的权利,也有越来越多的选择,但选什么其实都是由别人为我们决定的。现代商业社会中生活的我们早已被广告完全催眠,由他们决定去购买各种我们自以为需要而实际上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其中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类是iphone付费软件、网络游戏的装备一类的虚拟的东西,也许这样发展下去,虚拟世界的东西反而会越来越重要?

剧中绝大多数人对剧中这个体系的认可是根深蒂固的,他们对这种生活乐在其中。Bing旁边那位汉子显然极为享受这一切,被各种垃圾节目逗得乐不可支并慷慨消费merti,同时对大家都认为低人一等的穿黄衣者们极尽谩骂侮辱之能事。红发男青年则不停用挣来的点数美化自己的个人虚拟形象,比如换发型、买虚拟道具等等。剧中的普通人要想逃离这种生活,只有一个方法:用1500万点数(貌似价格是上升中的,因为起初Bing以为只是1200万,而不是要一下子耗尽自己全部积蓄的1500万)换来一次上Hot Shot选秀节目的机会。而且,并不是你付了1500万就一定能上节目,还要指望评委们的大发慈悲或者心血来潮,在众多参赛者中选中你。Hot Shot是所有普通人的节日,大家都会在自己的小单间里观看三位不知权力由谁赋予的尖酸刻薄的评委们用各种方式讽刺挖苦参赛者,或者让他们一步登天,而观众的即时反应会在大屏幕上以虚拟形象同步显示出来。观众们的情绪大多会被评委们轻易操控,几分钟前才被Abi的歌声感动得流泪的红发青年,在听到评委们鼓动她放弃当歌手的想法改当色情女星时照样跟着大众起哄,大喊“Do it”。显然剧中普通人的思维比我们现代人更为简单淳朴,更易操控,笔者以前就认为:越来越发达的大众传媒使我们不需要跑到人山人海之中才热烈的群体情绪所影响,并为之裹挟,成为头脑简单的二货,而只需要你在家里乖乖地看电视就行了。看来黑镜子的作者和笔者的想法是一致的。

一步登天、远的枯燥重复的单车、穿上漂亮衣服而不是灰色的制服、看着窗外真实的风景而不是显示屏、吃着真正的天然食品而不是培养出来的人造食品等等一切加在一起,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诱惑,无人可以抵挡,正如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人可以抵挡“成功”的巨大诱惑一样。Abi在喝下上台前必喝的致幻剂后,在广大虚拟观众山呼海啸的呼声放弃了当歌手的理想,成为色情女星。Bing可能以为自己比Abi更坚强、更能经受诱惑,可是他最后和Abi一样选择了出人头地,而不是事先计划的血溅五步。他转而选择了把自己激愤的言辞变成了一种商品,正如很多现代明星把媒体塑造出的特立独行的形象变成商品销售给我们一样。

剧中的强大体系可以说是坚不可摧的。要打破这个体系,似乎毫无办法,即使Bing刺穿了了自己的咽喉,难道体系就会改变吗?恐怕不见得,因为绝大部分人都对这个体系怀有发自内心的认同,一具尸体并不足以改变这些,此外,说不定这个惨烈场面根本就不会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呢?而对于现代商业社会,现代人虽然总是颇有牢骚,但同样也乐在其中,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企图做出出格的举动,都会沿着上学——工作挣钱消费——成为成功者或者失败者——死亡这条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即使少数几个人做出尝试,他们的声音也会像滴入大海的一滴水一样,淹没在无比强大的大众中,不为大多数人所闻。

黑镜子在短短一小时里浓缩了极大的信息量,有无数引人深思的亮点,无疑是近期最出色的电视剧之一。我们中有的人在看完黑镜子之后可能会认为自己看了一部很有深度的片子,拥有了独立思考的愉悦,比起沉迷于无聊偶像剧的人高出一筹,可以对他们进行某种程度的俯视时,难道没有感觉到一股寒意掠过后背:我们会不会只是在别人为我们设定好的选择范围中行使了自己虚幻的自主选择权,而我们实际上并不比沉迷于偶像剧的人高出一筹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短评

E01从首相的睡衣与重臣的制服开始就透露着浓厚的黑色,而最后一段犹如国殇的拍法让我背脊发凉!E02当他用自己的生命说了那段反抗的宣言,却最终向这个已经被消费主义腐蚀了的社会投降。这不就是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么?E03当你可以随意查看回忆将其分析放大,你将永远走不出去。

2分钟前
  • mOco
  • 推荐

第三集真的看得我心寒,特别是结合最近的亲身经历。记忆是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可怕的敌人,我倒是真的希望能有Grain让我可以删除那些不想保留的东西,没有负担的过以后的生活。

4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力荐

话说,已经没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6分钟前
  • Haru
  • 力荐

媒体强奸了你,消费侵蚀了你,科技玩弄了你……

8分钟前
  • 力荐

看完黑镜才意识到这个国家依然在产出奥威尔。

11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英剧能够探讨的深度真的是其他同行业无法匹及的高度。媒介的力量,公众意愿,技术先进所带来的消费主义侵蚀,沉沦过去。每一集都无比精彩,值得深思。

14分钟前
  • Bèn
  • 力荐

说第三集弱的人是自己没经历过吧

16分钟前
  • PixelGirl
  • 力荐

Black mirror依旧讨论的是现在的问题,过度娱乐化,过度传播和过度记忆,但编剧把其背景放在科技发达的未来加重了效果,非常好看,值得深思。

18分钟前
  • Titanium
  • 力荐

第一集还只是觉得牛逼哄哄,噱头十足;第二集也不过搬出眼花缭乱的新科技,可是第三集,裸/血腥/高科技都是浮云,最后一幕那黏着肉带着血的痛斩前尘、剜除旧疮,才让我心灵沉重受创,顿时觉得,真的是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2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影片最最精彩和恐怖的地方是——3集都是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部分事件的预言。

2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万人空巷争看首相日猪救美进退两难,网络凶猛资讯传播一日千里喜忧参半。

28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其实我觉得第三集是最弱的,对人性的展示最没说服力最不典型的例子,因为男主本身就是一个多疑的人,就算没这种能力他也同样如此。

33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用最超凡的想象力来描绘人性的暗角与尴尬。神作。必看。

38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那只猪是母的吗....

43分钟前
  • 释硌
  • 力荐

看几集IT Crowd补补身体去

45分钟前
  • cat
  • 推荐

这部英剧真强悍,每集都能让人的心理防线来次大逆转,慢慢的和故事里的人们一起同流合污,最后内心觉得现代高科技的悲哀,特别是第一集的绑架案,讽刺手段来的太阴暗了,它让你审视自己和现代科技带给你的各种瘾,最后它顺便连你一并讽刺了,你还会拍着双手叫绝。你敢说你没想看首相干猪吗?★★★★★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对于这么一部同时犀利深刻、囧囧有神、迷幻而重口味的黑色大片合集,我森森滴想到中国电影《失恋三十三天》,人家是把电视剧当成电影拍咱是把电影当成电视剧拍,不说话了。

50分钟前
  • 阿朽
  • 力荐

含泪推荐!超越2011所有电影电视作品!

54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力荐

1、题材大胆,故事却刻板,政治及社会讽刺过于直白,被绑公主好美 2、刚开始还有点享受这个新奇科技流的未来世界和无私付出的爱情故事,可越看就越发现自己已经陷进无法自拔的悲凉和哀叹,特别最后那把曾经打算用来反抗体制的玻璃刀竟然成了娱乐大众的道具 3、因为联想太深,被虐的彻底窒息了…bravo

5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两句话:1、此为年度英国最佳剧集。2、看此片需内心强大。

60分钟前
  • 波澄酒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