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深深影响过斯皮尔伯格
如果要将此片当作《最长一日》那样战争片去看,那你会很失望。B级片规模的寒酸的投资,使的影片的场景十分粗糙和简陋。后半部分的核心场景,一座韩国寺庙,更是假的一眼就能看出是在摄影棚临时搭建的。但如果你能暂时抛开这些审美品味而更多去关注一下其他环节,那么导演萨缪尔·富勒通过影片传递出来的反战情绪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一定会打动你。
电影以一个带弹孔的钢盔特写画面开始。钢盔的主人,美国上士扎克刚刚在敌方的一次枪杀俘虏中侥幸存活,并被父母双亡的韩国小孩(这个韩国小孩叫“Short Round”。和夺宝奇兵第二集中福特的那个东方小搭档叫一个名。显然,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的在编剧时,有意模仿借鉴了富勒的这部作品。甚至连角色的名字都没改!)所救。结伴而行的两人,又陆续碰上黑人卫生兵和一个美国侦查小队。小队的任务是找到一个制高点进行瞭望观察,然后给炮兵部队提供敌人的具体方位以便后者实施炮火打击。几经危险周折,他们最终来找到一个理性的地点:一座寺院。然而,在随后的清理寺院,架设观察设备,观察通报敌情过程中,他们遭遇了敌方的严重干扰和猛烈攻击……
扎克是导演在影片中着力刻画的核心人物。他不是个美国式的战斗英雄。甚至在某些正统眼光里,他都不是一个好士兵。虽然不失勇敢果断,但却玩世不恭、有种族歧视思想、无礼顶撞上级。而且从诺曼底登路存活至朝鲜战场的他,还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战争生存哲学。并在行动中,言传身教给了十分缺乏战斗经验的战友们。例如:他对阵亡的美军士兵的胸牌漠不关心。并警告准备让士兵去摘胸牌的上尉“知道他们会用尸体做诱饵吗?”可年轻的上尉对于扎克的冷言冷语十分厌烦,执意行事,结果那位士兵被地雷当场炸死。可对此,扎克表现的却完全若无其事。他要过了刚刚阵亡士兵的遗物,翻出一支雪茄,悠然地给自己点上。当然,有时他的以自保为最高目的哲学,也会导致判断失灵。他们曾经在神经质地对着一群赶着驴车的韩国民众的进行搜身,但一无所获。而面对上尉“浪费时间”的抱怨,他仍然有自己的说法“如果我每次都正确,早就当军官了!”
此外,扎克也不缺乏幽默。但幽默当中依然少不了对于当时美军战事不利的嘲讽。当有人告诉他分不清韩国人还是朝鲜人时,他不无调侃的说“和我们一起跑的就是韩国人,而在后面追的就是朝鲜人!”;而当听到美籍日本人发牢骚说要去加入空军时,他阐述了一段颇为有趣的观点:“别傻了,没有什么能和步兵比了!飞机如果被打中,你要往下掉。轮船如果被击中,你要往下沉。而坦克爆炸则能把你活活烤死。可步兵呢,最简单。要么死要么活,但关键是我们始终站在地上!”
不过,扎克的言行也不光说玩世不恭和冷酷,他喜欢救了他的那个叫“Short Rount”的韩国小孩。还在庙里用毛笔为小孩画了一个美式胸牌。当小孩不幸被敌方打死时,他悲愤下,枪杀了他们抓住的手无寸铁的北韩俘虏。
富勒对于配角的设计带有明确的目的性。除了扎克、小孩和黑人外,小分队的领导是一个缺乏经验的年轻上尉。还有一个秃子,一个哑巴,一个美籍日本人,以及一个继承了死去神父风琴的音乐家。其中秃子与哑巴士兵的设计,更多是出于故事的戏剧性的需求。特别是秃子,围绕着这个小伙子所苦恼的头发问题,就发生了几段很有趣的小插曲。而美籍日本人和黑人卫生兵的角色,则几乎就是导演为表达某种观点而有意创作的。他的表达的则是通过被抓的朝鲜上校和两人的对话。首先是黑人卫生兵给俘虏包扎时的对话:
- 真不理解你们这种人。要不是战争,你都不能和他们坐在一起吃饭。是吗?
- 是。
- 你买票坐车,但却只能坐到车尾,是吗?
- 是。但100年前,我们甚至都坐不上车。至少现在我们能坐车尾。再过50年就会坐中间,甚至更靠前。有些事情,得耐心。
- 呸,你这个蠢人。
然后是朝鲜上校对美籍日本人的攻心:
- 你和我有同样的眼睛
- 嗯?
- 你和我还有同样的……
- 那有怎么了?
- 他们恨我们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睛!
- 上校,明天还有一大段路要做,你还是歇会儿吧
- 你不觉得自己像个叛徒吗?他们把你们美籍日本人在二战时扔进劳改营,你们现在还为他们打仗?
……
当然,两人最终出于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主自由的信仰,没有被朝鲜上校的“花言巧语”所触动。但是,影片中这两段含有直白的政治指向的情节,却明显触动了当时的美国政府。之后不久,导演萨缪尔·富勒便成为了FBI的调查对象。
故事的结局是悲观的,但体现了作品的深度。惨烈的战斗结束后,又一支小队美国兵来到寺庙。他们叫门,门开了。被倒塌的屋顶砸倒的扎克居然又一次没有死!但扎克等四位幸存者必须要加入新的战斗团队再次上路。出发前,刚刚在战斗中受到严重精神打击的扎克蹒跚地走到阵亡的上尉坟前,从插着的枪上摘下死者的钢盔,然后把自己的钢盔放了上去。显然,对于这场残酷的战争,他已经无比疲倦了。他宁可放弃这一直保佑自己平安的“幸运钢盔”,而希望在下一场战斗中死去以结束这无尽的噩梦。可镜头一转,小队正通过残垣断壁继续前行。这时,屏幕打出一行大字“这个故事没有结局”。
2 ) 瑕不掩瑜
这是第一个关于朝鲜战争的美国电影,当时战争还在进行中。Fuller一星期完成剧本,10天完成拍摄,在Griffith Park里搭景,动用了浩浩荡荡20个UCLA学生做群众演员,预算高达104K美元,道具和场景都很粗糙。但这些瑕疵都被剧本所弥补。
这绝对是个主旋律电影,充满了正能量,而主角却是个久经沙场的兵油子,他玩世不恭、种族歧视、蔑视长官。他的同伴也有各种问题:日裔上士父母被关进集中营(好莱坞电影第一次提到);黑人士兵在国内备受歧视;和平主义者拒绝战斗;年轻的少尉没有作战经验。编剧不仅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且突出了美国社会的问题。而正是这一群充满了问题的美国人为了国家,为了生存而战,这就是电影的主旋律。瑕不掩瑜,这也是美国的战斗精神。
美共攻击这个电影是右翼分子的幻想世界,美国军方说电影给军队抹黑。但这都不妨碍票房高达600万美元。我常想,这样一个社会问题、严重腐烂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能够产生这样的奇迹;而一个完美的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和谐系统里,做不成这样好看的战争片?
3 ) 什么垃圾
我带着最大敬意观看此片,毕竟刚看完《猪排山》,以为1951年会更接近现实。结果你这搞的是什么垃圾中二剧情?把两国战争表现得跟美国人打印第安人一样。大批的没头脑的野蛮人,围攻少数牛仔的桥段就照搬过来了,我立刻就想起了日本类似的题材《独立愚部队》,我还在想这是日本人把越战的清洁工照搬到侵华战争中。结果在这找到了源头。这是一个成年人能干出来的事吗?更何况1951年,战争还在打啊!即便是战争宣传片,都极其不合格。也难怪朝鲜战争被美国人认为是被遗忘的战争,如果美国民众都认为美军是去打草鸡去了,那他们如何能共情那些饱受战争创伤的士兵呢?
整片就写着导演对亚洲毫无理解。竟然让一个朝鲜人去劝降日本人。1951年,你美国人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打太平洋战争吗?刚刚过去几年啊。描写朝鲜军人假扮女人就直接用刺刀挑开衣服露出里面的军服,我当时冷汗都冒出来了,我以为他要展示男人胸膛。男孩背部贴着韩语的经文,绑在树上的狙击手,怎么走都走不出来的热带丛林,美军手向后被反绑屠杀,会说英语的朝鲜上校,因为宗教原因不参战的军人,军需品兑换生发灵(当时还有士兵分不清鞋油和生发灵),咱们就承认吧,你这是在描写太平洋战争!这可真是日了狗了,找个像日军的朝鲜人来劝降一个日裔美国人。这个日裔还光荣的说,“我们兄弟参加了二战,3000多人拿到紫心勋章。”二战谁是美国的敌人啊!大表哥!你细说为什么美军不把你们派去太平洋战场。
你要说别在意,就当作一部爆米花片吧,(人家《独立愚部队》就是)他也不商业啊。一没有异域风情、二不怎么喜剧、三战争场面还是低成本。连个动作剪辑都慢半拍,放了两次主角开抢镜头,敌人都没有从树上掉下来。放在1951年,都不说和苏联电影比,就和法国1945年的铁路员工比都差得太多了。
这么乱七八糟的一堆人人是怎么熔到一起为一个目标奋斗的?富勒这是主旋律片
7.7;我為啥老感覺Fuller像Greene啊...
能说粗制滥造吗?有点儿为了表达而表达了。
电影中不断出现的佛像镜头让我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广告牌上巨大的眼睛,同样自上而下审视人间的荒谬
+.5
三星半,我真佩服富勒能把电影拍出来,演员全是学生,在公园里搭棚用十天拍摄。结尾长安寺里的小队与共军交战,双方就没有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内。我甚至怀疑那几个开炮轰炸的镜头是从某个纪录片里剪辑出来的,幸亏是黑白电影,要不然寺庙里的大佛估计已经假的难以接受了影片剧本还是很给力的,在开战仅仅半年,居然就敢对美军入朝的正义性与否进行质疑,甚至开始刺痛起了黑人,亚裔等种族伤疤。士兵扎克因为钢盔替他挡下一颗子弹而得生,结尾在孩子被杀害后,他的心情悲痛,用这个幸运钢盔替换掉了上尉墓前的那个。而且电影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一般电影结尾都会有“The End”,然而本片却没有,大概是导演想表达像这样毫无缘由的荒唐战争,从来不会有结局的...
在《红一纵队》的导评里,就说过用孩子卷入战争是为了表示战争的荒谬和残酷。原来在他的第一部战争片里就由此表现。不多的朝鲜战争的电影。小成本的战争片,主角很有魅力。不过那个佛爷太假了。
这部影片在朝鲜战争爆发半年后仅用10天时间拍完,因而是第一部以这场战争为背景的影片。富勒从影前做过很长时间的记者,专门报道犯罪事件,二战期间,他也当过战地记者,在军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可以看出这些经历对他拍摄这种战争片很有帮助。同年他拍的《坚韧的刺刀》也是同样的题材。
布景道具神马的太假了...
满分。这是没有结局的故事!
第一部反映朝鲜战争的电影,不过是小成本制作,影棚场景非常明显。
8/10
囫囵吞枣 很美国主流价值观
二战结束还没好好喘息,就奔赴朝鲜战场,这大概是战争接二连三之后的疲乏、厌恶而又无可奈何的状态。这片总体上的呈现贴合了这种精神,在里面没有英雄,只有苟且喘息的散兵游勇。1951年的电影有这样迅速的厌战气息的反应还是比较难得。
a man in contradiction, but as a whole not so intriguing plot. Some lines are wittily written, a group of ethnics.
朝鲜战俘问黑人士兵为何为这样一个种族歧视的国家而战,他回答说这是我们自己的事你外人别管,讽刺的是他们美军此时正在管他国闲事
通常好莱坞价值保守自由之争是捆绑销售的。左派既反种歧也反枪;保守当然挺枪,也知种歧之错,但一般不会将其设为显性主题。富勒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反种歧劣根上极其高调并受到欧影推崇,而本土却只能混迹B级因题材太过敏感争议会惹到保守主流;除此之外,他又非常保守,常吐槽左派在矛盾本质认知上太过天真……本片有段对白便是高度浓缩。俩人聊天,对方说对于朝人韩人他总也分不清(脸盲代表种歧),上士扎克回道:你知道怎么区别吗?跟着你一起跑的肯定是韩国人,在后面追你的一定是朝鲜人!(保守派不回避矛盾:仗打输了,狼狈不堪!)……
粗糙
描写人拍得很不错,很多对白有趣,但是感觉一般,没有特别的感觉。
最早关于韩战的美国电影,事实上除了这部片我也不记得有看过其他美国电影拍韩战的了,Samuel Fuller总是有新颖的题材,B级片因他而起,而他时至今日也还是这个领域的王者。 ////// 这部1951年的片子选角有亚裔有非裔,对亚裔的刻画真实而且给予了尊重,明确了反种族歧视的立场,为此还被FBI调查,Fuller是个值得尊敬的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