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喜马拉雅山脚下的白人营地
英国人从曾经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到如今仰美帝鼻息,盛筵必散想必让腐国人民感慨万千,不断高唱《过去的好时光》。从一战到二战这段帝国从风雨飘摇到土崩瓦解的几十年,更是为英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从2010年《唐顿庄园》开始,聚焦20世纪前半期的年代剧再次火了起来:《塞尔福里奇先生》,讲述塞尔福里奇百货创始人的传奇事迹,画面精致,色彩鲜艳,八卦有余,厚重不足,两季之后貌似无疾而终;《百年乡情》说的是德比郡贫苦农民的挣扎奋斗,片子如同北海的狂风粗粝压抑,打在人身上生疼,可惜同样是两季之后杳无音讯(看来两季真的是英剧的一个劫数);长命的有唐顿,拍到后面琼瑶味挡都挡不住。前两季的时代大背景基本上都领了盒饭,一座庄园和小镇被建设成了和谐社会,所有的情节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暴,跟天朝电视剧倒是越来越神似了。
2015年的《印度之夏》,终于把青黄不接的优质年代剧又接上了。
《印度之夏》和《百年乡情》一样,都是野心之作(可能因为Channel 4 和BBC都是公共电视台,盈利的压力相对小一点吧):他们都想反映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变迁。相比于ITV就算山穷水复,编剧也要天使报喜让好人得好报的奶油水果糖风格,这两部年代剧都不屑于给冷酷的历史涂脂抹粉。
《印度之夏》并没有为英国在印度的统治粉饰太平。殖民当局对印度人的歧视、傲慢以及草菅人命都非常直白地展现了出来:
身居殖民地高层的管理者,他们长期面对这片贫穷、混乱的大陆,早已习惯成自然。对于他们来说,快刀斩乱麻,规避风险,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才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当然,每个人自小学习的都是圣人的训示,所以沉在脑海最底层的道德感偶尔也会浮出水面,让他们稍微摇摆一下。但能坐上高位的人都是目标导向、理性思维——如果命运之船因为增加道德这一货物而摇晃,那么他们一定会选择把道德扔下船——因为道德本身就是无用的奢侈品。
在《印度之夏》没有一个关键环节因为某人良心发现,导致剧情逆转——那太fairytale了。小秘书以及白人女主角会因为被要求做假证而纠结半天,不过最后面对警官的质询还是会说假话。印度裔法官审判一宗冤假错案,因为内心的激愤,把书写判决书的钢笔笔尖折断;但他还是会迫于英国人的压力,把一个无辜的同胞送上绞架。
当然,白人中间也会有一、两个良心未泯者,他们都是刚刚从英国本土来到印度,对这片殖民地的情况并不熟悉。满脑子二十世纪的新想法,自然比较容易理想主义。这类角色要么得益于权高位重的亲人保护,免于灾祸;否则则会被整个白人群体所排挤,冠上叛徒的名号。
电视剧对英国人分而治之的殖民手段也有所展现。尼尔.弗格森在其著作《帝国》对英国和法国的殖民风格进行了比较:英国人以东印度公司为起点,一直以获利为殖民的最终目的。只要不触及白人的利益与安全,他们都懒得插手殖民地土著的内部事务,所以英国能够实现以非常少的白人官员管理辽阔的印度——他们就地取材,用当地人做基层管理。而法国人则是骨子里地浪漫和形式主义,到了某个地方,就一心要在当地建立一套法国标准的庞大官僚系统,而且要尽量用法国人。两种方式ROI的差别显而易见。在这种思维下,英国几百年来对印度野蛮的种姓制度不闻不问。不过,当印度独立运动星火燎原时,他们又很善于利用这些千年陋习带来的积怨,瓦解对方阵营,抑制国大党一家独大。
之前豆瓣上有影评批评《印度之夏》对印度本地人的描写不够深刻,唯一浓墨重彩刻画的印度家庭在当地其实也算是比较上层的人士。对这一点我倒是不敢苟同,电视剧本身就着重从英国人的视角来观察在印度的统治和生活,能够真实体现的其实是他们的心态,白人内部同样森严的阶层以及趋炎附势。而能和白人发生较深接触的也只能是秘书、文员等被纳入官僚体系的印度人。如果在剧中安排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如何与剧中的其他角色有机地发生关联,实在是不可想象。只怕最后会拍成印度各种姓人民紧紧团结在以甘地为中心的国大党周围,对英国鬼子发出势如破竹的独立呐喊。想想这画面,也真是醉了。
第一季结尾,1932年的夏天已经结束,英国的殖民当局即将离开夏季驻地西姆拉,回到德里,但这是一个不平静的结尾:小秘书已经被拉入到国大党的阵营,接下来可能成为卧底;群情激奋的独立运动正在酝酿当中;混血私生子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也许埋下的炸弹即将在来年的夏天爆发。毕竟这部剧的英文名字《Indian Summers》用的是复数。
2 ) questions
印度之夏这个电视剧太奇葩了,我看了前两集,脑子里一大堆问题不晓得怎么解释,就像留了一堆古诗词填空题只给你上半句,强迫症根本不能忍,宿舍网根本连不上校园网,我都快逼得去看剧透了。待解决问题具体如下:1Adam在被收养后为何自残?2Alice是不是生过印度孩子?那她和她前夫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会离婚?3Alice和她混账哥哥有什么隔阂?4他混账哥哥为什么要去凶手那里讨打?为什么要隐瞒?5记者采访是怎么回事?受伤的小青年为何突然抛弃青梅竹马喜欢上英国妞?6老太太和Alice她哥什么关系?为什么像狼狈为奸?7Alice为什么对印度人一直有好感?8刻薄太太和她的传教士老公和卷发美女之间的关系是?9小青年父母憎恨青梅竹马的女的是不是宗教冲突?10杀人犯为什么可以一直不说话,要不就自尽,作为一个杀手这么任性,有没有职业道德?11Alice哥哥和那个slut的关系,为什么忽远忽近?12小青年姐姐为什么思想能如此激进?除了传销,我想不到在那个年代有对女性如此洗脑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尼玛这时拍电视剧吗?这是留作业啊!答案估计能写一篇原创论文,嗯。
3 ) 那年印度的夏天,是日不落帝国最后的荣光
英国人大概真的有印度情结。从那句流传甚广的“印度是维多利亚女王皇冠上最明亮的宝石”,到名为“东印度”公司的殖民集团,印度是英国历史上不可抹去的特殊存在。时至今日,印度依旧是英国文化中一抹特殊的愁绪。08年他们拍《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奥斯卡风光过一把,他们觉得还不够,于是今年,他们花大笔钱去拍了《印度之夏》。
《印度之夏》的故事开始在1932年,大英帝国在印度的殖民岁月即将步入尾声,印度正在为了独立自由而斗争,而另一边,英国贵族为了维护其在印度的统治而不宜余力。英国贵族与印度当地人的生活像是他们的肤色一样界限分明:英国人喝下午茶,跳舞,打猎,享受奢华的生活;印度人工作,挣扎,反抗,斗争,努力争取印度的未来。这个夏天有微妙的恋爱关系,有男女之间的试探和坚持;这个夏天有年轻人的野心,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向上攀爬这个夏天还有甘地领导下整个印度的风起云涌。在那个注定改变的一切夏天所有人聚集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城,酝酿着爆发的力量。
有人将《印度之夏》和《唐顿庄园》对比,认为设定在差不多时代里的两部剧有太多的相似,但其实《印度之夏》中的各种恋爱关系更加成熟和复杂,也许更加狗血。《印度之夏》整体人物的年龄设定就比《唐顿》要大好几岁,大部分的主角都已经结婚生子或者接近结婚年龄,这注定了他们不能像青少年男女一样有太多的选择。本片的主角,印度总督的私人秘书Ralph和一名印度女子生下了孩子,却在周围人精心的谋划中沦陷而决定和富裕的美国女继承人Madeleine Mathers订婚;牧师Douglas与他的助手、当地女子Leena相爱,却不得不和妻子Sarah困在婚姻关系里;而一心想要进入上流社会的印度小伙Aafrin则因为种姓制度而不能与相爱的女子Sita结婚,同时他又逐渐陷入了和Ralph已婚的妹妹Alice的恋爱关系中。英印分明的界限一如种姓制度,使他们生活在一起却又完全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所有的关系只能隐藏在地下,表面上维持虚无缥缈的高贵和时尚。我们清楚地看见这些人被困在不同的爱恋里,在挣扎着想要出口,他们相爱,但是他们要考虑的还有太多太多,所以他们只能真真切切地痛苦而绝望着。
恋爱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还有自己的野心。Ralph一心想当上总督,他不遗余力地谋划着,利用一切机会,包括自己最爱的妹妹;而Aafrin则更是为了能够改变命运,进入上流贵族而苦苦挣扎,谁能说他替Ralph挡下刺杀者的子弹的时候,他真的没有丝毫的野心;而他与Alice的暧昧,则更像是他为自己争取上升机会的一个捷径。更别提到印度继承叔叔家业的年轻人McLeod,羽翼未丰的他不得不和企图掠夺他叔叔产业的印度富豪斗智斗勇,怀揣着继承叔叔意志振兴家业的渴望。而那些女士们,显然也有自己的追求。Alice离开在英国的丈夫来到印度,声称自己是个寡妇,背后就是说不清的故事;Aafrin的妹妹Soni则积极投身在印度解放运动里;牧师的妻子Sarah显然不满足于困在自己失败的婚姻里,她想要更高的地位和更好的生活。目前为止《印度之夏》的角色塑造尚不如角色之间复杂关系勾勒的成功,但随着这些人物的奋斗和争取,或许我们可以看到更清晰鲜明的人物。
除了个人的野心,《印度之夏》想要力图呈现的,还有整个国家的野心——印度的崛起,以及相对的日不落帝国不可避免的衰落。在这个意义上,《印度之夏》更像是《Gone with the wind》的远亲,试图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去折射整个国家巨大的变革。它选择了从英国人和印度人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竭力表现一个完整的印度,从印度绝美的自然风光,到茶叶生产的兴旺,再到英国殖民者的歌舞升平,以及印度人民的反抗,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蕴含着太多的变迁。印度的夏天举目望去皆是青翠的绿色,而印度的长长的市集上,又是纱丽的五彩和神秘;在印度的英国贵族的生活丝毫不比本土松懈半分,除去仆人的肤色,他们的下午茶和英伦三岛的没有丝毫区别;而在印度底层,集会游行、刺杀、搜捕,印度的抗争和英国殖民者的压制在剧集中反复较量,甘地的名字被一次次提起的时候,印度独立的道路似乎已清晰可见。贵族们还在享受奢侈的生活,只是他们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他们对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正在逐渐失去控制。
比较遗憾的是,大概还是大英帝国主义的架子放不下,《印度之夏》对印度的呈现,毕竟还是太过美好和理想化,印度最贫穷落后的一面没有被呈现,作为印度的主要代表,印度小伙Aafrin一家的生活应该还算是在印度的中上水平,而对种姓制度的触及也有些轻描淡写。这个印度太过色彩缤纷,始终没有触及的,是最底层人民的悲惨和暗无天日。
但这部巨著才刚刚开始第一季的一半,据说编剧已经准备好了五季的剧情,还有大片的空间去表现一个更完整的印度崛起,以及大英帝国的衰落,之后的发展和描述还是可以展望和期待的。也许五季之内,编剧终于突破了上流社会的狭小框架,将一个更真实的印度,呈现在我们面前。
《印度之夏》的英文原名是《Indian summers》,而Indian summer的原意又被译为“小阳春”,指魁北克和安大略南边一种特别的天气现象。深秋的时节,在冬天来临之前忽然回暖,宛若回到了温暖的夏天,那时候的森林染上火一样的鲜红,一切都是那般美丽,而又那般短暂脆弱。也许《印度之夏》的名字之中,已经蕴含着大英帝国的悲剧。在这走向没落的过程中,那年的夏天是最后的歌舞升平,繁华、美丽,却同时注定昙花一现地短暂和脆弱。贵族们在长长的餐桌相对而坐,举起香槟,共同祝福他们的“King Emperor”。他们在俱乐部里嬉戏玩乐,打高尔夫和赛马;他们跳舞,歌唱,庆祝这个夏天的美丽。
那年印度的夏天,就是日不落帝国最后的荣光,也是英国人所真正疯狂迷恋的东西,是他们过去的伟大,荣耀与辉煌。
别的先不论,服装就是车祸现场,简直辣眼睛。
其实我看的是第二季,但怎么找不到。。
制作精良,情节略狗血。我是看不出印度小哥的好来,也就理解不了女主是看上他哪儿了……
英国人对待自己的殖民统治历史还是相当客观的。美如画的印度夏季风景,暗暗涌动着历史的洪流。剧情虽然不算跌宕起伏,但也还是吸引人的。人物性格鲜明,男主在老太婆的控制庇护下,被推动着向前。
最后一集有点莫名其妙 把每个人的性格又拉到泥潭里看不清了 另外未婚妻真颜好身材棒!
1集弃,人物设定太单薄,故事缺少逻辑,俱乐部女主人一出场浑身膈应。
谁说这个好看过唐家墩……………
制作很精良,情节太一般。。。但还算看得下去。
这么美的外景和复古场景,还有波澜壮阔的背景却只侧重于展示狗血人生,不可惜吗。
难得
印度竟然这么美的?一看简介原来是在马来西亚拍的。
里面的人设都有点渣是为什么
最喜欢的2,30年代,爵士乐的年代,那个时候的英殖民地印度,风景美如画,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英剧拍来精致细腻,唱着歌喝着酒享受人生的白人,渴望民族自治为生存战战襟襟的印度人,风情万种,故事如书,就这么打开了一段历史,让人看得唏嘘感叹。
作为肥皂剧各支线发展都很有看头,4台烧大钱去马来拍的外景也是锦上添花。中途数次想补课英治印度历史。。。都没看下去【。
没想到啊,三哥小公务员还睡到了主国的白富美。
真心好看,除了前四集剪辑在梦游之外。男主真心妹控,妹控一般都会被妹妹给拖累死,所以本剧的女主也是无比的招人烦。说唐顿庄园更好的人还是歇菜吧
看过第一季果断准备追今年的第二季,英国人拍起大英帝国的往事虽然比不过德国人拍往事的忏悔态度,究竟还是相当客观的。而且以英剧的制作精良,就算印度人自己拍甘地、拍独立运动,想想说不定万一蹦出来个歌舞的画风也够醉人的。
编剧浪费队友心血。
人物众多,情节推进也不错,时代的洪流不可抵挡,不错的一部剧
布景美,角色美,但是这剧情,太糟心了,整部剧看下来是那种你会被角色和场景吸引想看,但一遍遍不断吐槽辣鸡剧情又想看剧情还能比之前更辣鸡吗,从而陷入一集又一集的辣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