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觀影心得:"聽"見電影裡的細節
我想我並不會很用力地去推薦這部紀錄片,因為我覺得這部紀錄片要等到每一個喜歡電影的人真的開始愛上「電影」並將它視為一個重要的產業之後,他也才能想去看、甚至是喜歡這部紀錄片。
而我剛好正進入這樣的時期,所以也就興致盎然的去看了這部電影。
如片名一樣,這部片就是在說「擬音」這回事。
當我們都將電影中,角色的聲音、環境的聲音、甚至是音效視為”理所當然”時,有一群人正在為你所認為的”理所當然”做著細膩且耗費勞力、精力、及時間的事。
而這群人通常沒沒無聞,就如人們並不會對那些幫忙你做”理所當然的事”的人感到感謝一樣,他們只是默默地做,直到被這個社會淘汰為止。
在這個紀錄片中,也可以看到很多很舊的檔案,還有關於中影的興衰。
其中,我覺得最感慨的是胡定一師傅口中時常提起的「中影文化城」,特別深刻的一段是,胡定一師傅說起中影文化城剛歇業的時候,每天總是會接到好多民眾的詢問電話
「什麼時候中影文化城會再開呢?」
胡師傅像是知道些什麼卻又不願明說的回答:「快了吧,也許年底吧。」
可是無論是中影文化城、中影、配音師傅、甚至是台灣電影產業的未來,都像是那個回答一樣的茫然、沒有盡頭的等待,究竟什麼時候會好起來?
「也許快了吧。」
除此之外,看完這部電影最大的收穫,便是往後對於每部電影的所有「聲音」,都將懷抱著更敬畏的態度、及更深刻的角度看待。
然而,我還是不會大力推薦你去看這部電影的;只是,如果有一天你開始把電影看作一件重要的事、開始有點好奇電影的製作,那請你不要忘記把《擬音》找出來看。
或許在更久更久以後,當我再次看這部紀錄片,會有更多的感慨吧;雖然不能責怪台灣電影資源不足的情況,但總是會對於像胡定一師傅這樣的人才被埋沒在台灣感到遺憾。於是更多現實層面的議題也會一一浮現,當許多人都在責怪那些外流的人才時,是不是也應該想一想這樣的環境真的值得人才久留嗎?
片尾,當字幕出現「胡定一師傅已於2015年3月被資遣,目前為自由工作者」時,我真希望胡師傅是最後一個逃不過資遣命運的國寶級人物。
但,我想我抱持著的是極度樂觀的看法。
挺好的题材,但好像没有区分开音效、配音、混音这些概念,而且本应该好好讲台湾电影,不应该延伸到整个华语电影的,这部片子根本不够讲那么多东西。一段又一段采访的模式也很单一。
访谈多史料较少,纪录也较少,港陆就更是无源,可能切入点没想太多。不过聊胜于无
8.8/10 擔心陳珈羚小姐失業, 希望胡老師多關照她.......
从事后录音到同步收声 从早期的光学环绕音到最新的杜比全景声 不变的是音效师背后的奇思妙想 和配音演员用自己的或者Foley的声音 对电影进行再演绎的那份厚重情感和责任
這紀錄片讓我認識到什麼是foley artist;知道臺灣電影仍有如此專業的崗位;能謹守崗位40年非常不容易,何況是要長期孤獨地工作。
這群專業認真的職人值得被紀錄,被表揚。但若光從紀錄片的角度去看,覺得一般。
听,那是历史的声音,也是未来的声音
对这个行业很感兴趣,可导演没有解惑,看完依然觉得隔着面纱。
也許因為這部片,胡定一先生拿了金馬終身成就獎。道聽途說到此片的一些爭議聲音,Foley翻譯成「擬音」令到某些電影人很不爽;影片大部分篇幅也祗局限於胡老先生,未能夠覆蓋另一些與胡老時代同樣重要的Foley、成音師。原來台灣當年引進的港產片,周潤發、周星馳主演的電影都是國語配音版!
中影幕后的 audio 工作者 配音员 拟音师 音乐剪辑 录音指导们 磨砺年头和积累经验 技术层面迭代 数码模拟换位 空间越来越丰富 器械越来越便捷 几乎以胡定一的个人视角为主线 当然后面富康老师还是出现了的 (●'◡'●) p.s. 曾景祥原来也是现代启示录启发了
以為是邪典錄音室或凶線類型,但期待錯誤,反倒帶出中港台的產業現況,令人驚喜,選用的電影片段也頗佳!不過前面篇章太零散,後面才真正進入主題。
在YT直播把這片連刷六次。很多很珍貴的東西。不只是講胡定一而已,許多影史幕後老人都在片裡講,許多資訊,好多細節,交織出更全面的台灣電影配樂區塊的歷史。前面算拍得偏中規中矩;但最後結尾的處理,瞬間把力道跟高度咻地抬起了:同時表現出以胡為代表的老師傅工作上的氣味、被時代淘汰的唏噓,與前面有交雜鋪陳過的新技術來臨的必然,引發人五味雜陳的結尾。真是很棒的結尾。一開始看以為只是部普通紀錄片,越看越感受到這片做得多用心。
很棒的题材,可惜导演驾驭纪录片的能力还是略显逊色。电影工业的发展和整个电影产业和市场的发展都息息相关,当中国电影票房市场不断刷新记录,对于相关电影工业的虹吸效应也日趋明显。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注定要迎合合拍片的大趋势,电影工作者能做的只有想方设法去保留一些仍然带有本土特色的领域。
一部片包含了从一门手艺到两岸三地电影业的现状,确实做到了以小见大,但也因为这点整个片显得很混乱。本来是冲着手艺去的,没想到导演的课题是所有的电影声音,说实话有失望但也有看到意外的惊喜。
《擬音》描述華語片的錄音演進時代的興衰,其中更是一個社會國家民族對電影史的記載,隨著數位的出現Foley的專精之道,更顯得孤僻而高成本,師傅的傳承手法在現代這個崇尚速成的時代更顯過時,但其中的底蘊與記憶,卻令人感動而悲痛。
两岸三地都涉及到了。虽然不够全面,但有这种题材的出来很让人欣慰了。一方面觉得需要有珍贵的传承,一方面又觉得还是工业化一点好,更有效率。
匠人精神,幕后英雄,喜欢电影,所以喜欢关于它的一切,艺术很美,所以很不简单
一个时代。第一次看到王童
题材满分,剪辑有点奇怪。声音方面真的特别细致。
录音师和配音师的工作应该是看似有趣实则辛苦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