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判断一部电影是当代的?
有些观众可能会注意到,一部片子你只要看到画面,你就感觉它不是现在拍的,可能已经有了很多年了,因为它的画面质量不是很清晰,质感不是很好,还有它的字幕,音乐,说话和表演方式很夸张,都很有年代感了,这一定是老片子。当然,也有反过来的,为了达到年代感,故意做旧的,不管是服化道、摄美录,都可以复制出十几年、几十年前的电影感。但,有两个是没有办法复制的,一个是电影的美学,另一个是故事的当代性。对于社会问题的映射。
电影的美学,跟很多事情相关。首先是当下这个时代,观影的节奏,特别是现在短视频流行,你让一个观众看老电影,根本看不下去,因为节奏太慢了;还有电影内容的趣味性,以前电影里面冲出一辆火车,都能吓到一片人,现在就算是地球爆炸,我们眼睛都不会眨一下。那面对观众,一个看的越来越多,也越难对于事物产生惊讶的时候,怎么才能吸引他们,这就是头等大事了。怎么样搭配色彩,怎么让音乐带来情绪,怎么让一个普通的事情产生从来没有过的体验,怎么让远在天涯、甚至没有见过的事情,却产生共鸣,好像似曾相识,流泪满面,这些都在考验创作者的艺术手段。
而另外一个故事的当代性,它的价值性,我们能够从故事中看到它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它的思考和表达,或者它对于社会问题的映射,可能没有直接讲这个事情,但我们都明白,它内在的含义。比如本片,明明讲的是拆迁一栋大楼,而住在其中的一个小孩,却在极力的挽救它,并在里面,建出了一个小宇宙,里面有各种花草树木的培养,还有点点斑驳的光线,好像真的到达了太空,而恰好这个大楼的名字叫“加加林”,人类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宇航员。那这个故事,实际上讲的是呼吁我们大家,对于地球的保护,地球现在遭到了破坏,环境问题,让它岌岌可危,但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在这里生存繁衍了那么久,这里有我们最宝贵的记忆和最深的情感。它的当代性在于,它对于社会最大的问题,环保的关切。
回想一下电影风格的变化,十年前,我们还在看忧伤的青春电影,回归校园的纯洁爱情;二十年前,我们在看大场面的武侠电影,渴望成为英雄,仗剑走天涯;三十年前,我们在看香港黑帮电影,为不平之事愤怒,为兄弟义气热血沸腾。为什么有的电影故事,现在已经不合时宜的,因为它关注的问题,已经在当下解决了,或者时代已经改变,我们的观念也变成了,觉得做那样的事情不合常理。(当然,有的电影依旧经典,因为它在关注那个时代,也在关注永恒的人性。)
这就是我想说的,电影的当代性,它要关注我们当下最大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深有体会。比如,经济的发展和停滞,带来的失业问题;比如智能化的社会,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带来的影响;比如种族问题,不仅仅是国家之内的歧视,更带来国家之间的战争问题;再比如全球化对于地区文化的重新调整和塑造,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还有疫情,城市化带来的心理健康,水污染,弱势群体的保护,法治建设……这个单子可以列举很多,当我们的艺术灵感枯竭的时候,我们睁开眼,视线从自己身上移开,去看看我们周遭的环境,每一个问题都值得去书写和关切。
我一直记得学生时代,每次在校内的电影节上看的外国学生电影和中国学生电影,很大的不同就是,外国学生电影都关注的是宏观的、当代的问题,比如战争、种族歧视、社会不平等问题,而我们的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始终是家庭、爱情、成长的问题,先不要说故事情节好不好看,就其关注点来说,我们好像是小孩,而别人更像是有责任、有道德、有眼界的成年人。
一个拆迁钉子户少年的遭遇故事在法国导演的演绎下会变得如此生动浪漫(*๓´╰╯`๓)♡ 尤里这个自小独立,所居住的公寓当年是太空英雄加加林见证 并以此命名的。。。而少年也有着一个遨游宇宙的太空梦想 少年的故事如他的宇航梦一样是温馨愉悦的(* ̄︶ ̄) 从最初公寓照明系统改造 摩尔斯码 太空温室 星途 乃至他与罗曼少女戴安娜粉红泡泡的爱情 反衬艰辛残酷的现实 映射出尤里坚韧性格来 但是然鹅可是 故事最终公寓最终拆除那一夜 原有住户又聚在楼下 共同见证。。。。此时尤里中断爆破 自己在房顶身心俱损 陷入昏迷 他似乎漫步坐上宇航器 在太空漫游✧٩(ˊωˋ*)و✧ 故事到此戛(jiá)然而止 尤里和加加林公寓的结局又会如何。。。他的行为对原有加加林公寓居客们有何影响。。。。他与罗曼少女爱情。。。这只能在主创访谈或者观者自己的想象中得到解答了。。。。。。。。
法国电影展上看的。 是我近三四年看过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也是第一次在放映结束后听到满室掌声,虽然一搜豆瓣评分不算高。 加加林和加加林社区,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苏联英雄,和六十年前贫民口中作为庇护和希望存在的社会主义风格筒子楼。隐约觉得主创在镜头背后有所隐喻。 接着就是飞船爆炸着解体坠落、英雄因国家虚伪的“纪念日献礼”的背叛而牺牲、加加林社区被列为危楼拆毁。 底层群众们捧着花在纪念碑前为加加林哀悼,小号响起,过往的荣光既无法挽回,高远的理想也无力实现。 男主追逐他幻影一样的梦想,他想挽留居民楼,想飞往太空,加加林社区和自制的宇航服却差点成为他的墓碑。 他听着唱片机断断续续播放登月报导,在濒死的幻觉中楼顶厚厚的积雪变成月球土壤,居民楼变成航空器飘向太空。 法国人好会把痛苦拆解成梦幻的意向,喜欢。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我给你崭新的灯泡、静默的日食、遥远的月亮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仰望星空的少年的抵抗
今年的戛纳已经闭幕,电影节十多天的时间里,无论是文艺女神汤唯、安妮海瑟薇、法国一姐蕾雅赛杜等人的自信亮相,还是朴赞郁、柯南伯格、达内兄弟、克里斯蒂安蒙吉等名导的神仙打架,都让这场电影盛会赚足了眼球。
回望新冠疫情爆发之初,2020年戛纳转为线上举办的冷清与平淡,在经过21年的过渡之后,又重归了那个红毯明星、爆点新闻、热闹华丽的盛况,但这些都是次要的。
在戛纳最重要的永远是那一部部列于各个竞赛单元的新鲜影像,它们传递着对世界、对人类的深刻思考,承载着对影像本体的探索,代表着最先锋、最勇敢的声音。
就像接下来这部因2020年戛纳决定线上举办而未获得过多关注,但绝对是拿奖水平的戛纳遗珠——《加加林》(又名《仰望星空的少年》)。
电影《加加林》由范妮·莉亚塔德、杰里米·特鲁伊二人共同执导,在2020年与中国导演魏书钧共同入围第73届戛纳电影节新长片导演作品名单,同时也获得了第47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处女作的提名。
文:Edison
编辑:恐龙憨憨
责编:置否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07分,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起航,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于上午10时55分安全返回,降落在萨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区,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法国巴黎伊夫里市政府车站的加加林公共住宅社区,占地160000平方米,楼层13层,共计365幢公寓楼,居民大多由外来移民、低收入者组成。
这是首个用宇航员名字命名的社区,已于2019年被拆除。
电影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加加林社区,并梦想成为宇航员的少年尤里,联合伙伴保护自己心爱的社区不被拆迁,并决定将自己的房屋改造成一个太空飞船,以示抵抗。
两位导演通过浪漫细腻的视听笔触在真实深刻的故事文本中书写了一个不甘被抛弃,在逐渐黯淡的现实中追寻光亮的孤单少年形象,从而展开对深邃宇宙的探索与想象。
这部电影的最大魅力在于影像层面上光影对于空间景观的雕琢,还原出建筑本身的尊严。
无论是耀眼日光对建筑线条棱角的细腻勾勒,还是构图鲜明视角独特的表现镜头,亦或是人们在观赏日全食时的静默与楼房之间形成的奇妙联结,都是以一种十分肃穆的视角去仰望、注视这些即将倒塌的建筑。
所以在片中有大量的全景、远景、俯瞰镜头去加深空间在影像总谱中的绝对主角地位。
同样是拆迁,同样是巴黎边缘社区,但本片导演既没有像《三峡好人》式的对破旧房屋,废墟瓦砾的迷恋,也没有一昧地追求拉吉·利在《悲惨世界》中对愤怒是如何在拥挤脏乱的空间中形成并爆发的探讨,而是执着于岌岌可危的楼房和少年尤里在自己小屋中打造的太空舱之间的对比,一个是宏大的即将破碎,一个是逼仄的认真重构。
导演的浪漫想象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中得到了更为独特且迷人的呈现,在危楼与塔吊之间相隔百米的正反打,闪烁的灯光通过摩斯电码在黑夜中互表关心,传情达意,如同两颗运行轨迹不同的小行星在照亮彼此。
社区大楼不断地被拆除、封闭,尤里的太空舱也逐渐成形,即使外部建筑终究要沦为断壁颓垣,但此刻也毫不影响内部空间的璀璨星光。
这种对比不是要凸显尤里对社区的执着坚守,而是要表达他内心对被抛弃的抵抗,对爱与被爱的渴望,同时也是对梦想的向往。
更让人感到惊喜的是,在片中多次出现尤里身着宇航服的画面,摄影机的失重感、鲜红的色彩、让影片增添了一些实验性的神秘气质,也更加吻合尤里的太空幻想。
包括在影片结尾所展现的尤里特殊的视角去看加加林社区的超现实感是对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的致敬。
同时片中的配乐也是一大亮点,这部电影的配乐的重要性就如同汉斯·季莫之于《星际穿越》一般,对深邃空灵的氛围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某些配乐片段也让片中的无奈现实多了些许的青春与活力。
这部电影的叙事并不能称得上多么出彩,因为可以看出导演的大部分心思都用在了瑰丽的想象与华美的视觉呈现上,但仍有几处的叙事设置,值得琢磨与思考。
首先是对于人物-社区-历史在名称上的巧妙链接,片中主人公对社区的难以割舍就如同尤里与加加林这个姓氏与名字的不可分割一样,它是整体的,统一的。
少年尤里身上承载着父母的抛弃,边缘底层的身份以及登上太空的梦想,加加林社区象征着曾经的荣光、对人的包容,同时也象征着一段不可或缺的集体记忆。
尤里·加加林这个首位进入太空的历史人物则代表着人类的目光对浩瀚无垠的太空的首次投射,因此三者在故事文本中结合就像是砸断沉重现实的枷锁,在见证集体崩塌的时刻,跃入星空,完成对58年前历史的一次回望。
这让影片叙事脱离底层叙事的苦难窠臼,转而对未知的宇宙进行了温柔的诗意想象。
另一处在于影片结尾交叉剪辑,一面是曾经住在加加林社区的居民们观看爆破大楼的情景,另一面是难以忍受饥寒交迫的尤里登上楼顶,换上太空服,准备进入幻想中的船舱。
在一声声的十秒倒计时中既是“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式的对集体回忆的无奈叹惋,又是用独自仰望苍穹的勇气与坚决去抵抗现实的残酷与不堪。
在最后一刹那,SOS的摩斯点划照亮了在场所有人的湿润眼眶,也照亮了这位在失重状态下的孤单少年的纯真内心。
你是星空,是历史,是人类穿过大气层的初次心悸
你是社区,是集体,是16000平方米上的底层贫苦
你是37只卤素灯泡也无法挽回的崩塌
你是两颗行星永不黯淡的浪漫光芒
你是被抛弃后依旧保有漫步太空的幻想
你是不可分割的星辰市郊
你是纯真勇敢的诗意想象
你是一切...
看加加林的时候一直在走神,倒是想了一个故事。
暑假乐园的讨论。
我与哥哥,其实是成人弟弟&幽灵儿童哥哥(我)。
幽灵&幽浮暑假调研。
小男孩主视角&小女孩助手视角,关系近似儿童版禁闭岛+孤岛惊魂/第六感,中间可以变调闪灵,也可以学寄生虫。
暑假发生在清明,年假+清明假最多15天。所以可不可以哥哥晚出场?
1、我(儿童哥哥幽灵)线:开场。我要做调查,秘密基地,父母的死亡?或者UFO幻想。有点像斯派克幻想的起手?对妹妹的交代?
前期是轻松的儿童幻想剧?安德森式的?
“哥,我是不是还有个弟弟?”
2、“哥哥”(成人弟弟)线:尾声。火灾,不用火用微波炉。皮卡丘光敏性癫痫+阴阳眼。姥爷活了下来?哥哥+姥爷?
追过来的女性朋友。结尾姥爷劝我早点谈恋爱?不要再孤身一人了。
3、幽灵侧:职业设定为入殓师?葬经
4、UFO侧:草鞋底金属虫形探测器。土炕下的UFO驾驶舱。操作台导致地球对端的异动。三道门——郑渊洁的一本什么书?超自然武装?袁大头糊墙?
记忆碎片也可以借鉴
主题是什么?仅仅是儿童幻想?
四月日历。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拆迁社区的故事,有一个男孩,一直到最后一刻,仍然居住在那栋叫加加林的大楼里。
说实话,因为人生经历中并没有和拆迁有太多的关系,所以对于那位叫尤里的男孩关于这栋大楼的感情并没有非常理解,更多的是对其母亲不把他带走这件事有所困惑。所以前半段很长的一段故事里,我都看得蛮费力的。直到最后结尾的时候,确实让我惊艳到了。
故事的结尾定格在了大楼爆炸的那一个夜晚,所有曾经住在这栋大楼或者说这个社区里的居民,都簇拥在底下见证这一个时刻,与他们的过去告别。他们纷纷举起手里的手机,打开闪光灯,那一幕仿佛就是尤里所想象过的那一片星河。当燃爆队按下爆炸的开关,那种失重感通过尤里在太空游走的形式呈现出来,让人不由得为尤里接下来的生死而感到揪心,并且揣测下1秒这个故事的走向。这时,整个故事最精彩的一幕来了,这栋大楼的顶层,一整排开始闪烁出整齐的光芒。那片光芒在释放一个信号,就是SOS,也是那一刻,他的伙伴们明白尤里还在这栋楼里,而尤里呢,仿佛也实现了他那个环游太空的梦,这栋大楼就是他的宇宙飞船。
喜欢这个浪漫的梦幻结局,人生苦涩,总得做梦。
2020年的一场疫情令全世界的秩序被打乱,不少大型电影节被迫取消,无形中令不少年轻导演失去了发挥亮相的平台。假如戛纳电影节在2020如期举办的话,这部《加加林》会像《悲惨世界》那样一鸣惊人吗?答案没人知道,不过近年来令人印象深刻的导演处女作并不多见,这部算是少数里面出类拔萃的一部。
虽不是科幻电影,却很难不为这部处女作的梦幻氛围所感染。导演运用浪漫的美学手段(色彩、音乐、摄影)来叙述一个社区拆迁与年轻钉子户的故事,富有创意地拓展了郊区电影的表现角度。这种法国电影独有的题材往往以贫民窟、暴力犯罪、帮派斗争、青春成长各种类型元素交错为标志,在这部《加加林》里不免也有类似的人物和情节(毒贩、吉普赛人、暗藏的暴力),却有意避开了以往题材里的叙事角度,不落窠臼地以一名心怀航天梦的黑人青年的视角去展开幻觉与现实交融的描绘。
其实这部作品和蜚声国际的《悲惨世界》颇为相似,除了刚提到的郊区生活背景,两者都是根据导演的同名短片扩展而来。如果说前半段社区的日常情节过于琐碎、青春爱情故事过于俗套的话,那么后半段主人公意图拯救社区大厦的奇幻情节足以令人惊艳。将待拆除的公寓楼层改造成宇宙飞船的创意实在太美妙,各种室内布置的细节让人啧啧称奇。导演运用摄影、音乐与蒙太奇的方式将废弃公寓拍出一种太空舱的味道,而在最后高潮段落,主人公在公寓内的失重状态与外部的爆破拆除行动形成一种对应关系,给残酷的现实灌注了浪漫的诗意。
然而,相比之下,主人公凭一己之力在公寓里临时打造出如此复杂的生态庇护所有点站不住脚,此外,他的背景信息交待得并不清晰,间接令其后半段的野心抱负存疑。导演用幻想抵抗现实的用意逐渐浮出水面,不过复杂的社区拆迁问题又似乎被这种浪漫诗意的氛围所遮蔽,尤其是结尾化身太空飞船的社区大厦和被弹出“太空舱”的少年。不过,作为导演处女作,影片已充分显示出非凡的想象力和作者风格,两位导演的前途无可限量。
作为填充物的情感与想象背后是社会人类学基础。《加加林》是巴拉德的反面。城市内部被边缘化的群体与住宅团地中的某种宇宙主义,在住户的消失后记忆结晶为一艘宇宙飞船,导演篡夺了库布里克式的太空旅行科幻,在摄影机的旋转与漂浮中形成失重感,漂浮意味着被排除在城市话语之外。正如科幻电影中的结构关系:飞船-大楼的内外异质,城市的开发与重建批量生产“波将金村庄”与围墙背后的ghetto。加加林来自于法共建造的住宅项目,与苏联宇航员同名,并在影片中与纪录影像并置,因此不难理解影片隐约传达出的Nostalgia与威社色彩,正是在这种俄苏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同“未来的”现实主义)气质之下,“美好的过去”被美化,与加加林同名的Yuri也无法将自身配置为一个幽灵——如同《巴克劳》或拉吉·利——出没于拆除与爆破之中。
3rdHIFF#色彩的泡沫,城市以另一种形态存在(平静地覆灭)。图景早已化作坟场:无可奈何地消耗着能量——用追逐来对抗,吸收于空气中的氧气。“运动”是属于远离地表的执念,所以得以扭转 得以延续空间里黏稠的质地。“他”迷恋星空,就此感受失重,黑夜给你和我附上两束绚烂的光影:予死寂的现实,予相拥的星体。透过空隙或许可以无视时间,忍受眩晕上升到这无人深空,厌恶这沉重的肉身,唯有流放,才能与灵魂共舞。
每年能有一部这样的影片真的太幸福。是太空片!第一人的痕迹,太空生活的温室,比邻星的倒数,飞向太空的起点。没想到一个名叫加加林的电影,寄托着对故土家园最深情的眷恋,她与水瓶座一样,应是夜空中最明亮的星。镜头摆脱了地心引力,它的失重自旋和轨道运动在地表成功塑造的太空影像,使得楼宇呈现空间站式的秩序。那段星星间的对话太棒了,一闪一闪亮晶晶,投射给你我那最后的光芒,我们知道自己都是寂寞的星星(跑偏)。最后的时刻就是桑德拉踏上陆地,皮特重回地球。年度十佳。
B / 选择了过于陡峭的视点。一方面,美妙之处正在于通过摄影机的中介,将主角的目光与意志转向外部:既勾连历史影像,也对当下的非空间进行“太空化”。这种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张力最终达到了极点:被抛弃于废墟中的xx人口被爆破再度清除的那一刻,恰恰是他超越重力遁入宇宙的一刻。然而另一方面,问题也在于,这种视点实在太过悬浮:易于比喻、抒情,却难以预先探入废墟和其他人物的内部。于是中段只能看到剧作意志如何驱赶一个个配角,如何贸然构造出新奇却又移植感浓郁的科幻空间——然而凿穿墙壁之前的空间难道不同样重要吗?试图用一根创造的丝线坚决牵引、上升,却忘了这样的故事多么需要对变迁的“材料”进行绘制与综合。实在有点可惜了。
非常惊喜的观影经历!现实与幻想交织下的太空生活浪漫到极致,让人屏息欣赏。
过去与未来,繁华与衰败,前进与历史…天际之于人类,有种妙不可言的浩瀚;而少年与社区,两种释义的“加加林”,同样被串联为更为奇特与诗意的展开。借由一个新闻事件与发起的社会讨论,再成为让人动容与个性的成长宣言;当中的路程如梦似幻,又情真意切。导演做到的,青年演员完成的,都如此之多。
3.5 就算那些稚嫩的小聪明,和有些跳脱的段落,最终也被吸入到影片内核(由真实影像构建起的强大能量)和呓语(镜头运动和主观视角)之中。叙事本身已无需明确,留下情绪足矣。
不及Mercuriales十一。
“我们与月亮为邻。”「加加林」成为抵抗的堡垒,成为逃逸的飞船。
今年戛纳不停办能拿大奖的水平。以人类第一位宇航员命名的即将被拆迁的大楼,当所有住户都被迫搬走后,一位留守男孩把房间改造成飞船,准备在大楼爆破时飞向太空!从未想过一个巴黎钉子户的故事能拍得如此魔幻现实主义,残酷中带着小清新。我们身处的世界有着太多毁灭和破坏,只有少数人能在废墟中仰望星空。男主就是加加林。
#37. FFT# 妈妈 雪落在我的空间站 w/ Leon
窗户上的宇宙星图,楼道里的太空飞船,高楼间的摩斯电码,见证着男孩流浪、寻觅和求救,即使身在阴沟也要仰望星空,楼体爆破化作火箭点火,男孩灵魂飞升,轻轻地说:妈妈,告诉他们,我乘太空船飞走了。
虽然用“钉子户登月第一人”这样的评价显得很轻浮……但是……
#3rd HIIFF# 展映-天涯海角。入围Cannes 2020片单。感觉可以在一种关注混个小奖或者拼一下金摄影机……完全没想到能在一部法国片里看到“东愁”(一查发现加加林城是法国GCD政府修的……怪不得所有表征几乎相同),匹配剪辑做得实在是太有想象力和太浪漫了(以改造公寓匹配空间站,以点火爆炸匹配失重,其实这结构就是个《大保镖》嘛),以边缘写边缘(罗姆人少女与黑人和阿拉伯人小哥都边缘,加加林城也是巴黎光辉下的“恒星边缘”),前面需要再连上[流浪的迪潘]和[悲惨世界],影片用浪漫和想象力来表达抵抗,套路的东西可以忽略不计了。
脚印踏上楼顶仿佛初次登月,塔吊变幻灯光好像点火助推。我把公寓当成太空舱种植蔬菜,公寓替我收纳全部宇宙记忆。我打通整层墙体替加加林发布求救信号,城市高空变幻所有灯光回应我摩斯密码。被城市驱逐的人就像星球的边缘物质,尽管光芒微弱,恒星依旧需要它。当我经常提及一栋建筑,它便获得了生命。
四星半。加加林是Yuri向往的太空英雄,加加林也是Yuri无法割舍的居住社区。社区内外见证的是底层移民生活的无助,Yuri的心灵内外则是对梦想的执着写照。当待拆社区成为Yuri的理想空间站,痛苦和喜悦都变得如梦似幻。导演范妮·莉娅塔徳和杰里米·特鲁伊,把同名短片延展为处女作长片,保留了故事的基底同时,又延展出丰富的作者性表述,非常有前途的两位导演。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历史中,加加林连接人类和宇宙,让人类在几十年间寄情于太空,于无垠中探索。youri在社区的维护与遨游,从冒险家到“第一人”,穿梭现实拆迁的无情又放眼于星空,正如同人类突破层层困难的太空探索。与月为邻,从过去的宏大叙事凝视太空,到回归边缘群体仰望星空,虚实影像穿插下,魔幻现实中交合缄默和孤独,因为孤独所以渴望太空,对社区的缝缝补补是对旧亿的留恋,又如同他对偶像的维护,对归属感的恐惧,地面的束缚太重又太轻,精神的归属感无处安置,思绪的凝重阻碍失重的实现,砸碎已被宣告死刑的墙壁,让一方浪漫改造现实,遣散难以言表的压抑,在倒计时中,让理想主义的光芒在加加林中简陋的模型中爆裂,在星辰市郊的眼神中再度鲜活。youri让我想起小时候我面对旧屋拆迁的无助,我们需要让科幻浪漫小品唤醒理想的光辉
2020大厦漫游,用失重和颠倒的镜头扫过旋转的家宅,穿行走廊像是穿过一节节太空舱,城市林立的楼宇化身星辰市郊,而穿过黑夜的摩斯密码则如茫茫太空两颗遥远恒星互放的光亮……人类一面安家,一面向往宇宙。
最底层民众的拆迁遭遇,到了法国这里,仍旧能够生发出意想不到的新希望。
另一个《佛罗里达乐园》,剪辑、音乐、摄影加分,但仅限于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