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俄罗斯人文艺术
在历史中,俄罗斯是一个在颠簸中前行的国家,这个民族存在太过突出的自我矛盾——具有精微的人文领悟,却往往陷入原始欲望的泥淖;具有理想化的英雄主义,却一再陷入无休止的内耗。
从正面来说,俄罗斯的文化具有两个特色:超脱的精神认知,以及尖锐的自我批判。这二者都是人格中最有价值之处。在电影艺术的领域,塔可夫斯基可说作为前者的代表而被推崇。而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则代表着后者——严峻的自我审视。
俄罗斯的历史和艺术都描述着这个民族矛盾下的演化和煎熬,犹如圣彼得堡的寒冷和锅炉的火焰,带来感官的对立。这样的作品就是巴拉巴诺夫的《锅炉工》。
⓵║雅库特的锅炉工
这部电影的切入点,是俄罗斯由来已久的族裔矛盾。在传统认知中,人们大抵都认为俄罗斯是白种人国家,因为他们既与欧洲接壤,单从外貌气质看也偶欧洲人无异。
不过这个中一直存在许多黄种人的原住民群体,《锅炉工》的主角就属于其中一支——雅库特族。
和所有其它部族一样,雅库特在人种特征上很难看出俄罗斯的传统印象,他们更似传统的亚洲人族裔。
苏俄战争时期,锅炉工曾任工兵少校,他为国家上战场,此后负伤退役,年老之后在一个黑帮的锅炉房内做烧煤工。
在寒冷的彼得堡锅炉房除供暖之外,还提供了一份便利,就是便于黑道党徒们销毁尸体。这每每经手于一位退役中士,他曾是锅炉工曾经的战友。
少言寡语的锅炉工生活在锅炉房内,他像烧煤一样帮助黑帮把尸体送进锅炉。闲暇时则著作着自己的小说:一部雅库特族的历史。而中士每每在光顾于此时也会给他捎带一些打印纸。
锅炉工代表着在这个国家少数裔的特征:沉寂,劳顿和微不足道。黑帮分子不会在意这个不起眼的劳工,正如他也不在意被送进锅炉的尸体。直到某次一个女性尸体被塞进锅炉,落下一只黄色高跟鞋,而这位退役少校记得这是他给女儿的礼物。
女儿罹难让这个安分的人对人世的指望破灭,他找来了曾经的军服,迎着圣彼得堡的雪,踏上复仇之路。
⓶║远东的部族(俄罗斯少数裔)
《锅炉工》描绘了一种并不激烈,但异常冷酷的暴力,它并非典型的黑帮电影,更多是一部社会写实作品。
俄罗斯不乏批判之作,但同时以族裔矛盾和民族性切入的作品却很鲜见。主角锅炉工作为雅库特族的成员,和其它黄种人少数裔一样,难以融入俄罗斯的主流社会。即便他们生活上有所交会,却无法在彼此间产生伙伴的认同。
这层种族矛盾的根源,可以追溯自俄罗斯对远东的征服。作为东罗马的斯拉夫后裔,俄罗斯本族在历史中一直具备英雄主义和原教旨的传统,他们在精神上抱有神圣帝国的意志,数世纪的东正教信仰更赋予他们执着的侵略性。
这带来了地域上的划分,在帝国西部和君士坦丁堡毗连的区域被视作帝国的中心。而在亚洲大陆的远东,则被认为是帝国的附庸,同时也是罪人流放之地。
远东部族的原始信仰大都不是东正教,从民粹的角度来说更似番邦。他们被兼并到大俄罗斯的版图,成为了政治意义上的公民,但并非民族意义上的公民。
少数裔被征服的印象根植于俄罗斯的历史之中,同时造成了社会中的民族默契,让远东带有一贯的殖民区特征。
这之中最根本的问题是,黄种人素来被视为缺乏诉求。以锅炉工为例,他的种族弱势显著,尽管曾为国家上过战场,并被册封为苏联英雄,这份功勋却没有给以任何荫庇。这位退役少校的生活尤为贫窭,蛰居在潮湿浑浊的锅炉房,甚至工资被拖欠。
在他的小说中,俄罗斯族犯人被流放到雅库特地区后恣意妄为,即便是罪犯,他们的地位也高于雅库特人。
从表面看来,中士是他的朋友,然而锅炉工明白俄罗斯和雅库特之间难存平等的友谊,仅仅因为对方带给他一些打印纸并与他交流,也让他感受到一份荣光。
种族默契也体现在他女儿萨沙身上,她和中士的女儿玛莎合作皮草生意,两人拥有同一个情人:中士的手下,野牛瓦西里。
在两个女人间,玛莎带有毫无顾忌的强势,她对萨沙颐指气使。在拥有同一个情人的情况下,玛莎和瓦西里的关系像纯粹的放纵,而萨莎对瓦西里则更似一种乞怜。
玛莎沉醉于和瓦西里的性爱,而萨沙却会问他是否愿意和自己结婚,这其实是在索求一份庇护。她希望与俄罗斯男人联姻,因为她看到包括父亲在内的雅库特人的卑微。
萨莎并不对自己的种族抱有同情,她一面对俄罗斯人放低姿态,拼命依附,同时却并不顾念窘迫的父亲。她衣着光鲜,却仍会向父亲要钱。而她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了抛弃雅库特人的身份。
⓷║圣彼得堡的雪和火焰
俄罗斯和雅库特没有真正的友情,少校和中士,玛莎和萨莎都是如此。他们可以任意推翻彼此的关系。
仅仅出于感情和生意上的嫉妒,玛莎便请求父亲除掉萨莎。中士并不认同,甚至还对此表达了一番公正意见,但旋即就差遣瓦西里去办理这事。因为他们终究不认为对雅库特人的掠夺存在任何不宜之处。
而被萨莎认为结婚对象的瓦西里对她由始至终地漫不经心,包括做爱和杀死她的时候。这种漫不经心同样表现在中士对锅炉工的态度,他在处理萨莎的尸体时,甚至都不愿换一个场所。直到锅炉工寻上门时,中士还安之若素,坦然保持着伙伴之谊。
中士和少校更像两个时代的人,相较而言锅炉工更像个旧时代的英雄主义者,他妥善保留着军服,在床头挂着彼得大帝像。而中士更像一个现代黑帮,他们开着德国车,悬挂着全能基督像。
尽管这个退役的工兵如今生活颓丧,但他只要他把复仇当作战争就可以同样冷酷。复仇前他穿上军服,这会让他产生战斗的勇气和庄严。以致于仇人仆倒在脚下时,他沉吟道:“你们连真正的战场都没有上过”。
但锅炉工终究无法从是非中看待仇恨,他拘谨且谦卑,倘若没有切身痛楚,这个雅库特人会永远安于本分。杀了俄罗斯人意味着无路可走,更因他曾做过中士毁尸灭迹的帮凶,无法寻求正义的解救,他选择了自杀。
他唯有在小说中更改雅库特人的结局,让他们在受到欺凌时奋起反抗。这更像是临终的宽慰,因为只是悲愤下篡改的结局,而原本的结局是:凶徒凌辱了雅库特人的妻子,而无能的丈夫回到家,也只能将怨怒施于妻子。——这也正是锅炉工心中族人本身的境遇。
⓸║俄罗斯的蛊
《锅炉房》的另一特色是对俄罗斯本族的民族性鞭辟入里,揭露出这个民族由来已久的倾轧本能。它带有俄罗斯近代社会的色彩,其中的黑帮体现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复兴的资本意识。——自解体后,新的政治生态让俄罗斯社会重拾了东正教信仰,抛弃了无神论和均贫富的狂热,认同了资本的规则。
这种剧烈的转变带来了过犹不及的偏颇,和《教父》不同的是,俄罗斯黑帮间的利益纠葛从始至终充满原始的杀戮和背信,毫无道德和契约精神。
一个突出的情节是,野牛执行暗杀任务后去领取赏金,黑帮雇主意图在赌桌上骗走这笔钱。但野牛似乎对此了然于心,反让对方吃瘪输了钱。雇主回过神后去责问中士,却被后者抢占先机杀掉并扔进锅炉。他们之间长久的合作关系,就终结于这一笔任务佣金。
这一段情节反映了俄罗斯久存的痼疾:他们所具备的浓厚自然赋性,让他们追求一种原始,短视,和动物般的利益争斗。
俄罗斯没有张扬的沙文主义,却带有偏执的氏族特征。《锅炉工》表现出了这个民族的历史缩影:冷峻而残酷,不愿维护长久的盟约。在内外关系上总是处于对立和分裂之中。
这之中还夹杂着他们特有的宗教意识,——某种教条式的严苛和苦修精神,而这更促使他们在斗争中采取极端之举。
⓹║俄罗斯的写实美学
人物:
《锅炉工》毫无疑问是近代杰出的写实作品,这不仅在于他的取材,还在其细节的捕捉。这部电影可能出于避免技术雕琢的要求,在选角上大胆地采用了一批籍籍无名的演员,甚至还包括业余从业者。
而这就赋予了自由发挥的特点,让表演不流于表现色彩。除锅炉工之外,在被称作费德尔的黑帮头子身上,展现出了尤其生动的心理特征。
这个人物几乎在任何一个动态细节上,都流露出导演为其塑造的黑帮特质:狡黠,冷酷和趋利。他本身具备张扬贪婪的个性,然而在不同场合,却又在这份张扬中形成了伸缩:在对待上级(他的雇主)时采取了某种克制谨慎,而在对待下级(被他雇佣者)时,却展现出肆无忌惮的跋扈。
镜头:
在摄影手法上,《锅炉工》大量采用了长镜头拍摄,其中有数个长达半分钟的镜头。尤以锅炉工在电车上的镜头最为突出,这个段落演绎出了少校心绪的变迁:一个颓唐老人的隐忍,一个寻女的父亲的焦虑,以及作为复仇军人的决然。
不过与此同时让人费解的是,影片存在不少并非刻意为之的,但却粗率到近乎 CULT 的,委实难以看出任何隐含意图的镜头。不得不说这是《锅炉工》的瑕疵,因为很难想象一个专注于艺术的导演会在作品中留下这样的缺憾。
俄罗斯式人文:
整体来说,这些缺憾并不损害影片的美学。《锅炉工》是一部手法异常凝练的电影,其冷峻的基调足以震撼人心。——镜头下的俄罗斯寒冷而凋敝,圣彼得堡的积雪,斑驳的墙壁,沉暗的建筑,一切都显得波澜不兴。生活于洞窟下的雅库特族,和唯利是图的黑帮混杂一起,构成了当下的俄罗斯社会。
即便是充满批判精神的俄罗斯,也罕有《锅炉工》这样对民族精神毫无保留地批判的作品。尽管是从阴暗深沉的一面去触及这个民族,但倘若要认识俄罗斯及其艺术,《锅炉工》必然是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
说过喜欢说过喜欢看русский фильм со смыслом然后大哥给推荐了这么一部。俄语看的,前半部分音乐声音太大导致本来就捉急的我更不明所以了,看了三分之一才入戏。爱好写作的老司炉带着浓重的口音,为匪帮毁尸提供便利,美丽的女儿爱上沉默寡言但很有男子气概的壮汉,但不巧她的女友也和这个壮汉睡觉……这是平静生活中发生的事。
但是影片时间过半,突然命运启动,不可逆转。
后半段有一个一直一直重复的旋律,是人快速步行的节奏(Русская - Дидюля),音乐其实非常浪漫,有点老电影的感觉,但合着每一拍剧情都在往前滚动,滚向万劫不复,又有条不紊。老司炉平静地找到女儿的住处,然后杀了凶手们,还遇上那个导致女儿被害的姑娘,又坐上电车走了,响起的歌(Истерика - Агата Кристи)非常疯狂,不仅是曲子,词也凶残到让人害怕。怎么回事呢,人怎么就疯了,怎么就坏掉了,怎么能把那样痛苦的命运轻易地用歌就唱出来呢?这是群什么人啊。。。然后又这样温柔地舔舐伤口是咋回事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我每次看这种电影都想这是不是真的,如果没有过这样的时候,得多么疯狂的头脑才能想出这样的故事(然后还娓娓道来)。如果是想象,怎么看上去又这么真实?
后来读到的影评,看来并不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感受:“произошло страшное, но все еще выглядит как нечто, и это возможно произойти.”
末了还把老头写的故事演了出来,但我没能明白它究竟如何与正片暗合,没能理解司炉在什么样的心境下写出这个小故事,或者是,司炉的故事是如何演变成这样。感觉像在看一本连环画。
最后一曲也足够平和,Смешное Сердце - Черный Лукич,把观众情绪拿捏得非常到位。 这片子还有很多点,我看到了,但get不到。杀手的头头说идея最重要,然后女儿和那姑娘开了个меха Якутии。老头提到的战争,意识到自己帮着毁尸的人并不是出于什么正义(其实也许只是没到自己头上,不愿意承认),后来和小姑娘说,在战争中都是我们的敌人,而在这里,都是наши……然后咳得说不出话。以及最后隔着白衣服割腕这个镜头…太可怕了……如果没有衣服就只是交代故事,但有衣服,不仅是容易拍摄一些(?),之后小姑娘说дядя你流血呢,还要给他照相……这个点令我崩溃。我多么期待有人照相,记录下这一刻,记录一个可能记录者自己并不了解的故事;但又怕她拍下,因为这一举动太过残酷,在挑战观众的承受能力。
野牛,后入大奶的萨沙,女上小奶的玛莎,枪用多了就不好用了,保重身体呀。俄罗斯,还有希望吗?曾经有过,以后绝对没有。39.9的肯德基单人套餐是真的坑,一个汉堡一个薯条一杯牛奶然后再加一个玩具,今天真是脑子被驴踢了才去那里吃午饭,去超意兴吃把子肉鱼鲜肉丝也比这个强。还有就是,多和那位女士聊聊天,一直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
跟房子无关,看完已经是凌晨一点半了,我一失眠症彻底给整精神了,老头最后那两下刺杀真是干净利落,另外老头闺女身材是真好,可惜了。你说就为了抢个不说话的男朋友,黑二代就能下这么狠的手,哪儿说理去,最后,我觉得这部戏拿东北拍,那建筑环境气候,应该也没什么违和感,没啥别的意思,我是真喜欢这种老房子,充满工业风,可能跟我小时就在厂里长大有关。
ps:烧锅炉我只服李丰田。
“我这一生,参与过两次重大的战争,一次在阿富汗喀布尔附近的山地,那时是为国而出征。另一次,是现在……”
“我曾经是苏联军队的工兵少校,排爆专家,金星奖章的获得者,苏联英雄……哦,那些都是往事了,现在我只有一个永久的身份伴随着我:黄皮肤的雅库特人,锅炉工。”
“我曾经誓死捍卫过的国家没有了,尽管它没有保障我退役后的生活,可我一直珍视着我曾经作为退役军官的荣誉和尊严,我一直收藏着校官礼服,平时哪怕是在给锅炉一铲一铲添煤时,我也带着在阿富汗山地作战时发的加里宁帽,帽徽的那颗红星从不曾摘下……
我挚爱的妻子抛弃我走了,我不恨她,因为我只有伤病一无所长,1988年的那次山地排爆,爆炸的冲击波把我高高卷起抛向天空,躺了三个月后,我成了一个怪人,被迫退役,我无法给她带来安稳的生活,甚至还要拖累她为生计发愁。我只剩下一个心爱的女儿,尽管她不太懂事,每次见面少不得问我要钱,我微薄的常被拖欠的烧锅炉挣的工钱。可是她是我唯一的牵挂,我很少考虑自己,只盼望女儿能有个好归宿能幸福。
可是,我曾经的战友,如今成了嗜血的恶魔,一个不足道的理由,他就不动声色的夺去了我的女儿,我在世间唯一的牵挂和希望!我可以忍耐他们对于我一个雅库特人的歧视,也可以忍他们拖欠我两个月工钱,因为我咬咬牙还能凑合着过,哪怕是只吃罐头和干面包也能应付。可是我不能忍,也绝不能原谅他们夺去了我的女儿,我那个怀着身孕的女儿!他们必须死!
没有言语,只有无声的痛入骨髓的心痛。他们太可笑了,只知道偷袭打黑枪,哪里见过真正的血溅三尺的白刃战争!女儿死了,凶手也死了,大仇得报,心如死灰了无牵挂,可是我依旧是个卑微没有话语权的雅库特人,百年前被征服、被主流民族排除、没有司法保障的低等民族之人。很可惜,我的小说不能结稿了,如果有谁知道我的故事,请把雅库特人隐忍、凄苦、沉默的遭遇,点点滴滴,记录下去吧…那也许是我来不及经历的第三次战争……”
野牛,后入大奶的萨沙,女上小奶的玛莎,枪用多了就不好用了,保重身体呀。俄罗斯,还有希望吗?曾经有过,以后绝对没有。39.9的肯德基单人套餐是真的坑,一个汉堡一个薯条一杯牛奶然后再加一个玩具,今天真是脑子被驴踢了才去那里吃午饭,去超意兴吃把子肉鱼鲜肉丝也比这个强。还有就是,多和那位女士聊聊天,一直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
巴拉巴诺夫2010年的新作。劇本(人設,故事,人物關係)都很不錯,但是總覺得電影不夠《棺材200》狂!不過看過他其他作品的人在此片一定有驚喜~
有点哥特小说的意思。我有个小学同学,他爸爸只上过小学二年级。我们上初一的时候,他爸去俄罗斯给人烧锅炉。后来不知怎么的就写起小说了,曾经连续三年进了诺贝尔文学奖前六名。后来写电影剧本,也总是获得一些最佳编剧、最佳男演员之类的奖项。去年听说改行做了杀手,被捕入狱了。
短评都很到位,但居然没有一人提到那两枚嫩穴,气不过,说一下。
色调、音乐、布景什么的都很像《棺材》嘛,Balabanov还是不会让人失望的,如SMZ上的网友所言,“虽非他的最佳,但也是一部很不错的片子哪。”,好多令人倍感亲切的熟面孔,加一颗友情星。
一般啊。苏联解体后那个“疯狂的九十年代”所以烧妻也是疯狂举动中的一行为
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此片给你答案:什么是人性的沦丧。太牛叉了,近来看过的最冷酷,最干净利索的黑色电影。不喜欢的部分是,音乐填得太满了,只要没人说话,那该死的愚蠢的音乐就会响起来,如果没这音乐,妥妥五星。
酷,很酷!
配乐没完没了,仿佛配乐师傅按了下play选循环播放就不管了
高潮少了点,内涵少了点,冲击少了。。
B装太大就会太刻意 从演员到镜头 对90年代的俄罗斯现实发力不足 隔靴搔痒
未免太有腔调了一点
过程很长,高潮很短。
锅炉工烧女儿鞋和照片的时候我惊了,怎么能这么平静
优缺点明显,很有意思。这个片子完全适合东木重新开发。
配乐太可怕了
BAM 8/12/2013 6:00pm - Balabanov's films got such great music.
和吗啡、棺材一道,成为巴拉巴诺夫的20世纪癫狂三部曲吧。锅炉工形式感最强,步调节奏如《兄弟》,变态劲的实验感却不如另两部。
yellow lives matter
满屏配乐给人逮到个名家就拼命薅的感觉。真是音乐太满,故事太短。剧情和手法一样的生猛粗砺。三星半
看后无感留爪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