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HD

寂静中的惊奇

剧情片美国2017

主演:米利森特·西蒙兹奥克斯·费格雷朱丽安·摩尔艾米·哈格里夫斯米歇尔·威廉姆斯汤姆·诺南科里·迈克尔·史密斯詹姆斯·乌尔班尼亚克达米安·杨马科·查卡摩根·特纳海斯·威尔弗德

导演:托德·海因斯

剧照

寂静中的惊奇 剧照 NO.1 寂静中的惊奇 剧照 NO.2 寂静中的惊奇 剧照 NO.3 寂静中的惊奇 剧照 NO.4 寂静中的惊奇 剧照 NO.5 寂静中的惊奇 剧照 NO.6 寂静中的惊奇 剧照 NO.13 寂静中的惊奇 剧照 NO.14 寂静中的惊奇 剧照 NO.15 寂静中的惊奇 剧照 NO.16 寂静中的惊奇 剧照 NO.17 寂静中的惊奇 剧照 NO.18 寂静中的惊奇 剧照 NO.19 寂静中的惊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01

详细剧情

  托德·海因斯《寂静中的惊奇》将以半默片形式呈现。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朱丽安·摩尔、米歇尔·威廉姆斯加盟。片中1927年部分的画面将以无声电影的形式呈现,还原一个真实的时代,堪称电影生涯中最有野心的作品。

长篇影评

1 ) 无限的可能。

刚在飞机上看完的,真是棒呆,导演在剧中根据情节用默剧镜头/音乐烘托法和写实细节无缝切换,恰似平地中捏起一股诗意。情感抒发也是用由个人家庭史勾连起一城人文的组成部分,隽永不已,回味悠长。一直看至剧终字幕在童音合唱的Space Oddity中结束。感叹电影啊,真是可以有无限可能的东西,它仅取决于制作者有如何的独立/自由。

2 ) 半默片和博物馆代言

昨天看了在台北的首映,电影所叙述的是一个比较家常的故事,一个黑白,一个彩色,两个跨越半个世纪的女孩和男孩,都在纽约的博物馆里有了交集,最后发现他们是一家人。

电影最后揭开谜底的情节,由于彼此无法用手语或者是唇语沟通,只能单纯依靠人物手写和小男孩的朗读来叙述答案,到这个地方其实有点弱掉了。为了完整地让观众明白过去的事情,通过大段集中的对白,强行解释和说明,看到这里有点乏味。

电影很多镜头都是在博物馆拍摄的,以至于会让我有种在为博物馆代言的感觉。

除去上面这两点,电影前面两条主线相互交融,尤其是黑白与彩色镜头的切换,很巧思,看下来很流畅不会让人觉得突兀,这点很喜欢。

因为小女孩有听障,同时又是半个世纪前的故事,因此,运用黑白默片的形式呈现。我想如果我的母语是英文,或许可以从嘴型判断出对白,但是,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我依然能够大致了解对话,这点还是要归功于于背景音乐,配合着说话内容,能够让观影者跨越语言的界限,无障碍地观赏。

PS:上一张台北观影的小卡片,一直觉得这种小卡片很贴心,不用专门买很贵的海报,就能有纪念意义,纸张又很好,可以保存很久。

3 ) 海因斯版《你的名字》即视感

双线叙事的对接要好于昨天的德斯普里钦,服化道与年代感也依旧是亮点,但故事却很难进入,靠着摩尔出场时的致敬音乐来提气,这回真要说美则美矣了。海因斯的细腻柔化了熊孩子的讨厌程度,对我而言,也确实不理解原著的人物塑造电影语言一半是上世纪20年代的黑白默片,一半是上世纪70年代的怀旧彩色片。男人女主角是两个聋哑儿童,他们的世界是无声的,考验托德·海因斯的想像力。

最好的就是技术层面,都是很传统的彩色、黑白、默片,但到了海因斯手里,就实现了对原故事的神奇激活。再有就是感情简单,但浓烈清澈。摩尔和小男孩最后的交谈,力量惊人。相对于海因斯以往的作品,“寂静中的惊奇”有些简单,虽然简单也是原作的特点,但对海因斯的影像化要求,总是期望他能再注入点什么。

4 ) 始终差了一口气

不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两个孩子踏上自己的旅程。他们都是失聪人,都生活在寂静中,都在寻找自己的亲人,都有失望也有惊喜。最后的交集其实观看时就已经猜到了,只是本的爸爸因为生病便让女图书管理员未婚先孕,让孩子为自己对父亲一无所知耿耿于怀,让人觉得其实很残忍。影片虽用了心,但整体故事很平淡,正如大家所说:只有寂静,不见惊奇。

5 ) (考前强行练手)《寂静中的惊奇》:简单下的丰富

观完全片,似乎对于整部影片所表现的内容很容易概括:小男孩本去纽约寻找自己的父亲,并最终与自己的奶奶相见、团圆。但若仔细想来,导演托德·海因斯在片中采用的一系列手法,如黑白与彩色影像的对照、双线并行的叙事等等,又令表面上的简单变得深邃、生动起来。而这种在视听语言、叙事方式上的深邃与生动,于影片本身而言,便可谓是一种丰富与充实。 首先是在人物设计上。在影片的第一幕中,小男孩本的主角地位得以确立。伴随着他的视点,我们得知了他母亲的意外身亡、父亲的不知所踪,而在被闪电击中、导致失聪的悲剧之后,我们逐渐建立起了对这一角色的认同。从一些细节处理上看,在这短短二十多分钟的时间里,创作者在想尽一切可能地充实、复杂化这一人物形象。如服装,在本的闪回中,他身着带有宇航员图案的睡衣;而跳出闪回,睡衣变为了一件随意的黄色短袖。这不仅能够表现出人物的内心变化——由充满希望、乐观的花纹变为无所依靠的单色,且对于本的兴趣爱好,在之前的台词基础上也得到了丰满。 与此同时,创作者在这期间安插了另一条叙事线,一个由一名小女孩领衔的故事。在平行蒙太奇的作用下,可以看到两人的动作、经历等都出奇相似。这不光对人物刻画起到了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良好作用,同时它也在有意无意地对观众们进行着提示与影响:这个小女孩是谁?两人是什么关系?之后会发生些什么?色彩的分割标识出年代的差异,但这种差异非但没有让我们远离,反而在这些疑问之下、在愈加丰富的内容之中把我们越抓越紧。 在声音之中,寂静更加被凸显。两位主人公的失聪之痛,在外界的喧嚣中也变得历历在目。但创作者就是在两人看似相同的痛楚中,也加以细化区分,从而使影片更加生动有味。不难发现,在1977年,即本生活的年代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四周的声音。我们看到本在街上无助地寻找、在车站里蜷缩着过夜,环境音都无时无刻不包围着他;对比之下,1927年的萝丝则没有这么幸运了。我们所看到的萝丝,生活在一个没有环境因的世界里,只有粗砺的配乐在叨扰着。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对他人的面部特写,我们能够分明感受到萝丝作为“异类”的恐慌,尤其是在收到责骂的时候,一种想要回击却又无法回击的无奈充斥着胸膛。创作者如此处理,似乎是为了刻意凸显出萝丝的苦难,与此同时,本则拥有了相对之下的安全。联系到结尾时,年老的萝丝与本大团圆,这种具有匠心的表现手法在某种程度确实起到了增添温馨气氛的作用。悬疑成分虽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可最终想要呈现的“情”却得到了提升。 另外,创作者将小萝丝安排在1927年,这一有声和无声电影开始交接的年代里,并且把她的段落拍摄得如同无声老片一般。这是否是在进行一种怀旧、致敬呢? 在本片,“情”除了包含“亲情”,同时也被创作者加以“友情”的内容。显然,若只是讲述一件跨越时代、千里寻亲的故事,既不符合拍摄过《卡罗尔》等佳作的托德·海因斯的野心与追求,于观众而言,在当今商业片琳琅满目的年代里,也是无法接受这样老套的剧情的。因此,一名黑人小男孩杰米,被安排在了本的寻亲路上。他尽管怀有私心、害怕本找到父亲后就离自己而去,但最终他还是得到了本的理解,两人成为永远的朋友。 不得不说,这一人物在构思上还是存在瑕疵的,单看最后长途驱车跟踪至博物馆、轻松得到和解的情节设计,其突兀程度便不太能令人信服。可若是考虑到该角色的特质,兴许能对一些疑问作出合理的解释。他是一名黑人,且还从来没有过朋友,加上片中对一黑人社区的呈现,这是否是对美国种族问题的指涉呢?若是这样,那么最后的收尾虽有牵强的嫌疑,但也能够说的通了:编导想以小孩子作为使者,完成一次对成人社会问题的理想化宽恕。 作为丰富影片的诸多元素之一,“博物馆”是重中之重。它被设置为一处萝丝和本共同进入的场所,也是两人在后来最终相认的地方。此处,博物馆不再是陈列历史的建筑物,而已经成为了历史本身。对于这一家族而言,它承载的是属于他们独有的记忆,是将“黑白”与“彩色”交融起来的地方。这就不得不再次提到影片中平行蒙太奇的使用了。经历过第一幕的逃离,像个五十年的二人“同时”来到了博物馆中。在一阵躲藏/嬉戏之后(更显出萝丝的不易),两人在一颗硕大的陨石前停住了脚步。快速剪接之间,他们的手指轻轻抚过石面,似乎穿越时空完成了一次心灵的交汇。“我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总有人在仰望星空”的箴言,在这里得到了有趣的诠释。 蒙太奇令两个时代产生了对比,却也因而将两个时代联系得更紧密。它所产生的效果让观众们不由自主地相信,无论是“爱”或是“情”,总是可以超越时空的束缚、到达灵魂的彼岸;无论健全与否、有无血缘关系,我们在满天繁星之下,本就是一家人。 尽管影片不乏理想化的地方,以及好莱坞式的戏剧性导致了情感、叙事上的浮躁,但从最后的成片效果上看,由于其形式上的想法与内容上的真诚,相信多数观众在欣赏之后都会觉得饶有余味。究竟在这“寂静”之中,“惊奇”的到底是什么?片末三人仰望的星空给了每个人答案。纵使我们身处水深火热,也莫要忘记总有美好之事在等待着我们。

6 ) 不见惊奇,唯有寂静

《寂静中的惊奇》改编自Brian Selznick的同名小说《HUGO CABRET,WONDERSTRUCK》。故事线上正如导演所说,实际上是将Ben和Rose各自成长的两个故事放在同一部电影里了。

这两个孩子暗自希望过上不同的人生:Ben希望见到自己从未谋面的父亲,Rose因耳聋而无法与他人正常相处,对一位神秘的女演员( 朱丽安·摩尔饰)非常着迷。当Ben在母亲(米歇尔·威廉姆斯饰)的私人物品中找到了能帮助他见到父亲的线索时,Rose得知她的偶像即将登台表演。

两个孩子各自以神奇的方式踏上了前往纽约的旅程。

故事并不复杂,时间线基本对仗,两条线相交的时候隐隐的已经能猜出剧情。明明就是非常简单的故事,但是两人道明身份的时候还是被感染,无声地在电影院内痛哭,过后的发布会还有人善意提醒没看的记者记得带着纸巾。

其实这种感觉虽然窝心,但是回过头来又有一种被操纵的感觉。因为故事本身并不可歌可泣,也不算感人至深,完全都是靠表演、配乐和其他情节推到了情绪的制高点。当然托德·海因斯的镜头细腻又敏感也同样功不可没。

个人来说,观影前完全期待错了方向,根本没有想到《寂静中的惊奇》会拍成这样。因为无论是导演之前两部曾经入围戛纳主竞赛的电影《卡罗尔》和《天鹅金丝绒》,还是他曾经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的《远离天堂》,同性之间欲说还休的复杂心绪都是托德·海因斯影片的重心。

但是在这部《寂静中的惊奇》里,那些情愫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亲人之间的简单牢固的血脉牵绊。

发布会上托德·海因斯称朱丽安·摩尔是他的soulmate,这次已经是托德·海因斯和朱丽安·摩尔继《安然无恙》(1995),《远离天堂》(2002)和《我不在那儿》(2007)之后的第四次合作。

《寂静中的惊奇》记者会现场

作为影史上第二位拿全欧洲三大艺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大满贯影后(第一位是朱丽叶·比诺什),朱丽安·摩尔的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的宝座,正是被托德·海因斯的《远离天堂》送上的。

《远离天堂》之所以广受好评,和抢眼的置景和用光是分不开的,而这些全仰仗影评的美术指导。托德·海因斯曾称赞他为“会用色温来说故事的大师”,同时也是新片《寂静中的惊奇》的美术指导。

《寂静中的惊奇》记者会现场

电影同时驾驭的两条时间线,分别处理成二十年代的黑白默片和七十年代的有声彩色电影,将不同时代的纽约的时代感完美还原,美术指导可谓功不可没。

片中饰演童年Rose的小姑娘本身就是聋哑人,在黑白默片的故事线里好像是和大家没有差别,但是一旦切回有声彩色时代,就显得她分外的孤独和与世隔绝。

聋哑小女孩

电影在继承原著的同时,又以文字不能实现的手法让观众设身处地地体会到聋哑人的感受,将艺术概念和对听障人士的关怀完美地结合在了一切。这也是本片格外动人的地方之一。

导演在这部电影里也运用了很多种音乐,古典、现代、摇滚、西方音乐和黑人音乐,在适当的时候做陈述,传递情绪,交代环境。配乐也成为本片催泪的一大利器。

作为电影节到现在的第一部美国片,又是Amazon Studio的片子,还有影后朱丽安·摩尔坐镇,《寂静中的惊奇》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

但是就先有的几十条评分来看,无论是IMDb还是豆瓣的打分,都徘徊在6.5分上下。

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诟病《寂静中的惊奇》不够惊奇吧。

附送一张,朱利安·摩尔的签名。

撰文/小明 编辑/余小岛

更多戛纳相关内容,点击进入>>

7 ) 《寂静中的惊奇》:爱上一座城市从博物馆开始

托德·海因斯的新作《寂静中的惊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两部同样是关于执拗无比的熊孩子的电影:《雨果》和《特别响,非常近》。《雨果》与《寂静中的惊奇》原著小说和编剧都出自布莱恩·塞尔兹尼克,共有的特点除了熊孩子历险记之外,还有(指向默片的)迷影情节;《特别响,非常近》则与《寂静中的惊奇》共享了“寻父-疗伤”的故事线之外,还都洋溢着对纽约城的“数据库式的热爱”,后者片中纽约全城大停电的那个瞬间,难免不让人想起前者片中作为叙事核心的911事件。但《寂静中的惊奇》的过人之处——甚至比这两部出自大师名导之手的奥斯卡提名影片更胜一筹的是它高超的电影化技巧,这不仅体现在影片对影像材质的拼贴处理上,而且还在于对叙事技巧的进一步发展。

《寂静中的惊奇》选择了1927/1977两个时空的双线交织结构,其中1927年以默片的方式呈现——当然不是默片时代的默片而是某种改良过的、表演摄影剪辑方式都更符合当下观影习惯的默片,与真正默片视听风格的相似程度甚至不及(简直是哑剧而称不上默片的)《艺术家》(有趣的是两部影片都正好卡在有声片出现的那个关键年份),不过茱莉安·摩尔作为默片时代大明星出演的几分钟片中片《风暴的女儿》还是做得很到位,尤其是服装化妆,只有表演显得太过收敛。当然托德·海因斯的本意绝非要搬演默片(片中片那几分钟过下瘾就够了嘛……)而是要用这种外在表现(以及那个关键年份)来处理片中少女萝丝作为聋哑人的生命体验与年代感。1977年的部分则基本是常规电影的路数,值得一提的是两点,本杰明因闪电事故失聪之后会有主客观声音的交替使用(有趣的是这种主观声音并非一定联系着POV镜头,而且主观声音并非是完全的寂静——想想《聋哑部落》哈哈哈);本杰明在阅读老年萝丝用笔向他讲述的家族历史时,是以纸片定格动画来呈现的(可以视作是导演向自己的成名作《超级巨星卡朋特》的致敬)。重要的并不是拼贴混用这些材质就高级了,而是如何去使用——这是最考量导演技巧和导演观念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去看,《寂静中的惊奇》是以空间来推动叙事,并形成历史与现实的连接。最主要的场景是博物馆——博物馆本身就具备数据库叙事的条件:收藏/布展成为数据库的算法,而这个算法本身又是跟展厅空间密切相关的。在自然历史博物馆里,无论是那个“wonderstruck”的(前)展厅,还是大平原狼的展柜,再或是陨石的展厅,提供今昔对比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家族的意义。当然更为煽情的是世博会纪念馆里的纽约缩微模型,守护者萝丝将其改造为对儿子的纪念品——这一纪念品是用各种个人物品与(提喻的)城市空间之间的链接而形成的,其效果则是(某种程度上的)将纽约人格化为亲人,并将萝丝从纽约的冒险者改写为纽约的建造者和守护者;更进一步地,这个微缩模型又是两个时空中,少女萝丝和少年本所探索的空间,而最终两人携手步入模型、分享家族历史那个时刻才是本片的高度电影化的精华所在,这一刻不仅使得数据库叙事得以成立,并且事实上也形成了基于“操纵”的元叙事,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强烈的感染力。据说不少同行都流下了眼泪。

当然本片并不是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本在纽约寻找书店的时候遇到了同龄的黑人小伙伴吉米,而且吉米的父亲正好是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这一系列巧合实在是令人觉得太过顺拐。但是比起《雨果》还是要好不少。不过这点问题在本片精细的美服化道和高超的电影化程度面前简直不值一提,何况翻回头去想,这个故事恰恰是一个当代童话啊,这种巧合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是相当符合文体特征的。看好本片至少两个奥斯卡提名——艺术指导和服装设计,音乐似乎也很有戏(虽然我觉得音乐太多太满了……),至于今年戛纳嘛,起码不会空手而归。

短评

3.5,电影史为逻辑的双线并置通过第三种影像——静物雕塑与定格动画缝合。"迷影情结"与纽约城史相对应,"惊奇"在于两个反向叙事的相互增补被证实非幻想,即肯定超验性的在场,更悲观一点,则为家族宿命的不可逃脱。1970s的叙事不够胶片,在1910s的"默片"中,"寂静"反而是奢侈的

8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还行

然而这么个故事拍成这样,更想夸夸导演了。海因斯好莱坞带货王,处处夹私货,剧情游移处全是个人私情:纽约情书,路人过客皆是风景。时光永驻博物馆,天经地义恋物癖,仰望星空,你好,Major Tom

10分钟前
  • 朱马查
  • 还行

跟主创同厅看片左右都能不给面子地睡成一片。一直在想“肯定不会这么简单”结果到最后真的就。。。贯穿全片的身世之谜揭晓后想说so what? 黑白默片“致敬”真的足以撑完一部片吗?各种巧合,人物行为逻辑,甚至冲突都让人觉得黑人问号?卡罗尔就不太喜欢,到这部到底为啥要被塞进主竞赛都让人不懂了。

14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较差

同样作者的书改编,不过相比《雨果》,还是差了不少。迷影情结与童话两部分都差了些。70年代部分显然比二十年代部分更出色。是模仿失聪儿童么?声音相当突出,甚至有些吵。作为托德海因斯的作品,并没预想那么好。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爸爸去了哪。好想在Queens Museum拍特摄片。人为默片。童声SpaceOddity好评。2001太空漫游旋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为了要让人有何样联想?托德·海因斯真是在影片的声音层面处理的好赞,话说距离天鹅绒金矿也20年了。但不得说,在故事展开节奏和平剪方面有些遗憾…很小的故事,但是很大的时代背书

20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对应河濑在《光》中玩的视觉概念,这部则是对声音概念的尝试外加之前最擅长的时代情调,其他就基本可以算作是海因斯走出安全圈后的一次华丽失败。其实不如大刀阔斧来丰满一条线,另一条做陪,就不至于两边都糙(玩了俩博物馆加一点解说?),很需要内心戏的几段都没出来,节奏很怪,情感也上不去。归根到底,是部只有美美哒的博物馆明信片电影。

23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只有寂静,不见惊奇。

26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感受到了安静的力量,然而两个时代不断来回切换,展示着两个两代的风情,却也切断了情绪的递进,得不偿失,越到后面,叙事的功力越是显得捉襟见肘,也导致让人看得有点乏味。

2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隔山看海,幻世浮生;是闪电将故事冲散,又将宿命串在一起。

32分钟前
  • 战将波舰金
  • 还行

出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与宝爷,恍惚以为又是一出科幻加持,原来是穿越半世纪爱的追寻,我们曾抚摸过同一块陨石,曾在同样的街道踯躅,微缩版的纽约全景里深藏着时光的秘密;双线并行的剪辑多到有点腻味,文本比较单薄(与构筑双时空的结构并不相符),结尾力度不够。

3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二刷后仍然很不喜欢夜宿博物馆那一大段。

4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知道原著,所以比较关注如何改编,彩色vs黑白默片产生了神奇的功效,导演功力依旧够赞。音乐太舒缓,时差党有压力。故事用童真的镜头讲了一段温暖的亲情,结尾解扣时,摩尔和小男主的交流让我小感动。自然历史博物馆那一段还不错,唯一的遗憾是结尾可能不够wonder。

41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Haynes近几部片似乎都太过沉醉于技术的东西(摄影配乐),而忽视了怎么拍一个让人看得进去的电影。双线本该奇妙,前段剪辑也挺回味,但越来越歪。小演员长得现代演技也一般,艺指做得也不好,因此实在缺乏代入感,观感极差。尤其1927感觉经费不够。窝米好温婉,好喜欢T T 喜欢Wonderstruck这词。

45分钟前
  • JulianaFrink
  • 较差

其实1927和1977时代感都很好,后面的动画部分也好看。儿童片最后想笑场,看下来感觉精分了,作者是不是所有作品都有老电影植入?

49分钟前
  • \t^h/
  • 还行

故事整体还算有吸引力,有些小悬疑和冒险精神在其中,但是两条故事线结合得不够紧密,且精彩程度也有所不同,特别是20年代的那条线,总是缺少一些质感,没有默片的感觉,只有一种真正失聪的感觉。当最后两条线交集在一起,揭开人物关系的时候显得有些刻了。不过电影的艺术性颇高,还是令人赏心悦目。

54分钟前
  • Ron Chan
  • 还行

影片结束后我在一片惊奇中很寂静 #NYFF

55分钟前
  • 雄一样霸天下
  • 还行

想套用《绝美之城》与罗马的关系,将纽约打造成电光幻影的“惊奇都会”,但是老电影和博物馆模型对于电影本身的加持作用比起罗马举重若轻的建筑和历史就相形见绌且非常吃力了。

56分钟前
  • 哪吒男
  • 较差

最喜欢的段落是Rose在1927年的大雨天去看了一场默片,出来后却写着以后都会100%改为有声电影了--电影总在镜头间纪录着时光变迁,却没想到光影的历史进化同样让人感动。关于爱,关于朋友,关于纽约,Todd Haynes让人重拾简单的美好。当然如果能再有节奏点,就更好了。

1小时前
  • 基瑞尔
  • 推荐

两段间隔了五十年的儿童故事,拍得充满复古年代感(尤其是黑白默片部分)。可是为啥没人探讨海因斯拿了戴德利的剧本?这故事结构完全就是"时时刻刻"啊,导致最后看到老年妆摩尔阿姨出场我就魂穿了...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卡罗尔》团队制作的高配版聋人儿童公益广告.....

1小时前
  • Peter Cat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