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怎樣才能放棄所有,到森林避世? 電影沒有提及母親女兒名字,每個人都可以是母女隱藏原有身分,拋下金錢名利,於翠綠蒼林捕魚嚼圓形樹葉果腹,不要人的名字,同自然萬物合而為一,家人親屬朋友怎會想到失蹤多天熟人跑到林蔭遁世? 母女為何要用這麼極端方式生活? 她們放棄社會給予位份。然而,她們從家裡帶來的衣物還是脫不了干係。女兒藍色連身裙是帶動兒子離世的悲痛,藍是天,天本該看顧人,天賦予人足夠自由意志,人可以任意行事,只需知己所為,別傷人害己就盡了人的道,女兒穿的衣物顏色隱藏了上天賜予人的情緒感染,兒子在玩具熊、積木堆裡奔跑,生母不住追逐,她觸不了兒子衫角,兒子說要媽媽陪伴玩樂,媽媽卻以練琴推諉,兒子的請求聽不到了,熊皮毛掀起,經日月累積霉菌滋生, 生黑發臭;小丑臉部鮮豔塗繪亦灰黑暗淡,兒子聲音經玩具口中傳遞,生氣勃勃兒子死去已久,他的音容竟然借埋葬泥土笑意欣欣的死物發出,母親的藍天白雲成為黑天暴雨,她向後直刺刺的倒落池水,藍衣染成了深重濘色,天切斷了她的自由 - 她本該要多花時間照顧兒子,而不是埋首音樂事業。 母親報應來了,她的欣長指頭不再是彈奏德布西的月光奏鳴曲,音符只是榮繞腦子要演奏家時刻回億沈醉事業忽略兒子的催命曲,她那靈敏蔥指不再敲打琴鍵,而是削木生火、倚石擦衣,法國作曲家德布西倡導的「自然之浩大,總能忠實地反映在我真摯而脆弱的靈魂裡。」正是母親的心靈狀態,看不盡,探不透的枝葉覆蓋了女兒的秘密、她閉上眼睛,鼻尖惦了青苔樹木,兒子早夭、丈夫的唯利是圖、撒謊的人世事經嗅著苔蘚植物氣息洗滌了毛燥的心靈,女兒闔上眼簾是她謙卑的把自己交給天地看管,她要學習臣服自然,以往只需在家打開瓦斯爐就能煮飯,她在森林要多花時光用力擦石生火,自然萬物皆有用處,人因為科技便利發達不會重返原始人年代的鑽木起火,人回歸所無,就要同大地合作,只需刻苦耐心,不起眼的石頭枝木皆是生存寶藏。然而,燃燒的新聞紙報導勾起了她的禁果,這是否女兒不聽上天話的罰?不是啊,女兒先是腸胃不適於小溪嘔吐,她在同一地方掏起混了穢物溪水飲用,人的胃受不了葉子不是植物的錯,是人過往吃好東西的身體還未完好吸收自然珍饈,女兒知錯的用雙手恭敬喝山澗水源混和奶白吐物,這是承認自身的不潔要以敬畏的心吞服肉體放縱的罪;山頭插入一塊地產商招地標啓示,女兒用盡力氣拆除等身木板,這是上天對女兒的試煉,女兒馴服了,她安靜的坐下沈思觀星,她不再閉目集思,星晨、草原皆看守女兒,她只要打開眼睛,不沈痛悲傷,天會好好的供食物水份,頤養天年。 電影是在台北影城看的,晚間場次只有六位觀眾,影片上映不足一周入場人數是少得過份,播映前我忍不住以不好國語問鄰座男士:「不會吧,電影上映只有一星期,為什麼這麼少人看?」他答:「這是小眾電影吧。」 桂綸鎂是台灣影后,她的號召力該不用懷疑,為什麼入場人士少得可憐? 影片播放時,身旁剛好答了疑問男觀眾不耐煩的掃手機,坐在右邊末端男觀眾更於影片將近完時接聽電話,電影節奏緩慢,森林取景,兩名女演員擔當了大半戲份,觀眾要是不慣看這麼慢的片子,就當是感恩祖家還保留了風光明眉景色好了。凡事總有例外,第四播映廳燈光亮起時,我同右方真心觀賞電影的年輕人聊著,我們認同這是一部人於自然反省己罪的電影,台灣影城林立,電影種類繁多,他們不是能看較靜的片種嗎?當地人為何變成這樣的在看電影時利用手機打發不耐煩?看來電影局要加強教育國民電影禮儀。 差點忘了說,那個談電話男子問大家:「你們明白它說什麼嗎?」 我說:「我回家(旅館)想一想。」 Patrick Chan 寫於11月5日,台北咖啡廳。
桂纶镁出场之后,我立刻回想起自己上一次看她的电影是《第36个故事》,那是一部让人看了很容易沉静下来的影片。而我个人很乐于称赞桂纶镁的演技,尽管她的普通话让我这个东北女汉子听起来有点不得劲,但她的笑很呆萌,她的眼神很清澈,甚至她的沉默也很能够表达一些东西。对,就是说,她什么都不表达(不哭不笑不说不动)的时候,也能够表达片中角色需要演绎的东西。
影片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才愕然发现,这部电影好像只有两个演员(现在想想其实还有一个片初叫醒桂纶镁的小弟弟,貌似是她的儿子吧。还有一些小朋友的遗体,应该算群众演员了)。大学的时候看过一部恐怖片,叫《B区32号》,我记得那部电影好像只有三个演员,观影结束以后我听到了观众们的一致差评——低成本滥片……然而《德布西森林》俩演员,大概成本也高不到哪去,却唤起了我很多的心灵共鸣。
那么这部电影究竟讲了些什么呢?我想,它完美、透彻且精准地诠释了:活着是怎么回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回事,孤独是怎么回事……
因为一些事情(大概是受贿啊,举报啊,被报复什么的,导致了桂纶镁钢琴巡演没能顺利举行,还失去了儿子。影片没占用过多篇幅去讲述那些事情的来龙去脉,因为没必要,因为那些事情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本片要讲述的是事情发生了以后人们会怎样)桂纶镁和母亲一起住进了森林,她们相亲相爱,却也相怨相疑。这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常态,即便最亲近的人,也有那么一个瞬间让你感觉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但是当一方受到伤害以后,另一方还是会义无反顾地给予救助、支持、照顾、陪伴和守护,当彻底失去一方之后,另一方还是会痛彻心肺痛不欲生——桂纶镁和母亲闹翻之后“离母出走”最后失足落水被母亲救回来;母亲被毒舌咬伤不治而亡,桂纶镁在看到母亲亲手编的手环之后上吊自杀……
活着就是喜怒哀乐油盐酱醋起起落落一地鸡毛。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爱相杀相疑相怨彼此心疼。
而当桂纶镁自杀失败后坐在草地上看着身边看着远处看着天空看着大地最后站起身来继续寻找食物观察森林里的一草一木一花听着鸟叫联想着自己曾经弹过的钢琴曲时,我们就明白孤独是怎么回事了。
母亲死后,桂纶镁就没有台词了。只有抓狂、哭喊、嚎叫、沉默……
我总觉得,沉默最能考验一个演员的演技了。而桂纶镁,她用沉默把影片后半部分该表达的都演绎出来了……
曾经拥有的让你受尽伤害。而失去所有以后呢?你将背负着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森林是个探讨人与自然的好地方,是个体验孤独的好地方。看过一本书《我已经结婚了,我心情还不好》,主人公逃入挪威的森林,据说好多人看了这本书之后纷纷效仿也住进了森林一段日子,去逃避烦恼,去寻找快乐,去感受生命,去体味自然……
事实上现在的许多所谓旅游不是人们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去,就是一群活腻了的人一起去破坏还没活腻的原生态的自然。
森林是什么。存在是什么。
你越孤独,越明白。
开头就引用了法国作曲家德布西的名言:自然之浩大,总能忠实地反映在我真挚而脆弱的灵魂里。
看到海报上的“走进来,找到自己;走出去,你会不一样”。
所以,故事就简单了。因为陷入痛苦之中(事情很模糊,桂纶镁饰演的主角,因为举报了某人,使得家庭陷入了危机。要么是举报了亲人,要么是因为举报使得亲人受害),所以想死。母亲带着她进入一片原始森林(理由可能是出于避难躲灾,也可能是纯粹散心)。然后在森林里,主人公尝试自杀,却没有死成,反而是母亲被毒蛇咬死。因为极度悲痛,生命本来就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可是在原始的森林里,生存成为本能,生命却成为最有价值的东西。
人,本来就是一个自然的生命,很脆弱,也因此很宝贵。我们活在社会里,似乎被很多外在的价值、荣耀、是非……模糊了这一点,似乎很多东西比生命还重要;然而最终生命却最重要。这就是一种回归。人性的回归。17.8.26
gN0���
恰巧在看《德布西森林》之前刚刷完《山田孝之的戛纳电影节》,其中河濑直美对山田的《污秽森林》构想提出犀利评价:你不会以为在标题中随便塞个“森林”就能得奖了吧。其实这句话对《德布西森林》来说也同样适用。
时隔一年回归大荧幕的桂纶镁选择以《德布西森林》重新定位出发,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去年错失金马影后提名便是最好佐证,虽然仍有不少声音试图为其平反,但在观看完毕之后确实令我产生了生涯低潮的想法。
我们反观同样是金马提名遗珠的余文乐,首先在对剧本的选择上便胜出许多。虽然他在《一念无明》中的表现算不上完美,但作为挑战自我的转型之作,余文乐无疑已实现了突破。
近年来诸如《德布西森林》这般的文艺片在台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无一例外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旧文人思潮”。如果将林嘉欣凭借《百日告别》一举拿下金马影后视为一个节点的话,那么在那之后此类电影已显疲态。当我们认真的审视每一部此类电影,我们会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对着空气的自怨自艾,电影没有情绪支点,观众只会忸怩不堪。这与内地的“伤痛文学”似乎有一种呼应关系,都是作者(导演)把自己视为中心人物的惺惺作态,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似乎可以将其称为“伤痛电影”。
《德布西森林》中大量引用德布西的钢琴曲,并且在片名与开头都对其做出致敬,足以看出导演郭承衢的不凡野心。但在满溢的钢琴曲下导演到底想要传达出怎样的思想,这在剧情的推动下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当剧情越往后推进,我便越加产生出一种“导演不是郭承衢,而是德布西”的错觉。当音乐喧宾夺主成为主角,甚至导演也被音乐的情绪牵着走的时候,这已经不能算是电影的胜利了,这只是音乐的凯旋。
导演在片中不断地切换着大远景和大特写(后半部分尤为明显),试着通过剪辑将人物与环境进行融合,没想到反而弄巧成拙。一味的注重情绪渲染,却全然忘记将完整故事情节进行铺陈展开,在桂纶镁几次歇斯底里的呐喊之后,观众感受到的也只是茫然而已。虽然电影对人物过去有一定的暗射,人物行为中也能体现一二,但如果将所有的猜想全部抛给观众的话,导演想传达的思想是否会在中途瓦解,观众所理解到的是否与导演所想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是我们作为观众必须考虑的问题。
这也就是为什么上文提到余文乐在剧本的选择上胜出桂纶镁的原因。《德布西森林》缺少一部标准电影,无论是艺术片还是商业片应有的剧情阐释,导演只是自顾自地往作品里强塞入自己的想法,让演员产生“演得过瘾就是挑战”的错觉,最后却只是故步自封。而《一念无明》至少做到了把故事讲通透,在服务剧情与情感的同时让演员自由发挥,从而才迸发出更多可能性。
如果从环境(森林)的角度来进行考量,我们可以从同类型的《鸟类学家》、《丛林法则》中找到一点对比和灵感。
在《鸟类学家》中,男主在森林中意外迷路,偶遇土著文明和耶稣男子,进而延伸出一段猎奇的人生经历。在导演对魔幻森林的渲染下,观众便会乐于接受一切,静态动物与死而复生的超现实段落也显得平常起来;而所谓的情绪支点,其实早在影片最开始就混合着前提有了暗示,到了后半部分导演更是将自己塑造的世界观进行直接的正面描写,这便是《德布西森林》严重缺失的精神内核支撑。而《鸟类学家》走得更远的一点还在于,他很明确的指出了借喻对象,让观众尽情猜测,在提前剧透亮点的条件下仍能持续刺激观众的观影体验。
《丛林法则》则更像是导演的玩心之作,虽也涉及到“森林”的意象,但相较于《鸟类学家》的避世情结,《丛林法则》更像是为观众提供处身于法外世界的乌托邦,并在欢腾闹剧的背后冰冷的讽刺着社会。在这里,动物的出现更像是惊喜安排却不显露山水的性暗示,两场赤裸的性爱过程则将这份暗示做出了最直接的刻画。当我们努力回想《德布西森林》中的动物隐喻的时候,除去夜晚水下的挣扎恐惧便只剩下母亲腿上的伤口,而从整体上看,这更像是为了服从导演的恶趣味而故意设置的死亡。
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女主进入一间遗世木屋,从这里开始影片才真正开始变得有趣深刻起来。我们可以将其与《鸟类学家》中的土著文明和《丛林法则》中的原始部落进行横向对比,如果说这些都是主角内心的映射,那么在《德布西森林》中这份映射无疑是最柔弱、最强烈的。《鸟类学家》中男主最后步入城镇,《丛林法则》中男主最后回到丛林,到了《德布西森林》,小木屋变成了女主内心独创文明的具像化,是自我心中残存的靡靡之音,配合着此时强烈的《Claire de Lune》钢琴曲,导演终于走出了第一步,拍出了类土著文化碰撞的冲击感。
对于《德布西森林》的戛然而止,观众纷纷表示惊讶疑问。薄纱背后的人脸始终处于无法看透的状态,随之而来的也只是短暂的固定镜头。结尾此般的诗意呈现似乎否定了前期铺垫的整体,沾染了些许魔幻现实意味,兀自形成一段完整的影像。但是我也想着,如果不这样结束,我们也不能期待更多。
电影一开始有点乏闷,我是很喜欢看这种森林大自然之类电影的人。但是情绪被调起来是以下几幕,就是母亲去世后,桂纶镁抱着她,还有在熄灭的柴火旁看见母亲给她编的手链就立刻上吊的那一幕。森林的话,我觉得拍的很好,尤其是森林里那种潮湿阴润的感觉,泥土黏糊糊,但我觉得拍的太短了,其实这样子的电影我可以看三个小时,还有画面有很多地方实在太黑了影响我的观感。
不知所云,就,为小镁的敬业加一星吧。。。
不能再多了。
两个女人 一座森林 从两个女人面对世俗烦恼的逃避与反抗 到一个人面对自我的心灵之旅 这不仅仅是电影从未有过的形式 也考验着幕前幕后的全体演职员 如何克服自然环境的艰困以达成电影想传递那股强大的内在能量 反映现代人在城市繁忙喧嚣与纷纷扰扰的围绕下 其实都曾想过逃离一切 寻 心中那个真实的出口
作为艺术片来看亦乏善可陈。小镁一直在歇斯底里,唯一有互动性的妈妈角色又中途挂掉,剩下许多森林空景与不时琴曲。偶有水声潺潺、夜色动人,只是情景不相融,观众找不到共鸣,再通感也无感。可惜了。
實在是太悶了!再愛桂綸鎂也抵擋不住洶湧的睏意,最後還是在結局之前睡著了,但其實也沒什麼結局。在原始森林上演的刻意戲碼,拍出了鬼氣森森,卻沒拍出動人之處。劇情乏善可陳,形式大於內容,讓人完全走不進電影。比起日本小森林深處的靜好日常,德布西森林只留下令人不耐也稱不上情懷的蒼白文藝。
到底有多少人要找自己。这个命题本身已经够了,搬去森林也没有帮上忙啊,浩瀚森林中,只会让迷失的人更迷失,做作的电影更做作。#2017BJIFF#
台湾文艺片的弊病在这部电影里一览无遗,不是所有人都能当得了蔡明亮的。
3D4K般身临其境 好好睡就是了
一对作死母女跑到森林里生活各种努力作死最后终于把自己作死了。搞不懂桂纶镁为何接演这个片子。片头感觉还不错,最后却弄得大喊大叫疯疯癫癫神经兮兮的。有演技也不是这样浪费的。我很难想象口碑较差的《青木原树海》能比这片更差,更装逼。一星半
我想她俩还是开咖啡店比较好。
給你一片森林,你卻拍的比園林還狹小
「走進來,找自己」這個好問題我就交給導演了。請問你真的知道自己在拍什麼鬼嗎? 桂綸鎂和陸弈靜很認真演,但浪費了。郭承衢之前短片"闔家觀賞"時明明頗有潛力,結果到長片就炸裂...
多一星给我在飞机上的无聊时光,居然没快进地看完这部伪印象清新派“荒野求生”。
太做作,无病呻吟,演员是好演员,森林是好森林,音乐是好音乐,导演是烂导演!
两星半。特殊情境下却没有特定叙事,反而用电视剧桥段填充,其实不用在过程中交代缘由,沉浸式叙事都可以从自然出长出影片自该有的魅力。水的意象很有趣,真相的雨水,恐怖的泪水,权力的汤汁,依赖的河水,不知导演是否有意为之,但与两次未打着的火一样,一切自然发生而被记录的事情,也是有意义的。
這個劇組好生厲害,可以把一個金馬影后的演技調教到跟歐陽妮妮同級,一邊呼喊野性一邊偷補唇蜜,甘拜下風,甘拜下風!
德布西森林的地貌景色真是勾起了一些对泉州家乡的思念情绪,可惜摄影画面略觉一般(缺调色?)美不到我;吃垃圾食物、喝浑浊溪水(可能没下咽?)、倒落水中、背母亲在林间行走……桂纶镁演得挺卖力,可惜约等于没有的剧情却让很多人无聊得看不下去;同2016年丛林电影推荐《追捕野蛮人》《瑞士军刀男》。
你为什么要跟自己过不去呢?以为影后配置+森林风景+德彪西音乐=文艺好片?剧作的矫揉造作、叙事空间的单调乏味使三者脱节,最后的月光曲出现时只让人觉得莫名好笑。(P.S.其中一个巡山员是戴立忍配的音)
女版荒野猎人,催眠利器
有一种把森林拍成树林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