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莫扎特传 剧照 NO.1 莫扎特传 剧照 NO.2 莫扎特传 剧照 NO.3 莫扎特传 剧照 NO.4 莫扎特传 剧照 NO.5 莫扎特传 剧照 NO.6 莫扎特传 剧照 NO.13 莫扎特传 剧照 NO.14 莫扎特传 剧照 NO.15 莫扎特传 剧照 NO.16 莫扎特传 剧照 NO.17 莫扎特传 剧照 NO.18 莫扎特传 剧照 NO.19 莫扎特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8 05:03

详细剧情

  本片从一个宫廷乐师萨里埃利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天才莫扎特的一生。萨里埃利(F·莫里·亚伯拉罕 F. Murray Abraham饰)是维也纳音乐界里有名的人物,自视甚高的他自从遇到了莫扎特(汤姆·休斯克 Tom Hulce饰),心里的妒嫉之火便熊熊燃烧不能平息。莫扎特总能以他超乎常人的音乐作品赢得全场惊叹,他的《费加罗的婚礼》等歌剧,都成了传颂千古的经典。  萨里埃利对莫扎特又羡慕又嫉恨的心理已经发展到几乎扭曲的地步。他在莫扎特的事业上一次次的从中作梗——故意缩短歌剧的上演周期,恶意删改莫扎特的作品,在莫扎特承受着丧父之痛时给他无情的精神折磨。贫穷虚弱的莫扎特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写就遗作《安魂曲》,一代大师35岁就与世长辞,留下不朽作品。而萨里埃利,早有等待他的宿命般的结局。

长篇影评

1 ) 纵情声色:莫扎特传

和大多数红旗下长大的孩子一样,从小,就从课本里知道了有个名字叫做‘莫扎特’,然而,对这名字背后其他的一切,我一无所知。
我本可以就这样无知到底的,然而,那天,在一部《肖申克的救赎》里,安笛身陷地狱般的大牢,他打开扩音器,让音乐飘飞在整个监狱上空,所有的犯人,听得懂的,或者听不懂的,那瞬间,都停下来,静静地伶听。
那音乐也飘进了我的心里,从前,我竟然不知道音乐可以让人心醉,心醉,它纯粹绝美得如一个由上帝从虚无中打造的女人,你只能被那光芒笼罩,却无法勘透那隐藏其后的神秘。为此,我问人:
‘音乐它为什么可以这样美?’
‘因为它代表了无穷的未知,它比诗歌更接近世界的真相。’那个优雅的、曾经愤怒过的诗人,而如今,只怀揣着曾有的梦想,一心想与生活和解的中产阶级优秀青年如是回答。
他最喜欢的正是那个莫扎特,莫扎特从不曾愤怒过,他的音乐是流水,从来不曾带给人世半分的忧伤,他的音乐如小鹿在山间跳跃,又象清泉,温柔而不流于细腻,美丽而不华贵,就象一个来到人间的天使,唱出的,只有欢乐!
我努力地想接近莫扎特,我想接近天使,我的原始愿望原本很低俗,我是想通过天使来贴近那个优秀青年的心灵的。我以为那是颗有着游吟诗人灵魂的高贵心灵,我对音乐、诗歌的无知正如我那被多年乡下尘土蒙蔽了的眼睛一样,在这样精致的心灵前,我自惭形秽。除了一头投进那美妙的音符、诗句,别无选择。而那些盛大的美最终还我以颤栗,静夜里,我有时会发抖,除了这颗对着黑暗敞开,对无限极致的音乐开始学会敞开的心灵之外,我还有什么呢?我痛惜我识之太晚,我狂喜与自己终于与它相遇,抬头向前,唯有坟墓,那么,一路的流连望返,终也可以被原谅的。

那些与音乐相关的电影也由此走入我的收藏视线,〈大提琴狂恋〉讲述了英国历史上最负成名的音乐天才——一个名叫Jackie的女大提琴手的故事,Jackie和她的姐姐Hilary都拥有同样的音乐天份,然而,一个性情激烈,偏执,狂热,而另一个平和,温柔、细致,性格决定命运,前者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提琴家,后者成为业余的长笛手兼平凡的家庭妇女,命运的另一面是前者英年早逝,有生之年做过很多疯狂的,不为外人理解的极端之事,终死于孤零,而后者却颐养天年,平安地度过此生。
这就是天才与凡人的区别!
天才必须是偏执的,激烈的,狂热的,对喜欢的事物,有种一往无前的决心与坚持,而天才不得不对世事人事不甚明了,终身地陷入与世界的纠缠之中,在被更广阔的世界所热爱的同时,与身边的一个小世界的关系屡屡开战,僵持不下。
《大提琴狂恋》里有一个镜头:Jackie独在音乐场中央,所有的观众,演奏者的影子都淡漠,只有她身着亮衣,独自奏着那把提琴,她的头时高时低,整个身躯都与音乐化为了一体,世界隐去,爱情隐去,做为人的所有基本特征都可隐去,只有音乐留下,归属于于那个人群中间的孤独女人。

所有的天才都会发疯,我原以为,莫扎特会是例外。那样平和,舒缓,优美的音乐,难怪所有有一对会审美的耳朵的人都会倾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梵高式的疯狂,贝多芬式的愤怒,然而,每个人都懂得欣赏优美。那么,创造出优美的人,他的本身也必然是优美,优雅得一如他的音乐,欢快地在乐谱上跳跃。
而《莫扎特传》的拍法却与我预想相悖,它没有从莫扎特自身的成长来讲这个故事,它透过了另一个音乐家萨列里的口,讲述了那个在庸才与世人的眼里浪荡挥霍的可怜虫,那个小丑般的男人,那个可怜纯真无辜的孩子,那个历史上唯一能称得上音乐天才的男人——莫扎特!

有几个细节难以忘记。
一、 一个神父给叫来替老年的萨列里做忏悔,萨列里哼出几个自己作的曲子,神父摇头不知,萨列里无奈哼出莫扎特的《小夜曲》,神父竟然跟着哼唱起来,连坐在屏幕前的我也禁不住跟着轻打节拍,哼起那个曲子。
二、 莫扎特第一次进维也纳的宫廷时,国王正在蹩脚地弹奏着萨列里的曲子,莫扎特只听了一遍,就把它完整地弹奏了下来,并即席加以润色,让音调更和谐,完美,流畅。
三、 莫扎特将死之际,萨列里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替莫扎特记录《安魂曲》,莫扎特口授,就这样,一个旷世的篇章由此诞生。与此相反的是,萨列里跪在神像面前,苦苦企求上帝赐予他灵感。可怜的人,上帝给了他鉴别优劣的眼睛,给了他对音乐的热爱,让他走进了音乐殿堂的大门,却不让他进一步靠近,让他清清楚楚地看清楚自己不过一介庸才——那种痛苦,并不比遭嫉的天才更轻。

无可否认这部电影的美,据说当年它得了奥斯卡八项大奖,所有的音乐全部取自于莫扎特,《小夜曲》的轻盈,《安魂曲》的哀婉宿命,《费加洛婚礼》的华美,很多场景选用了莫扎特的歌剧片段,那些欢快乐明丽的音乐与加诸于莫扎特身上的种种厄运如影相随,音乐不断往前推,节奏越来越快,色调也慢慢变得黑暗,那紧紧注视着天才的萨列里的目光也越来越阴郁,设置的一个又一个陷井,莫扎特已无处可逃!
所以他必须早逝,其实他的早逝该算是一种福份。在这样的浮华尘世里忍受诸多不堪的苦,莫如早归上帝。那曲《安魂曲》,我宁愿把它看成是上帝的召唤,他感受到了,虽有些不舍,撒手一些篇章不曾完成,然而,仍然听命而去。
仅仅把萨列里理解为那个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萨列里似乎并不完全说明问题,也许,导演用他来表现了所有嫉妒的庸才们。天才总是孤独的,生活在一个充满庸才的时代,音乐不被理解,生活坎坷,家庭负担,然而,所有的这一切,只能衬托出莫扎特孩子般的心性,他的心灵把那一切不幸都澄清了,在那小丑般的笑容背后,是天使清澈的目光,美丽的音乐如流水。

其实,这世界上,爱音乐者甚众,真正懂音乐的人却廖若晨星。在影片里,唯一真正懂得莫扎特音乐的,倒是那个不断为他设置障碍,最终逼他走向死神的萨列里了。唯有懂得了他的伟大与不朽,以及看清自己终就无缘走进那扇为上帝所宠幸者的大门,他才不顾一切,一边为莫扎特的音乐欣喜若狂或热泪盈眶,一边暗暗发誓:务必要摧毁那被宠幸者。
那些爱音乐的,奥地利的皇帝,那些宫廷贵妇,那些乐师们,那些皇家御用作曲家们,那些的民众,以及隔了几百年后的千山万水在遥远的亚洲大陆的中年阶级青年和山地女子,这些俗人们,他们都没听清故事的内容,他们凭直觉感觉到了天使的呼唤,却不知那呼唤来自何方,为何,将走向哪里,也不知那个小丑般纯真苦难的男人,他最终是上帝选派的使者,来人世传播来自天堂的福音。

有一天,在课堂上,我讲起莫扎特,我说:
He is an angle. His music only speaks of inner peace, love and happiness. He never shows sadness and anger. He is from heaven, from God.
课堂下,有些孩子的眼睛闪闪发亮。Alas, 他们会去听莫扎特,然后被感动。又一扇门被推开,Alas,莫扎特,那个音乐的主宰,音乐的神、精灵,音乐是你手中的奴隶,Alas, 那些远去的身影,所有的诗歌,音乐,行走和与上帝有关的胡言乱语,我永远心怀感激!Alas, 其实我可能会更欣赏贝多苍斗士般的激情和愤怒,然而,为了美,为了来自天堂的乐声,干杯!
原谅我,我最终不懂音乐!

樱樱制造

2 ) 谁成就谁的不朽?

由于想象力的匮乏,自认为不算是好的写手。即使想把历史哲学人文方面的诸多元素运用于自己的作品,如果没有切身体会的真实体验,也是很难。而人生实在是太短暂,想去完成的事情太多,真正能够经历的,却又太少。好在,还有一种表达方式,叫做电影。有着挑剔的眼睛和耳朵——人的神经元是很奇妙的东西。由是,能够享受像《莫扎特传》这样的视听盛宴。

不能否认这部电影在配乐方面的成功,由莫扎特这位优秀的天才作曲家传世的诸多佳作成就了这样的华丽动作。有新意的叙事手法,片长三小时却毫无赘述的紧凑情节,震撼与惊喜一波一波地接踵而至,乱花渐欲迷人眼。

神父在说着:忏悔吧,上帝的子民。主赦免你的一切。神父之于我的意向之中,是完全理性的存在。用宗教的准则判断着一切事物,黑是黑,白是白。由是影片从被关入疯人院的前宫廷御用作曲家萨列里的叙述展开。曾经的萨列里,对音乐如神祗般顶礼膜拜,伏在上帝脚下亲吻主的脚趾。一心想要通过音乐来歌颂神,甚至不惜为之付出贞洁、辛勤、甚至是人性崇高的品格。可是上帝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上帝“赐予”他的仅是一种对于音乐——甚至可以说对于莫扎特的音乐的独特的识别能力和读解能力,而并非创造力。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对于爱音乐狂热程度毫不亚于莫扎特的萨列里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使他不由得陷入对莫扎特及其作品的矛盾情结——尽管厌憎莫之为人,却对其作品推崇备至。他是有远见的伯乐。对两者区别对待,而这直到现在,还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由萨列里向神父的叙述而展开的莫扎特生平,既不委婉,也不动听。时不时夹杂其中的咒骂,和对于上帝的牢骚,能够看到他在莫扎特死后饱受了多少良心上的谴责和对自己平庸的愤懑。萨列里并非大奸大恶之徒,甚至在这两人中,我更喜欢萨列里。在父亲因小事故世之后才开始自己的音乐旅程,虽是被迫,至少也体现了一些责任感。

而莫扎特呢,追逐女人和音乐,只是他的本能反应。天才或许本身就是用来挥霍的,音乐对于莫扎特来说只是可操纵的表达工具,如同寻常人等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有个场景印象非常深刻:莫扎特一边喝酒一边玩着台球,就这样不经意地,却创造出传世的不朽作品。这样天然去雕饰的音乐,流畅而且完美,改动其中任何一个音符都大概可称之为“上帝的旨意”。而萨列里呢,他作曲的时候总是要正襟危坐于钢琴前面,仔细地弹着改着每个微小的部分。

影片中的莫扎特,对金钱淡漠,自信到狂妄的态度,笑起来分明有些粪土江山的象征主义。或许艺术家本身,就注定了与金钱无缘。艺术的发展需要一些放浪形骸,和之于传统的挑战。像是凡高,提奥的赞助成就了他身后的辉煌。然而提奥毕竟是凡高的血亲,况且提奥不懂美术,所做的事情无非是出于对穷困潦倒兄长的责任。这样的风格,注定了不是适合萨列里的道路。萨列里不是莫扎特的任何人,他也就只能发发“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了。

如果莫扎特降生在现代,我想会是个实验派的摇滚乐手。仍然是不按照常理出牌,大概会很朋克的打扮。萨列里的作品则是中规中矩的,没有对传统的挑战意味,出现在维也纳这样的音乐之都,总有些重复别人的痕迹。或许就是其作品在几十年之后湮没于众声的原因——历史是不会由于某个不成功的音乐家拥有高尚的人格就记录下他平庸的作品的。很残酷,不是吗?

但至少,萨列里在我眼中,并不是个庸才。对于美食的良好品位,懂得享受生活的快乐,熟悉与人相处的技巧,还有,高尚的人格。当莫扎特的太太请求他看莫的作品的时候,充斥在他心中的嫉妒以及仇恨使得他说出“你晚上再来”的话。女人真的回来并且将衣服脱得只剩下贴身内裤的时候,萨列里却摇了身边的铃叫来仆人,让女人离开之后自己从房间出去。悬崖勒马。试想若是事物按照其本身应该行进的前进方向走下去的话,莫扎特和萨列里一定会是誓不两立,也就没有后面种种可能性的发生。

片中的主要线索是老年萨列里对神父的叙述。神父的神情从初始的无谓平淡例行公事,到渐渐的被打动,被震撼到无言以对的过程,再现了萨列里眼中那一段莫扎特这个音乐巨人一生的传奇。认识到自己是个庸才是件很难接受的事情,而没有认识到自己是个庸才是件更加白痴的事情。片尾,萨列里端坐于轮椅上,带着无奈接受的心情,对疯人院的众生大喊“我赦免你们”的时候,我有种错觉,似乎他就是上帝,就是神祗。或许他对第三人讲述自己的嫉妒之后,可以完全得解脱。毕竟在莫扎特在世年代,他算是为数不多的理解莫扎特才能的人之一。没有萨列里的存在,也就没有莫扎特的安魂曲。赦免的,应该还包括他自己。

这是一部不存在爱情的电影,莫扎特的夫人并不理解他的音乐究竟具有怎样的魅力。讲述的,只是两个懂音乐的男人之间千丝万缕的羁绊。萨列里原罪,世人在他的角度都会犯。而错就错在,他也是为了音乐而生。

3 ) 醒醒吧,庸才

天才一向是电影人钟爱的题材之一,除了可以满足人们对天才的关注和好奇之外,也因为天才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剧本。例如《美丽心灵》里的Nash,他在数学、经济学等领域独领风骚,却饱受精神病的折磨和摧残不可自拔;《她比烟花寂寞》里的Jacky自幼就被称作大提琴神童却严重缺乏爱,在事业的巅峰期患上硬化症而无法拉琴后遭受无情的世态炎凉;本片的莫扎特则受到宫廷乐师的排挤和诬蔑,不被奥地利皇帝的赏识器重,最后被嫉妒他的御用作曲家萨列里间接害死,留下未完的《安魂曲》。事实证明,曲折坎坷的人生总能得到更多的共鸣,引发更多的思考。
而难以想象的是,这竟是1984年的作品。无论以剧情片还是传记片的角度审视,本片都具备了相当成熟的电影元素,从过人的编剧水平、插叙的叙事手法、注重细节而不乏写实的拍摄技巧、几乎所有主配角的精湛演技,到高超的化妆与美术、养眼的服装设计、强有力的音乐背景,即便拿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参加各大电影节的竞赛单元也绝对有实力角逐大奖,真不愧为当年奥斯卡囊获8项大奖的大赢家啊。
当然,本片更让人无法拒绝的是对于两位主角人性化的深刻刻画,也因此对天才与庸才有了别样的理解和体会。
上帝是公平的。但凡天才都有执拗、偏激、极端、疯狂、神经质的一面,不为世人所容的一面,而正因为人格上的种种缺陷,他们顶多被称作伟大的天才,而不会是伟人。
莫扎特即是如此。他年少轻狂、恃才傲物,总是高调地挥霍和炫耀他的才华,毫不谦虚地接受赞美和崇拜;他狂妄自大、张扬跋扈,不留情面的嘲笑别人,擅改别人的作品;他极度自恋、崇尚完美,听不得别人的质疑,即便在约瑟夫六世面前仍大胆的据理力争。我们记住了他的毕露锋芒,也记住了他的不知天高地厚。
上帝是公平的。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天才也自有白痴之处。
莫扎特的白痴表现在除却音乐之外的一无是处,就像一个被宠坏了的任性的孩子:不会打理生活,没有家庭责任心;凭感觉交友,不留心眼,待人接物也一团糟;不切实际的自我感觉良好,不听他人劝告,不顾他人感受;不知理财为何物,却偏偏还在别人面前死撑面子;沉迷于放纵、享乐和酗酒,不分场合的嬉笑玩闹,标志性的放肆尖笑令他像个哗众取宠的小丑。我们记住了他的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也记住了他那与年龄完全不符的幼稚和懵懂。
上帝是公平的。才华是天才赖以成名和受追捧的工具,却也是收获作为平凡人的幸福快乐的绊脚石。一来,天才被无限神化,他的努力和挫折大都被忽略、抹煞;二来,人们对天才盲目、无知的推崇或嫉妒、排斥使他们丧失了尊敬、保护天才的意识和鉴赏天才作品的能力;再者,或许是由于天才的大部分人生都奉献或是沉迷在源源不断地向世人展现才华,人们不知不觉就将其表面化、理想化,很少有人真正关心他的日常生活,以及作为一个人而不是天才的内心世界。
莫扎特自是不幸的,最亲的父亲不理解他,最爱的女人不懂音乐,天赋才华却招致杀生之祸。可他又是幸运的:正因为严厉而势利的父亲悉心栽培,他打小就开辟属于自己的音乐疆土并得到无数展示于权贵面前的机会;如愿娶了心爱的女人,而妻子也同样爱他,甚至爱他多过爱自己,抛弃贞洁和自尊也在所不辞;结交到音乐上的知己,真正欣赏、理解他的音乐,并能感受到他的音乐所蕴含的包括对父亲的敬畏与愧疚等不为人知的情感,即使那个人是一心置他于死地的敌人——萨列里。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象萨列里的心理状态。可以说,莫扎特是一个完全缺乏音乐家气质的人,可“偏偏是这样一个粗鄙、低俗、缺乏教养、言行猥琐的人”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萨列里对莫扎特的恨无疑强烈过任何人,因为他采用如此阴险卑劣的方式折磨并扼杀了莫扎特,但如果有人同情这个某种程度上的小人,却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
萨列里为什么会败在莫扎特手下?是不够投入、不够勤勉吗?还是不够谦卑、不够虔诚?如他所述都不是。对于从小就将音乐视为理想和信念的萨列里而言,音乐就是圣经,为了踏上至高的音乐圣殿,他发誓坚定不移、孜孜不倦的奉献一生。那么答案呼之欲出:不够天赋。
让我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天赋吧。莫扎特神童时期的事迹暂且不说,当萨列里亲自见识到莫扎特的音乐后,发出了“前所未听的音乐”、“上帝的天籁”、“最纯粹的美”等感慨,惊叹之情可见一斑。然而,那时的萨列里仍坚持认为那只是个意外,直到拿到莫扎特的原稿也是唯一的手稿后,前所未有的挫败感、嫉妒和愤恨纷至沓来,汹涌澎湃,最终达到顶点,使之彻底崩溃。怎么会有这样的人,竟可以对音乐挥洒自如、信手拈来,而如此完成的作品竟行云流水般浑然天成、毫无破绽!就好像上帝事先将音乐刻在莫扎特的脑海,而莫扎特的任务只是将其默出一般!“才华横溢”这个词简直是专为他而设的。与之相反的是,对萨列里而言,音乐就如他的女学生,可爱却不可得。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学到这样一句谚语:“天才是99%的勤奋加1%的灵感。”但在莫扎特身上却得到了悖论。而莫扎特对音乐的态度也令人无法忍受:一方面肆无忌惮、恣意张扬着他的才华,满足日益膨胀的虚荣心,一方面将音乐作为谋生工具,以继续纸醉金迷、骄奢淫逸的生活。这些无一不是对萨列里的无情讽刺。
在种种证据下,萨列里不得不承认,莫扎特正如名字中Amadeus的拉丁文原意是上帝的宠儿,而上帝给他的奖励不过是了解莫扎特的才华。然而与此同时,萨列里也坚定了迫害莫扎特、毁掉莫扎特的决心,以作为上帝选择莫扎特为代言人的代价,以及对上帝不公平、不仁慈的报复。即使一切是命,他也要竭力反抗,因为某种程度上,对莫扎特的恨已经超越了对音乐的热情和对音乐天才的爱惜。
既生瑜,何生亮?自古一山容不得二虎,庞涓害孙膑,曹操杀杨修,皆本因后者太过出色。然而,上帝赋予天才聪慧,是为了嘲笑世人的平庸,还是为了宽恕世人因平庸而犯下的错?
天才,是那么遥不可及、那么令人艳羡的字眼,从不缺鲜花、掌声的他们拥有光环照耀的人生,可在无法掩饰的光芒四射之外,失去了什么又有谁了解?
当我们一边为大学数学绞尽脑汁、肠思枯竭,一边又缅怀英年早逝的数学家们时,除了感叹天才多薄命,是否有时也会怀疑他们究竟值得不值得?
如果可以选择,你更情愿在爱的包围下波澜不惊、碌碌无闻地平淡一生,还是甘愿惊天动地、轰轰烈烈地辉煌灿烂,却或如流星划过转瞬即逝,或品尝半生孤苦和高处不胜寒的寂寞?
诚然,“如果是天才”这样的假设性问题毫无现实意义,但至少不能强求包括非凡天赋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以免步萨列里的后尘,犯下永远弥补不了的错,欠下永远偿还不清的债,最终导致余生在良心的谴责和煎熬下度过。
既然既定事实是并非天才,那么,何不做一个快乐的庸才、一个善良的庸才、一个积极上进的庸才、一个可造福于社会的庸才?平庸不是我们的错,失败也不是不可原谅的罪过,何不乐观地接受平庸,坦然地承认失败?
只是,别忘了坚持“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条,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勤恳而不懈的为此努力,品味成功路上的每一步艰辛与挫折。也别忘了时常提醒自己知足常乐的道理,珍惜已经拥有的微小幸福,学会发现和享受生活中的乐趣,收集并与所爱的人分享身边的点滴美好、喜悦与感动。
所以,庸才们,醒醒吧,面对现实吧!毕竟,生命的意义,更在于回馈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而不是天生了什么,不是么?

4 ) 三星,差不多了,很高了

我给的豆瓣评星:三星

标题:三星,不能再高了

莫扎特传的剧情确实很精彩,是一部大片的样子,的确莫札特也有一个大片式的人生。该片的阵容也是相当豪华,我指的不是演员阵容,而是演奏背景音乐的乐团——指挥大师内维尔·马里纳爵士的,世界最顶尖古乐团之一的圣马丁室内乐团。

但是,既然片名叫《阿玛迪斯》,中文译名又叫《莫扎特传》,那它应该是一部真实还原莫札特一生的传记性电影……



本片采用倒叙的手法,整个故事是由“害死莫札特”的萨列里讲述的。全片的主人公就是两个,莫札特和萨列里,讲述的就是萨列里如何嫉恨莫札特,描述的是萨列里视角中的莫扎特。当然,从某个人的视角来记录另一个人,是常见的人物传记所用的方法,但是……

全片(或者说全书),有一个核心的线索,就是萨列里对莫扎特的嫉恨。萨列里就是因为杀害莫扎特后,精神分裂被送进疯人院后,跟神父忏悔时说起整个故事的。但问题在于,“萨列里杀害莫扎特”的这件事,本身就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没有任何一丁点依据。也就是说,《阿玛迪斯》这本书,是一本小说,就像《三国演义》那样,《三国演义》只能叫《三国演义》,我们不能叫它《三国史》。而导演,把它拍成了传记电影,中译名干脆就叫《莫扎特传》。而我们中国的观众又把它当做莫扎特的人物传记来看,看到的必然是一个不真实的莫扎特,和一个不真实的萨列里……而从配乐由马里纳和圣马丁乐团演奏演奏这一点上来看,导演的初衷的确是把它当做一部传记小说改编电影来对待的。

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也是最蛋疼的,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说了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时不时的还Fuck , Bitch,Shit……拜托,你是好莱坞大片,不是美国电影爱好者用iphone拍的手机电影……难道不能找到几个会说德文和意大利文的演员吗?我知道原小说是用英文写的,但我相信如果能成为畅销小说,不可能没有德文版吧?《切格瓦拉》的导演也是美国人,但它是西班牙语电影。《教父》中的演员也基本上是意大利人,完全用意大利式的英语和意大利语进行对白……就算蠢到极致的中国导演也知道,日本鬼子讲中国话是不流利的,是你滴我滴的,是死啦死啦滴的,日本鬼子不会说我操,不会说哎呦妈呀大爷您这是干啥呀大姐您甭管那小兔崽子傻了吧唧的爱干啥干啥切~……你知道看着说流利美语的莫扎特,有多么别扭吗?

还有就是,虽然我不是老脑筋了,不会动不动就想到淫秽色情有伤风化……但是,莫扎特老婆脱衣服露出酥胸那一段,在这部电影中,有必要吗?和主题有关吗?还弄了有那么长一段时间……哎,这又不是铁达尼号,也不是揭露“潜规则”现象的电影,这是莫扎特传,我只能这样理解了:这是好莱坞大片的商业技法,而已……莫扎特传,和莫扎特老婆脱衣服有毛关系啊?哪怕安排莫扎特和他老婆做爱,也比这个强,这简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下好了,萨列里不仅是小气鬼,又变成色狼了……

其他的,莫扎特是维也纳三圣之一,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而这部莫扎特的传记电影,说是传记,实际上根本讲的就是萨列里和他的恩怨……海顿是莫扎特重要的前辈,是莫扎特崇敬的人,而在电影中根本没有出现真人(只是在莫扎特家中有挂像)……中国一部著名电视剧,陈道明的《康熙王朝》中,那些康熙一生中重要的人物都出现了,比如福临、孝庄、吴三桂、鳌拜等等,最后康熙老的时候,康熙爷对皇孙玄烨的宠爱也预示了清王朝的未来……而被莫扎特高度赞赏的晚辈贝多芬也没有出现……在这部电影当中,维也纳城好像只有两个音乐家,萨列里和莫扎特……虽然如果既要出现海顿又要出现贝多芬,作者肯定也照顾不了那么多,剧本的内容是有限的,但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因为一个脱离时代背景的孤立的莫扎特,怎么看都是虚无飘渺的。

本片的演员选择也不是很成功,不光是演员讲英语的原因,因为那个演员不太像他……还有莫扎特的那个假发,Oh My God! 导演你当那个是COSPLAY啊?莫扎特的肖像画里面的假发好像不是这样子的吧,虽然我相信真实的莫扎特肯定不会像在被画肖像时那么样去打理他的假发,但也不至于那样子吧——那里是宫廷,不是马戏团。

挑刺挑了那么多,不过电影看还是蛮好看的,就把他当音乐电影看吧……看在马里纳爵士带来的美妙音乐的份上,给三星……

5 ) 饭在锅里,我在床上

告诉你,我唯一的目的是尽量挣钱,越多越好;因为除了健康以外,金钱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莫扎特,1781年4月4日。 我大学生活前两年是在床上度过的,致力于研究床与天才之产生这一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课题。笛卡尔在床上发现了“我思故我在”,歌德躺在床上向别人口授诗歌和剧本,甚至邱吉尔先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也是在床上以奇特的卧姿完成大半。但是我终于发现,致力于这项研究的同学大有人在,刻苦程度简直疯狂,却看不出任何能突然成为天才的希望,所以我就放弃了。 《AMADEUS》结尾莫扎特向萨列里口述了一夜《安魂曲》之后颓然而言:“我想睡一会儿”,准确地说,是莫扎特安祥自得地躺在大床上,萨列里蜷缩着在莫扎特儿子床上将就的时候,我内心的疼痛被触及。我突然顿悟为什么长久以来我在床上度过了不少时间却没能成为天才。关键不在于睡姿如何,也不在于睡了多久,而在于你睡得那张床是不是上帝指定为天才专用,或者说你是否是amadeus,这个拉丁词汇的意思是:为上帝所宠爱。莫扎特1787年写给柯哈兹的信中说:“没有人对于作曲的研究下过我这样的功夫”,但是一个4岁写出第一首协奏曲,7岁写出第一首交响曲,12岁写出第一部歌剧的人,除了天才还有其他更适合的称呼么?当我跟萨列里一道,看到那不曾做过任何一点修改的完美乐谱,只有同意萨列里的看法:莫扎特是被上帝宠爱的,他的音乐是上帝早就写好放在他头脑之中的,而莫扎特只需要将其展现在世人面前,然后收获无数赞美。米开朗琪罗总是说他的天才是由于家乡“飘逸的空气”所致,那么莫扎特展现自身才华真的如同呼吸一般自然顺畅。 比天才更难得的是如同罗曼·罗兰所言,莫扎特有“一颗完全健康而平衡的灵魂”。人类的痛苦无穷,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物质的凌虐,比如贫穷、疾病、人类的恶意等等;另一种则来自内心的彷徨、挣扎、苦闷诸如此种。世上的天才能逃过前一种痛苦的不乏其人,比如逍遥的笛卡尔,比如叔本华,但是仿佛一种特质,天才总是比常人背负着更多第二种形式的痛苦。太多疯狂的天才用自己绚烂野蛮的色彩涂满了自己脑海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凡高、荷尔德林等等优秀的大脑死于癫狂。也有如《A Beautiful Mind》所描述得John Nash那样行走在疯狂的刀刃而终不自我毁灭,只能说这种天才向我们完美展现了世界上唯一的英雄主义:看清世界的面目,然后爱世界。

那个叫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孩子没有任何内心迷乱的影子,如同一块水晶,倒映得只是别人的机心和无奈,自己沉迷于party、与妻子的嬉戏,开心时就发出别具一格的笑声。他健康而平衡的灵魂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会出现波澜——别人冒犯他的骄傲。这时候他会说:“看意大利歌剧时,那么多的高音在吼,尖叫,一对肥胖的情侣在那里翻白眼,抛媚眼。那不是爱情,那是垃圾。”骄傲是孩子气的一部分,即使是对他永远敬重的父亲。在父亲反对他脱离萨尔茨堡大主教写信责备的时候,他回信说:“你的来信,没有一行我认得出是我父亲写的。不错,那是一个父亲写的,但不是我的父亲写的。” 是的,这样一个孩子幸福地躺在了上帝出于宠爱而为他准备得床上。我对上帝的不满在于,当莫扎特说“我在床上”了的时候,他断然不会如同一个贤惠温柔的女子一样说:“饭在锅里”。当无数的天才挣扎于内心的痛苦之时,莫扎特却挣扎于物质的匮乏虚弱的身体以及嫉妒者的陷害当中,事实不容许我做如下的设想:如果,他不用为多得到一大笔收入而赶工《安魂曲》,如果锅里有饭,那么他在上帝为他指定的那张床上是不是可以多呆一会儿?天才可以自信“饭在锅里,我在床上”,这种美好只能在诸如《Good Will Hunting》这样的电影里可以实现。在那里天才不仅心灵平衡,而且身体强健,在大公司谋取高薪。即使一点心理疾病也会遇到Robin Williams这种永远教书育人的神奇老师得以痊愈。可惜,这剧本天才Ripley先生也有份参与编写,难免过于优待天才。 事实的残酷在于:天才与庸人的存在不过都是为了增添上帝的荣光,当你躺在属于自己的那张床上,天才也许拥有更大的窗户看到更美丽的风景。但是,天才的房间没有屋顶,就像风雨之中莫扎特从租来的棺木滑入满是尸体的泥坑,上面没有墓碑。

6 ) 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

玛丽•安东尼走上断头台的时候,莫扎特才死了两年。恍惚穿越回三十年前,小神童在奥地利皇宫中摔了一跤,上去扶他起来的,就是这位小公主。神童还嘴贱:你会嫁给我吗?时代动荡,命运诡异,这是多少大师的剪刀也剪不出来的蒙太奇。

《颜子家训》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西方近代也有所谓的天才论,连康德都赞成牛逼者天生牛逼,天赋是努力代替不了的。大多数人如你我,都是“不教不知”的中庸。中庸最不理解天才,可也正是中庸,最喜欢折磨天才。

电影初始,导演就给出这样的镜头:尚未脱去稚气的小童莫扎特在父亲的引领下向贵族们献技,蒙眼弹琴,当场作曲,钢琴弹毕拉提琴,提琴完毕自唱。可别真以为周围的贵族是在欣赏他。电影固然有戏说成分,可是看看保存至今的莫扎特十四岁时的音乐会节目单,贵族们指定要看的六个节目,竟然全是临场即兴创作和演奏。其中一项是一个咏叹调,当场看歌词,当场谱出,还要自弹自唱。那时,同狄德罗等“百科全书派”名流关系密切的格林姆男爵有这样的回忆:“音乐家把所能想得出的最难的测验都提了出来”。就连英王也亲自出马考这孩子。甚至,臭名昭著的萨尔茨堡大主教为了证实作曲过程中没有作弊,把这孩子软禁了一个礼拜。神童莫扎特的才艺展示,说是表演,毋宁说是献技,是给贵族们解闷的一出玩具总动员。

重重磨难之后,莫扎特终于在欧洲宫廷打出名头。每个无聊的贵族都要将这个活玩具叫过去狎弄一番,长长脸。云游四方,他渐渐对自己的天才愈加自信,同时,自然而然地也学会了对付庸人。他竟然对奥地利皇帝说:陛下,音符一点也不多。真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顾客给什么货。一个如此敏感的孩子,早早地就领略到了人生残酷,众生傻逼。

古典音乐史上一个个璀璨不已的明星,彼时却大多沦为上层社会附庸风雅的工具。玉树凌风的才子生生给磨去棱角,剪去枝杈,发了制服,给了号码,混迹于俳优之流,夹杂于仆妇之中。为一口面包装孙子,海顿忍了;而狂人贝多芬拂袖而去;莫扎特嘴上虽然没说什么,可背地里净出幺蛾子。大主教实在忍无可忍,一声令下,令手下主管给他来了一记排山倒海,逐出门庭。

本片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最擅于在人物传记片中营造强弱对比,唤起观众对弱势一方的情感代入。他在自己执导的另一名片《飞越疯人院》中,就塑造了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护士长瑞秋,堪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化身。主人公墨菲在瑞秋跟前的碰壁种种,不妨看做社会偏见的缩影。而在本片中,导演用同样的手法,塑造了一位一号反派——御用作曲家萨列里。这个角色承载了整个时代的“庸才”们对莫扎特的钦羡、嫉妒、愤懑甚至加害。其实,不过是导演为营造氛围进行的误读。历史上的萨列里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李斯特、贝多芬等许多大牛,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电影中,Tom Hulce饰演的莫扎特,招蜂引蝶,怪笑连连,满嘴脏话,放浪形骸,瞧着实在并不很像“天才”。可据传莫扎特就是这样不靠谱的。他不喜欢读书,从小就习惯了自驾游,尝尽世态炎凉人间冷暖。这个不世出的上帝之子,五岁时成人般的老成,三十岁时却孩子一样顽皮。比起音乐,更喜欢跳舞,他留下的家书中脏话连篇。不仅打得一手好弹子,还参加了秘密的共济社。这样一个不太“纯”的人,写的音乐却纯真如跳跃的小童。

他去世百年后,有点为世人冷落,之后又再度热起来,一直滚烫到今天。萧伯纳认为,冷是因为从前热过了头,以及拙劣的演奏和指挥。公平地讲,是海顿给他以影响又反过来受他影响。而那比他小十几岁的贝多芬,《第一交响乐》中明明有莫扎特的的影子在逡巡,可暗暗又有新的英雄气概在迸发。莫扎特的高明之处在于既对内行有交代,又满足了外行悦耳的要求。他自己有封家信中谈到刚谱成的钢琴协奏曲:许多地方只有内行才知其妙,至于外行,也会喜欢,但好在哪儿,莫名其妙。

大主教的主管那著名的一踹,让莫扎特沦为沿街兜售脑浆的乞丐。他留下的许多乐稿,有些只开了个头,写了若干小节便搁下了。有人以为这是江郎才尽,可其实是因为无人订货,不能换面包,天才就懒得记录下脑子里天然的妙想。有人向他定制一首二重协奏曲,写好后订购者竟只给一半的酬劳,理由是:叫你到府里授课已经是天大的面子。

活着的时候,人们总把他看成一个标新立异之徒。他死后百年,萧伯纳等人才顿悟:莫扎特其实是一代乐风的总结,犹似拉斐尔之于绘画,莎士比亚之于戏剧。至于莫扎特的死因,中毒之说早已澄清是子虚乌有,本片中风雪中下葬贫民墓地的镜头,也是艺术化了的。究竟葬身何处,已经不重要。倒是可惜了那些曲子,随天才肉身的陨灭而就此不见天日。影片的最后,导演很突兀地给了一声莫扎特招牌的怪笑,而观众却泪如雨下。

庸才们是早已经习惯用半吃醋半嗔怪的口吻对上帝抱怨的:他是上帝之子,受上帝之爱,我们都是他妈的被抛弃的灵魂。多数人即正义,大众从来认为自己无辜。越是罪大恶极的,却越充满了罕见的委屈。是不是无论怎样的艺术,都不能做到遗世而独立?是不是无论怎样的天才,都免不了要为庸才甚至蠢材所狎弄?难怪古人云:“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早于时代而生,必死无疑;晚于时代而生,必死无疑。

现世多奢谈“神童”,却不过是成年人无耻的嘴脸和庸俗的审美在儿童这个无辜客体上的主观投射与意淫。突然记起,那天有人招呼去看音乐会:“走啊,去看神童!”“哪个神童?”“郎朗呀!”

【途加千字文俱乐部专稿】

PS:豆友补充,Amadeus翻譯成“莫札特傳”是一個明顯的偏離主旨的誤導:應該翻譯成“上帝之寵”,或“神之偏愛”。这个由头太多评论写过了,所以没在正文中提出,附在后边吧。

这部电影的OST还是很棒的,建议找来听听。

7 ) 天才和他的Big fan

莫扎特。
4岁时创作了第一首协作曲,7岁时又写出第一首交响乐,12岁创作了第一出歌剧的人,无疑就是备受神的恩宠的人,而这个人的名字就是——莫扎特。

1.萨列里:Big fan——你身上的光芒,照着我前进的路,也让我看到自己身后无尽的黑暗。
这是一部通过作曲家萨列里忏悔的角度演绎的著名作曲家莫扎特短暂而才华横溢的一生。很多人看过全剧之后,免不了对萨列里嗤之以鼻,认为他是一个伪君子,表面上对莫扎特嘘寒问暖,用心良苦,背地里却因为嫉妒莫扎特的才华而不断阻碍他在音乐方面前进的道路。但我却看到一个对音乐无比执着的big fan。
萨列里从影片一开始就说过,莫扎特——是他的偶像。这是一个祈求上帝赐予自己音乐财富的孩子,这是一个小男孩最骄傲的祷告词:上帝,使我成为伟大的作曲家,让我透过音乐赞美您的荣耀,让我自己也能因此得到荣耀。亲爱的上帝,使我闻名全世界,使我永垂不朽,我身亡之后,让所有人赞美我的音乐。为了回报,我愿意奉献我的贞洁、我的努力、我的谦卑、我每一刻的生命。阿门。
然而在萨列里和莫扎特的第一次交锋中,萨列里便从对莫扎特的艳羡变成了嫉妒,以至后来又从嫉妒变成嫉恨。
谢谢主,我所要的只是歌颂上帝,也给了我这样的欲望,可是又使我哑巴。是的,这对一个对音乐充满无限渴望的人来说是多么讽刺。不光是音乐,我们于这个世上生活,总有很多梦想,有些人的梦想很伟大,有些人的梦想很卑微,但只要有梦想在,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变得迎刃而解,可是梦想总是很高远,它和我们天各一方的存在着。我每天清晨醒来,望着窗外湛蓝的天空,许下心愿,就好像神赋予我崇高的心灵也唤醒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我对爱如此渴望,也对梦想如此忠诚,可是你给了我欲望,却不给我才华。才华之于我,如南柯一梦,如午夜钟声回响,浓缩成千年一叹,用毕生去追寻,却终成泡影。
繁华盛世,千古春秋,落叶繁花,道不尽人生哀愁。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而我却只看到我和你之间鸿沟高山一般的距离,你的起点是我永远无法到达的终点。
熊猫阿波在倍受排挤之后,失落的站在悍娇虎的门外,衷心的说:Big fan。是的,我是你的Big fan,当我还在街上和一群孩子疯跑游戏,浪费时间的时候,你已经成为万众瞩目的童星;当我整天想着逃课不做作业争当漏网之鱼的时候,你已经站在舞台上享受掌声和鲜花;当我遇到困难就想着逃避的时候,你已经可以独自承担重任,于危难中挺身而出……你总是站在我的前方,站在我遥不可及的高处,我需要仰望你,并沿着你的足迹前进。
我向上帝诚心的祷告,希望我能得到神的恩赐,赐予我力量,能和你一同辉煌。然而我注定只能做月亮,靠太阳的光辉发微弱的光芒。
Big fan!你身上的光芒,照着我前进的路,也让我看到自己身后无尽的黑暗。因为你,我憎恨我自己,是你抢走了本该属于我的一切,我如此虔诚,愿意为了音乐献出我的整个生命,而你,凭什么天生就得到恩宠,这是不公平的,所以我在心中对你充满恨意。就像刀疤嫉恨辛巴;就像皇后嫉恨白雪公主,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要接受这样的磨炼,这让我的人生充满了残暴的想法。
然而,最大的敌人往往也是最好的朋友。只有敌人才知道你的弱点;也只有敌人才懂得对你惺惺相惜;只有敌人,才知道为何要千方百计战胜你;只有敌人,才知道作为一个才能凌驾于所有凡夫俗子之上的人,是多么孤独。只有我能体谅你,只有我心甘情愿躲在角落看你的每场演出,只有我对你的所有消息都感兴趣,只有我发自肺腑的甘心做你的Big fan。

2.莫扎特:天才,被神宠爱,却也被神磨练,所以天才的身边总是充满了居心叵测的人。
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根本超越理解,完全没有任何修正,他只是写出脑中的音乐,一页接着一页,就好像在听写一样,而又是前所未有的悦耳,换了一个音符就不完美,换了一个音节,结构就会瓦解,这是上帝的天籁,我透过音符所构架的铁笼看到最纯粹的美。这是萨列里看到莫扎特原稿时的内心独白。
莫扎特的音乐无疑是独一无二的,这种才能已经被无数次认可肯定,然而莫扎特的一生却无比贫穷,就像他曾说的一样:告诉你,我唯一的目的是尽量挣钱,越多越好;因为除了健康以外,金钱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并非天才和财富没有关系,而是因为天才总是被居心叵测的人包围。
在莫扎特身上,处处都体现出典型的艺术家天性。他热爱生活、充满诗意、富于感情。他经常毫无心机的开怀大笑,他的眼神中有灵动却单纯的光芒。他天真善良,兴高采烈,易受感动,爱掉眼泪。他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样充满了好奇,似乎永远长不大。也正是由于他这样的性格,导致了他悲剧性的人生,他的才华不但没有给他带来财富,更让他身陷诬陷、债务之中。他曾申请成为国家作曲家协会会员,说实话,凭借他的才能,当一名普通的会员简直易如反掌,然而也正是因为他的才能,招来了几乎所有人的嫉妒,资质平庸的当权者不能容忍才华横溢的莫扎特,怕他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千方百计阻止他向上攀升的道路,甚至剥夺了他为了赚钱糊口而教授学生的赚钱之道。
莫扎特的一生不光贫穷,还不被重视。虽然他的才能在生前已被认可,然而却仍没有得到重用,以为这是他自己的悲哀,他太过成功,拥有了别人不具备的才华,所以他很骄傲,他单纯的同时也自大,他不把主教大人放在眼里,也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他坚持己见,只管伸不能屈,所以知道病死的一刻仍是为钱奔波。
天才,却贫穷的有很多。相比之下毕加索就要有头脑很多,至少知道如何给自己创造价值。所以,很多人都说天才,是不善于照顾自己的,他们太过于深陷在自己的才能里无法自拔,这是他和他伟大的父亲的悲剧。

纵观全片,从少不更事却名声鹊起的宫廷乐师童星开始,到第一次见到的那个胆大妄为行为乖张的青年,又到壮志凌云的作曲家指挥家,人生的舞台刚刚展开华丽的篇章,却激流而下一泻千里。浓妆不善明亮,皱纹忽隐忽现;长袖不善翩舞,羁绊如影随形。后半段的灰暗色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失意悲伤穷困潦倒的作曲家,为钱不停奔波,酗酒嗑药,身患疾病,还伴有精神恍惚。既便如此,他仍带着一种狂热的拼死劲儿创作,那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安魂曲》,他摆脱不了这部“为死亡而作的弥撒曲”。
《魔笛》上演后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为濒临崩溃的莫扎特带来难以形容的最后的欣慰。豪华的歌剧院灯火辉煌,舒适的包厢座无虚席,维也纳各界人士济济一堂,正在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大师的新作《魔笛》。然而大师却因为体力不支而当场摔倒,就像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一样,为音乐而生也为音乐而死,神赋予你才华,也被才华所累。
终于,一颗乐坛最闪耀的明星卸下所有光环离开这声色犬马之地,带着他的荣耀和他骄傲的气质,也带着世人对他的怀念。可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作曲家,即使是死,也是孤独落寞的,一曲《安魂曲》未能带给他好的归宿。出殡那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只剩下一个掘墓老人赶着灵车踽踽独行,他甚至没有一座单独的墓地墓碑,他被和一群死刑犯、流浪汉的尸体扔在同一个大沟里,那样落寞,那样让人心痛。
莫扎特的一生如此多舛,但他的音乐却典雅秀丽,如同珍珠般玲珑剔透,又似阳光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就像莫奈一样,心中的太阳高高升起,不管生活对我多么不公平,我都会昂首挺胸,千金散尽无法复来,但才华于我确实经世之宝,价值连城。

8 ) 天才之死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Amadeus》,中国人习惯于直接把它翻译为《莫扎特》,实际上,莫扎特的全名为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很明显,影片取了他全名的中间部分,而 Amadeus 的由来是:
出生受洗时,他被命名为 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Theophilus 意为“上帝之爱”,这个名字相当于德文的 Gottlieb,意大利文 Amedeo以及拉丁文 Amadeus,但生前却从未有人以此名号称呼他。现在,我们所认识莫札特的名字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为莫札特在正式场合用的名字。

看完这部影片,恐怕不熟悉古典音乐的人如我,也会被天才的光辉所感动,人们都说音乐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也许正是因为音乐触动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莫扎特确实是个天才,他六岁便写出小步舞曲,十一岁便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就如同那个宫廷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在影片中所说:“那充满欢乐和爱的赞歌,是上帝的声音(费加罗的婚礼)。”上帝选择了莫扎特作为在人间布道的工具。

电影中的莫扎特,是那么的光辉夺目,安东尼奥·萨列里在初次见到莫扎特之前,曾与自己打赌:那绝世的天才,是否会显露在脸上呢?谁想到,他遇到的竟然是个满地乱滚的顽童。看这部电影出于同学的推荐,他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片中莫扎特的笑声,尖锐而爽朗,在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初次见面的时候,他时不时响起的放肆笑声,曾把皇帝和他的宫廷乐师们一次次惊得合不拢嘴,就像他卓越的音乐天赋。而在影片中,莫扎特也始终如他的音乐和他笑声一样,纯真,善良,浪漫。这样一来,一切都顺理成章了,难道天才不该是如此的吗?如果莫扎特不是这样的人,那么他能够写出美丽浪漫的音乐吗?如果天才如凡人样心思缜密、勾心斗角,他的音乐将是什么样的昏暗黑色呢?是的!莫扎特就该是这样的,影片中的莫扎特在指挥自己作品的时候,以肢体语言,充分表现了作品的喜怒哀乐,散发出天使一般的的光华,而那吓了皇帝一跳的笑声,也同样预示了他跨时代的音乐创作,将震动世界。
20年后再看这部获得了8项奥斯卡奖的影片,我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对比”。影片塑造了两位作曲家截然不同的形象,一位,是纯洁、善良、桀骜不驯的莫扎特--他被誉为上帝的宠儿。一位是阴险、伪善、对莫扎特满怀嫉妒的宫庭音乐家萨列里--一个与上帝为敌的人。由此,天才对抗着平庸,友情对抗着陷害,真挚对抗着虚伪,甚至于在安东尼奥·萨列里心目中,恐怕也进行着钦佩赞赏与嫉妒相轻之间的战争,他在最后的忏悔中也说“我感觉自己变成了两个人”。那么,这种对抗的胜利者是谁呢?正如同影片最后安东尼奥·萨列里所说:“我死后不会有人人再弹奏我的音乐了,但是莫扎特死了,他的音乐却永垂不朽”。在疯人院里,他不停的忏悔着:“我杀死了莫扎特!”而他又不停的叫喊: “我宽恕你们!庸才!”没错,他杀死了莫扎特,但是虽然只拥有短短的35年生命,莫扎特依然是最高产的作曲家之一,有这样的一种伟大,抹杀肉身,也无法遮盖。你不得不说,莫扎特也许确实是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上帝之宠”。

我不想过多讨论影片中莫扎特之死,因为史实中,安东尼奥·萨列里是无辜的,莫扎特死于疹子感染(但是确实,他的死与过渡的劳累有关系)。我想说的是,影片中莫扎特死前与萨列里合作写出的乐章的一幕,毫无疑问是电影中的经典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戏剧张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庸才”宫廷作曲家,为自己精心策划谋害的病榻上的“天才”代笔,由莫扎特口述,萨列里记录,那波涛汹涌的美妙音乐,就如此被书写成谱,毫无疑问,萨列里是仰慕这位天才的,在影片中,他也是唯一一个能够理解莫扎特音乐的人,如同他自己所说“我嫉妒这种音乐,我动用权力让它只演出了5场,但我又每场都偷偷的来听”。萨列里明白莫扎特音乐的美丽之处,但是又对他疯狂的嫉妒,在莫扎特生命的最后时刻,当他听着这位仇人的口述记录下音符,当他在仇人的指点下豁然开朗,当他对这音乐的异常的兴奋时,尤其是当最后,莫扎特向他道歉时,他是什么样的心情呢?由此看来,“我宽恕你们,庸才!”萨列里的一生,才是真正的悲剧,而莫扎特,虽然最后草草下葬,却终为后人铭记。

天才死了,天才死的不明不白,因为有些人始终不明白,天才的肉身死不死,真的没那么重要。

短评

电影凭空加入一个上帝的第三方,萨列里向神父忏悔,把莫扎特的才能归结于上帝的赠与,把自己的妒忌视为对上帝的对抗。如果没有这个视角,二人的纠缠只是纠缠,加入了上帝这一层,就变成了天才超越时代的命运。

5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180min导剪版。一天不妒英才,二众生不平等。摄剪乐演服化道全方位教科书,开场五分钟就能预知的三小时古典主义享受。无论是关于谁的传记电影,自圆其说永远比还原真实重要,因为真实还不原,比电影更能“还原真实”的媒介也多了去了,相信以“曲解”为由贬低本片的各位比起导演都是超级庸才。

7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和我想象中的莫扎特先生的形象相差甚远.

10分钟前
  • kingfish
  • 推荐

我出生时拍的一部片子 我戏称一九八四年是不死年代 八四←→不死 所以一有人问我几岁了 我总是会说「不死年代出生的」 虽然基本上讲的是一个嫉妒的故事 但是八四年能拍出这样的片子 真是叫人吃惊 莫扎特传的音乐真的是很震撼人心

15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神赐世人天才 世人葬送天才

16分钟前
  • Yolanda
  • 力荐

【A-】教科书般的剧本,教科书般的剪辑,教科书般的表演,教科书般的音乐(这点得益于莫扎特本身的牛逼),没有任何理由不给五星。Too American?那又怎样?电影够好就行。

17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在許多莫札特的生平記錄中, 這首安魂曲事實上是未完成的, 而在電影中, 薩耶里極度想要除掉莫札特的部份也稍嫌誇大。不過整體而言, 整部電影敘述莫札特的生平, 穿插著他的創作, 將觀眾帶領到音樂的最高境界,實屬佳片,值得一看。

19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如果你在生卒年见遇见过一个旷世奇才是何等的幸运,当你费尽心机却无法掩盖他的光芒的时候,又是何等的悲哀~~

21分钟前
  • 冥王疗愈师
  • 力荐

背离历史真相而求革新与前卫的传记片可以走到多远?《莫扎特传》靠一个甘愿禁欲的虔诚信徒毁灭信仰、嫉妒致疯的“新说故事”,足以代表好莱坞给出的最高峰之一。“我代表世间所有的庸才,我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我宽恕你们,哈哈哈哈....”亚伯拉罕,伟大表演的范本。音乐剧跨媒介的互文尝试亦相当成功。

22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小时候看这片儿,同情莫扎特。现在再看,同情的就是那个嫉妒莫扎特的乐师了。“上帝既然给了我欲望,为什么不给我才华!?”此问堪可让天下庸才抱团一哭!

24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萨里埃利望着床上疲倦的天才,他曾在宫廷里见过他的轻佻,在剧院里见过他的狂放,却从未如此近距离,替他触摸安魂曲的音符。他狼顾了一生,奈何天才却向他致谢。从此再无一人才华若万丈高楼,指挥时千军万马。庸才向上帝求乞一世眷顾,他以为自己是天才的影子,却忘记天才就是光。光,从来都没有影子。

2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这个世界上只有我懂你,这是我的荣耀,这是我的悲恸。

27分钟前
  • 右手
  • 推荐

一屋子的假毛怪!与史实不大相符,仅供娱乐的视听享受~演M的筒子不仅长得像马,且笑起来也像,怪不得化装舞会也戴马头~他老婆好少女,虽瘦但胸不小~【天才总被庸才包围:爹爱钱,老婆爱钱,丈母娘爱钱,同行排挤,上司不赏识】M本质是少年人的轻快欢乐,米国人更喜欢他。共济会。男主是gay

31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hahahhahahah 他的笑声太迷人了

36分钟前
  • 周祺 Zhou Qi
  • 力荐

杰出的存在似乎总有着宿命般的悲凉与无奈,只留给世人无尽的唏嘘感慨。上帝派他将最美妙的旋律带往人间,人类却用虚荣与嫉妒的原罪亲手将这份来自天堂的恩赐摧毁。他离开人世时穷困潦倒,长眠之处甚至没有一块墓碑,只能租借棺椁搬运尸骸,与贩夫走卒在同一土坑中被污泥掩埋。

39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伪君子对真朋克的羡慕嫉妒恨,艺术的大门不向藏污纳垢的心灵敞开。天才与平庸、叛逆与守旧、平民与贵族,精致复杂的鸡血鸡汤经典。当你无限接近我却永远也无法与我平起平坐时,你最懂我。毁灭你之前我真诚地对你说,你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与萨里耶利对各自父亲的态度值得玩味。

41分钟前
  • 柴斯卡
  • 力荐

Too American

42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当庸才遇上天才,羡慕过后只剩嫉妒!影片有两个地方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一是莫扎特的笑,二是莫扎特妻子的甜,真是太甜了~~

46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非常好。唯一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总觉得男主角长得像蔡康永,连同女主角也越看越像小S起来,结果我总有《康熙来了》穿越的错觉。

51分钟前
  • 寄意寒星
  • 力荐

#重看#4.5;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才总是不容于世地孤独前行,以对手的视角描述莫扎特一生,更反衬出他天真的赤子心,这种几乎沐浴着神之恩典的天分,即使用尽阴谋也难掩的光芒,也真是叫人绝望;世间庸才自然无法明晓一抔黄土下的炽热灵魂,大部分人都淹没在嫉妒、愤怒和欲望中。

5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